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编 部省市属工程企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511
颗粒名称: 第二十二编 部省市属工程企业
分类号: F279.275.5
页数: 17
页码: 683-699
摘要: 本篇内容包括镇海县码头泊位、其他工程与设施、主体工程及配套设施、附属设施、投资环境开发建设、经济技术开发以及其他驻镇部省市属单位等。
关键词: 工程 企业 镇海县

内容

新中国建立后,中央和省陆续选点镇海进行大工程建设,县府为支援重点建设项目,在人力、物力上作出应有努力。1955年参与首建萧穿铁路和穿白公路。1974年起,国家相继落实镇海港、浙江炼油厂(今名镇海石油化工总厂)、镇海发电厂、镇海海洋渔业基地、洪(塘)镇(海)铁路等重点建设项目,并修建与大工程相配套的运输公路、专用码头、水、电、油输送管线以及众多的工程单位。县府于1975年11月与1976年3月建立镇海县支援四项重点建设工程办公室及其领导小组并开展工作。
  1978年1月中央交通部选定新碶、霞浦乡沿海地带进行北仑港工程建设,配套工程有北仑港铁路和江南至北仑港的二级公路。县府于1978年2月设镇海县支援北仑港建设办公室,抽调干部现场办公。1982年镇海发电厂二期工程筹建,为开辟后海塘贮灰场需要,是年9月建立镇海电厂灰库工程指挥部。1983年9月调整支援重点工程的组织机构,组建镇海县支援重点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984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小港镇北侧港口辟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配套工程有通市区的江南二级公路。此后,国家确定在原庄市镇境内兴建宁波大学,城关镇张碶西侧造甬江越江隧道等大型项目。至此,县境内列入国家建设项目的工程有30处,30余年来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共征用土地45294亩,其中耕地15572亩,非耕地29722亩;为征用土地安排劳动力3150人。处理房屋拆迁计350户27000余平方米,给予住房安排或经济补助。原县棉花良种场1448亩耕地和170余名干部、职工,全部划归浙江炼油厂。
  80年代末,镇海境内共有中央、省和市属的工程企业单位30个,在编职工28800余人。单位分布甬江南北滨江、滨海地带,并建有港务、航务、建筑、镇电等新村和石化总厂、石化三公司、北仑港等生活区的一大批民用建筑群,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城关镇通向港区建有东西向干道4条。镇海石化总厂生活区和石化三公司生活区已建成商业街、农贸市场和文娱活动场所,有常住居民16248人,形成近地的经济中心。为此,新建制俞范镇。新碶原为海陬小镇,北仑港兴建后,在镇北侧建造生活区,翻修街道,建成7600平方米商业市场和农贸市场,镇区成倍扩大,各类商店林立。各大工程企业单位捐资帮助地方进行交通道路、文化教育、环境卫生等方面建设。大工程建设为镇海提供劳动就业机会,自1975年以来,全县进入大企业职工人数为7614名,其中招工4464名,土地征用工3150名。镇海石化总厂向镇海居民提供石油液化气,全县计划供应15810户,年供应液化气2045吨,计划外年供应量1000吨,全年总计3045吨。能够满足占总人口五分之一强的10.14万人的生活燃料。
  第一章 镇海港区
  镇海港区位于城关镇东北部甬江口,地理座标为北纬29°57´,东经121°43´,属典型的河口港。1973年7月国务院确定在甬江口门建设新港。镇海港第一个建设规划原定布局西起港监信号杆,东至大游山,岸线长3683米,建造泊位20个,年吞吐能量1320万吨。9月调整规划为在甬江口门兴建第四、五、六3个作业区,岸线长3200米,建泊位16个,年吞吐量为1000万吨。
  镇海新港于1974年初开建,1975年9月防浪大堤合拢,1978年2个煤炭码头基本建成。小招宝山、虎蹲山、大小游山的削山填海工程同时展开。至1988年,港区已建成8个泊位,其中万吨级5个,5000吨级1个,3000吨级2个。至1990年底,共有大小泊位19个。
  第一节 码头 泊位
  煤炭码头首建的万吨级煤炭码头位于招宝山东南侧。泊位采用混凝土预制空心方块结构,并采用D型橡胶护舷防冲设施。码头主体工程始于1976年6月,清理泊位下岩礁21638立方米,炸礁深度10.9~11.1米,1973年10月基本完工。泊位总长310米,外侧为万吨级卸船泊位,里侧为3000吨级装船泊位。为我国自行设计、自行装备、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中型煤炭码头。
  码头辅助设施有堆场59420平方米,其中煤堆场31000平方米,装有皮带机24条,斗轮机2台,皮带机房8座,装车楼1座,储煤仓10只,35千伏变电所1座。主要机械装置有万吨级卸船泊位前沿10吨门机5台,3000吨级泊位前沿装有500吨/小时装船机2台。码头的全部生产流程由中央控制室操纵,年设计吞吐能力270万吨,分6条作业线。
  液体化工码头 建于甬江入海处北侧原大游山岩基上,距港区最西端的万吨级煤炭码头约3.5公里,是宁波港第一座液体化工专用码头。能承担甲醇、粗苯、甲苯、二甲苯、丙酮、醋酸等6种产品的卸车、装船和DOP、VAM两种液体产品卸船、储存和装桶、装车任务。
  码头始建于1984年10月,1987年5月正式投产。泊位结构为钢砼趸船式浮码头、由两只长各40米、宽9米、高2.31米趸船组成。泊位前沿的设计水深为6.5米,最大靠泊能力5000吨级,年吞吐能力20万吨。化工泊位的铁路专用线由西端杂货泊位处接出,全线铺轨2.71公里。生产区内,设有装卸线两股,装卸线间距7.5米。中间设置装卸鹤位15个及卸车台1座,装卸月台1座。铁路、公路、生产区间之管道直通码头前沿,具有水陆互转功能。
  储罐区设储罐11只,计9700立方米。各类产品均有专用管道、泵和专用储罐。其他尚有配变电、静电消除及防雷接地装置,化验、计量、自控设施等。
  杂货泊位群万吨级杂货泊位群,已建有5号、6号、9号万吨级泊位3个,7号、8号3000吨级泊位2个,年设计吞吐能力140万吨。
  5号、6号为连续式泊位,位于万吨级煤炭码头东侧原虎蹲山山基处,1985年6月20日至1986年11月24日建成。码头为钢砼高桩梁板式结构。泊位长360米,宽60米。前沿设计水深9.5米,有引桥7座。码头前沿设有75吨风暴系船墩8座,26吨系链墩1座。浮护舷8根,护角桩一组及D型橡胶护舷、系网环、锚链铁梯、码头系船柱等。装有P50型10吨门座起重机3台,并配有抓斗、漏斗等其他装置。
  9号泊位位于5、6号下游,间隔7号、8号2座3000吨级杂货泊位,1984年9月22日至1985年7月25日建成。码头结构与5号、6号相同,长180米,宽60米,面高5.5米,平台宽15米,4座引桥各长30米,宽9.1米。前沿水深9.5米。码头设有系船柱、铁梯、D型橡胶护舷。
  特种运输——集装箱运输 1984年8月第一批装有轻纺产品和工艺品的10个20英尺标准集装箱,由万吨级煤码头装船,全部采用车船衔接和两台10吨门机杠吊装船的作业方法,由“敖江”轮承运出口至香港。1986年建成5号、6号、9号万吨级杂货泊位后,可供1.6万吨级货轮靠泊,专用机械(或代用机械)有50吨坦克吊1台,10吨轨道式龙门吊2台,16吨轮胎吊4台,20英尺、40英尺集装箱吊架各1台。库场:专用仓库有效面积近2万平方米,堆场12.6万平方米,允许负荷为6吨/平方米,能一次堆存20英尺集装箱2000个。1987年12月28日又开辟镇海港—日本神户港全集装箱定期航班。
  第二节 其他工程与设施
  进港铁路及港区铁路 进港铁路西起宁波洪塘站,东至镇海港区,全长20.97公里,年运量400万吨。1975年2月18日动工,1977年12月28日简易通车,铺轨29公里。
  港区内设镇海作业站及2个分区调车场,港区自备机车,自行调度管理。港内铁路总长25公里,其中煤码头装车线长2.04公里。5~9号杂货泊位铺轨4.475公里,铺道岔11组。1985年8月至1986年10月建成。液体化工泊位铁路专用线由杂货泊位铁路终点引出,长2.181公里,铺轨2.712公里。
  通讯导航设施 1974年新港开建,置有300门共电总机1台。1980年3月宁波、镇海、北仑3个港区新总机全线开通,配有400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1987年镇海扩用到450门自动交换机。1988年镇海分站再度扩展至900门自动交换机。镇海—宁波载波扩大到60路,镇海—北仑为12路,组成有无线通讯网络。
  有线通讯网络为镇海港区通讯分站,设有HJ905/400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镇海、宁波、北仑间BZ—12载波设备构成中继,实现全局自动拨号方式接续,并设长途电话专线,直接与北京交通部及部属十大港口通话。
  无线电通讯为收讯台,位于团桥,1979年10月建成。主要设备从日本和丹麦引进,有无线电报、电话接收机及收讯天线,开有5条电路,沟通海上船舶和陆上其他海岸电台之间的通讯联系。
  供电设施 由镇海发电厂旁的静德桥110千伏变电所接线架设35千伏双回路输电线路约3公里。在港区内招宝山侧建有35千伏变电所1座,主变容量为6350千伏安,1978年建成,并由变电所出线,设甬江海底双回路10千伏输电线至江南水厂。煤码头、港机厂及3~9号泊位之间另设6个分所。
  供水设施 港区水厂位于江南竺山头,1981年竣工投产,日供水10000立方米。水源取于鄞县三溪浦水库,敷设直径400毫米预应力水泥管道19公里。补充水源为小浃江河网,设泵房1座,装机容量为66千瓦。在招宝山巅建蓄水池1座,容水量1000立方米,作备用调节用水。自水厂至港区敷设直径400毫米铸铁管过甬江管道500米。
  港机厂位招宝山南侧,筹建于1978年,有职工100余名。1981年秋于招宝山西北侧建新厂。设钳工、内修、铆焊、热工、锻工以及1987年竣工的金工等车间,共有各种机床50台。
  生活设施 港务新村建有宿舍楼38幢、1164套,建筑面积为59512.07平方米。卫生所设在港务新村,建于1978年4月,医务人员13名。港区门诊部于1987年1月1日开诊,有医务人员36名,住院部设病床30张。幼儿园、托儿所始办于1974年。新园楼建于1983年,1987年有11个班级。保教员38名,保育员6名。职工俱乐部于1985年落成,内设闭路电视及放映室、电视室、阅览室、图书室、活动室等。电影院建于1979年,内有座位770座。
  第二章 北仑港区
  位于甬江口东侧的金塘水道南岸,地理座标北纬29°56´28",东经121°53´05"。1978年1月13日组建北仑港建设指挥部筹备领导小组,同年3月建港指挥部正式组成,1981年从全国9省、市的135个部门抽调各类业务干部393名,组建处室。
  北仑港区是我国70年代新辟的深水港区之一,港深航宽,位置适中。港区平均水深50米以上,虾峙门外航道最浅水深17.6米。航道最窄处宽度700米以上。港区与朝鲜、神户、大阪、高雄、香港等亚洲各大港口的航线半径均在1000海里范围之内;与北美洲、大洋洲、波斯湾、东非等洲际港口距离均在5000海里范围之内。港区岸线顺直、陆域宽拓。港区可利用岸线全长约16公里,其中13公里岸线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50个,可形成一个综合性的、多功能的深水泊位群。港湾避风条件较好,金塘、大榭、黄蟒诸岛环列东、西、北三面,构成天然屏障,即使在大台风的侵袭下,港内水面波动起伏也较小(实测强台风时波高2米左右)。可供锚泊作业的水面34平方公里。全年作业天数可达290天。港区陆域可开发利用的海滩平原近60平方公里。
  港区至1987年已建成或在建的泊位有矿石卸装码头、海上石油过驳平台、化肥过驳平台,以及2.5万吨级的通用泊位。同期建成仓库4座,堆场4块。年货运吞吐量1057.3万吨,主要有金属矿石、化肥农药。此外,港区还包括镇海石化总厂算山原油码头2座,原建各2.5万吨级,现改装为各5万吨级。1987年在编职工为1388名。
  第一节 码头泊位
  矿石中转码头 矿石中转码头是上海宝山钢铁总厂配套工程,1978年1月定点,1979年1月至1982年12月建成。码头主体工程以“F”型布局,由1个10万吨级矿石卸船泊位、2个2.5万吨级的矿石装船泊位和长2000余米的前引桥、A节点、后引桥、引堤以及容量为50万吨的矿石堆场组成。配套工程有:港作船码头1座,进港公路14.1公里,水厂1座、110千伏、35千伏变电所各1个,6千伏分变电所1个。工程总投资36567万元,年设计吞吐能力为2000万吨。主要设备由日本引进,码头水工工程和辅助设施均由中国自行设计施工。
  10万吨级的卸矿泊位,长351米,宽36.5米,结构为高桩承台梁板排架式。基桩采用日本STK50直径1.2米,长54~60米钢管。泊位高7.8米,前沿设计水深为18.2米。泊位设有单悬臂小车桥式卸船机两台, 每台卸矿能力为2100吨/小时,最大为2625吨/小时。抓斗容积12立方米。一次可抓矿石30吨,循环时间为50.7秒。年卸矿能力为1000万吨。
  2.5万吨级的2个装船泊位,长499.6米,宽16米,采用靠船与高桩码头分离式结构。码头标高7.5米,前沿设计水深12米,能同时停靠2.5万吨级装矿船2艘或5000吨级矿驳船4艘。年设计装矿能力为1000万吨。
  联系桥是2.5万吨级码头与10万吨级码头的前引桥A节点的联系部位,长82.4米,宽14米,前沿水深12米,可兼作工作船码头。码头的前引桥长559.48米。
  廊道立交桥及盘道工程,包括盘道977米,桥梁3座计204.2米及涵管2道。立交桥由立交正桥、斜交西桥和正交东桥组成。引堤自立交桥至矿石堆场,全长10570米,上设输送机2条,通过能力为4200吨/小时。
  矿石堆场位于林大山北侧,南北长507.3米,东西宽366.6米,堆场总面积76332平方米,堆矿面积37224平方米。
  通用码头 2.5万吨级通用码头建于1984年10月,采用高桩梁板结构。泊位长220米,宽30米,面标高7.53米,前沿水深12.5米,可满足5万吨级船舶靠泊要求。码头前后引桥采用桥型钢砼梁板式结构。后方库堆场5.4万平方米,仓库5000平方米,道路总长1.7公里。主要配套设施有泊位前部门机、牵引车、平板车、电动轮胎吊、汽车吊等。铁路支线长1132米,可以调车。
  特种运输——原油过驳 1984年12月18日,国家经委同意在宁波北仑锚地建设20万吨级海上驳油平台系统,由华海石油运销公司与宁波港务局协议共建。1985年3月,华海公司以477.5万美元购进挪威籍22万吨“海德雷”号超级油轮1艘,更名“北仑”号。8月驶入北仑锚地,9月5日试生产。同年10月26日,“北仑”号驳油平台系统正式通过国家鉴定,核定年吞吐能力为400万吨。
  “北仑”海上驳油平台系统,由2~5万吨级浅吃水油轮从江苏仪征油港装载胜利或中原油田的原油,通过长江下游航道,运至“北仑”号储存。然后通过大型油轮从“北仑”号过驳,输运至欧美、日本及东南亚诸国。驳油平台全长327.745米,宽46.4米,高58.50米,型深26.02米,最大吃水20.4米,航速16节/小时,有16个油舱,最大载量为22.8万吨。1985年9月至1987年底,“北仑”号共接卸国内外油轮205艘,吞吐原油577.5万吨,出口原油286.7万吨,创汇5亿多美元。
  第二节 其他工程与设施
  北仑铁路支线及港区铁路 北仑铁路支线是萧甬铁路的延伸,始于宁波南站,全长37.2公里,1985年12月25日建成。港区铁路由港前站开始,通至2.5万吨级通用泊位后方,长3公里,以承担各类大宗货物集散。
  通讯导航设施 1978年建有150门共电总机1台。1980年3月,宁波、北仑、镇海3个港区新总机全线开通,各配有400门的纵横自动交换机。1988年宁波—北仑载波扩至24路,镇海—北仑为12路。全港组成有线、无线通讯网络,北仑港区通讯分站设有HJ905/400门纵横制自动交换机。3个港区间由BZ—12载波设备构成中继,全局自动拨号接续。无线电通讯归入宁波港区。
  供电设施 居子山设港区专用110千伏变电所1座,主变容量3.2万千伏安,镇海电厂至大碶横跨甬江的110千伏双回路输电线路13.262公里,大碶至居子山变电所110千伏输电线路5.282公里。港内供电包括35千伏变电所1座,主变容量为3万千伏安;10万吨级2.5万吨级码头与有关各处均设有分变电所。
  供水设施 港区水厂位于邱家桥,1979年10月投产,日供水量6000立方米。水源取自清水桥上游河道和城湾水库,在清水桥设加压泵站1座,全线长9308米。
  生活设施 职工子弟小学,在家属宿舍区,1981年秋开办,有5个班级。1987年有学生178名。教职员工19人。职工子弟中学,在家属宿舍区,开办于1986年春,设有初中及高一4个班级。有教职员18人,学生100名。职业学校,在新碶镇,开办于1984年6月,设有港机、劳动工资、理货3个专业,学制3年。有教职员工53人,1987年在校学生112名。幼儿园建于1981年5月,园址在新碶家属区,教师22人,保育员6人,1987年入园幼儿230名。
  职工医院,在新碶镇北侧,建于1983年初,设有内外科等10个科室。有病床50张,卫技人员等64名。
  1983年10月在新碶镇建海员俱乐部,内设舞厅、剧场各1个,剧场有座位974个。
  外宾招待所于1981年1月开业,分为主楼、副楼,有47个房间,131个床位,职工26名。
  职工宿舍座落在新碶镇新碶街。建有宿舍楼35幢,计596套,建筑面积31091.33平方米。
  第三章 镇海石油化工总厂
  镇海石油化工总厂为中国石化总公司直属大型石油化工生产企业,1974年7月9日由国家计委批复建设,1975年5月23日动工,1978年11月部分炼油装置投入试生产。1980年9月开始建设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的大型化肥装置。1982年12月改名为浙江镇海石油化工厂,1983年归属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后,是年12月定为今名。总厂下设炼油厂、化肥厂、机修厂、算山码头和设计研究院5个直属生产单位,以及相应的生产技术、物资供应、科研设计、教育卫生、生活服务等管理系统。厂区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共有正式职工9200多人,其中各类工程技术人员占29.1%。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2.6亿元,具有年加工原油550万吨和年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52万吨的生产能力。
  1978~1991年,共加工原油2300余万吨,完成产值70.5亿元,实现利税总额25亿元,为全厂固定资产原值的1倍,保持加工原油、完成产值和实现利税三者同步增长。1990年共加工原油278.6万吨,生产尿素48.3万吨;在消化减利因素6000多万元基础上,实现利税总额3.31亿元,创建厂以来原油加工量、实现利税最高记录。全厂现有22种主要产品,其中获部(总公司)级、省级优质称号的17种,优质产品品种率达77.3%。主产品有70#与90#车用汽油、93#与95#无铅车用汽油,出口0#轻柴油、2#灯用煤油、1#石脑油、10#建筑沥青、工业硫磺、农用尿素、88#溶剂油、苯、甲苯、二甲苯等。1979年后,石脑油、汽油、柴油、液化气、聚丙烯、丙烯等产品相继打入国际市场,在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享有一定声誉。已累计出口创汇4亿多美元。总厂于1987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先进企业,1990年被评为国家二级企业。
  近年采用一批短、平、快的节能措施,努力做到油化联合优化节能。炼油生产装置能耗年年下降,其中炼油常减压装置在全国同类装置中节能名列前茅;化肥生产装置纯氮综合能耗也逐年下降。曾连续多年被评为浙江省节能示范企业、石化总公司节能先进企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方针,连续7年无重大人身伤亡、设备爆炸、生产火灾、交通事故,实现“事故为零”目标,获石化总公司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四连冠。
  1983年后,利用富余炼油加工能力加工高价原油,至1989年,共加工575万吨,实现利税5亿多元;同时,使炼油能耗、成本下降,增加企业活力。随着国家对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在全国石化行业中率先以来料加工形式承接国外原油加工,到1990年底已为外商来料加工80多万吨;先后同厦门、珠海、宁波等地石油公司联合成立“鹭甬”、“海湾”、“东海”联营公司,扩大企业经营辐射面。
  第一节 主体工程及配套设施
  炼油厂 炼油厂现有主要生产装置18套,炼油一期工程有五大联合生产装置:300万吨/年常减压、14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联合装置;15万吨/年宽馏份铂铼重整、40万吨/年加氢精制联合装置;5万吨/年建筑沥青、5万吨/年道路沥青联合装置;10万吨/年气体分馏、6万吨/年HF烷基化、0.5万吨/年聚丙烯及2万吨/年MTBE(甲基叔丁基醚)的气体综合利用联合装置;产品精制、副产品回收联合装置。炼油二期工程共建7套主要生产装置,其中第二套250万吨/年常减压装置、第二套12万吨/年气体分馏装置和8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分别于1989年9月、1990年7月、1991年12月建成投产。
  化肥厂化肥厂由30万吨/年合成氨、52万吨/年尿素装置和配套的公用工程组成。其中30万吨/年合成氨装置以及7个辅助公用工程从日本引进,日产合成氨1000吨。52万吨/年尿素装置为我国与国外合作设计,主要设备首次由国内自行制造。全部装置于1984年试车一次成功。1987年大化肥装置达到和超过设计能力,生产合成氨33.1万吨,尿素56.7万吨,提前两年实现“双超达标”,曾受国务院表彰。
  机修厂 机修厂主要承担总厂范围内生产装置的检修任务,辅以部分石化专用设备和一、二类压力容器及备品配件的加工制造任务。共拥有各类设备近500台,具有一、二类压力容器制造资格和进口金属材料检验资格。
  算山码头 总厂自备算山海运码头,位于高塘乡东北面齐家山与算山之间。距厂区约18公里。码头泊位处北仑港岸线上,长1400米,航道宽阔,不冻、不淤。现有泊位5个,其中15万吨级1个,5万吨级2个,年吞吐能力超过1500万吨。码头库区油罐贮油能力达61万立方米,并置有较完善的油品输转设施。在离厂5公里的虹桥甬江边,建有3000吨级成品油泊位1个。
  设计院、研究院 前身为设计室,成立于1974年9月,1979年将科研组析出单独成立研究所。1989年9月设计、研究两所合并为设计研究院。1991年3月分立为设计院与研究院。
  设计院下属设计管理、工艺仪表、土建总图、设备、公用工程等8个科室,有工程技术人员119名,其中高级工程师20人,工程师(经济师)52人。近年完成较重要设计项目有第一套常减压装置300万吨/年扩建工程设计、第二套常减压装置250万吨/年设计、80万吨/年延迟焦化装置设计、宁波甬兴化工厂5000吨/年聚丙烯设计、3×5万立方米算山码头原油中转基地设计、8×5万立方米原油罐区和系统配套设计等10余项。现为乙级设计院。
  研究院下属化工研究、炼油、科技情报、科研装备、环保分析研究、中型试验等9个科室,有工程技术人员75名。其中高级工程师9人,工程师25人。其合作研究的“MTBE工业化”获石化总公司科技成果二等奖,“851水质稳定剂研制应用”通过省鉴定,“常减压过程计算机模拟操作指导系统”获总公司科技成果三等奖。
  镇海石化总厂具有完整的贮运、环保、水、电、汽、风等生产配套系统。全厂现有总容量为100多万立方米的各类油品贮罐,拥有蒸汽锅炉6台,水源地2个,自备电站分别拥有1.2万千瓦和0.9万千瓦发电机组各1台,后又兴建第二台1.2万千瓦机组,以保障原油加工和化肥生产的需要。
  第二节 附属设施
  工业贸易公司 总厂下辖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公司,有职工1000多人,下设编织袋厂、服务站以及化工、油漆、保温、建筑维修等车间。
  中国石化国际事业公司于1986年在厂区设立浙江省分公司,主要经营石油化工技术、设备等方面的进出口业务以及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教育设施 厂内已形成幼儿园、小学、中学到技工学校、职工学校(包括职工中专、电视大学)、干部学校等较完整教育体系。设置卫星地面接收设备,开展电化教育。小学设班级27个,1991年有学生1104名,教职工77名。中学设16个班,1991年有学生529名,教职工85名。技工学校设14个专业,34个班,1991年有学生1124名,教职工132名。
  生活设施 开发海涂建“菜园子”,以丰富职工“菜篮子”,至1991年底已投入资金712万元,形成总占地3170亩的农副业生产基地,为职工提供农副产品1020万公斤。改善职工居住条件,已建成住宅100多幢,4000多套,总面积20万平方米以上,并建有两幢高层住宅,还在宁波、镇海购买商品房440多套,解决家住宁波、镇海职工住房。建有影剧院、文化宫、游泳池、体育场和职工医院。此外,厂区内职工住房普遍装置闭路电视、管道液化气和余热采暖设施。
  第四章 镇海发电厂
  电厂系省属企业,厂区占地50.4公顷,为全省单机容量和装机总容量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之一。其超高压发电机组为我国自行设计、制造、安装,设计总装机容量105万千瓦,安装12.5万千瓦机组2台、20万千瓦机组4台。至1987年末总发电量达177.65亿千瓦时,创电力工业总产值10.45亿元。1987年发电量40.26亿千瓦时,占全省总发电量24%,占省直属电厂的33.8%。全厂平均发电煤耗(标煤),1979年377克/千瓦时,1981年降低到351克/千瓦时。1980年起,供电煤耗连续6年保持全国12.5万千瓦机组的先进水平。4号机组投产第一年就运行7331小时,发电13.28亿千瓦时,跨入国产20万千瓦机组的先进行列。全厂曾创连续安全运行1108天的纪录,1981年荣获水利电力部安全生产标兵和省煤节电标兵称号。
  1987年8月实行厂长负责制,年末全厂有职工2283人,其中工人1940名,干部343名,设置31个科室、部门,12个分场、队、公司。
  第一节 主体工程
  第一期工程 1974年11月国家计委和水电部批准进行一期工程建设,定厂址于镇海虹桥,建设规模为2台12.5万千瓦燃油机组。1975年4月成立镇海发电厂工程指挥部,8月完成通路、通水、通电、平整场地的前期准备工作。11月土建施工单位进场。工程主要设备采用上海锅炉厂生产的400吨/时燃油炉、上海汽轮机厂制造的12.5万千瓦凝汽式汽轮机、上海电机厂生产的12.5万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1976年11月开始打桩,次年2月完成。主厂房于1977年3月动工,翌年2月交付设备安装。1号汽轮机于1978年6月台板就位,12月13日空负荷试运;2号汽轮机于1979年4月台板就位,9月14日空负荷试运。锅炉为露天布置,两炉合用1座150米的烟囱,出口内径5米,采用桩基和钢砼结构滑模施工,1977年11月竣工。1号锅炉于1978年1月组装,5月大件起吊,8月水压试验,11月20日点火冲管。2号锅炉于1979年1月组装,4月大件起吊,6月水压试验,8月28日点火冲管。
  1号、2号机组合用一个集中控制室,设于9米运转层锅炉与汽机房中间。
  燃油系统 有5000立方米重油罐3只,100立方米轻油罐1只,油源由浙江炼油厂输入,敷设油管4.5公里,于1978年3月竣工。1979年9月在甬江畔建成原油码头1座,以解决浙江炼油厂检修停产时的供油。
  供水系统 循环水取自甬江,设循环水泵房1座。安装立式轴流泵3台,1978年9月竣工。淡水供给取自鄞县鄞江桥地下水,在宁波中塘河设中间泵房1座,敷设直径400毫米砼管44.8公里,厂区建有7500立方米备用水池2个,100立方米工业用水池2个。化学水处理采用一级除盐加混床系统,于1980年7月竣工,补给水处理能力72吨/时。
  电气系统 2台12.5万千瓦发电机分别与2台15万千伏安三卷变压器连接,送至220、110千伏母线,有220千伏出线2回,均与宁波西郊变相接;110千伏出线6回,1回接镇海石化厂变,2回接镇海静德变,2回与大碶变相通,预留1回与范市变连接。电气网络控制楼在主厂房西北侧,至汽机房运转层设有天桥。
  一、二号机组分别于1978年12月、1979年9月建成并网发电。经单体试车及整套运行验收,工程达到设计规定和质量标准,主体工程被省建委评为优质工程。一期工程平均每千瓦造价409.85元。
  第二期工程 1980年3月华东电力设计院提出扩建4台20万千瓦燃煤机组的鉴定报告。1981年7月1日国家计委同意燃煤机组放在燃油机组的扩建端扩建,分二期进行,首期建设2台20万千瓦机组。三大主机选用北京重型电机厂生产的20万千瓦汽轮机、20万千瓦水氢氢冷发电机、四川东方锅炉厂生产的670吨/时锅炉。
  1983年3月打桩,次年8月主厂房动工。主厂房采用9米柱距,16柱总长144米。二期主厂房与一期相隔40米,用天桥相连,汽机房跨度33米,运转层标高10米。1985年3月完成3号机组土建工程,3号汽轮机台板就位,11月19日首次冲转;1986年5月10日4号汽轮机台板就位,11月17日首次冲转。
  锅炉采用钢砼炉架,露天布置。每台锅炉安装高效电除尘器1套。3号锅炉于1984年9月开始组装,次年10月30日点火冲管,4号炉于1986年3月开始组装,11月3日点火冲管。二期采用单机集中控制,控制室设于10米运转层锅炉与汽机房中间。
  制粉系统 采用钢球磨仓贮制热风送粉。每台锅炉配置380/720钢球磨煤机2台。两炉合用1座210米高烟囱,出口内径6米,1986年6月竣工。
  燃煤系统 与三期工程合建3000吨级泊位上煤码头1座,长203米,1985年10月竣工。码头安装桥式抓煤机3台,每台抓煤能力360吨/小时。配有2000吨级驳船4艘,承担从镇海港区和北仑港区的短驳任务。煤场占地计18000平方米,贮煤量11.7万吨,并建干煤棚1座。
  排灰系统 锅炉灰渣处理采用灰渣混除的水力除灰方式,置3台灰渣泵。灰库设于后海塘外,分为3块,库容量450万立方米,能满足7年以上贮灰容量。1984年5月动工,1987年底东面一块竣工。
  供水系统 二、三期工程合建1座循环水泵房,建筑面积1507平方米,安装混流泵5台,分别于1985年8月、1986年5月竣工。补给淡水取自鄞江桥至后隆一带地下水,供水管道敷设直径529钢管49.6公里。同时扩建中间泵房279平方米,扩建一期化学水处理建筑227平方米。
  制氢系统 20万千瓦发电机组日补氢量为12~30立方米。制氢站于1985年1月交付设备安装。
  电气系统 2台20万千瓦发电机分别经2台24万千伏安双卷变压器接至220千伏母线上。二期工程增设一回220千伏出线,与余姚(屯山)变接通。
  二期网控在一期主控楼西侧扩建,面积660平方米,1985年8月竣工。
  3号、4号机组热力、燃料供应、排灰、供排水、电气、水处理、制氢、热工控制等8大系统及有关的全部土建项目,经过整套启动和验收,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均为优质。平均每千瓦造价900.65元。
  第三期工程 镇海发电厂三期工程规模为两台20万千瓦燃煤机组,3大主机仍采用二期工程同类产品。主体工程于1986年11月打桩,主厂房于1987年4月动工,锅炉为露天布置,2炉合用1座210米高烟囱,出口内径6米,12月滑模施工到顶。燃煤上煤码头、除尘系统、循环水泵房等均与二期工程合建。三期工程于1990年全部建成,时镇海发电厂总装机量105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70亿千瓦时,成为华东电网百万千瓦大火电厂之一。
  第二节 附属设施
  至1987年,建造职工住宅22幢、630套,购买住宅54套,共35988平方米,同时建造单身宿舍13幢、1518平方米。1985年12月建成电厂招待所。电厂医务所设有内、外、五官等9个科室,1987年有医护人员21名。
  1980年10月开办职工中专班,招收17人,1982年停办。1981年开展初中文化补课,至1983年,共举办学习班6期,有259人参加。3年中,有408人参加初中文化统考,合格380人,占应补对象93.1%。1984年开办业余夜高中,至1987年末举办8期,有571人参加学习,经宁波市统考,172人取得单科合格证书。1985年9月成立杭州电力职工中等专业学校镇海发电厂分部,开设电力、热能动力2个专业,学制3年。共招生64人(厂内职工39人)。1986年,与镇海职业中学联办职业高中,开设汽机运行、锅炉运行、电汽运行3个专业,学制3年,首批录取学生135名;次年又招生90名。1987年9月,与宁波市职工业余大学联办业余夜大,招生60名。至1987年末,全厂参加各类学校学习毕业共458人,其中初中毕业380人,高中毕业16人,中专毕业15人,大专毕业47人。电厂建有职工子弟学校,有教师12人;幼儿园有教师7人,保育员11人,1987年入园幼儿110名。
  电厂文化宫建于1986年,内设影剧场,有座位1091个,并有广播、闭路电视室、图书阅览室和各种活动室。
  第五章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位于小港北部港口,与镇海港区隔江相望,西南为江南道头,东侧与北仑港相近。地域范围:西起金鸡山、后茅山,东至牯牛岭、门城山脊,南自乌岩山、浦山、小港三村,北临甬江。小浃江中贯全区。东西宽1.9公里,南北长2.7公里,面积3.9平方公里(后扩大至5平方公里)。地理座标为北纬29°56´,东经121°43´。海运可利用镇海港和北仑港码头,陆运有公路3条连接宁波市区;西侧有江南至城关镇人渡轮和车渡轮,张镒碶越江隧道与329国道相沟通;距北仑铁路仅10公里,可与萧甬线相接;距庄桥机场24公里,栎社国际机场28公里,均有公路直达。
  1984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宁波市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10月22日成立管理委员会筹备领导小组,开展民房拆迁、土地征用、政策处理及劳力安排等前期工作。1985年10月建立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条例法规处、计划财政处等6个处。1987年9月撤处设局,有直属企业10个,有中国人民银行开发区支行及各家专业银行支行等金融机构,另有公安、海关、消防等单位。1988年区内在册人口2343人,在编干部414人,职工2459人。有工程技术人员254名。
  前期开发征用土地动迁居民1027户、共计1791人,拆除民房215户,23959平方米,新建民房96幢,计28233平方米,安置劳动力1749人,其中符合招工条件1160人,粮户关系由农业户转非农业户的792户、1899人。
  1988年末,开发区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7142.86万元,其中用于基础设施11053.23万元,地面建筑开工面积27.03万平方米,其中已竣工15.48万平方米。
  第一节 投资环境开发建设
  基础设施
  平整场地工程 劈山平地,围涂吹泥。1985年3月25日在横水山上放第一炮,5月25日首次进行11.5吨级炸药量的大爆破成功。1987年7月炸平横水山,开拓面积6公顷。至1987年10月,在首期1.3平方公里土地和海涂区内回填土石60万方,在沿甬江南岸0.9平方公里海涂涂滩上筑堤1302米,扩大金鸡山、海涂区等土地面积1.06平方公里,开发区实有面积扩大至5平方公里。1988年末已开发2.384平方公里。区内场地标高均达吴淞4.6米以上。
  道路工程 开发区道路网布局采取棋盘式。环形主干道采用三块板,宽40米,其余均为一块板,宽20~25米。道路总长8.02公里直通市区的江南二级公路,全长23.5公里。快车道宽15米,1987年9月建成通车。
  电力工程 电力工程自1987年7月动工,次年2月完工。1988年7月110千伏输电工程安装完毕并通电运行。起步区内设有一座110千伏变电所和4个小区配电所。
  电讯工程 1985年从瑞典引进2000门程控电讯装置,建造电讯楼,成立开发区电话分局。1986年6月,程控电讯并入全国长途自动拨号通网。
  供水工程 供水工程系统于1988年2月全部建成,日供水量3万吨,水压能满足6层住宅用水需要。用水高峰时由金鸡山山坡高位蓄水池调节,库容量为日供水量10%,区外给水工程,引自宁波江东自来水厂。
  排水工程 排水区域面积4.4平方公里,其中山坡以及绿化地排水面积1.4平方公里。共敷设雨水管道12941米,建窨井301个,采取自由出流,排入小浃江;并设置雨水泵站,以备必要的强制排水。
  排污工程 至1987年,共敷设污水管道长9552米,规划于临海处建立日处理污水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采用一级处理后深海排放技术。
  供气供热工程 热电站位于金鸡山西侧,安装35吨/时锅炉3台、6000千瓦发电机组2台。供热管网有2条管路,形成区内环网供气。
  地面建筑工程
  厂房建筑 首期建筑G5区工业小区3幢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于1986年2月竣工,G5区第二批2幢2.5平方米标准厂房于1987年9月竣工。尚在兴建的G5、G₃工业小区的标准厂房,总面积7.6万平方米。此外,区内已建成面积4.24万平方米的地毯、人造玛瑙、铜阀门、竹餐具、柯尼餐具、合立紧固件、磁头等专业厂房。
  公用楼建筑 戚家山宾馆1号、2号别墅式小楼面积826平方米,于1985年建成。宾馆主楼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于1988年10月竣工,有客房104套,172个床位。开发区办公大楼,位于距西2.6公里的红联村,金融大楼位于公共建筑区南端。
  住宅建筑 首期8幢8500平方米的住宅楼于1986年10月建成。至1988年,生活区蔚斗新村已建成职工住宅17幢、单身干部宿舍1幢、集体宿舍3幢,建筑总面积5.9万平方米;加上农民自拆自建的2.8万平方米二层楼房,总计建成面积8.7万平方米。
  公用事业设施
  综合服务楼 位于生活区北口,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内设百货商场、侨汇商店、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并设有幼儿园、托儿所等。
  文化体育 区文化站设有舞厅兼电影录像放映场、游艺厅。建有灯光篮球场、网球场。蛟山阁活动中心设有小型舞厅、棋类室等。区总工会建有歌舞团。
  医疗设施 1985年设卫生所,有卫技人员15名。在建的区医院,位于戚家山南麓、蔚斗新村西面,设门诊部、住院部。
  环境保护 1987年成立环保站,参与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对工业企业排放监督、大气和噪音监测等事宜。
  园林绿化 1986年6月,原花木公司改建为区园林管理站,后改为市政园林管理站。1986年以来共栽苗木30万株、40多个品种。蛟山公园首期工程建有亭、台、廊、阁等,开拓面积21亩。全区绿化覆盖率22.5%。
  文物史迹 开发区地处甬江口南岸,地势险要,历来为国防前哨,御敌战场。古代和近代遗留下来的炮台、营垒、兵寨、烽堠等文物众多。1885年3月中法战争镇海之役时,浙江提督欧阳利见在金鸡山巅古炮台处增建的瞭望台和营垒,以及手书“督师御敌处”石碑和建于光绪初沙湾头的靖远炮台、小浃江口的镇远炮台和笠山巅的宏远炮台等遗迹犹存;戚家山(古称七家山),后人为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而命名,山巅现存石垒营寨系清光绪七年总镇杨春所建。此外尚有浦前卢家的中营营垒、梯子岭石堡、青峙山营垒、笠山古炮台以及笠山至钳口门一带的抗日炮台等遗迹。蛟山下的义成碶,有15孔洞,系清道光九年所建;碶西畔蛟山阁(原名关圣殿)现已修缮一新。
  第二节 经济技术开发
  项目建设 1985年8月区管委会成立工业公司,一年中接待美、法、日、港、澳等29个国家和地区客商,洽谈60多个生产性项目,签订9个中外合资项目合同;同时,积极开展内联工作,共签订5个内联项目合同。1986年底,首批6个项目试投产,其中中外合资企业有新宇玛瑙公司、花港有限公司、佳音有限公司;内联企业有宁波空调器厂、宁波定时器四分厂、中科院三环宁波磁厂。是年工业产值130万元,开发工作重点由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转向工业项目投产轨道。
  1987年区管委会同中央部属企业、军工企业合作兴办工业项目,把内联企业作为工作重点。至年底累计投产项目16家,除原有6家外,新增有宁波国际竹餐具公司、工艺蔺草制品公司、宁波地毯有限公司、霞南制衣厂、宁波光电元件厂、甬宁电子器件公司、宁波华光实业公司分公司、中科院三环宁波实验一厂、华森家具公司、宁波华明电子公司。是年工业总产值3379万元,比上年增长24.9倍,利润297万元,税收175.9万元。
  1988年,在发展内联企业基础上,扩大外资建设项目审批权限,加强项目审批管理。同年,由开发区工业公司、中科院三环公司、宁波磁厂合建的中科院三环宁波磁厂同美国TRLDUS公司合资,建立科宁达有限公司,其产品第三代稀土磁性材料钕铁硼获198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畅销美、日、西德等国。由区工业公司同电子工业部国营851厂合办的华明电子公司,再同香港万顺电子公司合资,其产品录音机芯因质量优良,价格合理,企业效益大增。是年又新投产项目16家,计宁波科宁达有限公司、东海通讯技术开发公司、宁波阀门有限公司、宁波燕浩微波通讯公司、宁波录像带有限公司、浙江钢琴有限公司、塞米康电子有限公司、汉美文教用品公司、宁波华明电子有限公司、宁波华鑫公司、柯尼机械公司、余姚旅游用品分厂、华达钕铁硼开发公司、华甬电器有限公司和开发区竹器厂、无线电十五厂开发区分厂等。其中中外合资项目13家,“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与补偿贸易)项目3家,两者占总项目50%。按投产分类:中外合资9家,“三来一补”2家。实际利用外资612.65万美元,外资、“三来一补”企业产值5227.07万元,占是年总产值59.62%,其中科宁达有限公司的钕铁硼、燕浩微波通讯公司的微波通讯中继器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项目工作接触面已从香港、日本、美国扩大到西欧、东欧、中东地区。
  贸易开发 1984年10月,区生活服务公司成立(后改名为商业服务公司、商业物资总公司),担负基本建设物资供应和生活服务。1986年9月,区进出口公司成立,至年底贸易销售额1580.82万元,经营利润36.67万元,税收15.47万元。1987年商业物资公司扩大贸易渠道,设置宁波徐宁路基地,至年底营业额已达5012.89万元,利润140.49万元,税收40.14万元。出口总值25.62万美元,出口产品产值373.44万人民币,创汇65.95万美元。1988年年底,全区贸易总额24972.81万元,利润1406.07万元,其中出口总值655.71万美元。贸易发展促进基建和工业项目的开展,经济技术开发有中外合资、合作和内联项目99项,总投资34952万美元,其中引进外资73项,内联26项。累计试投产32项,其中中外合资16家,“三来一补”3家。1988年工业总产值8766万元,营业额24973万元,出口创汇875万美元。实现利润2302万元,财政收入1223.6万元,其中税收1175.3万元。
  第六章 其他驻镇部、省、市属单位
  宁波港务局 原名交通部宁波港务管理局。位于城关镇沿江东路。1949年6月成立浙江省航务局宁波办事处。1953年为上海区港务管理局宁波分局。1957年为上海海运局宁波港务管理局。1971年为宁波港务管理局兼宁波地区航运公司。1979年与镇海煤码头合并为交通部宁波港务管理局。1980年10月宁波港、北仑港、镇海港合一,统称交通部宁波港务管理局,设址于新碶。1982年12月迁现址。1987年10月更名为宁波港务局。所属港区有500吨级以上生产泊位28个,其中3000~5000吨级泊位12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9个,最大为10万吨级。另有22万吨级驳油平台和37000吨级的通州轮化肥灌包平台各1座,年设计吞吐能力为3150万吨。3000吨级客运码头2座,500~1000吨级各1座。年客运量280万人次,居全国第三位。局所属单位共有职工6000余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00余名。港区配套设施齐全,有宁波至北仑、洪塘至镇海的铁路支线,与杭甬铁路衔接;有进港公路与杭甬国道相连;有雷达导航站、信号台、水文、气象观测站、变电所和水厂。此外,尚有外宾招待所、海员俱乐部、医院、中学、小学、幼儿园等设施。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第三建设公司 位俞范镇南部,与镇海石油化工总厂毗邻,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所属一级石油化工施工企业。前身系石油工业部第一石油化工建设公司第三工程处。1976年4月迁现址。1978年分建为独立核算、独立承包的部属工程公司,定名石油化工部第三工程公司。1984年划属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改现名。公司下属2个安装工程处、1个机械制造厂,并设有机运维修处、理化检验计量室,拥有国内外先进的施工、制造、吊装、运输、检测等设备。现共有职工3500人,有150余名中级职称以上的技术管理人员,其中高级工程师31人、高级会计师1人、高级经济师2人。
  公司组建至今,先后承担黑龙江建设兵团、大连石油七厂、镇海石化总厂、广东茂名石油工业公司、高桥石化公司、上海石化总厂等国内主要建设项目,同时承担浙江、江苏、山东和上海等省市的一批地方项目,建成30余套大、中型石油化工装置,制造镇海石化总厂常减压装置、延迟焦化装置和催化重整装置的成套设备以及福建炼油厂的部分装置成套设备。其中大连石油七厂15万吨/年多金属催化重整工程和茂名石油工业公司80万吨/年加氢裂化工程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宁波煤气公司球罐工程被评为石化总公司全优样板工程,镇海石化总厂气分烷基化工程和上海高桥石化公司同轴式催化工程获石化总公司优秀施工奖,镇海石化总厂焦炭塔制造获中国焊接协会优秀焊接工程奖,另外,远红外弧形板式加热器在球罐焊接预热中的应用和炼油塔类设备吊装吊点处壁壳局部稳定技术,先后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和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公司内有幼儿园、子弟学校、技工学校;有工人俱乐部、影剧院及设备齐全的医院;职工宿舍楼均装置闭路电视、暖气管及热水器。
  交通部上海航道局第二航道工程处 位城关镇沿江东路,系部属企业。建于1975年。职工835人,其中工程师7人,总工程师1人,技术人员74人。下辖航场205、航链504、航吸104、航浚1003工程船舶,以及航修站、勘测队等9个单位。有辅助配套船舶21艘。该处主要承担浙江沿海的疏浚工程,着重维护甬江航道,同时也承接吹填、勘测工程和物资中转业务,是国内航道工程的骨干队伍之一。
  第三航务工程局第四工程公司 位城关镇沿江东路,为交通部二级企业,建于1975年4月,原名第三航务工程局第四工程处,1985年更为今名。下辖四〇一、四〇二、四〇三3个工程队和船队、机械队、机修厂等9个单位。职工1681人,其中工程师20人,高级工程师1人,技术人员138名。主要业务为设计和建造码头及桥梁工程。有打桩船、起重船等专用船舶。1975~1985年已建造大小码头50座。其中北仑中转码头和引桥工程曾获国家工程质量银质奖。
  浙江省第二建筑工程公司 位城关镇车站路,系全民一级施工企业。建于1958年4月。原名浙江省建筑工程局建筑工程公司衢州工程处,9月更今名。1975年由衢州迁此。有职工3537人,各类工程技术人员198名,其中总工程师、总会计师等32人。下辖4个工区和预制厂、综合厂等单位。组建以来,承建浙江衢化、镇海石化等大工程20余处,其中台州发电厂一期工程曾评为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浙江第一公路工程队 位城关镇车站路。职工22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4名。前身为省工程局第六工程队,1965年更现名。1975年自杭州迁此,隶属浙江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主要承担公路、桥梁修建。拥有各种汽车57辆,筑路机械、发电机等40台。
  宁波渔业钢丝绳厂 位临江乡清水浦,属中国水产联合总公司。始建于1975年,1980年5月投产。职工58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4名。以生产外海船用镀锌钢丝绳为主,年生产能力3000吨,其中驰洋牌热镀锌渔用钢丝绳获1983年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1984年先镀后拔新工艺获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中华人民共和国宁波港务监督镇海站 位城关镇沿江东路,始建于1949年,原在大道头,1980年12月迁现址。职工14人,有巡逻艇2艘,主要负责镇海港口进出船舶安全管理。
  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镇海海洋站 位城关镇城河西路,建于1982年9月,职工8人,主要收集镇海港口水文气象资料,进行甬江口海洋污染监测及海区预报。
  交通部上海航道局镇海航标区 位城关镇沿江东路,建于1981年,职工304人,主要管理嵊泗至象山海区海上航标。
  浙江省航运公司宁波分公司船厂 位城关镇车站路。建于1958年6月。原名宁波市轮船公司船厂,1960年改名宁波市航运公司船厂,1964年为宁波港务局船厂,1979年更为今名。职工33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4名。主要为宁波分公司建造500吨级、450吨级沿海货轮。
  浙江海港养护大队 位城关镇车站路,省属事业单位,建于1950年,原名打捞合作组,1954年定名为省工程局打捞组,1958年更名省交通厅工程队打捞分队,1964年10月为省交通厅航运管理局海港养护队,1982年更今名。职工388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0名,有打捞等工程船舶6艘。
  宁波航管处五里牌航管站 位临江乡五里牌,属宁波航运分公司,建于1984年10月。原系镇海石化总厂大件码头,1982年由宁波航运分公司代管。职工33人,主营航管,兼营码头装卸。
  浙江海港工程队 位临江乡五里牌,建于1960年,属省交通厅航运管理局。职工495人。下辖3个工区,拥有打桩船等各种船驳10艘,各种型号吊车、货车、客车24辆。为省海港建造道路桥梁、高层建筑基础工程的施工专业单位。
  浙江省火电建设公司宁波工程处 位临江乡虹桥,建于1976年,属省火电建设公司。职工2160人。拥有各吨位履带吊、塔吊、汽车吊及各类施工、运输机械设备,具有承受20万千瓦机组火电安装施工能力。为省火电建设公司派驻宁波地区负责火力发电安装的专业单位。1984年承接台州发电厂一期工程,获国家银质奖。
  浙江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宁波工程处 位俞范镇后施村。建于1986年,属省建设总公司工业设备安装公司。职工500人。为省公司派驻宁波地区从事石油、化工、电力等设备安装、调试、金属结构制作专业单位。
  浙江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沥青库 位俞范镇俞范村。建于1979年,属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职工72人。为全省公路铺设沥青、渣油仓库及交通系统港口物资中转基地。有油罐3只、大吨位保温油罐汽车5辆、小吨位车3辆,以及道路沥青加温、装罐全部配套设备。
  浙江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宁波化肥经营处位俞范镇,建于1984年,属省农业生产资料公司。职工77人。承担镇海石化总厂尿素调拨和接运中转进口化肥经销任务。
  宁波市镇海自来水厂 位城关后大街。建于1963年,原属镇海城乡建设环保局。1986年划归宁波市自来水公司。职工29人。年供水量247万吨。
  冶金部华东物资供应管理处镇海仓库 位后海塘仓库区环城北路北侧,与经南二路交叉处,建于1976年。
  浙江省供销社镇海经营处 位后海塘仓库区,属省供销社宁波仓储运输公司。筹建于1978年,1986年6月进入仓库建设。建成仓库3幢,办公楼、磅房、配电间各1座,水泥堆场1个。
  浙江省外贸镇海中转仓库位后海塘仓库区,属中国对外贸易运输公司浙江省外运分公司。始建于1983年8月,现建成仓库1幢,简易仓库、堆场各1个。
  宁波市外贸镇海仓储公司 位后海塘仓库区,属宁波市外经委。始建于1983年8月,已建成仓库1个、办公楼1幢。
  浙江省镇海港中转粮库 位后海塘仓库区,进港铁路以北,1985年10月开始筹建。
  浙江省木材公司镇海贮木场 位后海塘仓库区,进港铁路以北,1985年始建。已建成堆场1个,办公楼1幢。
  浙江省物资局中转仓库 位后海塘仓库区,进港铁路以北,1985年批准建库。
  浙江省石油化学工业厅中转仓库位于后海塘仓库区,进港铁路以北,1984年经批准建库。
  国家物资储备局837处仓库 位后海塘仓库区,进港铁路以北,1986年经批准建库。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的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状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