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统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498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统计
分类号: C829.2
页数: 1
页码: 6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浙江省镇海县在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统计工作的发展历程和演变情况。从统计机构的设立和撤销到统计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对国情国力的普查和资料发布,全面反映了镇海县在统计工作方面的历史变迁。
关键词: 镇海县 统计工作 数据发布

内容

民国时期社会调查由县政府各科室分业进行,1947年曾设统计室。
  1952年8月,县人民政府秘书室配专职统计员,次年设统计科,1963年6月建统计局。“文化大革命”初,统计机构撤销,由县生产指挥组兼管。1970年10月生产指挥组综合办公室改为计划办公室,统计工作附在县计委内。1981年12月复建县统计局。
  50年代,经济建设科局配有专职统计干部。60年代,商业、供销、工交等部门设计划统计股。1978年后,各区、乡建工业、农业、计划经济等办公室分口负责统计工作,大的企业单位置计划统计科室或人员,形成完整的统计系统。
  内容 解放初,为土地改革和恢复国民经济需要,对户数、人口、阶级成份、耕田和工商企业等社会、经济内容进行调查统计。建立县级统计机构后,统计工作逐步规范和完整。始以农业统计为主,并有工业、商业、基本建设、劳动工资等专业统计。因执行“双轨制”统计制度,财政金融、交通邮电、文教卫生等统计,仍由各业务部门负责。80年代起,统计范围不断扩大深化,增加农村和城镇居民住户统计,以计算社会总产值、净产值和国内(国民)生产总值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平衡统计,物价调查统计,计算物价指数,生产流通领域经济效益统计等。80年代末,社会经济统计内容有人口和劳动力统计,农、林、牧、渔、水利统计,工业统计,建筑业统计,固定资产增资统计,商业、公共饮食业、物资供应和仓储业统计,物价统计,人民生活统计,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统计,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统计,房地产管理、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统计,卫生、体育、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事业统计,金融、保险业统计,财政和财务统计,政治、法律和民政统计等。每项专业统计,均按国家统计标准设置调查项目、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及分类目录,均严格按国家统计标准执行。
  方法 1953年以后,逐步建立和完善定期报表和年报制度,并成为国家搜集统计资料主要方式,沿用至今。定期报表主要有月报、季报和半年报。除统计报表外,尚有普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重点调查等统计调查方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国家统一部署,进行过几次重大国情国力普查。有1950年和1985年2次工业普查,1953、1964、1982年3次人口普查。1950年工业普查由县政府直接负责。1985年第二次工业普查时建立办公室,对80年代后几次普查的资料运用计算机进行处理。一、二次人口普查,调查指标为人口总数、性别、民族、年龄、文化程度等;第三次普查项目增至19个,实行统一地址编码、行业、职业分类标准,严格质量控制和抽样验收。此外还进行多次物资库存普查。
  1959年根据国家要求进行农业产量抽样调查。1983年推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按抽样调查原理,用抽户登记办法对农业产量进行调查,以后又分别建立农民住户家庭收入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
  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常用于各业务部门,如商业、供销部门对春耕生产资料需求、秋后旺季市场供应等,先以此法进行调查,然后全面推算。
  资料发布 50年代起,统计工作强调为计划经济服务,按期完成编报分析任务。1984年,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新形势,在保守国家机密和私人家庭秘密前提下,准确及时向各方面提供统计信息,为全社会服务,以多种形式发布统计资料。1978年开始每年编印《镇海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汇编》;1979年编印《镇海县建国30周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巨大成就》;1984年编印《镇海县建国35周年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巨大成就》;1985年开始每年向社会发布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公报。
  80年代后期,逐步对各项调查统计资料,通过M28型微机进行汇总处理,以加强统计工作现代化进程。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