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建设志(1991-1997)》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27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技术
分类号: TU74
页数: 18
页码: 351-368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建筑施工技术,1991年,省建委组织编制福建省建设系统“八五”(1991~1995年)期间科技发展规划,强调建筑业科技工作重点转移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上来。1992年建立建设系统科技成果公告制等情况。
关键词: 福建 技术 建筑施工

内容

1991年,省建委组织编制福建省建设系统“八五”(1991~1995年)期间科技发展规划,强调建筑业科技工作重点转移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上来。1992年建立建设系统科技成果公告制。1993年,建设部发出《关于建筑业1994年、1995年和“九五”期间(1996~2000年)重点推广应用10项新技术的意见》,把推广应用新技术作为振兴建筑业的重要工作。提出预拌混凝土和散装水泥应用技术等10项新技术作为重点,并附发10项新技术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措施、技术咨询服务单位等说明。1994年建设部又发出《关于建立建筑业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实施的意见》,并附发《建筑业10项新技术示范工程申报书》。1998年10月,建设部根据全国各地推广应用新技术的实际发展情况,又发出《关于建筑业进一步推广应用10项新技术的通知》,将建筑业10项新技术调整为:(一)深基坑支护技术;(二)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技术;(三)高效钢筋和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四)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五)新型模板和脚手架应用技术;(六)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应用技术;(七)新型建筑防水和塑料管应用技术;(八)钢结构技术;(九)大型构件和设备整体安装技术;(十)计算机应用和管理技术等。进一步推进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省建委于1994年召开应用建筑业10项新技术专题会议,要求各地(市)建设委员会和施工企业充分认识推广应用新技术的重大意义;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计划;建立推进新技术应用的激励机制;加大骨干施工企业技术改造力度;落实应用建筑业10项新技术的示范工程项目;并强调建设、设计、施工、科研等单位共同努力,发挥群体技术优势,做好推广应用新技术工作。1991~1997年,全省共发布科技成果334项,有19项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
  1995年建立施工企业工法制,至1997年有22项被批准为省级施工工法。为落实推广应用新技术,于1995年、1997年、1999年分批申报43项工程列入部、省级示范工程,其中,部级6项、省级37项。至1998年12月,有4项部级示范工程已通过竣工验收,并获得建设部奖励,福州世界金龙大厦、福州金桥广场获得金牌奖,泉州永宏花苑保险地税楼获得银牌奖,厦门航空住宅楼获得铜牌奖。省级示范工程福州澳力中福广场、厦门商业大楼通过验收。
  1991年以来,以高层建筑、大跨度建筑和住宅工程为对象,重点发展预应力混凝土和高强度混凝土、模板、脚手架、地基基础等工程的新技术。引进无粘结预应力钢筋生产线,促进了无粘结高效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技术在全省的推广应用,获得建设部推广应用二等奖。对沿海软土地基大口径混凝土灌注桩、水泥土搅拌桩、桩基承载力、桩基质量检测及深基坑支护等地基基础研究、应用都取得了成果,使地基基础的设计、施工、检测技术逐步完善配套。对清水混凝土、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早拆支模系统、整体提升外脚手架等也作了开发应用。桩基、基坑、钢筋加工、混凝土配制、模板与脚手架等施工工序已形成较完善的体系,有效地控制了主体结构的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塑钢门窗、聚氯乙烯塑料管材、合成化学防水材料以及粘土空心砖、圆孔条形板等轻质墙体材料大量采用,质量可靠,维修方便。电子计算机普遍应用于编制工程预算、投标报价、网络计划、企业财务、文字档案和信息资料等管理工作,施工现场主要应用于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变化测控和基坑支护结构应力、应变数据采集等。
  推广应用新技术,特别在桩基、基坑支护、粗直径钢筋连接、混凝土工程、模板与脚手架、高效预应力混凝土、防水材料等方面成效尤为显著。
  一、桩基
  福建省沿海大部分地区处于软土地基和7度抗震设防区,中、高层建筑都采用桩基。桩型主要有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和现场混凝土灌注桩,也有砂石桩等其他组合桩。
  1991年以来,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沉粧方法,有锤击和静压两种。锤击除了单动或双动汽锤、柴油桩锤击打沉桩外,桩断面400×400毫米以上,桩长30米以上,使用锤重4吨全液压柴油打粧机,如将锤重加大到8吨,可施打断面500×500毫米、桩长50米的方桩。1996年起,为了减少施工现场噪音和避免重锤击打震动波及邻近建筑物安全,以及创建文明工地,城市中主要采用静压沉桩方法,选用静力压桩机或液压压桩机,用无震动的静压力将桩压入土中。1997年,福州市第二基础工程公司在福州电视中心A、D座工地,采用YZY-550型静压桩机,沉入400×400毫米、长43~47米方桩192根,桩端压入中砂持力层;1998年,又在福州贤南商厦用JND-750型静压桩机,沉入450×450毫米、长50米方桩285根,桩端压入强风化岩层。1997年,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在莆田湄洲湾电厂工地,应用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桩,沉桩最长21米,共2700根。
  1996年,福清市水泥制品有限公司开发了高压蒸养的混凝土强度等级C80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产品规格每节长7~11米,外径300~600毫米,管壁厚100~125毫米,年生产能力30万米。福州市儒江住宅小区率先使用400毫米和500毫米管径,桩长33米,共288根,桩端压入细中砂持力层。1997年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在省电信器材一厂高层厂房采用C80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管径500毫米,桩长12米,共232根,桩端压入残积砾质粘性土层。随后,福州杜坞粮库等工地也推广应用。
  现场浇筑混凝土的冲钻孔灌注桩、沉管灌注桩、人工挖孔灌注桩等适用范围广,一般采用正、反循环和桩端注浆工艺,减少沉降量,提高承载力。随着施工技术日臻完善,在软土地基上的高层、超高层建筑工程中大口径、超长度灌注桩得到大量推广采用。1995年,省地矿建设集团公司在上海市港汇广场应用超长钻孔灌注桩,桩径800毫米、桩长73米,单桩极限承载力1.1万KN(按软土摩擦桩计算)。1996年,又在福州正大广场主楼工程应用桩径1200毫米、粧长71米的大口径超长钻孔灌注桩,单桩极限承载力1.95万KN(按摩擦端承桩计算)。省地矿建设集团公司编写的《超长钻孔灌注桩施工工法》,被列为福建省省级施工工法,推广应用。
  此外,桩基础检测技术亦有较大提高。按常规静荷载试验确定单桩承载力,使用的砂袋、重块堆载,最大承载力可达1.6万KN,再以锚桩做反力架,最大承载力可达2.2万KN。同时,桩身荷载传递试验法、钻芯法、声波透射法和动力检测法等桩基检测技术也进一步推广应用。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率先引进美国PDA(高应变动力试桩法打粧分析仪)和PIT(低应变动力试桩法桩身完整性检测仪),应用于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厦门高集大桥等桩基检测,准确提供单桩承载力和桩身完整性的参数数据。应用声波透射法,使用非金属超声波检测仪和水下换能仪组成测试系统,根据超声波在桩身混凝土中传播的声学参数和波形变化,检测桩身混凝土缺陷的性质和位置。检测新技术已先后在福州宏利大厦、厦门银宝大厦等省内数十座大型、高层、超高层建筑工程的混凝土灌注桩检测中应用。
  二、基坑支护
  高层、超高层建筑,普遍设置一层或多层地下室,施工时都要开挖较大较深的基坑,在软土地基区,基坑支护成为十分重要的环节。几年来,省内的主要设计、施工、科研单位,对软土地基区的基坑开挖程序、截水排水、支护结构等,进行了大量试验研究和实践应用,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经常采用的基坑支护已有多种结构类型,而且由单一类型向多种复合类型发展。由于支护结构日趋复杂,省建委规定,应由取得岩土工程设计资质单位设计,深基开挖应实行工程监理。
  (一)水泥土搅拌粧支护
  水泥土搅拌桩重力式挡墙支护,是利用水泥或同类型其他固结材料作为固化剂,通过深层搅拌机就地将原状土与高压喷入的固化剂(粉体或浆液)强制拌和,凝固后形成圆桩体水泥土搅拌桩,粧体相互搭接,组成整体结构性的水泥土桩墙或形成格栅状墙体,具有挡土与截水双重功能,适用于开挖深度小于6米的淤泥、粉土、砂土等地基。1991年1月,由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总承建的福州华盛大厦首次应用,场地南侧开挖时未进行监测,开挖深度仅2.8米即发生坍塌;场地北侧进行监测,开挖深度5.7米,发现变形偏大,立即采取加固措施取得成功。继后厦门马可波罗酒店、泉州蟠龙大厦等工程均采用。
  (二)沉井围护结构
  沉井围护结构的沉井,是采用带有刃脚的箱形或筒形钢筋混凝土结构体,施工时就地分节浇筑井身,在井内挖土,井身逐步下沉,下沉到一节深度,再浇筑上一节井身,沉井下沉到预定位置清基后,建造地下室。1991年由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承建的福建省烟草大楼2层地下室采用沉井围护,开挖深度9米,沉井两端为半圆形,半径10米,中段直线长20米。
  (三)土钉墙支护
  土钉墙支护是由土钉和喷射混凝土面层(含钢筋网)及原位土体组成的边坡支护结构。土钉是由钻孔成孔放置钢筋或将钢管打入土中然后注浆形成。处于地下水位以上或经人工降水后的粘性土、砂质土等开挖深度不大于12米的基坑,可采用钻孔成孔放置钢筋注浆形成土钉。在软土地基区土层含水量较大的基坑,则采用钢管直接打入土中。1994年8月,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在福建省财税信息楼软土地基首次应用土钉墙支护,基坑面积2870平方米,开挖深度3.75~4.8米,当时采用基坑侧壁钻孔成孔放置钢筋注浆制成土钉3排,长度6~9米,但成孔时由于在淤泥层中缩孔影响土钉质量,支护位移偏大,经加固后取得成功。继后在省建筑总公司城边曹高层住宅,基坑开挖6米,改用钢管打入基坑侧壁土中注浆制成土钉4排,长度11~13米,支护效果良好。福州市少年活动中心、福安邮电大厦、泉州益华商业大厦等工地相继采用。
  (四)锚杆支护
  锚杆支护由挡土结构、腰梁(冠梁)、锚杆等三部分组成。锚杆施工顺序为:钻孔一布设拉杆一注浆一拉拔一锁定,并视基坑深度加设一二道锚杆支撑。
  1994年9月,由省煤炭研究所施工的省工业品批发交易中心首次应用,基坑周长184米,开挖深度6.1米,挡土结构采用450×450毫米、长13.5米预制方桩,锚杆钻孔底部扩大头直径600毫米,长2米,总长15米,间距0.6~1.4米,锚杆采用直径25毫米钢筋旋喷注浆制成。1997年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施工的福建会堂二层地下室,基坑周长439米,坑深9.2米,采用桩顶一排锚杆的沉管灌注桩排桩加局部角撑的基坑支护结构,上层锚杆代替钢筋混凝土内撑作为侧壁支撑,可改善坑内施工条件。
  (五)悬臂式排桩支护
  由排桩作为挡土结构,桩顶设置冠梁组成悬臂式排桩支护,一般用于开挖深度小于6米、土层地质条件较好的地基。排桩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和基坑深度,选用冲、钻孔灌注桩或人工挖孔灌注桩,亦有采用预制桩。1991年以来,厦门市采用悬臂式排桩支护工地较多,基坑内无支撑构件,便于机械化挖土和地下室工程施工,但当坑深较大或地质条件较差时,加大桩长则工程造价偏高,与其他支护结构相比,显得不经济。1993年12月,由中建三局三公司厦门分公司承建的厦门国贸大厦,采用悬臂式人工挖孔灌注排桩支护,基坑深度达到12.5米,是省内采用悬臂式排桩支护最深的工程。1996年4月,福州市烟草贸易综合楼,场地地基浅部有2.4米厚淤泥,再下为坡残积土,亦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悬臂式排桩支护结构,基坑面积2800平方米,挖深5.5米。
   (六)内支撑排桩支护
  由排桩(单列或双列)或排桩加截水帷幕的挡土结构和内支撑体系共同组成内支撑桩墙支护,适用于不同开挖深度的地下室基坑。排桩一般采用冲钻孔灌注桩、人工挖孔灌注桩、沉管灌注桩等,必要时桩间采用水泥旋喷桩或钻孔注浆作为截水帷幕。内支撑采用钢筋混凝土的对撑、角撑、拱圈或采用钢管构架支撑,并视基坑深度加设一道或多道水平支撑。
  1991年,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在福州宏利大厦一层地下室采用内支撑排桩支护。基坑周长407米,坑深6.6米,基坑排桩采用桩径400毫米双排沉管灌注桩,排距2.5米、桩距0.5米,两排排桩间每隔5米再加4根桩,形成基本单元为n型双排桩支护,基坑转角加角撑,桩顶设600×400毫米钢筋混凝土压顶梁,排桩之间的地面铺设250毫米厚钢筋混凝土双层布筋连接板。1994年,福州东街口百货大厦3层地下室,开挖深度12.8米,采用桩径800毫米、桩长23.8米、桩距1米的单排钻孔灌注桩和3道钢筋混凝土“井”字形内支撑的排桩支护结构,并在桩顶浇灌钢筋混凝土冠梁,四角加角撑。1997年,中建七局三公司承建的福州平安大厦3层地下室,采用桩墙双环梁支护体系。基坑平面为54.9米×36.8米,挖深11.3米,采用桩径800毫米钻孔灌注粧作为基坑围护桩,桩长20~22.5米,坑内采用2层双圆环形梁支撑,圆环梁与腰梁板连接以增强支撑系统刚度。厦门市富宇大厦、嘉隆商业城等工程亦采用内支撑排桩支护结构。
  (七)拉锚式排桩支护
  由排桩与外侧拉锚系统组成的拉锚式排桩支护结构,较内支撑排桩支护造价低,且施工方便,也便于坑内施工作业,但外拉系统设置需要有一定的宽广场地。
  1992年,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承建的厦门海光大厦2层地下室,首例采用外侧拉锚排桩支护体系。基坑深8米,围护桩沿基坑周边布置,在坑口外围制作多个连续圆拱,用钢筋和钢筋混凝土小梁为拉杆,将围护桩顶部与圆拱连接。继后厦门华兴大厦北侧西段,采用直径1200毫米冲孔灌注排桩,并在20米外制作宽2.5米钢筋混凝土墩。用多束直径32毫米钢筋将钢筋混凝土墩和排桩顶冠梁连接,形成外侧拉锚排桩支护。
  (八)钢板桩支护
  钢板桩是采用带锁口或钳口的热轧型钢,依靠锁口或钳口相互咬合连接,形成钢板桩支护。1991年,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承建的福州国贸广场2层地下室,主楼基坑采用桩径800毫米钻孔灌注桩加2道直径600毫米钢管内支撑支护结构,在临街的污水池工程,开挖场地受到限制,采用拉森钢板桩作为基坑支护。
  1994年,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承建的福州金桥广场2层地下室,基坑支护由上海市基础工程公司施工,基坑周长310米,坑深10.7米,沿周边打入密排U型拉森钢板桩,入土深度15~18米,水平支撑用直径580毫米的钢管组成。基坑开挖后,钢板桩水平位移达870毫米,影响周边邻近建筑物,坑内局部再加设一道水平支撑补强,地下室工程施工完成后拔除钢板桩。
  (九)地下连续墙支护
  地下室连续墙体作为基坑支护结构,墙体刚度大,还具有截水防渗能力,施工时对周围土体和邻近建筑物影响小,又可作为地下室墙体的组成部分,对于开挖量大、基坑深的工程更显出一定优越性。1992年,由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承建的福州元洪大厦2层地下室首次在省内应用。利用地下连续墙与后浇钢筋混凝土内补墙组成复合墙作为地下室外墙。地下连续墙的结构形式为圆形和月牙形组合,墙厚600~800毫米,最大深度25~26米,施工过程采用液压抓斗成槽机开挖成槽,泥浆护壁,墙壁采用钢板与型钢焊成骨架加砌砖衬墙组成复合式导墙。
  1992年12月,中建七局三公司承建的福州世界金龙大厦的3层地下室,基坑面积4000平方米,挖深15.2米,首次在省内采用逆作法施工技术。在基桩完成后,先施工厚800毫米、深22米的地下连续墙,作为基坑围护兼作地下室部分承重结构及外墙,并在地下室框架柱位和剪刀墙与框架梁交接部位,用人工挖孔护壁井道至基础底板以下,再在井道内施工钢管混凝土立柱,作为逆作施工阶段的竖向承重构件。随后,自上而下挖一层土方、施工一层地下室梁板结构,梁板上留有出土口和下料口。施工完成的结构层即作为基坑连续墙的支撑,再继续往下开挖土方和施工下一层地下室梁板。直至基础底板施工完成后,再自下而上继续施工地下室的柱与剪力墙,封堵预留的出土口和下料口,并对各部位的施工缝进行灌浆处理。
  1997年12月,由省水利水电研究所开发的薄壁地下墙——水冲法成槽技术应用于基坑支护,进一步发挥了地下连续墙支护的优点,又降低了工程造价。漳州市外经贸大楼2层地下室首次应用薄壁地下连续墙支护结构取得成功,基坑开挖周长260米,深度9.5米,薄壁墙厚度仅380毫米,坑内四角加设2道钢筋混凝土角撑。
  三、混凝土
  1991年以来,混凝土施工技术不断进步,主要是组分的发展、材性的改善、强度的控制、施工工艺的革新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在水泥、砂子、石子和水的配合比不断改进的基础上,适量掺入外加剂和掺合料,改善混凝土性能,满足高强、减水、快硬、增塑、缓凝、可泵送等功能要求。除大力推广应用预拌混凝土外,高强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清水混凝土、钢管混凝土、劲性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以及混凝土外加剂掺合料等应用都取得较好成效。
  (一)预拌混凝土
  为了提高混凝土工程质量,促进文明城市建设,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和行业整体素质,建设部于1995年要求有条件的城市和混凝土工程量超过5万立方米的大型建设工地均应建立混凝土搅拌站(厂),采用集中拌制商品化供应方式,使混凝土生产、供应逐步实现专业化、社会化。预拌混凝土指在设有电子计算机自动计量、配料(含外加剂和掺合料加入装置)、上料以及质量检测和环境保护等配套设施的固定场所拌制,在规定时间内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运送,以商品混凝土供应施工现场。
  集中生产的商品混凝土具有质量稳定、生产效率高、文明生产等优点,是现代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1987年,福州、厦门两市率先在省内建立福州水泥厂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厦门华岳混凝土公司。此后,福州、厦门两市商品混凝土每年供应量以30%~50%的速度递增。1994年,福州市增至3家,年产量达10.9万立方米;厦门市增至6家,年产量达到35万立方米;泉州市、漳州市、永安市、莆田市也相继建立了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至1998年,全省有6个地(市)建立了21个商品混凝土搅拌站。至1999年底,福州市已建立了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8家,年生产能力约230万立方米;厦门市的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9家,年生产能力约280万立方米。省内最大的商品混凝土企业是厦门华信混凝土有限公司,1999年生产各种强度等级混凝土30万立方米。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制定法规,严禁岛内现场搅拌混凝土,必须使用商品混凝土;福州市政府规定在城区二环路以内禁止混凝土现场搅拌。1999年,福州市商品混凝土实际供应量为85万立方米,占全市混凝土总量的45%;厦门市商品混凝土实际供应量达到175万立方米,占全市混凝土浇注量的90%。两市高层、超高层建筑工地使用商品混凝土得到普及。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在厦门海光大厦主体工程全部使用商品混凝土17327立方米。中建七局三公司在福州世界金龙大厦地下室使用商品混凝土13600立方米。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在福州金桥广场使用商品混凝土32679立方米,在福建会堂主体结构全部使用商品混凝土38540立方米。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在福州永升城工地使用商品混凝土61000立方米,在福州宏利大厦使用商品混凝土48000立方米。预拌商品混凝土的推广使用加快了施工进度,保证了混凝土工程质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改善了现场作业环境。
  预拌混凝土强度有较大的提高,1987年商品混凝土生产的最高强度等级为C40,1999年部分商品混凝土企业可以生产C60的高强混凝土,C80混凝土在福州闽发混凝土公司试生产成功。各公司混凝土泵送生产设备不断更新,输送能力增强。在福州宜发大厦和元洪城等工程中,垂直泵送达到31层110米高度,水平泵送距离达到200米以上。在厦门会展中心浇注强度等级C40、抗渗等级S12的混凝土底板,一次混凝土供应量达到11700立方米;在福州金源广场、正大广场等工程一次浇注混凝土都达到8000立方米。
  同时,在混凝土用量较大而又有条件的大型工地,施工单位在现场自行建立由电子自动控制计量、配料、拌搅、泵送的混凝土供应站。1994年,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在福州长乐国际机场航站楼工地,建立泵送混凝土供应站,采用山东建筑机械厂4台THZS25型混凝土搅拌机和徐州工程机械厂HT-60型混凝土输送泵组成,集中拌制泵送混凝土70000立方米。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在福州金桥广场,使用XK-314混凝土自动控制计量、配料设备,拌制C25等6种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26000立方米。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在泉州永宏花苑保险地税楼,使用2台PL800自动电子配料机、2台JZ750自落式搅拌机和1台HBT60混凝土泵送机组成混凝土供应站,完成21000立方米混凝土拌制及泵送施工。
  (二)高强混凝土
  高强混凝土具有强度高、耐久性能好等优点,能减少建筑物的结构构件断面尺寸,减轻自重,延长结构使用寿命。1992年,省建筑科学研究所(1994年改名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用本地砂、石材料配制出C60高强混凝土,同时研制出TW-4高效减水剂,在福州市长途电讯枢纽大楼、宏利大厦、晋江福埔SM国际广场等工程成功应用了C60高强混凝土,获得了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继后,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在福州宏利大厦,主楼地下室至地面上7层框架结构和11~16层连接体6米悬臂梁,采用C50劲性混凝土5005立方米;中建七局三公司在福州世界金龙大厦采用525号水泥和本地砂、石料,掺入NF-Z高效减水剂和FN-M微膨胀剂,拌制C50混凝土4820立方米、C55混凝土6310立方米、C60混凝土4680立方米。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在福州金桥广场采用525号水泥和本地砂、石料,掺入华能福州电厂的一级粉煤灰和FDN-440减水剂,拌制C50混凝土6015立方米。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在厦门商业大厦也使用C50混凝土19000立方米。
  1997~1998年,福州市华福商贸中心、省邮电调度指挥中心、新世纪大厦、厦门市柯达海沧工程、厦门市邮电大厦等工程,分别使用了由福州闽发混凝土公司、福建建工混凝土公司、福州国泰混凝土公司、厦门三航混凝土公司、中建一局厦门混凝土公司提供的C60泵送高强混凝土。1998年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研究开发的“现代高强度等级混凝土工程应用技术”,研制出TW-7型高效泵送剂和新型的磨细矿物掺合料,采用525号水泥配制出C60和C80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不仅提高耐久性,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而且使用大量以工业废渣为主要原料的矿物掺合料,降低了水泥的消耗量,更加符合环保要求,因此也被称为“绿色混凝土”。
  (三)钢纤维混凝土
  钢纤维混凝土是将钢纤维均匀多向地拌合在混凝土中,显著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和抗变形能力,也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剪、抗弯、抗扭、抗裂和抗疲劳强度。1991年,由福州大学、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合作,首先在福州六一路环岛立交桥的打入式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桩帽上应用,以替代钢帽。继后,在需要加固加强的高层建筑结构节点以及屋面上推广应用。1995年,福州华福大厦结构转换层大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为保证大梁的强度和不出现裂缝,在混凝土中掺入1%钢纤维,相当于每立方米混凝土掺入78公斤。1996年,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在福州中福西湖花园2号、3号、4号楼结构转换层C40钢筋混凝土大梁内也掺入0.8%钢纤维。中美大厦楼层的框架梁,为高270毫米、宽2000毫米的特型宽扁梁,在柱、梁交接处采用钢纤维混凝土柱帽,以提高交接处的抗冲切能力。1999年,福州乌龙江大桥旧桥面翻修,为改善桥面的抗裂性、抗冲击性和耐磨性,采用钢纤维混凝土;福州义序机场跑道道面翻修也采用钢纤维混凝土。
  (四)清水混凝土
  清水混凝土是指建筑结构完成混凝土施工后,表面不再进行装饰抹面施工,仅进行刮腻子刷浆罩面,也称为薄抹灰混凝土,可以加快工程进度,减少施工环节,降低粉尘污染,节省抹灰材料。1991年,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率先在厦门中心体育馆结构柱及看台等30000平方米面积上应用。1995年,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在澳力中福广场主楼框剪结构7~28层,共完成清水混凝土8300立方米。1996年,中建七局三公司承建福州元洪城一期工程10.2万平方米超大型商场,结构柱模采用可调截面式组合钢模整并整拆,剪力墙、梁、板采用酚醛树脂浸溃纸膜覆面木胶合板,配以ME型钢门架、WDJ碗扣管架及可调式双翼柱头为支撑,组成早拆模板系统,使用清水混凝土35000立方米。
  (五)大体积混凝土
  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大体积混凝土一般出现在高层建筑的桩顶承台、地下室底板、结构转换层和大型设备基础等部位。大体积混凝土的主要特点是结构尺寸大、水泥用量多、水化热温度影响突出,施工要求整体一次连续浇捣,不得产生影响结构使用功能或危及结构安全的裂缝。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关键在于混凝土水化热温度的控制,过去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混凝土大坝施工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1991年,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承担了省科委下达的《高层建筑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的控制》的研究项目,在设计、施工单位的配合下,着重对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的预测、实时监测、温度控制措施等进行研究,经过几年努力,取得了很好成果并得到广泛应用。1998年,被列为建设部推广项目。至1999年底,在省内近60座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大体积混凝土项目中应用。
  1991年,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施工的福州宏利大厦地下室底板,板厚2.5米,混凝土总用量12000立方米,其中写字楼和公寓楼一次浇筑分别为4594立方米和4819立方米。采用混凝土表面覆盖草袋和塑料薄膜等保温措施,及时掌握控制温度变化,成功地防止了混凝土温差裂缝产生,确保大体积混凝土的施工质量。1995年,中建七局三公司在福州世界金龙大厦地下室底板的施工中一次浇筑9000立方米。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和减水剂,减少水泥用量,使水化热峰值降低,同时应用大体积混凝土温度监测及控制技术,取得了良好效果。1996年,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施工的福州金桥广场5层楼上的结构转换层,板厚2.2米,面积1200平方米,应用C45混凝土2600多立方米,除了厚板上表面覆盖塑料薄膜和草袋、下表面安装两层模板、利用木板围护形成封闭空间进行保温养护以外,还在混凝土内部埋设冷却水管降温,形成“内降外保”的综合控温状态,有效地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变化,保证了质量。
  (六)钢管混凝土
  钢管混凝土是指在无缝钢管或钢板卷管内浇筑混凝土,作为竖向承重立柱。与普通钢筋混凝土相比,具有减少柱截面尺寸、减轻结构自重、节省工程造价等优点,但柱与梁、板构件连接处需焊制钢牛腿、钢板连接节点等构件。
  1988年,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已先在泉州邮电大楼底层至4层竖向立柱采用,直径有800毫米和1米二种,共18根。管内浇筑C40混凝土。1996年,中建七局三公司施工的南安邮电大楼竖向承重柱22根,采用Q235A钢板卷圆成管,直径720毫米,管内浇筑C40混凝土。
  (七)劲性混凝土
  劲性混凝土(又称为型钢混凝土),指用型钢和钢板焊接成构架,由多种直线组成的断面,有空腹式和实腹式两类。构件表面或内外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有C40、C50、C60等。
  1991年,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在福州宏利大厦的两个塔楼的地下室2层至地面上8层竖向立柱,使用30毫米厚钢板焊制构成实腹式劲性混凝土;11~16层悬挑6.3米的梁共48根,使用型钢焊制构成实腹式劲性混凝土大梁。1993年,又在福州三山大厦两个塔楼地下室1层至地面上6层竖向立柱,亦采用劲性混凝土。1995年,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在福州金桥广场A座地下室2层至地面上12层的外框架柱,柱高52.3米,分14节,使用厚20~32毫米钢板,现场焊制“十”字形立柱断面900×900毫米共16根,是省内最高的劲性混凝土柱建筑构件。
  (八)混凝土外加剂
  混凝土外加剂是在拌制混凝土过程中掺入,能够改善混凝土流变性能和耐久性能,调节混凝土凝结时间和硬化性能,掺量一般控制在水泥用量的5%以内。福建是国内研究开发混凝土外加剂较早的省份之一。1991年,省建筑科学研究所又研制开发了TW系列混凝土外加剂,在晋江SM国际广场8万立方米C50高强混凝土、福州金源大广场大体积混凝土,以及长乐国际机场、福泉厦漳高速公路等大型重点工程应用,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年,厦门市第二建筑公司与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联合开发生产DY系列减水剂,也获得较好效果。1997年后,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又陆续开发了泵送剂、防水剂等新品种,产量已超过8000吨。
  福州市建筑科学研究所于1989年引进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专利,生产UEA膨胀剂。还有其他企业小批量生产的萘系和三聚氰胺系混凝土高效减水剂、砂浆添加剂、砂浆防水剂和混凝土表面密封剂、养护剂等各种外加剂,已广泛应用于建筑、水利、铁路、公路、港口、机场、电站等工程中。
  (九)混凝土掺合料——粉煤灰
  粉煤灰是火电厂的废渣。在建筑施工中利用粉煤灰作为混凝土和砂浆的掺合料,可以减少水泥用量,改善混凝土和易性,提高密实度,降低水化热和收缩率,增强混凝土的中、后期强度。
  1991年以来,煤粉灰是商品混凝土掺合料首选的材料,除了房屋建筑工地的现拌混凝土和砂浆掺用外,水利、水电、交通等工程的大坝、道路、桥梁、码头等混凝土工程中普遍大量掺用。1994年10月国家经贸委、电力部、建设部、交通部、税务总局联合颁发《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办法》。省经贸委、省建委、省财政厅、省电力局、省交通厅、省税务局联合制定《福建省综合利用管理实施细则》,对粉煤灰综合利用管理、优惠政策、奖惩等作了具体规定。1995年9月,全省粉煤灰综合利用工作会议总结了省内推行粉煤灰综合利用工作的经验,明确建材、建筑、交通、市政建设等部门都要推广应用粉煤灰掺合料,电厂粉煤灰由“以贮为主”改为“以用为主”,要求全省粉煤灰综合利用率由1994年的41.5%,提高到2000年的45%。由于省内电厂多燃用低挥发分无烟煤,灰渣含碳量较高,给粉煤灰综合利用带来困难。几年来,各电厂和用灰单位在科研部门配合下,已开发成功精碳粉、尾灰、粉煤灰微珠、漂珠、矿棉、水泥、烧结砖等系列产品,为粉煤灰扩大利用开辟了新途径。据火电厂的资料,一般粉煤灰利用率达到60%,厦门嵩屿电厂已达到100%。粉煤灰取代水泥的数量,根据混凝土的性能要求和水泥品种的不同,一般在10%~50%之间,最多可达到65%。粗灰主要用于制砖,二级以上细灰主要作为砂浆和混凝土中掺合物。水口水电站大坝混凝土和砂浆掺合15%~35%粉煤灰,闽清市政工程公司在台山北路430米混凝土路面试验掺合15%~20%粉煤灰,福州台江瀛福小区东北侧1幢7层半框架柱混合结构住宅(长23.1米,宽9.2米)采用粉煤灰桩复合地基等,都达到设计要求。1995年,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完成粉煤灰桩加固软土地基的研究,在加固地基的沉管灌注桩混凝土中,粉煤灰掺入量最高可占总胶结料重量的80%。福州、长乐还开发掺用60%粉煤灰生产砌筑水泥等建材产品,扩大了粉煤灰综合利用的领域。据福州、厦门等市施工企业统计,房屋建筑一般在混凝土体积中掺入12%~15%的一级粉煤灰,可替代同量80%~90%的水泥。
  四、模板与脚手架
  模板、脚手架是土建工程施工中量大面广的施工工具。80年代以来,省内模板面板经历了由普通松木模板、人造板、钢模板、钢框胶合板等发展过程,圆筒形或有大面积平直的混凝土工程和少数房屋的结构采用滑动模板。脚手架也由木架或竹架发展为由钢管、构件等组合的钢管脚手架。
  (一)模板及支撑
  1983年,省第七建筑工程公司在厦门市湖里工业区率先引入新型木质胶合板模板,工程质量好,速度快,创造了“湖里速度”。1990年,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在厦门海景大酒店主楼结构的剪力墙采用大型钢模板,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施工进度月上5层,应用面积30052平方米。1991年,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在厦门香江花园工地率先引进钢框木质胶合板模板及模板早拆支撑系统。1992年,省建委在厦门召开全省模板脚手架技术交流会,推广工具式模板和脚手架新技术。从此,胶合板模板、钢框木质胶合板模板、钢框竹模板、钢模板及碗扣式钢管脚手架等新型模板及支模系统相继在省内推广应用,并不断发展完善。1993年7月,福州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在省建委综合楼工程率先引用北新SP-70钢框胶合板快脱体系作楼板支模。1994年,中建七局三公司在福州世界金龙大厦应用北新SP-70钢框竹面胶合板模板8500平方米,配以CKC“门”字架、WDJ碗扣式钢管架、模板夹具和梁底侧模夹具装置及脱模剂等配套技术组成的模板早拆支撑系统,应用面积24480平方米。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在福州金桥广场应用木质胶合板大模板,配以钢管支柱、上下顶托等组成的早拆模板支撑系统32940平方米。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施工的泉州永宏花苑保险地税楼的混凝土梁板,应用钢框木质胶合板模板,配以模板早拆支撑系统,应用面积42200平方米。
  1995年,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在澳力中福广场应用酚醛树脂溃纸覆面胶合板模板,配以MZ型钢门架、WDJ碗扣式钢管架、可调式双翼早拆柱头等组成的早拆模板系统,应用面积42000平方米。1997年又在省粮食大厦,由MZ型门架、钢支撑系统利用传统支撑构件材料组成早拆模板体系。新型模板及模板早拆系统整体刚度好,表面平整光滑,保证了结构混凝土成型几何尺寸准确,使用预拌混凝土实现每层结构一次性连续作业。新型模板及支模比传统的可减少投入量,节省工程费用。
  1995年6月,省建委再次召开全省模板及支撑系统、脚手架技术交流、产品推广会,进一步促进省内新型模板、模板早拆支撑系统及新型脚手架的推广应用。会后,建立了配套供应模板和支撑系统的专业公司,逐步形成产业化。至1997年,全省已具有年产20万平方米胶合板模板的生产能力。
  (二)滑模
  1993年,滑模工艺有了新的发展,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在元洪大厦核心筒(电梯、楼梯间筒体结构)施工时,总结“滑一浇一”和“滑三浇一”连续施工技术,研制出高效低耗的综合模板体系,使核心筒滑模与框架结构的柱、梁、板施工程序进行最佳组合,核心筒滑模基本上不占用绝对工期,每立方米混凝土可节约模板费用70%,节约人工费用65%。1997年在华能福州电厂二期工程和1998年在邵武电厂工程高210米的钢筋混凝土烟囱施工时,采用不放松导索滑升,利用导索配重降低滑模操作平台重心,防止水平飘移和自动调节刚性剪力撑抗扭,取得烟囱滑模纠偏、纠扭重大技术成果;并在满足烟囱曲率变化的前提下,将50%的固定模板与收分模板连成一体,既满足了烟囱不同高度的曲率变化,又保证了混凝土外壁平整光滑;利用烟囱信号平台上设置的环向柔性轨道,设置新颖吊篮,可在烟囱外壁上下环向移动。
  (三)外脚手架
  1991年起,省内施工企业大量引入门式、桥式、悬挑式、吊式、爬升式等新型外脚手架,代替传统的木、竹脚手架,并将80年代引入的立柱式钢管脚手架改造成碗扣式钢管脚手架,可组成单、双排外脚手架、模板支撑架、物料提升架、爬升脚手架,悬挑脚手架比普通钢管脚手架拼装快3~5倍。1991年,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在福州宏利大厦率先引入外墙整体提升式外脚手架,由承力架、提升系统和钢管脚手架3个部分组成,承力架由型钢焊接而成,用直径25毫米高强螺栓紧固在框架结构外梁上,并用直径25毫米临时拉固螺栓与上一结构预埋螺栓固定;提升系统包括提升机和总控制室;钢管脚手架高12.5米,底部由钢管扣件组成,挂支在承力架上。脚手架随结构施工从下而上提升,外墙装修时再从上而下降落。1992年,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在厦门海光大厦应用整体提升外脚手架,由承力架、脚手架、承力桁架、墙梁连接件及提升系统组成,其特点是依托建筑物的结构,通过提升系统作整体脚手架的提升和降落。1993年,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在福州中山大厦采用由钢管、上下碗扣、电动双链葫芦等组成整体升降外爬架,通过拉杆、环链电动葫芦由电控操控,满足逐层上升的结构施工的需要,并作为外墙装饰施工的作业平台和吊料平台使用。1993年,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引入可分段整体提升外脚手架专利,经改进防倾覆装置等,搭设1个相当于4层楼高的双排外墙脚手架附在已建建筑物上,利用10吨手拉葫芦同步整体或分段提升、下降,应用于泉州永宏花苑保险地税楼。1993年,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应用外墙整体爬升钢脚手架于福州元洪大厦和福州长途电信枢纽大楼。1995年,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在澳力中福广场搭设1个4层楼高的7步外墙脚手架,与承重挂架、紧固于建筑物上的承力架组成,由电动葫芦操控,同步提升或下降,使用外墙面积9148平方米,节省外墙脚手架直接费30%。
  五、粗直径钢筋连接
  国家《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直径大于22毫米的钢筋,不宜采用绑扎搭接连接。80年代后期,省内引入电渣压力焊的技术与设备,直径16~22毫米钢筋采用电渣压力焊连接。1991年,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与冶金部建筑科学研究总院合作,对直径25毫米及以上粗直径钢筋连接率先引入钢套筒冷挤压连接技术和成套设备,即将两根罗纹钢筋插入钢套筒内,用侧压钳沿径向挤压钢套筒,使之变形后,钢套筒与被连接钢筋间咬合。继后,省内又引用锥螺纹套筒连接,即将两根待接的钢筋端头加工成锥形螺纹,用锥螺纹套筒扭紧咬合。1996年,福州市建设机械研究所与闽侯建筑机械厂开发了直螺纹套筒连接技术,将待接钢筋端部镦粗滚圆再加工直螺纹,用直螺纹钢套筒连接。1995年起,省内高层、超高层和大型公用建筑的粗直径钢筋连接,采用钢套筒冷挤压连接和锥螺纹套筒连接达到95%。1996年起,直螺纹套筒连接也逐步推广。
  六、高效预应力钢筋混凝土
  80年代以来,省内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有有粘结和无粘结两大体系,施工工艺有先张法、后张法两种。钢材一般采用冷拉II~Ⅲ级钢筋、冷拔低碳钢丝、碳素钢丝、钢绞线等。1991年以来,推广高效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采用高强预应力钢材配筋,充分发挥钢材抗拉强度,以节约钢材。
  1991年,省建筑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总院配合,引进无粘结预应力筋生产线(当时为全国第三条生产线),形成年产无粘结筋2000吨的生产能力,并配备各种类型的预应力施工设备,选用合适的预应力锚夹具和购进生产波纹管设备,促进了无粘结高效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技术在全省的推广应用。
  1991~1992年,由省建筑科学研究所、省建筑设计院、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在省重点工程——省图书馆书库施工,为省内率先采用带平托板无粘结预应力平板结构取得成功。
  1991年,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在福州宏利大厦6~30层应用高效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薄板与后浇混凝土叠合层组成的叠合式楼板,为省内首例。叠合式板厚140毫米,其中,预应力板厚50毫米,后浇叠合层厚90毫米,总面积12264平方米。
  1993年6月,由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所、厦门市建筑科学研究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在厦门闽南贸易大厦工程承担了标准层(6~30层)无粘结预应力平板结构施工,为省内首座同类型结构的超高层建筑。继后,全省同类高层建筑采用无粘结预应力平板结构的还有:1993年,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施工的厦门海关大厦,其标准层7~27层楼板厚220毫米,采用7根直径5毫米无粘结钢丝束双向配置;1995年,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建七局三公司在福州世界金龙大厦(省建筑设计院设计)6~31层楼板,板跨10米、11米,板厚220毫米、230毫米,采用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平板,应用面积44200平方米;1996年,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厦门市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在厦门普利花园大厦6~31层标准层无粘结预应力平板,采用无粘结预应力钢绞线;1996年,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在33层的福州金桥广场A幢写字楼7~33层楼板,板跨10.8米,板厚220毫米,采用后张法无粘结预应力平板,应用面积34186平方米;1998年,省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在总建筑面积10.6万平方米的厦门SM商业城和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的晋江福埔SM国际广场(均为多层框架双向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梁板结构),全部采用高效预应力混凝土。1999年10月,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福建建工集团、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在福州五四路的福州置地广场7~31层楼板,采用后张无粘结预应力平板,每层约2000平方米。1990~1999年,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在约30个厂房工程中,与设计、施工单位合作,完成了3000多榀18~30米跨度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屋架的预应力张拉施工。
  1993年,省建筑科学研究所在泉州前坂将无粘结预应力成功应用于住宅大开间体系。1994年,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施工的福州亚细亚华兴广场11跨125.5米长的高效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连续梁,为当年国内房屋建筑最长的连续梁。1995年,由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在福州长途电信枢纽大楼高102米的屋顶上设置48米高的微波天线塔台,采用竖向、径向和环向的三向预应力配筋技术的特殊结构施工,也是省内房屋建筑的首例。1998年,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在福建会堂主体结构应用无粘结预应力高效钢筋总量达270吨。
  七、新型墙体
  1991年以来,为了使粘土空心砖及新型墙体在省内推广应用,省建委组织科研、设计、施工单位,根据研究成果和试点单位实践经验,编写了DBJ13-05-91《空心砖建筑抗震设计与施工规程》、DB35/256-95《玻璃纤维增强水泥圆孔条板》、DBJ13-15-96《玻璃纤维增强水泥圆孔条板技术操作规程》等标准、规程,使新型墙体材料大量推广应用。据统计,1995年,全省新型墙体[含粘土空心砖、水泥砌块、加气混凝土砌块、玻璃纤维增强水泥圆孔条板(GRC条板)、钢丝网架水泥苯乙烯夹芯板(泰柏板)、钢丝网架水泥岩棉夹芯板(GY板)、硅酸钙板等新型墙体材料]年产量达14.22亿块(折标准砖),比1990年增长4倍,新型墙体材料占全部墙体材料的比例由1990年的5.53%上升到1995年的17%。1995年使用新型墙材料的房屋建筑竣工面积达484.14万平方米,占当年房屋建筑竣工总面积的19.24%,福州市区房屋建筑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建筑达到90%。
  八、塑料管村
  福建省使用塑料管材始于60年代,当时由福州第二化工厂试生产的硬质聚氯乙烯排水管,曾在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的职工宿舍楼安装使用。1984年,福建省被建设部列为全国民用建筑硬质聚氯乙烯塑料管扩大试点省份之一,承担亚热带气候条件下扩大试用可行性研究。1986年,省内建立了首家建筑用塑料管的生产企业厦门中望塑胶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2000吨。塑料排水管在民用住宅、工业建筑、农用排灌等多种工程中推广使用,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使用塑料排水管的房屋建筑累计达150万平方米。
  1991年起,为了进一步扩大推广,省建委下达年度推广应用指标,先后举办7期塑料管材施工安装上岗操作培训班,培训500余名技术工人。至1993年,全省塑料管生产企业19家,年生产能力共2万吨。由于多数生产企业没有执行国家制定的GB5836塑料管产品标准、产品合格率低等问题,省建委组织进行建筑用塑料管质量考核,1993年合格率为67%,1994年为41%,1995年只有16.7%,影响了省内生产的塑料管推广工作。
  至1996年12月,全省塑料管生产企业17家,年生产能力共8.41万吨。1996年实际年生产量2.91万吨,其中管材2.31万吨、管件0.60万吨,壁板360万平方米,品种主要有给水管、排水管、电工套管等。福州、厦门、泉州等城市室内排水管推广率达到50%~80%。
  九、防水材料
  1990年以来,省内开发并推广应用了多种新型防水材料,有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主要有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和APP改性沥青防水卷材两个品种)、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主要有氯化聚乙烯“CPE”卷材和氯化聚乙烯——橡胶共混加筋型“603”卷材两个品种)、聚氨酯类防水涂料(1997年以前主要是聚氨酯煤焦油涂料,1997年后主要是石油沥青聚氨酯或彩色聚氨酯涂料)、硅橡胶防水涂料、聚合物水泥复合防水涂料、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无机刚性防水涂料、密封膏及堵漏止水材料等。
  1990年起,省、市建设主管部门强调所有建筑工程都必须有防水设计,提倡使用新型防水材料,并由单项防水向复合防水发展。福州宏利大厦屋面应用氯化聚乙烯(CPE)防水卷材和聚乙烯(PVC)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复合防水,应用面积7000平方米。福清冠旺纺织厂、漳州马口铁厂屋面均采用氯化聚乙烯橡胶防水卷材,应用面积9.3万平方米和4.3万平方米。福州金桥广场地下室防水应用氯化聚乙烯橡胶防水卷材(603卷材),屋面应用氯化聚乙烯橡胶防水卷材(603卷材)和聚氨酯改性焦油防水涂料复合防水,应用面积1.6万平方米。福州华林御景公寓小区地下室和屋面防水工程,应用氯化聚乙烯(CPE)防水卷材和聚氨酯改性焦油防水涂料复合防水,应用面积2万平方米。泉州永宏花苑保险地税楼地下室防水采用在砌体基层上先涂刷一层2毫米厚的硅橡胶涂料,待成膜后再粘结一层1.5毫米厚的氯化聚乙烯(CPE)防水卷材,应用面积5600平方米。厦门国际机场候机楼屋面采用双层4毫米厚SBS改性沥青聚酯胎卷材,应用面积6万平方米。长乐国际机场航站楼地下室和屋面采用1.5毫米厚聚氨酯防水涂料和SBS改性沥青卷材复合防水,面积达2万平方米。水口水电站厂房屋面采用1.5毫米厚聚氨酯涂料与1.5毫米厚氯化聚乙烯(CPE)防水卷材复合防水,应用面积3万平方米。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地下室及屋面采用1.5毫米厚聚合物水泥复合涂料与1.5毫米厚氯化聚乙烯一橡胶共混卷材复合防水,应用面积约10万平方米。
  1996年,全省应用新型防水材料建筑面积达230万平方米。1997年达到250万平方米,其中卷材类(含高聚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合成高分子卷材等)占55%,涂料类(含聚合物改性沥青涂料、聚氨酯涂料、硅橡胶涂料、塑料油膏等)占37%,刚性防水占8%。
  此外,高分子益胶泥具有粘结强度高、耐水性好、收缩性低、抗渗水性强、不会产生贴面砖或板材返碱吐白等优点,泉州建设银行大楼、泉州永宏花苑保险地税楼等工程应用于外墙贴面装饰粘贴和地下室刚性防水层上,效果良好。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建设志(1991-1997)

《福建省志·建设志(1991-199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福建省的城乡建设、建筑、基本建设3篇。包括城市规划、市政工程设施、城市供水、城市燃气、园林绿化、勘察设计、建筑施工、房屋建筑工程、重点建设、大事年表、重要文件辑录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