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建设志(1991-1997)》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24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建设
分类号: TU982.295.7
页数: 21
页码: 244-26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的村镇建设包括住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建筑和生产性建筑。
关键词: 福建省 城市规划 村镇建设

内容

一、住宅
  1991年以来,福建省村镇住宅建设继续贯彻“先规划、后建设”方针和“旧村改造、新村建设与环境整治相结合”、“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合理用地”原则,由各级政府建设部门与库区办(省政府水口水电站库区工作办公室)、小康办(中共福建省委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多个单位配合,根据村镇经济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分步实施,把拆旧村建新村列入村镇总体规划,在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的前提下,实行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拆旧房建新房。由乡镇政府广泛发动村、企业、个人三者共同参与,分别以统拆统建、统拆自建和自拆自建,以及群众自发联合改造等形式,进行住宅建设。鉴于90年代初,全省广大村镇农民大半刚实现温饱,家庭经济积累有限,村里集体资金后备不足,旧村范围大,危旧房屋多,土地利用率低,建设格局零散,基础设施简陋,功能严重不足,环境卫生差,总体居住水平低,如要大规模进行拆旧建新,全面实行新村建设不切合实际。因此,“八五”期间(1991~1995年),全省尤其是闽西、闽北和闽东等内陆地区,仍以旧村改造为主,主要采取“一拆、五改、三配套”为主攻方向。“一拆”即对旧村中的危屋、闲散房及有碍规划的旧房,进行分期分批拆除,按统一规划进行重建。“五改”即改路、改水、改沟、改厕、改圈(指牲畜圈),“三配套”即公共设施配套、基础设施配套和文化设施配套。而这“三配套”必须先期列入旧村改造规划。为规范、有序地进行旧村改造,坚持规划先行,既立足于现实,又着眼于今后发展,使其制订、调整与完善的规划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力求高起点、上水平。在实践中,做到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分期分批,逐步实施,陆续到位。而目前刚脱贫的大多数村镇,首先以整治二类房作为重点,加快旧房整修,实现地面硬质化、饮水消毒化,进行修沟改厕,排污通沟,彻底改变人畜混居的落后状况,营造一个整洁卫生的生活环境。在有条件的村镇,实行成片拆旧建新,以改变旧村面貌和空间布局,也可节约建设用地。大田县在212省道沿线的5个乡镇进行成片拆旧建新,取得良好效果。该县石牌镇老厝村成片拆除旧房35座,建筑面积7200多平方米,拆迁81户,然后按规划统一建筑4层半楼房50座,总面积达22500平方米。既安置了拆迁户,又整治了旧村。同时,由于统一建房而减轻农民经济负担(建筑费用节约20%~25%),还可将配套建设费打入新房成本出售,把得到的资金用于公共设施配套建设,于公于私都有利,得到广大农民的理解和支持。闽西、闽北和闽东等内陆地区,着力抓好农村土木结构住房的整改和居住环境的整治,提高农宅抗灾能力,引导农民按照规划集中连片建设住宅小区,提高混合结构住房比重,并大力推行新的科学建房方式,改变农民按迷信陋习建房的旧习俗,限制单栋零散农宅建设,实行综合开发,配套建设,推广经济实用、安全卫生、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房设计适用图纸,提高农宅使用功能。南平市农村在“八五”期间,就有4.18万户农户建了新房,总面积达723.28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砖木结构为703万平方米,占建房总量的97%。至1997年末,全市农村实现混合、砖木结构比重近74%,农民居住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三明市岩前镇由镇、村政府组织发动村、企业和个人合力开发建设农民公寓,1991年以来,共拆旧房1.75万平方米,新建33幢农民公寓,总建筑面积达4.3万平方米,节约用地1万平方米,新建公寓实现人畜分离、粮仓杂物间齐全。
  闽南侨乡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村镇,则以扩大村镇域和划分功能区为主,实行拆旧村与建新村相结合,建立生活小区。其新建住宅较盛行砖混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院落式或多层联排公寓式,并采用铝合金彩玻门窗、拼木或磁砖、花岗石地板和条形磁砖墙面等装修,居住功能与环境质量改善,空间结构更趋合理,采光通风良好,传统民居特色与现代化生活气息相结合。莆田县江口镇辖26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992年开始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整治,先后投资9600多万元,共拆除旧房69.65万平方米。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保障卫生、通风防火、交通便捷、合理美观的原则,新建住房2398幢,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或石料结构,每套住宅设计有庭院、卫生间、厨房、储藏间、卧室、客厅等,做到“面积不大功能全,占地不多环境美,美观适用造价低”。侨乡人民告别落后的生活环境,生活观念已经趋于城镇化。该县灵川镇海头村,根据民营工业较发达、耕地少的特点,为适应不同经济条件、不同家庭人口和不同的使用要求,对小区住宅设计了三种类型A、B、C、D四种基本形式。A、B型为拼联式住宅,每户面宽7.8米,为二层或局部三层;C型为两代居住宅,一层(或加二层的一半)为老人户,二层(或二层一半)加三层为青年户。D型为一梯两户的四层或五层天井公寓式住宅。该村的“2000年小康住宅科技示范小区”扩初设计方案,于1997年6月通过建设部小康办、国家科委和省、市专家的评审,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龙海市角美镇从1991年以来按照“村庄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要求,针对农村建房存在“要风水、不要规划”,“新屋包旧村”的落后习俗,加大规划重要性的宣传,开展群众性文明村镇建设竞赛活动。1992年后,由镇政府组织采用统拆统建和自拆自建等形式,共拆旧房6.6万平方米,新建住宅17.2万平方米,先后建成解困房5.6万平方米和商住楼4.6万平方米,并开发建设城南、小路洋两个商住区,新建商住楼房7万平方米。还抓好周边的龙田、社头、石厝等7个村的规划建设,建成商住配套型、旧村改造公寓型、别墅型等3种模式。漳州市天宝镇张坑村于1992年后,投入1500万元,在没有占用一分耕地的前提下,实行“五统一”(统一规划、拆迁、赔偿、安置宅基地和特困户),发动群众共同参与改旧建新。1991年后,全村共拆除各类建筑物2万多平方米,涉及200多户,改、扩、新建住宅175套,铺设水泥路4公里,绿化面积4000多平方米,并建公园1座,1997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十佳”单位和“家园杯”村镇竞赛优胜单位。平潭县根据海岛渔村的特殊环境,对部分灾害隐患严重的渔村实行搬迁,利用天然废弃港湾,实行围垦造地建房。由镇、村政府组织集体合作和个人集股等形式,对流水湾、葫芦澳进行开发,至1997年共开辟出151亩的渔村新区,扩大了近300户民宅用地和60亩耕地。
  对于遭受洪涝灾害地区、水口电站库区拆迁以及偏僻山区,则以实施“造福搬迁工程”为主,搬迁到地势较高地带或靠近铁路、国道省道公路和经济较发达地区附近,建设新村。1991~1997年,福建不少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大量农房被冲毁、倒塌,灾后重建家园既要抓紧筹办,又不能简单地在原址恢复原样,而要把近期解决灾民住房与远期村镇建设,发展小城镇结合起来。1994年5、6月间,三明市连续遭受洪灾袭击,涉及70%以上县(市、区),其中重灾8个县(市、区),受灾重点农户1.3万余户。市委、市政府及时组织45名建设、林业、地质大专院校专业人员,分赴7县,历时1个月,完成37个村(小区、区段)的测绘、规划、设计、放样等重建家园技术援助任务,做到重建家园与建新村相结合,使96%灾民于1995年春节前住进新居。1996年8月,龙岩地区有48个乡镇、573个村遭受特大洪灾,倒塌民房6013间,涉及13000多户。龙岩地区各级政府及时作出部署,并遨请省、市规划设计部门及测绘大队计15家137人,协助规划设计,实施“百镇千村”建设工程。龙岩市规划局还设计20套不同类型的农村住宅通用图,供新村建房户选用。至1997年末,完成新建、改建住宅8500多户,总面积达227万多平方米。南安市英都镇霞溪村在1997年5月的一场百年不遇洪灾后,该村除组织村民到厦门市马塘村参观学习、转变观念外,还聘请福州市八达城市规划设计院,对全村8个自然村分成组团进行详细规划,并实行规划设计、土地调整、建筑管理“三个统一”,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到1997年底,已有塔美、大乾两个新村兴建120幢农宅,其中21幢农宅竣工,有130多户迁入新居。
  90年代初期,水口电站库区建设需在南平、三明、宁德等地区实施大面积搬迁,仅南平市就涉及8个乡镇、51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6个街道办事处、19个居委会,淹没土地4.31万亩,移民62981人,其中农村7847户45766人,拆迁农宅181万平方米,新建152万平方米。库区搬迁重点之一的三明市尤溪县西滨镇,有8个村和旧镇区被淹没,涉及1429户6209人。经过规划建设,1992年建成设施基本配套的3个行政村和1个镇政府所在地。全镇新建546座民房,建筑面积17.27万平方米。柘荣县双城镇北街村钟峰湾自然村地处海拔900多米的群山之中,与外界相通仅一条羊肠小道,是个典型的贫困村,近年来县里对该村实行异地安置,并拨给每个折迁户2000元建房补贴费,县土地、建设、税务等部门在政策许可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减免有关税费,新迁地北街村委会也主动划出土地支持他们建房。
  二、基础设施
  (一)道路与桥梁
  1990年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干部群众已逐渐意识到“要致富,先修路”的道理。在各级政府扶持和海内外乡亲资助下,村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村镇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村镇道路工程规划图”进行村镇道路的建设,尤其在道路拓宽改建和提高路面档次上下功夫。邵武市沿山镇抓住1992年撤乡建镇契机,积极探索以街兴镇、繁荣经济的小城镇建设发展路子,1994年6月编制出《沿山镇建设规划》,突出路网布局,3年投资1326.5万元,开发镇区宽24米,总长750米的沿山、沿兴两条主街,使镇所在地形成两条主街、四条小街交叉,并使沿兴路北与邵金公路衔接,东与铸钢厂相连,集商住、贸易、饮食、文化娱乐于一体。在铺设道路的同时,实行路灯、行道树同步配套。厦门市同安区阳塘村于1993年建成一条490米长东西走向街道,1996年5月起,又进行第二期南北街主干道建设,全村道路框架基本形成。
  在路桥结构材质上,多用钢筋水泥结构或沥青路面,使高级或次高级道路率和道路硬化率不断提高。南安市水头镇采取侨资、群众集资和政府出资等多种形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已投资3000万元,开通8.5公里的324国道复线工程,拓宽镇区道路,使镇区主要道路硬化率达95%以上。永安市曹远镇利用福建水泥厂在该镇区规划内的优势,实行厂、镇、村联合投资,建成宽24米、长980米的集镇水泥主干道和宽17米、长960米的水泥次干道各1条。南平市樟湖镇除建设宽18米、长1.55公里的主、侧街外,并对巷道铺设水泥路面,道路硬化率达85%。不少集镇在道路建设中坚持“先地下、后地面”,力争给水、排水管道和电力、通信电缆等一次性铺设到位。南安市水头镇就在修路同时,铺设口径1米、长3.5公里的地下排水排污管。
  截至1997年,全省村镇实有道路达53136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道路13472公里,占25.35%;实有道路面积30447.33万平方米,其中高级、次高级道路面积10420.08万平方米,占34.22%。1991~1997年,全省村镇的高级、次高级道路累计增加9175.81公里,高级、次高级道路铺设路面也增加8948.07万平方米。全省集镇(包括建制镇)桥梁由1990年的1652座增至1997年的2753座,增长66.64%。1997年末,村庄实有桥梁11664座。1991年福安市赛岐镇投资1800万元,建成长487米、宽12米的赛江大桥,是赛江上第一座采用钢混连续梁结构的大跨径桥,结束赛岐与罗江自古以来隔江相望、以舟为渡的历史。
  (二)供水与排水
  为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业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条件,90年代初,省里加强集镇自来水厂建设的技术力量和指导,并增加投资,使全省集镇(包括建制镇)的自来水厂综合生产能力、用水人口、普及率以及人均生活用水量逐年提高。永安市的12个乡镇中,7个乡镇有了自来水厂,日供水总量为13500吨,其余5个乡镇也有供水设施,使建制镇自来水普及率达94.12%,乡集镇达84.19%,村庄达52.6%。1992年,大田县上京镇建成日产1000吨自来水厂后,1996年又扩大规模,新增日供水量600吨,使镇区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91%。惠安县崇武镇和厦门市大嶝镇,也分别兴建日产3000吨自来水厂1座。1991年,福安市赛岐镇投资1268万元建设的罗江水厂,规模为日供水4万吨,一期工程于1992年1月建成投产,满足镇区的生产生活用水需要,而且解决了赛岐开发区用水问题。与1990年相比,1997年全省集镇有562个自来水厂,净增170个;日生产能力达98.06万吨,增加58.73万吨;输水管长5027公里,增加3018.17公里;用水人口1144.96万人,增加934.95万人。有供水设施的村庄达9433个,增加55个;受益人口799万人,增加269万人。集镇用水普及率达64.37%,比增18.78%。此外,福建省农村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也开始把排水排污提到议事日程,列入村镇和生活小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
  (三)电力
  福建省大力发展农村电力建设事业,通电的村镇逐年增多。1995年有32个县实现农村初级电气化。龙岩市坚持“一路、二电、三集镇”的发展思路,1991~1997年共投资3.84亿元,建成大小电站142座,装机容量达37.4万千瓦。所有村庄都通了电。永泰县于1996年进入全国第二批电气化县行列(此前全省已有华安、长泰、南靖、平和等电气化县),该县拥有水电站163座,装机容量5.7万千瓦,水电业从滞后型发展为适度超前型。上杭县才溪镇1991年底仅有1座880千瓦水电站,因机组老化及水源不足,旱季无法发电。后合资兴建陈坑水电站和3.5万伏变电所,同时对老电站进行技术改造,到1997年,全镇电力除满足自用外,还能供应周边乡镇。漳浦县赤湖镇新增3台变压器,改造供电线路及建1座3.5万伏变电站。晋江市安海镇投资1300万元,建设11万伏变电站,解决了镇区供电不足问题。还投资550万元,实施“夜景工程”和道路路灯化。
  截至1997年,全省所有建制镇、集镇和占村庄总数91.48%的村通了电。乡村实有水电站3409座,使全省村镇发电能力达75.2万千瓦,农村用电量达57.81亿千瓦时/年,比1990年的24.45亿千瓦时/年增加1.36倍。
  (四)邮电通信
  80年代末,福建省实现100%集镇和82%村庄通邮电,90年代以来,农村邮电事业又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向程控自动'交换电话,甚至向移动电话发展。此外,除家庭电话安装量激增外,少数镇区的主街道上也装1C卡公用电话,大大改善农村与外界的信息沟通。
  福清市各乡镇于1991~1997年间共建电信楼32座,总面积68547平方米。程控电话总门数达130200门(其中区乡97200门)。建移动电话中继站36个,其中模拟基站15个、数字基站21个,城区电话母局6个。全市话机拥有率(包括村镇)为44.5部/百人。1996年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电话。该市电信局还被评为全国排名第17位的优胜单位。永定县坎市镇建成万门程控电话母局和移动电话基地站、BP机中继站。电话装机由1994年不足千门扩大到3600多门,手提电话超过千门,平均每百户拥有电话60部。东山县澳角村架设5.6公里程控电话线路,使全村用户达到28.64%。据省统计局对80个村镇抽样调查结果,1997年电话装机容量达32.22万门,平均每个镇区为4041门,比1995年增长20.9%,其中程控电话增长25.9%。
  (五)园林绿化
  1997年,福建省建制镇绿化覆盖面积达5763公顷,覆盖率为15.02%,拥有公园121个,公共绿地65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1.6平方米。乡集镇绿化覆盖面积944公顷,覆盖率为0.93%,拥有公园20个,公共绿地16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1.59平方米。1991~1997年共植树2058万株。龙岩市在狠抓规划调整完善的同时,突出闽西小城镇的山、水、城融为一体的园林特色,仅1997年就新建公共绿地63公顷。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在集镇建设中,始终贯彻和体现“三有利”原则,即有利拓展社会综合服务功能,有利改变集镇环境面貌,有利改善农民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努力做到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和综合服务三配套。如今集镇本点的绿化覆盖率达28%,楼院管理和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公共设施的维护)等工作日趋规范。邵武市沿山镇用于绿化、美化的资金达10万元,街道两旁和一些公共场所树木成荫,生机盎然,小城镇绿化总面积达36600平方米,覆盖率达27.5%。福清市宏路镇重视环境“绿化、美化、香化”工作,把它列入配套工程同步实施,投资217万元,造林1000公顷,种植各种果木2.17万株、花木5.7万株、铺草坪2.76万平方米,培植盆景万余盆,还在两条溪岸种果2000公顷以及建公园、花圃等。该镇于1991年通过林业部荒山绿化达标验收,1993年被评为福州市“林政资源管理先进单位”,1997年被评为福清市“造林绿化达标单位”。长乐市漳港镇投资20万元实施“绿化工程”,在镇区两条大街以及湖边新村等处种植各种观赏花木2万株,培植草皮1万平方米。福安市赛岐镇利用其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和境内赛江两岸形成开阔平原的自然优势,在发展工商、渔业的同时,积极开发农林业。1997年全镇拥有耕地1.8万亩,其中水田1.4万亩、农地4000亩,还有林地8000公顷、绿竹100公顷等,改善生态环境、生活条件。莆田县江口镇抓好封山育林、造林绿化和村内各家各户门前屋后的绿化工作,已成立由8人组成的绿化小组,并配备洒水车等,1997年全镇人均绿化面积近5平方米。
  (六)环境卫生
  为加速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的落后面貌,防止疾病传染,增强农民体质,90年代后,福建农村结合“奔小康、建新村”以及开展文明村镇建设等活动,大力推行“五改”,努力改进村容镇貌。据1996年、1997年统计,全省共投入75.4亿元,10288个行政村得到不同程度的整治,其中6949个行政村已达到整治要求。全省还有4312个行政村和12168个自然村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新村建设,这些做法改变了一些农村几千年来没有解决的脏、乱、差面貌,也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较大变化,生活质量明显提高。1997年,全省集镇(包括建制镇)计有4132个公共厕所和1261辆环卫机械。湄洲湾北岸管委会灵川镇从1995年3月开始,掀起一场“厕所革命”,投资1282万元,大干两年,拆除全镇所有的1.4万座旧厕,建起三格化卫生家庭厕所1.5万多个、沼气化厕所297个、冲水式卫生公厕30个,全镇卫生保洁工作明显改观。建阳市水吉镇制定《关于村镇规划管理细则》、《水吉镇镇容镇貌管理暂行规定》等多项规章制度,并建立一支26人的城镇保洁队伍,配备洒水车、吸粪车、垃圾车等,负责城镇街道的日常环卫工作。邵武市沿山镇对街道两旁的商店、住房作出不准乱占道、乱搭盖、乱堆放以及对非机动车辆实行定点停放等的明确规定,否则按违章处理。镇里还购置一批垃圾箱,并建1个垃圾处理场,实行定点收集处理,收到良好效果。政和县镇前镇还实行主街袋装垃圾管理办法,街道两旁商店、住户每月只需交纳少量费用,由城建站统一购买垃圾袋分发,每天由环卫工人到各家各户收走。永定县坎市镇以创建文明城镇为载体,强化环境卫生工作:一是配足保洁人员,增加经费投入,购置垃圾运输车3辆,5吨洒水车和铲车各1辆;各街道、居民小区设置垃圾筒,在新罗建立大型垃圾填埋场;二是对环卫人员实行定区域、定任务、定指标,建立奖惩机制,坚持一天两清扫、两洒水,垃圾日产日清、定期对公厕、垃圾筒和填埋场进行消毒,3年来完成改厕1500个;三是对沿街商住户签订“三包”责任书,实行奖惩,并重点治理卫生死角,定期清理下水道淤泥等。通过
  加强日常管理和重点治理,改变城镇面貌。莆田县江口镇投资100万元,拆除旧圈13400平方米,建成新圈8400平方米,彻底改变人畜混居状况。沙县泮岭村依靠创办纸袋厂积累的资金,加快村庄建设力度,1995年以来,先后投入160万元,建水厂、架电线,整治村容,取得成效,1996年被评为省级卫生村和全国绿化先进单位。据省统计局1997年对全省80个镇区抽样调查结果,镇区的垃圾处理率为58.1%,比1995年提高3.8个百分点。
  三、公共建筑
  全省村镇行政管理、商业服务、学校、医疗卫生和文化事业等迅速崛起。村镇公共建筑截至1997年,全省实有公共建筑7520.89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的占5470.49万平方米,分别比1990年增长25.57%和60.70%。
  (一)行政管理建筑
  全省对村镇行政管理建筑普遍进行新建或翻修。公共地方有车库或停车场、绿化地,并与上下级行政管理机关的道路、通信等联系畅通无阻。沙县夏茂镇建有5~7层的镇政府大楼及多层的邮电、供销等楼房27处,建筑总面积2.56万平方米。龙岩市新罗区红坊镇政府所在地位居镇中心,内有Ⅱ型5层办公楼共49间,总面积2681平方米,除镇政府各部门外,计生办、妇联等均有办公场所。镇政府大院内还有个2248平方米的广场,既可作停车场,又可作群众集会会场。漳浦县赤湖镇自1993年将原镇政府大院拍卖给台商后,又在新镇区盖起办公大楼,并带动邮电、交管、法院、派出所、计生、财政等部门相继建起大楼。全省规模较大的镇政府办公楼还有晋江市安海镇、龙岩市适中镇、龙门镇,福安市赛岐镇,惠安县崇武镇,福清市龙田镇等。
  (二)商业服务建筑
  随着全省小城镇的招商引资和路桥、水电、通信等的蓬勃发展,村镇规划的商业小区和街道两旁的商店成片出现。不少村镇还兴建或扩建集贸市场。据《福建农村调查年鉴(1998)》刊载,在被调查的26个县117个乡镇中,1995~1997年的市场或集贸市场个数从150个增至164个,平均每镇1个以上。每个市场占地面积普遍达到或超过1000平方米。永定县坎市镇于1995年在沿河商贸小区建占地5000多平方米、两层建筑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的安宁农贸市场,改变集市交易拥挤混乱状况。大田县上京镇投资320万元,建起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333平方米、全县规模最大的农贸市场,还辟有露天摊位等。闽南小商品和农副产品集散地晋江市安海镇,从1992年起实施集镇总体和近期建设用地详细规划,其中结合旧区改造,大力兴建各种专业市场,已建成投入使用或部分使用的有;占地2.34公顷,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投资3500万元)的糖烟酒综合市场,其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已于1997年前建成投用;占地面积0.5公顷,建筑面积28000平方米的食品饮料和日用品专业综合市场,与占地面积0.44公顷、建筑面积15782平方米的商业城第一期已建成11081平方米。正在建设中的还有果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布料市场等。政和县东平镇1993年投资310万元,兴建占地0.7公顷的小商品专业市场和封闭式农贸大楼,并建成1.5公里商品街和闽北最大的边贸市场。
  (三)学校、医疗卫生和文化事业建筑
  福建广大农村过去普遍存在着上学、就医和开展文化活动困难的问题。90年代以来,各地在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也加大发展文教卫生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据《福建农村调查年鉴(1998)》对全省26县117个乡镇调查统计,1995~1997年的三年间,全省新建、扩建了2136所幼儿园或托儿所、3576所小学、361所中学或职业技术学校。晋江市从1993年起,新建34所中小学,改建54幢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总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南安市水头镇中学和建阳市水吉镇中学等新盖的教学综合大楼,外形壮观,且设备先进。高山环抱、贫穷偏僻的周宁县黄浦村,也新建1幢1200平方米的教学楼,方便山区儿童就学。
  全省农村还普遍建立和扩大医疗卫生机构,并大力增建医疗建筑,增加医疗设备和力量。爱国华侨吕振万先生捐资1000万元,新建南安市水头海都医院门诊楼和病房大楼。永定县坎市镇医院,经近几年不断扩建,成为全省乡镇首家一级甲等医院。永安市大湖镇初级保健事业发展迅速,成绩显著,被联合国列为“健康教育示范镇”。莆田县西天尾镇也荣获省政府授予的“卫生乡镇”、“科技建设示范镇”等称号。
  莆田县江口镇已有5个电影院、1个文化中心、1个老人活动中心、17家卡拉OK厅,还建成占地3.7公顷的休闲体育中心,内有广场、篮球场、网球场、游泳池、公园等。同时投资1380万元建成集文化、娱乐、商贸于一体的海上公园。南安市水头镇还兴建1座能容纳3000多人的室内体育馆。沙县夏茂镇建成建筑总面积达2.56万平方米的文化中心、老人活动中心、卡拉OK厅、新影剧院等27处,以及占地面积1.4公顷的文昌宫公园等。邵武市沿山镇建有科技文化楼以及休闲娱乐场所。
  据福建省村镇建设资料记载:1997年末,全省实有公共建筑面积7520.89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的占72.74%),比1990年前增加1628.51万平方米,增长27.63%。
  四、生产性建筑
  随着福建省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不少村镇建立工业小区或基地。而其厂房多为砖混或钢筋混凝土结构,一改过去的砖木或土木结构的落后面貌。晋江市安海镇近几年建有镇级工业、商贸小区8个和村级工业小区40多个。其中桥头工业小区的产值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1/4,被泉州市政府评为成功的工业示范小区;安平工业综合开发区已初具规模,区内有42家企业,建筑总面积达8万多平方米。南安市的全省首批连片开发项目——蟠龙开发区,已完成首期100公顷的开发,还有奎峰工业小区、西锦赤火工业小区也相继兴建。福州市郊洪山镇1992年被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福州科技园区洪山园,成为全国最早由乡镇投资兴建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有11座标准厂房,总建筑面积63702平方米以及一条长350米的科技一条街。永安市大湖镇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集镇所在地已建成3个工业小区,有三资企业4家。龙海市角美镇现有15个工业小区、2918个集体、个体、私营、股份合作制企业和144个三资企业,共有数十万平方米的厂房。据福建省村镇建设资料统计:1991~1997年竣工的生产性建筑面积就达1737.86万平方米,其中混合结构1636.73万平方米,占94.18%。1997年末,全省实有村镇生产性建筑面积5441.48万平方米,比1990年前增长46.92%。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建设志(1991-1997)

《福建省志·建设志(1991-199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福建省的城乡建设、建筑、基本建设3篇。包括城市规划、市政工程设施、城市供水、城市燃气、园林绿化、勘察设计、建筑施工、房屋建筑工程、重点建设、大事年表、重要文件辑录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