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机构设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55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机构设施
分类号: G249.275.5
页数: 2
页码: 751-7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各类文化教育设施和机构的建立及发展历程,包括民众教育馆、县文化馆、区乡镇文化站、青少年宫、工人俱乐部、农村俱乐部、戏院、人民剧院和电影院等。教育机构的发展历程、文化设施的建设以及各类文艺表演场所的发展状况都得到了详细描述。
关键词: 镇海县 群众文化 机构设施

内容

民众教育馆 1930年,县立图书馆、通俗讲演团、巡回文库等机构合并,建立县民众教育馆,设图书、推广、讲演、康乐4部,并于1936年开设民众学校。1939年李侠民(中共党员)主持馆务,组建流动施教团、戏剧协社、儿童剧社、音乐研究会,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增设书报阅览点、室200处,战时民校79所。1940年日军陷城,民教馆解体。抗战胜利后,大碶等地曾设临时民众教育馆一年余。
  县文化馆 1950年5月始建于城关仓河头31号。1956年前兼管文化行政工作。1958年10月并入宁波市馆,1963年复建。初设政治宣传、戏曲改革、科学普及、图书管理四职,附设收音广播。后收音广播、科学普及、图书管理分别划归广播站、科委、图书馆,增设文艺创作、文艺活动、美术摄影、农村辅导等组。组建各区文化站,扶植农村俱乐部,开展全县群众文化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被撤(区站同)。1985年馆址分设两处,时有工作人员13人。
  区、乡(镇)文化站 1952年8月建柴桥区文化站,1958年各区站相继建立,1985年底撤销。1973~1985年29个乡镇建文化站。1979年柴桥镇文化站被评为省群众文化先进集体。
  乡、镇文化中心 1982年霞浦乡合文化站、大会堂、电影队、业余学校于一体,组成文化中心。1985年底全县建立乡镇文化中心12个,新建文化大楼10处,投资100余万元,建筑总面积8000余平方米。文化中心多数设图书阅览、文化娱乐、棋类、书场、老年活动等室,开展文学创作、文艺宣传等活动。
  县青少年宫 前身为青少年之家。1964年2月设中山公园内,“文化大革命”时关闭。1981年在鼓楼西路兴建5层大楼,辟活动室12间,1984年6月开放。游乐部分有乒乓、康乐球、溜冰、碰碰车、电子游戏等;培训部分有航模、无线电、象棋、书法、美术、声乐、舞蹈、武术。其中青少年计算机程序设计、无线电测向、海陆空航模、文艺演出等项在市、省、全国比赛中屡次获奖。1985年获共青团浙江省委颁发“青少年宫先进集体”称号。1987年在胜利路建新宫,名吴穗梅大楼,面积2100平方米。
  县工人俱乐部 1956年底建于鼓楼西路,1982年翻建为4层大楼,面积1904平方米,1984年开放。设乒乓、美术、图书、棋类、舞厅、排演厅、电视、游艺和职工学校等厅室,组织钓鱼、桥牌、乒乓3个协会。
  农村俱乐部 1960~1966年全县组建农村俱乐部400余个。“文化大革命”期间均自行解体。1976年后少数村设立“民兵之家”、“青年之家”或“青年民兵之家”,活动内容与俱乐部大致相同。
  戏院 1927年县城隍庙改建为民众娱乐场,邀戏班演出,不久停办。1942年县城总浦桥朱家祠堂改建为和平戏院,曾接纳京徽戏、绍兴戏及滩簧戏班演出。解放初改称红旗戏院,1952年关闭。1942年改建县城小南门晏公庙为皇后戏院,解放初改称五星戏院,1953年由县文化馆接管,更名人民剧院,1963年因城建需要拆除。
  人民剧院 1955年建于城关南大街。上海磁丰号姚芳园投资人民币6万元,政府作材料补助,属公私合营,1968年改国营。占地1051平方米,座位894个。1980年座位增至1000余个。1967年安装座机放映电影,曾改名镇海影剧院,1979年复原名。
  百花剧场 1964年镇海曲艺队投资建于城关南大街。面积400平方米,座位500个。1966年后转售与城关镇作会堂。1986年转售与人民剧院辟为舞厅。
  镇海电影院 1978年10月由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建造于城河西路,次年10月使用,面积2349平方米,座位1281个。1982年安装5502X型固定式放映机。1983年安装FJ2-30A冷水机组,开放冷气。1984年起添置放映设备,放映立体电影。1982年和1984年被评为省优胜红旗单位;1983年被评为省放映质量好先进集体。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的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状况等。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