第二节 港航规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34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港航规划
分类号: U612.1;U651
页数: 6
页码: 19-24
摘要: 本节介绍了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港口总体规划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省 港口 航线 规划

内容

一、沿海港口布局规划
  福建省沿海港口规划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宁德6地市均开展港口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1994年6月,省政府办公厅下达《关于编制福建省沿海主要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的通知》,省计委、交通厅据此编制《福建省沿海主要港口总体布局规划》。
  1997年8月7日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就加快港口建设进行部署。8月14日,省交通厅主持召开全省沿海港口建设规划座谈会,同时成立福建省交通厅港口建设规划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从8月15日至10月17日,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9次全体成员会议,并组织有关人员分赴6地市,督促、指导地市开展港口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结合地市港口建设规划,编制《福建省沿海港口建设规划(草案)》。9月29日,省交通厅主持召开福建省沿海港口建设规划论证会。11月4日,省长贺国强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听取省交通厅关于《福建省沿海港口建设规划(草案)》编制情况的汇报,研究召开港口发展研讨会有关事宜。11月11日,省政府召开福建省沿海港口发展研讨会,听取省交通厅汇报,原则同意《福建省沿海港口建设规划(草案)》中提出的加快福建省沿海发展目标和任务。规划将福州、厦门、湄洲湾作为福建省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建设的港口,并对这三大港口的功能区分作出明确定位:福州港建成以能源、原材料、矿建材料和国际集装箱运输为主,客货兼营的多功能、综合性港口;厦门湾(包括厦门东渡、海沧、漳州港区)建成以外贸、临海工业和中转贸易为主的综合性、多功能大型港口,成为全国重点枢纽组合港;湄洲湾建成为临海工业服务的工业港和煤炭、粮食等重点货物的中转港。在港口建设和经营方面,按照“统一布局规划、统一航政管理、建设开放、经营放开”的原则,实行多主体投资、多渠道筹资、多元化建港、多模式经营。
  2002年,省政府要求编制《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形成指导今后一段时期全省港口发展、建设的文件。受省发改委和省交通厅的委托,交通部规划研究院和省交通规划办联合开展规划编制。2004年7月13日,经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和省交通厅联合召开福建省加快港口开发、促进经济发展论证会。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黄小晶,副省长李川出席会议,国家发改委、交通部、海关总署、口岸办、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交通部规划研究院、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等单位负责人和省内外(特邀)专家参加会议。规划经与会代表、专家审查通过。
  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定位,在《福建省沿海港口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开展《海峡西岸经济区沿海港口布局规划》编制工作,2005年10月完成该规划初稿。两项规划提出沿海港口战略目标、发展思路、阶段性目标及近期发展的重点。
  (一)发展战略目标和思路
  根据交通部制定的全国沿海港口发展战略,福建省把沿海港口建设作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综合运输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提出沿海港口发展战略总目标。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和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加深参与国际、国内航运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促进港口发展,以发展促进布局和结构优化,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功能完善、信息畅通、优质安全、便捷高效、适度超前、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海峡西岸港口群。
  沿海港口近期发展战略思路。以优化港口布局和调整泊位结构为主线,通过加快新建与改造,重点完善沿海港口集装箱运输系统、大宗散货运输系统,形成专业化、规模化港区;利用深水港湾的优越条件,以港口带动临港工业区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靠近东南亚、紧邻台湾省的有利环境,发挥中小港口方便、灵活的运输条件,促进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完善集疏运、口岸等综合服务配套体系,坚持市场导向和科技先导,促进管理创新和良性竞争,加快港口信息化和发展现代综合物流,提高港口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港口发展由滞后型向适应型转化,加快推进港口现代化建设。
  (二)发展阶段目标
  为实现港口发展战略总目标,各阶段沿海港口发展的具体目标如下。
  ——2010年沿海港口对国民经济的制约彻底解除,港口总体能力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港口通过能力与货物吞吐量的适应度要达到1.0,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的适应度要达到1.1以上;建立规范的港口运输市场;厦门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2020年港口总体能力要适度超前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适应度要达到1.1以上,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的适应度要达到1.15以上,满足主要货类运输对大型深水专业化码头和航道的需求,形成高效率的管理和经营运作机制,提高港口国际竞争力;现代物流、临港工业和商贸活动成为沿海港口的重要功能,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沿海港口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近期发展的重点
  为实现确定的沿海港口发展战略目标及分阶段目标,“十一五”期间是港口发展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各港口抓住时机、突出重点,使港口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2010年以前发展建设重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继续加强和加快主要港口公共运输服务码头设施,以及集装箱、油气、煤炭等大型专业化码头的建设,提高港口的通过能力,以缓解港口通过能力严重不足的矛盾和适应港口吞吐量持续、快速增长的需要。
  ——加快厦门、福州等与城市发展矛盾日益突出的老港区的功能调整与改造,结合新港区的开发建设,实现港口生产力结构的优化调整和老港区的功能转换,以发展带调整、以调整促发展。
  ——各级政府和不同交通行业部门大力协调解决主要港口集疏运系统存在的问题,集中力量在短期内重点建设一批高标准的港口集疏运通道项目。
  ——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围绕综合物流和专项物流服务,拓展主要港口的各种现代化服务功能;以港口为基础,创造条件进一步吸引临港产业的聚集和促进临海产业基地的逐步形成。
  以2010年的规划目标作为发展目标,确定各港口近期发展重点如下。
  厦门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要有较大幅度增长,厦门港在整合港口功能和资源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海沧、嵩屿和招银港区的集装箱码头和大型专业化泊位,调整、改造东渡港区,为发展集装箱干线运输和临港工业运输服务。
  集中建设海沧港区一期、二期、三期和嵩屿港区一期、二期集装箱码头工程,建成停靠第五代以上集装箱船舶的大型集装箱作业区,提高港口对国际知名船舶公司干线班轮的吸引力。加快港口物流园区建设,促进港口功能的拓展。
  进一步开发和整合东渡港区的码头资源,形成规模化、现代化集装箱港区,抓紧“区港联动”项目实施,确保厦门湾港口集装箱运输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启动大型国际邮轮码头建设,从而适应旅游业的发展。
  建设招银港区三期和四期工程集装箱、多用途码头和一定数量的通用泊位。
  根据到港船舶大型化趋势和后石港区大型散货码头的建设,进一步拓宽和增深主航道,以满足15万~20万吨级船舶通航要求。加快海沧、招银和东渡航道建设,适应临港工业发展的需要,确保大型集装箱船舶和大宗散货船安全、通畅进出港口。
  福州港。成为货物吞吐量超亿吨大港,集装箱吞吐量大幅度增长。福州港重点开发外海深水港区,以新建大型专业化泊位为主、改造老港区为辅,优化港区的布局,提高港口吞吐能力,调整码头结构。
  罗源湾港区结合腹地经济发展,从多用途泊位和临港工业项目建设人手,为深水港区的起步和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重点建设碧里作业区一期工程多用途码头、可门作业区一期工程通用码头和可门电厂煤炭专用码头,配合其他临港工业项目开发建设相应深水码头。
  江阴港区利用已建成的集装箱泊位发展外贸集装箱运输,重点建设靠泊第四代以上集装箱船舶和大型散货船的泊位。开发港口物流园区,推动福州市物流中心建设和港口功能的拓展。重点建设江阴港区一期、二期、三期集装箱码头工程,建成停靠第四代以上集装箱船舶的大型集装箱作业区,结合临港工业开发建设液体化工和电厂煤炭等大型散货码头。
  闽江口内港区根据城市发展规划逐步调整台江作业区功能。建设长安和洋屿作业区的多用途泊位。按3万吨级船舶乘潮通航的标准完成闽江通海航道增深工程。
  松下港区结合元洪投资区和两港工业区发展需要,建设松下多用途、通用泊位和牛头湾作业区粮食泊位。
  湄洲湾港口(包括莆田港)。结合循洲湾沿岸能源基地和“炼油化工一体化”工程等临海产业开发,加快建设莆田港秀屿港区10万吨级LNG接收站码头工程和泉州港湄洲湾南岸港区斗尾作业区30万吨原油码头及相应配套工程。配套建设泉港工业区的成品油、液体化工等专用泊位和公用泊位,视东吴工业园区内临港工业项目需要,配套建设大型专业化散货泊位及通用散杂泊位,形成工业港初期规模。进一步扩建秀屿港区和泉港港区的集装箱泊位和通用泊位,提高通过能力。根据地方经济特点,适当建设莆田港三江口、文甲等小型码头,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使湄洲湾南北两岸港口适应临港工业基地大宗原材料和产品运输的需要,扩建湄洲湾深水航道。
  泉州港。在加快湄洲湾南岸港区专业化泊位建设的同时,相对集中建设泉州湾、深沪湾和围头湾港区,解决以往港点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化经营的弊端。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以集装箱泊位和通用杂货泊位为重点,向泉州湾港区相对集中,并发挥深沪湾、围头湾港区的深水优势。
  泉州湾港区集中建设石湖集装箱作业区,发展内贸集装箱运输和外贸集装箱内支线及部分近洋运输。建设围头港区和深沪港区多用途和通用杂货泊位,提高其通过能力。
  漳州港。结合漳州市临海工业、出口型农业发展的需要推进漳州港开发,以通用泊位建设为重点,以杂货运输为主兼顾集装箱运输。根据当地的临海工业开发进展情况和引进项目的特点,相应配备港口工程,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近期重点建设古雷港区的液体化工和通用泊位及东山港区城垵作业区液体化工泊位,建设古雷港区深水航道工程。
  宁德港。开发三沙湾的优良建港资源,以三都澳港区为重点加快通用泊位建设,实现重点港区从赛岐港区向城澳、漳湾和溪南作业区转移,建设城澳作业区多用途泊位和漳湾作业区通用泊位。结合拟建的临海工业项目做好大型配套码头建设的前期工作,并适时开工建设,以工业开发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根据地方经济开发的需要,适度建设沙埕、三沙港区的中小泊位。
  二、港口总体规划
  1990年后,省交通厅、港航局及沿海各港都加强港口规划,解决港口合理布局、调整结构、拓展功能、集疏运协调及优化环境等问题。
  福州港。1991年开始编制《福州港总体规划》,1996年5月交通部和省政府联合组织审查,同年12月完成报批稿。由于经济和海上船舶大型化发展迅猛,闽江口内航道和岸线资源无法满足港口发展的需要,1998年,省计委和省交通厅组织开展并完成福州港深水港区的论证工作。2001年《福州港总体规划》再次进行修编。2004年10月5日交通部和省政府联合批复《福州港总体规划》。规划确定:福州港北起罗源湾,南至兴化湾北岸,东到平潭岛,确立一个河口港区——闽江口内港区,三个外海深水港区——松下港区、江阴港区和罗源湾港区,形成“一港四区”的港口布局。在总体规划形成过程中,松下、江阴和罗源湾三个港区的总体布局规划分别于1992年、1995年和2001年编制完成。
  厦门港。1993年《厦门港总体规划》着手编制,1998年7月交通部和省政府联合批复《厦门港总体布局规划》。确定厦门港发挥服务地方经济和服务海峡两岸直接通航的主要作用,首次将厦门港划分为东渡、高崎、杏林、排头、大屿、海沧、嵩屿、五通、刘五店和客运十个港区。2000年组织开展《厦门港总体规划》第二轮修编,2005年根据省长第二次办公会议精神,将厦门湾作为统一整体,着手编制《厦门港总体规划》。
  泉州港。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制工作始于1997年,2001年9月省政府批复《泉州港口总体布局规划》。2004年,泉州市港口管理局按照“深水深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修编《泉州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将老码头改造、扩建纳入平面布置,与新泊位区统一规划,结合未来各段岸线发展前景,将港口区划为肖厝、斗尾、泉州湾、深沪湾及围头湾五大港区,其中肖厝港区和泉州湾港区为泉州港的中心港区。各港区细分为定位分工明确、运输功能协调的16个作业区和5个作业点。《泉州港口总体布局规划》修编完成后,由于湄洲湾港口资源整合需要,暂未能组织审查。
  莆田港。1991年编制完成《湄洲湾港口总体布局规划》,1997年开展《莆田市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编制工作,2000年5月,省政府批复《莆田市港口总体布局规划》。2004年10月,莆田市开始《莆田市港口总体布局规划》新一轮修编工作。总体规划确定:莆田港形成秀屿、东吴和兴化湾南岸三大港区的总体发展格局。秀屿港区为莆田市发展综合运输的主要支撑;东吴港区为推进莆田市临港装备制造业及重工业发展的重要依托,逐步发展成为莆田市又一重要的综合性港区;兴化湾南岸港区为以发展临港工业和集装箱干线运输为主的预留发展港区。2005年4月完成修编送审稿。由于湄洲湾港口资源整合需要,暂未能组织审查。
  漳州港。漳州港的港口规划工作始于1989年。漳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九龙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战略》,提出建设打石坑一屿仔尾万吨级码头泊位,打通漳州出海口的战略。1990年4月,编制《龙海港尾开发区港口岸线规划》,并上报《龙海打石坑万吨级杂货码头项目建议书》。1997年开始编制《漳州港口总体规划》,2003年和2005年进行修编,规划形成石码、招银、后石、古雷、东山、云霄和诏安港区。2005年底,省政府决定厦门湾港口一体化整合,漳州港后石港区、石码港区、招银港区将与厦门港合并,又重新修编《漳州港口总体规划》。
  宁德港。《宁德港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始于2002年,2003年7月完成规划送审稿,2004年5月20日省发改委和交通厅联合组织审查《宁德港总体规划》,并印发《会议纪要》。按照《宁德港总体规划》(送审稿)的规划设想,宁德港将形成三都澳、赛江、三沙港和沙埕港区。在规划送审期间,省政府提出“环三都澳港区的开发建设”思路:三都澳港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点发展区域列入总体规划,以三都岛为中心,环三都澳建设滨海港口城市。由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对《宁德港总体规划》(送审稿)进行审议。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交通志

《福建省志·交通志》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志记载了1990年至2005年这段时期福建交通发展的主要脉络、重要事件和发展成果。主要内容包括:概述、交通规划、普通公路、高速公路、科技教育等。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