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福建省志·华侨志》 图书
唯一号: 130020020220000034
颗粒名称: 第七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分类号: K263
页数: 3
页码: 167-169
摘要: 本节记述了福建省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其中包括了参加工农红军、参加地下斗争、参加和支持“福建事变”等。
关键词: 国内革命战争 福建省

内容

一、参加工农红军
  1927年9月初,周恩来、朱德、贺龙等率领南昌起义军入闽。1929年3月至5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的红四军先后二次入闽,在闽西建立红色政权。马来亚归侨魏金水(龙岩县人)参加地方农民暴动,于1929年7月参加赤卫团,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担任红军第十二军、第十九军团政治委员,转战在闽西各地。印尼归侨曹菊如(龙岩县人)于1930年回国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闽西工农银行和中央苏区国家银行的创始人之一。郭乾照(龙岩县人)1932年回国,1934年参加长征,任连队事务长,牺牲于湖南。
  1932年4月,红军一、五军团攻克漳州,创建闽南革命根据地。菲律宾归侨李子芳(晋江县人)于5月间,由鼓浪屿前往龙溪县石码镇参加红军,任红四军政治部组织部统计干事。6月,随军进入中央苏区。年底,红四军政治部改编,调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干事;在中央苏区,参加第四、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于193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参加举世闻名的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
  菲律宾归侨叶飞(南安县人),于1929年到闽东地区开展游击战争。1933年后任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政治委员,在闽东地区坚持五年的游击战争。中央红军长征后,蒋介石调集8个师、10万人,大举向福建苏区进攻,闽东独立师面临重重包围,年仅25岁的叶飞,率领只有9个连的独立师,在福安洋西山与比自己强大得多的敌人展开激战,敌人死伤一千多人,独立师成功突围。
  1930年9月,在中共泉州特委和中共惠安县委的领导下,成立“福建红军独立第一师”、“福建红军惠安总指挥部”,下辖2个团,惠北为第一团、惠东为第二团。第二团团长兰飞鹤(惠安县人)是马来亚归侨。福建红军独立第一师举行大规模的武装暴动,因敌众我寡力量悬殊而失败,兰飞鹤不幸被捕,于9月26日英勇牺牲。
  二参加地下斗争
  1927年4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后,菲律宾归侨董云阁(晋江县人),于1927年8月受党组织的派遣,回到厦门恢复和发展党团组织。1929年6月,他出任共产主义青年团福建省委组织部长,1930年9月以后任代理团省委书记、团省委书记。同年12月,中共福建省委派董云阁到漳州,重建中共闽南特委,任副书记。1932年5月,董云阁在厦门不幸被捕。他在狱中坚贞不屈,后被敌人杀害。
  厦门“四•九”清党后,新加坡归侨粘文华(泉州市人)从泉州出走到新加坡。1930年4月返回厦门,参加中国共产党,任厦门店员支部书记。同年11月任厦门市委书记。惠安武装暴动失败后,中共福建省委派粘文华到惠东工作。1931年初任中共泉州特别支部书记。1932年夏,奉中共厦门中心市委命令,以市委特派员身份到安(溪)南(安)永(春)巡视。1934年初,安南永德(化)边区成立红二支队,粘文华任政治部主任。红二支队在安南永德边区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
  越南归侨李南金(永春县人),192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7月回永春开展革命工作,任中共永春县委宣传部长,同年冬任县委书记,到永春、南安、安溪三县边界开辟游击根据地,创立以佛子格为中心的安南永特区,兼任特区书记,建立了一支有四十多人的游击队。1931年李南金调往漳州、石码一带工作,担任中共同安特支书记。同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保护苏区,扩大游击区”的指示,以中共厦门中心市委特派员身份,领导(同)安南(安)永(春)特区工作,恢复党组织,建立农会,发动群众打土豪,扩大政治影响,建立以佛子格为中心的安南水边区红色游击区。1932年4月24日在安溪县城英勇就义。
  洪学礼,又名洪雪立(南安县人),1930年3月从马尼拉回国,到南安县参加中共地下组织的革命工作。中共泉州特委成立时,洪任特委委员兼南安区委书记,1930年8月底在家被捕,经营救出狱后到印尼从事职工运动。1933年因印尼“赤潮案”(①洪骏声等人在玛琅出版《赤潮》杂志,宣传抗日,1933年5月被荷印殖民政府取缔,50多人被无理拘捕。)被荷印当局逮捕并驱逐出境,回到泉州,在紫塘乡、林口乡办学,发展党员,组织农会,后来泉州特委派他到晋南中心县委所在地的山边区委任区委书记。1936年因党组织受破坏,被迫从惠安到厦门,以《江声报》编辑名义,参加各种进步文化活动,组织读书会。
  三参加和支持“福建事变”
  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等,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将十九路军扩充为五个军,宣布反蒋抗日。26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和临时中央政府工农红军签订了抗日停战协定。在这次“福建事变”中,有一些归国华侨参加。彭泽民,马来亚归侨,广东省四会县人,1933年冬从香港到福建,参加“福建事变”,主张联共、反蒋、抗日。陈友仁,出生于牙买加,广东省顺德县人,曾在英国伦敦当律师。1913年回国,1924年任孙中山秘书。1932年一度担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因主张抗日,被迫去职,1934年参加“福建事变”,失败后赴法国。张炎,广东省吴川县人,出生于越南,1912年回国,1933年“福建事变”前接任国民党独立第四十九师师长。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后,任第四军军长,通电退出国民党。事变失败后偕夫人郑坤廉出国赴欧美考察。
  “福建事变”发生后,菲律宾的一些华侨表示拥护和支持。菲律宾华侨李清泉募集捐款20万元,支援新成立的革命政府。马来亚华侨组成以何葆仁、李铁民等人为代表的考察团,回闽与革命政府洽谈,支持新政府的抗日主张。当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成立时,菲律宾马尼拉中华总商会会长许友超(晋江县人)立即致电表示拥护。1933年11月23日,他和董冰如联名通电给世界各地许多侨团和侨领,阐明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宗旨,希望“竭诚拥护新政府”。11月25日,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正式任命许友超为思明市(今厦门市)市长。12月13日又任命许为龙汀省副省长,但许坚辞不肯上任,重返菲律宾经商。

知识出处

福建省志·华侨志

《福建省志·华侨志》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本志记叙的内容是以福建省籍华侨的活动和本省的侨务工作为主,兼及外省籍的华侨、归侨在本省的活动。已经参加和取得外国国籍的华人虽不在本志撰写范围内,但由于许多外籍华人,原来是保持中国国籍或双重国籍的华侨,在记述这些人的活动时,难以把他们一生的活动,按入籍时间前后截然分开;同时不少外籍华人在国内仍有直系亲属、亲朋好友,有祖祠祖屋和祖宗坟墓,他们与出生地或祖籍地仍有不同程度的联系,因此在本志书的某些章节,也不可避免地涉及外籍华人。

阅读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