鎭海縣志卷十一學校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鎮海縣志 七》 古籍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776
颗粒名称: 鎭海縣志卷十一學校下
分类号: G629.285.5
页数: 40
摘要: 本文介绍了学校下校士馆和省城鎭海试馆的建立和历史。校士馆由王福昌在咸丰六年建造,是用来进行考试的场所。省城鎭海试馆则由方义路承先人遗命在仁和县平安坊纯阳庵巷买黄姓老屋一区改筑而成,作为士子考试的场所。两馆的建立都有其历史背景和意义,为士子提供了良好的考试环境和条件。
关键词: 镇海县 学校 历史情况

内容

校士館 在邑廟西舊傳爲軍門府地基東西闊十二丈南北長四十五丈有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後爲瑤光閣左右兩廊俱石柱桌脚凡一千餘號落成於咸豐六年十二月邑人王福昌際昌承其父志出資建造姚燮爲之記記曰聖淸御宇之康熙二十有六年改縣鎭海詔定爲中學其俊秀由縣官應試者數之贏縮率不外七八百人或有奇試之時每在冬末春始試之地則就治廨扃門授題凡堂皇廊廡衆吏舍坐幾滿後至且多戴篷露處者重裘不暄短肘相絀席僅尺障無牖間値風雨灑卷滲滲然颭燭搖搖然雖有敏才莫暢其所至僉以爲非恆計也然卒無所計邑紳議敘八品銜王君咸亨偕其弟議敘鹽運司運同銜咸章並以縣試第一入庠遂起任校士館之建事未果齎志以歿咸亨之冢子議敘同知銜欽賜舉人福昌仲子欽賜舉人加內閣中書際昌承其先志請於官相治東軍門府故址曠可營造爰經始焉自門及寢凡四重自堂及前後左右寮序凡六十餘屋自東及西之闊凡一十有二丈自南及北之長凡四十有五丈自土木丹漆工餼所費凡二萬餘緡自咸豐五年乙卯八月及丙辰十二月乃成凡一年有五月旣成於是乎上固下敞內達外明文疏交輝密奧深穆卑湫無患隘陋無苦下走無溷雜之辱胥隸無喧擾之繁行列有經休止得所以此庇蔭善苗培養初馨顯顯功也永永德也軌儀茂風教崇甄別舉錯弗遺弗濫責在官司器識文藝疇輕疇重懋勉在爾士於是同縣舉人姚燮叙所由來以刊元石其辭曰闢澮函雨可鴻其流嵩華惟峻累始一邱丱弁之倫升選之藪譬諸嬰孩字在慈母海隅雖僻代實生賢焉有成業不因眘先沐浴教澤眎爲旁務昧惑棘蘭率爾了故犖哉太原建館於鄉引經定制羅妙得綱俾我官司之俾我士弟之若或體之載振而啓之有穹者開有煒者堂服習古訓聿來蹌蹌曰金曰镠儲爲上寶建鼎鑄頑人文始造竟厥考之志答我皇之恩犖哉太原名永茲茂存同治初燬於兵克復後重建光緖志光緖三十二年邑人盛炳紀等於其內創辦鎭海公立兩等小學堂采訪册
  附
  省城鎭海試館 光緖二年邑人方義路承先人遺命於仁和縣平安坊純陽菴巷買黃姓老屋一區改築之其屋間數畝分圖券俱詳載章程簿落成於五年三月德淸俞樾爲之記光緖志〇記曰功令凡歲陰在子卯午酉之年聚天下郡縣學生而試之於各直省是爲鄉試子卯午酉之明年聚鄉試所得士而試之於禮部是爲會試凡鄉會兩試爲士子出身之途海內之士爭趨之然自各直省至京師皆有會館以弛其負擔而自郡縣至省城則無有焉其挾册負素而來者求一廛之蔽而不得擔簦躡履屛營歧路間噫憊矣此試館之所以始也吾浙鄉試之士莫多於寧波一郡其於省試有試館者惟鄞與慈谿而此外各縣無之鎭海於寧郡亦大縣也縣人兵部郞中贈榮祿大夫夢香方君始創試館之議未就而歿其哲嗣正甫觀察慨然曰此余之責也夫乃買仁和縣平安坊黃氏老屋一區而改築之其地曰純陽菴菴屋背西而面東外爲大門門有樓以祀魁星是爲魁星閣由門而進爲笙鹿堂堂後復有門顏以四字曰羣賢畢至由門而進則爲樓上祀文昌之神是爲文昌閣下則奉鄉賢栗主於其中春秋祀之又進則亦爲樓其下奉夢香駕部栗主亦春秋祀之崇德報功禮也旁有便座以待賓客後則庖湢井匽罔不肸飾士之以鄉試至者咸於此少休願居者聽之悉視鄞慈谿之例都凡黃鸞戶下地二畝有奇又朱義功戶下地七分有奇其外餘地又三分有奇實得地三畝有奇歲輸糧如額其規條經費及館中什物悉以簿籍之經始於光緖二年至五年三月而成縻緡錢一萬餘貫嗚呼正甫可謂能成先志矣夫外郡縣之人之至省亦猶外省之人之至京師也余從前驅車入春明門輒就會館而搘車焉然則省會之不可無試館從可知已顧安得每縣悉有如方氏父子其人者乎鎭海固人文所萃而試館旣建則應試之士必益多異時科第之盛甲於浙東可以此徵之方氏之澤孔長矣余故書其本末而勒之石俾居是館者毋忘其所自始也
  京都鎭海試館 在北京東華門外小甜水井同治丁卯邑京員謝輔坫盛植型曁京商余鴻潮等創議購置計屋四十四間鄞人左都御史童華爲
  之記光緖志〇記曰同治御極之初貞元啓運復旦重賡十餘年來劇寇次第蕩平吾浙以元年吿肅淸詔以四年乙丑舉行壬戌恩科鄉試並補辛酉正科屆六年丁卯鄉試續補甲子正科倂科取中兩榜得士正額曁恩廣凡四百六十有四人吾郡中式者無慮百五十人而鎭海二十有八人可謂盛矣各直省均設會館於京師以爲應試之所視其人多寡爲率吾郡舊設寧波會館於崇文門外鄞慈二邑又各有專館鎭海向未有館至是合前後科公車不下四十人府館無下榻處歲丁卯謝水部菊堂盛銓部蓉洲時官京兆迺相與謀置邑館適東安門外南畔有民房欲售於人爰郵書故鄉勸諸紳富集資有商於都市者曰余君春源慨然曰必俟集資而後置館試期伊邇恐未必遽潰於成我當首出資不足再籌款焉盍先置館而後集資乎兩君大喜遂蠲吉立券修葺而整理之高朗宏敞稱其人文余君並購什物若干置館中事成而公車己陸續至咸樂賓至如歸而頌兩君與余君高誼爲靡涯題曰鎭海試館不言會館者金爵觚棱舉頭在望惟鎭人士志觀光者得居之他不得託足焉懍天威咫尺之義也是科戊辰會試鄭君賢坊入翰林辛未甲戌聯翩捷南宮者無虛歲至丙子獲雋者四人楊君鴻元曹君昌燮得庶常爲鎭海二百餘年未有之盛事雖然莫爲之前雖美弗彰莫爲之後雖盛弗傳鎭海文風向稱極盛其人物之載在方志者如沈端憲黃文潔之理學節義賀黃門薛恭敏文介兄弟之學問經濟謝僉憲曁方伯給諫叔姪之政事學術而方伯叔姪尤以武功卓著其餘文章傳世忠孝名門不絕於書科名之盛莫如今日此固幸際我國家文明之治漸被海隅而亦其邑之賢士大夫振起而陶育之爲能應運而興相與沐隆化而作新也後起諸君子宜如何孟晉哉夫登巍科膺華選固桑梓之寵榮而諸先達流風未沫尤當景仰而服習焉名節雨露禮義風霜有足爲科名重者斯益邦家光矣是則兩君試館之設實振先聲余用是樂得而記之爲鎭海士人勸是舉也資皆出自好義之富凡初入禮闈者捐銀一次量其境而酌取之爲歲繕費館之基趾方位與夫門庭廊舍庖湢之瑣屑董事者詳書於碑陰俾後之人得遵守焉光緖十九年京員李濂重修王榮商有記鎭海館之西爲澤州試館修館時李濂於西首闢一門額曰蛟川別墅稍拓其牆俾可容車澤州人阻之此門復閉近時廳事前東廊改建客堂三間電燈自來水亦皆裝設矣新纂〇案澤洲館之前爲鄞縣館又西爲寧波府館皆近時所置鎭海館之東爲慈谿舊館相隔一小巷
  附錄鎭海館基址房屋
  鎭海試館在東安門外小甜水井東畔向南背北南至小甜水井路北北至康家胡同東西各至本館牆爲界自南至北量計長二十丈有奇自東至西量計廣十丈有奇西院之南牆外爲鄰屋長照東首大門減七丈大門屋五間左爲廐一間右三間守館人居焉儀門屋七間左祀文武二帝聽事屋五間東西廊二廊之東斗室向南一間廊之西爲西院屋三間右斗室二間相向聽事後屋五間左斗室一間右門外隙地一區隔以牆牆後小屋七間西院後續購屋前後兩屒凡七間由聽事右月洞門進門左屋二間後院有井一口斗室前後各一間統共計屋四十四間
  南山書院 在縣治東宋儒沈煥講學之地明嘉靖七年知縣周懋申請建立因錄其後裔沈廷臣給以衣巾又撥昌國海塗田三十畝以供祀事三十六年知縣宋繼祖重修復圮淸康熙五年重建乾隆志〇許德裕記 先生名煥字叔晦受學於金溪陸子之門寧宗朝爲舒州通判卒贈文華閣學士謚端憲傳載宋史其生平講學之堂曰南山書院後卽於書院祀先生自宋元以來每於冬至日縣令以牲帛祝文從事歸胙於其子姓歲以爲常歷數百年而祠圮祀在荒榛露處間今裔孫卽遺址而築成之雖營度未及前時其不湮沒於草萊中亦深幸前人之有嗣能追祀先哲依然弗替也德裕以奉職司鐸於此進謁庭階尙覺典型不遠用是題名祠壁而系之以詞曰醇深正學肅雍令儀君子其人後生所師晝觀夜卜兩思無愧我書諸紳我銘諸器講壇舊蹟泮宮之東曾元興起更新厥工小子拜瞻夙言齋沐風規不忘秀蘭芳菊〇陳夢蓮記 今學者推尊象山則曰尊德性推尊紫陽則曰道問學夫性學原非有二也自朱文公答項平父書以持守義理辨其性學而人遂以此分視乎朱陸及鵞湖講義利章講究太極無極二子之說甚爲融洽但二子於異處求同後人強執同爲異夫使聖學果有二大學言明新中庸言性道其合歸愼獨也果有二乎哉蛟川端憲沈先生偉儀度尊瞻視居鄉校人多以嚴見憚第自以爲姿稟剛毅非所以歡事庭闈因大書深愛和氣愉色婉容朝夕韋佩以爲箴戒而一室中孝友之氣象肅然敬藹然和也入太學文行冠多士始與臨川陸子壽爲友一日盡舍所學師事焉晝夜鞭策務本趨實不自矜衒乃四方望風慕德者屨益戶外而先生介節自謂非直諒不與進非多聞弗與友也至其潛心經義非聖哲書未嘗講習然自以爲致知所以實行而稽古乃以建諸猷爲及聞朱文公呂成公講學於婺徒步受教考德問業會通於河洛性命之原凡世變推移治道體統君明臣賢經綸事實孳孳焉講求日益深
  廣但澹泊明志輕於仕進不詭隨苟容以取光寵第進士爲太學錄修教養法以培士類重經術以務實學門人弟子決疑請益者自遠而至顧先生啓迪簡嚴舉止端重由京師以迄郡邑咸謂南山沈先生師嚴道尊云夫宋至理宗朝君子小人互爲消長其相臣之賢莫如周文忠公必大雅以氣節自許而文章尤素爲主眷且生平又不妄許士大夫獨與先生道契爲最深然又曰吾生時不能推揚賢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先生爲其所敬服如此象山之門人舒文靖公曰師道尊嚴予不如叔晦其行誼又爲所推重有如此故世不知先生觀二公之退讓而稱道者可以知先生德行學古之大節矣嗚呼自孔孟以道學接精一之傳漢唐諸儒未統宗旨宋時濂洛關閩出而理學昌明乃新學倡而斥之爲僞諸儒之正學更盛明代表章大全河津姚江諸儒遠繼其統至後講學東林目之爲邪黨其禁天下書院不盡毀之不止皇朝鼎興崇正學翼傳註其於端學術而正人心大爲釐正乃拘儒不睹奧旨義蘊妄謂象山陽儒陰釋詆爲異學夫世所稱爲異學者牴牾鄒魯肺腑乾竺耳世安有所志者大所據者實如呂東萊所尊者而謂得以異學斥之也乎先生之人品高明志行恆不自恕居嘗曰吾晝觀諸妻子夜卜諸夢寐兩無愧始可以言學然則先生之學殆孔孟愼獨謹幾之學而又貫通乎德性問學之實學其果有異於孔孟程朱也哉由宋迄今五百餘歲而理學凡三詘究之先生之正學揭日月而行江河今海隅之地自端憲爲之倡教而蛟水化爲洙泗人文蔚起至今稱先生之遺範不衰先生纂解語錄皆有用於世而言動俱循禮法其門人之最著者奉川竺大年理學淹貫家法整肅其規範與先生同先生俎豆鄉學祠在郡之鎭明嶺與舒袁楊三先生合祀邑城東之書院其家塾也長至令節後裔次序拜祭於庭嗟乎先生之食德豈惟其後裔哉先生之風爲百世師後之學者咸尊法先生焉可也〇張懋延蛟川詩話邑東南隅有一宅其門榜曰南山書院蓋宋孝宗御書以賜沈端憲者端憲以道學名家爲淳熙四君子之一紫陽朱子轉運浙東時曾來相訪留吾定一月而去事載何氏語林先遺獻山舍偶考亦載此語此蛟川隹語也前輩薛書巖士學周方人西許孟祥應禎皆有詩今薛周詩失傳而許詩尙在爲錄於下其一曰偉人何事駐車塵把臂曾標兩鳳麟一月話言良不薄千秋公論到今新淸泉定照鬚眉古蒼蘚難尋杖履春想像印山城畔路衡門歲晏尙留賓其二曰理學衣冠南渡盛鵞湖高弟溯先民誰言濱海無多地能使新安遠問津六籍淵源分簡册一鐙風雨共林茵追隨自恨余生晚山水悠悠松桂春光緖七年沈氏後裔出公款修葺二十八年重修新纂
  湖山書院 在縣西北七十里元至元間建祀文潔黃先生至正間燬族孫黃禮之復建倂刻日抄遺書藏之院中明洪武初燬於兵嘉靖五年重建後燬嘉靖府志淸乾隆九年黃昱等於舊址重建歲時承祀乾隆志〇全祖望澤山書院記東發先生本貫定海其後徙於慈谿晚年自官歸復居定海靈緖鄉之澤山榜其門曰澤山行館其室曰歸來之廬己而僑居鄞之南湖已而遷寓桓溪自署杖錫山居士已而又避地同谷然先生沒後其子孫多居澤山者蓋先生慈谿舊宅在鳴鶴鄉之古窰其去澤山甚近故也澤山本名櫟山先生始改名焉元至元中學者建湖山書院以祀之其去行館十里不久而燬黃氏後人禮之復建焉今廢矣日抄舊槧藏於院中亦不復存予謂當復行館之址而以澤山書院名之以從先生之舊定海諸公皆以爲然請予記之先生講堂在山南望江阻海環植松菊最稱一方之勝黃翔龍詩所云高風河影動斜月竹身寒潮海秋聲闊山林客夢安者也然其爲定海重不在此朱徽公之學統累傳至雙峯北溪諸子流入訓詁一派迨至咸淳而後北山魯齋仁山起於婺先生起於明所造博大精深徽公瓣香爲之重振婺學出於長樂黃氏建安之心法所歸其淵源固極盛先生則獨得之遺籍默識而冥搜其功尤巨試讀其日抄諸經說間或不盡主建安舊講大抵求其心之所安而止斯其所以爲功臣也西山爲建安大宗先生獨深惜其晚節之玷其嚴密如此婺學由白
  雲以傳潛溪諸公以文章著故倍發揚其師說先生獨與其子弟唱嘆於海隅傳之者少遂稍闇淡予嘗謂婺中四先生從祀而獨遺東發儒林之月旦有未當者抑不獨從祀之典有闕宋史儒林所作傳本之剡源墓表其於先生之學無所發明淸容則但稱先生之淸節嗚呼聖人所以歎知德之鮮也先生之祀於慈在杜州六先生書院中其祀於鄞則予所建同谷三先生書院中澤山之祀乃其專席故詳其學之有功於聖門者先生之子皆純儒當附表之嗚呼顏何人哉希之則是吾願過斯堂者其勿自棄也〇案黃氏譜禮之名居敬爲文潔族孫嘉靖府志作五世孫誤
  崇正書院 在江北西管鄉舊係羅祖菴淸康熙五十八年知縣田長文改爲書院菴產二十畝有奇悉供師生膏火勒記於石嗣以地居曠野多士艱於遠集講席旣虛屋宇亦就圮雍正十二年署縣事陳秉鈞將田暫撥城中義塾乾隆元年江北士民莊懋建等申請知縣楊玉生移崇正書院舊屋建築於莊市庶東西兩管道里適均便於肄業知縣允之越二載落成總屋一十三間歲延師課士乾隆志嘉慶十八年里人陳圭修等集資重修知縣郭淳章爲之記張志稿〇記曰予蒞任以來聞淸泉鄉有崇正書院廢壞不修久矣更新創造規制悉備陳君圭修莊君海六司其事而莊君黼華莊君瑞昌莊君以臨洪君炳炎陳君機周君大定陳君樞與襄厥事焉今年冬陳君之子營莊君之子粵臺乞予文紀其巔末將勒石以垂久予維國家培植士子幾二百年今皇上御極之元擢用人材特重甲科由是通都大邑及遙陬僻壤之士無不爭自濯磨仰答至意則斯院之建其所係豈淺鮮哉案縣志載書院舊爲羅祖菴在四方橋右康熙五十八年邑令田公毀之卽其地而立義學顏曰崇正書院乾隆元年邑人士倪君上乘莊君懋建請於邑令
  楊公乃移建於莊市進賢橋之北東西鄉之就學者便之歲月旣久漸就傾圮旁風上雨不得肄業其中幾至鞠爲茂草矣陳君莊君志在重建乃與里中諸紳士協謀分立柱首而身綜其勞惟時邑侯魏公首捐俸爲之倡諸紳士以次出資共襄厥事鳩工庀材維新是圖經始於癸酉八月成於今年十一月講有堂學有舍退息有所門廡齋廚罔不畢具昔日之墜者以修廢者以舉於是養育人材可不謂盛事歟予雖未嘗一至其地竊嘉陳君莊君之用心故樂爲記之遂書以塞其子之請抑予又願爲多士吿也繼自今肄業書院所當顧其名思其義毋慕乎功利毋羨乎聲華毋溺乎二氏之邪說尊聖賢之正學爲國家之正人斯則可耳若夫涉獵詞章馳鶩聲氣而於崇正黜邪之道恝焉不講則非里中諸君建學之意抑亦爾多士之羞也光緖二十七年樹德堂葉氏助錢五千緡餘慶堂方氏助二千緡劉鵾莊袞蘇丙森陳予齡等協力捐募共得萬金爲修脯膏火之費王榮商爲之記三十二年改設崇正兩等小學堂旋卽他徙采訪册
  鯤池書院案舊名蛟川書院在巡撫常安改今名 在梓蔭山下前明時山頂建文昌祠山麓建純陽閣多士會文於其所兵燹後歸於釋氏改名羅漢堂乾隆八年邑人鄭宗璧李士瀛等請於知縣楊玉生復改建書院知縣捐俸以倡紳士共輸銀三百八十兩有奇鳩工庀材經始是年冬至十一年二月落成中爲講堂東西廊廡各八間南嚮書舍七間西南臺門三間東北小屋三間旁啓後門餘爲園圃映池橫二十五丈由臺之南入學後河西流與泮水合乾隆志〇邵向榮記 鎭海之有書院自南山先生始宋理宗賜額朱子與先生談道信宿於茲當時比諸鹿洞云明季改爲先生祠越三百餘年重建蛟川書院於梓山之陽昭舊緖也蓋先生以詩書禮樂教其鄉歷久而士風猶古邑宰楊公從諸生慕道之誠新講學之地德意深遠矣乾隆辛未歲明府王公延余攝院長一日公命題校諸生文藝於堂客有從閩來者揖而言曰是勝地也凝千山之秀涵萬項之波地鍾人傑宜羣賢畢集於是將爲沐日浴月之文乎蛟龍變化之文乎名世之文傳道之文乎旣而問曰曷不崇祀朱子應者曰將建閣以祀朱子而配端憲沈公客笑曰端憲與慈湖皆象山弟子當配黃公文潔於是尊德性道問學之論鋒肆起蓋謂尊道各有淺深知行亦互爲先後合而不分與分而不合非俗學則異學耳此雖老生常談亦篤論也雖然端憲之結契朱子未嘗不從善學象山來朱子教人格物致知先須涵養德性端憲從象山用涵養德性之功而從朱子以盡格物致知之學詎云先迷後悟哉夫曰六經皆我註脚不善學者欲廢六經善學者從六經以求一貫而晝觀夜卜察物省身知行並進與朱子自合符節惜乎當年聚首書院時必有所以昭示諸生者而言弗傳也夫麗正書院始於唐漢魏無聞焉延及趙宋書院之建於郡邑者不勝記而白鹿嵩陽應天嶽麓爲最著大約爲朱子所至之地而教益醇人才益盛也今鎭之士確奉朱子之訓又博稽彙纂之朱子全書絕不惑於異端曲說毋乃南山先生之教澤猶有存焉者歟明之中葉有繼南山而興之賀公醫閭其初篤信新會猶南山之篤信金溪而以之教人惟取朱子所纂之小學一書以爲學者入道之先務是又善學新會之高明而要必由於切近遙遙數百年兩賢之於朱子皆殊途而同歸也如是夫濂洛關閩四子後諸儒中之持論或有鑒於俗學之支離而矯枉或至於過遂至大學格物致知之條目亦含糊而不肯確有所發明或疑與程朱各立門戶要其中不無與程朱合而有可與程朱之教並傳是固不足爲粗妄者道所憾爲之徒者不能得其大旨之所存往往泥於其說之偏參以臆見纂爲成書以致好名之徒摘其一二句之語病大聲疾呼攻之以爲衛道功臣倘令端憲醫閭纂金溪新會語錄當必不至於若是而究其說之偏漸流禪釋誰之過也然則維學道之新如鎭之兩賢不誠若砥狂瀾之蛟峯兩柱哉夫慈湖之學廣大文潔之學精微後人強分品目要以折衷於朱子而以其所學者教人斯無偏陂之患醫閭先生作書院記曰不能苟同流俗謹取紫陽文公之教於鹿洞者躬勉以誨弟子今鹿洞之規條具在前哲之教澤猶
  新鎭之學者師承其意而加厲焉於以緜學道之緖取則不遠矣不惟文藝雖然必謂文藝之無關於性功竊疑之陸子曰某亦教人做時文要曉得此意是爲公不爲私誠使攻制義者於聖賢之語言盡學問思辨之功而求其言中之志與神以傳之於筆必將神與之浹而志與之通以視夫襲取前言空談性道者其用心之疏密必有間矣卑之無甚高論不亦致知存心之是或一道歟明府王公服膺程朱語以資政教善談名理其所以詔諸生者詳且盡矣又以予言足爲諸生勸爰爲之記四十一年知縣周樽以田租所入僅供院長修脯將學租增銀五十五兩零以爲月課之需四十四年樽又捐俸置田偕邑人王世綸等助田三十九畝六分六釐零歲入穀五十二石以供膏火每歲延請院長掌教每月之一日知縣課試十六日院長課試較其優劣而進退之嘉慶十二年署縣事陸玉書祀先儒沈端憲黃文潔二公於後軒每歲春秋致祭巡撫阮元題曰景賢精舍陳志稿秦瀛記慈谿鄭書常主教鎭海之蛟川書院議以其鄉先賢沈端憲黃文潔祀於院中以勸士之志於學者事旣舉寓書京師請爲之記余惟道學之傳莫盛於宋余家無錫自楊文靖倡道東南無錫因以有東林書院而顧高諸君子卽搆道南祠於其旁以祀文靖沈黃二先生產於蛟川皆能講明正學則蛟川之有書院兩先生其烏可無祀夫文靖學宗伊川程子南宋以後朱子出而伊川之學益昌明於時居敬窮理存心致知其立說萬世無弊同時惟象山陸子其學與朱子稍異由是後儒有朱陸異同之論要之陸氏講學鵞湖其所以爲教切實近理並非專尙空虛而朱子陸子皆嘗游於浙東浙東之學者各有師承端憲文潔其較著者兩公得力所自不必苟同而皆能自砥於學以見諸立朝制行學者稱之無異辭辟諸水然其源同出於正百川之流支分派別而無不同歸於滄溟而止又何病於先儒宗派之殊歟余老而廢學繫官於朝祿祿無所比似年垂七十方將吿歸田廬與吾邑後進講明文靖之學而力有未遑書常課士蛟川爲位以祀兩公春秋釋菜與諸弟子講道課士蓋學之興也有自矣是爲記歲久就圮道光十一年知縣郭淳章與邑人樂涵等重爲修造明年春落成光緖志郭淳章記略和蔭山麓之純陽閣恆爲邑人文會之所後歸釋氏前令楊公從紳士請詳改書院仍祀端憲於其中配祀文潔昭舊緖也越今百年日就傾圮余於課士之餘謀與紳士重新之衆議僉同因屬樂孝廉涵董其事工始於道光十二年二月落成於次年之春凡爲屋三十六間費錢二千七百有奇方欲酌定學規籌増經費思與諸生相切劘以樂觀厥成而擢任粤西未獲蕆事不能無望於後之君子焉咸豐十一年兵燬同治十年邑人傅昌禮昌珩仍舊制重建大堂後小軒改築爲樓祀沈端憲黃文潔二公於上光緖志俞樾記鎭海梓山之陽有鯤池書院焉始建於乾隆之初爲蛟川書院後改今名院中奉沈端憲黃文潔二公栗主春秋祀之皆鄉先賢也咸豐十一年毀於兵大亂旣夷百度草剏釐補穿敝日不暇給顧瞻講舍猶爲邱墟牧兒蕘豎薪刈其下過者唏焉邑有傅君曰昌禮曰昌珩者昆弟也富而好禮趨義若不及乃喟然興歎曰有舉無廢舊貫必仍僧廬道觀尙或新之况先儒俎豆在堂諸生巾卷在庭而使兔葵燕麥搖盪春風責在吾黨其敢忘乎爰出巨貲庀材鳩工經始於同治之十年凡用錢四千餘緡踰年而畢功前堂後室悉還舊觀材美工巧有加於昔落成之日仍奉沈黃二公栗主而祀之如故事焉禮也精廬旣建多士咸集挾册負素諷誦相摩僉曰是不可以無記乃以屬樾樾嘗與修鎭海縣志故於其本末粗能言者自來講學家每以沈端憲黃文潔兩公學術微有異同嗟乎尊德性道問學聖門本爲一事斤斤於朱陸之辨已爲多事况沈黃兩公同爲鎭海先賢其在古制皆所謂國故者也鄭康成解國故曰若周有周公魯有孔子古人奠於學必祭之沈黃兩公之在鎭海庶足以當此鎭海之士讀兩公之書而各有得焉則於沈潛高明一無偏倚進於聖賢之域不難矣又何事斤斤辨論於其間哉樾考之舊志其地在前明爲純陽閣後又爲羅漢堂今一變而爲諸生橫經講藝之所非吾道之光歟然則居斯院者但當尊其所聞行其所知以尋兩公遺緖勿執門戶之成見入主出奴而轉爲異端之徒所竊笑也樾章句陋儒何足言學於兩公學術之異同不敢輒有辨論而嘉傅氏昆弟之意若無文字紀述懼不足以毖久遠故不辭而爲之記自茲以往學術昌明人文益盛庶不墜沈黃兩公之遺風而傅氏昆弟重建書院之雅意亦可以無負矣光緖十五年邑人周家勳捐助銀一萬元盛太史炳緯議以此款添設經古小課邑令王承煦撰記勒石見金石門二十一年炳緯等復募銀二萬二千五百元添加大課膏火三十二年科舉廢書院大小課停止其銀均撥入中學堂以作基金所有田地山蕩均撥與公立兩等小學堂充作辦學經費新纂
  鯤池書院田原存田貳畝柒分胡孝先入田玖畝謝緖恆等捐田肆拾畝餘田詳下
  知縣楊募捐田肆拾伍畝陸分案後載田畝核算子目祗有肆拾肆畝伍分
  陳華舖 壹畝貳分 租壹百肆拾觔
  又 壹畝壹分 租壹百叁拾觔
  半港 貳畝 租貳百肆拾觔
  柴樓 壹畝捌分 租貳百觔
  又 壹畝叁分 租壹百陸拾觔
  淸水橋 壹畝伍分 租壹百捌拾觔
  王衙漕 玖分 租壹百觔
  仰朶灣 壹畝陸分 租壹百捌拾觔
  里樂 貳畝捌分 租叁百捌拾伍觔
  上傅嶴 伍分 租陸拾觔
  石湫 壹畝貳分 租壹百貳拾觔
  胡家〓 叁畝捌分 租肆百叁拾觔
  又 貳畝伍分 租貳百柒拾肆觔
  又 貳畝玖分 租叁百肆拾陸觔
  饅頭山根 貳畝 租貳百觔
  靈山脚 壹畝捌分 租貳百零肆觔
  又 伍分 租伍拾觔
  又 伍分 租伍拾觔
  孔墅嶺 壹畝壹分 租壹百貳拾觔
  浦前 壹畝 租壹百貳拾觔
  周龍橋 壹畝貳分 租壹百肆拾觔
  徐家洋 貳畝 租貳百貳拾觔
  又 壹畝 租壹百拾觔
  後所 壹畝貳分 租壹百貳拾觔
  姚聚與 肆畝 租肆百叁拾貳觔
  算山 陸分 租陸拾觔
  淸墩六水牽 壹畝肆分 租壹百肆拾捌觔
  爲前 壹畝壹分 租壹百叁拾觔
  知縣王墾陞傅家碶田伍拾肆畝伍分
  東板橋西 叁畝 租叁百叁拾觔
  東板橋下 陸畝陸分 租陸百玖拾觔
  跳頭田 肆畝壹分 租肆百伍拾肆觔
  孤墳灘頭 肆畝 租肆百拾叁觔
  又 伍畝 租伍百貳拾觔
  六家車 壹畝伍分 租壹百肆拾捌觔
  江船埠頭 陸畝壹分 租陸百叁拾伍觔
  又 陸畝貳分 租陸百捌拾柒觔
  又 壹畝玖分 租貳百拾觔
  碶西 叁畝玖分 租叁百捌拾貳觔
  碶東田 伍畝 租伍百伍拾陸觔
  又 肆畝貳分 租肆百陸拾肆觔
  橋下圓圖 叁畝 租叁百肆拾觔
  知縣周續購田叁拾陸畝柒分
  天福管 伍畝肆分 租捌百陸拾肆觔
  又 貳畝叁分 租叁百拾捌觔
  又 貳畝叁分 租叁百拾捌觔
  沈家山下 貳畝柒分 租肆百伍拾觔
  淸水浦 壹畝捌分 租貳百捌拾觔
  又 壹畝伍分 租貳百觔
  碾子根 貳畝柒分 租肆百肆拾貳觔
  墳後田 肆畝肆分 租陸百捌拾觔
  笆下田 捌分 租壹百貳拾觔
  姚家斗 壹畝 租壹百肆拾伍觔
  倒江塘 壹畝 租壹百伍拾觔
  又 壹畝 租壹百伍拾觔
  大路下 壹畝捌分 租貳百玖拾伍觔
  陳山脚 捌畝 租壹千叁百陸拾觔
  知縣于撥入海雲菴田捌拾玖畝柒分
  裏樂車水邱 貳畝貳分 租叁百伍拾觔
  裏樂樹橋頭 叁畝叁分 租伍百零柒觔
  又 肆畝陸分 租柒百零伍觔
  又 壹畝叁分 租貳百觔二
  裏樂樹橋頭 壹畝叁分 租貳百觔
  外樂長河塘 叁畝捌分 租伍百玖路肆觔
  又 貳畝 租叁百零伍觔
  外樂 黃家頭 貳分 租肆百肆拾捌觔 門口田 叁畝
  又海雲墩 壹畝陸分 租貳百陸拾肆觔
  逍家塘河灣坟 伍畝捌分 租玖百貳拾捌觔
  又黃家河頭 貳畝 租叁百貳拾觔
  又 伍畝伍分 租玖百觔
  又 貳畝 租叁百貳拾觔
  任家塘彭家邱 壹畝租貳百觔
  又 壹畝 租貳百觔
  又大路下 貳畝 租肆百觔
  又彭家四下邱 壹畝 租貳百觔
  又三角田 柒分伍釐 租壹百伍拾觔
  又郞湯橋 壹畝伍分 租貳百玖拾觔
  又雙亂汪 貳畝貳分伍釐 租肆百伍拾觔
  又浦田 壹畝 租貳百觔
  又裏三角田 壹畝伍分 租叁百觔
  前沈田則 壹畝租貳百觔
  又 伍畝貳分 租玖百伍拾伍觔
  沈家山下 壹畝伍分 租貳百伍拾陸觔
  又順道橋 玖分 租壹百捌拾角
  倪家橋 伍畝 租玖百柒拾觔
  又廟前邱 貳畝叁分 租肆百捌拾觔
  倪家橋小橫頭 肆分伍釐 租柒拾伍觔
  又 壹畝 租壹百陸拾觔
  菴前田 拾貳畝柒分零 租壹千捌百念觔
  又地 叁疄
  按以上田畝均照光緖志載入惟查光緖十三年間經邑令王承煦將所有田地山蕩實地澈查立有專册於册中騎縫蓋有縣印以資遵守後是項田畝撥給公立兩等小學堂其專册卽歸該學堂執管
  靑龍山地壹百叁拾壹畝柒分肆釐玖毫同治十三年間定鎭兩邑人互爭此山經定海廳勘訊斷結將丈餘山地一百三十畝零作爲官荒詳請府憲以充定海嬰堂之費貢生車朝案舉人陳繼揆生員鄭鴻壽等呈請縣主轉詳上憲將是山撥入書院道府憲均以是山爲鎭海所轄例應歸入蛟川書院飭知紳董承糧管業光緖志
  按靑龍山一座在梅山之對面全歸鯤池書院管業鯤池書院卽蛟川書院曾經董事查勘其已墾者計百數十畝召佃種植餘待續墾云
  靈山書院 在靈巖鄉一都里人鄔斚建講堂五間東西學舍共三十六間復捐田三十畝爲延師脩脯諸生膏火之資陳志稿學政阮元爲之記記曰鎭海舊無書院嘉慶九年邑之優貢生鄔斚因舊所捐田一百畝建節孝祠後有義學有文昌閣將復開置書院立講堂以嘉惠邑人由鎭海縣申請余吿之曰黨之有庠猶州之有序也學不可以無規朱子白鹿洞舊事其例也旣而學官以其規約至復捐田三十畝有奇以爲膏火之費且言將以秋中下旬落成具以書院之圖來考圖書院內立講堂五間南向在文昌閣之外又其外爲土地祠其東爲魁星閣講堂兩廡東西立精舍三十六間以爲諸生游息之地左右池水環帶嘉木脩植規模完美夫捐資義舉也勸學美事也郡有是人而有司不與之者無是理也余且聞生好善行義有不止於此者周禮六禮曰中和六行曰任卹爲善無不報而行道有福斯院之成豈徒邑之人士蒙其休而已哉因其請而爲之記光緖間屋宇傾圮里人虞淸華虞得祺等募捐重建易南嚮爲東嚮鄔氏移交之田產除院基地外餘田八畝專供春秋二祭及修屋之用王榮商爲之記記曰靈山上游之水自瓔珞河東流二三里折而北行經湖塘以達於鄔隘有屋巋然峙於水西者曰靈山書院始建之者曰鄔明經斚斚有義行見鎭海縣志記之者曰督學阮文達公亦見縣志而院中故有鄔氏祠是以遊學者甚少後遂傾圮舟行過之但見斷椽殘瓦零落墟莽中而已同治間嘗修之者曰鄔明經錦泉錦泉能文章其於書院特編葺數楹而荒寂如故也光緖十八年議遷祠於湖塘廟之北而集衆力以新書院者曰虞茂才淸華佐之者曰虞茂才得祺虞氏多樸學而兩君尤勇於任事故期年而有成也其外爲周垣而其東爲門捨舟而入東向者曰講堂凡五楹中祀朱子左右爲夾室肄業者居之其後亦有垣垣內蒔花竹其東南隅曰魁星閣循閣而西有假山有池皆嘉慶間舊物也其南偏亦有門門之西曰文武殿祀文武二帝殿右曰松蔭軒凡三楹旁有古松森森獨立類人之有氣節者其東北偏亦有門入門而南曰春靄樓凡三楹登高眺遠之勝於是乎在又西爲守樸齋凡五楹又西爲庖湢之所而其中隙地餘材尙多有之蓋絀於力而有待云爾其來京而述於余者曰樂孝廉駿余里居時嘗往來書院之旁而惜其不振也聞其成而喜故爲之記光緖三十三年改爲靈山小學堂新纂
  蘆江書院一名觀瀾書院在海晏鄉二都一圖舊係廢菴名普濟乾隆五十八年里人楊人模石幹鄭脩璿等募金改建大門一間講堂三間兩衕東西廂房各五間西廂外側屋間堂中供朱子遺像嘉慶二年學政阮元題曰積書堂平湖貳尹方維翰以公事抵定海暫駐書院去而貽片楮改名觀瀾書院十年巡撫阮元復題海濱鄒魯額道光間里人沃正栻等於院西增建屋二間顏曰學半軒公置田二十二畝五分光緖十年定海大榭鄉人孫元華助支家隩田二十三畝三分以充生童膏火光緖志參陳志稿張志稿光緖季年科舉停止書院卽廢新纂
  龍山書院 在泰邱鄉一都一圖光緖志課試久廢屋宇尙存新纂
  振文書院 光緖四年里人王錫山等於靈巖泰邱兩鄉交界處舊有三官堂改建之大門三間門內屋三間講堂三間崇賢閣三間左右廂房十四間門前臨河屋八間大門左屋三間右屋三間右廂房外屋三間魁星閣右臨河樓屋一間崇賢閣右圍牆外隙地一方後圍牆外右邊隙地一方置田二十二畝二分二釐周茂榕爲之記記曰去縣治三十里而遠有二鄉曰靈巖曰泰邱山水之勝甲於一邑居其地者人文蔚起視昔益彬彬盛也舊有靈山龍山兩書院分隸一鄉規制未宏不足來遠方士廢已久矣都人士慮廢者弗舉而禮讓之俗不永也而又慮教有其地彼來學之疲於奔走也謀於衆界二鄉之間有古刹將度爲書院上其事於邑令于公報可於是合力醵金擴其門而新之榜曰振文堂基寢室悉仍舊制盡撤象教而奉曹沈黃三先生栗主於其中復敦禮名儒典教席講肄有舍賓從有所庖湢有次從遊者風動雲集一時稱盛屬予一言記之予曰斯役也其於學者之道蓋肯構矣乎吾鄉古稱敦樸宋三先生出昌明正學其遣澤猶然在也學者是景是仰式前賢之軌轍闢後來之門徑要以修於此效於彼俾凡學者皆知所自勵譬諸江海之濱一開墾之而斥鹵可稼童獨之山栽培種藝之不數年而嘉木生可梁可棟樹之廣斯儲也宏積之厚斯發也茂則夫漑三先生之澤羣焉聚學於斯日有益月有功等而上之以至爲程朱爲孔孟皆不外是學是教而裒所心得出爲世用者偉矣豈第工詞章拾靑紫而已哉襄是事者董德綏邱煥章周乃大王顯謨顧家桐俞汝昌樂俊巖王炳奎顧國瑞卓厚栽林鶴年例得列諸碑陰因附誌之光緖志
  九峯書院在泰邱鄉里人葉振六等建募捐田七十三畝四分六釐光緖志知府宗源瀚爲之記記曰國家久道化成文教洋溢播於山陬海澨士益奮志詩書絃誦之聲比戶不絕而其聚而會文尤能多立講舍仿鵞湖鹿洞之遺規延請名師以教以養由是人材日起科名愈盛如蛟川近日之建九峯書院也固亦其鄉老培植後進之雅意哉蛟川舊有鯤池書院在縣城中每月朔望邑大夫下教課士而浹江以南崇山峻嶺來就試者遠或百里擔囊負笈咸以跋涉爲苦於是嶺之內泰邱鄉廩貢生葉振六生監顧永照周維楨張文愷史廉倡議建書院於其鄉同副貢生顧廉生監胡鳳翔胡樹楨張顯淸張世萱陳錦泉勸捐各大姓而同知銜周寶鼎貢生周寶南陳璞齋首先輸資其餘捐者多寡有差乃擇地於坉康河廿條橋之西興工於光緖丁丑冬以監生胡洪安董其役越一載而成建有大廳三間中爲講堂供奉先儒朱子及鄉賢沈端憲黃文潔神主又有門屋三間牆垣庖湢悉具工旣竣名之曰九峯書院九峯者卽其鄉之上傅山也自郡之太白山發脈而至上傅數十里內蜿蜒有九峯故呼上傅之山爲九峯而是院直
  與九之中峯相對因以名焉院之北背金塘江四面皆綠野環抱中有長河爲泰邱與靈巖海晏三鄉通渠士子往來會文一葦可杭鄉老咸謂書院之建地最得宜不但形勝之天然也今歲春顧廉等以院已成且延山長主講二載請余爲文以記其事余謂四明科名邇來最盛蛟川乃瀕海一邑而歌鹿鳴者至濟濟焉蹌蹌焉其登上第爲中外官亦後先相繼此固聖天子崇文之治遠被於海隅而亦由是邦人士能感興奮起慕辟雍之教澤溯前賢之流風興學拓基以育英才科名之盛夫豈偶然也哉抑余尤願是院多增置肄業之舍與膏火之田俾諸生益得敬業樂羣互相切磋明經修行備朝廷他日楨幹之需則又守土者所厚望也夫是爲記光緖三十一年改辦九峯養正小學堂新纂
  雲衢書院 在鎭隅七圖霩〓所城崇秀門外枕山之麓咸豐間里人汪瑩等捐貲購基建講堂三間左右廂屋各四間臺一座落成後學使張錫唐題其額曰雲衢書院嗣復捐貲置田三畝餘戴聲望爲之記張志稿記曰吾邑城中有鯤池書院每月朔望課闔邑生童江北崇正書院第課東西管二鄕之士江南海晏鄉正筆山下觀瀾書院則爲一鄉生童月課設也吾所僻處海隅俗陋民貧安望建設書院惟是士之讀書應童子試鄉試者頗不乏人觀瀾書院雖建因少公產從未舉行月課城中書院距吾所約百里許士人又緣跋涉之難憚於赴課則欲人文之蔚起也難矣嘉慶間先仲父五封先生得海塘內〓田十八畝爲創立書院之資無如風潮數壞塘石田禾屢致歉收至十餘年後蘆江曹氏復堅築此塘是田始得成熟生息咸豐初里人汪瑩戴紹唐汪繼述荊起鎔戴聲榜姚運中張世槐戴鋆戴聲霈張世則等各捐貲購枕山之麓地址創建書院工旣竣請於學憲張文貞公給雲衢書院額嗣各董復捐貲置民田三畝五分以基之聊爲一簣之覆爾還望里中殷富慷慨輸貲吾所士人踴躍襄募擴充院中公產以爲後日舉行月課之需庶幾肄業得所相觀而善由茲發軔直上雲衢以無負文貞公命名之意則人文之蔚起自蒸蒸未艾已爰不揣謭陋爲記其緣起如此宣統二年改辦雲衢學堂新纂
  社學 坊隅一所鄉都二十四所成化府志明嘉靖間廢嘉靖府志
  南城義學 在城隍廟左案乾隆志作忠勳祠義學乾隆十一年知縣王夢弼詳撥鯤池書院內傅家碶下田十畝有奇一作二十畝誤以資膏火因地瘠常歉每歲知縣給米四石以益其費光緖志久已停辦宣統三年將田九畝四分撥充困勉學堂經費新纂
  楊亭義學 在泰邱四都二圖邑人謝兆昌題曰黨塾遺規乾隆十一年知縣王夢弼詳撥傅家碶下田三十畝有奇以資膏火光緖志宣統初年義學停辦經理人張景渠等議定每年租息分給楊亭廟下各小學堂新纂
  靈山義學 在靈巖鄉一都節孝祠之西廊里人鄔〓建書舍五間俾里中貧不能學者讀書其中復捐田一十二畝以贍學費光緖志今廢新纂
  鳳湖義學 在靈緖鄉道光十一年里人方大品方城方家盛創建書舍俾族之子弟與里中貧不能學者讀書其中復置田以贍學費光緖志郭淳章爲之記記曰古者先王設教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先之以家有塾家塾者與鄉學國學並重而爲化民成俗之基也方今黨庠術序徧天下聖天子敷教右文微特薄海從風卽山陬僻壤身不親皋比之化未有十室無弦誦聲者鎭邑瀕海號爲小鄒魯余抵任後卽勸修夫子廟規制大備年來甲科之盛爲四明諸邑冠抑余竊媿簿書鞅掌未能以教化導民尙同乎俗吏之爲也靈緖鄉方生大品率其族城曁家盛等捐田創建鳳湖書塾以教其族中子弟卽鄉人之願學者亦許造焉誠美舉也塾成乞余一言以志緣起余維昔朱子嘗爲劉德華記之矣其言以爲學者在於明理以修身而非干利祿求温飽蓋以古道望斯人焉今方生爲此誠異於世俗之惟知自爲而不暇爲及人者何古道克敦之若是也繼自今尙其擇名師課實學以古之教者教之俾油油然不期化而自化則俗之薰而爲善可期矣况乎爲名士者堪爲名臣體立用行正於家塾中培其基焉余故樂爲之記光緖三十二年改辦鳳湖學堂新纂
  鳳湖義學田產
  方大品捐田叁拾畝陸分柒釐方城捐田伍畝方家盛捐田拾伍畝伍釐又公置塾基地壹畝捌分建屋拾楹
  沙河義塾在靈緖鄉一都二圖沙河頭村同治七年里人陳鑑科建延師以課族之貧子弟曁里中之無力就學者復置田以贍學費林嵩堯爲之記張志稿記曰吾邑浹江以北近日巨室崛興其人類皆彬彬好禮設立義莊義塾能推財以惠宗黨有宋賢范文正汪莊靖之風如靈緖鄉陳簡可封翁曁嗣君春泉司馬創設沙河義塾亦其一也封翁起自隴畝天性純篤好爲善舉施德於人不可殫述司馬業賈滬江爲其地善德堂董事及仁濟輔元淸節諸堂皆踴躍助貲不少吝滬上之人咸嘖嘖稱道之旣而貨殖曰益富封翁謂司馬曰吾父子賴先德得坐擁膏腴且受朝廷恩銜晉五品汝二弟亦均遊庠序爲博士弟子員益當強自爲善以答天貺夫四民以士爲首從讀書來一家知誦法孔孟尤宜推之鄉里俾人人知遵禮義庶幾海濱僻壞尙存鄒魯遺風則其道莫如延師以教里中兒也司馬曰唯唯封翁遂於沙河近村建義塾一區地址宏敞其屋向南正廳及左右廂樓五間翼以東西序六間廳之西又造屋五間外則大門五間井医庖湢悉具復置田三百畝以充其費至於訓蒙之規條屬劉明經芷人定之嚴整周帀可垂久遠里之貧不能舉者咸得執經以誦讀其中師皆宿儒教必有方洵所謂法良意美也同治庚午邑侯黃公敬熙聞其事而嘉之手書功資蒙養扁額懸之於塾而封翁復屬余爲文記之余世居城城中亦有陶朱然官設義學外頗少義塾近卽有善堂延蒙師以課讀亦屬募資爲之不聞大姓自出己資且其置田亦無如此之多今封翁父子獨慨然創此義舉與其鄰村巨室諸公同時媲美古云王道行於鄉豈虛語哉封翁諸子世熙明經紹唐文學皆從余遊才質旣敏而又有賢父兄富而好施以培其本卽此里塾之成吾知陳氏之方興未艾而子若孫科名翩翩食報終有期也是爲記光緖三十二年改辦進化學堂新纂
  林氏義學 在靈巖鄉二都石高塘村里人林中岳遺命其子建築正廳五楹後樓五楹門屋五楹左右學舍共二十四間以爲里中子弟讀書之所新纂
  明善義塾 在城區後大街育嬰堂內淸光緖六年里人徐裕德集資開辦新纂
  嚴氏義塾 在小南門外嚴姓屋內光緖九年里人嚴廣槐出資開辦延請良師以課貧寒子弟今已停辦新纂
  周氏義塾 在泰邱鄉陳華鋪淸道光二十四年里人周聞鏘等建以課闔族子弟置田二十畝有奇張敬銘爲之記光緖志
  徐氏義塾 在霩〓所小亹村里人徐良祚置田提創至淸咸豐元年其後裔繼志建立支祠附設義塾於祠內有田七十餘畝以贍本支子弟之讀書者新纂
  邱氏啓文義塾 在東緖鄉邱洋村光緖元年由里人邱紹槐發起建屋十四楹置田七十五畝以課族子弟讀宣統元年改作啓文學堂新纂
  洪氏存德堂義塾 在西管鄉周家塾村里人洪濟鈞遺命其子建造以課族屬子弟時光緖十三年也詳見洪叙範記中新纂
  余氏義塾 在東管鄉大市堰村光緖年間里人余燦建造以課族屬子弟二十七年改作濬智學堂新纂
  虞氏龍文義塾 在東緖鄉伏龍山下光緖間里人虞守煌建設又置田五十畝以田租延師課族屬子弟讀新纂
  宋氏義塾 在東管鄉三都四圖宋氏宗祠內宣統二一年里人宋煒臣創辦新纂
  學堂
  縣立中學堂 在城區東門內總持寺舊址光緖間邑人盛炳緯等募資建築計費銀貳萬餘圓於宣統三年開辦
  附校產基地計拾貳畝肆分陸釐壹毫壹絲貳忽〇校舍西式朝南計五屒第一屒樓房十五間第二屒禮堂一座第三屒樓房五間左右平房各五間第四第五兩屒俱樓房每屒十二間兩旁東首朝西樓房九間平房六間作雨操場西首朝東膳廳五間工作房兩間鐘亭一座池井竈廁走廊門房花圃晴操場悉具
  附校貲一存浙路證券銀玖千伍百拾陸圓陸角陸分捌釐〇一存各典銀貳萬肆千壹百圓〇一存興業銀行銀壹千肆百玖拾肆圓壹角九分〇一存各錢莊銀壹萬壹千陸百陸拾玖圓壹角四分貳釐共計存銀肆萬陸千柒百捌拾圓
  縣立高等小學堂 附設中學內
  附資產一存現款銀肆千圓〇一存民國公債貸金壹千圓〇一存浙路公債貸金陸千圓共計存銀壹萬壹千圓
  城區
  公立兩等學堂 在校士館內光緖三十二年邑人盛炳紀等創辦旋改名鎭海兩等學堂
  樊氏便蒙兩等小學堂 光緖二十九年邑人樊棻創辦
  性初蒙學堂 光緖三十二年邑人唐良相張瑩創辦
  困勉學堂 一在東門內一在白家浦光緖三十二年邑人倪廷卓等集貲創辦
  正蒙學堂 在大南門外羊府廟光緖三十三年邑人劉邪徐逢源籌辦後改名從正
  樊氏勤稼女學堂 宣統二年邑人樊棻創辦
  斐迪女學堂 光緖三十三年范英冠出資開辦
  蒙養學堂 在梓蔭山下光緖二十九年邑人盛炳紀等創辦後改名志成今已停辦
  淸泉學堂 一在鯤池書院一在朱氏宗祠一在大廟衕一在後大街光緖三十一年邑人洪樹範出資創辦劉郇葛繼炘向道衍周夢齡陳偉賢等助成之今已停辦
  啓蒙學堂 在李衙前邑人鄭鍾麟等籌辦今停辦
  彪蒙學堂 在校士館內邑人沙鴻勳等籌辦今停辦
  商業學堂 在邑廟側光緖三十三年商界集資創辦今停辦
  明德女學堂 在龔家衕光緖三十四年邑人劉郇劉邪出資創辦今停辦
  閫範女學堂 在龍華菴光緖間邑人謝萱德等集資創辦今停辦
  東管區
  葉氏中興學堂 在中興橋光緖三十二年里人葉成忠創辦
  履中學堂 在萬嘉橋雲憇菴光緖三十三年里人徐棣等籌資創辦
  啓明兩等小學堂 在萬壽菴光緖三十二年里人周守堂等出貲創辦
  董氏軔初學堂 在老鷹灣宣統元年里人董杏蓀出資創辦
  徽蔭學堂 在虹橋朱氏宗祠內宣統二年朱忠煜等創辦
  時中學堂 在葉家屋衕宣統二年里人阮文衷出資創辦
  忠良學堂 在朱家橋宣統三年里人朱聲標聲崗聲榜創辦
  敬收學堂 在周氏義莊內宣統三年開辦
  濬智學堂 在大市堰光緖二十七年余鏡淸出資開辦今停辦
  西管區
  方氏培玉兩等學堂 在桕樹方光緖三十二年方舜年方積鈺等創辦
  寶善學堂 在貴駟橋光緖三十二年里人劉崇照創辦
  崇正學堂 在莊市鎭以崇正書院爲校址光緖三十三年開辦
  團橋學堂 在團橋鎭光緖三十二年創辦
  駟橋學堂 在貴駟橋宣統二年里人劉奐創辦
  尙志學堂 在周家塾洪氏義塾內光緖三十二年創辦
  競是學堂 在壓賽堰光緖三一十二年創辦
  梅堰學堂 在梅堰村宣統二年創辦
  啓秀女學堂 在蛟河倪光緖三十三年里人倪邦憲開辦今已停止
  前緖區
  澥浦學堂 在澥浦花雨菴光緖三十年創辦
  進化學堂 在沙河頭光緖三十二年以陳氏義塾改辦
  灣塘學堂 在灣塘村周氏宗祠內宣統二年開辦
  勵志學堂 在劉氏宗祠內宣統三年開辦
  啓緖學堂 在廟基村宣統間里人鄭廷琛劉鴻揆等募資創辦
  進業學堂 在十七房鄭氏宗祠內光緖三十三年里人鄭穆創辦今停止
  東緖區
  雁門學堂 在邱王村光緖三十二年開辦
  演進學堂 在龍山所西門外光緖二十八年開辦
  龍山學堂 在伏龍山虞氏宅內光緖三十二年開辦
  鳳湖學堂 在鳳浦隩光緖三十三年開辦
  啓文學堂 在邱洋村宣統二年由邱氏啓文義塾改辦
  龍場學堂 在龍頭場宣統二年開辦
  西緖區
  施山學堂 在覺海寺舊址宣統二年創辦
  善康學堂 在楊村宣統二年里人楊善康出資創辦
  崇邱區
  浹南學堂 在江南衜頭謝氏宗祠光緖三十二年里人謝覲黻創辦
  靈傑兩等學堂 在小港義成碶文昌閣內光緖三十一年里人李鏡第李厚培創辦並捐助常年經費
  樂氏宗善學堂 在港口宣統元年樂俊鴻創議開辦以樂氏宗祠傍屋爲校舍經費由樂嗣基等捐集之
  蝘山學堂 在東岡碶村宣統元年里人徐修誠等籌辦
  七星延陵學堂 在靑峙村光緖三十二年里人吳正誾吳正鉅出貲創辦
  發蒙學堂 在黃瓦跟地方宣統元年開辦其經費由林久欽任之
  務實女學堂 在港口光緖二十九年開辦常費李善祥任之
  靈巖區
  時敏兩等學堂 在大碶頭光緖三十年公議創辦以振文書院爲校舍撥書院租息爲經費三十三年移高等於靈山專辦初等
  靈山小學堂 在鄔隘靈山書院內光緖三十一年公議開辦三十三年添辦高等至宣統三年因費絀高等停辦仍辦初等
  高塘學堂 在石高塘林氏義學內光緖三十一年林森同其兄兆春等剏辦
  求備兩等學堂 在備碶村光緖三十二年胡炳奎等籌資創辦至宣統二年改辦初等
  虞氏小學堂 在扎馬虞氏宗祠內里人虞淸華等創辦
  愈愚學堂 在第三洋傅氏宗祠內光緖三十二年傅家銓等出資創辦
  陳氏思本學堂 在周隘陳村光緖三十三年里人陳祖烈出貲創辦校舍新建
  林頭小學堂 在林頭廟內宣統二年里人王耒等創辦
  開智學堂 在石湫義民祠內宣統二年開辦
  蘊秀女學堂 在大碶頭街宣統二年里人陳祖烈王啓楣王本祥賀至大等集貲賃屋開辦
  橫河公立學堂 在橫河村於氏宗祠內光緖三十三年里人董祖義於尹誥李光墀等籌集公私費開辦李氏敬德堂助常年經費三百元大小廟款撥助四十元今停辦
  泰邱區
  九峯養正學堂 在九峯書院內光緖三十一年開辦
  霞浦學堂 在霞浦村光緖三十二年開辦校址借張氏宗祠宣統元年移至水音頭新建校舍內
  崇實學堂 光緖三十二年創辦借新碶關帝殿爲校址後另行賃屋辦理
  鼉山學堂 在羊府廟宣統元年創辦
  海晏區
  蘆瀆學堂 在柴橋公輸殿東光緖三十一年里人曹贊宸鍾觀光等以觀瀾書院田產屋宇變價購造新式校舍開辦其經費取之茶捐穿山號房費行商公串
  荊堤學堂 在穿山關聖殿水陸菴內淸宣統二年開辦有田陸畝房屋貳間
  霩〓區
  雲衢學堂 在所城北門外雲衢書院內淸宣統二年里人戴鴻庥孫承志戴斌章改辦三年由汪永淸移至所城內千總署中以上均采訪册
  教育會
  淸光緖三十二年成立在校士館舊址初設正會長一人嗣增副會長一人
  正會長 盛炳紀三十二年任劉崇照三十三年任金偉庠宣統二年任
  副會長 白兆璜三十四年任金偉庠宣統元年任徐騰遠二任年烏人垚三年任
  勸學所
  淸宣統元年開辦在校士館舊址三年秋中止
  總董 沈世京宣統元年任至三年止

知识出处

[民国]鎮海縣志 七

《[民国]鎮海縣志 七》

本书主要记载了鎮海县的学校教育情况,包括学校的历史沿革、建筑布局、教学设施、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以及教育成果等方面。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