鎭海縣志卷十學校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民国]鎮海縣志 七》 古籍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767
颗粒名称: 鎭海縣志卷十學校上
分类号: G629.285.5
页数: 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学校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机构,包括学宫、祀典、乐谱、藏书、学额、学田、乡饮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学校教育的基本体系。学宫是学校的主建筑,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祀典是祭祀先贤的仪式,旨在弘扬传统道德和文化;乐谱是音乐教育的教材,藏书则是丰富的知识宝库,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资源;学额规定了学校的招生人数和资格要求;学田是学校的产业,为学校提供经济支持;乡饮则是学校举办的社会活动,旨在促进社区交流和团结。
关键词: 镇海县 学校 历史发展

内容

學宮 在縣東北隅嘉靖府志宋雍熙一二年主簿李齊始建先聖殿於縣東二十步至道元年令馮璉增修崇寧中詔天下行三舍法因增廣學宮建炎四年燬於兵紹興八年令章汝翼改建於縣東北半里案乾隆志云卽今所慶元元年令韓永德重建大成殿歷三令始備講堂曰明倫久亦圮嘉泰四年令商逸卿撤新之邑人胡大任黃君中益地以拓學區嘉定四年令崔端學創立四齋曰育英曰養賢曰升俊曰達材米有廩祭有庫疊石爲泮水橋設重門於橋外戟門內新列兩廡八年攝守程覃捐緡錢四百委主簿攝縣事戴栩於明倫堂前護以儀門堂後立直舍三間闢小學齋曰求益案至正志云作二齋曰會文求益環泮水之岸皆甃之寶慶志紹定四年令陳纘重修易民廬以拓舊址鄞人胡剛中爲之記嘉靖府志記曰四明人物之淵藪自公卿至大夫日益盛則業於士者宜尤盛士所以爲公卿大夫之階也而士必階於學學必有主之者焉定海地稍偏而不當以偏故學不講余記童時從師於學冠則與友遂課試於學學之政粗舉而其宮則甚隘余心憫焉去之遊上庠叨末第旋馳宦轍迹於學頓少而心於學則未忘也三十餘年間如韓令永德創殿商令逸卿崇堂崔令端學闢廡與門俱各奐傑久則圮蠹繼之矣今令陳君纘以其字民餘力留情造士乃大修學凡梁楹之欹損者咸櫛治之甍簷之闕漏者咸鱗比之自塗墁至丹雘咸次第鮮明之舊覯旣新而新績且多於舊學前並民屋局於地則買地使局者舒後依山斷於河則塞河使斷者續四齋之外更立武齋齋之外爲射圃圃之外則爲餼廩而門之外復爲臺門叢是十數條皆敞晃出意表士旣駭所未有物亦效異池有雙蓮植焉君所以崇學之驗章章矣余濫竽朝紱鄉之士至誦言及此余聞甚聳歎〓吿暫歸里所見副所聞朋儕謂予舊遊請述其事嗟夫以余業於學之早去於學之久而又忽見其學之成且備也能無述乎夫士固所以爲公卿大夫之階也而學固所以爲士之階也故爲公卿大夫者必以學爲公卿大夫之後者必習於學君慶元名輔之孫習於學者也邑之士能知學則其階於公卿大夫也孰禦特所以爲學之階者又當熟講耳他日余再歸里不惟見學之成且備又士之成材亦備則公卿大夫之盛繼自今當益彬彬焉君質敏且和爲政不擾以治其本末邑人能盡言之而余不能盡書也紹定四年二月望 延祐志淳祐十年令范世昌繼修咸淳間令鄭從龍復修嘉靖府志 元延志祐五年尹李憼修葺築杏壇於泮池西劉仁本爲之記陳志稿記曰定之爲邑帶江濱海土斥田薄家以魚販爲業俗號醇厚民之秀者莫不趨學放齋曹先生端憲沈先生詩書禮樂之訓實倡之流風餘韻至於今未泯也學在縣東北半里宋紹興間令章汝翼改建焉嘉泰間令商逸卿又新之撥官產以裨學覈舊租以養士則令趙珌夫之功也厥後修敝補廢皆賢令相繼輸力門宇靚深規模宏遠甲諸校久矣混一以來屢圮屢作未暇悉舉延祐丙辰令尹李憼始至伏謁俯仰四顧禮殿傾頽廊廡撓腐杏壇未築祭品未備慨然興歎乃竭力而營之塗堊丹雘燦然一新升降勸酬舉無闕典而士不吿病民不知役夫學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而必爲之宮以祀先聖先師者示民不忘本也巍乎具瞻陋則弗稱知所先務令尹有焉士遊其間得以學周孔之學則必無忘令尹作新之功知令尹作新之功則必無忘曹沈二先生表倡之力知二先生表倡之力則亦無忘周孔之學而已令尹眞定人蒞官嚴明尤於學校加意焉至正中尹汪汝懋增修置光霽亭於泮池東又於杏壇西建文昌祠陳志稿明洪武初詔郡縣開學令杜彬更修永樂十四年圮明年令張潼漸加經營正統間令戴鍾建大成殿修明倫堂天順間令賀懋徙學門於櫺星門東成化初縣丞王愉建膳堂於明倫堂東六年副使朱紳都指揮張勇重創殿堂東西兩廡劉紆爲之記見金石宏治初提學副使鄭紀於學左闢地爲射圃七年巡海副使文貴命令李廷儀建饌堂增修號舍及東西坊門歲久傾圮巡海副使李昆令鄭餘慶復修謝遷爲之記嘉靖府志記曰正德庚辰都御史高密李公昆左遷浙江按察副使領巡視海道之命駐節定海首詣學謁廟目擊圮敝慨然以修復爲己任適邏吏獲海艘非式者若干足充其費遂定議於巡視都御史許公庭光巡按御史唐公鳳儀僉曰宜遒以厥成責之令鄭君餘慶始事於是歲之夏六月訖工於辛已之冬十二月像設嚴整規模宏邃自殿廡祠宇以及齋堂號舍庖湢之類罔不改觀甃石凡若干所繚垣凡若干尺闢地凡若干丈增屋凡若干楹財不吿匱民忘其勞是雖鄭君經營之功大都出李指授也考之縣志定海有學自宋雍熙始中間興廢屢矣至我朝成化間憲副朱公紳嘗一新之迄今五十餘年而修舉盛美遒於更化之會見焉不亦有數存乎其間耶鄭君重念李公之績不可泯乃託吾姚鄉進士毛君復懇以記請遷何敢以難爲言辭哉惟定海爲萬水之會東望滄溟浩溔無際潮汐之往來曰月之吐吞魚龍之出沒一舉睫而俱見實大觀之區也昔我夫子亟稱於水豈徒取其周流無滯而已哉蓋道之所寓觸目會心自不容已川上之歎可想見也茲宮牆載新聖靈斯妥亟稱而歎之意宜必有無間於存亡者乎然則遊聖人之門者當何如必探無窮之道體事有本之學術充朝宗之念致迴瀾之力庶幾其無愧乎斯固鄭侯作新之意也是役也縣丞胡良主簿吳恭典史趙大和教諭李儒訓導劉綬李泰生員沃如信薛俊周南皆與有勞者因得以附書嘉靖八年詔建敬一亭貯御製敬一箴宋儒程頤視聽言動四箴注范浚心箴注浙江通志十六年知縣王文貢大加修葺擴明倫堂址增建號舍四十餘間三十三年知縣宋繼祖重修移儀門前十步學南創建龍門牌坊王交爲之記雍正府志記曰夫子之道窮天地惟一人歷萬世如一日今有郡縣卽有廟祀而登民俊以爲學其中凡長民者之所以治所以教罔敢勿惴惴焉務先乎此至其士氣之低昂通窒則咸於其規建之制監之匪特報之宜崇蓋道固不可隘爾也定邑夫子廟肇建紹興其北互梓山之址南鑑古濠之源阻山帶江海門日浸之壯無能改於其舊自正德辛已巡海憲副李公昆旣修之後且復三十餘年矣蜀漢宋公繼祖蒞治來銳意學政校文旅射諸士子向進者彬彬可觀顧覽楹宇獨勿稱崇祀之義設屛門外尤若蔽翳然遂更營而式廓之乙卯季夏吿竣事則宮牆內外無不煥新且飭南徙戟門若干武增廟道若干丈廣若干尺而兩廡諸賢之有墠名宦鄉賢祠之內附皆出剏始已乃撤其屏洞然爲門騰蛟起鳳之門夾侍左右於是泮池之南而櫺星又南而街以距於河聖靈嚮明之瞻誠今日面勢之宏偉也吉日戊子將升士之俊者於鄉敬拜吿廟扁其門曰龍門俎豆衣冠振奮氣倍觀者嘖嘖相與歎曰龍德聖修從入之地曠然示人昭矣於戲當時稱能仕者砥礪志勝爲人道微務以避營役苟因循爲得故往者有事於茲廟學率假諸憲臣之重而令皆仰成服勤而已惟公身任之不辭雖亟焉經武弗妨教化之務固其有見有爲之異乎人者哉春秋重民力雖時且義亦書學博曾君希說李君鍔蔡君鍾和謀之諸生陳楷劉時益林淮謝諫及予友汪宋輩伐石徵詞表樹乎堂之上義茲役也公治定甫期修舉畢集然後均田理水之議興焉時有歌之者曰孰爲明朝陽斯升孰爲澄海波斯平侯之來龍門其開侯之功學宮其隆四十一年秋大風損學宮知縣何愈重修雍正府志張時徹修學記定海令何君愈之始至也謁吿先師課諸生誦說先王己乃達觀於學宮諸生進曰斯不已陋乎奈何乎居業矣何君曰蓋聞之陋以人不以學宮諸君不自陋而惟學宮之陋乎或曰其地則然何君曰蓋聞之陋以人不以地諸君不自陋而惟地之陋乎如以其陋也則翼贊經綸藻潤鴻業不有若虞世南其人乎絲綸密勿化淑烏程不有若應㒡氏兄弟其人乎儒林冠冕甲第聯芳不有若孫枝氏父子其人乎首弁賢科淸朝著節不有若張信其人乎龍騫鳳翥四域文明天下稱奇焉又況溟渤縈迴日月吞吐萬疊靑峯凌空翔舞固奧窅之都而神靈之宅也曾是以爲陋乎乃若學宮之不飭也斯有司之責也我其圖焉乃庀材鳩工卜日而蕆事蠧者易之欹者直之崩者飭之黟者飾之〓者齊之圮者起之翼翼如也隆隆如也已又謂水射其宮風氣之不鍾也則去學舍南二十武設屛二十丈有奇謂儀觀之不飭也則修綽楔者三曰龍門高躍曰解元曰狀元爲張信作也謂鄉賢名宦二祠尾於東西兩廡於制未協也則改作於敬一亭之左右謂選舉不可無紀也則立科貢兩碑於明倫堂自爲之記於是諸生樂康絃誦奮起教諭吳經訓導毛九思王頤乃率諸生樂亮山俞應科江汝枬謝諫薛一乾輩旅謁予庭請記麗牲之碑余曰諸生謂何君之意將修其學宮而已也抑亦望諸生之自修也今而知學宮之有楹棟也亦知吾身之有楹棟乎知學宮之有堂奧也亦知吾身之有堂奧乎知學宮之有階戺也亦知吾身之有階戺乎知學宮之有門戶也亦知吾身之有門戶乎知學宮之有垣牆也亦知吾身之有垣牆乎知學宮之有丹雘也亦知吾身之有丹雘乎是故志道據德強立不反則吾身之楹棟修矣蓄養宏邃居安資深則吾身之堂奧修矣禮義威儀秩秩有序則吾身之階戺修矣履仁蹈義出斯入斯則吾身之門戶修矣屛斥外邪如捍巨寇則吾身之垣牆修矣禮樂飭躬翱翔藝苑則吾身之丹雘修矣然而猶以爲陋者未之有也夫身之不陋而地之陋也學宮之陋也何患乎况其地則昔日之山川也其學宮則何君修之偕之非陋也是在諸生勗之而已矣遂以復於師徒使鑱諸石以詔來者何愈科甲題名記定環海而邑川岳之形勝稱奇焉扶輿淸淑之氣涵噓互峙孕靈毓秀而賢哲之士生於其間者蘊蓄爲道德彪炳爲文章樹立爲勳業百千年來蓋屢有聞也皇明啓運列聖丕承禮樂教化以經緯天地丕顯人文倣古賓興之制三歲比士而試之爲鄉舉登籍天府試諸禮闈進對大廷爲進士賢網宏開迄今益有隆焉夫三五之治必資克宅克俊以熙載采我國家籲士而布之庶位蓋責之以翊襄至治而康阜一世之民物侈宏名於不窮與古昔帝王之意豈異乎予蒞茲邑踰二載彙士而較之其文郁郁彬彬盛矣自昔張侍讀領薦省元以大對魁天下迄今鴻翔鳳舉後先相望足徵山川之產今昔非殊軌矣乃覈諸掌故其名姓缺佚弗叙黌宮日圮規制弗宏遂謀諸二三執事一葺而新之增列外屛復立石於明倫堂之左紀勒國初以來科甲名第仍虛其下以俟將來於乎貞珉永勒盛典式彰文獻攸存明徵百代凡我髦士式觀於茲聿懷仰止而克紹其華躅繼繼而出寧無以道德文章勳業匹休於前烈而爲邦家之光者乎是益足以增重於山川而予立石之意不徒然爾矣何愈歲貢題名記國家籲登髦俊旣設爲科目復於士之餼庠校者郡則比歲一貢州縣則越歲一貢致籍於宗伯而試之引之廷對儲肄成均以待用或銓注博士以作人制至隆也蓋稽古用人疇咨岳牧省築聘耕亦多途矣我祖宗宏其師錫爰立卽宅惟稱之求不惟其格士得名揚於帝廷輪鼎實之腴薦其圭璋特達以黼黻徽猷流惠澤於民物而名聲垂諸不朽譬之楩楠杞梓爲材不同而並登於梁棟榱桷規矩準繩爲器不同咸足以奏工師之巧不其盛歟矧定海奠山海之奧區擅形勝之偉麗惟士鍾靈淑之氣蘊藉才美以焜燿於後先寧不如山川之見神物興風雨以利世用者乎昔我祖宗嘗顯陟貢士於鈞軸之位資其燮理寅亮以興至理聖天子率由舊章而行之今亦豈鮮其人哉予故勒石而記之以俟諸來者萬歷二十五年大成殿燬令丁鴻陽重修太常少卿余寅爲之記雍正府志記曰定海縣修儒學旣竣邑令丁侯肅諸博士及諸弟子而進之曰禮凡始立學必釋尊於先聖先師余茲役馮隙斥羨敬庀乃司重以海憲郡牧兩公實充埤之功比於丕剏願假蘋蘩以徼貺於夫子何如諸博士合辭而對曰敢不洗罍以從於是諏日率屬酌明水擷芬藻馨香磅礴乎廟廷祗吿成事焉禮也侯又載肅諸博士指講堂而詔之曰今日之奠獻寧與行束脩之意異乎哉古者崇先聖次則先師漢以周公爲先聖孔子爲先師至唐孔子稱先聖顏子稱先師吾謂聖稍軒而夫子東面謂師稍輕而顏子則南面夫黨塾以上莫非師然烏可與夫子埒也夫與其師顏子也孰與師夫子乎自韓愈氏疏別周公以上聖而相孔子聖而師爲領論胡必袞冕而王之迨我世祖革不經之號還其本稱傳曰大人舉禮樂天地將爲昭焉郁乎哉紀功泰穆而耀德乎淳明是立隆之極也彼先代蹐駁曷以庶茲諸博士俯躬而對曰偉哉師說蒙所未皙也顧何以力諸侯遂昌言曰夫造士莫備於周矣夫子表章之以憲萬世粲然著在掌故氏是故大規在上弗若則暴圜大矩在下弗若則刓方夫四教疇非吾徒律令哉吾竊慨諸靑衿捐一生以殫於藝文豈不過瘁卒未聞孝高仁稔忠淵而信沛世已若魯縞雖末弩安所施之濟濟逢掖徒手一經朝委蛇暮充賦無寧爾怍耶逸書曰大道亶亶去身不遠願諸弟子保厥靈根無終蝕於慆衺世道幸甚諸博士及諸弟子悚然若深維曹然若競奮順風而稱曰敢不力諸於是諸博士率諸弟子再拜空首屬寅記之西京獨數文翁力興髦雋是以迄得司馬相如鄂不韡矣顧譚者獨嗛焉侯所風厲不特以文宜必有敦允嘉栗如元凱者徯志而敬應已本典曰士樂厥生務厥宜是故奏鼓以章樂奏舞以章禮奏歌以獻和是惟明德之師哉於是鑱其事於石以彰侯之宏賜洋洋與東海並盎已侯名鴻陽曲阿人壬辰進士邑博士粵鄧全性王科楚鄭崇儒於時宜黃歐陽旻來爲丞預於禮殿之會得幷書二十九年令朱一鶚重建尊經閣薛三省爲之記乾隆志記曰國家之制凡郡邑設學學之後設閣以尊經也而嘉靖以來復增設亭以奉世宗敬一箴之碑亦尊經遺意也吾邑僻在海上制多儉碑卽臥閣中而歲久閣就圮碑乃偃茂草之場余每低徊顧之數從都講具言有司殊不屑意辛丑入長安偶爲都御史温公道此公慨然曰是何不當余在事時蓋公往撫吾浙歲視師海上折衝之暇雍容樽俎今學宮及坊楔與諸棋木猶多其遺云於是公遺書今撫臺劉公爲檄海憲王公下邑令朱公卽舊址爲經始議始上値百五十金劉公曰是傷儉不可以遠乃增爲二百金悉割商漁稅不以煩邑帑至落成而規模視昔稍高廣矣於是學博陸君及諸弟子寓書長安謂余旣始議當爲紀成不然誰識端末者余謝不敏踰年而馮君代署學事再理前請余不獲辭爲之記曰我國家於經可謂尊矣高皇帝罷黜百家表彰六籍以註輔之而經明文皇帝又廣延儒者采集宋儒言有補於經者爲大全以翼註之所未盡而經益明夫日月所以常尊者常明也經明而經尊矣故二百年來學士大夫尊經者率務尊註夫經之註猶祖之尸也尸非祖然未離其脈註非經然未出其宗故祭者尊尸非尸也以尊祖也學者尊註非註也以尊經也且制在焉經不云乎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大人而聖非二祖誰當此者故尊註又非獨以經也以尊制也制以經訓天下故其勢不得不以註一天下蓋天下之勢一爲尊律一則法尊議一則令尊故經有註則人皆以註爲經無註則人各以意爲經夫使人各得自以其意爲經是使家設比而衆操令也淆亂孰甚焉魏明之不能析其義也晉武之不能定其合也晉元之不能同其律也勢不一也故經不可令有異議也凡好異者必亂常夫經常道也道之大常莫要於十際經籍所載皆際之際也故聖人以爲常而天下奉以爲經詩書禮樂春秋其粲然者矣易以類神明之德顯性命之情聖人之微言也其錯陳於爻象者雖各指其所之而皆不過其物其言雜而不越泰則君臣之遇也蠱則父子之繼也咸則夫婦之配也隨則少長之序而兌則朋友之交也蓋聖人本原天道凡以開天下於人理也註不必盡經之微也而其言必軌於常總不離規矩繩墨之外精會之可以入大匠之巧而率其詞雖不盡其巧而猶不至淫於法之外世之學者乃以是爲糟粕務越而意其精之所存余竊謂之精意之所不能會也苟意而逆之各隨其意之所註入焉而適有所契遂沾沾自喜得微言之解焉知燕說之不可爲郢書也此其得失未可爲準又奚關於經而恣焉自處叛制爲故尊經務在明其義明經務在服其註易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此言道不離器也經明道故語多上註欲人人明經故語多下然未始不可以見上也奚必舍註而別求六籍之精余故記閣成而念諸公所爲造士者甚厚因論國家尊經之意如此温公名純陜西三原人乙丑進士劉公名元霖山東任邱人庚辰進士王公名道顯閩人癸未進士朱公名一鶚閩漳浦人戊戌進士三十七年令樊王家重修尊經閣移建文筆峯於學宮東南乾隆志薛三省記略吾定儒學尊經閣圮日久歲辛丑督撫劉公始復構而議實發自都御史温公公嘗撫浙數視師吾定不忘舊履云初劉公檄下邑計値前令朱侯以百五十金請公曰是傷儉檄增値二百金悉割商漁稅不以費邑帑意甚盛乃董者不戒費倍而工殊陋今令樊侯甫至行視學宮咨嗟歎曰是不稱尊經與無閣胡以異顧方構不可復請迺捐俸及贖罰之餘凡百金爲士民倡會督撫甘公鹾臺方公海憲鄒公郡守吳公先後行部至嘉與美成合得金三百兩有奇侯乃鳩工以屬學博士馮君而擇鄉三老兩人副焉於是閣成奕然偉麗而以餘緡移建文筆峯於學宮之巽隅蓋一舉而二美具焉任事者固在人哉是宜記崇禎元年八月文廟爲颶風所摧巡海副使蕭基令龔彝謀改建薛三省考卜面向重建大成殿兩廡戟門七年廟成雍正府志薛三省記定有學歷宋初迄今數百年凡幾更繕修而先師殿猶故崇禎初元八月奄爲颶風所摧獨先師神位巋然瓦礫之中生徒匍匐往弔者更爲慶曰往形家言移址易向垂三十年第以殿所從來舊重改作語曰不有廢也其何以興或吾夫子意欲更新以開人文乎何天運之適逢也乃詣令以改創請而議割商漁之餘稅牘上主者不可曰今軍興方急邑其自爲計士若民不得已以履畝請牘上主者又不可曰今功令方嚴若曹其自爲計定瘠邑二三搢紳所居不蔽風雨又比歲儉百姓不給饘粥計無所復之則奉主於漂搖之戟門而祀之踰春及秋皆緜蕞將事故使觀察蕭公基數因視師謁門下愀然不自寧若其身之中露也時海寇聲方揚公外周修詰內固綢繆無餘晷而主者聽熒復輕大舉公益拮据調兵食不遑且兵使犒軍資外無他儲計亦無所之會有羣胥作奸者公廉得狀當伏法願以所當罪多寡輸贖凡得白金五百兩有奇因悉以佐資公已倡撫按及郡邑諸公皆屬和或捐助或設助各視其力故役興得無乏學宮規制視昔加宏敞焉學宮肩梓山爲艮而面直丙當江南之雙童峯於形家法合乃故殿與門位置稍失次遂幷失勝於是徙殿後故址四十尺損址之東而西益者三十六尺以就艮脈更殿向正丙收雙童之秀殿三楹增爲五高者十尺增廣者三十五尺增邃者二十五尺而周翼如故制戟門兩楹增如殿數移鄉賢名宦於戟門之東西兩廡各增若干楹而東西址則盈縮以奉殿泮池亦如之西廣櫺星門址十尺而殺其東引繩正之使如殿向以及繚垣馳道內露外屛靡不崇斥其徙明倫堂於殿之後徙鄉賢名宦祠於堂西則尙有待焉方初創時議多異同余謂慮始實難人謀而疑不若鬼謀之信也請以七月朔決於蓍遇同人之二曰同人於宗吝或猶以爲嫌余曰天火文明之象也同人天從人之意也禮前朝後寢寢者廟也朝君而宗廟故詩曰君之宗之義莫顯焉吝之文在口上吐詞成章吉莫大焉又火七月西流仰觀天時應莫正焉議於是始決及今落成棟宇巍然巨麗前瞻後矚耳目改觀蓋從開闢以來地設之勝一旦豁然若天所創造咸相顧謂蓍有靈然非吾夫子果有意開我人文胡能使天人交贊若此是不可無記乃以屬余謂始終其事能不失端末也余作而歎曰今日於學宮之興廢而深有感於天人之際也法言曰天不人不因人不天不成余則曰人不天不因天不人不成學宮未燬以前卽有移址易向之議人固無如天何及學宮燬矣舍舊而新是圖此其時矣而上下相諉非蕭公銳意作新天又無如人何故其燬則天所以開人其興則人所以成天也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士所操具莫如天文所操世莫如明而賁之彖則曰文明以止人文也此何以稱焉蓋嘗觀於水止水無文水之文風之所波也顧水惟止也而風行焉然後散而爲文道惟闇也而德成焉然後章而爲文大之經緯天地次之潤色鴻業又次之黼黻華國文明之化所由成也火止於山文乃賁水止於坎文乃煥道止於闇文乃明文而過著有道者所不居故觀人文不徒於其明也又況乎以絺章繪句爲文以科名甲第之盛爲人文之明如邇所趨其流將安所底止雖復遭時遇主不足以文明天下卽國家無從覩化成之效亦小之乎爲觀矣諸士今日者倘能察時之變究止之義觀文之化務盡人以觀天而因以開天使他日稱吾定人文之盛自今日開學宮始則使者實獲有永譽若徒以今日學宮之新爲足以兆人文而聽天之自開卽厚徼天幸非使者所爲屬望諸士至意卽諸士所自期待不當若是矣是役也始於崇禎己已之秋八月成於甲戌年之孟冬月望日凡費金錢二千兩有奇蕭公諱基癸丑進士江西太和人署縣同知廖鵬舉壬子鄉進士閩安溪人知縣龔彝戊辰進士雲南保山人越三載巡撫喻思恂巡海至此曁海道僉事許豸知府許捷令張埼議新明倫堂尊經閣邑人邵輔忠主其議改建高樓上爲尊經閣下爲明倫堂幷建兩齋於堂左右陳志稿 淸順治三年學宮牆垣傾壞啓聖祠及兩廡公署相繼圮雍正府志九年頒臥碑於明倫堂皇朝文獻通考十八年邑諸生謝泰履謝晉昌江月等請於訓導郁憲章集資修葺殿之松棟易以杉木截尊經閣之棋二丈許使稍卑於殿明倫堂門廡及啓聖宮皆修之巡按御史楊旬瑛捐俸百金謝泰宗爲之記本謝記康熙四年七月大風雨櫺星門戟門鄉賢祠名宦祠俱圮正殿棟橈神版露處令王元士捐俸勸輸教諭徐友貞江溥先後董其事乾隆志王元士勸修學宮文三代而後宋世最稱右文然四方建學始於慶歷中人主奮然有志於詩書之治以詔於有司當藝祖剏業時猶未遑教事也我國家龍興以來天子所以待士甚厚重道崇儒以大被其同文之盛者甚厚於時學校之設羣然嚮風而徧於郡國斯不亦雍雍乎聖人之上理也哉然予自去年春始至定海旣謁先師之宮而徘徊太息者久之以謂是教化之所由興而人才之所自出也奚爲而圮落如斯也父老具言邑學之更新三十餘年耳其頽然而日卽於傾也夫亦風雨之弗除庀材葺敝之無日而荏苒以至於斯也嗚呼此非長吏之責歟抑亦邑之賢士大夫或未遑相助以爲理歟夫士者民之倡也薦紳大夫又士之倡也國之有學上之講求道誼以期至於聖賢而次亦博取聲華以應文章之選士爲身計薦紳大夫爲子弟先資計夫惟懽然鼓舞以相與有成而後長吏乃得諏日經營以爲教養人才於是乎始也而顧令澤葵荒葛之蕪蔓於庭歟牛羊之〓〓散處若野場歟軍人逐口雀其中曉夜而莫之禁歟嗚呼是其可慨也已然吾聞之天下事當其興也必有人焉以先之其衰也必有人焉以爲不急也者而諉之先之則勸諉之則怠往者士諉之薦紳大夫薦紳大夫諉之長吏而長吏又諉諸簿書之鞅掌期會之殷繁於是始而欷然旣而晏然以至寒暑數易矣瞻視檐楹其頽然弗飭者如故也嗚呼豈有所待而然者歟今夫佛老之宮丹堊軒翔此婦女農民所爲求福田利益也而士大夫或欣然慕之至於人才則曰非予力所能斯不亦吾黨之羞而大負國家重道崇儒之意也歟今長吏旣捐俸先之矣先之者豈謂非我莫能爲蓋惓惓乎有望於大夫君子左提右挈以相與有成也嘉禾徐君以名賢爲子弟師聞余言而善之因書諸簡陳志稿踰二年正殿葺戟門櫺星門建周垣治外屛立餘因貲無所繼工未竣乾隆志江溥記邑合王公修我先師之宮旣有其始事矣已學諭徐君以擢鉛山令行而予代之君素好學能教養士人士歡然動而邑學之頽落者已閱二十餘年公不剏其議則更新爲無日君不任其事則營度爲無人蓋自康熙庚戌夏仲鳩工伐材於是爲始迄於辛亥之初秋而君已趣裝去其間陶瓦材木之直第稍稍集之雖以君之賢精於會計躬視虔斵商無敢以楛售工無敢以窳試材無短長咸獲其用而落成猶未之猝致矣此非董之者不勤謀之者不周而資之不贍故也聖廟雖已改觀而外此之蝕於風雨零於瓦礫者十猶四五門廡立之而弗盡立也周垣繚之而弗盡繚也邦人父兄過而歎息以爲天下事爲之甚難而廢之甚易及今尙弗克成將恐蘇蔓荊榛有如疇昔而惜乎不能少緩君之行也且海壖亦旣晏安矣曩時烽火動戍卒蝟毛而起指宮牆爲府下令增竈則炊煙起廊廡間今大帥有禮軍人奉約束甚嚴毋敢仡乎入黌門而立然非講學受成春秋釋菜之地環視其間未有極其〓瑋豈猶曰韎韋跗注之夫雜沓之也予聞前歲仲冬朔風連宵雪平地尺君初卜搆築於下浣之三日邑人皆難之比及期晨雞方號雲翳四除繁星燦然已而扶桑辨色朝霞散采層冰照之光景晶瑩鳴禽翩翔庭樹垂滴遙見城南山碧刻露迨於時中設表伐數役人子來無有先後官師生徒及鄉三老嘉栗旨酒旣拜且祝閭左之民長幼咸集立於橋門羣情怡愉佳氣洋溢望若春和人忘其寒晡時風雨復作涉季冬乃止人始爲君異之也嗚呼此其良時之偶値然歟抑亦邑之休祥將有濂洛關閩之學賈董房杜之才出於其中以應國家文明之運者歟蓋大聖之神靈啓之矣此宜大夫君子交勸於弗倦以相成也十七年教諭趙時楫重建啓聖祠繚以周垣雍正府志二十四年頒御書萬世師表額懸於廟二十五年頒御製先師孔子贊及顏曾思孟四子贊并序勒石置碑陳志稿 二十六年令周家齊捐俸重建魁星閣謝兆昌爲之記記曰余考漢書地理志奎婁爲魯分野蓋奎主文章故聖賢之生其鄉爲甚盛康熙乙丑我皇上鑾輿東巡親祀先聖於闕里國有禎符星在降婁光華垂燦楚中周侯以丙寅秋中令吾定海自其視篆之初輒以人文爲先務今年春上丁釋菜禮成歷階而望以爲泮宮東南宜峩然峻起爲此地賢才利其鋒頴且風氣所迴旋也前人豈無議及此者乎博士諸子衿皆言舊有奎星閣十年以來颶風所傾石礎尙存久待更新侯曰更新之則吾長吏事也因問棟楹瓦壁丹堊之屬其費幾何閣高廣幾尋丈也其面勢視故址乎抑與形家議之也梓材宜遠致乎抑甌閩商販或有浮槎至者乎陶與石取諸郊坰山麓乎諏干支之吉與善經始者抑何人之可任也子衿具言材所爲良楛埏植所爲精觕人則某某能辦此侯曰甚善若金錢則用吾月俸外或未贍大夫君子佽成之方揀日以庀事鳩衆而商舟載木泊江滸工師繩尺之圍徑皆中度木長且堅美邑人父老謂海濱謹斥堠以來越東治室久不覩杉自南來矣令君加意興業作事謀始商旅不招而至吉孰甚焉斵
  虔旣就三月甲午拜祝升梁晨雞初鳴曉鐘未動晴空月絃星中將中纖雲木末葉有零露士庶來觀歌呼忭舞自季春以歷新秋閣成而落之侯手書榜其上曰奎星閣字畫古勁得唐人遺法象則有斗魁仍其舊也蓋侯讀宋史而記當時五緯集奎宿數百年間巨儒名賢比肩接踵今年丁卯歲次適與之合侯之用意蓋如此然則治行如侯豈祇於簿書期會徵其勤敏以稱能者乎侯名家齊字二南由貢生湖廣安陸人閣之初搆也諸子衿與余約事竣則屬文紀之系以詩者志喜也其辭曰曉色扶桑海疆可接泮水鏡中景映城堞泮有芙蕖其葉淸淸子衿抱書其來徐徐學爲名家器爲國華如玉如璞含輝無瑕賢侯蒞止楚材秀起探侯胷中富於經史其經伊何維風及雅其史伊何維班及馬嘗稽宋初五星聯珠克生多賢兆見於奎侯有署書新閣之上季海誠懸雅意臨仿方繚女牆方載叢桂學道愛人惠我子弟子弟親師侯則造之子弟敬業侯則勞之侯語子弟文章日新以照靑藜以獻紫宸閣成臨眺山環水外四望晴川作我襟帶 薛書巖集 案此記當是薛代謝作故載薛書巖集中三十六年邑人張晉斐重建騰蛟起鳳石坊於學前東西唐鴻舉爲之記乾隆志〇記曰三代以來四方之建學盛於宋世而規模式廓未盡隆也方今文教日盛學校之設煥然赫然崇聖道而起同文雍雍乎上理矣余自甲戌蒞鎭邑謁先師之宮檐楹肅然每當上丁釋菜輒同二博士幷弟子員周視殿廡戟門勤施丹雘復拜啓聖宮又復至明倫堂亦皆漸次修治因思邑爲全浙咽喉山川之秀甲於甬東學宮整理若此其亦足爲海濱生色乎然余徘徊久之而尙不能無餘憾者宮之外亘有二坊東曰起鳳西曰騰蛟比年來颶風所傾石柱僅存噫此非長吏之責歟抑或邑之薦紳衿士未遑相助以成歟蓋天下事其舉也必以爲急務而先之而其舉之未盡舉也必有人焉以爲此不急而諉之先之則共勸諉之則全廢而全璧難矣丁丑孟冬之朔余詣學行月吉禮則聞張紳晉斐毅然以二坊自任不禁歡舞因商所以取材成式之法諏吉興工無需勷贊蓋君勇於任事而復精於會計商無敢以楛售工無敢以窳試斵虔旣就拜祝升榜丹漆煥如朝霞散彩邦之士庶咸來瞻視婆娑懽呼謂邑之建學改觀者數乃至今日而觀止矣嗚呼向令邑無賢者羣相狃於故習則殿廊雖已修飭而瞻望門牆猶憾汙萊圮落之不足以興思因以歎人世之盡美而未盡善者固如此也又安得規模完整增光气於候濤蛟海間哉張君之舉固適余意而樂與觀成者也因欣然援筆而爲之記四十一年御製訓飭士子文頒行學宮雍正府志五十年署縣事繆燧修大成殿及兩廡五十八年令田長文捐俸加葺浙江通志雍正三年頒御書生民未有額懸於廟四年令田長文奉文建忠孝節義二祠祠各三間頭門一門於學宮東首祠外建石坊鐫刻前後忠孝節義姓名於上五年教諭曹三才同訓導沈煒世築東首宮牆並修砌甬道九年令趙應召同教諭張致恭訓導洪熙揆重修大成殿十三年令陳秉鈞同教諭邵向榮重建大成門五間并修葺兩廡及崇聖祠明倫堂乾隆志乾隆三年大成殿詔易黃瓦會典頒御書與天地參額懸於廟令王鈞同教諭邵向榮開浚學宮東西河道及二泮池邑人謝緖琨張學伊鄭廷秀等助之邵向榮有記四年教諭邵向榮訓導馮大位重修魁星閣土地祠改名含光祠九年令楊玉生重修大成殿及明倫堂乾隆志十二年教諭邵向榮及邑人謝霞祚等以建書院餘資重建迎龍橋於射圃亭舊址後邵向榮爲之記陳志稿入記曰鎭海學宮地脈從候濤巾子梓蔭諸山迤邐而來山下泉爲邑以內之中河發源處水與宮牆環繞形家以山之眞脈爲龍龍從乎水水聚而脈亦聚依山之涯建橋以聯射圃橋以迎龍名由來遠矣予初至任疑建學經始規畫未善大門之內柳巷爲行人孔道門爲虛設學之艮隅地寬於巽方皆茂草也一廢池闊二丈許池之旁鄰家多置殤櫝時老生劉鄼昌沈夢桂從余祀文昌經其地述所聞以吿予曰是迎龍橋故址也橋之南爲迎龍門門之左右繞河而築以垣垣內爲觀德亭亭之東屋數椽爲學者肄業之所膳夫棲旁舍以司門之啓閉聞諸生有射圃賞荷迎龍步月倡和詩弗傳想見圃之中花木森秀與涓涓流水相掩映柳巷曉煙梓山夕照鳥啼魚泳風景絕佳令人不勝今昔之慨焉考諸舊志曷爲乎獨略之嗟乎纂志從簡阻人復古之思毋乃非愛禮之遺意歟雖然學宮頻圮於風至文介薛公鼎新更制遲之久而邑令始建兩廡又遲之久而司鐸始建宮牆廢興之際蓋難言之若乃學中之有東西堂左右舍亦存其名而已何怪乎橋之略而不書也亦不及計當日萃業於庠之上登山學海推擴心胷必由之道矣乾隆丁卯秋督諸生鳩工疏河及泮覩橋之斷石相與感慨久之歲癸亥明府楊公從邑紳鄭宗璧李士瀛之請營建書院於梓山之陽選謝生霞祚王生謙吉鄭生朝宗范生用賢董其事羣相吿曰此間密邇學宮將以是擬成德達材之堂循是以復射圃增數椽以補號舍之缺不亦可乎公曰一舉而三善備有厚幸矣捐俸勸輸紳士各助田以資師徒膏火明年功未及半貲吿匱公復偕予勸捐得佾生所輸者共二百五十餘金原不專供書院用而踵事增華竭衆之所輸而猶未足公已奏最遷四生相與
  各捐資以完工費虛恢復射圃之初志第建一橋而已不知者咎橋之建益便行人雜沓去來之路且追咎於建學之初規畫之未當亦可弗辨也雖然安知不以一橋之建爲復古之始乎用吿後之君子十四年七月颶風䨙雨大成殿傾圮兩廡戟門曁崇聖鄉賢祠多損壞令王夢弼同教諭邵向榮訓導葉元璧重修乾隆志嘉慶五年頒御書聖集大成額懸於廟十二年署縣事陸玉書重浚硯池幷修石欄移文筆峯於硯池前陳志稿案舊在學門外明萬歷間移於學宮巽隅二十年監生包仁義重建節孝祠曁忠義孝悌祠李宗昉爲之記陳志稿記曰古來忠孝節義之著發乎至情本乎至性原非以爲名也顧往往其迹彌晦其名愈彰國家激揚有典給帑建坊設祠致祭所以闡幽光而勵風俗意至厚也歲丙子宗昉奉命視學浙江衡文之外每閱府州縣學申報節孝請旌之案俱有實行可徵時有合於古淑媛之懿行想見浙東西風俗醇美其婦女咸能通曉大義心竊韙之今年秋鎭海縣儒學以重修
  節孝祠曁忠義孝悌祠落成請紀其事鎭海節孝祠三楹其東爲忠義孝悌祠亦三楹歲久俱圮監生包仁義以其母周獲邀旌典奉栗主入祠見夫杗桷傾摧牆垣頽覆慨然以重葺爲己任呈於邑宰飭材鳩工易舊基六間爲兩層十二間擴曩者之規模美當前之輪奐百廢俱舉閱五月吿竣計經費不下二千餘金予聞包仁義市廛貨殖所挾僅中人貲乃念其母之苦節而亟於表揚並以其母之得以入祠而重新祠宇且於其毗連之祠宇倂新之此非發於至情本於至性又安能輕財重義若是哉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若斯人者或庶幾能錫類歟夫興舉廢墮旌別淑慝學使者之責也予故樂觀厥成而庀其始末以爲之記且以爲樂善急公者勸嘉慶二十二年十月朔日浙江學政山東李宗昉記二十一年貢生鄔牟復移文筆峯於學宮巽隅二十二年職員王朝宰重修明倫堂陳志稿道光二年御書聖協時中額懸於廟四年職員鄔登鼇改建崇聖祠於節孝祠之北李可瓊爲之記光緖志記曰皇淸文治邁古薄海內外學校如林粤稽雍正初元詔封孔子先世五代於是文廟肇建崇聖祠天下郡縣至於海隅邊徼爭自建置以揚國家之大美及敬教勸學振古未有之隆軌及今百載勿懈益虔化以大光鎭邑之有祠嘗一修於乾隆丁未舊規尙隘閱歲旣深陋宇荒階不足囘旋遒相便地違舊址三十武就學宮之艮隅經始焉先是葺學宮邑紳鄔君登鼇旣嘗助力復偕其弟生員鍾捐私錢百六十萬有奇以任茲役鏡又〓董其始終自癸未十又一月迄甲申十月工成材良甓堅載塗載奐殿三楹翼東西二楹堂皇門垣咸擴其制尊國章也維古昔立學之意著於宋賢州縣學記者備矣唐文氏日休祭孔廟以江海喻其至大夫浮天者必有所自〓洪淵者及於濫觴鎭之人士處江海之阻苟望洋而不思涉則無爲稽原委爾吾固知其嚮學之深而不能已於修祠者乃其修學宮之意之所必至而其於學也豈猶所云取牆壁而已歟夫興教化以成人材美風俗故古人無不崇學况崇聖祠典宏我本朝知釋思之克敬副之吾以爲如鄔君兄弟其美尤非一端衆紳請記遂書以刻諸圭石惟時宰斯邑者郭君淳章也道光六年丙子春仲寧紹台道南海李可瓊記 道光間監生曹德風修葺節孝祠張志稿咸豐元年頒御書德齊覆幬額懸於廟監生胡洪安重修節孝祠光緖志同治元年頒御書聖神天縱額懸於廟八年教諭陳烈新捐俸重修崇聖祠明倫堂及齋舍官册光緖元年頒御書斯文在茲額懸於廟六年邑人周茂榕陳繼揆集捐改建尊經閣於鯤池書院內東北隅光緖志俞樾爲之記記曰素王旣沒道在遺文小戴有經解之篇經之名所由立矣暴秦閏位焚如棄如炎劉代興稍稍修葺七略之作二曰六藝師古曰六藝六經也然樂經亡而經之存者五漢藝文志有五經雜議十八篇蓋自武帝置五經博士而石渠諸儒所討論者固惟五經矣乃史家記載或云七經或云九經後世就釋文叙錄所列分三禮三傳而六之去老莊進孟子而十三經之名立國朝因之上自太學下至郡縣學官師以此爲教而士以此爲學經正民興可謂盛矣凡郡縣學咸建尊經閣以庋諸經俾多士得以誦習於其中意甚善也鎭海之爲縣固寧波一大邑也民物昌阜人文日新其學明倫堂後故有尊經閣其始建於何時蓋不可考明嘉靖中邑人薛文介言於都御史温公檄縣重建而文介爲之記自嘉靖至今三百餘年閣廢久矣又自明倫堂改建後堂基恢拓幷閣之遺址亦不復存光緖五年邑人周君茂榕言於陳君繼揆曰吾學無尊經閣於制未備明倫堂後固無餘壤而泮池之東有鯤池書院去橫舍百步而遠尙有隙地可以建閣今雖無文介其人然學校之事責在吾黨盍圖之陳君曰善爰吿之衆衆論翕合乃相陰陽乃卜時日乃庀美材乃鳩衆工凡越十月而尊經閣成規制崇閎丹贍赩熾落成之後購經籍以充牞之凡歷代國史以及諸子之書諸家之集亦略具焉以經統之所以尊經也美哉斯舉乎是可與文介匹休矣余〓求經訓沾沾章句之末不足以窺微言大義然竊謂人材之盛衰由於經術之明晦茲閣之建豈獨有舉無廢存學校故事已哉異時邑中人士有以文章勳業顯者必自此舉始之矣余故書其建閣緣起刻石閣下俾後之人知余言之有驗也十三年邑人鄭鳳儀等集資重浚泮池二十二年邑人盛炳緯等集捐修大成殿暨兩廡大成門櫺星門鄉賢名宦二祠又改造明倫堂幷浚泮池捐册三十三年詔升孔子爲大祀廟內更易綠瓦通覆黃瓦宣統元年頒御書中和位育額尙未懸官册自教職旣裁學宮歸縣署經管春秋享祀舉行如故今記其規制如左
  大成殿五楹翼左右各一楹南向殿門中六扉兩旁各四扉翼前後各設門二扉後可達明倫堂殿左右均有趨廊可達兩廡殿下東西分列兩廡各十間一衖殿前爲庭庭廣如殿長如廡中甃石爲露臺庭盡爲門三門各二扉額曰大成門門東爲名宦祠三間又東一間爲衖三間爲更衣廳門西三間爲鄉賢祠又西爲衖一間爲更衣廳三間距門前丈餘爲泮池繚以石砌跨以石橋三中左右各築石路曰甬道池西爲杏壇池東北爲門一座二扉東向行香由此出入池南爲櫺星門以石爲柱楣三座六扉門前直出護以石欄門內外隙地多栽柏東西衛以牆牆之南與石欄相近處各建臺門一座二扉額其東曰德配天地西曰道冠古今又牆址面南處立下馬牌二欄外爲石路路之東南隅爲文筆峯路西建石坊一曰起鳳東如之曰騰蛟路南爲硯池屛石四周又南爲照牆上書宮牆萬仞四字牆外爲濠河殿後爲明倫堂三間翼左二間右一間前爲庭庭東北爲夾道可達東廡與東廡相接處有門一間額曰禮門東嚮案舊稱儒學儀門門北首齋舍九楹門外循牆而南有甬路一條案舊稱柳巷路盡爲門一間案樓上卽魁星閣額曰鎭海縣學卽學門也
  崇聖祠在文廟東北南嚮三間前爲庭再前爲門三間
  土地祠在文廟東南西嚮三間
  文昌祠舊在泮池西久圮後重建於梓蔭山上淸光緖三十四年冬燬
  魁星閣在文廟東南南嚮樓房一間上祀魁星下爲學門
  尊經閣在鯤池書院內東北隅西嚮三間案舊在明倫堂上久圮
  忠義孝悌祠在節孝祠東南嚮三間臺門二間
  節孝祠在文廟東南嚮三間臺門三間石坊一座案門與忠孝祠門合成五楹
  教諭署在明倫堂東南嚮三間前爲講堂三間再前爲門一間額曰司教署案光緖志載同治九年教諭孫葆徵於署後建雙柏書屋一楹今已傾圮
  訓導署在教諭署後南嚮六間東首廊屋二間一間爲門額曰司訓署案陳志稿載嘉慶十二年訓導董迪於署東增建三間久圮
  射圃在崇聖祠與教諭署前中學堂繚以短垣作體操場案舊有射圃亭亦名觀德亭今圮
  迎龍橋在崇聖祠北案今所存之小石橋卽其遺址以上新纂
  大成殿祀位至聖先師孔子東配復聖顏子述聖子思子
  西配宗聖曾子亞聖孟子東哲先賢六位閔子 冉子 端木子仲子 卜子有子
  西哲先賢六位冉子 宰子 冉子 言子 顓孫子 朱子
  東廡先賢四十位公孫僑林放原憲 南宮适 商瞿 漆雕開 司馬耕 梁鱣 冉孺 伯虔 冉季 漆雕徒父 漆雕哆 公西赤 任不齊 公良儒 公肩定 鄡單罕父黑 榮旂 左人郢 鄭國 原亢廉潔叔仲會公西輿如邽巽 陳亢 琴張 步叔乘 秦非 顏噲 顏何 縣亶 牧皮樂正克 萬章 周敦頤 程顥 邵雍
  西廡先賢三十九位蘧瑗 澹臺滅明 宓不齊 公冶長 公皙哀 高柴 樊須商澤 巫馬施 顏辛 曹卹 公孫龍 秦商 顏高 壤駟赤 石作蜀 公夏首 后處 奚容蒧 顏祖 句幷疆 秦祖 縣成 公孫句茲 燕伋 樂欬 狄黑 孔忠 公西蒧 顏之僕 施之常 申棖 左邱明 秦冉 公明儀 公都子 公孫丑 張載 程頤
  東廡先儒三十八位公羊高 伏勝 毛亨 孔安國 后蒼 許愼 鄭康成 范寧 陸贄 范仲淹 歐陽修 司馬光 謝良佐呂大臨 天從彥 李綱 張栻 陸九淵 陳淳 眞德修 何基文復祥 趙羅 劉因 金履祥 陳澔 方孝孺 薛瑄 胡居仁 羅欽順 呂柟 劉宗周 孫奇逢 黃宗羲張履祥陸隴其張伯行王夫之
  西廡先儒三十七位穀梁赤 高堂生 董仲舒 劉德 毛萇 杜子春 趙岐 諸葛亮 王通 韓愈 胡瑗 韓琦 楊時 游酢 尹焞 胡安國 李侗 呂祖謙 袁燮 黃幹 輔廣 蔡沈 魏了翁 王柏 陸秀夫 許衡 吳澄 許謙 曹端 陳獻章 蔡淸 王守仁 呂坤 黃道周 陸世儀 顧炎武 湯斌
  崇聖祠祀位
  肇聖王木金父
  裕聖王祈父
  詒聖王防叔
  昌聖王伯夏
  啓聖王叔梁紇
  東配先賢三位孔氏孟皮 顏氏 無繇 孔氏鯉
  西配先賢二位曾氏皙孟孫氏激
  東廡先儒三位周氏輔成 程氏珦 蔡氏元定
  西廡先儒二位張氏迪朱氏松
  名宦祠唐江南道採訪使齊澣 鄮縣令陸南金 王元暐 明州刺史裴儆王密 任峒 于季友 刺史孔戣宋知明州軍事李彝庚 燕肅 錢公輔 傅堯俞 仇悉 張津 縣丞林鼐 縣令唐叔翰 知明州軍事程大昌 縣令施廷臣 知慶元府事胡榘 縣令盧萬 知慶元府陳塏 轉運判官黃恕 知慶元府吳潛 王元恭 元縣尹吉雅謨丁
  汪汝懋 教諭包莘 明總兵湯和 寧波府知府王璡 伍符 寇天叙 沈塏 蔡貴易 海道楊瑄 譚綸 劉翾 知縣杜彬何公肅陸本 許伯原 賀懋 鄭恕 宋宣 李廷儀 錢如京 陳軾 鄭餘慶 周懋 金九成 教諭陳純 訓導田維 一和 知縣宋繼祖何愈 趙思基 王嘉賓 時偕行 汪應泰 黎民表 顧宗孟 龔𢑴縣丞陳懋齡 提學道許豸教諭顧充訓導竇若儼 教諭葉國華知縣丁鴻陽 淸巡撫李之芳 范承模 提督張杰 巡撫王隲 朱昌祚 總兵常進功 巡撫王爾祿 提督李塞白理 總兵朱萬化 提督陳世凱 王世臣 寧波知府邱業 糧儲道梁鳳鳴寧波府知府楊之枘 李廷機 知縣鄭元成 寧台道胡承祖 知縣周家齊 按察使楊宗仁 知縣黃宮柱 學政周淸源 巡撫李衛 提督蒼保 知縣王夢弼 巡撫阮元學政丁紹周
  鄉賢祠漢任奕 唐虞世南 宋曹粹中 沈煥 袁甫 黄震 明張信 梁田玉 梁良玉 梁中節 郭良 梁良用 張安國 王永隆 陳治 陳憲 謝琛 夏時正 賀欽 樂舜賓 沃類 邵鳳來 薛鬯薛三才 謝大綸 謝瀚 王日華 薛三省 薛玉衡 林繼祖 謝渭 謝湘 謝泰宗 謝泰履 薛士珩 淸虞一稷 謝泰定 虞二球 謝泰階 謝泰交 薛士學 謝晉昌 謝榮昌 謝諤昌謝緖惇
  忠義孝悌祠宋張超 朱日新 吳璿 吳安禮 吳安時 陳烈 元夏永慶 明樂枅 樂平 陳睦 張安國 俞敏德 俞愷 俞民化 陳浩淵 陳韜 韓鼎 李貴 繆廉 施邦彥 李綱 艾敬 李澤 葉府 艾春 賀琦 劉隆 葉七 劉夢祥 戎良翰 劉晉 姚思敬 鄭十三 楊一 胡滾 李道宗 陳大綱 洪應科 董一麟 武愛文 劉可立 俞肇乾 潘世寶 王大豫 張國鼎 陳應鵾 陳應璠 華夏 淸嚴仁厚 任士林 鄭脩錟 陳景沛 王曰珍 楊塏 陳繼序 丁啓譽 胡建森 王仁美 柳義德 謝仁榮 李通貞 張允新 范瑞元 王世宸 樂演泗 方殿翰 柳義路 陳雙春 胡永岱 傅和賢 楊盈科 唐仁昂 樂寅文 王東生 金山 王守茂 柳開瑄 虞孝元 楊澐 江德元 汪坤元 胡載揚 嚴賢芳 王曾元 孫永沛 朱朝均 胡安仁 徐振茂 唐昌有 汪位 嚴熊盛 邵世德 賀士玉 方阿三 徐得勝 王榮水 汪述賢 汪春友 嚴秀贊 於世南 陸迎春 黃聲槐 王邦昌 宋啓予 金友昆 汪大琅 翁俊德 方瑞智 金百福 范阿懷 王開泰 樂寅壽 盧學尊 汪智孝 翁恢元 曹忠和 陳美東 范信良 王佐淸 鄭玉汝 林德茂 汪金悌 王洪濤 曹和臻 張生端 范謁文 王輔淸 邵維華 李承梧 汪謁和 王子豐 張謁寶 張謁三 駱錫騏 載元 李高輦 莊合新 嚴賢章 黃開忠 張守斌 史智惠 駱錫華 薄其忠 宋品賢 余建功 林鴉安 呂庭燎 張合心 潘謁金 戎富 張守忠 周明山 邵代輔 胡孝和 余志鵬 張合意 謝雲生 方名貴 張守仁 樂永茂 宋新茹 張加賢 孫文學 張世禮 邵謁方 葉孝思 邱步雲 樂國梁 樂俊益 胡孝行 任天球 張謁六 林端科 華必勝 邱志淸 樂錦山 丁學儒 龐阿連 董邦聲 張義才 張定才 華志傑 葉全忠 樂寅貴 邱在勤 龐世江 樂行蕃 胡永富 張顯學 方慶安 華坤 樂容有 俞美才 林雅芳 張良林 朱經生 胡小美 戎德勝 邱仰安 樂嗣謹 徐小寶 林文忠 周天章 虞孝善 沃小安 戎懷瑛 方英 樂寅山 水仁和 林文學 張賢章 方在福 周阿春 鍾怡順 任德標 樂寅川 柳禮祥 謝斯蘭 史善道 傅尙業 范瑞園 任忠義 柳禮庭 謝世權 胡仁朝 傅小坤 范宏安 鄭忠 柳禮樂 王承賢 李聖會 傅允國 金阿田 趙宗睦 中營外委劉寶鍔 候選道 庫大使王鑑 花翎儘先千總鄔標 監生周大亭 監生貝禹甸 欽旌孝子陳元祚 欽旌孝子王思琴 欽旌孝子徐正昭 從九品吳福慶 從九品林聲瀾 候選教諭謝瀛賢 候選通判孫懷邦 護理右營遊府林枝榮 五品軍功林聲溢 六品軍功鄔宗鑑 六品軍功鄔保訓
  節孝祠祀本縣節婦元唐姜氏等
  每歲春秋仲月上丁祭祀陳設先師位前帛一色白盛帛以篚竹絲編造髹以漆
  牛一羊一豕一載牲於俎
  豋一實以太羹
  鉶二實以和羹
  簠簋各二簠實以黍稷簋實以稻粱
  籩豆各十籩實形鹽鰝魚棗栗榛菱芡鹿脯白餅黑餅豆實韭菹醢菁菹鹿醢芹菹兔醢筍菹魚醢脾析豚胉
  尊一實酒疏布羃勺具豆豋鉶簠簋尊用銅不加金飾籩之用木者以竹易之
  爵三正位曁四配用陶崇聖祠正位亦用陶餘俱用銅
  鑪一鐙二
  四配各帛一羊一豕一鉶二簠簋各二籩豆各八籩實無白餅黑餅豆實無脾析胉
  爵三鑪一鐙二東西各尊一
  十二哲各帛一東西共篚鉶一簠簋各一籩豆各四籩實無鰝魚榛菱芡豆實無韭菹醯醢筍菹魚醢爵三東西各羊一豕一尊一鑪一鐙二
  兩廡二位共一案每位爵一每案簠簋各一籩豆各四東西各羊三豕三尊三統設香案二每案帛一爵三鑪一鐙二
  崇聖祠正位各帛一羊一豕一鉶二簠簋各二籩豆各八籩實無白餅黑餅豆實無脾析豚胉爵三尊一鑪一鐙二
  配位各帛一簠簋各一籩豆各四籩實無鰝魚榛菱芡豆實無韮菹醯醢筍菹魚醢爵三東西各羊一豕一尊一鑪一鐙二
  兩廡東一案西一案均簠簋各一籩豆各四每位爵一東西各帛一羊一豕一尊一鑪一鐙二俎篚羃勺具
  忠義節孝名宦鄉賢四祠歲春秋釋奠禮畢教諭一人公服詣祠致祭各帛一羊一豕一籩四四尊一爵三
  樂譜
  中和韶樂康熙五十五年頒行直省文廟春秋丁設於殿外階上編鐘在東編磬在西皆十有六懸以筍簴設建鼓一於鐘懸之次左麾一柷一搏拊一笙三西嚮右敔一笙二搏拊一東嚮東西分列琴六瑟四排簫二簫六邃六壎二篪四均北嚮陳文舞六佾於殿外引舞旌節二羽籥三十有六六奏春以夾鐘爲宮秋以南呂爲宮迎神奏昭平之章 大羽哉宮孔商子角先羽覺徵先角知商與宮天商地徵參角萬羽世徵之角師角祥角徵徵麟宮紱商韻宮答徵金羽絲徵日宮月商旣羽揭角乾宮坤商淸宮夷羽
  初獻奏宣平之章 予羽懷宮明商德角玉徵振宮金羽聲徵生商民宮未徵有角展宮也商大角成商俎角豆徵千羽古角春商秋商上角丁商淸羽酒徵旣宮載羽其宮香商始宮升羽
  亞獻奏秩平之章 式羽禮宮莫商愆角升徵堂角再宮獻羽響徵協角鼖宮鏞商誠角孚徵罍角羽甗肅角肅角雍商雍商譽宮髦羽斯徵彥羽禮徵陶角樂宮淑商相角觀徵而宮善羽
  終獻奏叙平之章 自羽古宮在角昔商先徵民角有宮作商皮角弁徵祭宮菜羽於徵論角思商樂宮惟角天徵牖羽民角惟宮聖徵時宮若商彝角倫角攸徵叙羽至徵今角木宮鐸羽
  徹饌奏懿平之章 先羽師宮有商言角祭羽則徵受羽福角四宮海羽黌角宮徵疇宮敢商不宮肅羽禮角成徵吿羽徹角毋宮疏商毋宮瀆羽樂角所徵自宮生羽中角原商有宮菽羽
  送神奏德平之章 鳬羽繹宮峨商峨角洙徵泗羽洋宮洋商景徵行角行角止徵流宮澤商無角疆商聿角昭徵祀宮事羽祀羽事徵孔宮明商化羽我角烝羽民徵育宮我商膠商庠羽
  舞法
  初獻舞宣平之舞 第一成 予正立羽䈁植懷身作向內勢內足勾後面轉向外䈁指內羽植如十字明正立兩手微拱羽䈁如十字德正立䈁植近肩羽平衡如十字玉向西首微側右足進前䈁平指西羽斜舉振身俯向東面轉向西兩手伸出羽䈁斜交金正面身微蹲䈁斜舉羽植聲向內身俯兩足並羽䈁植地生外向兩足並䈁植羽倒指內少垂民內向䈁斜指羽植未正立
  西向外兩手相並推向內羽䈁植有正立䈁平舉過肩羽植展內向兩足並䈁向指羽植也外向面仰兩手推出羽䈁斜舉大身微向外兩手推向外羽䈁並植成正面身微蹲羽䈁如十字俎向內身俯內足進前䈁斜指下羽植豆外向䈁下垂右手伸出羽植千正立䈁斜舉羽植古身微向外羽䈁偏外如十字春正面身微蹲䈁植過肩羽平額交如十字秋向內兩手伸出羽䈁植上正立䈁平衡羽植䈁上丁正立䈁植居中羽衡䈁上淸內向兩足並䈁內指羽植如十字酒身俯向外外足進前趾向上羽䈁斜交旣正立䈁平衡羽斜指東載正立身俯䈁平衡羽居中植䈁上其正立左手伸出䈁斜舉羽植近左肩香正面左足虛立䈁衡膝上羽植始正立俯首羽䈁如十字升正立兩手高拱過額羽䈁如十字
  亞獻舞秩平之舞 第二成 式正面身微蹲兩手並羽䈁植禮內向內足虛立䈁斜倚膝羽植莫外向身微俯面微仰䈁高舉斜指外羽植愆內向起內足兩手相並推向外羽䈁植升正立羽䈁如十字堂正面右足勾後兩手高舉羽䈁斜交再身微蹲面向東䈁植近肩羽衡膝上獻身微蹲面向西羽植近肩䈁衡膝上響正立羽䈁向下斜交協正面身向內外足進前內趾虛立羽䈁並植鼖正面身向外內足進前外趾虛立羽䈁並植鏞正立䈁植羽倒指東誠身俯向西面側向東䈁平指羽植如十字孚正立首微俯羽䈁植罍正面起左足䈁高舉羽植甗正立䈁植過肩羽平額交如十字肅內向首微俯兩足並羽䈁如十字肅俯身偏外起外足羽䈁如十字雍正立兩手伸出羽䈁並植雍內向䈁斜指內羽植䈁上譽正立䈁平舉右手微伸出羽植髦正立左手伸出䈁平舉羽植近左肩斯正面起右足羽高舉䈁植彥正立䈁植居中羽衡䈁下禮身微向東右足進前羽倚肩䈁平指東陶正面身作向東勢兩手高舉羽䈁推向東並植
  樂身微向西左足進前䈁倚肩羽平指西淑正面身作向西勢兩手高舉羽䈁推向西並植相正立羽䈁斜交觀仰面向內兩足並羽䈁如十字而正面身微向東䈁下垂羽倚肩善身俯面微仰向內抱內膝羽䈁斜交如十字
  終獻舞叙平之舞 第三成 自正立䈁下垂羽植古向外身俯兩足並羽䈁斜交在正面身微蹲兩手推向內羽䈁植昔外向起外足羽籥植先正面右足交於左羽䈁如十字民向西身俯左足進前䈁下垂羽植地有向東身俯右足進前䈁下垂羽植地作正立䈁平衡羽植居右如十字皮正面左足勾後䈁斜舉過肩羽植弁正面屈右足左足伸出趾向上䈁平等舉羽植居中祭正面屈右足羽䈁偏左如十字菜正立身俯羽䈁植地於內向兩手相並羽䈁斜指內論正面身作向外勢兩手高舉羽䈁斜交偏外思內向身俯起內足䈁衡斜羽植樂正立䈁下垂衡斜羽植䈁上惟正面屈左足羽䈁偏右如十字天正面屈左足右足伸出趾向上䈁下垂衡斜羽羽舉過肩牖正立羽䈁向右斜倚肩民正立羽䈁向左斜倚肩惟正立䈁平衡羽高舉聖仰面向內䈁平指羽植如十字明外向䈁平指外羽植如十字若正立身俯羽䈁如十字彝外向䈁平指外羽植倫正立羽䈁偏內如十字攸正立身俯䈁斜植地羽植叙正立兩手相交羽䈁並植至正面屈左足羽䈁如十字今正面屈雙足䈁平衡羽植居右木正面屈雙足羽䈁植鐸俯首至地
  祭儀
  齋戒正祭前三日獻官陪祭官及諸執事咸沐浴更衣散齋二日各宿別室致齋一日同宿祭所散齋仍理事務惟不飲酒不茹葱韮薤蒜不弔喪問疾不聽樂不行刑不判署刑殺文字不預穢惡事致齋惟理祭祀
  執事正祀 正獻官知縣 分獻官教諭訓導 陪祭同城文武各官 通贊一人 引贊二人 讀祝一人 陳設五人瘞毛血二人司盥二人司尊二人 司爵二人 司帛二人 飮福受胙二人 司軍十人 監宰四人 四配東西各陳設五人 司爵二人 司帛二人 引贊二人十二哲同四配 兩廡同四配 崇聖祠正獻官縣知 分獻官教諭訓導通贊一人 引贊二人 讀祝一人 陳設五人 瘞毛血二人 司盥二人 司爵二人 司帛二人 司尊二人飮福受胙二人 配位東西各陳設五人 司爵二人 司帛二人 引贊二人 兩廡同配位
  省牲正祭前一日執事設香案於宰牲所贊禮者引獻官常服詣省牲所執事者牽牲香案前過視純色肥碩無有傷損抵易再揖省牲畢遂牽牲以毛血少許盛於盤其餘毛血以淨器盛祭畢埋之取毛以吿純取血以吿殺也
  祭日夙興通贊唱鼓初嚴遍燃庭燎香燭再嚴贊禮生樂舞生及執事各序立於丹墀兩旁三嚴引贊引各獻官至戟門下立俟樂舞生各就位樂生各以序進立於廟廷奏樂之所司節者各引舞生至丹陛東西兩階各序立舞佾之位司節在東則退至東三班舞生之首在西則退至西三班舞生之首相向立執事者各司其事各執事者以序進立於各事所陪祭官各就位各官就拜位訖分獻官各就位各引贊引各分獻官至拜位各引贊退立於東西訖獻官就位引贊引獻官至拜位引贊退立於獻官東西相向而立瘞毛血執事者奉毛血正祀由中門四配十哲由左右門出兩廡隨之瘞於坎迎神舞生橫執其䈁無舞麾生舉麾樂奏昭平之曲遂擊柷作樂曲已詳於前跪叩首叩首三叩首興跪叩首叩首六叩首興跪叩首首九叩首興麾生偃麾櫟敔樂止奠帛行初獻禮捧帛者正祀由中門入四配十哲俱由左門入兩廡由左右入詣各神位前之左朝上立詣盥洗所引贊引獻官至盥洗所盥手進巾獻官帨巾詣酒尊所引至酒尊所司尊者舉羃酌酒執爵者以爵受酒在獻官前行正祀由中門餘由左門入各於案側朝上立引贊導獻官由左門入詣先師神位前麾生舉麾樂奏宣平之曲擊柷作樂舞引贊導獻官生按節而舞至神位前跪獻官跪捧帛者轉身向西跪進帛於獻官右獻官舉帛奠帛獻官奠帛西旁執事者跪接帛進於神前案上司爵者轉身向西跪進爵於獻官右獻官舉爵獻爵獻官獻爵西旁執事者跪接爵進於神前案上俯伏獻官俯首至地興獻官起詣讀祝位位在廟中香案前讀祝者跪取祝文立祝位西旁跪獻官並讀祝者皆跪衆官皆跪各官跪訖讀祝文麾生偃麾樂暫止讀祝者讀畢將祝文跪放於祝案上退堂西朝上立俯伏獻官衆官俱俯首至地興各官麾生舉麾不唱樂生接皆起奏在先未終之樂舞詣四配神位前引贊引獻官至神位前跪奠帛獻爵俯伏興俱如正祀儀行分獻禮各引贊引分獻官各至十哲兩廡行禮俱如正祀儀惟捧西哲西配西廡帛爵者須轉身跪於獻官分獻官之左餘俱如前儀復位麾生偃麾櫟敔樂止引贊引獻官由右門出分獻官同復原位執事者隨至酒尊所立俟行亞獻禮惟不詣盥洗所其詣酒尊所俱如前儀詣先師神位前麾生舉麾樂奏秩平之曲擊柷作樂舞獻爵同初獻無奠帛不讀生按節而舞祝文次及四配儀同初獻復位麾生舉麾櫟敔樂止行終獻禮詣先師神位前麾生舉麾樂奏叙平之曲擊柷作樂舞獻爵及四配位儀俱同亞生按節而舞獻惟執爵者不出廟外俱廟內兩旁立俟徹饌復位麾生偃麾樂敔樂止飲福受胙進福酒者執爵進福胙者捧盤立於讀祝案之東執事者取正壇羊左肩胙置盤中又二執事立案西詣飲福受胙位引贊引獻官由左門入至祀位跪獻官跪飲福酒東執事奉福酒跪進於獻官飲訖西執事跪執爵受胙儀同飲福接胙者捧胙由中門出俯伏 興 復位引贊引獻官至原拜位跪叩首叩首三叩首興如是者三衆官同行禮訖徹饌麾生舉麾樂奏懿平之曲擊柷作樂舞生直執其䈁無舞執事者各於神位案前將籩豆稍移動仍復原位樂盡麾生偃麾櫟敔樂止送神麾生舉麾樂奏德平之曲擊柷作樂無舞司節在東者進立於東班舞生之首在西者進立於西班舞生之首舉節朝上分引東西舞生於甬道東西依次序立相向跪叩首叩首三叩首興如是者三行禮麾生偃麾訖櫟敔樂止讀祝者捧祝司帛者捧帛各詣瘞所讀祝者先跪取祝文司帛者次跪取帛轉身向外立正祝者由中門捧出左配左哲由左門出右配右哲由右門出兩廡如前儀隨班俱往瘞所望瘞麾生舉麾樂奏德平之曲擊柷作樂無舞詣望瘞位引贊引獻官衆官俱至瘞所焚祝文 焚帛復位麾生偃麾櫟敔樂止禮畢各官俱散
  升大祀典禮光緖三十三年頒行 廟制今改爲通覆黃瓦 神牌今改金地靑書 神幄及案衣今改用黃雲緞 祭品今加二籩二豆爲十二籩十二豆 樂舞今用八佾添用武舞飮福受胙今不飲福受胙 臨文稱引先師今改爲三擡 崇聖祠正位今加牛一籩二豆二直省府廳州縣文廟規制供奉禮器樂舞曁崇聖祠祭品並同太學行禮儀節仍遵舊制惟承祭官出入向例由左側門今改由右側門不飲福受胙
  尊經閣藏書周易古注疏八册 尙書古注疏一十三册 毛詩古注疏二十六册 儀禮一十册 禮記古注疏三十册 春秋左氏傳古注疏三十册 孝經古注疏二册 論語古注疏一十册 孟子古注疏九册 爾雅注疏三册公羊傳注疏十一册 穀梁傳注疏七册 史記三十册 西漢書五十册 東漢書五十册 三國志二十册 晉書五十册 宋書一册 齊書一册 梁書二册 陳書一册 南史二十五册 後魏 書一十五册 北齊書二册後周書二册 北史四十三册 隋書三十册 唐書八十五册 五代史一十五册 周易程朱傳四册 蔡氏書傳三册 朱氏詩傳四册 春秋胡氏傳四册 大字四書十册 四書紀聞四册 性理四書二册 四書集成十四册 玉篇廣韻五册 五子二十八册 通鑑綱目二十八册 宋鑑八册 山堂考索三十六册 黃氏日抄五十册 三場足用十三册 迂齊古文六册 杜詩注十册至正志袁桷藏書記 定海爲縣南接蠻島汪洋數千里食息可至厥今號爲重屯四方語言咿嘎侏〓交衢旁午褒衣儒冠見者訾議考諸郡乘惟沈端憲一人嗣後接武猶班班可見泰定二年春阿察赤承務君始來監縣事乃曰縣固有學學必聚書冥行空言講習何補武城絃歌先聖是取進鄉小民首於文詞其必自聚書始乃與主簿龐君思恭首捐俸資復命教諭汪宗江出學粟俾儒職范惟肖胡驥由杭置經史一千五百一十八卷計五百七十五册又諭學耆老曰經以窮理史以究成敗廣聞修辭惟子集是宜亦不可缺復得七百二十八卷計二百一十五册將刻石列目以示永久謁記於余念昔在殿廬見承務君之兄在廡下察其儀貌莊肅知非凡近後果爲進士第一見承務君於國學儀端語温審其頡頏萃於一門今茲宰是邑尤以教學爲己任抑嘗聞之聚書非難寶書爲難校官之不職悉資以奉權貴甚者竊其故籍挾之以逃其最甚者漫漶散落一不挂眼三者之病比比皆是今刻於石將杜其漸後之來者寧得不自勉乎至正志
  大誥三編 大誥續編 彰善癉惡錄 大明律祖訓條章 御製行移減繁體式 諸司職掌 醒貪錄 爲政要錄 古今烈女傳 爲善隂隲 五倫書 四書大全 五經大全 性理大全 五倫書 勸善書 爲善陰隲 嘉靖志
  欽定訓士典謨臥碑摺帖一本聖典訓士碑帖一本 乾隆志
  上諭八部 聖訓二部 上諭一本 聖諭廣訓一本 聖諭訓飭錄一本 欽定訓飭州縣規條一本 淸漢上諭諭訓各二十本 侵貪一案奉上諭一道 御製平定囘部碑摹一道 御製平定金川碑文一道 御製平
  定準噶爾碑文一道 平定靑海碑文一道 御製詩初集一部計二十四本 御製朋黨論一本 刺惡詩集二本 儀制一本 大淸律例一部計二十本 學宮儀物撮要一本 周易折中九部每部計十二本 詩經傳說彙纂十部每部計二十四本 尙書傳說彙纂十部每部計十六本 春秋傳說彙纂十部每部計二十四本 朱子全書八部每部計三十二本 性理精義九部每部計五本 十三經一部計一十二帙 卄一史一部計三十帙 宏簡錄一部計八帙 欽定四書文集一部 明史一部共一百十二本 御製盛京賦一本 浙省册結程式二本 學政全書二部每部六本 通鑑綱目二部 資治通鑑綱目三編一部計四本 續増學政全書二部共四本 三禮義疏一部 樂善堂全集定本一部 己卯庚辰會墨卷十部 詩義折中一部 周易集義一部 春秋集解一部以上三書共二十本 學政全書二部共計四本 浙江省文賦支食俸廉章程例册一本 御製詩三集一部 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等書計七本共十種重刊武英殿聚珍版書計八本共十種 平定金川滿漢碑文 御製擬白居易新樂府二部共四本 光緖志 案以上皆散佚
  官制學額
  明時設教諭一人訓導一人廩膳生二十員增廣生十員附學無常額吏典一人間歲以廩生一人循次應貢淸仍前制順治十七年始倂歲科兩試爲一入學定爲一十五人康熙元年裁訓導但存教諭一人並停歲貢九年復行貢法十五年復訓導一員新進額四人捐納入學者不限額十九年增額一十五人二十五年停捐額二十八年增至二十人雍正府志咸豐九年增至二十三人同治三年增至二十七人八年増至三十人武生歲取十五名光緒志光緖三十二年科舉廢學額裁教官亦不復存新纂
  贍學田土
  宋時錢糧舊收米穀幾八百石職掌不明遂多湮沒嘉定十二年令趙珌夫增置學租且驅磨舊租之數刻於石而湮沒之久者追尋未竟今以現管數記之 米五百九石九斗九升八合 穀五十四石五斗 租六十貫文寶慶志
  元時田二十一頃四十五畝三分六釐 地一頃六十八畝六 分山五頃七十一畝二分七釐 額管錢糧 米七百十八石二斗六升八合 地租中統鈔三十六兩七錢三分九釐 山租中統鈔三十九兩八錢七釐 田貳阡壹佰肆拾伍畝壹角壹拾玖步 米柒佰壹拾捌石貳斗捌升陸合 地壹佰陸拾捌畝貳角貳拾肆步 鈔參拾陸兩柒錢參分九厘 山伍佰柒拾壹畝壹角壹拾貳步 租錢參拾玖兩捌錢柒厘 實額租錢中統鈔壹錠貳拾參兩捌錢柒釐 米柒佰九石參斗柒升肆合至正志
  明洪武初學田倂入官十五年撥賜學糧六百石嘉靖府志萬歷間知府戴深查定海縣官田共六佰一十八畝有奇內撥三百五十四畝六分一毫以贍貧士知府陳之美亦置田若干畝雍正府志
  淸雍正元年編立順莊知縣田長文將學田畝分字號彙造淸册存縣備查乾隆志〇案乾隆志田共壹阡壹佰參拾肆畝參釐貳毫壹忽地壹佰捌拾壹畝貳分陸釐壹毫貳忽租銀貳百伍兩伍錢玖分參釐陸亳伍忽在縣徵收一支銀參拾兩玖錢伍分每年由藩司轉解學院備賑給貧生一支銀貳拾捌兩陸錢柒分柒釐陸毫捌絲每年解府備賑給貧生 一支銀陸拾柒兩捌錢貳分參釐零每年牒送儒學轉給貧生 一支銀陸兩給宣講生
  附學田魚漕供文廟灑掃之費
  道光十四年司灑掃事王曰升等呈請詳報管業召佃計田漕若干畝詳載於後附畢王二令吿示兩道光緖志
  調署寧波府鎭海縣知縣畢 爲曉諭事准本縣儒學移開據灑掃職司事王曰升等呈稱大西門外向有官荒灘塘道光十四年間經修治城河首事報陞詳請藩憲頒照入額歸聖宮灑掃職眞築管業輸糧在案嗣因乏資未塡茲議舉行懇飭莊保押遷浮厝棺木出示曉諭等情移請示諭等由過縣准此除飭差押遷浮厝棺木外合行出示曉諭爲此示仰闔邑士庶軍民以及諸色人等知悉該處官荒業經前司事報陞歸灑掃職管業完糧已久因乏貲未經塡築茲將動工應聽灑掃職司事照界塡築管業內有浮厝棺木卽行遷出安葬別地毋得阻執滋事如有刁抗不遵許該司事指名稟縣以憑提究各宜懍遵毋違特示道光二十五年十一月 日給示
  道光三十年公請禁示勒石立碑於東廡光緖志
  特授寧波府鎭海縣知縣王 爲鐫石永禁事案據灑掃職司事謝瀛賢黃溥謝錚賢袁應錫樊君蔚等呈請向辰門外沿河官荒及笆子石後官荒蔬地前司事報墾詳陞題咨入額歸聖宮灑掃職承糧召佃收租備公所有沿田河道無關通濟在橋外築截蓄水養魚灌漑呈蒙示諭佃人種蓄輸公嚴禁地民網捕滋擾理應永禁弗替誠恐日久法弛公懇鐫石永禁等情到縣除頒示曉諭外合行鐫石永禁該處居民及諸色人等毋許在灑掃職召佃種蓄田河內網捕滋擾如敢抗違許首事地保指名稟縣以憑提案究懲決不姑寬各宜懍遵毋違特示道光三十年十一月立石
  笆子石後蔬地一方西至河南至笆子石東至西城馬路北至礮臺跟沿河田共計拾貳畝礮臺下蔬地一方南至北計柒丈東至西計拾伍丈向辰門外城下大魚漕一口南北壹百陸拾肆丈肆尺東西拾壹丈大漕東首小漕一口南北捌丈伍尺東西拾貳丈又大漕西首小漕一口南北貳拾玖丈東西捌丈
  光緖六年里人鄭永錫於蔬地內捐資築亭三楹名曰濟生召管漕人居住以資守望光緖志
  鄉飲酒禮
  明武洪十六年頒鄉飲酒禮於天下一依古制歲以正月望日十月朔日舉行大概縣大夫一人爲主設位於堂東楹內西向其僚屬以爵列席於主人之後重行西向北上設大賓位於堂西牖前南向請民之高年有德者居之立介以輔賓設位於西楹內東向面主請高年淳篤者居之是二者尊其德也此位衆賓齒最長者三人爲三賓零席於大賓之西南向東上餘衆賓列席於西序內東向北上此皆尊以齒也若有居官而致仕者請爲僎爵高者特位於堂室戶前南向餘則爵列於僎位之東南向西上多則列席於僚屬之上西向北上此皆尊以爵也是德也齒也爵也三者天下之達尊也下至里社里長爲主悉依前例行之無致仕官則虛僎位凡民得罪經徒決者位於堂下飲酒而愧之儀文之盛視昔有加前淸一準其舊惟位置稍異雍正府志
  凡鄉飲酒之禮歲以孟春望日孟冬朔日舉行豫期各舉耆年致仕德望懋著者一人爲賓次介賓次三賓次衆賓均以齒德兼優者爲之屆時以知縣爲主教諭爲司正贊禮執事以府縣學生員先一日設坐次於庠之講堂設律令案於堂東司正官率執事諸生習儀樂部和聲署設樂於西階下至日質明主人偕僚屬執事生均詣學迺速賓介旣至考鐘伐鼓主人出迎於庠門之外賓介東面主人西面主人揖賓介入衆賓從入三揖至於階三讓迺升主人東階上北面再拜賓介西階上北面答再拜主人揖賓介就位三賓衆賓咸就坐賓席西北南嚮介西南東嚮主人東南西嚮三賓衆賓在賓席之西東嚮坐定贊者贊司正揚觶以下行禮均唱贊司正由西階升詣堂中北面立賓主以下皆立司正揖衆皆揖司爵酌酒於觶授司正司正揚觶而語曰恭維朝廷率由舊章敦崇禮教舉行鄉飲非爲飲食凡我長幼各相勸勉爲臣盡忠爲子盡孝長幼有序兄友弟恭內睦宗族外和鄉里無或廢墜以忝所生迺畢餘以觶授司爵揖賓主以下皆揖司正退衆皆坐執事者舉律令案於堂中按雍正府志誥曰鄉飲坐叙以高年有德者居於上高年淳篤者並之以次序齒而列其有曾違條犯法之人列於外坐同類者成席不許干於善良之席主者若不分別主使貴賤混淆察知或坐中人發覺主者罪以違制姦頑不由其主紊亂正席全家移出化外誥卽今之例 律曰鄉飲酒
  禮已有定式違者笞五十讀律令者詣案北面立賓主以下皆立揖如前讀畢退主人起獻賓席前北面立司爵酌酒授主人主人受爵詣賓位司饌舉饌案於賓前主人奠爵於席降再拜賓答再拜退復位賓起酢主人席前東南立司爵酌酒授賓賓受爵詣主人位饌案從賓奠爵於席再拜主人答再拜賓復位主人起獻介介酢主人均如前儀司爵酌酒獻三賓衆賓徧工升鼓瑟歌鹿鳴案雍正府志歌者以童子爲之或十人或八人長者一人爲倡導賓主以下酒三行司饌供羹笙磬作奏南陔間歌魚麗笙由庚司爵以次酌酒司饌供羹者三迺合樂歌關睢工吿樂備執事者徹饌案賓主以下皆起主人就東階賓介就西階均再拜賓介降階出主人送於門外如初迎儀大淸會典
  乾隆十八年更定鄉飲酒禮儀禮部奏言各省舉行鄉飲酒禮事不畫一且竟有頻年不舉致曠大典者應令督撫轉飭各屬府州縣遵照定例於正月十月舉行一次其賓介之數據舊禮所載鄉飲酒圖有大賓介賓一賓二賓三賓衆賓與大僎一僎二僎三僎之名案儀禮賓若有遵者諸公大夫則旣一人舉觶乃入注言今文遵爲僎又曰此鄉之人仕至大夫者來助主人樂賓主人所榮遵法者也又曰不干主人正禮也又案經文主人親速賓及介而衆賓自從之至於門外主人拜賓及介而衆賓自入其獻酬辭讓之儀甚繁及介已省至於衆賓升受坐祭卒飲不酢而降皆無一言及僎者所謂不干主人正禮者也嗣後應令順天府及直省府州縣先期訪紳士之年高德劭者一人爲賓次爲介又次爲衆賓皆由州縣詳府尹督撫覈定舉行其本地有仕至顯官偶居鄉里願來觀禮者依古禮坐於東北順天府及直省會城一品席南嚮一二三品席西嚮各府州縣三以上席南嚮四五品席西嚮無則缺之不立一僎二僎三僎之名不入舉報之內仍將所舉賓介造具姓名籍貫淸册送部存案倘鄉飲後間有過犯按輕重詳報褫革咨部除名幷將原舉之官議處從之通考文獻

知识出处

[民国]鎮海縣志 七

《[民国]鎮海縣志 七》

本书主要记载了鎮海县的学校教育情况,包括学校的历史沿革、建筑布局、教学设施、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以及教育成果等方面。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