鎭海縣志卷四城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光绪]鎮海縣志 卷四至卷六》 古籍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983
颗粒名称: 鎭海縣志卷四城池
分类号: K928.71
页数: 74
页码: 一-三十九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城位于东临大海,南面靠江,北面是海,西通鄞县的地方。城墙经历了多次修建和增补,以防御外敌和保护人民。在清朝顺治十五年,知县朱承命负责修缮城墙,并增加了敌楼和警铺。城墙不仅是防御工事,也是城市的重要标志和历史文化遗产,代表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关键词: 镇海县 古建筑 名胜古迹

内容

鎭海爲全浙屏障重門禦暴先務是亟厯世增修益見完固爰識城池制度垂示久遠若各所舊城或存或否亦備載之以俟修復至鄕里都啚街巷坊表市鎭橋梁津渡郵站以次附錄庶境內形勢了然在目矣
  薄海爲城東連招寶山出浹口南環以江北負巨海西通於鄞距郡東六十二里高二丈四尺址廣一丈面八尺周圍一千二百八十八丈延袤九里闢爲五門東曰鎭遠南曰南薰更南曰淸川西曰武甯次西曰向辰案陳志稾指揮張浩所題門各有樓新設望海樓於北俱有釣橋羅以月城城之上有敵樓十案陳志稾今二十四雉堞二千一百八十五警鋪三十九案陳志稾今十六外爲濠自東抵西環九百六十六丈北際海不設嘉靖府志
  初城築於錢鏐案寶慶志縣城周環四百五十丈濠三百餘丈世傳錢氏開邑時置 陳志槀成化志云後梁錢鏐置靜安迎恩航濟三門考寶慶志靜安迎恩並列於公宇不列城郭下注云靜安門在縣前迎恩門嘉定八年主簿戴栩權縣立則非錢氏時明矣航濟門見延祐志寶慶志縣治圖中獨無是門則寶慶以後增立又明矣想錢氏置城時雖有門名宋志失傳而成化志誤以三門實之今刪去厯元而隳明洪武元年千戶王及賢始立木栅七年守禦千戶端聚易以石二十年信國公湯和建衛拓而大之週九里有奇闢門爲六各建以樓上加雉堞警鋪外羅以月城惟小南門無月城二十九年指揮劉澄增置永樂十三年都指揮余成以北抵海塞北門嘉靖府志舊穴水門於城西今改置於小南門之右嘉靖志 案乾隆志謂南水門穴於洪武時十六年指揮谷祥塞小南門已而復啟嘉靖府志增置堞樓七窩鋪四十唐令志稾嘉靖十二年指揮劉翺加增雉堞三尺嘉靖府志三十三年知縣宋繼祖就城之北面增建望海樓曹府志隆慶三年秋霪雨颶風大作海嘯水薄城衝沒廬舍巡撫谷中虛築外塘以護城垣唐令志稾
  楊益美記 大中丞今陞少司馬近滄谷公督撫全浙經文緯武博采羣策攘夷弭盜百度惟貞於是吏畏民慄將卒思奮鯨鲵竄伏郊壘謐如蓋矢心以酬殊遇而先聲之代勇謀屹然東南長城矣己巳之秋天降割於吾民霖潦旣濱颶風騰沸圮廬沈稼𡻕事大祲非獨一郡爾也災沴流行所在皆是總理河道撫臣建議謂當祀嶽瀆以祈效靈天子可其奏遣太常來祭海公與之俱陟招寶之巔肅將明命時巡海憲副王公汝止水利僉憲李公文續郡守王公原相都督同知劉公顯參將梅公魁咸在列祭畢公回顧而問曰蕞爾之城瞰江負海勢甚逼仄險固足恃患亦可虞古人卜築豈無遠慮乎諸大夫未及對定海令馬君有騅跪而進曰城之北地雖斥鹵去海之滸十里而遙爲竈灘以煑鹽之故取其土水久日削水復剝蝕遂抵城下每遇怒風激濤懼爲沼焉此固可危且西有石隄八百餘丈創自典午宋人嘗葺之邦邑奠安於斯爲賴今爲風湍衝嚙石無一存無此隄則塘將決而爲海慈鄞奉三邑均受其患此尤可危也公聞之卽躬閱其所惻然曰噫愚民見利而忘害縣令憂深而言核吾將驅海氛以慰蒼生而顧使之垫爲魚鼈其忍乎旣而登望海樓縱觀滄溟城之距海僅十數武則又進馬君而謂之曰城之單薄防患貴豫吾欲繚以崇垣爲外護不可不亟圖矣偕諸大夫共榷之僉以爲然乃謀所以佐其費者捐魚稅并藏餘若干檄馬君董其役輦巨石鳩工修築之越二月皆就緖隄因故地城則鼎新其長四千五百尺維石粼脣齒相攝狂闌罔侵金湯愈固控扼咽喉之區而爲千百年計保我黎民室家咸慶安堵無恐伊誰之力公實隆施矣蓋惟公勵精海防不遺纖悉其大者選徒較技汰其老弱補以衛卒期於省餉於凡戰艦烽堠靡不更置得宜故駐節海上頗久民閒利病銳意興革而沉海角孤城
  屯戍有聚茍有他患則藩籬匪堅其何以震疊殊方而鞏我堂奧也公斯舉眞有大惠於吾郡矣馬君奉道府命率吏民像而爲祠屬予記其事予聞之傳曰能捍大患則祀之然天下之患每生於意料所不及近者易明而逺者難睹外城之築蓋睹患於遠而豫防之衣袽致戒曲突炳幾公之謂矣感其德者以爲一勞永逸世享其利翼然庭宇儼爾冠裳庶幾報之垂之永久公非要譽有司豈阿所好耶嗟乎此特其渺小者耳余蓋稔諸公云公齊人才優方召道溯孔顏敭厯著聲邊情洞悉甞條八事皆數千言盡經國訏謨老臣宿將稱爲碩畫而節鉞所向荊湘巴蜀及茲浙直概已見之施行今入掌樞密坐而籌之以淸疆圉之塵以紓宵旰之憂帝曰汝勞厯有不績其圖之麟閣以昭寵榮視海邑之廟貌是奚足爲公重哉是爲記
  萬厯元年海道副使劉翾增築內城命通判祝完董其役明年工竣長四百六丈三尺址廣一丈四尺面廣一丈高二丈唐令志槀張時徹有記見金石三十七年知縣黎民表修城增高二尺雍正府志薛三省有記見壇廟崇禎元年七月海颶大作城堞樓櫓半圮知縣龔彝重修薛文介集
  國朝順治十五年案謝泰宗記謂役始於己亥正月己亥爲順治十六年與此不符奉文修城改併雉堞重造敵樓警鋪雍正府志 案乾隆志舊雉堞一千一百八十五并爲八百八十重建敵樓十警鋪三十九知縣朱承命董其成
  謝泰宗記 自海上蠢爾未熄舟師直抵京口江甯城憂切剝膚矣四方驛騷天子震業己亥春正月悉令東南郡邑城垣痹者高薄者厚縮者廣從事比軍紀焉往例修城用軍七用民三民皆役於里惟茲役也專責之居是城者自喪亂後市井湮墟鵲巢而鳩居荷戈者占役自免其爲百姓如晨星之麗天凡戶十爲甲定甲計二百八十或五六人爲甲或三數爲甲餘卽繫籍營伍或服役公門者耳而總計城之雉則四百一十有奇訟聚不決哉余時先以二十五雉自命而家之弟若姪又因其家次第予以三十三雉亦老馬爲駒意乎派旣定卽大書當築者姓名於睥睨各有勇士督之夫其人未必勇也而操切之狀近之矣夫詎無舊雉之完好不煩更築者乎蓋先二年張前川大帥捐金五百照往例堅修之矣茲奉功令勿顧也故脾睨書名之日無不視垣之苞固者先占惟恐在人後者誰知其盡平之以今爲始哉是前嵗一役今嵗又一役力用而愈生埏植之破䃣者誰復哉其勞浮於後占者矣當監督之令旣下或有食於其家者以爲可計日定耳然灰出於石而海王嚴禁窰厰之範甓者入在江以南百里外欲展其期不可欲促於用又弗能蓋一倍之貨十倍之財矣監督者
  曰此塊之火齊未熟陶旊之髻墾薜暴尺寸不及額灰之雜沙礫入水弗膠者察之謫之不中員程也其更進以成砌矣砥石有弗矢若蓋石有弗衡若者又更以造也當是時向令監督者稍有所縱舍小民亦樂一時之偷可勿論三尺所弗容其貽他日噬臍之悔庸有及乎於是材具符式者始登於城工師中選者始收爲用其初猶亞旅往繼則主伯盡往亞旅弗論孝廉下主伯弗論鄕紳下卽婦人亦男子事矣昔叱干阿利爲赫連勃勃築統萬蒸土成焉錐入二寸卽殺築者今甓中虛處計磚長二尺廣尺有咫必令盡堵以灰一陴之灰必得三千餘斤方可是一灰之値總計一萬一千金他何可勝言者官生薛士琪大宗伯文介公嫡男也手提捍籠箕纍以赴畚插乃苦灰之弗及於築以頭搶地監司李使君前也先當事者以城工盡屬之城甲戶乃甲窮復役於里豈謂事不可與大慮始哉由今觀之大誠不可與慮始而勞於暫逸於永當事之禔休甯有已時役始於正月吿成於夏五月計凡賦終費一萬有四千緡皆民之自出合五邑多寡計之約費緡錢十萬焉說者謂以此造艨艟大艦可得二百隻可當水師勁旅一區惜乎以其費徒爲居守用誰知設險在千百禩而觀效卽於目前哉頃之寇由定小浹港至鄞東鄕二百里掠焉於定城卒無敢一矢以相加遺卽鐵室之備哉使堞陴樓櫓不足爲中周虎落用先自開之釁矣匪茹者若曰是其矯若虹梁矗若雲根漆城蕩蕩不可以上者也人始服當事者之先識爲有用其勞苦我者正所以生全我也卽厚費庸計也以余聞聖人有金城比物此志也豈堞陴樓櫓求堅緻哉卽江甯幾墜不墜城猶是城耳惟顏眞卿增陴浚隍於祿山未叛之先平原人不僅服其先識矣故有眞卿之事者必有眞卿之志然後可以稱守國捍敵之臣
  康熙二十年颶風壞城樓三十六年知縣唐鴻舉設法修葺後屢被颶風所壞雍正五年知縣田長文修築完固雍正府志乾隆十二年七月十四日颶風大作潮水沖決北城盡圮巡撫方觀承親臨相度奏議禦潮塘制修法給帑重建乾隆志
  王夢弻記 聞之滄桑易變會其有適固不得與氣運爭然因時審勢亦無安常襲故不盡人事補救之理昔海甯潮警工役繁興幾三十年當勞勞版築殫思畢力不敢諉爲時會一日沙塗復漲曩之洪濤巨浸今則徧野桑麻是有前日之大創迺有今日之大利此余攝富邑曾與斯役所習知者自靑田江山量移至鎭帀嵗卽罹潮患完然之北城一夜漂失以數百年捍禦之資厯前賢之先後修築而獨失險於今日何滄桑變易之會逢其適耶父老乃指相吿城之北舊漲沙塗遠十餘里稽之載籍隆慶時故有刮士鹽場又得康熙五十年碑卷亦尙有牧灘爭墾是修建以來城賴漲沙外護雖遇大潮到塗水淺勢弱而易以抵禦茲値沙塗洗盡常潮水浸半塘遇巨颶加漲鼓盪漰湃薄城而上舊城以寬不盈尺之石疊高二丈一經衝擊則土石相離隨波傾圮且城腳浮砌塘面浪刷底土石糙縫疏掣出砌石又皆空虛致潰之由及此不爲改圖颶潮間作城社生靈將焉用恃且城下之塘已議更新城塘相連而不並舉工亦難施奉檄鄞令宗紹彝郡倅吳憲靑會商禦潮修法經分巡憲副汪公德馨侯公嗣達偕備兵憲副陳公樹蓍周度鑒可請於大中丞方公觀承公意以塘制築城事出創舉非情形目擊難以具題因於戊辰元日冒雪行邊躬親相度睹城塘合一允以禦潮塘制改建北城其制石砌加厚底寬六尺至頂二尺城分上中下截下截先於塘後〓土深三尺八寸梅花釘椿篏以塊石鋪蓋石板上用丁順小條石包鑲塊石高埒塘面以固城基於城塘之間立砌護城龍骨石一道內外扣槽聯合城塘以堵縫水後以丁鋪大石四層間砌丁順大石六層夾成三倉爲中截計高六尺以抵潮浪自此以上水勢已輕仍如舊之小條石增爲一丁一順包砌至頂俾得拑入裏土以資牽制城面另築塊石仔城下鋪
  散水石板上築雉堞厚至二尺五寸覆以石頂不虞震撼各長四百一十二丈中建大礮臺一座分列小礮臺一十二座皆從新建造其裏城之頹者敧者同修一百三十七丈五尺下築護城土磡二百七十丈使表裏同固惟城面新土易於受水未得添用幔石以避浸灌尙覺缺然所餘東南西三面城身稍次險工議俟續脩余適奉計薦於例當代恭捧一手底績之檄卒偕塘案任事諸寮寀加意經營於迎潮之石增設鷺尾肩槽更於轉角加以陰陽合榫裏城尙有毘連壞處四十四丈俱一律並修期於一勞永逸是役也始於乾隆十五年四月二十二日竣於十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厯荷督撫大憲喀公永公之巡閱雅公之報成司道府憲之先後敎率合計塘工閱周四載役夫千百寒暑不輟以蚊力負茲重任夙夜祗懼而工無廢事役不吿病得終免敗績之患以迄於成非天幸無以致此夫痛定則益思痛憶塘腳〓深二尺卽見流沙活水海濱浮土可爲寒心於今底奠屹然控扼海門屏幛東浙賴
  國家景運靈長用保邊隅生聚沙塗旋復斥鹵爲田所禱祀祈焉而桑士綢繆因時補救所云盡人事以挽氣運端俟後之賢者爰述本末如此
  道光十一年七月知縣郭湻章重修明年十一月工竣城周一千四百十六丈雉堞九百零六堵采訪冊
  郭湻章記 鎭海縣故名定海自明湯信國公置衛展拓舊城後圮而復修者屢矣
  國朝康熙二十六年分〓定海縣於翁洲以舊治改今名道光二年湻章奉檄來令茲邑上事後周視城垣見隨在有弛落勢非急爲修築不足以稱巖邑巨防之制而邑士民胡于錠等言城不修且墮壞今欲興茲重役雖工鉅費繁而輿情允協則事固大而非艱湻章以其言達於府申請行臺省大吏皆報諾湻章乃捐廉爲倡而四境之內莫不響應勸趍於道光十一年七月十二日飭材鳩工其明年十月十二日工竣城周一千四百十六丈雉堞九百零六堵濬城濠周一千零四十二丈有奇城以內南河五百六十五丈中河六百六十四丈北河七百十丈支河之以丈數者不勝計並濬滌焉其積材積工之費共縻白金一萬一千二百六十五兩有奇而董斯役者則國子監生袁國淸之功爲多攷之於經春秋常事不書而城闉必書魯城邑必書合於議非譏當於時非譏誠重其事耳今者財不待追督而自輸工不假刻程而常勸足以見風俗之醕士民之尚義有素則自茲役之興也以迄於成固不可以無藉矣於是乎爲之記距城東三里許有山曰招寶雄峙海口浙東保障要區也明嘉靖中都督盧公與海道副使譚公協議建城其上以兵守之名曰威遠自
  國朝康熙四年加築以來厯今一百六十餘年未修則城堞之頹圮損裂已甚湻章復捐廉四百餘金飭修之經始於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不數月而工吿訖功以其事相類當得附記於此云
  濠河 從巾子山下發源繞城址東西行至淸川門外分流向西者一合夾江河一合中大河其北行則直抵後海石塘而止王令志稾明萬厯二十八年知縣朱一鶚濬
  國朝順治十五年奉總督李率泰檄濬河闊一丈五尺深五尺康熙六年知縣王元士濬十年奉海道副使史光鑑重濬乾隆十一年知縣王夢弻濬繞城濠河闊二丈深四尺乾隆志道光十一年知縣郭湢章重濬明年十一月工竣采訪冊
  威遠城 招寶山雄據海口與竹山對峙爲江海之咽喉郡治之門戶誠保障要害處也明嘉靖三十九年都督盧鏜與海道副使譚綸議以招寶俯瞰縣城相隔不數十武賊一登據置火礮其上縣城可不攻而破卽倭船絡繹銜尾入關我軍亦無以制之故守郡非劇險不可而劇險非成城不可乃請於總制胡宗憲於招寶山之巔築建城堡二閱月吿竣城凡二百丈高二丈二尺厚一丈設雉堞東西爲門二內建戍屋四十餘楹名威遠城復於山麓西南展築靖海營堡周圍二百四十丈建屋四十餘楹以時敎閱於大小浹口分布戰艦以嚴扃鑰置鐵發貢五千觔者四座銅發貢三百觔者百餘座諸戰守器械靡不畢具又於山巔及竹山對建兩塔聳矗霄漢嘉靖府志天啟四年大風雨城半圮知縣顧宗孟重修王令志槀薛三省有記見寺觀
  國朝順治十五年奉總督李率泰檄修改雉堞一百四康熙四年總鎭常進功增築唐令志槀
  謝泰宗記 余觀古名將未有不熟於形勢者也王公設險浚渠傅堞而守俾形有所扞勢有所禁而不虞是防況茲候濤屹峙海口以咽喉兩浙爲全郡門戶哉往者汪直引倭犯關深入由門戶之不慎咽喉之未守也故山之有城城以威遠著盧公譚公經其始劉公何公覆石屋焉勿論增華踵事難其人卽距今百有餘嵗石剝雉摧誰爲政也
  朝廷念狂寇匪茹疆圉吿警特設水鎭統其師我常公用滃洲之捷大欄山之蕩平閩安鎭之擒獲累功而膺茲任其爲門戶咽喉計固不特一城之增崇加峻也卽就定言定若靖波臺若閱武廳若鐘鼓樓無不煥然改觀而大功尤在全城之濠隍卽茲威遠猶緖餘及之也乃公正不欲緖餘視之也公蓋嘗登城而遠眺矣其自琉球日本三神蓬萊秦皇之所心豔漢武之所遠征一覽而卽得梯航獻琛欣然有六國來王之志焉又嘗登城近顧招寶俯瞰縣治旣不逺數十武乘高臨下若逆人據而有之所擊礮若一丸泥而礮烈機發燭照而數計愀然抱剝膚震躬之憂焉斯公亟亟於是舉而不容姑待者也人謂公曰公蒞定一十八載雖四方援勦弗克甯宇斯城堡之蝕壞俟今日一振修耶公曰大木之舉非一人力也千里之程非跬步至也向者權不屬焉異日
  天子東顧問握符玉帳者增陴浚隍誰似顏平原者慮無以對揚休命而稱保釐秉鉞之臣故遠睇而欣然近顧而愀然我公十八載之神思未嘗一日釋諸懷也於是揆丈數揣高卑計徒庸慮材用書餱糧以令役舊城一百丈今更廓五十丈有奇而二丈二尺之上復高三尺城身厚一丈者益倍之東西二門樓鳥革翬飛不伯扃鑰之嚴固矣公又以城孤而無輔乘障吏僅足自衛而遠之不禦何名威遠乃於城之東西北爲礮臺三每臺高廣各四十尺置鐵發貢二千觔臺各二位諸戰守械咸具凡使厚集其勢不至孤而無輔也是役也三閱月而吿竣官帑不費民力不屈子來之趨如手足之捍頭目所稱人和逾天險之雄比物此志哉然余更服公卽水治陸卽陸治水任疆圉而不形彼此之見爲得將相大臣之體云常公名進功遼東人是爲銘銘曰鼇柱屹立砥此大荒鎖鑰兩浙天開闔閶占形取勝建築垣牆譚盧經始劉何繼光我公秉鉞百廢具張山城雲矗保釐金湯礮臺新建環擁四旁桓桓戍士發貢逺揚佛坐祇林慈悲道場師中默相神道敎彰崇墉屹峙大功孔章明德遠垂天地久長
  道光十三年知縣郭湻章重修采訪冊
  澥浦城在靈緖二都 高一丈八尺廣二丈周圍二百二十七丈四尺初設二門後塞其北惟南面一門舊建年月不可考今多圮乾隆志 案〓要志管界巡檢司城周圍一百四十丈地名澥浦洪武二十年築
  龍山城案乾隆志在靈緖三都 龍山背海面山左亘覆船山右爲望野距郡北七十里明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以定海縣龍頭場石塘團基址建置永樂十六年谷祥增崇加子城於外城高二丈五尺址廣二丈延袤三里闢東西南北四門門各有樓設釣橋於東西南三門之外羅以月城城之列雉堞八百五十六敵樓警鋪各二十外四周爲濠五百六十二丈嘉靖府志 案雍正府志龍山所明隸慈谿觀海衛故城外環地係觀海衛收税國朝裁革衛所地屬鎭海營城守官兵駐防城外環地亦丈量入鎭海地科
  穿山城案唐令志稾云地舊屬鄞宋熙甯十年割屬定海乾隆志云舊志在海晏一都今屬鎭隅六啚
  穿山東北據山西南臂海距郡東南百五十里嘉靖志明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徙大小榭海島民居之唐令志稾二十七年安陸侯吳傑以濱海要衝乃成城徙定海衛所官軍守之次年本所千戶邵通闢門鑿池始完永樂十六年都指揮余成開塹道十六年谷祥增修城高二丈一尺址廣一丈周圍七百四十二丈延袤四里有奇闢東西南北四門案嘉靖間塞北門門各有樓穴水門於南門之側設以釣橋羅以月城城之上有雉堞一千六百四敵樓戰臺各六警鋪十二外自東繞西通二百八十五丈爲濠東曁北各五百二十五丈爲塹道二嘉靖志
  國朝順治十五年朝使以城址跨山空闊宜移置平地乃更築而小之周圍三百九十五丈延袤二里有奇高廣如舊雍正府志雉堞三百九十五敵樓戰臺警鋪皆不設唐令志稾舊屬鎭海營官兵守禦雍正二年奉文改隸提標左營管轄雍正府志
  項森議 穿山所城東北據山下卽黄埼通日本琉球諸番北接蛟門南則曠野膏壤西大路爲縣治甯郡之通衢明洪武初海氛作祟一十年信國公湯和閱邊先築大嵩霩〓城垣以固封守又視穿山爲鎭邑門戶不可無城環山帶野繪其圖也於二十七年遣安陸侯吳傑督建調鎭海後所千百戶官軍守禦故又名後所城闢門四東曰鎭東南曰阜財西曰永昌北曰安瀾又建樓二一曰海晏在所治中央一曰望江在所治東北又於睡龍山巔立覘海臺一警鋪十二在所治西北夫當建城之始審山川之形勝度地理之險要鳩工庀材閱數十年而始成若平地施功可省財力而必欲上環山巅者蓋因睡龍山北之黃埼江爲鎭邑門戶海口出入所必經據高憑城發礮擊賊雖千百艘不能揚帆飛渡是憑險扼要退可守而進亦可戰也嘉靖間倭寇連年猖獗全省驚擾鎭兵衝賊前艘所兵攻賊後艦前後夾攻而倭寇殄滅威遠城得平倭第一關之號而茲所城亦與有功焉此前人審邊疆之要遺後人以禦敵致勝之區也嗣因閱邊嫌城太曠棄山就野橫截其半塞鎭東門以海晏樓爲北門康熙十三年海寇由黃埼江岸據睡龍山巔俯視城隘矢石交加頃刻城陷而城爲賊穴江南人民盡受荼毒矣蓋據山臨江則官軍得其要而賊苦仰攻棄山就海則賊得其勢而官軍苦仰攻此一定之理也況延袤僅四里有奇而又截其半非海防之遺憾乎雖今諸番入貢中外一家而未雨綢繆不可不握其地利以爲邊海之金湯也
  崑亭塞城案乾隆志在海晏一都 周圍八十丈康熙八年建南門曰迎薰北門曰望崑十一年造營房一百二十六間至菖蒲山臺唐令志稾舊屬鎭海營官兵守禦雍正二年奉文改隸提標左營管轄乾隆志
  霩〓城案乾隆志云舊志在海晏三都今編鎭隅七啚 霩〓南匯大江自南徂東爲渤海西接育王山北負穿山距郡東百八十里明洪武二十年信國公湯和築城闢南北西三門案南曰澂波門北曰崇秀門西曰吉安門東穴以水門永樂十五年都指揮谷祥塞水門城高一丈九尺址廣一丈周圍四百八十八丈延袤三里有奇門各有樓外設釣橋羅以月城城之上周列雉堞九百二十警鋪十三敵樓九西有瞭遠臺東至西北凡三百七十四丈爲濠南至西山一百三十二丈爲塹備濠三百七十丈嘉靖府志
  國朝順治十四年徙居民內地城隳康熙十八年展復舊界仍復築城復民居舊屬鎭海營官兵守禦雍正二年奉文改隸提標左營管轄雍正府志
  鄕里
  城內隅凡四鄕七總嘉靖志
  原額版圖凡八十八里雍正九年行順莊法除去儒宦改編七十九啚乾隆志
  鎭隅卽城內隅名淸泉鄕總一啚二啚三啚四啚五啚六啚七啚
  一啚 鐘樓下區 梓蔭山後 海雲菴前 倉前 觀音寺前 洋山廟衕 胡戚衕 觀音寺後 梓宫 廟前 李衙前 施家衕 十劉營 銀杏樹下 河塘 龔家衕 囘囘衕 金向任衕 童李衙衕
  二啚 橫街頭 賣鹽橋 西門街 馬賀衕 三角地頭 桂衙衕 長營衕 水門橋 西門外 乾碶橋 白家浦 小南門外 大南門外 東門外
  三啚 戴衙橋 淡水井頭 它山廟前 樊衙衕 新橋頭 它山廟西街 倉基衕 劉衙橋東 陳衙衕 劉衙橋西 大西門 水門橋 竺家衕 劉衙衕 中所菴
  四啚 半街 火衕口 濠橋頭 鼓樓西 李衙前 橫街頭 小南門 邵衙衕 助海廟 孝聞坊案乾隆志聞作門 王施衕 雙司前 靜波廟 縣前 倉下河
  五啚 米行街 大南門 朝宗坊 鼓樓前 薛家衕 眞武宫 東門頭 東長營衕 南城腳下 稍工巷 城隍廟 賣鹽衕 武衙橋 以上五啚在城
  六啚 穿山所城 北門 西門 西城腳 東門 穿山所 北門下 西門下 南門 距城陸路六十五里水路由海道出入
  七啚 霩〓所城 大塗 紫微 盛嶴 升螺 柳樹頭 司城嶴 梁蔣嶴 小亹 屺峙 華峙 張家墪 謝家嶴 山防 司前 白峯 金家峙 沃家塘 後墪 上澤 中澤 黃石門 長坑 石水缸 距城陸路八十里水路由海道出入 以上二啚在鄕
  東管鄕在縣西總二都三都
  二都一啚 張鑑碶 大虹橋 小虹橋 五里牌 岡登 官路沿前 任施橋 官路沿後 距城陸路 十里水路同
  二都二啚 葱園 張鑑碶 石塘下 沙頭 新添廟橋 丁董 烏桂橋 官路沿後 謝家墳 任施橋 范家橋 莊下匯 距城陸路八里水路十五里
  二都三啚 沙頭 胡家堰 海頭周 廟後張 廟後王 平家橋 汪家橋 老周 新周 郭家堰 大橋頭 蔡董 徐家堰 大市堰 王隘 官團 距城陸路十五里水路二十里
  三都一啚 莊家橋 普渡菴前 新橋頭 鹽田 新橋後 牌樓後 淸水浦 孫家坂 堰橋 湯楊張 柴家坂 韓郎橋 雙橋 蔡家橋 莊下匯上 橋下王 莊下匯下 犁軛橋 距城陸路十五里水路二十里
  三都二啚 長河塘 後方 首方 沈郎橋 橫河堰 鍾鄭 鷂鷹灣 官田沈 火橋路橋 菱漕頭 後朱 距城陸路二十三里水路二十五里
  三都三啚 檀樹橋 漢塘市前 漢塘市後 何家橋 永福寺前 袁家橋 西陸 楊家車頭 曹家堰 半路張 田洋張 漢塘市南 林家橋 李家堰 半路張橋內 張家堰 橫溝河頭 寺橋頭 永福寺 馬嘴滙 前練浦 三官堂 距城陸路三十里水路由前江三十里
  三都四啚 葉家衕 宋家滙 邵義門 李家堰 馬嘴滙 地浦廟前 白雲菴後 王家橋 地浦廟後 漢塘 淸水鋪 朱家橋 距城陸路三十里水路由前江三十五里
  三都六啚 范家橋 長河塘 王郎橋 郭家橋 陳施隘 河斗 姚家水倉 王大戶 大市堰 貝後 距城陸路二十里水路二十五里
  西管鄕在縣西總四都五都六都
  四都一啚 鷺林案嘉靖志作路林 外吳 曹隘 白龍王廟 常洪 距城陸路四十五里水路由前江四十里
  四都二啚 孔浦 潘家堰 上陳隔田 桂家河嘴 白沙 距城陸路五十里水路由前江五十里
  四都三啚 隔河倪 隔河陳 朱家岸 顏家 章母橋 後倪 湯家 莊市 距城陸路三十里水路三十五里
  四都四啚 曹家庫 蔡家 陸家 陳家莊 東頭陳 裏吳 三官堂 距城陸路四十里水路由前江四十里
  四都五啚 桂家河嘴 西烏 東烏 水倉 白沙 距城陸路四十里水路四十五里
  五都一啚 甯波寺前 東畈底 蔡家橋 甯波寺後 新興閘 貴勝堰 盧曹 塔院 距城陸路三十里水路四十里
  五都二啚 壓賽堰 廟前張 周隘 白沙 高田頭 鄞定橋 新橋 裏曹 外曹 張李 薛家河頭 四方橋 前韓 後韓 道院 徐港岸 對港 樓下陳 距城陸路四十五里水路五十里
  五都三啚 畈底塘卽古唐村 周家店 翁家斗 胡心市 朱家岸 距城陸路四十里水路五十里
  五都四啚 西成廟後 李街 鍾鑑堰 張家堰 西成廟前 魯謝 路沿塘 羅鄭 東畈 火燒陳 白沙 距城陸路四十里水路五十里
  六都一啚 西港頭 張鑑橋 路下徐 雙透 火橋路 翁家斗 大路下 妙勝寺前 大市堰 新橋頭 姚家水倉王家橋妙勝寺後妙勝寺東 雁宕 矮櫈橋 樊家 妙勝寺西 距城陸路三十里水路三十五里
  六都二啚 跳頭 徐王 雁宕 西跳頭 吳烏 河角頭 東錢孫 育王殿東 後雁宕 金華 孫家岸 菩提菴 蔡家橋 湯家橋 駱駝橋 周家樓下 半西劉 團橋 劉杜 龔李王 桕樹方 西塘 橋裏盛 距城陸路三十里水路三十五里
  六都三啚 官團 後徐 水灌口 遼河 龍舌 距城陸路二十五里水路三十里
  六都四啚 西孫 水灌口 港塘 距城陸路三十里水路三十五里
  六都五啚 灣塘 橋頭 田洋張 王家園 憩橋 運河 西河 陸廸功橋 距城陸路三十里水路三十五里
  六都六啚 貴駟橋 借邑港 翁家橋 澄波匯 李家斗 南胡 西河 陳家車頭 距城陸路三十里水路四十里
  靈緖鄕在縣西總一都二都三都四都五都六都
  一都一啚 牌門頭 六五房 水閣等 後新屋 塘路下 李〓橋 田洋劉 靑林廟 橋裏戴 廟基頭 距城陸路三十里水路三十七里
  一都二啚 田洋戴 鍾吳 閘頭 王家港 曲匯塘 沙河頭 徐家路 距城陸路三十里水路三十七里
  一都三啚 淸水湖 南河橋 河裏陸 潘沈西李 俞家畈 堰頭王 距城陸路三十五里水路四十里
  一都四啚 田洋周 海田 吳陸 蔣王 塘頭張 朱吳 灣塘 婁蔡 陸家橋上 陸家橋下 鍾塘堦 淸林廟 董家畈 距城陸路二十七里水路三十里
  一都五啚 河裏陸 方家宅 羅家莊 洞橋下 潘家山 楊家堰 山頭 斗門 鹿山 滕家山 十房 橋頭 胡楊方 浦橋 斗門灘 龜山 袁家山 距城陸路四十里水路四十八里
  一都六啚 覺度寺 橦山橋 蒲沙門 劉金 金滕 沈家河 李〓橋 杜家畈 廟戴 後新屋 後戴 港頭張 距城陸路四十里水路四十八里
  二都一啚 石山頭 澥浦 余家塘 三七房浦塗 距城陸路四十里水路四十七里
  三都一啚 余家嶴 金家嶴 大嶴 鳳浦嶴 東嶴 距城陸路五十里以下水路自相流貫不達縣城
  三都二啚 田洋陳 龍頭場 伏龍山 龍山下後陳 鳳浦嶴 距城陸路六十里
  三都三啚 鳳浦嶴 西門外 龍山所 東門外距城陸路五十三里
  三都四啚 邱洋 邱王 距城陸路五十五里
  四都一啚 沈家嶴 筋竹嶴 沙坦頭 陰洞口 後堰頭 黃草路 官莊 田洋黃 山沿黃 鋪基 距城陸路六十五里
  四都二啚 路西 路東 河斗周 西王 石碶頭 施公山下 距城陸路七十里
  四都三啚 王家路 馬家路 宣家堰內 宣家堰 傅家山前 黃楊嶴 胡灣 方家河頭 傅家囊 距城陸路七十五里
  五都一啚 任家溪 距城陸路七十五里
  五都二啚 西蔡 東蔡 高巷 大埠頭 小埠頭 湖沿 潘嶴 通天嶺 距城陸路八十里
  五都三啚 前河沿 上楊 下楊 市心 大匯 河斗 後漕 雙眼池 後宅 距城陸路八十里
  以上三鄕在江北
  崇邱鄕在縣南總一都二都三都四都
  一都一啚 衜頭 沿江 漕頭 前後袁 小衜頭 鹽司後 朱家河頭 衙前後街 康郎橋 鄭家埠 王家洋 距城陸路十里以下水路一都一啚二都二啚三啚四啚四都一啚二啚自相貫通
  一都二啚 竺山 泥灣 鋪前 桐木 距城陸路十二里
  二都一啚 宋家衕 場頭樂 沙灣頭 小港 葫蘆團 裏宅 大衕口 水閣衕 老衜頭 嚴家匯 新堰頭 墳頭樂 墳頭張 湖水深 鋪前 距城陸路十五里水路由小港口進
  二都二啚 下蕢案采訪冊崇邱二都二啚無下蕢村莊名 臯俞 直下河 斗底陳 後蕢 胡家洋 石橋 周龍橋 嶴俞 倒江塘沿 江距城陸路十八里
  二都三啚 石門 扶家匯 前蕢 象鼻山 夏杜嶴 胡家洋 趙峙 墪頭王 墓孝陳 距城陸路二十三里
  二都四啚 陳山前 上倪橋 沈家山下 顧家橋 前徐 後徐 范家橋 馮家斗 施家斗 汪家斗 長山橋 裏樂 陸家斗 陳山下 馬家直距城陸路二十里
  三都一啚 新碶下 剡嶴 金家斗 大橋頭 水〓頭 前徐 後徐 樟桐嶴 嶺下胡 江家橋 長山橋 方前 長山嶴 距城陸路二十里
  三都二啚 胡家〓案乾隆志作塔 金墪 田洋樂 搗舂山 王家溪口 崗池 靑墪 距城陸路十八里
  三都三啚 王瓦屋 梯子嶺 山家唐 老衜頭 外邵 裏邵 義成橋 戴家嶴 張家橋 新橋 距城陸路二十里水路進小江口
  三都四啚 林隘 唐家衕 沙頭 李隘 吳隘 蔣隘 鉗口門 距城陸路二十里水路由海道出入
  四都一啚 姚山頭 上邵 下周隘 下新屋 堰頭 高港 上周隘 牽渡頭 嚴家莊 石䃮頭 丁山下前漕 丁山下後漕 距城陸路三十里水路由鋪前三十五里
  四都二啚 莊家河頭 姚嶼嶴 黃滿堰 東岡 高路頭 鮑家洋 朱家洋 姚家斗 張家洋 下邵 距城陸路二十五里水路由浦前三十里
  靈巖鄕在縣南總一都二都三都以下巖泰海三鄕河路自相流貫
  一都一啚 石山頭 西山下 缸窑嶺 水溝頭 沈家屋沿 前鄭 方井頭 山沿陳 後洋 蕭司橋 田洋山下 林頭 石馬嶴 新嶴 纓絡河頭案乾隆志纓絡作楊洛 距城陸路三十五里
  一都二啚 嘉溪 陸家橋 湖塘 貼水橋 白石廟 鄔隘 石湫 前札馬 後札馬 徐家洋 俞家道場 水窩 距城陸路三十里
  一都三啚 阮家堰 石湫 後柴 新安 柴樓 嘉溪 烏石嶴 距城陸路三十五里
  二都一啚 八鳳洋 蘆山下 畢家碶 大碶頭 湯家橋 田洋顧 周隘陳 竺山頭 後市王 王家道場 錢家外 樓下賀 石柱頭 高墪 石湫 距城陸路三十里水路由海道出入
  二都二啚 孔墅嶺 西山下 鍾家水倉 大橋頭 橋頭徐 前石家塘 地三洋 塘下陳 烏金碶 大漁臺 孔墅嶺北 妙林顧 後石家塘 塘頭 海塘頭 塗田頭 槎浦碶 張家埠 周李王 距城陸路二十五里水路由海道出入
  二都三啚 白石廟 布陣嶺下 方家橋 長河塘 西山下 橋頭孫 後漕頭 槐樹下 賽靈巖 橫河沿 前漕頭 楊家橋 李家橋 距城陸路二
  十五里
  泰邱鄕在縣南總一都二都三都四都
  一都一啚 新路 石堰頭 石湫 洋河漕 橫山頭 塔峙 裏金 牌門橋 飯鍫山 沙岡頭 千丈塘 貝家碶 巉頭 貝家下碶 後巉頭 距城陸路三十五里
  二都一啚 合嶴 慈嶴 橋裏 橋外 距城陸路八十里水路由海道出入
  二都二啚 林師嶴 上周嶴 三山碶上 上中 雙板橋 中村 下村 西嶴 東嶴 距城陸路八十里水路由海道出入
  二都三啚 淸水橋 呂鑑橋 丁山頭 後吕鑑橋 倪家橋 馬嶴 城灣 距城陸路四十里水路由海道出入
  二都四啚 陳華浦 山下周 隔河陳 小山 小山下 朱家塘 城灣 盤嶴 距城陸路五十里盤嶴 距城七十里水路由海道出入
  三都一啚 上洪嶴 洞橋 施隘 楊木 河南 上山門 坊隅 下山門 橋頭 廟前張 下洪嶴 長山頭 楊木堰 長山 距城陸路六十里水路由海道出入
  三都二啚 柯家橋 象頭張 新南橋 山前 馬埠橋 鄭家山 前胡 後胡 碶頭 戴家嶴 田洋 上傅山 上傅嶴 中胡 距城陸路五十里水路由海道出入
  四都一啚 沙口楊 橫河江 下張 江頭 汪家西 長山下 堰頭 霞浦後 霞浦中 霞浦西 霞浦東 霞浦南 距城陸路六十里水路由海道出入
  海晏鄕在縣南總一都二都三都
  一都一啚 河頭 陳打鼓 嶺西 田洋 嶺下 距城陸路八十里
  一都二啚 龍泉 牆裏梅 千溪橋 東湖 大冥 東六房 距城陸路七十里
  一都三啚 前頭胡 車門 橫河 高車 周調 鍾家巉 朱家漕 李隘 前鄭 後鄭 柴橋 曹家 距城陸路六十里
  一都四啚 上車門 聖山 燕東 桂花樹 蘭瑞橋 夏劉 蜈蚣山 菅嶴 李家 張家池 距城陸路七十里水路由海道出入
  二都一啚 柴橋上 王公橋 河箔橋 上周 洋沙溪 五馬橋 盤家橋 方家橋 四腳亭 水澗漕 浪打張 黃土嶺東 穿山 上街周 沃家
  鑱裏 柴橋下 黃土嶺西 距城陸路六十五里水路由海道出入
  三都一啚 山傍 風棚 㢀頭 阮家 蔡家 上王 下岸 梅山 馬婆 照山 門浦 官莊 距城陸路八十里水路由海道出入 以上四鄕在江南乾隆志參采訪冊
  街巷
  東隅 城東巷 學前巷 胡戚衕 金向任衕 安衙衕
  南隅 稍工巷 南城巷 縣東巷 米行街
  西隅 西城巷 富德巷 孝門巷 倉西巷 施家衕 馬賀衕 桂官人巷 通判巷 邵衙衕 薛家衕 西長營衕
  北隅 北城巷 車旋巷 河後巷 衛後巷 衛東巷 衛西巷 大西門巷卽水門巷 寶山巷 善慶巷 寶林 菴巷 倉基衕 江漕衕 南城外 道頭街 稅關街乾隆志
  坊表
  通利坊張鑑碶西乘安坊張鑑碶東景福坊小南門外榮桂坊靜波廟西淑孝坊榮桂坊西富德坊靜波廟東南亨濟坊縣治南柔逺坊大南門外棲鳳坊縣治東南孝行坊縣治東和豐坊 保定坊 善慶坊俱善慶橋東上安坊濠橋南淸晏坊縣治東南洪化坊東門內仙桂坊總持寺東神秀坊東嶽宮前寶山坊縣治西南 寶慶志嘉定八年主簿戴栩攝邑始立門牌各以坊市舊事建立 陳志稾以上牌坊據寶慶志縣治圖注明地界以存宋時名蹟
  東城 狀元坊爲明張信立 案乾隆志又有張信解元坊開國兩元坊飛騰坊爲舉人湯懋立 案乾隆志選舉表作楊懋龍門高躍坊儒學南繡衣坊爲御史沃頖立 以上嘉靖志東南開府坊總鎭府前文武總憲坊 江海澄淸坊 俱軍門府前雙節坊爲 國朝沈呈美妻高氏謝緖勤妻薛氏立以上乾隆志
  南城 孝聞坊爲宋孝子吳璿吳安禮吳安時立 據乾隆志補經魁坊縣南爲楊珇立浙直開府坊嘉靖三十七年建總兵府東南科第傳芳坊爲明韓榰彥韓鼎韓克濟立以上嘉靖志阜成坊在縣治前百里絃歌坊縣治東一方保障坊縣治西拔俊坊爲貢生江昱立以上乾隆志
  西城 從龍坊爲明舉人徐暹立騰踏坊縣西二里爲舉人王愷立儀鳳坊爲舉人丁福立科貢承芳坊爲薛俊立 以上嘉靖志步蟾坊爲舉人王甯立經元坊爲王永隆楊珇徐瑾俞世才立兆行坊爲貢生馬琇立以上乾隆志
  北城 進士坊爲明謝琛立司馬坊爲明郎中劉洪立以上嘉靖志節孝坊爲 國朝謝緖輝妻虞氏王咸吉妻陳氏江大甯妻白氏
  立 乾隆志案乾隆志城內有聯科三傑坊爲明進士任琛王能林達立恩榮坊爲明王璡立因未詳方隅附錄於此
  城外 海門雄鎭坊南門外嘉靖四年巡按御史潘坊建禹貢通衢坊鎭遠門外嘉靖四年潘坊建登雲坊縣西門外爲舉人唐銓立 以上嘉靖志文武憲邦坊南薰門外爲明兵部尚書薛三才立東海烈婦坊爲李德妻呂氏立以上唐令志稾節孝坊南薰門外爲 國朝謝賡昌妻武氏鄭彝妻莊氏立 乾隆志
  江北 攀桂坊縣西五里爲明進士陳憲立案乾隆志在向辰門外折桂坊縣西五十里爲舉人陳秉立經魁坊縣東五里爲徐瑾立世科坊縣西五里爲舉人陳泰立賓王坊縣西三十里爲舉人杜宏立科貢承芳坊爲貢士陳瑚立 案乾隆志在西管五都 以上嘉靖志晝錦坊縣西北二十五里爲夏時正立義門坊東管三都爲邵瑜立貞節坊縣西北五十里爲□□□妻魏氏立父子進士坊 世濟恩榮坊靈緖一都爲劉洪劉光立節孝坊靈緖五都爲 國朝任曾肇妻裘氏立貞節坊靈緖五都爲陳大本妻王氏立貞節坊西管五都爲謝緖正妻潘氏立節孝坊西管三都爲馬士通妻陳氏立貞節坊東管三都爲崔士璜妻陳氏立貞節坊東管三都爲舒松妻劉氏立節孝坊西管五都爲杜尊爵妻陳氏立節孝坊西管六都爲周維宣妻莊氏立節孝坊靈緖四都爲方綱妻魏氏立貞節坊靈緖四都爲□□□妻潘氏立 以上乾隆志節孝坊西管六都五啚陸廸功橋乾隆三十五年爲劉治世妻張氏立節孝坊西管四都一啚梅堰廟乾隆四十一年爲周斯定妻陳氏立節孝坊西管四都三啚橫河堰嘉慶三年爲倪殿武妻莊氏立節孝坊西管四都嘉慶三年爲林廷式妻丁氏立節孝坊西管六都嘉慶十一年爲贈儒林郎劉正思妻姚安人立旌節坊西管四都乾隆九年爲陳旭顯妻朱氏立 以上采訪冊
  江南 進士坊縣南二十里爲明賀欽立流芳坊縣西南十里爲舉人沈瓛立俊選坊爲貢生毛謂立以上嘉靖志毓秀坊鎭隅六啚爲舉人吳士英立 案乾隆志坊表作世英據乾隆忐選舉表正進士坊 驄馬坊縣東南七十里爲沃頖立進士坊縣南十里爲樂舜寶立貞節坊海晏一都爲沃維聰妻洪氏立貞節坊縣南六十里爲周錦妻沃氏立 以上乾隆志旌義坊海晏三都㢀陽爲明王孟馴立 采訪冊貞節坊崇邱一都爲張學郊妻沈氏立 乾隆志
  案乾隆志謂在南薰門外據陳志槀正貞節坊崇邱一都東岡碶 國朝乾隆七年爲顧子宜妻袁氏立節孝坊泰邱一都爲顧啟召妻胡氏立節孝坊崇邱一都乾隆七年爲生員李國甯妻樂氏立節孝坊崇邱一都王家洋乾隆十六年爲沈君重妻樂氏立節孝坊崇邱二都乾隆四十三年爲夏信圭妻李氏立節孝坊海晏一都三啚乾隆四十八年爲曹和錫妻傅氏立節孝坊海晏一都東六房嘉慶二年爲鄭修琮妻張氏立節孝坊崇邱二都高河塘嘉慶八年爲增生王□妻周氏立節孝坊
  泰邱三都嘉慶十八年爲葉文濬妻曹氏立節孝坊海晏一都二啚東六房嘉慶二十一年爲鄭勉傑妻張氏立節孝坊崇邱四都姚家斗道光二十一年爲姚志粹妻朱氏立節孝坊崇邱四都丁家山下爲丁維明妻邱氏立節孝坊崇邱二都馮家斗爲馮啟鵬妻樂氏立節孝坊泰邱四都一啚爲張潤之妻吳氏立節孝坊海晏一都二啚謝家橋咸豐七年爲曹來庚妻李氏立雙節坊海晏二都一啚石䌫橋咸豐八年爲武生劉榮妻張氏儒士劉慈厚妻李氏立節孝坊靈巖二都橫河村爲董克被妻顧氏立節孝坊靈巖□都爲李生榮妻孫氏立節孝坊靈巖一都爲林世超妻賀氏立節孝坊靈巖二都爲陳瑞隆妻于氏立節孝坊海晏二都一啚爲胡汝富妻李氏立 以上采訪冊
  市鎭
  城中 鼓樓前市三日大南門市一六日小南門市一六日大市三八日小市乾隆志小西門市三八日大市一六日小市采訪冊
  東管鄕 范家橋市三都一四六九日漢塘市三都三五七十日 乾隆志
  西管鄕 莊市四都一四六八日團橋頭市五都明波寺市五都駱駝橋市五都妙勝寺市六都貴駟橋市六都乾隆志
  靈緖鄕 覺度寺市一都澥浦市二都龍山西門市三都龍頭場市三都松浦市四都東埠頭市五都地界慈谿東街屬鎭海西街屬慈谿 乾隆志
  崇邱鄕 梅墟市一都地界鄞縣乾隆志 三五八十日長山橋市三都二七日周隘市四都四九日東岡市四都一三六八日 陳志稾任鐵渡橋市四都一六日 采訪冊
  靈巖鄕 石湫市縣東三十里 寶慶志 案乾隆志在靈巖一都五十日大碶頭市三都三八日 乾隆志札馬市一都二七日橫河市二都四九日鄔隘市二都四九日楊家橋市二都一六日白石廟市三都一六日陳志稾
  泰邱鄕 淸水橋市二都二七日呂鑑橋市二都二七日霞浦市四都四日陳志稾
  海晏鄕 柴橋市二都 乾隆志 案陳志稾一六日大市三八日小市
  案寶慶志城西市縣西五里江南市縣東七里因未詳都啚附錄於此
  鎭隅 十字街市七啚在霩〓城中五十日采訪冊
  澥浦鎭縣西北六十里澥浦卽古所謂渤澥東有渤澥之島俗訛爲澥浦 寶慶志
  莊市鎭西管四都乾隆志
  柴橋鎭海晏一都乾隆志
  橋梁
  城中 嘉定橋寶慶志縣東一里 案嘉靖志在鼓樓前卽古濠橋安樂橋嘉靖志案今名太平橋迎龍橋在學宫射圃亭址後敎諭邵向榮重建 邵向榮記曰鎭海學宮地脈從候濤巾子梓蔭諸山迤邐而來山下泉爲邑以內之中河發源處水與宮牆環繞形家以山之眞脈爲龍龍從乎水水聚而脈亦聚依山之涯建橋以聯射圃橋以迎龍名由來逺矣予初至任疑建學經始規畫未善大門之內柳巷爲行人孔道門爲虛設學之艮隅地寬於巽方皆茂草也一廢池濶二丈許池之旁鄰家多置殤櫝時老生劉酇馬嗣昌沈夢桂從予祀文昌經其地述所聞以吿予曰是迎龍橋故址也橋之南爲迎龍門門之左右繞河而築以垣垣內爲觀德亭亭之東屋數椽爲學者肄業之所膳夫棲旁舍以司門之啟閉聞諸生有射圃賞荷迎龍步月倡和詩弗傳想見圃之中花竹森秀與涓涓流水相掩映柳巷曉煙梓山夕照鳥啼魚泳風景絕佳令人不勝今昔之慨焉考諸舊志曷爲乎獨畧之嗟乎纂志從𥳑阻人復古之思毋乃非愛禮之遺意與雖然學宫頻圮於風至文介薛公鼎新更制遲之久而邑令始建兩廡又遲之久而司鐸始建宮牆廢興之際蓋難言之若乃學中之有東西堂左右舍亦存其名而已何怪乎橋之畧而不書也亦不及計當曰萃業於庠之士登山學海推擴心胸必由之道矣乾隆丁卯秋督諸生鳩工疏河及泮睹橋之斷石相與感歎久之歲癸亥明府楊公從邑紳鄭宗璧李士瀛之請營建書院於梓山之陽選謝生霞祚王生謙吉鄭生朝宗范生用賢董其事羣相吿曰此閒密邇學宮將以是擬成德達材之堂循是以復射圃增數椽以補號舍之缺不亦可乎公曰一舉而三善備尤厚幸矣捐俸勸輸紳士各助田以資師徒膏火明年功未及半貲吿匱公復偕予勸捐得佾生所輸者共二百五十餘金原不專供書院用而踵事增華竭眾之所輸而猶未足公已奏最遷四生相與各捐資以完工費虛恢復射圃之初志第建一橋而已不知者咎橋之建益便行人雜沓去來之路且追咎於建學之初規畫之未當亦可弗辨也雖然安知不以一橋之建爲復古之始乎用吿後之君子戴衙橋光緖二年二月上澣里人王鎭昌重建武衙橋 永鎭橋在鎭府前 俱乾隆志通明橋橋西有把司基土地祠 采訪冊 胡濚記略是橋爲縣志所不載故老相傳曰通明橋橋東向汪二姓屋內有小河爲學宮諸水流通出入之所淤塞已久咸豐壬子胡長洲長漣昆季出資濬泮池諸水道工竣補題橋名屬余誌濬池始末庶異日修志有所考云 案是橋爲乾隆志失載故老題其橋曰通明通者勿使塞明者勿使暗洵爲泮水出納咽喉之要區也咸豐季𡻕北鄕胡長洲昆季出資開濬後不數年又淤塞如故此何故哉誠以向江二姓夾水道而居每逢濬河董事者欲拆卸河上搭葢而二姓輒阻撓之不得已央人緩頰願助濬費數十緡遂寢其事僅通其下水道以致日久壅滯又何人過而問之者曰後有志水利復其故道務須秉公曉諭拆毀其私造搭蓋之屋庶泮池靈源永永通明是所厚望爰跋數語識其巔末云以上東北隅南水門橋乾隆志縣西南隅案今呼火門橋善慶橋寶慶志縣側半里 案嘉靖志今名總鋪橋乾隆志乾隆十五年沈德鶴重修曹家橋寶慶志縣東一里 案乾隆志今名梓宮廟橋采訪冊作登瀛橋徐家橋嘉靖志 案乾隆志今名晏公廟橋洞橋嘉靖志 案乾隆志作新橋童官人橋乾隆志 案一名永慶橋市西橋寶慶志縣西二里唐開元中建通利橋寶慶志縣西二里慶利橋又名廣利橋 案乾隆志今呼賣鹽橋黃家橋又名黄泥橋永豐橋俱嘉靖志邵衙橋一名尙書橋通濟橋一名劉衙橋有土地祠最靈異倉前橋 方官人橋
  西水門橋 八里橋 龍華菴橋 車梳橋俱乾隆志以上西北隅
  案邱志有橫帶橋唐令志稾云卽尙書橋兵部尙書邵輔忠建吏部郞中奉川戴澳題然二志皆云縣治東北與今橋址不合姑存其名陳志稾
  東管鄕 雙橋寶慶志縣西二里 案嘉靖志在東管二都董家堰橋 虹橋又名義慶橋林師橋任家橋 西歸橋 七星橋俱嘉靖志洪橋 白家橋 瞿家港橋 鄭家園橋又石杜家橋岡下橋 敎場橋 楊官人橋 貼水橋 通明橋 葱園橋 瀾浦廟橋 新添廟橋 任施橋 檀樹橋俱乾隆志 廟後橋咸豐七年新建 采訪冊 以上一都范家橋又名羅家橋 案乾隆志名雲憩橋今名萬嘉橋韓郞橋俱嘉靖志大有橋浙志舊係堰基初設小橋明崇禎十年冬知縣張琦改建名曰大有 國朝康熙九年知縣王元士重建黃泥港橋 丁家橋 村大橋 興隆橋 甲方橋 前橋 後橋俱乾隆志 以上二都半路菴橋 中和橋 王家橋 望小娘橋 永鎭橋 毓秀橋朱光祿造宋家橋 普濟橋在邵氏義門東成化二年建崇禎元年邵崇顯重修旺龍橋 太平橋俱乾隆志廣新橋道光十一年建甯靜橋道光二十九年建朱家橋咸豐四年建吉慶橋光緖四年新建 采訪冊 以上三都
  西管鄕 孔浦橋寶慶志漢乾祐元年建 案嘉靖志在西管四都新涇橋 白龍廟橋案乾隆志今名廟橋賀家橋 王沙蠏橋 李鑑橋 童家橋 王家墓橋 路林廟橋 永福橋 董家橋俱嘉靖志進賢橋 大新橋 大方橋 鎭里橋 廣濟橋 通濟橋案邱志萬厯閒貢士莊嶽建蔡氏橋舊名莊母橋曹家大橋 烏家橋 橫河堰橋 後石橋 水倉橋 張家橋俱乾隆志以上四都駱駝復病涉康熙戊申知縣王元士議重建邑貢生謝泰履捐金倡之逾一年吿竣大橋乾隆 志增壽橋俗名上三眼橋新橋後徐門口燕橋燕山碶西一里泥橋大橋東北靈橋普慶菴西永豐橋卽永豐碶俱陳志槀永安橋俗名河四匯橋東屬鎭海西屬鄞鄞鎭橋舊名鄞定橋水道由此至鄞江東采訪冊 以上三都練盆橋 橫山橋 丁家橋 任鐵渡橋俱嘉靖志案乾隆志 橋東北屬鎭海西屬鄞新橋 石家橋 永昌橋 大孫行橋 小孫行橋 朱家渡橋橋有五洞廟前橋 李家橋俱乾隆志安樂橋在小浹江有五洞闊三十丈舊係東陵渡道光二十九年新建 采訪冊 以上四都
  靈巖鄕 大明洋橋寶慶志縣南二十里嘉定中重建案嘉靖志在崇邱四都童家橋案乾隆志乾隆十五年里人張紹九重修蔣博橋〇石湫市橋俱寶慶志案乾隆志今名五板橋乾隆十六年里人顧懷英重修二水橋舊名二水橋今改爲二橋東爲靑龍橋水淸源自太白山來西爲黃龍橋水濁源自瓔絡河來合流於石湫寺橋淸渠閣下曲流至大碶頭袁桷詩甯爲千尺淸不作一尺渾古語有涇渭橋水何人分據陳志稾補井亭橋案乾隆志一名柴樓橋鼎耳橋嘉靖志案乾隆志今名九步橋又名雙串橋寶慶橋在白石嶼山前明嘉靖六年干天相建伯公橋在白石嶼山東北堰橋舊係絞車堰今改爲橋蕭斯橋 陳家橋 王大墓橋 郭家橋 謝家橋 俞家橋 仙人橋在靈峯山下萬善橋在小瓶壺山平安橋 葉家橋 眠牛橋 紹定橋 木蓮橋 水倉橋 五花橋 界河橋土名塔水橋俱乾隆志鬭紐橋 新橋二橋據邱志補以上一都鎭五橋在老行宫前三眼橋孟君廟東竹山橋 童家橋 活石橋俱采訪冊衛家橋寶慶志案乾隆志有大小衛二橋行者橋 方家橋 王家橋 薛家橋 宋隘橋俱嘉靖志覽雲蒼橋 狀帶橋 崇山橋 張家橋 朱家橋 顧家橋 硬將橋 周隘陳橋案今名鎭定橋徐家橋 周家橋 湖鑑橋 界牌漕橋 大安橋 高橋 保定橋雍正十三年邑諸生干旌建陣師橋 承恩橋 王家大橋 賽靈巖橋 金家橋 楊家橋 夏家橋 囘瀾橋 鬬魚橋 太公橋地名中央岸有田數十頃四面皆水農民病涉謝瀚捐資建橋鄕人德之因名太公橋 謝泰宗太公橋謠沮洳澤中央岸洪潦汎行人斷孰造石梁成彼中行輿人載德不顯其光太公之力萬年康湗洋坂陽侯濱襏襫子渡無津疊石爲橋通利濟不誇地帶垂天紳從敎行者車馬逐耕者驅牛服紫紅千尺雲外矗許家橋黃龍橋康熙六年知縣王元士重建乾隆十五年里人林兆信重修俱乾隆志妙林碶橋舊爲妙林碶今改爲橋東林橋 五福橋道光戊子嵗里人張有名張光增募資重修光緖五年張智謙募資重修分水橋 乘龍橋 浦上橋 鳳洋橋 吉慶橋卽吉塞橋平安橋 五龍橋 向家橋 河西橋 廟前橋 廟後橋 老人倉橋 關聖橋 湯家橋 畢家碶橋 永豐橋 新永豐橋 永福橋 新永福橋 太平橋 保安橋 狀元橋 永盛橋 永隆橋 梅龍橋 張家橋 朱家橋 四方橋 顧家橋 行者橋 湖鑑橋 永興橋 邵家橋 靈橋 大橋 太婆橋 前橋 後橋 鮑家橋 李家橋 夏家橋 楚望橋 周家橋 嚴家橋 慈峯橋咸豐七年重建雙板橋 成功橋 善信橋 小橋 永樂橋 來賓橋 濟善橋光緖二年里人謝敬徐募資重修橋之南畔新建土地祠 俱采訪冊 以上二都
  泰邱鄕 牌門橋上有沃頖牌 坊案陳志稾牌門橋有二淸水橋二橋俱里人沃頖建李鑑橋 蔣家碶橋 湯家橋 陳畫橋俱嘉靖志案以上五橋嘉靖在泰邱一都乾隆志在泰邱二都薛家橋乾隆十六年里人顧舄几重修增砌縴路靑龍橋乾隆十六年邑諸生鄭之蘭重建案陳志稾靑龍橋有二三官堂橋 莊橋 行宮橋乾隆十六年里人胡爾登募資重建施罟橋乾隆十六年里人劉藴山重建 俱乾隆志善信橋 伏波橋咸豐四年里人王貽仁捐資重建阜安橋采訪冊以上一都新橋乾隆十六年里人鄭右廉修築王師橋鄭家石橋乾隆十六年里人孫位坤重修陳華鋪橋乾隆十六年里人石瑞躬重修光緖二年里人周維楨募資重修新南橋乾隆十六年里人劉藴山重修楊樹堰橋乾隆十四年里人鄭潤粟重修鍾靈橋乾隆十五年里人胡勝墀重建 俱乾隆志以上一都梅橋案俗名雙板橋下宅橋 上家橋 陳家橋 乾溪橋 三板橋 木樁碶橋 盤嶴溪橋又名古橋上春橋乾隆十六年里人鄭濂重修王家橋同治十一年里人周承烈出資重修念條橋乾隆十五年里人鍾我美重建今名二十橋孫家橋俱乾隆志三勝橋光緖四年戊寅里人史配義捐資重建三陽橋同治九年里人賀鳴臯捐資重建成功橋卽慈嶴橫橋俱采訪冊以上二都毛家橋道光二十年沃思韓重修光緖二年周寳鼎又修大興碶橋 洞橋案二橋乾隆志在泰邱二都二眼橋案今名二眼橋資聖橋案石刻乾隆十五年庚午里人劉賔王重建乾隆志作劉藴山孫家橋案乾隆志一在二都一在三都俱嘉靖志又新橋乾隆十六年里人劉藴山重修 乾隆志壽昌橋道光七年里人沃魯堂重修楊家橋同治十二年里人沃魯堂重建 俱采訪冊 以上三都軟橋履足似軟舊傳有仙迹故名風〓橋 胡家橋 鍾家橋 洞橋 新塘橋 楊家橋 大山橋 黃莊橋咸豐九年里人沃魯堂重建楊亭廟橋乾隆十四年邑諸生鄭之蘭重修俱采訪冊以上四都
  海晏鄕 師姑橋寶慶志案嘉靖志謂在海晏一都乾隆志謂在海晏一都今從嘉靖志謝家橋案乾隆志雍正十一年橋圮里人李本豐張選千募資重修道光十一年里人曹來甲重修上孫橋 大名橋案今作大溟乾隆志荊溪未建時蘆江名蘆浦奔騰浩瀚勢莫可當故名大溟念條橋俱嘉靖志邱山橋在大溪之上東柴橋南崑亭西三山北洪嶴爲行旅通衢橋圮人皆病涉里人石時中林國選等募資重建石鎭濤爲之記洪橋案道光閒里人林兼三等募資重建後橋里人石元學等重建馬跡橋 盔帶橋案今名魁斗橋周調橋 李家橋 麗山頭橋 瀾瑞橋明正德年建聖山橋 施仁橋一作思人橋俱乾隆志東六房橋 橫溪橋嘉慶十九年里人李王言妻林氏重建鎭東橋道光壬寅里人劉讓洙建劉翼爲之記芝水橋在瑞巖寺前案寺前又有洞橋二俱采訪冊以上一都馬家橋嘉靖志入泰邱三都案乾隆志入海晏二都舊名聰馬橋係沃頖建乾隆閒重修今名五馬橋麻車橋 淸店橋案乾隆志康熙庚午爲大水所壞乾隆癸亥里人鍾廷弻募資重建柴家橋沃汝明修俱嘉靖志案石梁中舊刋進士橋道光八年改名柴橋里人鍾懷謙劉翼捐資重建二眼橋 蘆江廟橋俱乾隆志案今名太平橋孫家橋在崑亭嶺下同治閒里人胡蔭山捐資重建滄浪橋在龍泉溪西舊在溪灣爲大水所壞里人沈配乾捐資移建今處高橋 溪塘橋二橋在上龍泉東麓荷池橋在下龍泉樟溪橋咸豐九年里人鍾懷謙劉翼重建方家橋咸豐三年里人鍾懷謙劉翼重建采訪冊以上一都石纜橋采訪冊案乾隆志誤入一都呈聖橋寳慶志案嘉靖志作陳勝橋乾隆志在海晏一都光緖四年胡宗水改建㢀頭洞橋乾隆志以上三都鎭隅 廟後橋 阜財橋 福民橋 安瀾橋 海晏橋 方版橋 玉帶橋俱乾隆志以上六啚大塗橋 遮山橋 四柱橋俱乾隆志和瀾橋 深橋采訪冊以上七啚
  津渡
  大浹渡 縣南一里寶慶志卽大浹口爲扼要關泊戰艦處雍正府志有亭三楹曰利涉亭唐志稾
  唐鴻舉利涉亭記 大浹江之北滸有亭三楹創建而堅築余顏以利涉取大易利涉大川之義也問其建亭之意曰行利往來市舶戰艦津渡登涉站立於斯得停息焉而無雨雪泥塗之苦也問其亭之所利曰風衝濤齧人無休息貨委物積如同露處伫以待舟子之招坐以餘跋涉之力築蓋一時利溥千百譔也問其創造之財與力曰經始自余好義者飮成之用力少而受利多也曰此永久之道也可以書矣夫浹口爲東浙要津漢時樓船橫海之所經宋都汴每敕使封蕃其水道由蛟門出王荊公所書六國來王處今海外甯靜特遣大臣賫
  御書定海山三字於滃洲而以舊定海改爲鎭海此地舟行曉夜檣帆鱗次輻凑蒼生戴帡幪庇覆者不止一亭卽一亭之建其爲利也不旣溥乎春秋凡新築創建者必書謂無益於民而有妨於力也而茲則大有造於民而更取義於同人之卦焉非永久之道焉能如此之速成而受庇哉古詩云願言均此施淸隂分四方推此利也耕鑿恬而樂利徧卽謂萬民之宅廬田舍皆如是廈屋之安居焉可也予知鎭邑事亭成得遊眺其中南望羣山列如屏幛大江廻環水若衣帶亭戶傍岸煮鹽風帆浪舶出入於浩淼煙波之閒泛泛乎似浮鷗上下以一亭吞吐江山秀氣洵爲形勝壯觀將見民生優游閒暇少憩於斯亭其親戚歡然道故其交遊攜手相友父與子言孝兄與弟言悌休養生息之閒依然型仁講讓焉其閒遠近之人趨時皆爲利來裝束皆爲利往庶幾同人于野之意其爲利也豈淺鮮哉自今以始海波不揚以爲吾民久安長治之福俾毋負乎天子之命吏爰紀其事於劖石閒以吿來者
  邵家渡 南薰門外邵尚書輔忠築一名舟山衜頭又名新衜頭乾隆志有安瀾亭采訪冊
  薛家渡 南薰門外薛尚書築俗名稅關衜頭乾隆志
  濟川渡 卽小衜頭渡淸川門外乾隆志有濟川亭采訪冊
  練子衜頭渡 淸川門外乾隆志
  虹橋渡 東管二都雍正元年里人砌石衜頭虹橋朱氏捐資以助工始竣乾隆志有彩虹亭咸豐七年里人王欽芳建采訪冊
  五里牌渡 東管二都乾隆志
  梅墟渡 東管三都有田十畝以供費康熙乙未知縣陸敬德立碑於渡側乾隆志
  小浹渡寶慶志 崇邱一都乾隆志有利濟亭采訪冊
  石橋渡寶慶志 崇邱一都乾隆志
  陸游詩 老馬骨巉然虺隤不受鞭行人爭晚渡歸鳥破蒼煙湖海淒涼地風霜搖落天吾生半行路搔首送流年
  匯頭渡 崇邱一都乾隆志
  泥灣渡 崇邱一都里人李光裕築南岸有須友亭張錫路爲之記采訪冊
  東岡渡 崇邱二都今造碶乾隆志
  胡家渡寶慶志 崇邱三都延祐志
  蚶嶴渡寶慶志 崇邱三都延祐志今建義成橋乾隆志
  朱家渡寶慶志 崇邱四都乾隆志
  楊家渡 崇邱四都乾隆 志案東北屬鎭海西南屬鄞任鐵渡 崇邱四都乾隆志
  沈家渡 卽施家渡崇邱四都乾隆志
  算山渡 靈巖二都乾隆志
  蘆浦渡 縣東一百里案延祐志在泰邱二都乘半潮可抵昌國縣寶慶志
  梅山渡 海晏三都乾隆志
  嵩子渡 卽下岸渡海晏三都乾隆志
  穿山渡 鎭隅六啚乾隆志道光二十年胡宋勳稟請甯波府鄧重築有穿山渡亭采訪冊
  郵站
  縣前總鋪案嘉靖志縣西五十步出小西門十五里至淸水鋪出大西門十五里至官團鋪出大南門九里至浹港鋪
  淸水鋪案嘉靖志縣西二十里至永福鋪十五里 永福鋪案嘉靖志縣西三十里至徐家鋪十五里 孔浦鋪案嘉靖志縣西四十里至鄞縣磚橋鋪十五里
  官團鋪案嘉靖志縣西二十五里至曲塘鋪十五里 曲塘鋪案嘉靖志縣西北五十里至徐家鋪十五里 龍山所前鋪案嘉靖志縣西北七十五里至龍頭西鋪十五里 龍頭西鋪案嘉靖志作龍頭鋪今名施公山鋪至慈谿松浦鋪十五里
  浹港鋪案嘉靖志縣南十五里至孔墅鋪十五里 孔墅鋪案嘉靖志縣南二十五里至辛嶴鋪十五里 辛嶴鋪縣南二十五里一至鄞縣育王鋪十五里一至長山鋪十五里 長山鋪案嘉靖志縣南四十里至陳華鋪十五里 陳華鋪案嘉靖志作陳畫鋪縣南六十里至穿山鋪十五里 穿山鋪案嘉靖志縣南八十里一至定海鋪三里一至竹嶺鋪五里 定海鋪案嘉靖志作舟山鋪渡海至定海衜頭鋪水程一百里 竹嶺鋪案嘉靖志縣南九十里至門堰鋪二十里 門堰鋪案嘉靖志縣南一百里至霩〓鋪十五里 霩〓鋪案嘉靖志縣南一百十里至㢀頭鋪十五里 㢀頭鋪案嘉靖志縣南一百二十里至蝦㢀鋪十里 蝦㢀鋪案嘉靖志縣南一百三十里至崑亭鋪十五里 崑亭鋪案嘉靖志縣南一百四十里至慈嶴鋪十五里 慈嶴鋪案嘉靖志縣南九十里至鄞縣孤嶺鋪十五里以上乾隆志
  案寶慶志載宋時驛鋪有西門淸水河頭蘆浦四鋪延祐志云凡路府公檄下縣者必入遞鋪本縣惟通衢驛道爲無遞鋪歸附後於苗糧祗候并禁
  子內輪充近帥府令於民閒有丁無役戶內點差往來走遞承接文檄嘉靖志所載諸鋪與乾隆志同又載巡警鋪二所一在縣西五十步稅課局前一在縣西一里小南門外
  補遺津渡
  江南衟頭渡 崇邱一都光緖六年里人謝紹禹重修渡頭有海濟明遠二亭采訪冊
  梅墟新渡 東管三都去老渡半里許同治四年里人倪建治夏瑞選唐肇豐募資建并置田一百三十畝爲嵗時修船雇工費渡頭有亭曰新義倪建治建采訪冊
  梅墟新渡 東管三都去老渡半里許同治四年里人倪建治夏瑞選唐肇豐募資建并置田一百三十畝爲嵗時修船雇工費渡頭有亭曰新義倪建治建采訪

知识出处

[光绪]鎮海縣志 卷四至卷六

《[光绪]鎮海縣志 卷四至卷六》

本书共三卷,记述了自晋至清代浙江省鎮海县的城池、公署、山川几个方面的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