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民性民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64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民性民情
分类号: K892.2
页数: 2
页码: 850-851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一些县城的乡邻文化及经济发展情况。包括邻里互助、同乡会、跨越海外的游子对故乡的热爱、外出务工的家庭教育、经商发展和勤俭节约等方面的传统习俗和现代发展。
关键词: 镇海县 心意习俗 民性民情

内容

爱国爱乡 县人重乡谊,俗语“远亲不如近邻”。平日邻居间互赠羹汤、糕点;有急难之需,醵钱相助,名曰纠会。首会得钱之后,次第低息清偿。人众款多的称“集贤会”,少的叫“堆积会”。一人得钱,定期归还的称“单刀会”(另有提高利息醵钱谋利的“强盗会”,则属高利剥削,非互助互济)。出门相互帮衬,全国各大城市乃至港澳、欧美等地,多设有同乡会,乡亲有难,多方照顾。商店店主、工厂厂主多喜雇用同乡人,认为知底细,信得过。久之成为一种集团势力,所谓“宁波帮”人,县人实为中坚。游子身寄外域,心系故乡,常念“叶落归根”。由爱乡而爱国,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心。外侮衅起,县人献钱献物甚至捐躯报国,历代志书均有记述。80年代后,旅外游子纷纷回乡探亲,诉离情,叙乡谊,留纪念,为家乡经济建设和文教卫生、福利事业贡献力量。
  开拓务实 爱乡而又不恋故土。外出就业者统称“出门人”,孩子从小就受到出门就业、开拓事业的教育。如童谣:“宝宝你要啥人抱?我要阿爸抱!阿爸出门赚元宝……”。上学读书特重书写和珠算(30年代后又重英语),为今后外出就业打基础。男子到十四五岁,家中就挽亲托眷找人介绍职业,到外地商店、工厂学徒就业。男子背井离乡,甚至远涉重洋探索“新路”也绝无胆怯,父母也不因恋子之情而加以阻拦。学徒3年备尝艰苦,很少有人中途逃离回家。故在外经商、务工多有所成就。
  擅商善谋 县人遵循旧制而不墨守陈规,因时、因需而改变经营方向,改革内部机制;开拓国内外市场,从事外贸行业;认准城市发展前途,抓住地产业;有利发展国计民生,兴办银行、航运、工厂,走工商贸相结合路子,并捐资兴学,培植人才。当代经济学专家、权威对“宁波帮”人从商经验评价甚高。在这方面突出的有叶澄衷、宋炜臣、虞洽卿、方液仙、包兆龙父子、邵逸夫兄弟、顾宗瑞父子等。他们多是学徒出身,经过自身刻苦学习,艰难创业,擅商善谋,为我国近代工商业发展作出贡献,享誉国内外。据统计,抗日战争前镇籍在外开店、设厂和从业人数已逾10万。50年代后,工商业由国家和集体经营。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擅商善谋传统又得以发展。
  勤劳、俭朴 旧志记镇海地“滨大海,居斥卤之中,其土瘠而无灌溉之源,故耕者无终岁之给”(嘉靖《定海县志》)。穷则思变,经几代辛劳,围塘造田,修闸浚河,开荒垦殖,绿化山林,使“山窝、海涨悉垦为田”,柑、橘、茶叶布满山冈。但当地人民“啬而能勤,劳而能思”(同上志),懂得“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对游手好闲、浪吃浪用者,斥为“败家精”、“脱底砂锅”。深恶偷盗之辈,旧时曾有因偷盗被逐出宗族事例。教育孩童珍惜粮食。如有狼藉米饭,必遭大人呵责。剩菜剩饭舍不得倒掉,有留“冷饭娘”习惯,以节省粮食。不轻易抛弃旧衣服,留给弟妹穿着。俗谚“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破衣服拆洗后剪成条块,纳鞋底或作拖帚。户户备有咸菜、咸鱼、干菜等长下饭,不需天天上街买菜。勤俭者为人所敬,誉之谓“做家人”。近年来,人民生活有所提高,“好逸恶劳”和讲究享受之风在一部分人中有所滋长,但爱勤劳、讲俭朴优良传统仍居主导地位。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的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状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