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服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62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服饰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2
页码: 840-84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中国江南地区的男女服装、帽子、鞋袜、首饰和发型的变化与演变,涵盖了不同年代的穿着习惯与时尚风格。
关键词: 镇海县 生活习俗 服饰

内容

服装 民国初,男子穿对襟短袄、短衫,着折叠犊鼻长裤,俗称叠腰裤,节日喜庆改穿长袍,教师、职员、商绅等文人平日多着长衫,殷商士绅出客或遇喜庆大事还罩马褂。渔民、渔贩冬季套笼裤,农民、工匠加系百裥围裙。城镇妇女多穿旗袍,乡间妇女着大襟袄、大襟背心、长裤或系长裙,劳动时围布襕。30年代后,政教人员中流行中山装,妇女旗袍改小而短。春秋服装以夹为主,夏着单,冬穿棉,内加背心,外套罩衫。50年代初,男女老幼竞穿“解放服”(即中山装和列宁装)。60年代盛行青年装。1966~1976年青年男女以穿军服为荣。80年代起流行西装,但尚不惯系领带。当前服装趋向多样化,有西装、中山装、茄克衫、猎装、牛仔装等。民初面料原多土布,30年代始用细布。60年代起卡其、灯芯绒等流行。70年代盛着涤卡、的确凉等化纤及混纺品。80年代起,不少人选用毛纺、呢绒、丝绸、皮毛及新颖化纤混纺品等衣料。牛仔装风行,妇女时装款式年年翻新。
  帽子 民国初,城镇居民还戴瓜皮帽,后改宽边呢帽,暑天戴草编大帽。公务人员中曾流行铜盆帽。农民夏戴草帽,冬戴罗宋帽或毡帽,雨天戴笠帽。青年妇女不戴帽,或用头巾。老年妇女爱用“包头”,冬天亦戴青绒帽。小孩戴熨斗帽、狗头帽、项圈帽。50年代流行“干部帽”(圆顶或八角有舌),70年代盛行无徽军帽,80年代起有工人帽、无舌绒帽、绒线帽、旅游帽等。当前不少青年注意发型美化,很少戴帽。
  鞋袜 民国时多穿自制布鞋,青年妇女着绣花鞋,幼儿穿虎头鞋,农民及小贩平日多穿草鞋、蒲鞋,雨天多穿木屐,少数人穿钉靴、套鞋。贫家也有以草绳缚龙骨砖当雨鞋。40年代后,球鞋、套鞋着者渐多,皮鞋偶见。50年代兴穿胶鞋,但仍以布鞋为主。70年代盛行塑料凉鞋。80年代起,穿猪、羊、牛皮鞋及人造仿牛皮鞋者渐多,青年男女一度兴高统皮靴。现尚保暖鞋、旅游鞋,质量渐趋高级。
  30年代前多着布袜,后着纱袜。抗日战争胜利后,城镇青年妇女争着美国产化纤长袜,称为“玻璃丝袜”。60年代起国产化纤品尼龙、弹力尼龙、卡普隆、尼龙毛巾等袜日渐取代纱袜。
  首饰 民国时妇女多带耳环,一般人家多有一二件金、银、玉质或其仿制品首饰,如戒指、手镯、钏、钗、簪等。男子也有戴金戒指的,少数人家给孩子戴银项圈或金银锁片,以“长命富贵”等吉祥语或寿星图案作护身符。50年代后,戴首饰的少见,60~70年代以手表为饰物。80年代以来戴金银首饰者又渐增多。
  发型 辛亥革命后,男子剪辫子剃光头,或留后脑发,剪平头,后青少年渐行“西发头”。姑娘梳辫子,垂刘海,俗称“看发”,婚后盘髻插簪作S型,或为平肩发。50年代女子多留双辫。60年代改为短发。80年代初又行披肩长发。烫发在三四十年代只城镇女子中可见,80年代后广为流行,发型有蘑菇、沙爆等式。青年男子在80年代一度追求港式“长头发”和烫发,当前多“西式发”。旧时幼童多剃“桃子头”或“前刘海”,婴儿有留圈发的称“项圈发”。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镇海县服装习俗
相关专题
镇海县帽子习俗
相关专题
镇海县鞋袜习俗
相关专题
镇海县首饰习俗
相关专题
镇海县发型习俗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