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公园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建设志(1991-1997)》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16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公园建设
分类号: TU986
页数: 9
页码: 133-1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城市公园建设和绿化水平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
关键词: 福建省 城市规划 公园

内容

80年代,福建省城市公园建设进入恢复和初步发展时期。这期间,原有公园得到全面恢复,公园设施和绿化水平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高,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新建各类公园108座。至1990年末,全省有城市公园149座,总面积1225.6公顷。其中,16个建制市有公园71座,面积837.6公顷;53个县城有公园78座,面积为388公顷。福州、宁德等城市还出现农民集资办公园。
  90年代,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各地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有计划地建设各类园林绿地。采取国家投资、地方自筹、集体集资、融资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实行城乡共建,市、区两级分建等方式发展城市公园建设。按照园林性质、要求以及当地条件,因地制宜规划设计,突出地方特色,塑造园林主题,以亚热带植物造景为基调,注意发挥环境保护功能。1991~1997年,全省有21个市和17个县,新建、改(扩)建各类公园105座,至1997年末,全省城市公园从1990年的149座,发展到234座,总面积2681公顷,其中,23个城市拥有公园132座,面积2001公顷,45个县城有公园102座,面积680公顷。
  一、新建公园
  1991~1997年,全省城市和县城共新建各类公园85座,其中有20个市新建公园61座,面积1103公顷(城市新建公园情况见表7-4),有16个县新建公园24座,面积292公顷。
  福州市金鸡山公园位于市区东北角金鸡山,海拔119米,规划面积70公顷,其中山林绿地约65公顷,占93%。公园建设运用传统和现代园林相结合的手法,营造山水园林,辅以雕塑、小品,构成自然山景园林空间。该公园于1995年由晋安区负责筹建,总投资830万元,1997年春节对外开放。公园入口广场,迎面为“群鸡展姿”雕塑,由5组19只鸡组成。背景是长15米、高3.2米的“田园风光”照壁,号称“原野牧歌”。广场左侧以山石叠水,组成“润丰泉”,泉后山谷是“万花园”,园中种植牡丹、梅花、杜鹃、月季等中国十大名花,有双亭花廊架、水池、木拱桥等,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意境。“晋安晓月”和“横翠屏”景区,采用南洋杉、槟榔葵、皇后葵、蒲葵等具有南国风光的树种与大片草坪组成疏林草地,大量的五色草、黄心叶等植物组成丰富的景观。入山路口,由3块假山拼成山门,上题“芳径熏风”,还建设有大型人工瀑布和两座形似雄狮的小山,组成“卧狮观瀑”。整座公园采取古典和现代造园形式相结合,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汇,成为集文化、山水于一体的休闲性公园。
  福州市高盖山公园位于仓山区高盖山,海拔292米。山上有妙峰寺、海灯法师纪念堂、桃花溪、青龙池、仙人井等古迹。境内林木葱郁、景色秀丽。1996年由仓山区负责筹建,规划面积162公顷。公园依山而建,划分为“登高眺望”、“寺庙文化”、“休憩野营”、“山林野趣”4个景区,成为以植物造园为主和寺庙园林为内涵的郊游山体公园。1996年完成第一期20公顷工程,随即对外开放,紧接开始第二期70公顷工程,修环山游路1500米,建山门、山亭、喷泉、花坛以及重修观音阁等,于当年末完工。山间古刹,半岭亭台,曲径流水,清幽恬静,喷泉花木,赏心悦目。
  福州市温泉公园位于五四北路原温泉村。占地面积11.5公顷,1996年建设,翌年2月对外开放。园内以大量名贵植物和人造山水为特色,北部以植物景观为主,南部是人工天然湖光景色。园于西、北各设大门,门前以仿古罗马廊柱和广场组成景观。进北门以6瓣比利时杜鹃为中心,配以红黄色草图案草坪。园中央建造一座高27米,底边40×40米的银灰色玻璃“金字塔”,内为多功能展厅,塔东有露天音乐广场,塔西有一座圆形喷水池。园内辟有古铁思源、榕芳游憩、热带风光、绿荫休憩、水景观赏、茶花园、桂花园和竹园9个观赏区。“古铁思源区”,有苏铁、凤尾铁、泰国铁等10余株,其中最大的铁树王高达5米。“茶花园区”中多为名贵树种,其中3株茶树花茂叶盛,为省内所罕见。“竹园区”植有金镶玉竹、凤尾竹等13个品种。园南部的人造天然景观,有山、湖、岛、瀑布。“榕芳游憩区”以3株大榕树为核心,配以日本金丝榕、黄心榕、金叶垂榕、花叶榕等120多株。“珍稀树木区”,有银杏、秃杉、油杉、红豆杉、冷杉、香港四照花、细柄阿丁枫、槭树等。“热带风情区”,以大王揶树为主和大片草坪组成。园周边绿化带,植以木兰科为主的常绿树,公园绿化率达85%,集观赏、休闲、科普于一体。
  厦门市金榜公园位于金榜山一梧村山,规划面积86公顷。第一期工程占地48.16公顷,包括金榜山、梧村山、面前山、金亭山等山体,境内原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丰富。公园建设遵循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原则,划分为“海滨邹鲁”、“石簇遗雾”、“翠谷浮香”和“古道春荫”4个景区,以自然人文景观为依托,突出厦门历史文化内涵。1992年始建,至1995年基本完成海滨邹鲁景区的建设,随即对外开放。1996年3月,在铁道部的配合下,按规划在金榜山与面前山之间,建跨径42米的钢筋混凝土中承式拱桥1座,于当年9月竣工,从而形成一桥飞架公园南北的景观。至1997年,先后建成公园管理处用房、师仙楼及塑石水池、门球场、晚晴苑、盆景园等,并完善了道路、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共投资900万元。金榜公园人文古迹众多,有唐朝文人陈黯隐居石室,宋朱熹遗作《金榜山记》、宋朝幼帝赐号《圣泉》遗址、明朝文人陈献章题字“海滨邹鲁”摩岩石刻、清抗英爱国名将陈化成将军墓遗址,以及董内岩寺、白云洞等胜迹。其中称为“玉笏石”的金榜玉笏石景为该园的标志物。公园植物以相思树为基调,配植榕树、凤凰木、木棉、刺桐等,有33种9887株灌木类和23种391株乔木类,各种竹类近300丛,藤本类400多株,地被类有马尼拉草坪11270平方米,蟛蜞菊970平方米,绿化面积占陆地面积90%。
  厦门市湖里公园位于湖里工业区,原为南山公园、占地11.24公顷,其中水面2.74公顷。1990年由环球设计事务所厦门分所设计,为区级综合性公园。1992年开始建设,1996年11月建成,投资1800万元。公园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植有大王椰子、鱼尾葵、南洋杉、湿地松等乔木2000多株,悬铃花、马缨丹、七里香等花灌木3000多株;马尼拉草、大叶油草、狗牙根草等草坪面积达3500平方米。绿化面积占陆地面积的81.3%。园内林荫小道幽曲,绿草如茵,华泰亭、红波亭、曲桥、拱形园门、宽敞迎宾广场等,建筑造型与色彩颇具时代气息,欧式水上舞池以及号称激流勇进的漂流娱乐设施等集传统山水园林与现代建筑、休闲娱乐于一体。
  厦门市白鹭洲公园位于市府大道中段东西两侧,总面积15.5公顷。东半园占地5公顷,由白鹭女神广场和天鹅广场组成,是以休闲观赏为主的开放性绿地。1996年建成,总投资900万元。园内绿草如茵,凉亭、雕塑点缀其间,一尊花岗石雕“白鹭女神”矗立于南侧筼筜湖中,该园环境清新雅致。西半园占地10.5公顷,采用了规则式与自由式相结合的形式,整体开敞,风格明朗,以大型音乐喷泉、浓荫广场、露天舞台为主体,结合雕塑、疏林草坪为开敞式的散步、休闲场所。1997年6月25日完成一期工程,投资4988万元。全园布局分为“三大片”、“两大线”。“三大片”包括东面的下沉式音乐喷泉广场、中间的过渡带大片疏林草坪以及西边配合“筼筜渔火”景观的露天舞台和末端的海豚雕塑广场等。“两大线”分别为位于公园南、北两侧的东西向两道具有休闲、观赏功能的景观,沿散步道有可供停留的亭、栏、花架、茶室等。白鹭洲绿化选择耐盐碱的浓荫树种,如小叶榕、大叶榕、橡胶榕、黄槿等。配以花灌木及大面积的草坪,疏密结合。同时点缀大量的花卉,使公园四季鲜花盛开,具有浓郁的现代公园的气息。
  漳州市江滨公园位于九龙江北岸洋老洲至康山防洪堤段临江一侧,占地28公顷。1991年由市园林处、市防洪堤管理处和芝山镇瑞京村共建。公园利用原有良好的植被基础,结合天然泳场进行规划设计,建成开放性江滨公园,园内因地制宜铺设游园小径,建有不同类型的亭廊7座,沿江种植垂柳、点缀花池,配置多处儿童游乐戏水场所设施。
  漳州市芝山公园位于市区西北芝山望高山麓,占地面积15公顷,1991年由天津大学建筑系规划设计。1992年开始建设,翌年建成,总投资360万元,为市级开放性山地公园。园依山而建,登山游路两侧设置风格典雅的仿古园灯。山顶建有双层八角重檐的“揽月亭”,为全园主体建筑,周边建有2座平台,可容300多人活动,台周点缀彩灯,构成古朴典雅景观。
  漳州市九龙公园位于市区胜利东路与元光南路交接处,占地面积11公顷,其中水面4公顷。1993年开始建设,1996年春节建成对外开放,总投资3700万元。公园运用传统造园手法,利用原有港道、渔池进行疏辟改造,构成自然山水园林景观,园内划分为休闲区、老人活动区、儿童游乐区、疏林草地区、湖心岛亚热带植物区等。建有水仙阁、清远水榭、映雨轩、倚春亭、枕波亭、南山秋晚亭及云龙桥、步云桥、游船码头、植物钟等园林建筑。
  泉州市东湖公园位于市区东门头,原为泉州市十大胜景之一的“星湖荷香”旧址。由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设计,1991年开始建设,1994年建成,总投资3000多万元。公园占地面积20.53公顷,其中水面7.67公顷。公园以水体为中心,闽南建筑风格为主体,环湖建星湖荷香、祈风阁、七星拱月、二公亭、东湖亭、揽古亭等,构成幽雅休闲区。建有双舟朝阳、游船码头和儿童乐园等娱乐服务区。园内还结合不同景区内涵分别建百鲤广场、石泉松屏、星湖草坪、友谊芳林、百果秋园、荷里飘香等16个植物景观和12个山石景点,种植乔木近2万株,花灌木4.5万株,铺植草皮6.5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84%。东湖公园的建成结束了泉州市无公园的历史。
  泉州市刺桐公园位于市中心东片区、刺桐西路中段,占地面积3.67公顷,其中水域0.23公顷。1995年3月开始动工,1997年6月建成对外开放,总投资1460万元。该园以植物造景为主,运用传统的自然山水园林构园手法,在平坦的园地中堆山,建成路、水池、亭、廊等园林小品,构成富有村野情趣的园林景观。
  泉州市芳草园位于新门街西段南侧,原为清初靖海侯施琅所建的春、夏、秋、冬四季园中的“春园”旧址。至民国期间已是废瓦残垣,1956年曾辟为青年乐园,“文化大革命”期间遭破坏,仅留下2.6公顷园地作为花卉培育基地。1996年,泉州市政府决定重建,命名为“芳草园”,规划用地6.07公顷,分“春草芳菲”、“荷风藕香”和“自然林野”等景区。工程分二期进行,第一期工程3.2公顷于1997年5月开工,由市园林管理处按公园总体规划布局进行前期开发,建有三洲芳草牌坊、涵碧亭等园林建筑,铺装草地1.2万平方米,移植树木500多株,于同年6月末完工,7月1日对外开放,投资186万元。
  三明市明湖公园位于麒麟山公园北侧,占地2.24公顷,其中水域1.79公顷。1993年开始建设,次年初竣工对外开放。园中水面开阔,景观优美,有船舫观鱼、水榭垂钓、玉带桥赏瀑、湖心岛寻芳等景点。与麒麟山公园连为一体。
  三明市西江滨公园位于市区沙溪河西岸,与东岸的江滨公园遥对,南邻正顺庙园,北至梅列大桥。全长900米,总面积3.74公顷。1996年建成对外开放。是集人文古迹和植物造园于一体的开放性带状滨河公园。园中有历史悠久的“东壁门”、“凝紫门”和“梅列门”古建筑。园南邻的“正顺庙园”建于宋绍兴九年(1139年),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庙园中有3座古建筑,历经多次修缮保护,现状完好,有百年以上榕树多株,200年以上的古樟1株。公园设计中,遵循保护人文古迹,适当充实园林小品,以植物造景为主,与沿河两岸景观相协调,进行统筹布局。构成沿河两岸骈红拥翠、交相辉映,现代园林小品与古典建筑相结合的独特景观。
  莆田市凤凰山公园位于城厢区凤凰山下,占地面积13.33公顷,其中水域0.66公顷。1990年开始建设,1996年10月建成对外开放,总投资2000万元。该园以人造山水景观结合植物造园为主,在起伏的园地中堆山,建游路、水池,构筑塔、阁等园林小品。公园环境优美。该公园属凤凰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
  莆田市龙脊山公园位于城厢区南,学园路龙脊山上,占地面积10.5公顷,1993年征地,1997年建成对外开放,总投资1000万元。该园在烈士陵园的基础上划分为陵园悼念区、休闲活动区、游乐活动区、文化活动区4个。为市民纪念瞻仰烈士和休憩、娱乐的纪念性公园。
  南平市三元公园位于三元小区,1991年初建,投资82万元。原占地面积2公顷,为沿街带状山地公园。园内绿化以原有山地植被基础上,增植广玉兰、桂花、石榴等乔灌花草。园中建有三元阁、三元亭、花榭、花池以及园林小品等。1996年拆除旧建筑3500平方米,增植绿化花草,新建游路,增筑园林小品等建筑。至此,公园占地面积增至4.42公顷。
  龙岩市莲花山公园位于市区莲花山、天马山,规划面积106公顷,公园以山体为主,山林绿地100公顷左右,占94%,1992年开始整修园地,架设水、电管线设施,铺砌园内游路1.9公里,建简易园门及服务配套设施等,总投资215万元。
  永安市莲花山公园位于城市东郊桃源洞景区西面,公园所在地史称莲花山寨遗址。占地51.61公顷,园内山峰挺拔、岩石奇特,河谷呈“V”形,有的岩洞深达数十米,可容千人。1994年11月由燕东、兴坪办事处、市林业委员会和园林处共同开发。1995年初动工,先后建公园大门、走廊门和3座蘑菇亭,铺设游路1650米,种植乔、灌木2万多株,于次年上半年建成对外开放。公园景点:将军岩,登上其峰,燕城风光尽收眼底;北侧有观音岩,山体挺拔亭亭玉立,犹如观音塑像;东侧的姐妹峰,由两座山峰组成,有破石穿空之势,双峰相对犹如姐妹;公园北侧岩体上,树木花草相叠,形似花开于万木丛林中。公园岩奇景秀,自然景观独特。
  邵武市丹台山烈士陵园位于市区城南丹台山,占地1.6公顷,1992年开始建设,当年完成。园内有牌坊、台阶、纪念碑、墓区等建筑。石级甬道两侧苍松翠柏列阵。墓区坐落在松柏丛中,各种植物花卉簇拥,布局庄严肃穆。园陵设计内涵丰富,粉红色大理石的牌坊,象征烈士卫国捐躯精神,饱含人民怀念深情。两排城墙意含自古以来邵武就为“铁城”之义,显示烈士为人民利益忘我保卫钢铁长城。163级台阶上有5个平台;19根灯柱镶有历史车轮图案的1949块水泥板,代表邵武解放之日——1949年5月19日。
  二、改(护)建公园
  1991~1997年,全省有福州、厦门、三明、南平、漳州、龙岩、宁德、邵武、建瓯、漳平等10市和上杭县,先后改建、扩建公园19座,公园面积从152.48公顷,扩展到212.9公顷,增加了39.7%。
  福州市茶亭公园位于广达路与八一七路之间,面积3.33公顷,其中水域面积2公顷,始建于1986年。由于公园管理不力,园内建筑失修,杂草丛生,垃圾堆积甚多。1996年市政府决定重建,并划归市园林局管辖。同年9月拆除违章搭盖,清除垃圾,平整园道,修筑围墙,修复古建筑,疏浚湖塘3口,并连成一体,植荷花,建桥2座:一为石拱桥,名“醉月桥”;一为仿木砼结构的平桥。在湖塘北岸建100多平方米的石平台,设花坛,植有鲜花,环湖滨为林径,广植蒲葵、鱼尾葵、假槟榔、垂柳、桂花、垂枝榕、杜鹃等1000多株,草坪4600多平方米。在环湖林径下设有10余套南安青石桌和石凳。茶室周围植珍贵的垂枝榕为绿篱,显出恬静幽雅。颐乐园内有木结构中轴二进古民居建筑,梁栋、窗户雕刻精致,华而不俗。两侧厢房分别陈列根雕和书画作品,天井中放置斧辟石大假山1座。重建后的茶亭公园,体现传统民居园林特色,于1997年春节对外开放。
  厦门市鸿山公园位于思明路中段,占地面积13公顷,始建于1985年。园内鸿山织雨是厦门市八大景之一。公园利用山体自然景观和名胜古迹营造多元文化园林景观。自思明南路经山门,一路林荫,可直上鸿山寺,寺后有一“攻剿红夷”石刻,为市级文化保护单位。沿山门左侧登阶可上嘉兴寨,寨前草坪是当年郑成功官兵练功场,寨南侧有观音亭、石岩迷路景点。迷路下为陡壁,有郑成功手迹“嘉兴寨”题刻,山顶平台设有茶室、餐厅等服务设施。1991年,投资470万元进行扩建,修环山公路北段筑混凝土路面376米,建嘉兴亭、鸿店亭和积雨亭3座。1992年,新建延平郡王园、益寿堂、双忠魂等,建筑总面积964平方米,扩建盆景园,收藏栽培盆景300盆,新植乔、灌木1100株,草坪300平方米,绿篱450米。新增摩天轮、电子马等游乐设施。公园绿化面积11.83公顷,绿化覆盖率达90.12%。
  厦门市皓月园位于鼓浪屿东部海滨的覆鼎岩,以郑成功诗句“思君寝不寐,皓月透素帏”而得名。始建于1987年,占地面积2公顷。1990年在园内建长13.7米,高4.7米的郑成功及其部将巨型群体铜雕像,名为“藤牌驱虏”。1995~1997年,先后在海边建400平方米的海上舞台、伞形喷泉;在园的南部海滨和北部山麓分别建7座西洋风格的休闲屋和一座展示“版纳风情”珍禽苑,苑中的孔雀园,有120只蓝白孔雀。改建后的皓月园,集休闲、观赏、纪念于一体,园内景物兼有,绿意深浓,绿化覆盖率达86%。
  漳州市中山公园始建于民国8年(1919年),原名漳州第一公园,民国15年更名为中山公园。建园后几经修整,虽有改善但规模小,水平低,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公园被多家蚕食,园内新建筑多与园林功能无关。1996年,市政府决定进行整修扩建,由福建省泛闽风景园林艺术中心规划设计,同年6月动工,外迁住房10户,拆除建筑5000平方米,清除土方1万立方米。保留原有古树,增植棕榈科植物及花灌木,敷植草坪3万平方米,新建园路1600米,硬化铺装地面3500平方米及配置水电设施等,总投资740万元。于同年末完成首期3.9公顷工程,随即对外开放。建成后的中山公园比原公园面积扩大1.1公顷,减少了建筑密度,大面积种植草坪,点缀以棕榈科植物,突出亚热带风光,体现漳州历史文化特色。
  南平市九峰公园位于市区东面九峰山,与城隔江相望,有九曲索桥相通。公园始建于1979年,原占地41.13公顷,是以山陵为主体的综合性公园。至80年代末,园内已是绿树成荫,园路曲径连绵于峰峦之间,园中建有16座亭榭楼阁、多处园林雕塑小品以及儿童游乐设施等。1991年后,公园仍进行扩建,先后新辟环山游路2.6公里,新建百合亭、回归亭、天庆阁和烈士碑等,至1997年末,公园占地面积已增至76.74公顷,比原面积新增35.6公顷。
  南平市滨江公园位于市区中心临江延福门处,始建于1958年,原占地0.8公顷。1994年,结合水口电站库区建设进行重建,公园面积扩为3.31公顷,为滨江开放式公园。园中以草坪为主,种植樟树、桂花、绿竹、海桐、红枫和大花紫荆等多种花木,建有长廊亭、石鼓砰、四鹤呈祥雕塑。并保留古城门的风貌,重新修建“延寿城楼”,以增添公园文化内涵。
  三明市江滨公园位于市中心沙溪河东岸,始建于1963年,原占地1.74公顷,曾先后3次改为动物园、盆景园和又一村公园,但由于未经统一规划,公园布局和功能都不够完善。1997年,结合道路拓宽,对公园进行统筹规划、全面改建,面积扩展至3.8公顷,建设中保留原有的园林小品和有观赏价值的树木,协调滨河两岸景观,增建“乐之园”、“舞之园”和“成语雕塑”等景点。改造后的江滨公园与对岸新建的西江滨公园交相辉映。
  龙岩市中山公园位于市区中心,始建于民国16年(1927年),面积3.2公顷。民国18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攻克龙岩城时曾在此开祝捷大会。由于历史原因,公园内大量被占为他用,仅余0.95公顷。1997年扩建,搬迁拆除旧建筑,首期建设工程1.26公顷,投资269万元,主要建公园大门,广场、喷泉、花架及绿化等项目,于当年6月建成对外开放。
  建瓯市黄华山公园位于市区北部,占地0.6公顷,始建于1981年,原为革命烈士纪念园。1991年后规划扩建为综合性公园,规划面积增为54.52公顷。黄华山原为芝城十景之一,史有十景首推(黄)“华山夕照”之说,山上有冠山台、凭虚洞、待月、咸宜、观山、挹爽诸亭以及黄华书院、真武庙等胜迹。1995年首期工程13.83公顷开始建设,以山体自然阔叶林为主,结合人工林实施公园绿化工程,主要有樟、枫、杉、柏、楠木以及地被植物和藤本植物等,绿化面积达11.32公顷。同时修筑园路1906米,新建黄华阁和8座凉亭,于当年完成对外开放,总投资300多万元。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建设志(1991-1997)

《福建省志·建设志(1991-199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福建省的城乡建设、建筑、基本建设3篇。包括城市规划、市政工程设施、城市供水、城市燃气、园林绿化、勘察设计、建筑施工、房屋建筑工程、重点建设、大事年表、重要文件辑录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