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队伍 医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587
颗粒名称: 第二节 队伍 医技
分类号: R19
页数: 5
页码: 789-7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在清代至民国初期有众多著名的中医和西医人员,医疗设备逐渐更新,技术队伍结构变化,促进了专科技术的发展。解放后,医疗设备更新,各科开展的项目更多,中西医结合治病逐渐形成。
关键词: 镇海县 队伍 医技

内容

中医 清代至民国初期,镇海籍著名中医有钟章元、黄梦鹤、张懋炽、袁峻、邬彬、陈沛鹤、徐沛芬、卢若兰、蒋金镛、林望九、郑莱荪、余岩、王仲生、严海葆、刘泗桥、汤馥荪、庄可法、董元龙、徐仁夫等。1922年,镇海县警察局榜示免考合格中医10人。民国以来至解放前,先后在县内行医约140余人,其间专科擅长较有声望中医有大碶横河於之高内科、郭巨上阳王岱琛妇科、邬隘王荫伯内科、柴桥胡云敖内科、沃朴华痘瘄科、王云贤妇科、镇海张子平外科、虹桥程章钦骨伤科、庄市周之良内科、长山林仲言内科、郭巨顾银生骨科、团桥林一杏内科和李锦华(子李云章)“龚李王小儿科”、通德郑葆懿内科等。
  1929年,民国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废除中医”提案,中医界同仁奋起抗议,迫使民国政府取消此提案。1946年重建“中医师公会”,至1949年,全县中医从业人员84人。
  1953年后,全县先后选送11名中医至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同时开展中医临床经验继承和抢救工作。1954年,县第一次中医代表会议贯彻中央关于中医工作指示,贯彻中西医团结政策,重视发挥中医作用。此后,培养中医学徒33名,进行中医医案和学术论著的整理,老中医童剑琴汇编临床医案8稿、28则,获省优秀论文三等奖。1976~1985年共有42名中医药人员撰写120篇临床经验在《镇海医药卫生》上刊登。60年代兴起新医疗法和中草药治病。1979年全省举行中医选拔考试,镇海录取3人,列入全民编制。解放后从上海、浙江中医学院毕业生中分配19人,从中医学校毕业生中分配22人。1985年评定职称,全县有中医师54人,中医士25人,未评职称的老中医5人,中药师1人,中药士(员)12人(不包括医药商店的药剂人员和药工)。大多数医疗单位设中医门诊和中药房,其中紫石乡卫生院丁良翰外科,白峰卫生院伤科,大碶、骆驼、柴桥、城关镇卫生院中医各科均甚有特色。县人民医院1956年起设中医科,开设内、妇、伤、推拿、针灸等门诊科室,住院部设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病床。
  西医 1916年,周明玉留学英国,获医学博士学位。1918~1922年,徐绪、方善坚、芦和贵、刘绪权、周全翰、周静康、王功敷等人毕业于上海、浙江等地医学专门学校,在外地从事西医工作。1922年镇海县警察局榜示免考合格西医师34人。1936年全县13个医院(诊所)有西医19名,药剂人员6名,护士6名,助产士1名,同年公布12名西医师鉴定合格。1947年前后全县西医从业人员96名,其中西医45名,药剂人员13名,护士9名,助产士13名,牙科、镶牙生16名。解放前名西医有同义医院的冯季图、李炳先、朱传圻、蚁寿全、费昆年、董志章、余名峰,城区的应吟汉、戎鹤龄、谢寿民,大碶的罗世鹤、路念慈、陈秀植、邬衍芬、张嘉仁,柴桥芦江医院的胡堃祥,龙山济众医院的俞士英,范市诊所的陈芝范等。
  解放后西医队伍不断扩大,1949年有西医78人,其中西医师(士)32名,药剂师1名,药剂员6名,护士(护理员)15名,助产士10名。1985年全县(包括大工程企业等在县境内所有医疗机构)西医1413人,总人数比1949年增加17倍,其中西医师(士)508名,增加近15倍,药剂师(士、员)69名,增加8.8倍,护师(士、员)345名,增加22倍,助产士123名,增加11.3倍。县属医疗单位中获主治(管)医(护)师职称18人。
  解放前,一般医院(诊所)科别单一,不成体系,医疗设备简陋,县卫生院只能诊治一般常见病,外科只能作切开排脓、外伤缝合等小手术,妇产科能处理一般难产。解放以来,随着医学科学发展,医疗设备更新,技术队伍结构变化,促进专科技术发展。1979年,31个区、乡、镇卫生院中开展血、尿、便常规检验的有29个单位,肝功能检查5个单位,X光检查22个单位,施行下腹部手术14个单位。柴桥、郭巨、大碶、骆驼区中心卫生院能施行上腹部手术。
  1985年,县人民医院内科能较正确诊断和治疗各种常见呼吸、消化、泌尿、血液、内分泌、神经精神病和传染病,成功抢救数十例农药中毒、呼吸停止垂死病人和7例流行性出血热引起肾破裂病人。其他各科开展主要项目有: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脾肾静脉吻合术、胆总管十二指肠后壁空洞吻合术、颅内血肿清除术、乳癌清扫术、左右半结肠清除术、肾切除、膀胱半切除、直肠癌根治术、各种长骨整复术、子宫全切术、节育四项手术、乳突根治术、颌下腺囊肿摘除术,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断层摄影、血管造影、心电监护、静脉喂养,电解质、血清脂类、血清酶类各项测定和其他生化检验、免疫学检查和药敏试验等。
  中西医结合 解放后,中西医在各自发展中,取长补短,逐步形成中西医结合治病,1952年县卫生工作者协会成立和中西医联合诊所建立,促进中西医团结。
  1960年始,开展“西医学习中医”活动,多次召开“西医学习中医、中西医结合”会议,从边学边用着手,一病一方入门,发展到系统学习中医理论。1964年后选派14名西医离职去省、市学习中医,1970年乡镇卫生院40名西医参加为期一年中医理论学习班。县人民医院等单位分别对胆石症、胆囊炎、肝炎、胰腺炎、外科急性感染和烫伤等疾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成效。
  医技培训 解放前,以带徒方式传授继承中医药学,民国时期,同义、公善、同泽、芦江、柴桥、光熙等医院也以带徒(实习生)方式培养一批西医药专业人员。
  1958年9月,县人民医院开设镇海卫校,培训妇幼保健员60名,学制2年。1974~1976年,又开办卫校,学员80名,培训中级医士,学制2年。1978年3月至1980年2月开办宁波卫生学校镇海分校护士班,招生30名。学生毕业由国家统一分配至县医院工作。
  1970年8月至1972年4月,卫生局与教育局共同在柴桥中学附设“五·七”工农兵学校举办短期训练班3期共5班,培训赤脚医生186名,中草药师资45名,“西学中”40人。1976年4~10月在邬隘“五·七”大学开办赤脚医生培训班,学员71名。1978年6月,在贵驷举办退休职工顶替子女上岗培训班,时间1年,培训40人。
  1980年初在江南红联村成立县卫生进修学校,与长山中心卫生院合设,专职教师7人,兼职教师12人,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10期,培训在职卫技人员401名,乡村医生(赤脚医生)96名。1985年10月撤县后停办。
  医学科技研究 1968年成立县中草药推广研究小组于城关中山公园内,附设中草药服务部。1971年改称县中草药研究推广小组。1973年刊印《中草药验方汇编》一书。1974年合并于卫生局医药科技情报组。
  1973年成立县卫生局医药科技情报组(亦称镇海县医学科技情报站),与省内外2500个单位建立资料交换关系,收集、积累、提供医学科技资料,先后编印《医药简报》、《中草药通讯》、《新医成就选编》等情报资料和《镇海医药卫生》杂志,收藏4万余册图书资料。1982年被评为省图书情报先进集体。1978年柴桥区卫生院李康䣭、张亚娟发现双清蛋白血症,对揭示人类白蛋白遗传基因位点突变作出贡献。这一成果于1980年在全国首届内科学术会议上发表,为国内首例报道。
  1981~1985年,骆驼区卫生院李俊、邱元昌的《最大呼吸——容积曲线在慢性阻塞性肺部病变中的变化》和骆驼镇卫生院童剑琴的《临床医案8稿》、县防疫站陈惠华的《镇海县结核病防治条例》等获省优秀论文奖。获县优秀科技推广或成果奖的有:《独生子女保健手册》、《家属性双清蛋白血症的发现和初步研究》、《护理技术革新》、《“呋喃丹”农药重度中毒抢救成功》、《巨脾切除、脾肾静脉吻合术》、《慢性支气管炎防治研究》、《抢救肝昏迷104小时伴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病人1例》、《首次开颅、清除脑膜外血肿》、《颈部深静脉射管置管法深静脉高营养疗法》、《病床唤呼器》、《胆道外科手术进展》等。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