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间文艺形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55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间文艺形式
分类号: G249.275.5
页数: 2
页码: 753-7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民间音乐和舞蹈的丰富特色,包括业余器乐演奏会社、器乐曲牌、小调、寿龙舞、大头舞、较链相、马灯、纱船、车子舞、跳蚤舞、跳加官着、着地盘、民间故事和歌谣等。这些传统艺术形式多为农民、手工业者等群体所传承和表演,体现了地方特色和民间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 镇海县 民间文艺 形式

内容

音乐
  器乐 明时民间有业余器乐演奏会社组织,如郭巨东升社、南薰社、平安会、春云社。成员多为农民、小贩或手工业者。清末民初,城关、贵驷有晶鑫社、永香社、明德堂等演奏组织,亦称“吹行”。逢庙会、灯会、节日、婚丧喜庆应邀参加演奏。主要有丝竹乐和吹打乐。曲牌有《梅花三弄》、《细则》、《将军令》、《得胜调》、《仪仗谱》、《九连环》、《凤妆台》等10余首。吹打乐《将军令》,以吹乐唢呐为主,加上锣、钹等打击乐演奏,迎神赛会等较大场合,也加入丝竹乐演奏,为渲染气氛,常用尖号(目莲号)吹出“引子”,以壮声势;丝竹乐《凤妆台》、《细则》,演奏乐器有三弦、琵琶、箫、笛、笙、扬琴、二胡,称“文乐”,逢迎神赛会等场合,增板胡等音量较大乐器烘托气势,也有击打瓷碗、盆、杯等以增柔音色的。
  小调 即俚曲。曲调多由外地流入,有《马灯调》、《无锡景》、《五更调》、《孟姜女》、《怨郎五更调》、《杨柳青》、《醒世曲》、《长工叹》等20余种,唱者多为农民、手工业者、渔民等,在新春佳节跟随各类花灯挨户伴唱。词曲通俗,为群众喜闻乐见。
  舞蹈
  舞龙 又称戏龙灯。龙首、龙尾以竹木为骨架,糊上纸、布,加以彩绘。龙身用长条布幅绘上龙鳞,镶以裙边。每隔4~5尺为一节,撑以竹圈,一般9~13节,每节一人执持,随乐曲节奏盘腾翻滚回舞。
  大头舞 又称大头和尚,多为2或4人扮演。表演者戴面具,穿彩服,摇蒲扇,作姿作态,亦有表演“打城隍”、“柳翠烧香”等简单剧情的。
  铰链相 又称打连厢(莲湘)、打花棍,2或3人表演。舞者手持竹制串铜钿花棍,作“8”字型穿插铰链舞蹈,配乐器或伴唱。
  马灯 又称跑马灯。用竹、布扎马头状挂腹前,另制马尾挂臀后,多由儿童扮演,涂脂化装,可数马并驾,或进或退,表现马的跑跳等动作,伴以乐器,边舞边唱。
  纱船 又称船灯。用竹、木、布、纸扎糊成船形,由儿童扮成古装少女,负船而行,也可由另一人扮渔翁或船夫,持桨同舞,配锣鼓、丝竹,伴唱《荡湖船》等小调。
  车子舞 又称车子灯。制作材料与纱船同,扎成比人高的彩轿,两侧下画车轮状,一人化装在内负“车”行走,或两车并舞,以锣鼓、乐器伴奏。
  跳蚤舞 系大头舞另一形式。表演者扮成济公等形象,表演跳蚤式动作,滑稽风趣。
  跳加官 着古装,模拟京剧“跳加官”动作,挨户送诸如“招财进宝”、“天官赐福”、“福禄寿”等对联或条幅。
  着地盘 又称戏灯、采茶篮,化装演唱《卖花线》、《荡湖船》、《女看相》等广场歌舞小戏。
  故事 民间故事大多为神话、历史传说、人物故事和笑话,富有地方特色,如“招宝山的来历”、“张镒碶,布襕扯大旗”、“丫头羹”、“泥马船”、“乐涵故事”等,总计约1500个以上。1980年县民间文艺研究会曾搜集、整理出版《民间文艺》;1984年大碶区文化站出版民间文学集《灵岩》。其后文化馆选编《招宝山》民间文学集4辑,选刊作品120余篇。1986年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卷》。
  歌谣 主要有劳动歌(田歌、山歌、渔歌、行业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生活歌、儿歌、历史传说歌及杂歌,以农民田头山歌最为普遍。除劳动歌和儿歌无固定曲谱外,其余大多依附民间小调曲谱,即兴而作进行演唱。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的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状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器乐
相关专题
小调
相关专题
舞龙
相关专题
大头舞
相关专题
铰链相
相关专题
马灯
相关专题
纱船
相关专题
车子舞
相关专题
跳蚤舞
相关专题
跳加官
相关专题
着地盘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