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医疗单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586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医疗单位
分类号: R19
页数: 4
页码: 785-7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间医院和诊所包括公善医院、同义医院、同泽医院、同安医院、灵岩公立医院、大硬联合医院、芦江医院、蛟西医院、济众医院、柴桥医院、霞浦联合诊所、崇邱医院、光熙医院、骆驼医院等,大多因战乱等原因多次搬迁或停办。解放后,部分医院被接管,部分医院合并组建为县级医院。
关键词: 镇海县 医疗事业 医疗单位

内容

民间医院、诊所
  公善医院 光绪六年(1880),顾心田、沈履斋、向凤楼、周葆昌、车可陶等在镇海米行街筹立公善堂,设立医局,施医舍药。1915年因火灾迁址静波庙,经董事张懋炽悉心筹划,由向凤楼、周葆昌、樊时勋、盛竹书筹资于旧址建楼5间,更名公善医院。1921年增设西医部。1940年7月因日军侵犯镇海停办。公善医院(堂)设诊60年,义务门诊达40年。其间延聘中西医师有汤馥荪、张懋炽、谢宝书、於之高、包杏耕、王轶庭、王霁园、张子平、谢凤翔、汪友耕、毛鉴青、於云渠、乐方卿、戎鹤龄、程尚宇、邬澍惠、叶策等,当年甬上有“西医数保黎(慈溪),中医数公善”之美誉。
  同义医院 1917年旅沪县人叶雨庵、包雨塘、庄云章、叶子衡倡建于庄市横河堰,1919年9月26日开诊,设病床30张。1925年董杏荪任干事长(后任院长、董事长),中兴医院事业。1929年新建二楼病房1幢,设病床75张,置x光机1台,并敷设专线供电。该院从1917年至1938年共募集捐款36万余元。1947年,扩建三楼楼面一层,增设病房10余间,一度并称镇海县公立医院。1950年9月人民政府接管,归宁波专署管理,为宁波市康宁医院前身。
  同泽医院 1922年,应吟汉医师租赁镇海县房道头楼房5间设诊。1930年,在税关道头建造西式楼房2幢,卫技人员3~4名。1937年迁宁镇小轮船码头附近。1940年日军首次侵犯镇海,医院迁团桥寺后胡,后又迁慈北沈师桥。
  同安医院 1924年,县人李挹芬、陈后周等35人倡捐设办于大碶〓头,贫病者酌收药费,免收诊金。1933年11月,在堰头新建楼房1幢。1949年解放前夕有卫技人员6名,普通病床6张,产科病床3张。1951年,与灵岩公立医院合并称大碶联合医院,1985年改称大碶区中心卫生院。
  灵岩公立医院 1940年林山森、林国瑜、贺至善等募建,设大碶新庙,卫技人员6~7人。1945年7月曾名镇海县卫生院,解放初有卫技人员8名。1951年迁大碶汤家桥,同年与同安医院合并为大碶联合医院。
  大碶联合医院 1951年由同安医院与灵岩公立医院合并组建,院址大碶〓头,负责人贺尔明,有卫技人员16名,病床20张。
  芦江医院 1924年医师胡坤祥设于柴桥镇。有楼房5间,病床7张,卫技人员4~5名。
  蛟西医院 1929年,刘有澍、张白山、刘占坤、余润泉等募资在浮林庙创办蛟西时疫医院。后在贵驷新建院舍,设病床10张,有冰箱等医疗设备。1941年日军入侵停办,1945年抗战胜利后续办。每年夏秋季设诊三月,直至解放。为湾塘区中心卫生院前身。
  济众医院 1932年龙山霍乱流行,范锦荣、黄绍勋、杨维友等聘俞士英医师在范市上塘庵设时疫医院。1933年迁庄黄,改为济众医院。卫技人员5名,病床20张,贫病者免费或半费就诊。1953年8月,与范市灵绪联合诊所合并,仍称济众医院。
  柴桥医院 1938年医师方西畊设立于柴桥汽车站附近,后迁薛家桥。有平房9间,病床6张,卫技人员及学徒8人。1950年与光熙医院合并,成立全县最早的联合医院——柴桥医院。1952年政府接管改为柴桥区卫生所,为柴桥区中心卫生院前身。
  霞浦联合诊所 1944~1945年间,霞浦霍乱流行,张静乐、张兆庆、张继堂、张季言等借址杨亭庙倡建霞浦临时医院。旅沪同乡组织霞浦联谊会先后三次筹集资金33058元,购地6亩,新建楼房5间、平屋5间。1947年落成开诊,名霞浦公益医院,有卫技人员6名。1951年3月,人民政府接办为柴桥区卫生所。1955年改为霞浦联合诊所。
  崇邱医院 1944年地方公立,院址枫林宝镜庵,有卫技人员3名。1945年并入县卫生院。
  光熙医院 1946年医师郑光熙设于柴桥镇薛家桥,有楼房5间,病床3张,卫技人员及学徒6人。1950年与柴桥医院合并。
  骆驼医院 1946年由旅沪同乡盛沛民等集资兴办于骆驼桥汽车站旁,有卫技人员4名。解放前夕停办。
  县级医院
  镇海县卫生院 1945年7月后,大碶灵岩公立医院曾改称镇海县卫生院一年余,抗日战争胜利,接收汪伪镇海中心医院,院址设城关米行街口(今人民路5号)。1946年设病床10张。解放前夕有病床6张,卫技人员9名。1949年6月,县人民政府接管,成立镇海县人民政府卫生院。
  县人民医院 前身为镇海县卫生院,1949年6月人民政府接管后成立镇海县人民政府卫生院,由屠立极任代院长,1952年8月前兼管卫生行政工作。1950年迁渔丰弄14号。1956年9月始称镇海县人民医院,1966年9月迁胜利路现址。
  县人民医院初创时设备简陋,科室单一。1949年6月仅5间楼房,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卫技人员8名,床位10张。60年代中期发展较快,1966年在薛家弄建成新院,设病床100张,卫技人员39名。70年代末,建成新门诊楼和放射科、观察室用房。1979年设病床156张,卫技人员128名。80年代,医院发展迅速。1985年港(侨)胞包玉书、李包丽泰、包素菊前后捐资港币500万元和人民币160万元,国家投资和部门资助114万元,兴建住院大楼和门诊大楼。六层住院大楼1986年8月落成,四层门诊大楼1987年9月落成,医院总建筑面积20153平方米。包氏兄妹又捐赠价值日元3900余万元先进医疗仪器和设备,成为一所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先进设施的综合医院。1980、1982年先后由省卫生厅、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集体称号。为表彰包氏兄妹秉承其先父母包兆龙、陈赛琴遗志捐资兴办家乡医疗事业义举,1986年11月改名宁波市镇海龙赛医院。医院全民性质和隶属关系不变。1985年有职工276人,其中卫技人员226名,主治(管)医(护)师15名,设5个病区,220张病床。门诊部设18个医技科室,门诊量日均868.17人次,年床位使用率86.45%。
  区级卫生院 区级医疗机构始于1951年3月成立之柴桥区卫生所,其名称迭经变更,1958年前称区卫生所,1959年初称人民公社卫生院,1962年后改称区卫生院(属集体所有制性质的称××区联合卫生院)。1985年全县有7个区中心卫生院(城关镇卫生院以区级对待),其中大碶、城关、湾塘为集体所有制,余均属全民所有制。
  郭巨区中心卫生院 1952年成立,院舍借用郭巨基督教堂,负责人张菡轩,卫技人员6名。1956年迁至郭巨西门外,1979年迁至郭巨石沿。1985年有卫技人员46名,病床40张。
  柴桥区中心卫生院 1951年接管霞浦公益医院改为区卫生所,负责人赵开祥。1952年,柴桥医院全体员工一致通过将医院献给人民,经县府批准,成立柴桥区卫生所(霞浦改称分所),地址柴桥薛家桥,人员7名,床位10张。1953年迁现址。1985年有卫技人员81名,病床50张。
  长山区中心卫生院 1956年成立于下邵,1959年迁小港。1963年精简机构,改为集体所有制。1977年改为长山区卫生院(全民),院址江南红联村,与卫生进修学校合署工作,设简易门诊。1985年有常驻卫技人员7名。
  骆驼区中心卫生院 1955年成立,前身系庄桥卫生所分所,因长石划属镇海而迁骆驼。院长杨雅谷,有卫技人员7名,病床10张。1967年迁骆驼镇中街。1985年有卫技人员82人,病床42张。
  大碶区中心卫生院 前身为大碶联合医院。1985年有卫技人员53名,病床37张。
  庄市区卫生所 1951年始设于贵驷蛟西医院旧址,负责人陈冕清,人员4名,设简易门诊。1952年区卫生所改设庄市,业务负责人郑光熙,人员5名,床位6张,贵驷卫生所改为分所(同年12月撤销)。1963年,区卫生所改为集体所有制。
  湾塘区中心卫生院 1963年在原贵驷联合卫生所基础上建立湾塘区联合卫生院,有卫技人员12名。1985年有卫技人员18名,病床15张。
  城关镇卫生院 始为1953年2月成立的城关区中西联合诊所,负责人张鸿宾,院址三层楼下,1954年迁人民路现址。有卫技人员9名。几次改名,1970年5月改为城关镇卫生院。1985年有卫技人员46名,病床7张(产科)。中医分设内、外、伤(推拿、针灸)、妇科。
  乡(镇)卫生院 1952年开始,按照“自愿结合、集体经营、民主管理、政府领导”原则,由个体中西医诊所组成联合诊所,1952年8月,成立镇海第一个联合诊所——骆驼西医联合诊所。以后各乡镇相继组织联合诊所。1952年全县成立中医联合诊所4个(大碶、柴桥、庄市、健康),西医联合诊所3个(灵绪、骆驼、龙场),中西医联合诊所2个(郭巨、大碶),卫技人员共48名。1957年有联合医疗机构15个,分所13个,即城关、江南、小港(长山桥、镇南设分所)永丰、丰产、新碶、三合(海口设分所)、霞浦、大榭(榭南设分所)、白峰(峙头、梅山、上阳设分所)、长骆(东盛设分所)、庄市(团桥、清水浦设分所)、贵驷(万嘉、汉塘设分所)、澥浦(沙河设分所)、大碶联合医院,共有卫技人员137名。1958年以后曾先后改称为乡(镇)医院、卫生站、联合卫生所。1984年改为乡(镇)卫生院。1985年全县有27个乡镇卫生院(含2个经济独立核算的分院),289名卫技人员。
  村卫生机构(组织) 1953年,全县培训农业生产合作社保健员62人。1968年起,逐年培训“赤脚医生”。1968年2月大榭公社胜利大队首建合作医疗站。1972年全县237个大队建立合作医疗站,有赤脚医生779名,卫生员362名。至1975年,有412个合作医疗站,占大队总数91%,有赤脚医生1200名,平均每个大队有2名以上,平均380人中有1名。1978年后,赤脚医生改称为乡村医生。1982年省卫生厅命题统一考试,257名考试合格者获得乡村医生证书。1985年,有乡村医生201名,卫生员360名,村医疗站(室)454个。22个乡镇成立乡村医生协会,县成立乡村医生协会(筹)。
  工厂、学校、机关医疗机构 1950年9月1日,成立镇海工人医院,院址城关小道头,卫技人员6名,病床18张。1954年8月并入久丰纱厂。1985年有县属工厂医务室40个,卫技人员64名,病床10张。40年代镇海县立初中设医务室,1950年辛成初中设医务室,1985年有4个中学医务室(镇海、柴桥、骆驼、大碶),各有卫技人员1名。1952年曾设机关医务室,人员2名。
  个体开业医生 解放前,个体开业医生承担大部分医疗门诊。1949年解放前夕,全县个体开业医生123人,占全县医务人员总数75.9%。1952年后大批个体开业医生参加联合诊所,1958年减少到3人。“文化大革命”期间,限制个体开业行医,只剩个别流动牙医。1982年后重新允许个体开业行医,经登记考核、发证,1985年个体开业医生39人,占医务人员总数2.6%。
  医疗队 50年代起,每年农忙季节或防病救灾时,县、区医疗机构组成医疗队赴山区、海岛、农村。乡(镇)卫生院开展定时、定点、定人巡回医疗。1983年开始,县人民医院在城关建立家庭病床。
  中央、省、市属单位医疗机构 1985年中央、省、市属单位在县境内设置医疗机构有:宁波市康宁医院(前身为同义医院改设的宁波地区疗养院),院址庄市,卫技人员112名,病床260张;镇海石化总厂职工医院,院址俞范,卫技人员167名,病床121张;宁波港务局职工医院,院址新碶,卫技人员37名,病床50张(包括镇海门诊所人员);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第三建设公司职工医院,院址俞范,卫技人员48名,病床50张;镇海发电厂医务所,所址虹桥,卫技人员18名;上海市三航局第四工程公司医务所,所址城关,卫技人员23名;浙江省第二建筑公司医务所,所址城关,卫技人员30名;浙江省海港养护大队医务室,地址城关,卫技人员1名;宁波渔业基地医务室,地址清水浦,卫技人员5名;宁波船厂医务室,地址城关,卫技人员2名;浙江省海港工程队医务室,地址虹桥,卫技人员3名;梅山盐场医务室,地址梅山,卫技人员4名,病床10张;宁波团桥棉毯厂医务所,所址团桥,卫技人员2名;宁波师范学院医务室,地址三官堂,卫技人员10名。市属以上单位合计设医疗机构27个,卫技人员426名,病床491张。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机构

公善医院
相关机构
同义医院
相关机构
同泽医院
相关机构
同安医院
相关机构
灵岩公立医院
相关机构
大碾联合医院
相关机构
芦江医院
相关机构
蛟西医院
相关机构
济众医院
相关机构
柴桥医院
相关机构
霞浦联合诊所
相关机构
崇邱医院
相关机构
光熙医院
相关机构
骆驼医院
相关机构
镇海县卫生院
相关机构
镇海县人民医院
相关机构
庄市区卫生所
相关机构
城关镇卫生院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