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建设志(1991-1997)》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18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分类号: K928.705.7
页数: 10
页码: 163-1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关键词: 福建省 城市规划 风景名胜区

内容

福建省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审定,先后于1982年、1988年和1994年2月分3批公布。第一批为武夷山;第二批有鼓浪屿一万石山、清源山、太姥山;第三批是桃源洞一鱗隐石林、金湖、冠豸山、鸳鸯溪和海坛。3批计9处,总面积827.06平方公里,分布于9个市(县)。
  一、武夷山
  位于武夷山市南面15公里,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为华东第一高峰)的东南坡下,是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低山丘陵,属丹霞地貌。山地海拔在400米上下,最高峰超过700米,风景区面积70平方公里。80年代,在规划指导下,对7个景区108个景点进行普遍清理、绿化,先后修建、新辟游览路线10万余米,修复亭台楼阁、山庄、山房等28处,对宋代以来遗留的摩崖石刻400多处进行全面清理恢复,配套建设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等。至1990年末,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已形成配套网络,是年接待国内外旅客55万人次。
  1991年后,风景区以弘扬武夷山古文化,延续其文化内涵,实施有效保护、合理开发为发展原则,统筹协调各景区的功能,开辟新景点,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接待、服务档次。1991年投资77万元建云窝景区茶室、水帘洞景区管理所和九曲溪3号码头,投资11万元用于山地造林。同年10月,武夷宫主体建筑修复竣工,辟为朱熹纪念馆。1992年投资68万元改造天心景区道路、云窝景区停车场和新建星村管理所。1993年投资68万元清理桃源洞日月潭,进行景点绿化,修缮道观、酒店,开发虎啸岩景点,建停车场、售票房、茶室和观景台等设施。虎啸岩,在一线天北面,四壁陡峭,屹然独耸,岩上一巨大石洞,山风穿洞,呼啸传声,有如虎吼。半壁有驻真洞,附近有“虎啸八景”,其中语儿泉颇负盛名。1994年,投资445万元,新开发小九曲景点,建渡口、游路、观景台和武夷宫综合楼建筑。是年完成了仿宋古街建设工程。仿宋古街,位于武夷宫景区。由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设计,1984年开始建设,历经10年,至1994年竣工,总投资1496万元。街南接南武路,北邻武夷宫,全长300米,街宽4.5米。街面以花岗岩条石干铺,街两侧是风格古朴典雅的茶肆、银庄、花鸟店、酒家,以及名为翠烟小肆、五铢钱庄、乡土塞、白云丹峰等各类旅游服务设施建筑,总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建筑格调采用坡面瓦顶,青瓦粉墙,钢筋混凝土仿木构架的民居形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是集旅游、购物、观赏于一体的仿古建筑群。1995年风景区又投资550万元,修建武夷宫停车场、天游后山观景台和云窝、武夷宫步行街绿化等。1996年投资400万元,扩建一线天景区停车场,完成桃源洞老君岩雕,开发大红袍景点;建停车场,晚甘亭,辟游路等。1997年投资860万元,铺设星武公路至3号码头的水泥路,建3号码头回排道、拦水坝、大坑口至大红袍景点沥青路面以及修缮天游观等工程。
  至90年代初,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已基本完成1984年编制的总体规划中的近期建设规划。1995年开始进行修订,至1997年编制(修订)完成,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从原70平方公里,扩大为79平方公里。于是年末上报国务院待批。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于1964年成立“福建省武夷山管理处”,后历经沿革变更,至1990年,崇安县撤县改市后,撤销原建制,成立“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为武夷山市政府派出机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于1991年后制订了《武夷山风景区管理办法》、《武夷山九曲溪保护暂行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风景区管理纳入法制轨道。重点抓好九曲溪的保护,将九曲溪上游划定为二级保护地带,使九曲溪水的保护达到国家地面I类标准。并投入180万余元,用于景区绿化,种植樟树、香枫、山樱花、马尾松等68.8万株,铺植草皮9.5万平方米,完成了3500多亩的荒山造林。至1997年,景区森林覆盖率已达到82%。
  二、鼓浪屿-万石山
  位于厦门市南部。范围包括坐落在厦门岛的万石山山体及滨海;鼓浪屿和厦门湾的大部分海域、岛礁,总面积245.74平方公里。其中鼓浪屿景区1.78平方公里;万石山景区32.9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11平方公里。
  鼓浪屿风景区,与厦门岛隔厦鼓海峡相望。80年代,风景区大力开展园林绿化,持续改善基础设施,保护、挖掘和修复了众多名胜古迹,至1990年风景区已形成规模。主要景组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毓园、八卦楼、港仔后浴场等。1991年,厦门市政府拨款58万元,修复菽庄花园四十四桥,完善“补山”、“藏海”两景观中的观钓台、渡月亭、千波亭、招凉亭等亭榭以及“海阔天空”石刻等景观。1992年,鼓浪屿区政府筹资31.35万元,在菽庄花园建造了补山园五景之一的“十二洞天”和盆景园。1993年完成日光岩餐厅、仿明园景点建设以及登山游路加设不锈钢护栏,总投资226万元。仿明园在日光岩西北,园内以明末历史为背景,郑成功人物为主题,仿明代军营建筑结构,塑有3组铜雕卫士,以及古炮、水操台等景物。同年区政府又投资57.6万元,在菽庄花园改建听涛轩,新建蛇岭花苑。在岛的西南部英雄山上新建“琴园”,园占地面积3公顷,建有琴园喷泉、流音小筑、怡韵楼、琴韵广场、旋转广场,钢琴博物馆珍藏了由澳大利亚老华侨胡友义赠送的30台18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古钢琴,丰富了全园的琴文化主题,寓意“钢琴之乡”、“音乐之岛”。1994年,鼓浪区政府自筹资金75万元,改造了轮渡码头至日光岩主干道排水系统,铺设彩砖路面6000平方米,还投资10万元,修建了林巧稚纪念馆(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出生在日光岩下一个教师家庭,是中国妇科医学奠基人之一)。1995年,在皓月园的后半园进行拆迁,改建为休闲度假屋。1996年投资100多万元,完成了日光岩、琴园的自来水、电缆和道路维修,并铺砌环岛3公里的彩砖路面。同年,区政府组织协调与新加坡客商在原鼓浪公园合作开发建设海底世界。筹资1000多万元,完善全岛夜景工程。1997年完成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的夜景装饰及音响系统。同年还修建鸡母山、鼓浪石、笔架山等景点。皓月园的孔雀园、度假小屋,日光岩的百鸟园亦于同年相继对外开放。
  万石山风景区,在厦门本岛东南端,隔鹭江与鼓浪屿景区相连,西南紧靠市区。80年代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500多万元,建成松杉园、棕榈园、引种驯化园、药用植物园、多肉植物区等多个专类植物园和百花厅。1983年建成“茶人之家”,集茶用的品种,茶叶种类的展销和推广,寓茶文化于游览之中。1989年建成“新碑林”,共征集精选当代著名书法家翰墨精品百余幅,其中篆、隶、楷、行诸体兼备,大逾数尺,小则盈寸,风格各异。1990年开始在“金榜钓矶”景区西部建占地85公顷的金榜公园。
  万石山景区的沿海部分,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80年代末开始加大开发力度。先后修建胡里山炮台,新铺山道,在临海悬崖处建“望归台”,眺望一水之隔的金门诸岛。1993年后有两家台商先后在风景区内黄厝村置地建园。其中金海乐园,占地面积近8万平方米,投资800多万元。景州乐园占地15万平方米,投资4800万元。至1995年上述两园已先后建成对外开放。
  鼓浪屿一万石山风景名胜区,自80年代到1996年10月,一直分属不同部门和单位管辖,市园林部门只对万石山景区的植物园实施行政管理。其他景区如陆域、岛礁、海面等均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1992年8月,厦门市成立园林、环保监察中队。同年,厦门市政府指定由市民政局牵头,协同各风景区管理部门,对景区内遍布的坟墓进行清理。历经4年,先后在万石山景区迁坟4000多穴,鼓浪屿景区迁坟2000多穴。1995年,厦门市颁布沙石土资源管理规定后,封闭了各风景区内所有沙石场和采石场。对历年来景区内已遭破坏的地貌、植被、堤岸,按照谁开发、谁治理的原则,限期修复。在此期间,园林监察部门共处理各类破坏园林风景案件3512件。1996年11月,厦门市成立园林风景局,下设风景管理处。管理局按照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厦门市制订的一系列管理规定,对鼓浪屿一万石山风景名胜区实行统一管理。
  三、清源山
  位于泉州市北郊3公里,主景区最高海拔498米,面积62平方公里,为花岗岩丘陵地貌。1979年开始建设,至1990年,风景内的清源山、灵山、九日山3大景区,已经过初步清理修复,拓建了近3公里的沥青旅游公路,配套建设水、电、游路和服务等基础设施。
  1991~1997年,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以保护性建设为原则,对风景区内的文物古迹、景物景观进行修复和开发。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来泉州考察、游览清源山时,在九日山镌留考察记事石刻一方。同年市政府投资40万元,对三世佛摩岩石雕造像楼宇进行复建。三世佛石雕像为元代石刻,位于碧霄岩崖壁上,原殿堂早已坍毁。复建工作历经2年多,建后的楼阁平面呈“品”字形,一、二层为封闭式屋宇,三层为开敞式亭廊,整个建筑古朴飘逸、小巧典雅,总建筑面积107平方米。1992年4月开始在闽海蓬莱意境区建老君岩山门,于次年3月竣工,建筑面积53平方米,总投资21.5万元。山门以道学“玄妙”为内涵,因名“众妙之门”。正门前庭建三级曲尺形踏步,上下台地分别用黑白石块铺成变形的“太极图”,在阴、阳眼上各竖一方石刻,左侧刻“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右侧刻“老君岩”。1993年5月新建风景区大山门,于次年10月竣工,总投资78.38万元,大山门为牌坊型,高12.6米,宽21米,面阔三间,钢筋混凝土结构,饰以辉绿岩花岗石板材。正面题刻“清源山”;背面为“闽海毓秀”,分别为方毅、卢嘉锡手书。1994年,泉州市政府拨款修缮千手岩寺,并在清泰岩景点建停车场及服务设施。同年10月,在主景区山海大观意境区虎乳泉下方的紫泽洞天谷地,开始兴建清源天湖蓄水工程,1996年建成蓄水,总投资550万元。清源天湖大坝为双曲石拱坝,最大坝高27米,坝顶总长136.3米,总库容11.5万立方米。构成湖光山色、波光云影,为泉山增添秀色。1997年,实施老君岩景区环境改造工程。增辟老君岩《道德经》石刻群,共18方,分置于老君造像前方两侧的绿地上,碑体采用泉州产花岗岩,经文书法以元代赵孟頫手书的《道德经》为范本,阴刻于黑色磨光石板材,镶嵌在白花岗岩碑体上。刻工精湛,具有浓厚的道学意蕴。同年扩建由市区至景区大山门,全长2.5公里的泉山路,并复建清源山弥陀岩大雄宝殿及五观堂、法堂等。1997年9月,建于清源山景区左侧,凤山之麓的少林寺大雄宝殿主体建筑竣工,寺庙用地13公顷,殿前匾额“少林禅寺”为赵朴初题。
  清源山风景名胜管理处依据有关法规,先后制定风景区保护措施和管理办法,通过维修和保护,使文化古迹展现新姿。风景区南面地带植被和一级保护区地貌保护较为完好。但二、三级保护区内曾一度出现开山采石、毁林造坟以及盗伐风景林等事件。1996年11月7日,泉州市政府召开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与保护专题会议,决定由风景区管理处、城市监察大队协同清理风景区范围内违章采石、取土及盗伐行为。半年间共清理76个采石场和3个取土场。同年,泉州市城市监察大队成立清源山监察中队,监察破坏风景资源的违法行为。
  四、太姥山
  位于福鼎市秦屿镇,距市区45公里,海拔1008米,规划面积92.02平方公里。80年代开始建设,先后修通秦屿至太姥山风景区专用公路14公里,铺砌11公里长的石阶步游道。架设12公里高压输变电线网。建香山水库和葫芦洞景区引水工程。90年代初,整修开发葫芦洞、将军十八洞、一线天洞、鸿雪洞、落星洞、兰溪洞、七星洞、滴水洞等8个岩洞,建造涌翠亭、云标亭和两处观景台,修复唐代楞枷石塔,开辟林间休憩场所。1993年投资353万元,在景区入口处建玉湖宾馆,辟九鲤湖水上游览项目,新建观海台、太姥农业大观园,在萨公岭地段建绿色走廊。1994年投资127万元,改建景区道路,开发一片瓦景区的蝙蝠洞,配备九鲤湖水上游览配套设施,建旅游培训中心。1995年投资95万元建邮电通信传播台,开发一片瓦景区的南天洞,1996年投资230万元拓宽改造秦太公路全长14公里的柏油路面。1997年新建景区管理局办公楼、太姥山邮苑和林场护林楼等建筑。
  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成立于1979年。至1989年8月,经宁德地区行署批准更名为太姥山风景区管理局,与福鼎市旅游局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机构。90年代初,开辟了一条5米宽,9公里长的森林防火带;并在山岳顶峰建护林防火瞭望台,在香山、玉湖景点和萨公岭等地营造绿化工程,风景区植被覆盖面积占宜林地的95%。
  五、桃源洞-鳞隐石林
  由桃源洞风景区和石林风景区组成,总面积28.8平方公里。桃源洞风景区以丹霞胜景为特色,鱗隐石林景区以岩溶地貌为特征,原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1月经国务院审定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80年代开始建设,至1990年末,风景区已初步形成桃源洞、百丈岩、修竹湾、葛里、栟榈潭等5片景区。
  1991~1997年,累计投入1400多万元,用于风景区建设。1992年,完成修竹湾、葛里、百丈岩等游路建设工程。1993年5月百丈岩景区整修竣工,年末对外开放。百丈岩位于桃源洞风景区南部,海拔280余米,自古就有“世外桃源”之美称,岩深藏于山岭之中,三面悬岩绝壁,仅东北面为陡坡,岩高138米左右,只有一桥跨涧,一径可上。悬岩高处一个大型纵裂的洞穴里,建有明代建筑“马氏仙姑庙”,遇有云雾之时,雾霭浮沉倍觉神秘。百丈岩有名胜古迹20余处,还有武士岩、姑嫂峰等景点多处。1994年11月,在城区北面按规划新建总面积3500平方米的景园楼和职工宿舍。1995年5月,开通百丈岩至桃源洞锁洞桥的桃花涧漂流项目。同年12月兴建总建筑面积1169平方米的桃源洞综合接待楼,于次年6月竣工,总投资539万元。1996年5月景园楼和职工宿舍竣工,总投资350万元。同年6月,投资40余万元建桃源洞大门“桃源绝尘”牌坊,并修景区主游路3000米,在拼榈潭建码头3座,以联系两岸交通。拼榈潭景区位于沙溪河,南邻坂尾村,北至大贝岭,全长6公里。境内碧波丹岩,渊澄如镜,两岸风光旖旎,有“乾坤清气”、“金童玉女”等多处景观。1997年投资294万元,共建28个项目,主要有修拼榈寺,开通百丈岩公路4.5公里,疏通桃花涧建拦水坝等工程。
  鱗隐石林风景区,位于永安市西北13公里的大湖镇内,面积1平方公里。景区内发育着众多形态各异的石芽、石柱、石笋、石峰等,出露于地表的石芽计有300多个,相对高度2~36米,兼有众多幽深莫测的溶洞。1984年开始开发,先后修建景区内外游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于同年5月对外开放。1991~1992年,由大湖镇文化站牵头,村民集资20余万元开发十八洞,塑弥勒佛一尊置于洞口。1993年,十八洞景点建设竣工,对外开放。十八洞在鱗隐石林入口处的黄狮岩山腹,为鱗隐石林的姐妹景点。洞深80余米,洞中套洞,连环往复,左盘右旋扑朔迷离。高者十余米,可容百人,小者仅容一人,须匍匐而入,洞中有密集的钟乳石,发育形态各异的石柱、石笋、石幔、倒立石芽等,还有一泓清泉涌流其间。1996年扩建石林景区停车场,面积1500平方米。1997年建石林景区山门牌楼,修游路15000米。同年5月,桃源洞管理处职工集资10万元,开发鱗隐石林后续部分“洪云石林”,建游路2000余米,于年末对外开放。
  鳞隐石林景区在开发初期,由市园林管理处委托大湖镇文化站管理,1996年5月归属桃源洞风景区管理处统一管理。1997年1月,永安市政府批准成立桃源洞风景区经警队。
  六、金湖
  位于泰宁县西南,距县城9公里的金溪中游、武夷山脉南麓,海拔180~270米之间,面积14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6平方公里。景区以丹霞地貌、碧湖溪谷和历史古迹为景观特色。原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1月经国务院审定,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80年代初开始建设,先后修通从县城至景区公路,开辟停车场,沿湖建湖滨画廊、水榭、杜鹃园、钓鱼台、游艇码头以及跨湖悬索桥等设施。1991~1997年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景区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1991年拓宽取直改造下甘线出境水泥路面公路和金湖景区湖滨旅游公路。新建上清溪公路和江坑至悬索桥旅游公路。1993年新辟上清溪景区,开辟竹筏、橡皮舟水上漂流项目。1994年投资410万元,在上清溪景区兴建2座码头,修通景区道路7.6公里,并完成该景区基础设施。上清溪全程15公里,有九十九曲、八十八滩,蜿蜒在荒无人烟的赤石翠峰之间,两岸壁立千仞,奇岩突兀,天为山欺,水求石放;溪水或激流成滩,或凝滞成潭,宽处广阔平坦,窄处宛如小巷,沿线有“阳光三叠”等30多处景点,集野、幽、奇、险、趣于一体。1995年开通景区内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对讲机。新建日供水1.7万吨水厂和1.5万千伏安高压输变电工程。1996年投资3000万元新建了金湖和上清溪管理中心、码头、停车场及金湖下坊商业街。同年开辟猫儿山景点旅游路1000余米,并在险处设扶手栏杆。猫儿山,位于十里平湖与悬索桥间,区内景观独特,动植物种类繁多,有植物102科336种,有山鹿、飞虎等野生动物30余种,湖上还有鸳鸯戏水。1997年在金湖景区投资800万元,新建、扩建金湖片各景点游船码头和上清溪景区竹筏码头。修建状元岩森林公园步游路4.5公里及护栏、公厕、商业网点等服务设施。
  1995年省政府批准金湖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后,泰宁县政府撤消金湖管理局建制,成立金湖旅游经济开发管理委员会。1996年7月成立泰宁金湖旅游渡假区管委会,与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实行三位一体,成为县政府派出单位。风景区先后成立监察大队、联防队和乡(镇)、村二级护林队。签订资源保护协议,规定责任和义务。设立专职护林员,负责巡山护林。同时,还成立金湖水上垃圾清理队,各景点配备专职卫生管理员,制定了卫生管理责任制,加强景区环境卫生管理。
  七、冠豸山
  位于连城县城东,距县城1.5公里,面积51.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660米,以丹霞地貌为特征。原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8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至1990年基本完成冠豸山景区苍玉峡等5个景点建设,修复灵芝庵、半云亭等一批古建筑,并完成多处摩崖石刻的清理、恢复。1991年以来,风景区累计投资近千万元,先后修通石门湖、竹安寨、冠豸山3个景区公路,新建各景区停车场。完善石门湖、冠豸山、竹安寨游路等基础设施。1993年重修石门湖水坝和湖口码头。1994年在石门湖旁建宿云轩山房,当年竣工开业。石门湖在冠豸山东南,海拔400米,水面400多亩。“石门宿云”是连城八景之一,境内深潭浅壑,湖清山秀,水光潋滟,山景奇峭,泛舟游览沿途可观渴马饮水等10多个胜景。1997年改建石门湖山庄,并开始开发竹安寨景区,建登山游路、观景台,沿途增设扶手栏杆等安全设施。竹安寨,山势嵯峨,气势磅礴,登峰巅北望可见群山成列如展翅雄鹰,旁边的寿星岩和南面的一堵延200余米的“水面墙”,同为冠豸山景观三绝。同年7月,风景区总体规划进行调整,调整后风景区总面积,由原23平方公里增至51.7平方公里,景区划分为冠豸山、石门湖、竹安寨、旗石寨和九龙湖5个景区。
  1997年,连城县旅游局升格为一级局的同时,冠豸山风景区管理处也随之更名为冠豸山风景区事业局。与县旅游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遵照国家和连城县政府颁布的有关对风景名胜区一系列规定,进行统一管理,实施开发建设和经营活动。景区内实行四级保护,分绝对保护区(一级)、严格保护区(二级)、树木保护(三级)和控制保护(四级),并分别立界桩注明。风景区全面实行封山育林,中心景区实行全封山。在一、二级保护范围内不准设立各类开发区或度假区;1~3级保护范围内的山坡、荒地、荒滩按规划进行有计划植树造林,并建立护林防火和防治病虫害等各项保护管理责任制。
  八、鸳鸯溪
  位于屏南、周宁、政和三县交界处,离屏南县城30公里的双溪镇宜洋村附近,海拔千米上下,面积78.8平方公里,其中宜洋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面积10.35平方公里。风景区以野生动物鸳鸯、猕猴和稀有植物为特色,融溪、瀑、峰、岩、洞、潭、雾等山水景观为一体。1984年,福建省政府批准在这里建立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1991年2月审定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89年开始建设。景区遵循保护为主,量力而行,逐步开发的原则。先期开发宜洋和白水洋景区,1991~1997年,景区累计投入600多万元资金,建成9.7公里长的宜洋公路,7公里长的水竹洋公路和6公里长的白水洋柏油路面公路,修建景区内近18公里的步游路。架设宜洋、岩后、潭头等地高压电线网,兴建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修建自来水设施,开通景区程控电话,并在大白岩观景点建防火瞭望台“摩天阁“,整修了百丈漈水帘洞、潭头仿松竹水泥桥,增添了摩崖石刻。风景区还在各主要景点兴建招待站,有床位60多张。为旅客提供食宿服务。1997年,省科协在白水洋兴建青少年科技夏令营。
  鸳鸯溪风景名胜区,1989年成立管理站,与旅游局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与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合署办公。1991年3月成立鸳鸯溪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发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屏南县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有关对自然保护区7个规定,成立护林联防队伍,定人定时巡山,定人定时投食招引鸳鸯,使保护工作进入有效的管理。
  九、海坛
  位于平潭县境内,主岛海坛岛为福建省第一大岛,面积278.61平方公里,属海蚀地貌。以海岛风光、滩湾奇石景观为特征,以风景游览、海滨度假和专项旅游为主要功能的风景名胜区。1992年10月,经省政府审定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1月,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面积49平方公里,其中石牌洋、石人坛、王爷山、君山、南寨山、青观顶6个风景区,面积32平方公里和坛南湾、山岐澳2个度假区,面积17平方公里。
  石牌洋在岛的西北部,距县城约17公里的盾澳村西部约1.4公里的海中。两石均为巨型长方形方体花岗岩海蚀岩柱,相距12.1米,耸立于面积600多平方米的平缓礁盘上,一高一低前后并列,形似鼓风舟帆。岛南部石人坛,又称石坛天神,为一巨型裸体男性象形石,石人呈头东脚西仰卧状,头枕沙滩,足伸东海,身长330米,体宽150米,胸高36米,身体各部比例十分匀称。岛东北临海突出部王爷山景区,长约1400米,这一地带海蚀景象万千,称为“东海仙境”。在平潭中部有低丘陵的南寨山,山上巨岩怪石,拟人状物的象形石40余座;鳄鱼峰顶军事碉堡遗址和王爷山现代军事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上建有洞库、营房、哨位、坑道、炮台等大小建筑物40余座。坛南湾海滨沙滩和凤凰沙坡,沙粒均匀、纯净,晶莹洁白,前有岩礁,后有林带,是天然的海滨浴场。海坛风景名胜区具有沙滩、沙坡、沙丘、沙堤的“四沙”特色,为其他海岛所罕有。
  海坛风景名胜区,1992年开始建设,至1997年末,5年间累计投入250多万元资金,先后在王爷山、石牌洋、南寨山等景区修建贯穿各景点的道路总长5300多米,完成石牌洋景区驳岸、码头和防浪堤等基础设施,并购置40座位木游船1艘,往返于石牌洋景区。风景区自开始建设的同时,即成立管理机构。设立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委员会,以及专职从事风景资源保护和监察工作的旅游资源保护监察队。制定《平潭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办法》,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县人大常委会于1994年5月4日审议通过。暂行办法规定,在风景区保护区范围内,根据风景资源级别,分别划为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管委会按总体规划和管理规定,实施保护管理和建设。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建设志(1991-1997)

《福建省志·建设志(1991-199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福建省的城乡建设、建筑、基本建设3篇。包括城市规划、市政工程设施、城市供水、城市燃气、园林绿化、勘察设计、建筑施工、房屋建筑工程、重点建设、大事年表、重要文件辑录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