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市政工程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建设志(1991-1997)》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08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市政工程设施
分类号: TU984
页数: 27
页码: 50-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福建省经济建设发展较快,市政工程设施建设也随之发展。
关键词: 福建省 建设规划 市政工程

内容

80年代,福建省经济建设发展较快,市政工程设施建设也随之发展。到1990年,全省14个设市的城市道路长度共1958公里,面积1779万平方米,桥梁492座,排水管渠总长度1100公里,日处理污水能力17.6万吨,城市道路路灯计34539盏。
  1991年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省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各地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方针,突破单一的国家投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的模式,实行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资,采取内资、外资等多元投资方式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据统计,1991~1997年,全省23个城市共完成城市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资金达61亿元,以改善城市道路、桥梁、排水、污水处理,以及道路照明等市政基础设施。至1997年末,23个城市道路长度发展到3189公里,面积3127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从1990年的6.6平方米提高到7.98平方米;城市桥梁增加到938座,有效地解决道路交通节点问题;城市排水设施也日趋完善,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合流管渠,逐步向雨污分流制发展。至1997年末,全省城市排水管渠长度已达2885公里,全省主要城市普遍开始建设污水处理厂,福州、厦门两市已建成5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35.6万吨。城市道路照明,实行与道路建设同步设置,与桥梁建设同步设计安装夜景工程。道路照明灯具已采用第三代高压钠灯,路灯开闭开始从人工操作转为由微机控制管理。
  1991~1997年,各地在加快市政工程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立法工作,贯彻国务院发布的《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和《福建省实施〈城市规划法〉办法》等法规,结合实际制定了地方性法规。纠正、制止无证、无资质或越级设计、施工,加强城市规划设计和施工市场的管理。
  1991~1997年的7年间,福建省城市市政工程设施大幅度增加,城市基础设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由于建设资金欠缺,维护经费不足,有的城市基础设施滞后于社会发展,出现城市与城市之间、内地城市与沿海经济较发达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的市政设施水平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第一节 城市干道
  1991年后,各地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采取“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程序,结合旧城改造,新区建设,新辟市区过境路、环城路,打通断头路,扩建拓宽瓶颈、蜂腰路段,同步建设一些立体交叉交通工程,使城市道路逐步形成网络。1991~1997年,福州、厦门、漳州等市采取扩展市区主次干道,新建过境通道或外环路,城市路网骨架已向方格网络加环状发展。泉州市加速新区道路建设,至1997年末东片区已基本形成“五横六纵”的路网骨架。莆田市为适应城市建成区的扩大,新辟荔城大道,扩建、打通学园路等19条主次干道,总长28公里。三明市于1991~1997年间,新建、扩(改)建城市道路15条,总长19公里。南平市投资1.1亿元资金,拆除沿江旧建筑,扩建5.18公里长的滨江大道,改变了市区交通混杂的状况。龙岩、宁德等市主要实施旧路改造,对道路取直拓宽和新建过境道路等。至1997年,全省23个城市共新建、改(扩)建城市主次干道311条,总长538公里、道路面积1553万平方米。
  一、新建道路
  1991年后,各地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出发,实施道路建设“先行工程”,着力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状况。据统计1991~1997年的7年间,全省23个城市共新建城市主次干道149条(段),总长度达287公里。
  福州市二环路位于市中心城的周边,沿线环绕仓山、台江、晋安、鼓楼4区,全长建成后约27公里,工程由福州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福州市政工程公司承建,全线同时设置给水、排水、煤气、地热和电力、电信等地下管线,工程分期分段实施。第一期工程始于1993年初,起自三叉街止于化工路,全长7.3公里,路宽40米,其中机动车道21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各6米、绿化分车带各0.5米、人行道各3米。工程含沿途的鳌峰大桥、五里亭立交桥,于1994年竣工,一期工程投资4.3亿元。接着二期工程始自化工路,止于工业路,全程11.07公里,路宽为48米,其中机动车道宽24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各6米,人行道为6米,工程含沿线金鸡山隧道、象山隧道、鹤林高架桥,晋安河的茶园桥和跨径6~12米的小桥12座。于1996年2月竣工,该期工程投资5.5亿元。至此,二环路已完成东环(连江路)、北环和西环中路,总长18.37公里。1997年开始续建该路的西环南路和南环路段,至年末尚在建中。二环路全线建成后,形成环绕市区周边与3条国道连接,起到分散进出市中心的车流,将改善市区中心交通拥挤状况。
  福州市杨桥西路东起工业路,西至洪山桥头全长2.07公里,是市区西向对外交通主干道,为316国道的起始段。由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福州市公路局、省林业工程公司配合福州市道路修建指挥部于1993年末开始施工,结构为二块板,路宽38米,中间设绿化带宽3米,两侧各设机动车道7.5米和非机动车道5米,人行道宽各5米。沿线同时埋设给排水、煤气、电缆、电力等13条地下管线,其中最大管径1.8米,最深埋置达8米,于1994年8月竣工,工程投资4168万元。
  福州市国货路东段西起六一路,东至连江路,全长1.56公里,该路是市区东西向交通主干道。由市规划设计院设计,福州市政工程公司和市政工程管理处基建队施工,1992年末开始建设,为三块板结构,路宽40米,中间为宽14米水泥路面的机动车道,两侧各设6.8米宽的沥青路面作为非机动车道,两边各设2.2米分车带,种植多层次的绿化带,路边分设4米宽人行道。全线地下埋设污水、雨水、给水、电力、电信、煤气等管线10多条。工程于1993年7月竣工,共投资2200万元。该路的建成分流了通往马尾开发区、长乐国际机场的车流,有效地缓解了市中心交通压力。
  福州市则徐大道为市区南大门主要干道,北起三叉街环岛,南接福厦高速公路连接线,全长3.38公里。工程由福州市规划设计院按城市一级干道等级设计、福州市政工程管理处和铁道部十七局等单位施工,工程质量由省监督站进行质量监督。该工程于1997年4月开工,路面为四块板结构,其中三叉街至白湖亭段长2.1公里,路宽为47米,四车道,中间绿化带6米,白湖亭至黄山段长1.28公里,路宽80米,6车道,两侧绿化分车带各4.5米,道路外侧各设绿化走廊15米。全线地下埋设雨水管两条以及给水、电力、电信电缆等管线。工程于1997年末全面竣工,总投资9700万元。
  厦门市金尚路南起莲前路,北至机场,全长6.50公里,是市区东部主要干道。由中国市政中南设计院厦门分院和厦门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厦门市政工程公司、厦渝市政工程公司等施工,于1994年7月开始,路面为水泥结构,路幅宽50米,中间设2.4米绿化带,两边各建12米宽机动车道和2米宽绿化分车带、4.5米非机动车道与5.3米人行道,工程总投资8980万元,于1995年7月竣工。该路本着“以路建房,以房补路”的原则,在道路两侧各划出75米宽地带,作为土地批租出让,筹集建路资金。金尚路建设工程是开发厦门岛东部地区的主要工程,也适应高崎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的需要。
  厦门市白鹭洲路起于湖滨北路,止于湖滨南路,全长1.9公里,是贯穿筼筜新区进入旧市区的交通干道。由厦门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市第二工程公司承建,于1994年开始施工,其中,湖滨南路至筼筜路段,长0.8公里,路宽为38米,中间设15米机动车道,两边各为1.5米宽绿化分车带和6米宽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宽各4米。筼筜路至东、西白鹭洲路段1.1公里长,路宽为24米。于1995年1月竣工,工程投资1280万元。该路原名市府大道,于建成之日改为现名。
  厦门市仙岳路规划西起疏港路,东至五通,全长12公里,是横穿厦门岛东西的快速干道。也是规划中厦门出岛的东通道。工程分期分段实施。第一期工程于1990年10月开工,起于福厦路,西至莲岳路,全长1.28公里。第二期工程于1992年8月开始,兴建莲岳路以西路段,至1994年,才完成莲岳路以西0.3公里和湖东路至七星路1公里的机道车道路面,但因中间被仙岳村阻隔,需要拆迁住房200多套,拆迁量大,资金未落实,至1994年后工程停顿。但湖东路至七星路段,已完成机动车道投入使用,可通行公交车辆,为两侧新开发的居住小区服务。厦门市环岛路起于福厦路口,环绕厦门岛北部,沿东部海岸绕岛的南部至厦门大学,全线规划长度26.67公里。由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与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共同设计,交通部第一公路总公司(交通公路一局)等单位施工。该路由厦门市路桥建设投资总公司投资建设,工程分期分段实施。第一期工程,自福厦路口至高崎机场段,全长4公里,于1994年8月开工,按城市一级干道建设,路宽60米,设双向6车道,行车速度为60公里/小时,一期工程于1995年9月竣工,投资1.1亿元。二期工程,自厦门大学至香山及北部航空城,全长14.43公里,于1996年12月开始动工,至1997年末该路尚在续建中。
  泉州市刺桐东路为市区南北走向主干道,南起宝洲路,北至东湖街,全长3.35公里,与泉秀路、丰泽街、湖心街、东湖街等干道交叉。该路由中国船舶总公司第九设计院厦门分院设计,泉州市工程处和福建省公路一公司承建,于1991年1月动工,路宽33米,水泥路面,其中,机动车道10米,设单侧非机动车道5米和人行道5米,街旁绿化带13米,种植马尼拉草,套种乔木柳树、灌木扶桑等,行道树为刺桐、芒果。工程于1992年12月竣工,投资2700万元。
  泉州市剌桐西路为南北走向,与刺桐东路平行,起于东湖街,止于宝洲路,全长3.35公里。由铁道部第四设计院厦门分院设计,沈阳市自来水公司泉州分公司承建,于1995年4月开始动工,水泥路面,路幅宽29米,其中机动车道12米,单侧人行道5米,绿化带12米,种植乔、灌木和草坪,于1997年6月竣工,工程投资2700万元。
  泉州市田安路是新区南北走向的主干道,起于东湖街,止于宝洲路,全长3.18公里。工程由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院和泉州市规划设计院设计,福建省闽江工程公司承建,1992年开始施工,为水泥路面,其中,北段和中段路幅宽30米,中间机动车道16米,两侧设绿化分车带各3米和4米宽的人行道。南段路宽20米,中间机动车道16米,各2米人行道。于1993年10月竣工,工程投资2420万元。
  泉州市泉秀路是新区东西走向的主干道,起于泉秀环岛,止于津淮街中段,全长2.97公里。由中国船舶总公司第九设计院设计,泉州市政工程处和省林业工程公司承建,于1989年动工,为水泥路面,路宽32米,中间设机动车道14米,两侧绿化分车带各1米、非机动车道各4米,路旁人行道各4米铺设彩色水泥砖,于1991年11月竣工,工程投资2550万元。
  漳州市马灶路起于元光南路,止于环城路,全长1.37公里。由城发市政工程设计所设计,漳州市政公司承建,于1996年3月开始施工,路宽40米,其中机动车道15米,两侧各设2.5米绿化分车带和5.5米的非机动车道,路旁人行道各4.5米,于1997年10月竣工,投资6598万元。
  漳州市元光南路起于胜利路,止于草寮尾,全长1.89公里。工程由城发市政工程设计所设计,漳州市政公司施工,于1992年2月开始建设,为水泥结构,路宽32米,其中机动车道15米,两侧各设5米非机动车道和3.5米行人道。工程于1995年4月竣工,投资5507万元。
  南平市滨江大道位于市区东南江边,南起316国道南平新大桥,北至南平造纸厂铁路桥,全长5.18公里。工程由华东水电勘察设计院、福州市规划设计院设计,闽江水利工程局、省公路一公司和南平市政工程公司承建,于1990年8月开始施工。至1994年1月完成沥青路面,幅宽24~36米,其中快车道14米,两侧各设1.5米绿化分车带和4.5米非机动车道,路旁各为3~7米的人行道,沿线同时设置给排水管道、电力、电信电缆,地下管沟、行人地道等设施同步建设。该大道大部分以防洪为依托,人民路至解放路段离开防洪堤岸线,中部空地辟为江滨公园,沿江一侧,利用防洪堤及岸线的自然高差,建有多处游乐设施。至1997年12月,该路土建工程完成投资5700万元,沿线拆迁安置费计5600万元。滨江路的建成后,将改变南平市区的交通拥挤和城市面貌。
  三明市江滨北路起自梅列大桥,止于徐碧铁路桥,全程2.99公里。由三明市建筑设计院设计,三明市政工程公司承建,于1994年1月动工,路幅宽33米,机动车道宽21.5米,中间设1.5米绿化带,两侧人行道各5米,于1995年5月建成,工程投资1068万元。
  三明市江滨路起于列东大桥,止于梅列大桥,全长1.15公里。由三明市建筑设计院设计,市政工程公司承建,于1997年4月开始动工。路宽33.5米,中间设21.5米的行车道,两侧各为6米人行道,于同年10月竣工。
  宁德市鹤峰路起于军分区环岛,止于后岗环岛,全长5.5公里。工程由宁德第一设计院、黑龙江农垦设计院和宁德地区公路局设计室设计,宁德市政公司、莆田市公路工程公司和宁德市公路局等单位于1994年8月开始施工,为水泥路面、路宽24米,其中机动车道9米,两侧各设非机动车道宽4.5米和人行道3米,于1996年1月竣工,工程投资5700万元。该路的建成构成城市南北向的第二通道,分流过境车流,减轻市中心交通压力。
  龙岩市南环路南起莲花环岛,北至铁山道口,全长7公里。为省道福三线经过市区的主要路段。工程由龙岩市规划设计室设计,采取民办公助的形式进行建设,由沿路东城、中城、南城、西城、曹溪等街道办事处组织实施建设,于1994年7月开始施工,路宽33米,其中机动车道14米,两侧各设非机动车道宽5米和人行道4.5米。工程于1995年10月竣工,投资3045万元。
  莆田市荔城大道南起324国道,北至东圳路,全长4.52公里。工程分三期建设。第一期从广化路至北磨桥,长2.16公里,于1991年7月动工,次年元月完成。第二期工程从324国道至广化路,长213米,于1997年7月动工,同年10月建成。整条路宽50米,其中机动车道15米,两侧绿化隔离带各3米,非机动车道各6米,人行道各8.5米,建设中同时配套预埋电信、电力、给水、有线电视等管线,人行道采用水泥彩砖铺砌。荔城大道的建成,为连接城、涵两区的重要道路,是市区南北向交通的主干道。有效地分流324国道的过境车辆,减轻城市交通负荷。至1997年末,第三期工程北磨桥至东圳路段,长2.15公里,尚在建设中。
  二、改建道路
  1991年后,各地为了城市道路畅通,减少车流阻塞现象,普遍加强城市主次干道的扩(改)建工程,拓宽瓶颈、蜂腰路段,扩建主次干道路幅、改建路基、修复路面,据统计1991~1997年,全省23个城市共扩建、改建城市主次干道162条(段),总长度251公里,面积达611万平方米。
  福州市东街、东大路为市中心东西走向主次干道。西起东街口,东至六一路,全长1.74公里。该路原于70年代初改建,路幅为22米,一块板结构的混合车道。路旁两侧商业、电信等大厦林立,服务网点遍布,还有中小学校、医院、酒店、宾馆等,日常人群往来密集,车流量大,尤其在东街路段常出现车辆阻塞,加以该路段原道路排水系统未配套,雨天积水内涝,影响行人车辆通行。为改善市中心的交通状况,1996年5月开始扩建,拓宽路幅至40米,为三块板结构,中间设15米宽机动车道的水泥路面,两侧各为5.5米的非机动车道的沥青路路面,路两旁人行道各宽7米。同时铺设地下管线,除保留原给水主管和两条电信管外,新设置给水支管及雨水、污水、煤气管道和电力沟等设施。扩建工程于同年9月末竣工,10月1日正式通车,投资3500万元。
  福州市华林路为市区东西向主干道,通往火车站。始建于60年代,因原道路面积结构损坏严重,地下管线不配套,1996年4月开始改建,拓宽路幅为46~54米,其中,五四路至六一路段宽为46米,四车道,机动车道16米,两侧有2.2米的绿化分车带,各设5.5米的非机动车道和7.5米的人行道;六一路到火车站路宽53米,六车道,其中机动车道18米,两边绿化分隔带各3.0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各7.5米。全线敷设给水、排水、燃气、电信、电力等地下管线,于当年国庆节竣工,总投资3600万元。
  福州福马路为国道104线福州市连接线,是市区与鼓山新区、快安开发区、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联系的交通干道。原福马路按公路的技术标准修建,路幅偏窄,地下未设给水、排水、电力等管线,随着市区交通量日益增大,经常出现交通阻塞。1996年4月开始对该路进行改建,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工程起于紫阳立交桥,止于五里亭立交桥,路长1.32公里,路宽50米,其中机动车道22.5米,非机动车道各宽5.25米,人行道各宽8.5米,地下设排水、污水、电信、煤气等管线。一期工程于当年12月竣工。
  厦门市厦禾路东起火车站,西至鹭江道第一码头,全长4.46公里。始建于民国10年(1921年),沿路两旁建筑大多是30年代前旧房,其中危房的占65%,路幅宽仅12.8米,交通混杂拥挤。1993年开始对该路进行全面扩建,拓宽路幅为44米,其中机动车道22.6米(六车道)水泥路面,两侧绿化隔离带各1.5米,非机动车道各4.5米,人行道各4.7米,一次性敷设各种地下管线17条,于1994年7月1日竣工通车,道路投资1.99亿元。该工程由厦门市政工程设计院和北京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厦门市工程公司、厦渝市政工程公司、市政二公司等施工。
  厦门市东渡路(疏港路)南起湖滨北路,北至石鼓山立交桥与福厦路相交,全长6.7公里,该路原属公路部门修建,路幅宽仅10米左右。80年代末,湖里工业区建成后,该路成为往返湖里、筼筜及旧市区的重要通道,由于车流量大,经常出现交通阻塞。1992年,海沧区管委会利用贷款,将路面拓宽至22米。同年11月,又由市政部门对该路进行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以及下水道改造,并对全线实施道路绿化,改造后路面总宽为43米,中间设1米绿化带,两侧各设10.5米机动车道和4.5米非机动车道,行人道各4.5米,于1993年末竣工。
  泉州市涂门街、湖心街分别于1995年末扩建。涂门街,起于中山路至温陵路,全长1公里,将路幅拓宽至24米。湖心街,由温陵路至坪山路全长2.1公里,路面拓宽至28米。以上两条路面皆为水泥结构,拓建工程于1996年先后竣工,总投资2430万元。
  漳州市新浦路、延安北路分别于1994年1月和1996年2月先后进行扩建。新浦路,起于新华南路至环城路,路面拓宽为20米,中设机动车道12米,于1994年10月竣工。延安北路,起于新华西路至南坑路,拓宽路幅为32米,其中机动车道14米,于1997年1月竣工。以上两条道路拓建工程总投资4773万元。南平市工业路起于水东桥,止于南孚电池厂,全长6.2公里,1995年开始改建,拓宽路幅为14米,于1997年7月竣工,工程投资3877万元。
  三明市中山路起于市一建公司至三元区委党校,全长3.52公里。1994年7月该路进行扩建,其中,中山南路长1.14公里,拓宽为10.5米。中山北路2.38公里,路面拓宽至17.5米,均为水泥路面,总投资3436万元,其中,道路工程投资为1030万元。由三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设计,市政工程公司承建,于1995年5月竣工。
  三明市白板路起于火车站,止于三纺厂,全长1.58公里,1989年9月开始扩建,拓宽路幅为17米,主车道宽7米,为水泥路面,慢车道各5米为沥青路面。由三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设计,三明市政工程公司承建,于1992年12月竣工。
  龙岩溪南路、溪南南路北起溪南桥,南至福三线簧门桥,全长1.16公里,为市区南北向主干道。溪南路长0.51公里,原路幅宽仅10米,为沥青路面。1995年6月开始拓建,工程由龙岩市规划设计室设计,市政工程公司施工。道路拓宽至33米,为三块板水泥路面结构,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道路工程投资335万元,于1995年2月竣工。溪南南路,北起小溪桥头,南至福三线簧门桥,全长0.65公里,于1995年3月开始拓建,路幅拓宽至36米,于1996年末竣工。工程由市规划设计室设计,南城建筑公司施工,总投资960万元,其中拓建道路工程费用350万元。该路是龙岩市首次采取以地换路形式筹集道路建设资金。
  莆田市文献路东起324国道,西至荔城大道,全长2.5公里,是市区东西向交通主干道。该路原路宽仅8米,为石板道,两侧房屋为30年前旧平房,地下排水设施不完善。1991年5月,市政府决定对该路进行拓宽改造,扩大路幅为40米,其中行车道宽24米,两侧人行道宽各8米,同时布设地下给水、排水、电信、电力等管线。于1992年8月竣工。为莆田市区的“严管街”和文明街。
  宁德市蕉城路起自军分区环岛,止于后岗环岛,全长4.3公里,为市区综合性主干道。始建于80年代。1991年开始拓宽改造闽东技校至后岗环岛路段,埋设排水管。1996年拓宽南北路,军分区环岛至闽东技校路段,建人行道和埋设排水管工程,至1997年末全线竣工。路幅宽36米,其中机动车道16米,两侧各设1.5米的绿化隔离带、非机动车道各4.5米,人行道各4米,总投资1145万元。
  第二节 桥梁 隧道
  一、桥梁
  至1997年末,全省23个城市,计有各类桥梁938座,其中立交桥22座,高架桥4座,另有人行天桥29座。(见表2-4)
  福州市鳌峰大桥位于二环路东环线的南段,北起连江路光明港,南至白湖亭与福厦路连接。桥总长4485米,包括主桥、南北引桥和南北引道3个部分组成。主桥长500.9米,南引桥长382米、北引桥长为795.1米。南引道接线长2284.55米、北引道接线长522.45米。主桥面宽25.8米,设四条机动车道,两条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南引桥面与主桥面同宽。北引桥面宽17米,两侧匝桥长各306米,宽8.75米。南引道接线,宽32.4米,北引道线宽40米。桥型为八孔一联,预应力砼截面连续箱梁。全线按城市一级主干道设计,桥梁部分设4车道,道路部分为6个机动车道,设计车流量3.6万辆/昼夜。工程由铁道部大桥局勘测设计院、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和福州市规划设计院设计,施工由铁道部大桥局第二桥梁工程处、福建省第二公路工程公司和福州市政工程公司等单位承担。于1991年12月开始施工,至1993年末竣工,1994年元旦通车,总投资2.4亿元。
  福州市茶园大桥位于二环路北段中部,茶园新村的西侧,东通华林路和金鸡山隧道,西达五四北路和福飞路,为二环路西北段连接东西走向的重要桥梁。桥梁共10孔,每孔中距20米,全长201.5米。桥全宽36米,其中机动车道按6车道设计,宽度为21米,两侧设非机动车道各5.5米和人行道1.5米。桥梁设计为载重汽-超20、挂-120级,并按7级地震设防。桥梁与河道有些斜交,斜交角为108度。该桥梁除跨越晋安河外(桥下可通航)东岸还跨民兵路,西岸跨越东华路,桥下均有3.5米的净高,故该桥还具有高架桥的功能。该桥下部结构为砼灌注桩,上部为砼柱墩,钻孔灌注桩的桩径为150厘米,砼为C-25级,桩长26~28米,共88根桩。上部结构为预应力空心板梁,分跨预制拼装,通过二次浇灌砼处理,使其在横向成整体,全桥桥面面积为7236平方米。工程由福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福州市政工程公司承建,于1995年2月开工,同年底竣工通车,工程投资约2000多万元。福州市解放大桥是市区南北交通的主要通道,原为万寿桥和江南桥。70年代初,两桥间跨越中洲地段,采取“桥上架桥”的方式改建而成。原万寿桥为木筏块石浅埋基础、石砌墩台石梁桥面,始建于元大德五年(1301年),后几经改建,但皆未对基础进行改造,加上水口水电站建成后水库泄流条件的影响,桥址处河段水流动力条件发生较大的变化,河床冲刷加剧,危及桥梁基础的稳定,至1994年,桥墩相继坍塌。1995年4月,封闭该桥交通。同年8月4日于原桥址开始重建,取直桥轴线,利用大桥两端接线及中洲旱桥进行改造,中洲以南部分利用原钢梁为简支梁,长100米,中洲旱桥为141米,中洲以北部分长324米采用五跨钢管砼中承式拱桥,中跨80米,两端4跨均为61米。桥全长565米,桥面宽12米,设计荷载为汽-10、履带-50、人群3.5KPa,为市区生活性桥梁,主要通行行人、自行车、公共汽车和其他特种车辆。工程由福州市规划设计院设计,铁道部大桥局第二工程处承建。工程建设管理及监理工作由福州市建设工程监理公司承担,于1996年9月末竣工,国庆节通车,重建工程总投资2000万元。
  厦门大桥位于高崎、集美之间,是一座跨海峡公路桥,由主桥、集美立交桥,高崎引道和自动化管理系统组成。主桥长2070米,桥面宽23.5米,设双向4车道,行车道净宽19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主桥两岸桥台处设有阶梯,供行人上下。互通式集美立交桥由7座匝道桥组成,分别与主干公路福厦线、漳厦线及集美旅游区相接,桥下保留原公路系统;高崎引道全长854.5米,与三南(湘南、赣南、闽南)公路连接。引道路面宽23.5米,为一级公路标准,全封闭。高崎桥头建有金字塔形收费岛,采用电子识别磁卡自动收费机。大桥照明系统,两端有9盏30米高的可调莲花形照明装置,主桥分隔带和大桥桥栏均装有灯光。高崎桥头建有纵观全桥、鸟瞰海景和集美学村的桥头公园。公园雕塑有象征厦门市的市鸟、市花的“白鹭”和“三角梅”。该桥由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设计,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局厦门工程处、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局六公司联合承建,于1987年1月开始施工,1991年4月主体工程竣工,总投资1.56亿元。
  厦门市白鹭洲南、北大桥为白鹭洲路跨越筼筜湖的两座桥梁,其中筼筜湖岸至白鹭洲称南桥,白鹭洲至筼筜湖北岸称北桥。两桥是新区、湖滨北路行政中心至旧市区的直通干道。南北两桥长213.4米。其中,主桥长153.7米,引桥长59.7米,桥面宽38米,中间设15米机动车道,两侧各设绿化分车带1.5米、非机动车道5.5米和人行道各4.5米。两座桥均为三孔不等跨预应力钢筋砼连续梁结构,中跨为32米,两端跨径各22.4米。两桥的两端各有12米长的钢筋砼框架桥共4座,使南北两桥与通过桥头的道路相交。该桥由铁道部第四勘测设计院设计,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总公司厦门工程处承建,软弱地基粉喷桩加固处理,由铁四院软土地基工程公司施工。工程于1992年12月20日开工,1994年9月建成通车,总投资1847万元。
  三明市下洋悬索桥位于下洋,连接沙溪东岸的中山北路和西岸的工业中路,由福州大学科技开发公司设计,沙县交通工程公司承建。1993年12月开始施工,桥长332米,其中主桥272米,引桥60米,主跨128米,桥面宽为10米,其中行车道7米,两侧人行道各1.5米。悬索桥缆索为φ42(7×19)高强钢丝索,引桥采用三跨钢筋砼T型梁,设计荷载汽-15,工程于1996年5月竣工,投资1154万元。南平大桥位于市区西郊,水南大桥上游500米处,是连接新建路和横排路的道路桥。由省交通规划设计院、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联合设计,省第二公路工程公司承建,于1992年1月开始施工。桥全长806.8米,分正线桥,叉线桥、匝道桥3个部分。正线桥为主桥,长483米,主桥下部采用双薄壁柔性墩身,上部构造为最大跨径95米的3跨预应力砼连续钢结构,单箱单室变截面箱梁,是当时闽江上第一座采用悬浇工艺施工的大跨径桥梁。北岸叉线桥长72米,南岸匝道桥长232.7米,采用立交设计,正线桥及叉线桥桥面宽为12米,其中行车道9米,两侧各设1.5米的人行道。匝道桥,桥面宽7米,设计荷载汽-20、挂-100。最大设计洪水位,按库区百年一遇设计。工程于1995年5月竣工,投资2698万元。
  南平市区玉屏山桥位于市区双溪楼右侧,为中承式组合拱桥,全长343.5米,其中主桥长281.7米,引桥长61.8米,主桥宽12米,其中行车道宽为7米,两侧人行道各2.5米。设计荷载汽-100,通过能力为1720辆/日。工程由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设计,省第一公路工程公司承建,于1992年7月动工,1996年元月竣工,工程投资1380万元。
  泉州市刺桐大桥为福厦公路跨越晋江的第三座大型公路桥,由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设计,交通部第二航务工程局施工。该桥由泉州市名流路桥投资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建设和经营,经营期限为30年,期满后无偿交还泉州市政府。为省内第一个引进国外BOT模式的建设工程。工程于1995年5月18日开始动工,桥全长1530米,宽27米,接线公路2285米,匝道2400米。主桥长310米,主跨北引桥620米,南引桥600米。是连续钢架预应力桥梁。全桥并列6车道,纵桥中设置绿化分车带,设计日通车辆为2.5万辆次,桥下可通行500吨胖体海轮。工程于1996年11月18日竣工通车,总投资2.5亿元。刺桐桥建成后,作为国道324线跨江通道,起分流过境交通作用,大大缓解市区交通拥挤状况。邵武市八一大桥始建于1960年,原为双曲拱桥,桥面宽仅9.5米,荷载为汽-13。该桥于1996年开始改建,保留原桥墩,拆除旧桥面和人行道栏杆,将桥两侧拓宽。桥上部采用跨等径钢筋砼钢架拱结构,北岸桥台同旧桥相配设1孔10米跨的空心板梁桥,作为立交桥。改造后桥全长274.6米,引线长87.5米,桥面总宽为27.3米,中间机动车道8.3米,两侧各设绿化分车带1.5米、非机动车道4.5米和人行道3.5米。载重标准为汽-20,挂100。该工程由福建省公路协会设计,省建星土木建筑工程公司承建,于1997年10月竣工,投资989万元。
  龙岩市见龙桥位于市区城东,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五跨连续梁桥,桥长172米,宽16米,工程由北京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龙岩市西陂建筑公司承建。1995年12月开工,1997年1月建成通车,投资1200万元。该桥为龙岩市区当时最长的桥梁。
  福州市五里亭立交桥位于福马路与二环路交叉处,为三层蝶式立交桥,东西长870米,南北长720米,占地面积53公顷。桥最高点距地面13米,桥面宽8~16米,匝道宽6米,设12个道口,主桥面宽8.5~16米,匝道面宽8米,桥下道路南北向宽为52米,东西向为45米,桥梁上部采用钢筋砼箱形连续梁结构,桥墩为带系梁Y形墩。设计荷载为汽-超20,挂-120,通过能力为18万辆/昼夜。该工程由福州市规划设计院设计,省第六建筑工程公司承建,于1992年末开始动工,1994年元旦建成通车,总投资8700万元。
  厦门市石鼓山立交桥位于厦门岛西北部,为福厦路与疏港路两条对外交通的主干道。由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设计,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总公司承建。1993年9月开始动工,立交桥为全互通式,占地面积11公顷,道路总长6.6公里(含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为分行式双喇叭型,机动车道由主线460米及13条匝道组成,总长4562米,面积3.1万平方米,分行的非机动车道总长2051米,面积为1.19万平方米,其中机动车道桥梁长1140米,非机动车道桥梁长336米,立交桥总长1476米,主体工程于1994年7月竣工,总投资9900万元。
  厦门市吕岭路铁路立交桥为城市干道下穿铁路立交桥,该桥为不连续3孔,跨径分别为8米、14米、8米的箱型钢筋混凝土斜交框架结构,桥长8.25米,宽36米,采用顶进法施工,于1990年4月开工,1991年2月竣工,工程投资170万元。
  漳州市东立交桥位于芗城区与龙文区结合部,国道324线,桩号320公里加350米处。为三层纺锤形定向互通式立交桥。工程由四川省公路交通规划设计院设计,陕西省路桥工程总公司承建,于1995年12月28日开工。立交桥第三层为胜利东路直通干道,桥面宽23.3米,六车道,设计时速80公里,南北向,为龙岩(长泰)往广东方向主干道。第二层分为东、西两个单向双车道,呈纺锤形,桥面宽9.5米,设计时速为60公里,左、右转弯匝道,各设有四座桥梁连接东西、南北干道,车道除D匝道(由厦门往广东方向)为双车道外,余均为单车道加停车带,设计时速为40公里。底层为圆环式的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净高2.7米。整座立交桥铀线长度为3370米,路线总长为8345米(包括非机动车道2931米)。立交桥结构,上部为宽翼缘预应力连续空心箱梁(板)桥,4个右弯匝道为连续网混合结构梁(板)桥,梁高度为1.2米,非机动车道及人行道桥采用预制无粘结预应力空心板桥,下部为机动车道桥,采用直径1.2米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粧基础,桥墩身采用钢筋混凝土圆桩,跨孔径32米,桥墩直径为1.5米,东西干道的V桥及南北干道的E、W桥为双桩墩,其他匝道桥为单桩墩。该桥主体工程于1997年1月末完成,总投资1.9亿元。
  福州市鹤林高架桥位于连江路北端,跨越三八路、登云路及粮仓铁路专用线与金鸡山隧道南洞口相接,桥全长598米,主桥长360.7米,桥宽17.5米,四车道,其中行车道8.5米,总面积8612平方米,基础为97根钻孔桩,上部结构为预应力砼空心板梁及T构挂孔梁,跨径为20米,桥下净高为5.5米。工程由福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铁道部大桥局二处施工,于1995年1月开始建设,同年9月末建成,工程总投资3600万元。
  厦门市文园路髙架桥位于文园路厦门一中校门口转弯段,是厦门市第一座城市道路高架桥。主桥长130米,有6个桥孔,其中孔径30米的1孔、孔径20米的5孔,两端引桥共109米,桥面宽9米。工程由上海市政工程研究所设计,厦渝市政工程公司承建,于1990年5月动工,1991年2月初竣工,工程投资300万元。
  厦门市蓝天白鹭人行天桥位于莲坂转盘北侧,因其由厦门航空公司出资建造,故名。桥全长55.6米,主跨22.8米,桥面宽4.2米,两端各有人行梯道和无障碍坡道宽各2米,供非机动车推行,桥梁底跨路中心高度5米。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支柱和桥梁均为钢结构,在工厂预制后现场一次性吊装焊接完成,桥面铺装采用防滑地砖。工程由上海市政工程研究所设计,厦门市远新技术联合开发公司厦门造船厂施工,于1993年5月建成交付使用。
  厦门市文灶人行天桥主跨长40米,梯道长约90米,主桥面宽3.6米,梯道宽2米。由上海市政工程研究所设计,厦门远东技术联合开发公司厦门造船厂承造,于1997年1月动工,同年6月建成,总投资200万元。
  龙岩市解放路人行天桥位于市区解放路与和平路交叉口南侧,为龙岩市第一座行人过街天桥,桥长35米,宽3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于1997年1月初开工,同年4月5日竣工。该工程由龙岩市第一设计院设计,闽西建筑工程安装公司施工,工程投资50万元。投用后,方便附近2所中学、2所小学和1所幼儿园的学生过街。
  三明市新市北路人行天桥位于师范路口,长22.3米,宽3米,箱型梁结构。由三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设计,省公路一公司承建,于1994年2月动工,同年5月建成,工程投资21.3万元。
  漳州马灶路人行天桥由农民企业家陆建顺集资57万元兴建。桥长56.4米,宽4米,为钢板焊接结构,于1997年4月开工,同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
  二、隧道
  福建省城市道路隧道建设,最早出现于厦门市,1969年开始在市区东南部的鼓山建设第一座钟鼓隧道,后因各种原因,工程中断,至80年代中期该隧道才建成,继后又续建军山隧道(鼓浪屿)、鼓山隧道、美仁山隧道和龙山隧道。1995年,福州市建成象山、金鸡山隧道,南平市建成东坑岭隧道。至1997年末,福建省计有城市道路隧道8个,总长度为5.6公里。
  厦门市钟鼓隧道位于旧市区东南郊,因南口靠南普陀寺的鼓山,北口临万石岩水库的钟山,故名。1969年开始建设,1976年工程中断,1979年下半年恢复施工,1983年毛洞打通,1986年6月末完工,7月1日正式通车。该隧道为单向通车,规定车辆从南往北通行。为了解决车辆仅由北往南通行的问题,厦门市政府决定于该隧道的西侧另辟一条新隧道,于1994年开始施工,隧道长1200米,宽9米,高4.5米,洞外引道600米,宽20米,于1995年建成。该西侧钟鼓隧道为省人防设计研究所设计,铁道部第二工程局厦门公司承建。钟鼓隧道双洞建成后,有效地缓解了思明南路和南普陀往返市中心的交通拥挤状况。
  厦门市龙山隧道位于鼓浪屿岛北部,东口接三丘田,西口连内厝沃,全长426米,其中西段长128米,宽为5米,高4.5米。中间堑道长27.31米,东段长270.39米,宽8米,高5米。1977年开工,随后断断续续建设,直至1991年2月8日才全部竣工,3月20日正式通车。工程由厦门市人防办设计,鼓浪屿区人防办承建,总投资120万元。
  福州市象山隧道位于二环路西环北路,北连山海观,南通西洪路,为穿越南北向的城市道路隧道。隧道为4联拱,单拱长217米,中间2孔为机动车道,两侧为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单孔宽7米,高5米,非机动车道宽4.5米。工程由福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铁道部隧道局承建,于1995年竣工投入使用。
  福州市金鸡山隧道位于二环路北环东路,南连溪口,北接铁道医院,单洞长575米,为上下行分别的双洞,洞高7.05米,宽9.25米,其中机动车道宽7米,净空5米,按城市一级主干道设计,洞内设有通风、照明、消防、排水等设施,通行能力每小时5500辆。工程由福州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铁道部隧道局二处承建,于1994年10月末动工,1995年12月竣工通车,总投资7000万元。
  第三节 排水
  一、管网建设
  1991年后,各地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普遍按规划进行城市排水系统建设,采取雨水、污水分流制布设排水管网。1991~1997年,福州市新建排水管道276公里,其中雨污分流管道近100公里,到1997年末,城市排水管道长度达824公里,管网密度为10.98公里/平方公里,年污水排放量2亿多立方米。厦门市新铺设排水管道162公里,其中污水管长度146公里,至1997年末,城市排水管道长度达746公里,年污水排放量为1.23亿立方米。漳州市于1991~1997年间新建、改建排水管渠41条,总长33公里。至1997年末,泉州市区新建、改建12条主次干道的排水系统,全部实现雨污分流制,总长度63公里,其中雨水管道长26公里,污水管道长27公里。三明市于1991~1997年新建排水管道总长52.1公里,全部实现雨污分流制。南平市结合市区滨江大道建设,对原中山路的排水系统进行全面改造,埋设大管径排水管网近10公里。至1997年末,全省23个城市排水管道长度达2885公里,排水管网密度为7.81公里/平方公里,年污水排放量达8.8亿立方米。
  二、排涝设施
  80年代末,全省各城市已建有防洪堤长度140公里,同时还建有城市排涝设施。福州市建有洪山、东风、魁岐3座排涝站,安装30台大型抽水机,装机总容量5290千瓦,服务面积达139平方公里。1991年后,对五四路低洼地段进行改造,从五一路口至树兜全长1.73公里的路面,按原路面标高提高0.7米,并新铺设各种管道4.62公里,其中,雨水管3.1公里,污水管1.51公里。1997年新建五四河排涝站,装机7台,总容量910千瓦,排涝能力为16.8立方米/秒。厦门市1996年在筼筜湖西堤南端,建占地1.6公顷的筼筜湖排洪站,配套9台大型潜水泵,设计能力为40立方米/秒。泵站内并设置有内外两道闸门,内闸4孔,外闸6孔,分别高为2.5~3米,宽各2.5米,油压装置控制闸门启闭,在低时湖水不经水泵提升自流出海。该泵站除有抗洪防涝功能外,还可以进行筼筜湖的水体交换,日可交换水量110~140万立方米,起到改善筼筜湖水的水质功能。漳州市至1990年末已建有35.8公里的防洪堤,1991年以来,先后加固防洪堤7处计21.58公里,并完成东区防洪排涝和桂林闸站工程,基本避免市区东区汇水面6平方公里地区的内涝。泉州市于90年代初,编制《泉州市防洪排涝排水规划》,采取保护、整修和利用相结合,进行内河、沟渠疏浚整治,先后建2座排污泵站。龙岩、南平、三明、武夷山等市于此期间,都分别进行疏浚内河淤积,检修或加固防洪堤等工程,以避免城市内涝的发生。
  三、污水处理
  80年代,福州、厦门两市各建成1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分别为0.5万吨和17.1万吨。1991年后,福州市新建祥坂污水处理厂,厦门市新建污水处理二厂和杏林污水处理厂,至1997年末全省已建成污水处理厂5座,日处理污水能力35.6万吨,其中二级生化处理9.2万吨/日。
  福州市祥坂污水处理厂位于市区西部,江滨大道和上浦路交叉路口,占地3.4公顷。工程由西北设计院嘉兴分院和福州市城乡规划研究院设计,规模为日处理污水5万吨,采用A/O法工艺二级生化处理西湖沿岸和部分排入白马河及大庆河的市区工业和生活污水,覆盖面积为559.6公顷。
  该厂于1993年开始建设,1995年末完成厂内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1996年上半年完成黎明泵站工程和西区8公里的纳污干管和支管管网,随之进行单机调试,于1996年6月末试运行,经过活性污泥培养一次性完成,于同年7月转入正式负荷生产,经处理后原水达国家GB8978-1996的一级排放标准。工程总投资2.25亿元,其中,利用芬兰政府无息贷款498万美元,全套设备由芬兰等国家进口,设有一个中心控制室,电脑操作,配有自制控制、自动检测系统。鼓风机房用丹麦TURBO低噪音鼓风机悬挂式吸音装置,进出水泵和两级回流泵为无噪音的潜水泵,曝气器采用芬兰NOPON微孔曝气器,排渣采用格栅自动排渣,还有自动调节曝气量和自控排流等功能。
  厦门市污水处理二厂位于筼筜湖堤西侧,南临筼筜排洪站,占地6.25公顷(其中预留3公顷的面积作为另建二级处理设施时用地)。工程设计分为两个部分:厂区构筑物设计规模为10万吨/日,一级处理,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排海管道轮送能力为15万吨/日,深海排放工程由南昌市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设计。海上放流管及排海泵房工程由上海市基础工程公司承建,于1992年2月开始施工,放流管采用φ1800毫米钢管,全长1412米,其中1050米长采用长距离顶管法施工,于1993年8月工作井下沉开始进行顶进。扩散器部分的362米采用海底挖槽、浮运下沉法施工,管道尾端195米长的范围内布有21根海底橡胶扩散器,经过处理的尾水在海平面下平均22米处排放,排海泵站利用顶管工作,并为泵坑、泵房内设置CP3501-1430型号飞力泵4台,海上放流管工程于1995年末竣工,1996年6月排海泵房建成。污水处理主要设备利用西班牙政府贷款,从西班牙引进。厂区构筑物工程由汕头市政工程公司厦门工程处承建,于1995年6月开始施工,先后建成格栅、鼓风机房、初沉淀池、预浓缩池、脱水机房、堆泥场等所有构筑物以及设备安装等工程,于1996年8月竣工。经调试后于次月投入试运行,1997年7月正式投入生产,工程总投资6995万元。
  厦门市杏林污水处理厂位于杏林路南端东侧,原曾厝营海堤内,占地7公顷,设计规模为日处理污水6万吨,工程分二期实施,一期工程3万吨/日,二级生化处理。由中国市政工程西南设计院设计,厦门市中联水建设工程公司施工,于1996年6月开始建设,次年9月竣工投入试运行。一期工程总投资7686万元,该污水处理厂为ORBAL氧化沟式的二级生化处理,尾水进入生物塘后排海,污泥经机械脱水后外运。
  第四节 道路照明
  一、路灯建设
  随着市政建设的发展,道路照明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内容之一,也得到新的发展。各地在城市道路、桥梁建设的同时,都配套埋设地下电力电缆,装置照明设施,路灯光源从原多数为白炽灯发展到汞灯和第三代高压钠灯,灯具从原为搪瓷盆罩灯或工厂罩灯。发展到短臂灯、长臂灯、双向海鸥灯、庭院灯、投光灯、泛光灯以及配光曲线好、光效高、密封性强的琵琶形等新型灯具。路灯的电杆,也从传统木杆、水泥杆改为采用镀锌钢管杆、不锈钢成型杆等。福州、厦门等市还选购菲利浦、索思等世界名牌灯具装置于市区主干道。至1997年末,全省城市路灯总数,从1990年的16个城市8985盏,发展到1997年23个城市的83878盏。路灯启闭管理从人工或时控,逐步向微机管理方向发展。厦门市于1997年率先采用微机控制路灯启闭,石狮、福州等市也正在建设中。
  二、夜景工程
  1991年后,各地通过城市综合整治,进一步重视城市环境形象的建设。1994年后,福州、厦门、泉州、漳州、三明、南平、莆田、龙岩等市先后开始实施城市夜景工程建设,在主要城市干道两侧的建筑物、广场绿地、交通环岛,沿江、沿河两岸以及城市标志物,如高层建筑、古塔等装置各种类型的灯光、灯具。并在主要街道两侧有计划地安装多型式的广告灯箱等设施。使城市夜间出现流光溢彩的文明景象。福州市先后实施东街口、闽江桥北立交桥、树兜环岛、五四路、五一路、八一七北路等路段和“三山两塔”的夜景工程,1995年又对五一广场灯光设置进行重新布局,拆除周边旧建筑及旧广告灯箱,增设高杆灯、泛光灯、射灯,重新布置雕塑、绿地、喷泉周边的彩色灯光。1996年结合解放大桥重建,在桥两侧安装770盏彩色灯光和44盏高压钠灯。同年还实施江滨路、江滨公园的夜景工程。厦门市1995年以来先后实施筼筜湖、湖滨南路、厦门大桥、石鼓立交桥等夜景工程。筼筜湖环湖安装194盏护栏节能灯,在西堤绿地上装置142盏射灯和141盏各类型的彩灯。湖滨南路两侧行道树下安装不锈钢制作,分别为“双鹭腾飞”和“乘风破浪”两种造型的射灯共372盏。1996年又实施富山街街心花园夜景工程,共装置不同类型灯光72盏。1997年鼓浪屿区实施日光岩、皓月园、琴园等激光夜景工程。漳州市1994年开始实施市区道路路灯“一路一灯型”,1996年实施东立交桥夜景工程,安装四具高28米升降式高杆灯。邵武市1996年实施“星光工程”,引进各种新型灯具,有双挑灯、风筝型灯、庭院灯、烟花灯、草坪灯和形式各异的广告灯箱,装置于市区主要街道两侧,并在各主要路口安装高杆灯共10具。泉州市于1997年对温陵路、涂门街、九一街等5条主干道和东西两塔、威远楼、钟楼、文化宫口等地实施夜景工程,沿街两侧大楼大部分安装上霓虹灯、泛光灯、射灯、轮廓灯和广告灯箱。三明、莆田、龙岩、永安等城市也对各自城市主要干道和建筑物等实施各具特色的夜景工程建设。
  第五节 管理
  福建省建设委员会是全省市政工程设施的行政主管部门,内设城建处,具体负责实施全省市政工程设施管理工作。各市、县建委(公用局、市政管理局),是所属地区市政工程设施行政主管部门,内设城建处、科,对下属的市政工程管理处、市政工程公司进行业务领导。
  各级市政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强化政府职能和行业管理,监督城市道路养护维修单位和其他城市道路产权单位,按照《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的要求,搞好城市道路的养护、维修工作。执行审查设计和施工单位的资质和质量监督制度,保证城市道路的设计、施工养护维修和质量。按《条例》规定,实施城市道路的路政管理,重点是占用、挖掘城市道路的管理等事宜。
  一、法制建设
  1992年12月,建设部颁发《城市排水监测工作管理规定》,福建省建委于1993年4月1日转发该规定,通知各地执行,并推行排水设施有偿使用,以促进城市排水设施的正常维护和建设,加快污水集中处理的建设步伐。
  1993年4月,建设部、财政部、国家物价局联合发出《城市道路占用收费管理办法》,省建委于同年9月下发《关于城市道路占用收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其收费标准,按省财政厅核定颁发的《城市道路占用收费标准的通知》执行。
  1994年9月,省政府发布《福建省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招投标管理办法》,省建委以闽建城[1994]067号《关于在市政公用工程建设项目中全面实施施工招投标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市政公用工程项目施工招投标工作的领导,会同同级监察机关开展经常性的检查,形成制度,并参与大中型项目招投标活动,对市政公用工程项目施工承包中违法违纪行为,要坚决查处。
  1996年6月,国务院发布《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同年8月,建设部发出关于宣传贯彻《城市道路管理条例的通知》,9月福建省建委转发该通知,要求各地在10月份进行《条例》的宣传贯彻对照检查。
  二、质量管理
  80年代末,省内各地依据国家颁发的有关加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规定,先后成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福州市成立工程质量监督公司、市政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厦门市成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市政分站,其他城市的市政工程质量由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负责监督,依据《福建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暂行规定》、《福建省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和1995年国家建设部颁发的《市政工程质量等级评定补充规定》等有关规定,对市政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和排水工程,代表政府对工程质量实施监督和核定工程质量等级。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定期组织质检人员,对市政工程设施维护和专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检查、监督,发现问题责令整改。省建委每年按规定对全省市政工程质量进行年检,按国家颁发的《市政工程质量评定规定》和《市政工程质量等级评定补充规定》进行抽查评定评分。
  三、资质管理
  1994年6月,国家建设部发布《施工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和《施工企业资质等级标准》,规定各地于年内开始,对工程施工企业进行企业资质复查,重新确定资质等级,核发资质证书,规定一级施工企业由建设部审批,二、三、四级的施工企业由省、市、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同年,福建省建委转发该《规定》和《标准》,通知各地贯彻执行,并补充制订《福建省非等级建筑施工企业等级暂行标准》等其他2项《暂行标准》。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于1996年下半年开始,对省内各施工企业的经历、企业经理资历、企业人员的职称、职数以及企业产值、技术经济指标含量等各项进行复查,并按规定权限审批、核发《资证等级证书》。规定施工企业必须按照《资质等级证书》规定的工程承包范围进行承包活动,不得越级承包工程,非等级施工企业只能为等级施工企业提供劳务或部分承包,禁止施工企业倒手转包。省建委又规定,省外施工企业应办理批准入境手续,在省内跨地区的施工单位,应到工程所在地建设主管部门办理有关手续。1993年,省建委对省内37家城市规划设计院(室)进行资质复查,重新登记发证,并建立规划设计市场管理条件,规定从事规划设计的院(室),必须按各自资质等级来承担相应的规划设计任务。1997年,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全省各市政工程施工企业进行资质年检,并对施工市场进行整顿,取缔无资质施工企业非法承包。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建设志(1991-1997)

《福建省志·建设志(1991-1997)》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福建省的城乡建设、建筑、基本建设3篇。包括城市规划、市政工程设施、城市供水、城市燃气、园林绿化、勘察设计、建筑施工、房屋建筑工程、重点建设、大事年表、重要文件辑录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