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科研机构与学术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华侨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051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科研机构与学术团体
分类号: D634
页数: 3
页码: 290-292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科的研机构与学术团体,其中包括了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厦门华侨博物院、福建省东南亚学会、华侨历史学会、华侨大学华侨研究所、福建社会科学院华侨研究所等。
关键词: 福建省 科研机构 学术团体

内容

(一)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
  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和厦门大学于1956年10月1日联合创办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专门研究华侨问题和东南亚政治、经济、历史的综合性研究机构。该所设有研究室、资料室、编译室和办公室。研究室设政治经济研究组、文化教育研究组、民族考古研究组和中南关系史研究组。1963年该所改由高等教育部直接领导。全所编制80人,实有62人,设有政治、历史、印尼、菲律宾、泰国、缅甸、新马、印支等研究室、研究组以及编译室。1956〜1970年由陆维特担任所长,担任副所长的先后有林惠祥(1956—1958)、陈曲水(1958—1963)、沈引文(1962—1970)、徐平(1962—1970)。1970年南洋研究所停办。
  1972年11月,南洋研究所复办,改由厦门大学直接领导。该所复办后的科研方向是:研究东南亚政治、经济、历史和华侨问题。设有经济、历史和华侨研究室。华侨研究室研究东南亚华侨华人史、华侨经济史、战后华人问题。该所现有工作人员38人,其中科研人员26人,翻译人员6人。研究人员中有正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11人,助理研究员5人。198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复办以来,担任所长的先后有林汝南(1972~1973)、赵源(1975~1983)、汪慕恒(1984~1987年2月)、廖少廉(1990年8月至今)。担任副所长的有徐平(1972~1980)、吴志生(1980~1983)、韩振华(1983年7月~1984年11月)、汪慕恒(1983年底)、廖少廉(1984~19卯年7月)、李国梁(1984年11月~1990年8月)、李承志(1987年3月〜1990年12月)。
  (二)厦门华侨博物院
  厦门华侨博物院是陈嘉庚于1956年倡办的。1956年9月陈嘉庚带头捐款10万元,王源兴捐款5万元,黄钦书、陈爱礼、尤扬祖、颜西岳、张楚琨等也踊跃捐款,总共捐款370500元。同年9月主楼破土动工,1958年底竣工,1959年5月14日正式揭幕。主楼4000平方米,展厅面积2400平方米。该院设行政委员会,陈嘉庚兼主任,聘请肖枫、张楚琨、颜西岳为副主任,陈永定任秘书。1965年9月至1978年8月,该院被迫闭馆。1978年7月接国务院侨办指示筹备恢复开放。1981年2月重新开放。1986年5月,罗温清、陈永定、张基良任副院长。1987年11月,丁秋来任副院长。1989年任命陈毅明为副院长。
  1984年7月厦门市编制委员会核定该院编制10名,1988年11月重新核定华侨博物院编制30名,设二部二室:华侨华人问题研究室、陈列部、联络部、办公室。
  (三)福建省东南亚学会
  福建省东南亚学会于1963年成立。学会成立后开展了一些有关东南亚问题,特别是华侨问题的研究工作。1979年4月在福州举行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新的理事会,修改了会章,举行了华侨、华人问题的学术讨论会,并初步讨论了“1978~1985年福建省东南亚问题研究发展规划”。1982年,东南亚学会举行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学术讨论会。1986年8月18日至22日,在厦门举行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学术讨论会。1990年9月6日在厦门举行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选举产生第五届理事会,韩振华继任会长。
  (四)华侨历史学会
  1981年5月18日至19日,福建省有关部门及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召开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筹备会议。经过一年多的筹备,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成立大会及第一届学术讨论会于1984年2月在厦门大学举行。会议讨论通过《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章程》。省华侨历史学会是由全省华侨历史研究工作者和热心于这项工作的人士组成的学术团体。该会宗旨是:团结全省华侨历史研究工作者和有关人士,以促进华侨历史的研究。华侨历史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张兆汉,副理事长韩振华、何启拔、郭舜平、许金荣、黄猷。1987年9月12日至15日在厦门大学举行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选举产生第二届理事会,会长由张兆汉连任,副会长有韩振华、黄猷、张琰、黄广坦、陈觉万、梁康生、蔡仁龙、肖永吉。1990年9月举行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选举产生第三届理事会,张兆汉为名誉会长,张琰任会长,韩振华、黄猷、黄广坦、郑良妙、梁康生、蔡仁龙、李国梁为副会长。
  在福建省华侨历史学会的支持和推动下,漳州、泉州和闽西地区先后成立了华侨历史学会,福州市成立了华侨历史学会筹备组。此外,集美成立陈嘉庚研究会,厦门大学成立陈嘉庚研究室、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成立华侨史研究室、龙岩师范专科学校成立胡文虎研究室。
  (五)华侨大学华侨研究所
  华侨大学华侨研究室立于1981年,1986年改为华侨研究所。该所是华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机构。该所还筹建陈嘉庚先生生平事迹陈列室。该所现有工作人员9人,其中副教授1人,讲师2人。郑山玉任副所长。
  (六)福建社会科学院华侨研究所
  成立于1984年11月,该所以研究华侨华人经济问题为主,着重研究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经济、政治、社会及与福建四化建设有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近期主要研究课题有《华侨华人经济问题》(系列论文和研究报告)、《侨区建设问题》。该所现有工作人员5名,其中副研究员1名,.助理研究员2名,另聘有特约研究人员2名。该所所长由黄猷兼任,副所长林皇杜。
  (七)福建省印支难民职业培训中心
  福建省印支难民职业培训中心于1988年4月16日成立。该中心大楼投资200多万元,其中联合国难民总署援助30万美元,省人民政府拨款50万元兴建。培训中心是为了使印支难民更快地掌握生产技术和谋生本领而兴建的。1988年培训中心共开设服装制作、财会、食用菌栽培技术、外经外贸业务、果树病虫害防治等六期职业培训班,参加培训的学员有230人;培训中心还附设福州华侨高级职业中学,有三年制英文班。印支难民培训中心校长由庄南芳兼任,副校长廖公杕、林世昌。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华侨志

《福建省志·华侨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的内容是以福建省籍华侨的活动和本省的侨务工作为主,兼及外省籍的华侨、归侨在本省的活动。已经参加和取得外国国籍的华人虽不在本志撰写范围内,但由于许多外籍华人,原来是保持中国国籍或双重国籍的华侨,在记述这些人的活动时,难以把他们一生的活动,按入籍时间前后截然分开;同时不少外籍华人在国内仍有直系亲属、亲朋好友,有祖祠祖屋和祖宗坟墓,他们与出生地或祖籍地仍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因此在本志书的某些章节,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外籍华人。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