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交换比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50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交换比价
分类号: F726.2
页数: 3
页码: 679-68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解放前,中国工农业产品交换比价不稳定,抗日战争前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倾销剩余产品,导致"洋货"价格低而农产品价格稳定。然而抗战期间,因“洋米”断供、通货膨胀等因素,工农业产品比价混乱。解放后,中国政府采取坚决稳定物价的措施,着手解决工农产品交换剪刀差,逐步理顺两者的价格关系。在1957年至1985年间,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大幅提高,同时,供应农村的工业产品零售价格也不断上涨,这表明政府通过长期的坚决物价管理和价格政策调整,逐渐消除了工农产品之间的巨大价格差异,实现了价格关系的理顺。
关键词: 镇海县 交换比价 指数

内容

解放前,工农业产品交换比价不稳定,民间有“斗米三斤肉”之比。抗日战争前,资本主义国家向我国大量倾销剩余产品,“洋货"价格较低,同期农产品价格尚稳定。抗日战争爆发,“洋米”断销,农副产品一度升值,1946年后,通货膨胀加剧,工农业产品比价极为混乱。
  解放后,人民政府釆取坚决稳定物价的措施,并着手解决历史遗留下来过大的工农业产品交换剪刀差,逐步理顺两者的价格关系。1957~1985年28年中,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提高1倍以上,其中釉谷115.28%,油菜籽135.18%,生猪164.55%,供应农村的工业产品如食盐、食糖、白细岙、毛巾、肥皂等零售价格分别提高了8.7%、5.33%、26.32%、24.42%、71.43%。
  从单项商品交换比价看,同等数量农产品,1985年换得工业品比1952年有较大增加。如百斤籼谷,可换回食盐由57.7斤增至103.33斤,食糖由9.2斤增至19.62斤,煤油由13.22斤增至45.59斤,白细布由16.42尺增至28.7尺,毛巾由16.52条增至28.97条,肥皂由46.3条增至64.58条。
  交换比价指数:如1952年为100%,则1985年比1952年,食盐提高79.08%,食糖提高113.26%,煤油提高244.86%,白细布提高74.79%,毛巾提高75.4%,肥皂提高39.48%。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的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状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