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风景名胜区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建设志(1991-1997)》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182
颗粒名称: 第八章 风景名胜区建设
分类号: TU98
页数: 25
页码: 163-1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随着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旅游事业逐渐兴起,福建省各地风景名胜资源相继得到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 福建省 城市规划 风景名胜区

内容

80年代,随着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旅游事业逐渐兴起,福建省各地风景名胜资源也相继得到开发和利用。至1990年,全省计有省级风景名胜区7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处。
  1991~1992年,省政府又分2批共审定公布省级风景名胜区17处,其中,原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的5处于199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至1997年,福建省共有省级风景名胜区19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9处(居全国第三位),分别比1990年新增12处和5处。28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1285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分布于27个县、市。风景名胜区的发展,使福建省旅游业跃居全国前列(风景名胜区分布见表8-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旅游事业被列入国民经济发展产业,各级人民政府把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利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积极组织有关部门实施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由县级以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辖区内的风景名胜区工作,组织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按规定权限申报审定批准。至1997年,全省28处的风景名胜区,已完成总体规划编制的有27处,其中,12处分别经省政府或国务院同意批准实施(见表8-2)。各级风景名胜区在规划指导下,统一实施风景名胜区维护、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1991~1997年,全省28处风景名胜区共完成建设和维护资金达4亿多元,大部分风景名胜区的环境质量、规模得到提高,并显现出不同风景名胜区的内涵和特色。据旅游部门统计,1997年,全省接待国内旅游者达1900万人次,境外游客115万人次。
  各地人民政府根据风景名胜区的级别和管理需要,分别设立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依据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实施办法》,以及省政府发布的《福建省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等一系列法规、规章和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对风景名胜区内的资源保护、开发建设和经营活动实行统一管理。1994年后,大部分市、县人民政府先后建立风景名胜区监察队伍,加强法制管理。同年,武夷山、清源山风景名胜区通过国家建设部“卫生山”验收,被列入全国20个“卫生山”行列。1997年,省建委在全省风景名胜区内开展创“文明风景名胜区”活动。
  第一节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福建省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审定,先后于1982年、1988年和1994年2月分3批公布。第一批为武夷山;第二批有鼓浪屿一万石山、清源山、太姥山;第三批是桃源洞一鱗隐石林、金湖、冠豸山、鸳鸯溪和海坛。3批计9处,总面积827.06平方公里,分布于9个市(县)。
  一、武夷山
  位于武夷山市南面15公里,武夷山脉主峰黄岗山(海拔2158米,为华东第一高峰)的东南坡下,是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低山丘陵,属丹霞地貌。山地海拔在400米上下,最高峰超过700米,风景区面积70平方公里。80年代,在规划指导下,对7个景区108个景点进行普遍清理、绿化,先后修建、新辟游览路线10万余米,修复亭台楼阁、山庄、山房等28处,对宋代以来遗留的摩崖石刻400多处进行全面清理恢复,配套建设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等。至1990年末,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已形成配套网络,是年接待国内外旅客55万人次。
  1991年后,风景区以弘扬武夷山古文化,延续其文化内涵,实施有效保护、合理开发为发展原则,统筹协调各景区的功能,开辟新景点,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接待、服务档次。1991年投资77万元建云窝景区茶室、水帘洞景区管理所和九曲溪3号码头,投资11万元用于山地造林。同年10月,武夷宫主体建筑修复竣工,辟为朱熹纪念馆。1992年投资68万元改造天心景区道路、云窝景区停车场和新建星村管理所。1993年投资68万元清理桃源洞日月潭,进行景点绿化,修缮道观、酒店,开发虎啸岩景点,建停车场、售票房、茶室和观景台等设施。虎啸岩,在一线天北面,四壁陡峭,屹然独耸,岩上一巨大石洞,山风穿洞,呼啸传声,有如虎吼。半壁有驻真洞,附近有“虎啸八景”,其中语儿泉颇负盛名。1994年,投资445万元,新开发小九曲景点,建渡口、游路、观景台和武夷宫综合楼建筑。是年完成了仿宋古街建设工程。仿宋古街,位于武夷宫景区。由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设计,1984年开始建设,历经10年,至1994年竣工,总投资1496万元。街南接南武路,北邻武夷宫,全长300米,街宽4.5米。街面以花岗岩条石干铺,街两侧是风格古朴典雅的茶肆、银庄、花鸟店、酒家,以及名为翠烟小肆、五铢钱庄、乡土塞、白云丹峰等各类旅游服务设施建筑,总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建筑格调采用坡面瓦顶,青瓦粉墙,钢筋混凝土仿木构架的民居形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是集旅游、购物、观赏于一体的仿古建筑群。1995年风景区又投资550万元,修建武夷宫停车场、天游后山观景台和云窝、武夷宫步行街绿化等。1996年投资400万元,扩建一线天景区停车场,完成桃源洞老君岩雕,开发大红袍景点;建停车场,晚甘亭,辟游路等。1997年投资860万元,铺设星武公路至3号码头的水泥路,建3号码头回排道、拦水坝、大坑口至大红袍景点沥青路面以及修缮天游观等工程。
  至90年代初,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已基本完成1984年编制的总体规划中的近期建设规划。1995年开始进行修订,至1997年编制(修订)完成,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从原70平方公里,扩大为79平方公里。于是年末上报国务院待批。
  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于1964年成立“福建省武夷山管理处”,后历经沿革变更,至1990年,崇安县撤县改市后,撤销原建制,成立“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为武夷山市政府派出机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于1991年后制订了《武夷山风景区管理办法》、《武夷山九曲溪保护暂行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把风景区管理纳入法制轨道。重点抓好九曲溪的保护,将九曲溪上游划定为二级保护地带,使九曲溪水的保护达到国家地面I类标准。并投入180万余元,用于景区绿化,种植樟树、香枫、山樱花、马尾松等68.8万株,铺植草皮9.5万平方米,完成了3500多亩的荒山造林。至1997年,景区森林覆盖率已达到82%。
  二、鼓浪屿-万石山
  位于厦门市南部。范围包括坐落在厦门岛的万石山山体及滨海;鼓浪屿和厦门湾的大部分海域、岛礁,总面积245.74平方公里。其中鼓浪屿景区1.78平方公里;万石山景区32.9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11平方公里。
  鼓浪屿风景区,与厦门岛隔厦鼓海峡相望。80年代,风景区大力开展园林绿化,持续改善基础设施,保护、挖掘和修复了众多名胜古迹,至1990年风景区已形成规模。主要景组有: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毓园、八卦楼、港仔后浴场等。1991年,厦门市政府拨款58万元,修复菽庄花园四十四桥,完善“补山”、“藏海”两景观中的观钓台、渡月亭、千波亭、招凉亭等亭榭以及“海阔天空”石刻等景观。1992年,鼓浪屿区政府筹资31.35万元,在菽庄花园建造了补山园五景之一的“十二洞天”和盆景园。1993年完成日光岩餐厅、仿明园景点建设以及登山游路加设不锈钢护栏,总投资226万元。仿明园在日光岩西北,园内以明末历史为背景,郑成功人物为主题,仿明代军营建筑结构,塑有3组铜雕卫士,以及古炮、水操台等景物。同年区政府又投资57.6万元,在菽庄花园改建听涛轩,新建蛇岭花苑。在岛的西南部英雄山上新建“琴园”,园占地面积3公顷,建有琴园喷泉、流音小筑、怡韵楼、琴韵广场、旋转广场,钢琴博物馆珍藏了由澳大利亚老华侨胡友义赠送的30台18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古钢琴,丰富了全园的琴文化主题,寓意“钢琴之乡”、“音乐之岛”。1994年,鼓浪区政府自筹资金75万元,改造了轮渡码头至日光岩主干道排水系统,铺设彩砖路面6000平方米,还投资10万元,修建了林巧稚纪念馆(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出生在日光岩下一个教师家庭,是中国妇科医学奠基人之一)。1995年,在皓月园的后半园进行拆迁,改建为休闲度假屋。1996年投资100多万元,完成了日光岩、琴园的自来水、电缆和道路维修,并铺砌环岛3公里的彩砖路面。同年,区政府组织协调与新加坡客商在原鼓浪公园合作开发建设海底世界。筹资1000多万元,完善全岛夜景工程。1997年完成日光岩、菽庄花园、皓月园的夜景装饰及音响系统。同年还修建鸡母山、鼓浪石、笔架山等景点。皓月园的孔雀园、度假小屋,日光岩的百鸟园亦于同年相继对外开放。
  万石山风景区,在厦门本岛东南端,隔鹭江与鼓浪屿景区相连,西南紧靠市区。80年代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500多万元,建成松杉园、棕榈园、引种驯化园、药用植物园、多肉植物区等多个专类植物园和百花厅。1983年建成“茶人之家”,集茶用的品种,茶叶种类的展销和推广,寓茶文化于游览之中。1989年建成“新碑林”,共征集精选当代著名书法家翰墨精品百余幅,其中篆、隶、楷、行诸体兼备,大逾数尺,小则盈寸,风格各异。1990年开始在“金榜钓矶”景区西部建占地85公顷的金榜公园。
  万石山景区的沿海部分,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80年代末开始加大开发力度。先后修建胡里山炮台,新铺山道,在临海悬崖处建“望归台”,眺望一水之隔的金门诸岛。1993年后有两家台商先后在风景区内黄厝村置地建园。其中金海乐园,占地面积近8万平方米,投资800多万元。景州乐园占地15万平方米,投资4800万元。至1995年上述两园已先后建成对外开放。
  鼓浪屿一万石山风景名胜区,自80年代到1996年10月,一直分属不同部门和单位管辖,市园林部门只对万石山景区的植物园实施行政管理。其他景区如陆域、岛礁、海面等均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1992年8月,厦门市成立园林、环保监察中队。同年,厦门市政府指定由市民政局牵头,协同各风景区管理部门,对景区内遍布的坟墓进行清理。历经4年,先后在万石山景区迁坟4000多穴,鼓浪屿景区迁坟2000多穴。1995年,厦门市颁布沙石土资源管理规定后,封闭了各风景区内所有沙石场和采石场。对历年来景区内已遭破坏的地貌、植被、堤岸,按照谁开发、谁治理的原则,限期修复。在此期间,园林监察部门共处理各类破坏园林风景案件3512件。1996年11月,厦门市成立园林风景局,下设风景管理处。管理局按照国务院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厦门市制订的一系列管理规定,对鼓浪屿一万石山风景名胜区实行统一管理。
  三、清源山
  位于泉州市北郊3公里,主景区最高海拔498米,面积62平方公里,为花岗岩丘陵地貌。1979年开始建设,至1990年,风景内的清源山、灵山、九日山3大景区,已经过初步清理修复,拓建了近3公里的沥青旅游公路,配套建设水、电、游路和服务等基础设施。
  1991~1997年,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资金,以保护性建设为原则,对风景区内的文物古迹、景物景观进行修复和开发。1991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来泉州考察、游览清源山时,在九日山镌留考察记事石刻一方。同年市政府投资40万元,对三世佛摩岩石雕造像楼宇进行复建。三世佛石雕像为元代石刻,位于碧霄岩崖壁上,原殿堂早已坍毁。复建工作历经2年多,建后的楼阁平面呈“品”字形,一、二层为封闭式屋宇,三层为开敞式亭廊,整个建筑古朴飘逸、小巧典雅,总建筑面积107平方米。1992年4月开始在闽海蓬莱意境区建老君岩山门,于次年3月竣工,建筑面积53平方米,总投资21.5万元。山门以道学“玄妙”为内涵,因名“众妙之门”。正门前庭建三级曲尺形踏步,上下台地分别用黑白石块铺成变形的“太极图”,在阴、阳眼上各竖一方石刻,左侧刻“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右侧刻“老君岩”。1993年5月新建风景区大山门,于次年10月竣工,总投资78.38万元,大山门为牌坊型,高12.6米,宽21米,面阔三间,钢筋混凝土结构,饰以辉绿岩花岗石板材。正面题刻“清源山”;背面为“闽海毓秀”,分别为方毅、卢嘉锡手书。1994年,泉州市政府拨款修缮千手岩寺,并在清泰岩景点建停车场及服务设施。同年10月,在主景区山海大观意境区虎乳泉下方的紫泽洞天谷地,开始兴建清源天湖蓄水工程,1996年建成蓄水,总投资550万元。清源天湖大坝为双曲石拱坝,最大坝高27米,坝顶总长136.3米,总库容11.5万立方米。构成湖光山色、波光云影,为泉山增添秀色。1997年,实施老君岩景区环境改造工程。增辟老君岩《道德经》石刻群,共18方,分置于老君造像前方两侧的绿地上,碑体采用泉州产花岗岩,经文书法以元代赵孟頫手书的《道德经》为范本,阴刻于黑色磨光石板材,镶嵌在白花岗岩碑体上。刻工精湛,具有浓厚的道学意蕴。同年扩建由市区至景区大山门,全长2.5公里的泉山路,并复建清源山弥陀岩大雄宝殿及五观堂、法堂等。1997年9月,建于清源山景区左侧,凤山之麓的少林寺大雄宝殿主体建筑竣工,寺庙用地13公顷,殿前匾额“少林禅寺”为赵朴初题。
  清源山风景名胜管理处依据有关法规,先后制定风景区保护措施和管理办法,通过维修和保护,使文化古迹展现新姿。风景区南面地带植被和一级保护区地貌保护较为完好。但二、三级保护区内曾一度出现开山采石、毁林造坟以及盗伐风景林等事件。1996年11月7日,泉州市政府召开清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与保护专题会议,决定由风景区管理处、城市监察大队协同清理风景区范围内违章采石、取土及盗伐行为。半年间共清理76个采石场和3个取土场。同年,泉州市城市监察大队成立清源山监察中队,监察破坏风景资源的违法行为。
  四、太姥山
  位于福鼎市秦屿镇,距市区45公里,海拔1008米,规划面积92.02平方公里。80年代开始建设,先后修通秦屿至太姥山风景区专用公路14公里,铺砌11公里长的石阶步游道。架设12公里高压输变电线网。建香山水库和葫芦洞景区引水工程。90年代初,整修开发葫芦洞、将军十八洞、一线天洞、鸿雪洞、落星洞、兰溪洞、七星洞、滴水洞等8个岩洞,建造涌翠亭、云标亭和两处观景台,修复唐代楞枷石塔,开辟林间休憩场所。1993年投资353万元,在景区入口处建玉湖宾馆,辟九鲤湖水上游览项目,新建观海台、太姥农业大观园,在萨公岭地段建绿色走廊。1994年投资127万元,改建景区道路,开发一片瓦景区的蝙蝠洞,配备九鲤湖水上游览配套设施,建旅游培训中心。1995年投资95万元建邮电通信传播台,开发一片瓦景区的南天洞,1996年投资230万元拓宽改造秦太公路全长14公里的柏油路面。1997年新建景区管理局办公楼、太姥山邮苑和林场护林楼等建筑。
  太姥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成立于1979年。至1989年8月,经宁德地区行署批准更名为太姥山风景区管理局,与福鼎市旅游局为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机构。90年代初,开辟了一条5米宽,9公里长的森林防火带;并在山岳顶峰建护林防火瞭望台,在香山、玉湖景点和萨公岭等地营造绿化工程,风景区植被覆盖面积占宜林地的95%。
  五、桃源洞-鳞隐石林
  由桃源洞风景区和石林风景区组成,总面积28.8平方公里。桃源洞风景区以丹霞胜景为特色,鱗隐石林景区以岩溶地貌为特征,原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1月经国务院审定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80年代开始建设,至1990年末,风景区已初步形成桃源洞、百丈岩、修竹湾、葛里、栟榈潭等5片景区。
  1991~1997年,累计投入1400多万元,用于风景区建设。1992年,完成修竹湾、葛里、百丈岩等游路建设工程。1993年5月百丈岩景区整修竣工,年末对外开放。百丈岩位于桃源洞风景区南部,海拔280余米,自古就有“世外桃源”之美称,岩深藏于山岭之中,三面悬岩绝壁,仅东北面为陡坡,岩高138米左右,只有一桥跨涧,一径可上。悬岩高处一个大型纵裂的洞穴里,建有明代建筑“马氏仙姑庙”,遇有云雾之时,雾霭浮沉倍觉神秘。百丈岩有名胜古迹20余处,还有武士岩、姑嫂峰等景点多处。1994年11月,在城区北面按规划新建总面积3500平方米的景园楼和职工宿舍。1995年5月,开通百丈岩至桃源洞锁洞桥的桃花涧漂流项目。同年12月兴建总建筑面积1169平方米的桃源洞综合接待楼,于次年6月竣工,总投资539万元。1996年5月景园楼和职工宿舍竣工,总投资350万元。同年6月,投资40余万元建桃源洞大门“桃源绝尘”牌坊,并修景区主游路3000米,在拼榈潭建码头3座,以联系两岸交通。拼榈潭景区位于沙溪河,南邻坂尾村,北至大贝岭,全长6公里。境内碧波丹岩,渊澄如镜,两岸风光旖旎,有“乾坤清气”、“金童玉女”等多处景观。1997年投资294万元,共建28个项目,主要有修拼榈寺,开通百丈岩公路4.5公里,疏通桃花涧建拦水坝等工程。
  鱗隐石林风景区,位于永安市西北13公里的大湖镇内,面积1平方公里。景区内发育着众多形态各异的石芽、石柱、石笋、石峰等,出露于地表的石芽计有300多个,相对高度2~36米,兼有众多幽深莫测的溶洞。1984年开始开发,先后修建景区内外游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于同年5月对外开放。1991~1992年,由大湖镇文化站牵头,村民集资20余万元开发十八洞,塑弥勒佛一尊置于洞口。1993年,十八洞景点建设竣工,对外开放。十八洞在鱗隐石林入口处的黄狮岩山腹,为鱗隐石林的姐妹景点。洞深80余米,洞中套洞,连环往复,左盘右旋扑朔迷离。高者十余米,可容百人,小者仅容一人,须匍匐而入,洞中有密集的钟乳石,发育形态各异的石柱、石笋、石幔、倒立石芽等,还有一泓清泉涌流其间。1996年扩建石林景区停车场,面积1500平方米。1997年建石林景区山门牌楼,修游路15000米。同年5月,桃源洞管理处职工集资10万元,开发鱗隐石林后续部分“洪云石林”,建游路2000余米,于年末对外开放。
  鳞隐石林景区在开发初期,由市园林管理处委托大湖镇文化站管理,1996年5月归属桃源洞风景区管理处统一管理。1997年1月,永安市政府批准成立桃源洞风景区经警队。
  六、金湖
  位于泰宁县西南,距县城9公里的金溪中游、武夷山脉南麓,海拔180~270米之间,面积14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6平方公里。景区以丹霞地貌、碧湖溪谷和历史古迹为景观特色。原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1月经国务院审定,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80年代初开始建设,先后修通从县城至景区公路,开辟停车场,沿湖建湖滨画廊、水榭、杜鹃园、钓鱼台、游艇码头以及跨湖悬索桥等设施。1991~1997年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景区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1991年拓宽取直改造下甘线出境水泥路面公路和金湖景区湖滨旅游公路。新建上清溪公路和江坑至悬索桥旅游公路。1993年新辟上清溪景区,开辟竹筏、橡皮舟水上漂流项目。1994年投资410万元,在上清溪景区兴建2座码头,修通景区道路7.6公里,并完成该景区基础设施。上清溪全程15公里,有九十九曲、八十八滩,蜿蜒在荒无人烟的赤石翠峰之间,两岸壁立千仞,奇岩突兀,天为山欺,水求石放;溪水或激流成滩,或凝滞成潭,宽处广阔平坦,窄处宛如小巷,沿线有“阳光三叠”等30多处景点,集野、幽、奇、险、趣于一体。1995年开通景区内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对讲机。新建日供水1.7万吨水厂和1.5万千伏安高压输变电工程。1996年投资3000万元新建了金湖和上清溪管理中心、码头、停车场及金湖下坊商业街。同年开辟猫儿山景点旅游路1000余米,并在险处设扶手栏杆。猫儿山,位于十里平湖与悬索桥间,区内景观独特,动植物种类繁多,有植物102科336种,有山鹿、飞虎等野生动物30余种,湖上还有鸳鸯戏水。1997年在金湖景区投资800万元,新建、扩建金湖片各景点游船码头和上清溪景区竹筏码头。修建状元岩森林公园步游路4.5公里及护栏、公厕、商业网点等服务设施。
  1995年省政府批准金湖设立省级经济开发区和旅游度假区后,泰宁县政府撤消金湖管理局建制,成立金湖旅游经济开发管理委员会。1996年7月成立泰宁金湖旅游渡假区管委会,与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实行三位一体,成为县政府派出单位。风景区先后成立监察大队、联防队和乡(镇)、村二级护林队。签订资源保护协议,规定责任和义务。设立专职护林员,负责巡山护林。同时,还成立金湖水上垃圾清理队,各景点配备专职卫生管理员,制定了卫生管理责任制,加强景区环境卫生管理。
  七、冠豸山
  位于连城县城东,距县城1.5公里,面积51.7平方公里。最高海拔660米,以丹霞地貌为特征。原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80年代中期开始建设,至1990年基本完成冠豸山景区苍玉峡等5个景点建设,修复灵芝庵、半云亭等一批古建筑,并完成多处摩崖石刻的清理、恢复。1991年以来,风景区累计投资近千万元,先后修通石门湖、竹安寨、冠豸山3个景区公路,新建各景区停车场。完善石门湖、冠豸山、竹安寨游路等基础设施。1993年重修石门湖水坝和湖口码头。1994年在石门湖旁建宿云轩山房,当年竣工开业。石门湖在冠豸山东南,海拔400米,水面400多亩。“石门宿云”是连城八景之一,境内深潭浅壑,湖清山秀,水光潋滟,山景奇峭,泛舟游览沿途可观渴马饮水等10多个胜景。1997年改建石门湖山庄,并开始开发竹安寨景区,建登山游路、观景台,沿途增设扶手栏杆等安全设施。竹安寨,山势嵯峨,气势磅礴,登峰巅北望可见群山成列如展翅雄鹰,旁边的寿星岩和南面的一堵延200余米的“水面墙”,同为冠豸山景观三绝。同年7月,风景区总体规划进行调整,调整后风景区总面积,由原23平方公里增至51.7平方公里,景区划分为冠豸山、石门湖、竹安寨、旗石寨和九龙湖5个景区。
  1997年,连城县旅游局升格为一级局的同时,冠豸山风景区管理处也随之更名为冠豸山风景区事业局。与县旅游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遵照国家和连城县政府颁布的有关对风景名胜区一系列规定,进行统一管理,实施开发建设和经营活动。景区内实行四级保护,分绝对保护区(一级)、严格保护区(二级)、树木保护(三级)和控制保护(四级),并分别立界桩注明。风景区全面实行封山育林,中心景区实行全封山。在一、二级保护范围内不准设立各类开发区或度假区;1~3级保护范围内的山坡、荒地、荒滩按规划进行有计划植树造林,并建立护林防火和防治病虫害等各项保护管理责任制。
  八、鸳鸯溪
  位于屏南、周宁、政和三县交界处,离屏南县城30公里的双溪镇宜洋村附近,海拔千米上下,面积78.8平方公里,其中宜洋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面积10.35平方公里。风景区以野生动物鸳鸯、猕猴和稀有植物为特色,融溪、瀑、峰、岩、洞、潭、雾等山水景观为一体。1984年,福建省政府批准在这里建立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1991年2月审定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89年开始建设。景区遵循保护为主,量力而行,逐步开发的原则。先期开发宜洋和白水洋景区,1991~1997年,景区累计投入600多万元资金,建成9.7公里长的宜洋公路,7公里长的水竹洋公路和6公里长的白水洋柏油路面公路,修建景区内近18公里的步游路。架设宜洋、岩后、潭头等地高压电线网,兴建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修建自来水设施,开通景区程控电话,并在大白岩观景点建防火瞭望台“摩天阁“,整修了百丈漈水帘洞、潭头仿松竹水泥桥,增添了摩崖石刻。风景区还在各主要景点兴建招待站,有床位60多张。为旅客提供食宿服务。1997年,省科协在白水洋兴建青少年科技夏令营。
  鸳鸯溪风景名胜区,1989年成立管理站,与旅游局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与鸳鸯猕猴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合署办公。1991年3月成立鸳鸯溪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贯彻执行国务院颁发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和屏南县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有关对自然保护区7个规定,成立护林联防队伍,定人定时巡山,定人定时投食招引鸳鸯,使保护工作进入有效的管理。
  九、海坛
  位于平潭县境内,主岛海坛岛为福建省第一大岛,面积278.61平方公里,属海蚀地貌。以海岛风光、滩湾奇石景观为特征,以风景游览、海滨度假和专项旅游为主要功能的风景名胜区。1992年10月,经省政府审定公布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1月,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面积49平方公里,其中石牌洋、石人坛、王爷山、君山、南寨山、青观顶6个风景区,面积32平方公里和坛南湾、山岐澳2个度假区,面积17平方公里。
  石牌洋在岛的西北部,距县城约17公里的盾澳村西部约1.4公里的海中。两石均为巨型长方形方体花岗岩海蚀岩柱,相距12.1米,耸立于面积600多平方米的平缓礁盘上,一高一低前后并列,形似鼓风舟帆。岛南部石人坛,又称石坛天神,为一巨型裸体男性象形石,石人呈头东脚西仰卧状,头枕沙滩,足伸东海,身长330米,体宽150米,胸高36米,身体各部比例十分匀称。岛东北临海突出部王爷山景区,长约1400米,这一地带海蚀景象万千,称为“东海仙境”。在平潭中部有低丘陵的南寨山,山上巨岩怪石,拟人状物的象形石40余座;鳄鱼峰顶军事碉堡遗址和王爷山现代军事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上建有洞库、营房、哨位、坑道、炮台等大小建筑物40余座。坛南湾海滨沙滩和凤凰沙坡,沙粒均匀、纯净,晶莹洁白,前有岩礁,后有林带,是天然的海滨浴场。海坛风景名胜区具有沙滩、沙坡、沙丘、沙堤的“四沙”特色,为其他海岛所罕有。
  海坛风景名胜区,1992年开始建设,至1997年末,5年间累计投入250多万元资金,先后在王爷山、石牌洋、南寨山等景区修建贯穿各景点的道路总长5300多米,完成石牌洋景区驳岸、码头和防浪堤等基础设施,并购置40座位木游船1艘,往返于石牌洋景区。风景区自开始建设的同时,即成立管理机构。设立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委员会,以及专职从事风景资源保护和监察工作的旅游资源保护监察队。制定《平潭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办法》,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县人大常委会于1994年5月4日审议通过。暂行办法规定,在风景区保护区范围内,根据风景资源级别,分别划为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管委会按总体规划和管理规定,实施保护管理和建设。
  第二节 省级风景名胜区
  1987~1997年,经省政府审定,先后分三批公布福建省级风景名胜区,计有鼓山、风动石一塔屿、石竹山、九龙漈、云洞岩、霍童支提山、玉华洞、湄洲岛、茫荡山、青芝山、龙崆洞、天鹅洞、清水岩、凤凰山、瑞云山、十八重溪、灵通山、归宗岩和七仙洞等19处。总面积457.8平方公里,分布于18个县(市)。
  一、鼓山
  位于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距市中心8.5公里,最高峰屴〓峰海拔969米。70年代,开发十八洞,修建游路贯通各景点,修复亭台楼阁和涌泉寺大雄宝殿,新建松涛楼、服务楼、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至80年代末,风景区建设已初具规模。1991年修建鼓山至鼓岭避暑山庄水泥路,全长9公里。1992年新建石鼓名山综合服务部和特艺部及接待室。同年与香港永升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筹建从廨院至十八洞景点缆车索道,全长1172米,高差400多米,总投资1000多万元,于次年元旦投入营运。1993年,鼓岭避暑山庄建设已初具规模,已建成100多座宾馆、山庄,拥有3000多个床位。1994年新建十八洞景点忠孝廊、扇亭、万松湾,重建古道、半山亭。同年投资100多万元重建明月楼。1995年新建十八洞景点3500平方米的停车场、修复涌泉寺山门亭廊道、建十八尊罗汉灵塔。1996年开发十八洞景点石云梯,全长1000多米,还新建翠竹园、松香阁餐厅等。同年9月,涌泉寺放生池青石观音塑像建成。1997年实施“显山露水”工程,改造廨院广场,拆除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新建2个计6000多平方米的停车场,开辟绿化带1万多平方米,复建闽山第一亭,新建益寿松景点及办公楼等,总投资1000多万元。同年,鼓山管理处投资23万元,新建十八洞景区眺望台以加强防火措施。
  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其中5个风景区由4个不同市、区(局)分别设立管理单位。鼓山风景区,管理单位为市园林局下设的鼓山风景区管理处。鼓岭包括白云洞风景区,由晋安区鼓岭乡管理,鳝溪风景区由市农垦局下设单位管理,磨溪风景区由马尾区马尾镇管理。
  1984年,市政府决定,鼓山风景区内涌泉寺范围划归宗教事务局管辖,将寺庙周围的建筑包括回龙阁、喝水岩茶室、龙头泉以及兰花圃等范围移交涌泉寺管理。景区中摩崖题刻和文化古迹、风景林等仍归鼓山风景区管理处管理。景区管理处长期以来对景区内森林资源实施有效保护和管理。至90年代初,已完成改造疏林地733公顷,封山育林1933公顷。绿化荒地800多公顷,共种植18个品种的乔灌木600万株,已育成林,保护了1600多株的古树。同时注重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与林业、航空部门配合,实施飞机喷撒治虫药物。1991年3月,鼓山风景区曾一度发生虫害,出现大片松毛虫,蚕食100多公顷的马尾松,经风景区职工奋战1个月后,消灭了虫害。至1997年,鼓山风景区已完成防火林第一期工程28平方公里。
  二、九龙漈
  位于周宁县城东南13公里的危峰断峡中,面积9.5平方公里,属以天然瀑布群为主要景观特征的风景名胜区。70年代末,修通310省道分岔道至景区公路全长7公里。1985年后相继完成景区内外游路和观瀑亭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始接待游客。1991~1997年,先后建成第一级瀑布石阶游道、半山观瀑亭、公厕等设施。在1~9级瀑布的险路地带加设扶手栏杆、围墙。新辟九龙漈调节水库,景区停车场。1996年景区计划投资500万元的综合楼建设开始动工。1997年,县国有资产管理公司与新加坡客商合作成立“中外合作福建省周宁九龙漈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三、风动石-塔屿
  位于东山县铜陵镇东北部,面积8.14平方公里,以海蚀景观为特征,以奇石、名屿、水寨、海湾为内容的风景名胜区。风景区以风动石景区为中心,包括塔屿、九仙顶、马銮湾等4个景区。80年代开始建设,先后建水库、风力发电站,开辟西埔至铜陵宽7米的沥青路面干道,连接马銮湾浴场。新建西门至风动石景区宽9米、长920米的海滨路。按规划修建、新建风景区游览步行道,砌上山磴道总长5000米,进行景区内绿化。投资100多万元,修复“晨曦”(城)楼和古城墙、武庙、黄道周纪念馆。由群众捐资重建宝智寺,总面积406平方米。县旅局投资30万元,开发马銮湾海滨浴场,购置游艇,建沐浴更衣室及服务配套设施。1991年东山县还引进外资150万美元,开发马銮湾景区游乐园。
  四、石竹山
  位于福清市城西10公里的东张水库畔,是以山水自然景观与独特的宗教文化相结合的风景名胜区。风景区分为主景区石竹山,次重点景区鲤鱼岛、紫云塔和灵石寺,辅助景区包括东张镇和应丰寺,总面积45.2平方公里。80年代由旅外华侨和民间捐资重修、扩建石竹寺和庙宇殿堂,新建招待所、职工宿舍、食堂和接待综合楼,总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安装800余米的自来水管,铺砌登山石阶1436级,全长1069米。新建花岗石结构亭阁式进山大门,修建凉亭14座。至80年代末,景区建设已具规模。1991~1993年,先后又在景区西边建永瑞亭、应吉亭和凉亭3座。1994年由香港永升集团投资1000万元,建旅游缆车索道,全长4880米。至1997年,风景区还开发了石竹山景区西侧的10余个景点,并在水库坝区周围建设一批游艺项目。
  五、青芝山
  位于连江县琯头镇西北侧,面积6.5平方公里,最高海拔532.5米。相传古时山上盛产灵芝而得名,因岩洞众多,又名百洞山。景区以自然花岗岩形成的山景、岩洞为特征。全山由奇峰、异洞、怪石、流泉组成108景。峰以莲花峰居首;洞以九曲联珠、蝙蝠洞、五曲洞为奇;石以蛤蟆上山、杜鹃泣月、三玉蟾为胜,泉以琴泉、翠壑、泽泉为宜。人文景观有青芝寺。啸余庐、林森存骨塔、栩园等。山上还留下自明代以来文人墨客摩崖石刻72幅。景区规划分为百洞景区、青山旅游度假村、闽海观日、清峰覆釜等4个景区。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青芝寺从八仙岩西移建于八仙岩东,曾经两度重修。清光绪十年(1884年),邑人建半山亭,后圮,民国期间重修。民国8年(1919年),琯头镇陈焕章在青芝寺左,以石垣围筑建栩园,傍石径拥绿林。民国11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莲花峰下虎洞边建啸余庐,意寓“山馆深夜闻虎啸”。民国15年,林森营建生圹,于鳌湖畔侧建藏骨塔。塔方形、高7.34米,塔底4级石阶,上12层青石浮雕,正面竖“参议院议长林森藏骨塔”石碑。“文化大革命”期间塔碑被盗,浮雕被毁,1979年,连江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继后,旅外华侨相继捐资在景区内建观光亭、同乐亭、怀乡亭、桔榕亭、浩然亭、望江亭和留仙亭等。1983年景区管理处投资建3层混凝土结构综合楼,建筑面积595平方米。1985年华侨捐资建山门亭,面积63平方米,高6米,石方柱栏杆,仿古屋顶,上横额“百洞名山”,柱镌“寺产灵芝闻海外,山称百洞重江南”。同年,风景区投资60万元建停车场,修通景区公路4公里,1987年又投资45万元,在大坪建面积800平方米的青芝山庄1号楼。1988年青芝寺僧侣募缘集资,在寺大雄宝殿左右两侧,扩建斋堂、客堂,总建筑面积232平方米。1992年风景区投资40万元建青芝山庄2号楼,建筑面积700平方米。1995年景区筹集资金50万元,修建从山门至停车场混凝土路面2公里,僧侣募缘集资90万元,建大悲阁、玉佛洞、念佛堂,总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同年,旅外华侨集资建董公祠,砖混仿古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此外,至1997年还建有服务配套设施总面积2365平方米。
  1980年2月成立青芝管理处,属县委统战部,1984年归属县基本建设局,对风景区实施规划、建设、保护、管理职能,对山上古树名木进行立牌建档,加强保护管理,并广植名花数十种,开辟枇杷园等果树园117公顷。
  六、茫荡山
  位于南平市西北郊,距市区15公里,总面积约42平方公里,具有幽谷、云海、高山气候等特征,属以游览、度假为主的风景名胜区。景区划分为溪源庵、三千八百坎、石佛山、朦瞳洋4个景区,以及天湖水上活动区、筠竹旅游度假区2个。
  茫荡山,最高海拔1363米,因云雾缭绕变化莫测,以“茫茫雾中海、荡荡谷生风”而得名。山上千峰竞秀、万壑争流,森林茂密,古林参天,风光优美,气候凉爽,自然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三千八百坎”是历史悠久的闽赣古道;“朦瞳洋”雾海茫茫变化莫测;“天湖景区”湖面广阔,碧波荡漾可泛舟垂钓;“溪源景区”峰峦叠翠、绿水长流。有“春游繁花池,夏居清凉境,秋探深山林,冬赏白雪洋”之说。景区自1986年开始建设,1988年对外开放。1990年以来,先后修建三千八百坎和溪源庵等古道80多公里。修复了瑞龙桥、狮子岩、金山、银山、沙仁坑瀑布及古堡等景点10余处。1992年投资250万元在天湖景区新建茫荡山庄。1993年投资10余万元新建溪源庵景区售票房、管理房并维修景区内道路4公里。1994年投资20万元购置游船并装饰茫荡山房。1995年投资15万元修建石佛景区游览道路,建瀑布水坝并清理瀑布前水面。1996年投资5万元修建筠竹至金山的游览道路。风景区从开发以来至1997年,每年均投入10余万元资金,用于景区资源维护。
  茫荡山风景名胜区,1987年1月由茂地乡设立茫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处,1988年开始接待游客。1992年8月,成立南平市茫荡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归属于市建设局。1995年1月南平撤地建市后,市建设局改为城市公用事业管理局,茫荡山风景名胜区为公用事业局下属单位。茫荡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下设3个景区管理所,根据国务院和省政府的有关规定,结合景区的实际情况,制定《茫荡山风景名胜区管理规定》,按照规定对景区进行管理和保护,并根据风景区总体规划进行开发建设。
  七、玉华洞
  位于将乐县城南金溪河畔,总面积45平方公里,以溶洞群奇观为特色,由玉华洞、银华洞、金华洞3个景区组成,合称“三华”。其中以“玉华”为首。
  玉华洞,距县城7公里处的天阶山下,以洞内岩石湿润如玉、光华四射而得名。玉华洞早就为世所知,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廖九峰为玉华洞修志7卷。崇祯元年(1628年)旅行家徐霞客考察玉华洞,在游记中写道“此洞炫巧争奇,遍布幽奥,弘含奇瑰。”玉华洞洞长10公里,主洞5华里,呈南北向发育,东西宽5~30米,洞高10~60米,分上、中、下3层,有6个支洞。洞内有灵泉、井泉、石泉三股地下水淙淙流淌。洞套洞变幻无穷,水环水千姿百态,石笋、钟乳石、石柱比比皆是,可观赏166个景观。
  玉华洞风景区,1986年起至1997年,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3000万元,先后投建供电工程,修通景区道路,铺设洞内石板游路和山上游道,安装洞内灯光设备及自来水供水等基础设施,新建荷花池、开辟洞口人工池,建景区和洞口门楼、停车场、景区公厕等设施。于1992年正式对外开放。1993年又开发岩仔洞、动物标本馆、天阶山、梅花井等景点,修复明台寺,至此形成一日游格局。
  银华洞,位于距玉华洞13公里的兰花山,面积约3000平方米,1993年开始按规划进行建设,至1997年末共投入资金400万元,完成供电工程和洞内游览等基础设施。该洞有120个支洞,纵横交错,状如迷宫,晶莹剔透的奇岩怪石,组成座座色彩绚丽、浓淡相间的群雕,银华四射,流光溢彩,奇丽迷人,主要有脱缰野马、金鸡报晓、贵妃出浴、玉屏等景观。
  金华洞在距城南3公里的群山中。于洞前30米处的石壁间,尚可隐约见到“金华洞天”四字,由于年长日久,字迹不清。该洞洞穴状如楼阁,到1997年尚未开发。
  1987年5月成立玉华洞风景区管理处,1993年设玉华洞风景区管理局,同年5月成立银华洞风景区管理处,隶属玉华洞风景区管理局归口县建设局。景区管理局统一行使风景区的规划、建设、管理职责,依据有关规定,先后制订颁布《关于加强玉华洞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的通告》等3个文件,及时协调制止建材企业在风景区内采石的行为,并会同司法部门严肃处理数起在景区内盗伐林木和开山采石等案件。严格控制景区周边村庄的发展规模,并有计划地分期分批搬迁有碍于景区保护建设的自然村。
  八、天鹅洞
  位于宁化县城东28公里处的湖村镇境内,面积12.24公里。风景区以溶洞景观为主,结合人文景观和山水园林风光为特点,集旅游、度假、农业观光、休养和科普为一体。
  1986年,宁化县政府据明代李世熊《山川志》“湖村洞壑幽富,不可悉记”的记载,组织人员对县域进行风景资源调查,发现天鹅洞、神风洞、大慈岩、石屏洞等10余个溶洞。天鹅洞在天鹅山上,因山似天鹅,洞内钟乳石洁白如鹪毛而得名。洞纵深3华里,分上中下3层,有7个大厅。洞中有大量石幔、石笋、石柱、石峰、石塔等钟乳石垂直悬挂,晶莹透亮,色彩斑斓,构成众多景观。神风洞纵深5华里,由一条地下河与3个旱厅组成,旱路、水路游程各半,水域面积约2万多平方米。洞中有4个大厅,100余处景观。整个风景名胜区规划分为溶洞景区、锣鼓坪景区和天鹅旅游度假村3大部分。
  天鹅洞风景名胜区,1990年开始实施第一期开发,投资100万元进行天鹅洞景区建设。修通简易旅游公路5公里,架设供电线路3公里及供电设备。建天鹅山舍、公厕、停车场和洞内游览设施等。1993年,又投资100万元,完成5公里长的柏油路面旅游公路改建工程。1995年风景区实施第二期开发,投入资金80万元,重点建设神风洞地下河、瑞丰苑小区等工程,至1997年,天鹅洞风景名胜区已初步开发建设的有天鹅、神风等2个溶洞和天鹅石林、蚊湖等风景区,供游人游览。
  1990年6月成立宁化县天鹅洞群风景区管理处,隶属县旅游局。负责风景区开发建设和保护管理。管理处设安全保卫和管理人员,对景区内森林植被实施保护管理,制止当地村民在景区内砍柴伐薪行为。
  九、龙崆洞
  位于龙岩市雁石镇龙崆村,距市区48公里,占地面积3.47平方公里。具有中低山岩溶沟地貌特征。以岩溶洞穴与地下暗河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风景区分为龙宫迷径、幽谷龙吟、大山藏秀等3个意境区。
  龙崆洞,洞口怪石嶙峋,洞顶草木葱茏,洞长2.5公里,分上下2层,有大小洞穴10多个,总面积约1万多平方米。洞中大洞套小洞,洞洞相连,迂回曲折,变幻莫测。最高的洞约20米,宽50余米;最小洞仅容单人屈身而入。洞中钟乳千姿百态,且有几条地下水横贯其间。若循小径盘旋而上,还可见涓涓流泉,清冽无比,汇成小洞下泻如悬瀑,汩汩然穿入地下深穴之中。洞内还有无底洞深邃莫测。洞外可见高峰环峙,树木葱茏,山水清幽,景色宜人。
  龙崆洞风景名胜区建设始于1992年。龙岩地区投资100万元,开发龙崆洞景区,改建由市区通向龙崆洞风景区的公路,至1994年上半年全线通车。继后又投资300多万元,铺砌洞内300米的河卵石游路,凿通洞口地下隧道100余米;装置洞内灯光设备,改造洞口及洞外水体等工程,并修筑景区柏油路面道路2.5公里。至1995年末,龙崆洞内的观音洞工程基本修建完成。
  龙崆洞风景区管理处于1991年初成立,隶属于龙岩市旅游局。但受条件限制,难以全面开发,同时,由于部分保护区位于漳平市境内,给资源保护带来一定困难,开山采石现象时有发生。
  十、云洞岩
  位于漳州市东郊9公里,九龙江北溪与西溪交汇处,面积约22平方公里,海拔280米。以岐山、鹤鸣山、三峰山为主体,属戴云山余脉。风景名胜区以花岗岩洞为基础,集浏览、度假、朝圣为一体。
  云洞岩,山岩突兀,名胜集中,千山万壑,怪洞连衔,人称如放大的山石盆景。明代翰林学士丰熙赞:“山尽石,石尽美且巨,他山莫侪”。尚书陆完诗云:“突兀万石攒,逶迤两溪抱。风挟云进凉,泉留月淳皓”。极尽云洞岩奇特之趣。山上有胜景30余处,较著者为鹤室、月峡、仙人迹、石室清隐、云深处、石巢、千人洞、风动石等。云洞岩还被誉为“闽南第一碑林”,现存大小摩崖石刻150余处,其中有五代许碏,宋代朱熹,明丰熙、邵锐等留下的笔迹。景区分为云洞岩、岭兜山、瑞竹岩、大石和长山5个景区。
  80年代,漳州市政府先后组织8万多人次,进行景区绿化,实行封山育林。1987年3月,成立建设云洞岩理事会,投资百余万元修建云洞岩景区云洞古刹大雄宝殿、鹤鸣楼及石室景区等部分古迹,改善景区基础设施。1988年,由新加坡佛教界捐资,重建瑞竹景区的瑞竹寺大雄宝殿、祖堂和瑞竹楼及其配套设施。同年,在云洞岩景区新开辟一条东坡游径。1992年开发云洞岩景区“千人洞”,清除洞内前厅杂土碎石近300立方米,铺砌石阶60米长,在洞口建凉亭、茶室、花台等设施,总投资10余万元。千人洞,洞口狭而暗,洞内可容千人,且洞中有洞,入洞口经“风月无边”、“广寒”二洞厅可直抵一线天。1994年,龙海市步文镇林氏宗亲征得云洞岩景区管理处的同意,在景区西面得朋景点的巨石下建“诵芬亭”,亭八柱单檐石结构,覆以琉璃瓦,周设石栏柱,高8.5米,面积26平方米,内设石椅石桌,总投资10万元。1996年建售票房、车棚、景墙和导游图等设施。1997年旅游公路开始动工,总长960米,路宽30米,于次年2月竣工,总投资900万元。
   1982年,龙海县政府批准成立云洞岩风景区管理处,负责实施风景区开发建设、保护、管理。1997年,云洞岩风景名胜区所在地步文镇划归漳州市后,风景区管理处归漳州市龙文区管辖。
  十一、湄洲岛
  湄洲岛位于莆田市东南42公里的海面上,风景区包括湄洲主岛和周围岛屿,总面积14.35平方公里。是集朝拜、旅游、度假、娱乐于一体,妈祖文化、海岛风光、海滨沙滩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
  湄洲岛,状如眉宇,海岸曲折,全岛海岸线长30.4公里,其中有质地优良的沙滩13处,总长20余公里,还有海蚀岩5公里。这里海岸上的岩石多是辉绿岩,长期为风涛冲激侵蚀,形成天然凹槽,潮汐吞吐,激响回声,形成闻名于世的“湄屿潮音”,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岛南部九宝澜沙滩,南临万顷碧波,北拥千畴绿林,沙滩绵延3公里,沙质细柔洁净,纵深300~500米。岛最南端的鹅尾山风景区,三面环海,东临庙山,集大海、沙滩、奇岩于一体,有“海龟听经”、“百兽朝圣”、鲤鱼十八节等神奇的妈祖传说。湄洲岛还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坐落在岛北部山麓上的妈祖祖庙,始建于宋雍熙四年(987年),后经历次修扩,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妈祖祖庙建筑已具一定规模,时有“海上龙宫”之称。妈祖文化驰名中外,尤其是台湾信仰的人众多,每逢神诞时,有成千上万的台湾、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来此朝拜、观光。1991年2月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2年4月定为台胞落地办证点;同年10月,又辟为国家旅游度假区。
  80年代,民间开始捐资修缮妈祖祖庙。90年代初,国家先后投资修建岛内道路、码头及水电等基础设施,并开始扩建妈祖祖庙。1991年11月,在妈祖祖庙后的湄屿峰上建一巨型妈祖石雕,高14.35米,妈祖头戴凤冠,身着龙袍,外披斗篷,目视远方,双手扶持玉如意,显得庄严大厦,慈祥和蔼。1994年末,妈祖祖庙建设基本竣工,形成以正殿为中轴线,依山而建的建筑群。主庙庙道纵深300米,高差40余米,有323级石阶。在主庙周围,按照总体规划布局,建有34幢的殿、堂、楼、阁建筑群。1995年建成贯穿岛南北,宽12米,全长11.2公里水泥路面主干道和宫下一条街。1996年建3000吨客运码头及客运楼等配套设施,同年还开发日纹坑牛头尾景点。1997年修建文甲、宫下2个进岛轮渡码头的主体工程以及环岛主干道。并植树造林2000多亩,建立园林苗圃基地,新辟一处祖庙盆景小公园。至1997年,全岛基础设施建设已具规模,有金穗大厦、莲池山庄、天宫大酒店等10余家,床位千个。已形成集朝拜、旅游、娱乐、购物、美食于一体的游览胜地。
  1988年7月,莆田市成立湄洲岛旅游经济区管委会筹备小组。1989年正式成立湄洲岛经济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湄洲岛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为市政府派出的正处级机构。1992年10月4日,经国务院批复建立国家旅游度假区后,设福建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和莆田湄洲岛旅游经济区管委会。度假区规划范围包括湄洲岛全岛,主要利用外资进行建设。并根据《国务院关于试办国家旅游度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实施管理,并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十二、凤凰山
  位于莆田市城厢西南郊,境内最高峰太子山海拔452米。因山形如展翅的凤凰而得名。面积11平方公里,以宗教名山和古文化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风景区分为木兰春涨、钟潭噌响、南山松柏、石室藏烟、梅寺晨钟、智泉珠瀑等6个景区。
  凤凰山,又名南山,有文字记载始于南北朝,距今有1400多年历史。风景区内植被茂盛,水源丰富,大小溪流遍布,全山有21座寺、庙、道观,是莆田市重要的宗教活动中心。位于山麓的广化寺,具有千年历史,是福建四大丛林之一,东南亚9座名寺的祖寺。寺东侧有宋乾道元年(1165年)建成的释迦文佛石塔,又名舍利塔,与位于景区南部木兰溪下的木兰陂,都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木兰陂,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元丰六年(1083年)竣工,它集引、蓄、灌、航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全国五大古陂之一。至今历近千年仍然完整,继续发挥水利效用。每年春水初涨时,溪水漫陂入海、白浪滔滔,衬以两岸桃红柳绿,其雄伟绚丽莫可名状,素称“木兰春涨”,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凤凰山风景名胜区建设始于1984年,莆田市在编制城厢区总体规划时,市政府提出开发凤凰山风景区。1986年,莆田市建委开始投资4万多元,修通从景区北部的智泉瀑布经石室岩至广化寺,全长4.8公里的专用步游路。1987年后由数家企业集资14万元,在南山松柏景区建3座凉亭、两座小型石拱桥。1989年澳门同胞黄春水等人投资3000多万元,开始在景区中部广化寺北建凤凰山公园,占地250亩,设凤凰湖、福祥塔、儿童乐园等12个项目。1996年,莆田市拨款整修木兰陂纪念馆,重修金莲寺,扩建石室藏烟景点的仙厝,并建山门1座,1997年扩建月峰寺、崇福寺等工程。
  1995年5月,成立凤凰山风景区管理处,隶属市建委。管理处配10人组成风景区监察中队,负责日常巡山,并在景区边沿地段树立界牌,强化管理。
  十三、霍童支提山
  位于宁德市西北部霍童镇东南侧,距市区55公里。面积78平方公里,其中霍童溪水域面积约6平方公里。主峰华顶峰海拔1139米。境内奇山拔地、溪流纵横、雄伟奇秀,人称“仙巢佛窟”。风景区以佛教名山、佛教文化为内容,山水景观为基础,划分为霍童洞天、瀛洲击水、支提古刹、那罗延窟、辟支岩等5个景区。瀛洲击水的独木行舟,八闽仅有,别具一格。
  霍童山,原名霍山。唐天宝六年(747年)敕改为霍童山。至今尚存有唐玄宗御题“霍童洞天”的断碣。在双髻峰下的支提寺,为福建历史名刹,原名华严寺,又称华藏寺,始建于宋开宝四年(971年),现寺为明永乐五年(1407年)重修,寺四周群山环绕,如千叶莲花,寺山门有明永乐皇帝御赐“天下第一山”匾题和敕赐华藏寺匾。寺内现存有明成祖的仁孝皇后赐的“千圣天冠”铁佛947尊(原有1000尊)、明神宗御赐铸铜鎏金大毗产遮那千佛一尊和金龙紫衣袈裟等文物。还有明正统五年(1431年)内府刊本《北藏经》6780卷。支提寺又是闽东地区的革命纪念地,1934年10月闽东红军独立师曾驻于此。
  霍童支提山风景区从唐代以来久负盛名,但至近代逐渐衰落。1980年,宁德县委统战部在查阅县志和《支提寺志》后,组织人员对景区进行调查。1981年,宁德县在编制县域总体规划时,决定将霍童支提山列为风景名胜区纳入总体规划。1984年经县人民代表大会27次会议通过。县政府发布保护支提山风景区的条例。1988年成立霍童支提山风景区领导小组,归口县建委管理。同年9月,省规划院对风景区进行探查,1989年10月开始编制总体规划,1991年12月通过鉴定,1992年6月经省建委批准实施。
  霍童支提山风景名胜区自80年代开发以来,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资金,修建、拓宽从九都镇至支提寺全长23公里道路,建风景区停车场和服务设施。在瀛洲击水景区修通洪口至莒洲道路。在霍童洞天景区建度假村、邑坂生态植物园;开辟霍溪漂流项目并设置配套服务设施。在红色旅游区建坑头革命展览馆。在宗教旅游区修缮文昌阁、关公庙、双峰书院和小支提寺等建筑。
  十四、清水岩
  位于安溪县西北20公里的蓬莱山上,主峰海拔76米,面积约5平方公里,原名张岩,因岩泉清冽故改今名。清水岩境内谷幽林森,岩奇洞怪、石泉清冽,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多达66处。登上山巅,云雾缥渺,恍如蓬莱仙境。清水岩殿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相传是清水祖师陈普足始建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经历代重修改建达20余次,现存为明清时代建筑。寺背山面壑为楼阁式,外观似“帝”字形,分三层,危楼重阁,高低错落,殿后有宋代建的“真空塔”,为清水祖师藏骨处,上复建以三层重檐方亭。清水岩还遗留许多历代文人墨客鸿迹诗题,摩崖石刻,宋代“岩图碑”,雕有当初清水岩兴盛时的全景图,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清水岩风景区的风物景观,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80年代,安溪县政府为了保护风景区,制定颁发《清水岩景区保护管理条例》,严禁在景区内开荒、毁林、采石等。同时指派县文化管理委员会牵头,由县、乡、村三级共同研究划定景区范围,并设置风景区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开始建设。清水岩风景区,地处安溪侨乡,景区内清水岩寺,是旅外侨胞景仰圣地,每年返乡谒祖、朝圣进香团多达几十个,约一万多人。景区充分发挥侨、台优势,争取了1000多万元侨、台资金用于景区建设。1991年以来先后修通景区游路6公里,安装自来水管网,架设供电线网,修复清水岩寺殿宇、檀越祠、观音阁,新建觉亭、半岭亭、清水山庄,修通清水岩寺的柏油道路等。
  十五、十八重溪
  位于闽侯县南通镇古城村,距福州市约20公里。风景区面积70.4平方公里,境内水清瀑美,野趣横生。以火山崖地貌、典型的季节河、群糇活跃为特色。风景区分为飞瀑流长、奇峰异洞、幽谷迷踪3个景区。
  十八重溪发源于海拔1000.2米的古崖山东麓,流域面积约62平方公里。溪流水系发达,干流10.8公里。两岸常绿阔叶森林茂密,绿化覆盖率达95%,有桫椤树等国家一类保护动植物。景区内分布着由火山崖构成的峰、岩、石、谷、洞。山因水倍添秀媚;水以山弥觉雄奇,出现山水交融、天然浑朴的景观。一至六重溪,人文景点居多,七至十一重溪以自然景观为主,十二至十八重溪,山高谷深。重崖叠境,猕猴逍遥,显现出原始粗旷的野趣。
  十八重溪风景名胜区于80年代开始建设。1987年,有乡民在景区内建服务设施,开始经营。1988年,南通乡政府成立十八重溪管理处后开始投资建服务设施。1989年在四重溪口北侧山崖上建溪山亭,亭飞檐四角,暗喻位于四重溪。1990年,闽侯县政府投资26万元修通景区外延道路。1992年修通三至八重溪游路,1994年在五重溪建风帆山庄1座,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设床位192个。1995年投资500多万元,修建五重溪的仙苑柱峰景点。建多友山城酒店,并在八重溪建师公岩山庄,分别设床位285和65个。同年还修通六至八重溪游路。1996年投资2400万元,在五重溪溪口建古月桥1座,连通古灵山、兔耳山。修扩景区公路连接国道,并在五重溪增建石风帆倶乐部、知音山庄。1997年又投资30多万元建镇妖桥,修通六至十一重溪游路,并在险处设扶手栏杆。
  十八重溪风景区管理机构成立于1988年,原属南通乡政府,1992年闽侯县政府撤乡属管理处,成立闽侯县南通十八重溪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按照各级政府颁发的有关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制定十八重溪风景区管理细则。严格保护景区土地和自然环境,严禁砍伐森林,实行封山育林。严禁在境区内采石、开垦、拦溪筑坝和捕杀野生动物等。在六重溪竖立有高3米,宽4米白底红字的“禁火碑”。景区设专职管理人员,实施巡山制度。
  十六、灵通山
  位于平和县西南部大溪镇境内,面积14平方公里。风景区属以火山岩地貌的峰峦景观为内容,以游览、佛教朝圣为主要功能的风景名胜区,风景区分为灵通奇观、狮峰眺海、朝天古寺,以及新荣水库度假村、新荣水库山庄等,还有新荣水库上游乐园和东川水上游乐园。
  灵通山,最高海拔1282米,石峰峻拔,雄峙南海之滨,素称“闽南名山”,历来为文人墨客驻足之地,也是佛教活动朝圣福地。山的东南坡较平缓,西北坡则悬崖峭壁,石峰耸立,峻峭巍峨,常年云雾缭绕,气象万千。主要景观有7峰、10寺(岩)、18奇景。山中溪流、水潭与山下的东川、新荣两水库交相辉映,形成新的胜景。灵通岩寺建在最大石峰半腰狭长石廊上,背负摩天石崖,顶有摩岩凌空斜出,崖顶有股穿流于崎岖突兀石崖间的清泉,几经激溅,散出无数水珠从空洒落,因有“万仞摩天开石壁,半空喷雪挂珠帘”的美誉。
  灵通山风景名胜区于80年代开始建设,至1997年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资金,修复6个寺庙,兴建10个亭、台、阁,开辟12处观赏景点。1991年开通景区公路14.5公里。1992年投资40万元新建占地2100平方米的停车场。同年开始开辟通往各景点的步游路17公里,开发玉屏洞、建办公楼、修复寺庙。至1993年,玉屏洞景点基本建成,总投资120万元。同年,灵通山庄动工建设,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于次年竣工,总投资80万元。1994年改造景区14.5公里的公路为水泥路面。1996年建青云宾馆,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于1997年竣工,总投资300万元。
  十七、瑞云山
  位于三明市西北郊的陈大镇境内,面积13平方公里,因山中常年有彩云缭绕而得名。景区以独特的火山地质地貌为主要特色,融幽谷、溪流、奇峰、怪石及名胜古迹、现代文化生活于一体。由朝拜区、登高游览区、休闲娱乐区组成。
  瑞云山,最高海拔1249.8米,周围峰峦起伏,山间松泉幽美,危岩兀立,藤蔓交错无不成景,山谷中有终年不涸的山泉。景区内林木葱郁,有常绿阔叶林景观,植物种类计有31科129种,依崖而立的乌冈栎树群,长势旺盛。景区主景瑞云洞,远望如雄狮张口,洞顶苍松如盖,洞口石壁如削,泉滴如珠。洞内有始建于宋代的五开间木结构庙宇,历年屡有修葺。清翰林院监察御史官志涵在此讲学时,亲书“有容”刻于洞口石壁。
  瑞云山风景名胜区建设始于1981年,先后投资50余万元修缮庙宇,建上山游路,兴建登云门、半坡亭、青狮楼以及停车场等基础设施。1991年投入100余万元建观云阁、长廊、八卦池、荷花池、太极岛,开通2.6公里的盘山公路,3公里的景区外延公路和2公里的登山步道。完善了水电、通信设施,至此景区建设初具规模。1993年开始建设瑞云生态蛇园。1996年投资100万元,拓宽改造景区至市中心的水泥路,新辟市郊旅游专线,开发野趣园、平衡亭、火山岩壁、摩岩石刻等景点,1997年市财政培训中心兴建于此。
  1981年成立瑞云洞筹建处。1994年6月筹建处更名为瑞云山风景区管理处。管理处成立以来,根据有关法规条例制定《瑞云山风景区保护管理规定》,实行封山育林,保护生态环境。
  十八、归宗岩
  位于建瓯市城北17公里处,面积约4平方公里,是以峰岩秀丽,洞奇林茂为特色的风景名胜区,划分为渐进佳景、凌空宝镜、屏风落日3个景区。
  归宗岩,最高海拔596.5米。据嘉靖《建宁府志》载:归宗岩“岩洞峭奇,一壑万状”。自古人称“小武夷”。景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5%,为典型的亚热带阔叶林生态。主要旅游景点有十景三洞、千年古刹和摩崖石刻。建于山腰的崇仁禅寺,始建于五代,现存四合院楼廊式建筑,为清咸丰十年(1861年)重建。寺坐东朝西,底部以特大的硬木为粧,桩以上建筑宛如楼阁,结构组合有序,呈“回”字形,正中天井空地植松柏一行,苍劲挺拔。寺院四周林木苍翠,寺内空气洁净清新。古刹四周尽是宋代以来名人题刻,楷、草、隶、篆,琳琅满目,一处峭壁上还保留着古先民形似梵文的题刻。寺门左侧有瀑布,落差20余米,春夏水足时,瀑流直挂寺前,成为一景。从寺右侧攀登齐云峰,有狮冠山、仙人探井、仙人下棋景点。
  归宗岩风景名胜区于80年代末开始建设,先后开辟近2公里的旅游公路,1500米的景区游路和800平方米的停车场。新建会仙桥、松亭、清心桥、振衣堂、洗心亭等景点,重修崇仁寺、大雄宝殿、庙门和寺内佛像,架设2.7公里高压输电线路,修复景区内的摩崖石刻及景点的题匾刻字,新建办公楼,改善景区内基础设施和人文景观。至1997年,风景区建设已初具规模。
  十九、七仙洞
  位于沙县富口镇后洋村南面,距县城19公里,面积约6平方米。以喀斯特地貌溶洞景观为主的风景名胜区。
  据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沙县志》载:“七仙洞在十都幼(佑)溪之涯,洞有三,深广莫测”。1990年冬,沙县人民政府组织考察七仙洞,发现该洞纵深5华里,回环曲折状似迷宫,分上、中、下3层。上洞最宽处25米,最高近20米,长约340多米。中洞通过一条狭窄通道后,又现一宽敞廊道,向上有厅堂。下洞位于佑溪河边,洞内石笋、石钟乳、石帘、石幔等琳琅满目,保存完好,有一条暗河潜流其间,宽约10余米,伸延200多米。
  1991年,县政府决定开发七仙洞,同年3月,成立沙县旅游业开发领导小组。邀请南京大学自然资源研究中心专家,对沙县县城的旅游资源进行普查,并重点对七仙洞景区的开发价值进行分析评价和论证。同年4月,县旅游办组织进行七仙洞丈量,7月开始开发,首期投入100万元资金,建洞外临时服务设施,清理上、中洞,布设洞内的灯光、铺设游路等,1992年2月对外开放。1993年开始开发七仙洞下洞,1994年后因资金紧缺,下洞景区建设暂停。至1997年末,七仙洞的上、中洞仍正常开放接待游客。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建设志(1991-1997)

《福建省志·建设志(1991-199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福建省的城乡建设、建筑、基本建设3篇。包括城市规划、市政工程设施、城市供水、城市燃气、园林绿化、勘察设计、建筑施工、房屋建筑工程、重点建设、大事年表、重要文件辑录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