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乡村自然集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48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乡村自然集镇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2
页码: 648-6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乡村集镇在明清两代逐渐形成,在解放后发展迅速,新集镇兴起。70年代后期开始改善集镇市政设施,80年代初实施“水改”工程,普及自来水厂和电力设施,同时建造菜市场和改善环境卫生。乡村集镇经济中心逐渐形成,居民新建住房增多,公共建筑、生产用房和商业用房不断更新,集镇建成区面积扩大。
关键词: 镇海县 乡镇建设 自然集镇

内容

乡村集镇大多发展于明清两代,解放前后,较有名的有觉渡寺、河头市、西经堂、长石桥、汶溪、清水湖、团桥头、沙河头、牌门头、万嘉桥、汉塘市、清水浦、渡驾桥、湾塘、后施、徐家堰头、衙前、东冈碶、下邵、石高塘、鄂隘、扎马、石湫、清水桥等20余处。70年代中期起,在各乡政府驻地逐渐形成经济中心,新集镇兴起,穿山半岛尤多,如三山俞家、昆亭、大榭西岙、白峰、峙头中宅、上阳道头和梅山里岙等;同期,浙江炼油厂(现改镇海石化总厂)生活区建设,形成规模较大的集镇,从而取代后施和徐家堰头2集市。80年代起,乡村工业崛起,农村经济繁荣,在10余处中心村和工厂集中地又形成一批小型集镇。
  60年代前乡村自然集镇市政设施简陋,格局古老。街路宽2~4米,石板路面,在沿河街道,并建有街棚,如团桥、万嘉桥等市。中心段街路多为集市贸易场所,沿街设摊。无供水设施,筑有石砌阴沟,污水直泻河道,公共卫生设施甚少。多数集镇无电灯照明。70年代中后期起,各地政府对集镇主要街道翻修改建为水泥路面,建新路贯通公路大道。80年代中期,翻修巷弄,并采用砼筒铺设下水道。
  80年代初,农村“水改”工作开展后,各乡镇筹办自来水厂,沿山区用水多取源水库,平原赖大河,沿甬江两岸地区由宁波水厂输水。至80年代中期,集镇自来水普及。60年代后期华东大电网电源输入各地集镇,70年代初,集镇照明和生产用电逐渐普及,并于80年代普遍装置路灯。
  80年代,各集镇建造菜场,有用玻璃钢瓦架设大棚,也有用水泥预制板架设,有固定摊贩板柜及供水、照明设备。菜场周围多建店铺。集镇环境卫生也相应改善,有的还重视街路绿化。自70年代以后,居民新建住房渐多,砖木结构旧房多被砖混结构楼房替代。公共用房原来甚少,70年代后在乡中心集镇均有一批公共建筑诸如乡政府办公楼、大会堂或影剧院、文化中心、卫生院、中学和乡中心小学楼等;生产和商业用房也不断更新。集镇建成区面积与70年代前相比,已成倍扩大。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的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状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