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设施与设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建设志(1991-1997)》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22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设施与设备
分类号: X322.57
页数: 9
页码: 196-204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各级政府加大对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和设备的投资、购置,逐步改变环境卫生设施和设备数量不足状态,确保城市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市容环境的整洁。
关键词: 福建省 环境设施 卫生设备

内容

1991~1997年,各级政府加大对城市环境卫生设施和设备的投资、购置,逐步改变环境卫生设施和设备数量不足状态,确保城市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市容环境的整洁。
  一、设施
  (一)公共厕所
  1994年,省建委根据建设部《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结合省情,制定并颁发福建省《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公共厕所建筑标准分为高级、一、二、三级。
  1991~1997年,各地新建、改建公共厕所,均按部、省标准进行建设。新建公共厕所按省颁布的设计标准,多为一、二级的混合结构,外部造型美观,内部水、电等设备完善,通风、采光良好。建筑与周围环境协调,注重绿化,有的公共厕所成为城市建筑小品。大部分旱厕改为水厕,将粪坑改为密闭式三格化粪池,粪便污水通过三格化粪厌氧生化后,直接排入城市下水道。环卫部门定期对化粪池进行抽粪清渣,并将粪渣运往贮粪池进行无害化处理。到1997年底,全省23个城市的公共厕所80%以上为水冲式的公厕。永安市市区17座公厕屋面全部栽植耐高温、耐旱的“迎春花”,改善公厕周围的环境。厦门、永安等市在建造厕所的同时,建立完整、齐全的公厕档案,档案包括土建和水电(包括隐蔽工程)、公厕设施、设备、保洁承包合同和历次公厕消毒、无害化处理、人流量统计等资料。
  (二)贮粪池
  新建或改建的贮粪池一般均按三级化粪池标准的要求进行建设。主要用于消纳各公共厕所化粪池的粪渣、单位厕所和居民倒桶点粪便。1991~1997年,由于新建或改建的公共厕所多采用水冲式配套三级化粪池,粪便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放,剩下的少量污泥、粪渣用吸粪车运往贮粪池,一些地方如福州市不再新建贮粪池。
  厦门市何厝贮粪处理池容积1000立方米。1995年10月建成,处理后的粪便供周围蔬菜基地用肥。贮粪池内各格通粪口安上斜形过道板,将粪皮、虫卵、杂物拦在前一格,粪液流入后一格;粪液通过的过道板错开排列,使粪液的流径更长,并在静流中起伏,有利杂质、虫卵沉降;全池采用厌氧生化,除首格进粪口及末格出粪口外,全部密闭以利杀虫灭菌;在池内各格隔墙顶部留置通气口,第一格安装排气管,以利安全使用。
  南平市东教贮粪池建于1994年,离市中心区2.5公里的东教路中段,建溪西岸,依溪堤而筑,为贮粪与公厕合建,投资58万元,利用公厕框架的架空层建贮粪池。占地面积200平方米,贮粪池容积595立方米,为三格化粪池,无害化处理粪便。
  邵武市坪岗山五级化粪池建于1990年8月,占地面积48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平方米,容量500立方米,日处理能力为20吨,总造价为11万元。
  (三)垃圾转运站
  1990年以前垃圾转运站建设多采用落差式的垃圾楼,楼分二层,顶层供倾倒垃圾,底层供垃圾收集车停放,由于有落差地形的地较少,故落差式转运站建设受到地形限制。1990年后,开始建设封闭的地坑式集装箱转运站,楼高7~9米,屋顶架设单轨或双轨式功率5吨的电动葫芦,地面下挖1~4个坑位,坑深1.5米左右,用于存放垃圾集装箱,垃圾装满箱后,由电动葫芦将集装箱吊到垃圾自卸车运出。转运站配有电控室、消毒工具间、休息室等附属房以及密闭式集装箱,有的还配有备用发电机等。转运站外部造型美观、排水畅通。转运站配专人管理,制度健全,每天进行清洁消毒,做到清洁卫生。厦门市把转运站建设纳入小区规划、建设,提高居住小区生活垃圾的清理和转运水平。
  厦门市鼓浪屿垃圾中转码头是目前省内惟一的一个水上垃圾中转码头,位于鼓浪屿北部,岸线长55米,陆地面积825平方米,总投资318万元,1997年建成投入使用,作为鼓浪屿垃圾出岛码头。采用功率10吨的电动葫芦把总重量5吨的垃圾集装箱吊到转运船(该船载重45吨,吃水1.2米,长23米、宽6米,一次可运载6个垃圾集装箱),涨潮时靠岸装运。该码头还配备1台32千瓦的发电机和1部6吨的叉车。
  (四)垃圾处理场
  1990年前,全省仅有漳州市的小坑头和南平市的塔下山坳两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其他城市的生活垃圾处理,基本采用自然堆放、简易填埋,对环境污染严重。1990年开展全国城市卫生大检查后,各地对多年分散堆放的垃圾进行比较彻底的清运和处理,同时对原有垃圾填埋场进行整治,改为公园或绿地,并开始筹建新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场。至1997年底,各城市建成的垃圾处理场均按无害化标准设计建设,省内城市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由1990年2.1%,提高到1997年的56.39%。南平简易高温堆肥处理技术、福州市红庙岭垃圾卫生填埋技术、厦门前埔垃圾高温堆肥技术被建设部列为垃圾处理适用技术推广项目。
  福州市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场1992年3月,福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在福州城区北部的北峰山地,闽江与鳌江流域分水岭上,鳌江一侧,距城区14~17公里,占地306.7公顷,建设可消纳处理全市垃圾的综合处理场,包括垃圾卫生填埋场、堆肥厂、焚烧厂和特种垃圾专用焚烧等4个部分,对城区垃圾进行综合处理、利用,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工程本着总体规划一步到位,分步实施的原则,分二期进行,第一期工程投资1.2亿元,建设垃圾卫生填埋场为主体的工程,第二期工程对垃圾采取焚烧、高温堆肥等工艺进行处理。一期工程填埋场包括牛洞、过溪仔和东部山沟3个大型沟场,总容量为2117万立方米,按日消纳800吨计,可使用40年。一条5.3公里专用公路、250千伏安和500千伏安变电站各1座、截污坝、拦垃圾坝、10万立方米集污池,日处理1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在填埋场防渗方面,主要采取垂直防渗措施,在山谷出口设置截污坝和防渗帷幕,杜绝垃圾渗滤液对周围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产生二次污染。在垃圾拦坝和截污坝之间形成的集污池起到收集渗滤液和平衡渗液水质水量的双重作用。首期工程已于1995年10月投入使用。它建成后解决了福州垃圾围城问题,福州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厦门市前埔垃圾高温堆肥场占地面积9.96公顷,总投资1100万元,分二期建设,1989年8月进行首期建设,1994年起扩建二期工程,为敞开、条形、好氧、高温的堆肥厂。设作业、进排水、进排气、环保、消纳等5个系统,采用高温好氧静态堆肥技术处理生活垃圾,垃圾经熟化筛选后作农用肥。场内设三条堆垛区,日处理能力500~600吨,用于处理厦门本岛和鼓浪屿区全部生活垃圾。该场处理垃圾工艺合理、技术先进,产品符合《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规程》。1997年3月,经建设部、国家科委建科[1997]35号文批准,列为第2号推广项目。后因城市建设用地需要垃圾场停止使用。
  厦门东孚垃圾卫生填埋场位于厦门市杏林区东孚镇寨后村,距市中心42公里,占地面积18.7公顷,总建筑面积2173平方米,填埋场区库容230万立方米,日处理垃圾500吨,使用年限10年,总投资4000万元,分二期建设,第一期工程1996年开工,1997年8月建成正式投入使用。第二期工程于1997年底开始建设,场内功能区分为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站和管理区,污水处理站附设化验室。垃圾填埋场三面靠山、一面建坝,山腰设有防洪渠。填埋场土壤平均厚度10.69米,将原地整平后再铺设4层0.4米厚的粘性土并压实。场底设三条间距70米的纵向渗沥水收集干槽及支槽,将污水导向垃圾坝外容积1.08万立方米的蓄污水池。蓄污水池污水由水泵抽送到日处理污水能力24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站,经处理后达到污水排放一级标准。
  南平市岭炳洋垃圾处理场建于1994年,位于市区南部东坑乡岭炳洋村,沿东坑至太平路7公里处左侧的山坳间,总用地面积3.2公顷,距南平火车站7公里。该场采用厌氧堆肥形式,即密闭高温发酵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艺。建有发酵间20间,面积584.64平方米,将生活垃圾封闭在发酵间内厌氧发酵,产生生物热以杀灭垃圾中的病菌、虫卵,达到无害化,发酵后的产物基本腐热、无异味,筛粒为黑褐色,溶于水后呈黑色浑浊,沉降较快,其肥分为农业生产的理想用肥。1994年,南平市区平均日产生活垃圾177吨,经高温发酵处理40吨,填埋处理137吨,堆肥处理率为22.6%,填埋率为77.4%。场内设有垃圾填埋场1.33公顷,容积17.6万立方米,专用道路648.17米,石砌截水沟212米,φ300砼地下输水管204米,石砌挡土墙68米,以及综合楼、管理房、配电房、泵房等。
  漳州市垃圾无害化综合处理厂在龙海市九湖镇九龙岭,占地37.33公顷,总投资6000万元。是集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能源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垃圾处理设施,该工程已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署列入对中国城市垃圾管理技术援助项目之一。
  三明市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位于市区东北方碧湖长埔垄,面临沙溪河,离205国道约250米,离三明市边缘约1.75公里,总占地面积16.67公顷。库区北面一南东向长约600米,北东一南西宽约350米,日进场生活垃圾250吨,填埋使用年限23年,设计总投资2962万元。工程分二期,一期工程主要是填埋库区垃圾坝、截污坝、调节池、环库截洪沟、渗滤液排水管道、库内排水导氯系统、排污管、环保系统、场内外交通道路和管理区等。二期工程主要是管理区建设及作业管道等。
  二、设备
  为提高环卫作业机械化水平,1991~1997年各城市逐年增加专用车辆和作业机械(道路清扫机、垃圾运输车、粪便运输车、洒水车等)。1997年底,全省城市拥有环卫机械总数1062台,为1990年558台的1.90倍,每万人拥有2.7辆,已略超国家规定的要求,逐步做到生活垃圾收集容器化,垃圾、粪便装运机械化,并在主要街道实行清扫机械化,减轻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建设志(1991-1997)

《福建省志·建设志(1991-199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福建省的城乡建设、建筑、基本建设3篇。包括城市规划、市政工程设施、城市供水、城市燃气、园林绿化、勘察设计、建筑施工、房屋建筑工程、重点建设、大事年表、重要文件辑录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