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成人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53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成人教育
分类号: G527.55
页数: 3
页码: 723-725
摘要: 本文介绍了在镇海县,各类文化补习教育历史悠久。自解放前至今,民众识字教育、农民业余教育、职工业余教育、干部业余文化补习、成人培训中心、老年大学和广播电视教育等形式不断发展和变迁。同时,自学考试也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关键词: 镇海县 老年大学 广播电视教育

内容

各类文化补习教育
  解放前民众识字教育 五四运动时期,兴起平民教育运动。1920年全县组办义务学校及平民夜校,对象分别为青少年失学者及20~40岁成人文盲、半文盲。如1922年,便蒙小学校长朱吟香、教师金善祥等在城区创设义务学校,兼办平民夜校;李子耕等倡组的七星同学会在青峙设办七星第一义务学校。1925年,城区县立平民夜校已办4期,唐爱陆等又在小港创办平民夜校。大革命时期霞浦、十七房等地由进步教师组织工农群众举办民校、夜校,学文化、学政治,接受革命道理。城区开设女子文化补习夜校,灵山学校、双峰学校等均附设平民夜校。民国19年度,全县县立民众学校9所,入学学员470名(男402、女68),毕业220名(男165、女55)。20年度收学员449名,毕业149名。当时还另设民众问字处24处,建立识字牌24块。由民众教育馆负责全县民众教育事宜。
  1938年抗战初期,县设民众学校53所,学生1893名,又组织流动施教团1个,另办战时民校82所。中共镇海县工委发动各地在工农夜校中开展抗日民众教育。小学设社教处,负责学区范围内民众识字教育,辅导民众夜校。有些学校开展街头宣传,组织午间墙门识字小组,推行“小先生制”,发动在校学生开展一日一字民众识字运动。抗战胜利后,各乡镇中心学校及保国民学校普遍开设民教班,进行成人文化补习教育,1946年度有50班、1725名学员(其中女213名),1947年度48班、1665名学员(其中女654名),但往往有始无终。
  镇海沦陷期间,抗日根据地开办冬学,学员多为16岁以上青年。
  解放后农民业余教育 1949年11月筹办冬学,1950年初开办冬学85处,学员7485名。当时县境内时遭国民党飞机轰炸,一般学校不能正常开学,冬学学员中不少为儿童。次年春,冬学发展至280所,学员1.8万余名,1951年底冬学423所,学员4万余名。1952年,80%以上乡冬学转为常年民校,30%冬学学员参加常年学习。同年,集中知识青年和民校教师1200人进行速成识字教学法培训,展开扫除文盲(简称扫盲)运动。1953年有民校307所,学员13800名。1954年,以生产合作社为基础,开办冬民校720所,学员21000名。1955年入学人数达22000名,扫除文盲600余名。1956年有1088个社校,入学数曾达72388人,1100余人扫盲结业。同年,新建农业技术夜校264所。1958年“大跃进”期间开展“红专”学习运动,民校与学员数骤增。此后因三年自然灾害,贯彻调整方针,学习人数明显减少。1963年有冬学51所,转为常年民校20所,学员651名。
  “文化大革命”期间办起“五七”大学,招收具有相当于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学制3个月左右;扫盲教育机构被撤销,正常的农民教育陷于停顿,文盲数回升。1977年全县12~45岁的23万少青壮年中,文盲、半文盲有6万,占少青壮年总数26.3%。
  1979年恢复县工农业余教育委员会,公社(镇)建立工农业余教育领导小组,区、社中心学校配备业务教育专职干部,全县进行群众性文化普查。四分之一大队办起业余文化夜校,共132所、255个班,入学7372人,民师400多名。1980年第一期扫盲验收,51个大队少青壮和党团员干部非文盲率85%以上,达到国务院提出基本无盲单位标准。1984年复核扫盲结果,农村少青壮非文盲率比例为95%。1985年1月,经省、市扫盲复核验收,全县完成基本扫盲任务。
  职工业余教育 1950年11月借久丰纱厂教室创办城关镇职工业余学校,8名兼课教师,140名学员。1951年又在城关搬运站设点,学员合计326名。1952年部分识字班、读报组转为业余学校,全县共有职工业余学校7所、45个班、学员1192名。1953年开办城关、骆驼、柴桥3所职工业余中学,学员125名。当时参加业余学习职工共1228人。由于扫盲运动发展不平衡,坚持常年学习人数逐年下降。1957年入学职工437人。1958年单位普遍办学,全面开展扫盲运动,入学人数迅猛增加。1960年,久丰纱厂获全国职工业余教育先进称号。“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教育亦遭严重破坏,业余教育机构撤销,职工中又出现文盲半文盲。据132个工厂企事业单位职工文化状况调查,文盲半文盲人数占职工总数5.7%。
  1978年继续强调职工文化教育。1980年恢复职工业余学校18班。1982年有职工业余学校20所,3个扫盲班,入学学员797名,并有13个单位举办职工文化补课班。1983年有职工业余中学34所,学员1919名,初等职工学校3所,学员161名;有62个单位举办初高中文化补课班,参加补课的3856人,占应补课人数41.2%。1984年有454名职工进入各级各类大专院校培训,有1181名职工参加中专、高中学习。文化补课合格率70%,职工教育办学面68.6%。全县9个局(公司)设有教学基地,千名以上职工的6个局(公司)各建有职工学校。
  县“五七”工农兵学校 1970年创建,附设于柴桥中学。1972年迁至邬隘湖塘,为县农业技术学校前身。
  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 镇海县机关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简称县机关学校)始办于1950年6月19日,校址初设文化馆,有初小、高小各2班,学员86名。1953年设高小2班、初中1班,学员104名。1954年县机关学校学员175名,增设3所区干部文化学校,计学员265名,其中干部共402名。1955年全县干部文化学校8所,学员512名。县、区、乡干部应入学的均已入学,有专职教师2名,兼职教师34人。1956~1957年,县机关学校曾开设小学1个班、初中6个班、高中2个班,计学员500余名;此外,10余名县委、县府领导干部另设1个小班;城关镇委10余名干部亦另设1个小班;当时有专职教师8名。各区办有区机关干部学校,均配兼管业余教育专职教师1名。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为照顾干部下乡,一度采用函授与面授相结合教学形式。1958年底撤县后改为宁波市郊区党委机关学校,不久停办。1963年复县至1965年,仅存县委干部和城关镇委干部2个文化补习班,前者有40余人,后者有30人左右。同时,柴桥、骆驼两区也各设1个干部文化补习班。“文化大革命”开始,干部业余文化补习教育即停止。
  成人培训中心 1987年10月建成人培训中心学校,座落在镇海进港公路桥旁,总投资36万元,占地4亩。自1988年1月20日开学至4月底,采用多层次、多规格、长短结合办学形式,举办《企业经济管理法》、《六项基础标准》培训班、财会中专班、初级技术职称班、标准化学习班、计量学习班、北仑区的初级技术职称班、“十三大”文件读书班、英语班,3个月内培训505名干部职工。
  老年大学 宁波市老年大学镇海分校于1987年7月11日成立,9月14日开学。第一届入学学员63名,其中离休干部31人、退休干部28人、在职干部4人。设文史和书画2班,老年保健卫生为公共课,学制2年。办学宗旨是学以致用,身心健康,延年益寿,余热发光。办学经费除学员交费外,由区财政拨款。1987年度区财政拨款3000元。
  广播电视教育 1979年2月电视大学镇海县工作站成立。至1985年,先后毕业人数为理工科53名(含非正式学员11人),文科27名(含非正式学员11人),单科结业398人次。
  建站初设3个专业,现设文科专业有档案、文史、新闻、法律、党政干部专修、汉语文学等;理工科专业有机械、电气等;经济管理学科有工商企业管理、会计审计、金融、财政税收。县财政拨给经费年均1.5万元,地方财政中又拨1万余元。
  自学考试
  1984年秋县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站建立,初设汉语言文学、数学、英语、党政干部基础科、商业企业管理、统计学6门专业,继增法律、会计2门。至1985年,累计参加考试人数1496,合格人数932,合格率62.85%。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的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状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