鎭海縣志卷十二善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鎮海縣志 七》 古籍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784
颗粒名称: 鎭海縣志卷十二善舉
分类号: G629.285.5
页数: 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一些慈善机构在清朝时期的宁波地区的发展情况。这些机构包括育婴堂、同济善堂、养济院和公善医院等,它们主要为贫困人群和孤儿提供医疗、教育和生活的帮助。其中,育婴堂是专门收养弃婴和贫困家庭的婴儿,同济善堂则接收附近村庄的贫困家庭无力抚养的婴儿,养济院则收留无依无靠的老人和孤儿。公善医院则提供医疗服务和教育。
关键词: 镇海县 慈善机构 发展情况

内容

育嬰
  育嬰堂 在教場西北側後大街東口邑人徐裕德募捐買民房改造基地貳畝伍分陸釐四址丈尺俱載明徵信錄前屒朝南平屋五間東西各四間中屒正屋七間左邊官廳右邊醫客廳坐東朝西平屋四間一衕水井一口後園水池一方蔬地一畝二分共計大小屋宇二十一間一衕光緖元年舉人陳繼揆等聯名公稟各上憲在案光緖志初乾隆五年郡守包超檄縣令楊玉生與鄞慈各邑會議每月各捐膳米二石以贍郡城佑聖觀育嬰堂轉詳報可勒石永遵十二年郡守杜甲又以不支札諭各縣加捐一半鎭海應解米三十六石如額乾隆志光緖五年徐裕德等稟府奉知府宗批前鎭海應解郡城米叁拾陸石實解貳拾肆石每石折銀貳兩肆錢撥歸本邑育嬰堂支用嗣後毋庸解府委員前署石門縣知縣吳鈐奉憲札委勸捐各捐戶陸續輸捐迄有成效其田畝數附後光緖志知府宗源瀚爲之記記曰保赤慈幼之道自三代時已有明訓後世帝王亦罔不以此爲仁政迨我朝列聖相承尤重人命民間有溺嬰者以故殺子孫律治之又因臺諫之言令各行省廣設育嬰處所聖主好生之德直與天地同矣嚮者中丞楊公撫浙宣揚上德嘗命屬員馳赴各郡設法保嬰而吳大令花韻實奉檄辦理鎭海縣嬰堂之事勸化最爲有方至構地營屋之經費則蛟川紳士徐愼庵周衣谷與鄞紳包礎潤等之力居多堂之吿成也在光緖二年之春月聞風輸資者絡繹不絕甚矣海濱之人樂善有同心也雖然天下之事剏始不易有終尤難凡爲善舉者當思久遠之規而嬰堂所繫更重襁褓之物得乳則生不得則死性命旣在於呼吸而鞠育者又非己之父母哺之未必周至加以寒煖飢飽疾病痛癢呱呱者不能自語也設非經理認眞隨時督察彼乳婦何知豈可恃乎收養嬰兒所以延其命也一有蹉跌咎在我矣然而主者勢不能獨辦也是全在佐理之得人大抵嬰堂每月必有司事諒係老成端重之士所値之月必當不論寒暑親自來堂督率管堂人等逐日看驗嬰兒計其肥瘠以定乳婦功過實力誠心視之不啻己子庶嬰兒可免意外之虞第恐久之藐爲具文則尤在歲終會議有怠玩者公論易之可也須知此堂在義舉中爲第一善事關係甚重而責任最大余故不禁爲諸君子諄切言之也嗟乎剏始之人類多以實心而行良法故法立而利溥繼起之人難免以良法而濟私心故法弊而害生嬰堂之建蛟川人士果能好善爲念屢世相仍垂諸久遠以仰體聖天子好生之盛意將見赤子熙熙共登於袵席而山海間之戶口日増詎非守土者之所厚望哉是爲記
  奉憲撥海雲菴東管鄉北民田貳拾柒畝伍分伍釐又撥崇邱鄉民田玖拾貳畝捌分伍釐兩共田壹百貳拾畝肆分尙有未繳田貳拾玖畝陸分俟撥入後再入
  鄞縣吳金房助崇邱民田捌畝貳分又助淸川門外附城東首屋基地貳分本邑金友房助北民田肆畝叁分
  本邑怡怡堂周助北民田伍拾畝
  本邑唐錫琳助小南門外汪家埠頭牛角尖平屋三間又東首蔬地一方
  本邑鄭永明助入崇邱民田肆畝叁分柒釐
  本邑邱恆茂案捐崇邱民田伍畝玖分
  本邑林蓮伯助入崇邱民田叁畝貳分
  附錄掩埋局地 山肆畝壹分陸釐陸毫 地念玖畝玖分伍釐陸毫叁絲
  同濟善堂 在澥浦新阜廟內邑人蔣金鏞蔡潤等捐貲設立知縣畢奎捐廉以助之凡近村貧民無力撫養嬰孩者送至該堂由該堂轉送城中育嬰堂收養采訪册
  養濟
  養濟院 在小西門外基地伍畝壹分伍釐向建正廳三間祀土地三元等神兩廊蓋造房屋各十餘間外設頭門繚以周垣年久頽圮雍正八年令張珽趙應召奉文前後估計請建十二年令李寶黙重建五架平屋一十四間乾隆六年令楊玉生添造東西軒屋四間十四年七月風潮溢入院宇全圮令王夢弼將基址塡高築堤栽樹編棘代垣詳請估建七架房屋正房朝南一十一間東西繞護八間內捐建中堂一間以爲官司臨院查點散糧之所外設頭門區分男女院落照舊拓大典史張聖言殫力督理閱兩月工竣正額孤貧六十七名每年額設柴布口糧銀貳百玖兩伍錢叁分伍釐零加增口糧銀柒拾陸兩叁分叁釐零額外孤貧五名每年口糧銀壹兩陸錢叁分玖釐零乾隆志
  醫院
  公善醫院 在南門米行街南首舊名公善堂邑人顧心田捐買民地建造設立醫局施送診方幷膏丹丸散等項又設義塾延師訓蒙其屋自東至西丈量得三丈九尺東首南北量計七丈九尺西首南北量計八丈一尺前後兩屒坐南朝北各建樓房三間東西兩廂樓各一間西首城下四架小屋三間南北量計二丈一尺東西量計三丈四尺撥海雲菴田伍拾畝光緖元年五月陳繼聰謝仁澤沈開祥陳熊等聯名具呈知府宗源瀚爲之記記曰余自光緖戊寅蒞任四明見是邦人士頗多樂善好施而蛟川則有創建九峯書院振文書院育嬰堂諸善舉余甚嘉之今歲庚辰春蛟川舉人陳繼聰等又以公善堂搆屋已成刻徵信錄求余爲記刊石立碑以垂永久余忝守是郡敢不成諸君子之美意而以一言相勗乎夫公善堂者爲貧民疾病無醫藥讀書不能從師及童孩種牛痘而設也其施惠固甚溥然而務其名尤當課其實延師來堂屆期果風雨必至否視病者呻吟痛苦如己否又能診脈無誤望問詳審對證發藥否此則醫師之必須得人也病又需藥買諸市肆曁堂中所自備者果無僞否所藏又燥濕不失其宜否牛痘之種傳授果出自名師否其人有保赤之誠否則又在董事者留心訪察事必認眞也若夫義塾之師首貴品行端謹自朝至暮專心訓徒務使聰慧者熟讀經書他日可望科名愚魯者亦多識字獲益終身更須隨時教以孝弟辭讓之道童子天眞未鑿爲善最易塾師念彼皆貧家兒誨之不倦卽是眞陰德否則倘存厭棄之念啓迪不勤虛縻館穀必宜別擇良師庶幾不誤童蒙凡此皆所以實事求是也抑余又聞公堂田產不多所捐又屬有限今雖屋宇粗完其歲息尙未豐勢將何以歷百年而不廢夫是堂之未建創始固屬甚難而是堂之旣成善後更爲不易全在董事者竭其心力日夜圖之或出己財或勸富民增產於堂嚴立規條俾後人可守之而不墜則澤被無窮功德更大語云爲善必獲報余且爲諸君子卜子孫之昌熾矣是爲記光緖志
  義莊
  敬義堂義莊 在西管鄉六都二圖保定菴前今名玉皇殿咸豐間里人胡景秀同弟姪輩出資建造莊屋八十一間置田陸百拾畝有奇備給本族貧戶喪葬婚娶之用詳本莊各條規則莊內並設義塾以教族子弟光緖志
  養正義莊 在崇邱鄉小港村里人李源李嘉昆弟創建置田貳千畝以贍族中之貧乏者德淸俞樾爲之記記曰自范文正公創立義莊之後近世士大夫多踵而行之者而吳中爲文正故里義莊尤盛余自僑寓姑蘇見搢紳之家義莊林立其官大者或自言於朝不者則介疆吏以聞璽書褒美傳示家乘何其盛也及余與修鎭海邑志乃知鎭海李氏亦有義莊之舉而疆吏不以上朝廷未之知同一義莊何顯晦之不同耶然則余安可以無記李氏之在鎭海聚族而居者數百家生長海濱率以煑鹽爲業故貧者居多有弼庵君與弟也亭君以貨殖起家謀建義莊未果而卒兩君有賢子曰聽濤曰梅塘承先志卒成之都凡置田二千畝歲入穀四千餘石分給貧者生無以養予之粟死無以殮予之棺以所入較所出僅足而無餘則又儲金數萬兩備異時之恢拓焉乃卜吉地建屋宇署曰養正義莊其中爲堂堂有樓麗廔開明前後洞達南挹太白北抱笠山左右眺大海極登臨之勝俾一族之士角文藝於斯樓樓前鑿池於庭面以小軒以待賓客設義塾四塾各一師選族之秀者使課之讀讀則分課食則會焉卽奉弼庵也亭兩君栗主於義塾之堂歲時祀之禮也嗚呼觀於李氏之義莊洵所謂意美而法良者矣夫君子之爲義也非以爲名也何爭乎顯晦之迹也哉然而弼庵也亭兩君之高義與聽濤梅塘之善承先志則固不可以不記也余舊史氏也記述吾職其敢遺諸因書其事之本末著於篇幷附諸縣志俾後有考焉
  寶善堂義莊 在西管鄉六都二圖桕樹方村里人方仁高昆弟創建置田壹千貳百畝以贍族中之貧乏者德淸俞樾爲之記光緖志記曰余自與修鎭海縣志始得與其邑之賢士大夫通束脩之問知其人多富而好禮肫肫其仁往往有置義莊以贍宗族者余於李氏之養正義莊已爲之記矣居無何又有以方氏義莊吿者方氏世居邑西之桕樹村有曰鑑航君者諱亨寧字建康鑑航其別字也孝弟義俠邑志有傳晚歲嘗建家祠纂宗譜創義莊未果厥志晻忽徂逝有賢子曰仁高字仰喬念古人堂構之言又感詩人葛藟之義乃霰然隕涕曰是余之責也夫是余之責也夫凡鑑航君所欲爲者次第成之末乃及於義莊蓋其事愈鉅而爲力彌勤矣先置義莊之田自割膏腴之產凡一千畝而其從弟名承者其從子名瀛者各助以田百畝辜較田一千二百畝乃營義莊之屋其屋五十有七楹前後中正屋九楹左右旁屋三十有六楹又爲倉屋十有二楹繚以周垣榜其外曰寶善義莊土事不文木事不鏤而高堂邃宇望之翼然庖湢井匽罔不肸飾過者美焉乃定義莊之條例略如范文正成法而損益之凡族之鰥寡孤獨廢疾者貧不能自存者月有餽餽以米死不能殮者予之棺久而不能葬者與之磚與石其子弟之秀者置塾於莊命曰正性延師而教之族中之人有應試者自試於縣府以至試於禮部者皆有佽也鳴呼斯可謂法良意美者矣余讀蜀志稱許文休與九族中外同其饑寒又讀唐書稱李英公所周給無親疏之間方氏此舉何愧斯言鑑航君可謂有子矣義莊旣建乃奉鑑航君栗主於堂春秋祀之禮也余舊史氏也粗習記載之文李氏之莊旣爲之記則於方氏之莊義不得而辭故書其本末刻之石仰喬國學生以其子道員銜封資政大夫賜孔雀翎其從弟承道員銜從子瀛同知銜備書之用焜耀其家乘且使後之修邑志者有考焉
  敬收堂義莊 在東管鄉二都三圖老周村周氏宗祠東首光緖元年里人周光煋等創建吳善述爲之記記曰族之有義莊自宋范文正公之設義田始凡敬宗收族之道莫大乎此後世士大夫之貴者富者多踵而行之所謂人之欲善誰不如我也他郡弗具記我鎭邑之有義莊始於咸豐間西管鄉胡氏之敬義堂嗣有崇邱鄉李氏之養正義莊及西管鄉方氏之寶善堂義莊皆師文正公遺制而因時斟酌尤爲意美而法良今復有新建義莊爲東管鄉老周村周氏周氏聚族而居昔少殷戶自道光間有以經商起家者明於本原之義相與謀建宗祠其支派實出濂溪公廼度基於里中河北之平原肯堂而肯構焉祠成於道光己酉年旣又恢而拓之設義塾以教子弟書曰旣富方穀今且穀而益富此固天之報施不爽亦其列祖之聲靈實佑啓之矣周氏於余爲內戚其醵資建祠者皆姻兄巨字行今之議建義莊者曰光煋其父雨亭兄於建祠時曾有是志而未及行廼首出巨資因之漪泉內弟曁光耀光耿二姪秉𢑴再姪咸踊躍樂輸得集資萬餘金存鉅肆以權子母有年矣光煋之母蔡恭人壽八秩慮其數之不充而營建不能早施予不能周也命子以稱觴之費移而益之又命長次二房之孫守堂守埭捐產助之何婦人之明於大義如此內姪光眘亦樂加佽助以繼厥考漪泉君之志計數可以不匱爰於宗祠東首拓地建莊東西計廣一十七丈五尺南北計袤一十五丈五尺其規制前後正屋各三楹左右亙以掖垣西垣外面東掖屋七楹北接倉廒二楹以牆間之東垣外面西掖屋倉廒如式者前後二重四周繚以圍牆大門之額署曰周氏義莊又南瀕於河爲照牆望之巋然而翼然計營造之費約一萬一千金莊中所資以施給者置鄞邑東鄉常稔之田四頃又九十餘畝本邑常稔之田六十餘畝計價値一萬五千餘金置鄞城內外市廛四處凡十間計價値一萬五千餘金歲以所入供所給其條例凡族中鰥寡孤獨廢疾者貧病無依者月餽以米其歿無以殮及久不能葬者予以棺或磚石其義塾中教讀之需及族人應試自縣府以至鄉會試餽贐遞更豐大略與李方兩義莊相準光煋於置產建莊之事靡不身任其勞而又謂此次草創勉力爲之擴充增益有待後人此不特能善成先志抑且厚望來茲其心乎敬宗收族之道洵有以光前而啓後矣夫宗族一同本之衆枝同本而一枝獨盛實衆枝所賴以芘蔭芘衆枝卽以芘本根則本枝且由是而益盛此理可於周氏之建義莊而益信義莊旣建則必奉創事者先人之栗主祀之於中堂爲創之者報亦爲繼之者勸也余雖不文以戚屬爲記則不得而辭庶後之修邑志者得援以附李方諸義莊記之後焉光緖十六年三月日
  忠孝堂義莊 在東管鄉三都二圖中興橋畔光緖二十八年里人葉成忠創建謝覲黻爲之記記曰義莊創自宋范文正後世聞風興起踵而行者不一家而吾鎭如李氏之養正義莊胡氏之敬義義莊方氏之寶善義莊其載在邑志者規畫精詳後先相望可謂盛哉及余館中興學校乃知吾鎭葉氏復有忠孝堂義莊之設葉氏世居東管鄉之沈郞橋有淸授榮祿大夫諱成忠者以貨殖起家生平善舉名聞中外晚歲思建莊贍族先捐銀三萬兩交族叔淸授奉政大夫諱志銘存之錢肆收其息以置產且以建莊事相屬不踰年而榮祿公歿其諸子仰承先志復捐銀二萬兩奉政公乃度地中興橋計東之長二十五丈二尺西之長二十四丈七尺南及北各長二十三丈三尺基址旣定締構斯肇前立大門中爲堂堂有龕奉榮祿公及其先三世與始遷祖之栗主歲時祀之堂之後有臺爲瞭望火災計堂之兩廂前有屋十四楹左爲學塾右爲倉房後有屋四楹左爲會計室右爲學舍繚以周垣垣之東有旁屋七楹庖湢在焉幷儲偫救火器經始於前淸光緖壬寅六月落成於癸卯四月縻銀一萬一千六百十七兩其存肆餘銀乃置田一千三百十二畝有奇歲入之穀分給族之貧而無吿者生不能養授之粟死不能殮予之棺久而不能葬者予之磚與石年長而不能婚嫁者助之資其子弟之業儒書者延師教之讀習工商而不能置行裝者其始業時皆有贍條例井井略如范文正之遺規嗚呼此誠法良而意美矣夫捐數萬金以濟貧俾族之人得免爲溝中瘠榮祿公父子之善作善述聞者固咸高其義而受委託之重自經營締造以迄於成則奉政公之功亦不可沒雖然義莊之設蘄垂久遠曩者奉政公常條具圖册介疆吏以聞於淸廷時宣統元年二月也今雖國體改更而上自部院下至縣署皆有案可稽所以緜久遠者計至深矣後之人嗣而繩之擴而大之是又始事者在天之靈所殷殷屬望者也用書其事之本末記於篇以昭示來許且便他日修邑志者有所考焉
  承德義莊 在泰邱鄉二都四圖陳華鋪村光緖三十三年里人周寶珽同姪克愼及從姪廷珍廷瓚等撥先世祀田叁百肆拾畝作義田以周濟族之貧困者王榮商爲之記記曰自范文正公爲義莊以贍族其後踵而行之者不絕於世其在吾邑最著者爲小浹江李氏之養正義莊桕樹村方氏之寶善堂義莊俞曲園太史皆有文記之載於縣志又有敬義堂胡氏義莊亦見縣志其繼三家而起者或爲之而未成或成矣而未著耳目所及尙多有之以余所知周氏承德義莊其一也周氏世居泰邱郷之東華鋪當乾嘉之間有秉禾公諱豐者以勤儉起家積田至千畝始有意於義莊而不果爲秉禾公生二子長諱魁字懋志次諱焜字懋奕懋奕公爲邑諸生早世而懋志公享高年善居積其藏粟甲於諸鄉婦人孺子皆知稱道之至於義莊之舉亦未暇爲也懋志公生三子長載衡次載術三載衜懋奕公無子以載術爲之子粤賊之亂載術公出家財以餉戰士見縣志雜記中而載衡公長子寶南載術公長子寶鼎皆謹厚有義行其於義莊尤惓惓而皆未及爲以卒載衜公生六子其存而最長者曰寶珽光緖季年始與其諸弟寶瑜從子廷珍廷瓚等謀撥秉禾公祀田二百畝懋志公祀田七十畝懋奕公祀田七十畝都凡三百四十畝爲周氏義田而名其莊曰承德虞君淸華旣書其事於譜鄞縣童君第德又爲之記而廷瓚復介顧君家樵以徵文於余蓋周氏之義莊萌芽於淸之中葉至於今人事之變遷不知凡幾故國喬木幾於無復存者而寶珽諸君能振奮於衰落之餘核實正名以恤一本之親而慰先人之志周氏之服先疇而食舊德者其澤不可謂不永而其成亦不可謂不艱矣以其成之艱故愈欲其傳之久遠而於規條之外廣求文字以發揚之惜余衰陋不能趾美於曲園聊舉周氏之先德以爲後來者勸俾知凡事苟緝續不己則子復生孫孫復生子未有不潰於成者至於義莊之法良意美兩君已詳言之固無待余之〓縷爲也
  恤嫠
  感存社 光緖二年邑紳謝駿德等募貲創設以賙卹已故生員之節婦貧而無依者並議新入學者照兩學册費捐助十分之一各廩生以挨保與金捐充之旋因集貲未厚入不敷出十七年由廩生陳繼季妥爲籌議公舉總分董事復募紳富各捐以充經費而資持久新纂
  感存社田畝房屋崇邱顧家橋田拾肆畝叁分伍釐 又田叁畝伍分 又田壹畝伍分 崇邱沈家山下田貳畝柒分伍釐 崇邱王谷港田壹畝伍分 崇邱任家橋田壹畝崇邱胡家匯田壹畝壹分壹釐伍毫 東管囘向寺撥入渡駕橋田拾畝叁分伍釐 東管海塘下土名珓杯漕魚漕壹口 城區南門外東河塘樓屋一間披屋一間
  救火
  城區
  南安局 在二聖廟內采訪
  甲咸安局 在張老相公殿采訪
  中甲靜安局 在張老相公殿采訪
  下甲永安局 在龍王宮內采訪
  安康局 在練子道頭涼亭采訪
  西安局 在大廟英烈殿采訪
  西郊局 在小關王廟采訪以上均光緖年間以前設置
  東管鄉
  永安局 一都淸水浦前江神廟內由本村恆豐三和三茂阜豐四商鋪創辦采訪
  咸安會 二都三圖徐家堰市光緖二十五年里人周景生施文虎陳益樑孫本富等集資創辦采訪
  平安會 二都三圖老周村義莊宣統元年里人周瑞年周雪年等置龍一具及各種器械常年經費由本村捐助不足歸義莊垫用采訪
  葉氏水龍局 三都二圖葉氏義莊內光緖二十九年義莊落成卽置備西式洋龍座各器具咸備其費均由義莊內開支采訪
  萬安會 三都六圖萬嘉橋村光緖三十二年里人徐棣王大鈞創辦並由王慶槐募市鋪捐充之采訪
  西管鄉
  久安會南局 團橋咸豐八年徐豐海捐貲創辦現由團橋衆商鋪辦理采訪
  愼安水龍局 壓賽堰光緖二年八月陳燮堂獨貲創辦現由陳厚生辦理采訪
  永安水龍局 周家塾光緖八年四月洪禹和獨貲創辦續辦者洪北堂洪元臣洪福臣采訪
  鎭安水龍局 莊市光緖十年正月由莊市各姓集貲公辦采訪
  保安水龍局 貴駟橋光緖十二年八月創辦發起人劉晴薌劉仲餘續辦者劉占坤劉益生劉莢生采訪
  久安會北局 團橋光緖二十六年徐蘭廷莊謙裕創辦采訪
  潛安救火會 貴駟橋宣統元年十月創辦發起人劉卓卿采訪
  至安水龍會 莊市宣統元年十一月創辦發起人莊可法采訪
  靈緖鄉
  前緖區
  同安局 在牌門頭村
  靈安局 在十七房村
  永安局 在澥浦鎭
  東緖區
  永安會 在西門外同治十一年開辦
  臨安會 在東門外王家光緖元年開辦
  義安會 在龍場林家同治十一年開辦
  吉慶會 在龍場中叚光緖十六年開辦
  衆安會 在邱洋村光緖三年開辦
  永綏會 在伏龍山虞家光緖二十二年開辦
  普安會 在龍山所光緖二十五年開辦
  永濟會 在雁門王家光緖三十二年開辦永寧會在鳳浦隩光緖三十年開辦以上據采訪册
  西緖區
  天一水龍局 四都一圖道光年間黃姓集資公辦
  泰安水龍局 四都一圖光緖年間黃姓集資公辦
  鎭安水龍局 四都一圖光緖年間葉姓集資創辦
  泰安水龍局 四都一圖光緖年間孫姓集資公辦
  永安水龍局 四都二圖同治年間黃姓集資公辦
  忠義堂水龍局 四都二圖光緖年間戎姓集資公辦
  叙倫堂水龍局 四都二圖光緖年間戎姓集資公辦
  乾生水龍局 四都三圖光緖年間馬姓集資公辦
  海晏水龍局 四都三圖光緖年間王姓集資公辦
  鎭安水龍局 四都三圖咸豐年間方姓集資公辦
  濟安水龍局 四都三圖同治年間方姓集資公辦
  守望會水龍局 五都一圖咸同間任姓集資創辦
  渭水水龍局 五都三圖光緖年間楊姓集資公辦
  濟安水龍局 五都三圖光緖年間楊姓集資公辦
  涌安水龍局 五都三圖咸豐年間范世賢世昌捐資創辦
  泰安水龍局 五都三圖光緖年間范姓集資公辦
  靖安水龍局 五都三圖光緖年間范姓集資公辦以上均據采訪册
  崇邱鄉
  太平會水龍局 在港口村李氏義莊光緖年間設立
  衛梓水龍局 在小港村光緖三十二年創辦
  靈巖鄉
  永安水龍局 二都大碶頭村舊在下街土地祠內設有保安水龍會歷年旣久器物日壞經費不繼嗣由東街商鋪另組新局名曰永安募捐置備洋龍及應用器具而土地祠所遺舊械遂歸倂之其局設在寶筏亭之側
  永安水龍局 一都扎馬村光緖年間由虞姓發起募資購器置龍其局設在虞氏宗祠內
  海晏鄉
  咸安會 在漳漕頭 光緖三十年設立
  集義會 在漳漕頭 宣統二年設立
  普安會 在新曹村 宣統二年設立
  同安會 在裏隘村 宣統二年設立以上俱采訪册
  救生
  城區救生會 大衜頭市屋一間原名救生局光緖十五年縣丞徐廷勳同邑紳蔣金鏞等創設采訪册
  施棺
  公善會 在東管一都光緖十一年里人朱有彬沈一興薛大義等勸捐創設施棺以前江神廟境內爲限采訪册
  葆仁局 在東管二都三圖河灣頭村同治九年里人徐明義周嶽英等集資創建置棺以給境內身死無力成殮者以上豐林廟境內爲限並察檢近村及鄰境無主敗棺骸骨暴露者收殮入棺運至海頭周路外義冢地掩埋采訪册
  華仁局 在東管二都三圖徐家堰村光緖十年里人孫華岳徐明顯李亨剛陳秉貴胡士誠王士麒陳益樑施洪海等各出貲創建施棺以後豐林廟境內爲限采訪册
  義濟會 在東管三都漢塘市東稍木前廟光緖三十三年里人楊益葵陳建揚江杏蓀等創設施捨棺木采訪册
  普濟會在東管後囘向廟內里人嚴錫園等勸捐創設王正藏歲助棺十具以佐施捨采訪册
  敦族會 在前緖一都十七房村同治初村人鄭權鄭傳箕鄭傳盛等集資創
  設光緖六年鄭德源鄭傳笈鄭鍾銘等積貲置田伍拾柒畝稟縣立案備棺以施貧不能殮者采訪册
  崇善會 在西緖五都三圖宣統二年里人楊仁瑞等捐資創辦施捨棺木采訪册
  樂善會 在西緖五都三圖光緖年間里人范翔淸等捐資創辦施捨棺木采訪册
  存仁會 在崇邱港口光緖七年里人李源李嘉創設施捨棺木今歸李氏義莊承辦采訪册
  體仁借材會 光緖十二年城區朱世善朱世正崇邱謝紹禹徐曰高張汝弼樂俊瑞等籌捐創辦並於江南大衜頭置有基地一方量計四分采訪册
  掩埋
  廣仁堂 在西管鄉團橋鎭光緖三年剏建至六年落成每年春冬兩季確查城鄉無主屍棺察檢暴露骨殖收儲小棺於淸明冬至兩節裝運義山掩埋里人方繼德繼善義路等先出己資倡捐光緖志知府宗源瀚爲之記記曰孟子有言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所謂惻隱者仁心也而見之尤易動惻隱者莫如骸骨之暴露是以西伯行善澤及枯骨月令所紀掩骼薶胔以及後世宋明之朝皆置漏澤園於各州縣蓋仁心仁政莫此爲重我朝聖聖相承湛恩醲澤普濟羣生而尤恐貧民乏送死之資致胔骸不得葬而上干隂陽之和氣聖心未嘗不念之惻然也去年春閏三月毅皇帝祔祀太廟舉行大典皇上推恩於臣民諭旨所列七條其末言窮民無力營葬者該地方官擇隙地多設義塚隨時掩埋大哉皇言眞恩同覆載矣源瀚方守明州卽稟大吏敬遵上諭於郡城設立寄棺待葬所亦以奉行上德自盡其區區之心爾今歲秋適値鎭邑廣仁堂吿成董事職貢生劉芬請源瀚爲文紀其事夫是堂之建爲收埋骸骨作棲息所也正與我皇上之恩詔相合守土官當聞之於朝而敢不以一言述其始末乎堂之創議自光緖丁丑始至今年庚辰已歷四稔矣所費頗鉅皆鎭邑道銜方繼德繼善義路曁其從弟輩慷慨樂輸先爲創捐錢凡萬餘緡存之廛肆以其息充每歲收埋之需用然而尙無建堂之資非所以垂示久遠也繼德之從母翁氏者嫠而老矣念其故夫贈郞中仁泰君夙好施濟造橋砌路無不佽助乃慨然願出數千金爲廣仁堂營造之費遂得構材鳩工爲屋共二十楹前係廳房翼以兩廂廳前南北各有餘屋後列平屋庖湢井匽悉具屋外又有園圃牆垣堅固堂在團橋西北其址甚廣而繼善又自捐置義山爲掩埋骸骨地而於檢收骸骨之地見有廢冢輒自雇工修補於是聞者咸感歎方氏之義行而願附合以成其美先是慈鎭兩邑之交有文仁局亦收埋骸骨也始其事者翁函靑明經克照盛榛山封翁澄鄭竹谿觀察勳其後吳子祥廣文日華胡槐舫明經霽靑實繼之有慈鎭田八十九畝有奇又有義山及簿載公款至是慮其產薄難以支持先願以田與山助合廣仁堂蓋望風興起樂善有同心也夫捐萬金以收骸骨俾死者免狼籍之慘繼德兄弟固仁心獨至矣而翁氏以一婦人能繼其故夫之志不惜捐其厚貲助立善堂視秦巴淸亦何愧焉若夫文仁局諸君子善與人同亦時人所難也合諸賢而成此善舉源瀚忝守斯土有不喜而津津稱道之哉雖然是堂也曰仁曰廣仁凡仁之所謂施濟者無不當推廣及之正不僅枯朽不遺已也余故於此舉仍有厚望於方氏之昆玉且有厚望於同善之士君子是爲記
  永濟公所在大西門外光緖十九年邑人張紹祥李翰邦捐購空地一方葉貽銘貽銓捐建南首平屋四楹爲寄頓童棺孩包之所北首捐建平屋三間招人居住以司啓閉並於江南等處捐置義山以爲每歲遷往掩埋之地采訪册
  義山一方在徐家洋之西土名潘家隩計山地貳畝伍分 李聽濤助義山一方土名磨盤隩計山地叁畝零又助王家碶口義山二則孔墅嶺外義山一則陳春生助義山一方在崇邱徐家洋南名曰干家山約計地貳拾畝零 葉星海李寶裕合助義地一方在崇邱布陣嶺下白鶴村 上海萬國體育會撥助銀叁千圓由商會存入各錢莊長年計息玖釐訂明不動本資以其息充每歲掩埋之費
  同善公所 在泰邱四都一圖光緖十年里人張德芳張世萱張玉成張肯堂等以霞浦北濱大海遇風潮不測每有浮屍漂流到岸爰邀族人集成一會歲合材若干具爲收埋浮屍曁無力盛殮者之需二十二年移至下洋附設羊府廟中張雲翔助田拾畝 張玉成助田壹畝柒分 張和鈿助蕩田貳畝 陳寶銀助灘田壹畝 張壽愷助田貳畝賀寶鑑賀師訓賀國泰張炳生張芝嘉張世崧陳意心等各助田壹畝 采訪册
  同仁局 在海晏二都一圖柴橋鎭同治初年集資創辦有屋七間今已傾圮賃屋下橫街施捨棺木掩埋暴露並施醫藥采訪册
  同義會寄柩所 江南長山橋西首屋五間外餘地一方淸光緖二十八年邑紳鄭鴻壽王以芬募捐建造以爲闔邑旅杭身故運囘棺柩暫時寄放之所一面張吿柩屬承領如至次年無人承領者冬至後卽葬於公山立石標識分別男女並記姓氏里居俾其家屬日後得遷囘安葬采訪册

知识出处

[民国]鎮海縣志 七

《[民国]鎮海縣志 七》

本书主要记载了鎮海县的学校教育情况,包括学校的历史沿革、建筑布局、教学设施、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以及教育成果等方面。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