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住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建设志(1991-1997)》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249
颗粒名称: 一、住宅
分类号: TU984.12
页数: 6
页码: 244-2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村镇住宅区的规划建设。
关键词: 福建省 村镇建设 住宅

内容

1991年以来,福建省村镇住宅建设继续贯彻“先规划、后建设”方针和“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与环境整治相结合”、“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合理用地”原则,由各级政府建设部门与库区办(省政府水口水电站库区工作办公室)、小康办(中共福建省委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多个单位配合,根据村镇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把拆旧村建新村列入村镇总体规划,在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的前提下,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拆旧房建新房。由乡镇政府广泛发动村、企业、个人三者共同参与,分别以统拆统建、统拆自建和自拆自建,以及群众自发联合改造等形式,进行住宅建设。鉴于90年代初,全省广大村镇农民大半刚实现温饱,家庭经济积累有限,村里集体资金后备不足,旧村范围大,危旧房屋多,土地利用率低,建设格局零散,基础设施简陋,功能严重不足,环境卫生差,总体居住水平低,如要大规模进行拆旧建新,全面实行新村建设不切合实际。因此,“八五”期间(1991~1995年),全省尤其是闽西、闽北和闽东等内陆地区,仍以旧村改造为主,主要采取“一拆、五改、三配套”为主攻方向。“一拆”即对旧村中的危屋、闲散房及有碍规划的旧房,进行分期分批拆除,按统一规划进行重建。“五改”即改路、改水、改沟、改厕、改圈(指牲畜圈),“三配套”即公共设施配套、基础设施配套和文化设施配套。而这“三配套”必须先期列入旧村改造规划。为规范、有序地进行旧村改造,坚持规划先行,既立足于现实,又着眼于今后发展,使其制订、调整与完善的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力求高起点、上水平。在实践中,做到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分期分批,逐步实施,陆续到位。而目前刚脱贫的大多数村镇,首先以整治二类房作为重点,加快旧房整修,实现地面硬质化、饮水消毒化,进行修沟改厕,排污通沟,彻底改变人畜混居的落后状况,营造一个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在有条件的村镇,实行成片拆旧建新,以改变旧村面貌和空间布局,也可节约建设用地。大田县在212省道沿线的5个乡镇进行成片拆旧建新,取得良好效果。该县石牌镇老厝村成片拆除旧房35座,建筑面积7200多平方米,拆迁81户,然后按规划统一建筑4层半楼房50座,总面积达22500平方米。既安置了拆迁户,又整治了旧村。同时,由于统一建房而减轻农民经济负担(建筑费用节约20%~25%),还可将配套建设费打入新房成本出售,把得到的资金用于公共设施配套建设,于公于私都有利,得到广大农民的理解和支持。闽西、闽北和闽东等内陆地区,着力抓好农村土木结构住房的整改和居住环境的整治,提高农宅抗灾能力,引导农民按照规划集中连片建设住宅小区,提高混合结构住房比重,并大力推行新的科学建房方式,改变农民按迷信陋习建房的旧习俗,限制单栋零散农宅建设,实行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推广经济实用、安全卫生、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房设计适用图纸,提高农宅使用功能。南平市农村在“八五”期间,就有4.18万户农户建了新房,总面积达723.28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砖木结构为703万平方米,占建房总量的97%。至1997年末,全市农村实现混合、砖木结构比重近74%,农民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三明市岩前镇由镇、村政府组织发动村、企业和个人合力开发建设农民公寓,1991年以来,共拆旧房1.75万平方米,新建33幢农民公寓,总建筑面积达4.3万平方米,节约用地1万平方米,新建公寓实现人畜分离、粮仓杂物间齐全。
  闽南侨乡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村镇,则以扩大村镇域和划分功能区为主,实行拆旧村与建新村相结合,建立生活小区。其新建住宅较盛行砖混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院落式或多层联排公寓式,并采用铝合金彩玻门窗、拼木或磁砖、花岗石地板和条形磁砖墙面等装修,居住功能与环境质量改善,空间结构更趋合理,采光通风良好,传统民居特色与现代化生活气息相结合。莆田县江口镇辖2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992年开始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整治,先后投资9600多万元,共拆除旧房69.65万平方米。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保障卫生、通风防火、交通便捷、合理美观的原则,新建住房2398幢,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或石料结构,每套住宅设计有庭院、卫生间、厨房、储藏间、卧室、客厅等,做到“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美观适用造价低”。侨乡人民告别落后的生活环境,生活观念已经趋于城镇化。该县灵川镇海头村,根据民营工业较发达、耕地少的特点,为适应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家庭人口和不同的使用要求,对小区住宅设计了三种类型A、B、C、D四种基本形式。A、B型为拼联式住宅,每户面宽7.8米,为二层或局部三层;C型为两代居住宅,一层(或加二层的一半)为老人户,二层(或二层一半)加三层为青年户。D型为一梯两户的四层或五层天井公寓式住宅。该村的“2000年小康住宅科技示范小区”扩初设计方案,于1997年6月通过建设部小康办、国家科委和省、市专家的评审,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龙海市角美镇从1991年以来按照“村庄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要求,针对农村建房存在“要风水、不要规划”,“新屋包旧村”的落后习俗,加大规划重要性的宣传,开展群众性文明村镇建设竞赛活动。1992年后,由镇政府组织采用统拆统建和自拆自建等形式,共拆旧房6.6万平方米,新建住宅17.2万平方米,先后建成解困房5.6万平方米和商住楼4.6万平方米,并开发建设城南、小路洋两个商住区,新建商住楼房7万平方米。还抓好周边的龙田、社头、石厝等7个村的规划建设,建成商住配套型、旧村改造公寓型、别墅型等3种模式。漳州市天宝镇张坑村于1992年后,投入1500万元,在没有占用一分耕地的前提下,实行“五统一”(统一规划、拆迁、赔偿、安置宅基地和特困户),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改旧建新。1991年后,全村共拆除各类建筑物2万多平方米,涉及200多户,改、扩、新建住宅175套,铺设水泥路4公里,绿化面积4000多平方米,并建公园1座,1997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十佳”单位和“家园杯”村镇竞赛优胜单位。平潭县根据海岛渔村的特殊环境,对部分灾害隐患严重的渔村实行搬迁,利用天然废弃港湾,实行围垦造地建房。由镇、村政府组织集体合作和个人集股等形式,对流水湾、葫芦澳进行开发,至1997年共开辟出151亩的渔村新区,扩大了近300户民宅用地和60亩耕地。
  对于遭受洪涝灾害地区、水口电站库区拆迁以及偏僻山区,则以实施“造福搬迁工程”为主,搬迁到地势较高地带或靠近铁路、国道省道公路和经济较发达地区附近,建设新村。1991~1997年,福建不少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大量农房被冲毁、倒塌,灾后重建家园既要抓紧筹办,又不能简单地在原址恢复原样,而要把近期解决灾民住房与远期村镇建设,发展小城镇结合起来。1994年5、6月间,三明市连续遭受洪灾袭击,涉及70%以上县(市、区),其中重灾8个县(市、区),受灾重点农户1.3万余户。市委、市政府及时组织45名建设、林业、地质大专院校专业人员,分赴7县,历时1个月,完成37个村(小区、区段)的测绘、规划、设计、放样等重建家园技术援助任务,做到重建家园与建新村相结合,使96%灾民于1995年春节前住进新居。1996年8月,龙岩地区有48个乡镇、573个村遭受特大洪灾,倒塌民房6013间,涉及13000多户。龙岩地区各级政府及时作出部署,并遨请省、市规划设计部门及测绘大队计15家137人,协助规划设计,实施“百镇千村”建设工程。龙岩市规划局还设计20套不同类型的农村住宅通用图,供新村建房户选用。至1997年末,完成新建、改建住宅8500多户,总面积达227万多平方米。南安市英都镇霞溪村在1997年5月的一场百年不遇洪灾后,该村除组织村民到厦门市马塘村参观学习、转变观念外,还聘请福州市八达城市规划设计院,对全村8个自然村分成组团进行详细规划,并实行规划设计、土地调整、建筑管理“三个统一”,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到1997年底,已有塔美、大乾两个新村兴建120幢农宅,其中21幢农宅竣工,有130多户迁入新居。
  90年代初期,水口电站库区建设需在南平、三明、宁德等地区实施大面积搬迁,仅南平市就涉及8个乡镇、51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6个街道办事处、19个居委会,淹没土地4.31万亩,移民62981人,其中农村7847户45766人,拆迁农宅181万平方米,新建152万平方米。库区搬迁重点之一的三明市尤溪县西滨镇,有8个村和旧镇区被淹没,涉及1429户6209人。经过规划建设,1992年建成设施基本配套的3个行政村和1个镇政府所在地。全镇新建546座民房,建筑面积17.27万平方米。柘荣县双城镇北街村钟峰湾自然村地处海拔900多米的群山之中,与外界相通仅一条羊肠小道,是个典型的贫困村,近年来县里对该村实行异地安置,并拨给每个折迁户2000元建房补贴费,县土地、建设、税务等部门在政策许可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免有关税费,新迁地北街村委会也主动划出土地支持他们建房。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建设志(1991-1997)

《福建省志·建设志(1991-199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福建省的城乡建设、建筑、基本建设3篇。包括城市规划、市政工程设施、城市供水、城市燃气、园林绿化、勘察设计、建筑施工、房屋建筑工程、重点建设、大事年表、重要文件辑录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