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乡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48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乡镇建设
分类号: F299.21
页数: 9
页码: 641-64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乡镇建设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建制镇、乡村自然集镇等。
关键词: 镇海县 乡镇建设

内容

第一节 建制镇
  骆驼镇 骆驼桥建于北宋建隆元年,由于该地处水陆交通要道,集市贸易逐渐发展,遂成为镇北、慈东之中心集镇。解放初期建成区面积约0.4平方公里,1985年扩展到1.4平方公里。
  街巷 镇区内旧有街巷31条,均为石板路面。80年代开始修旧建新,今规划区有街巷36条,共长9420米,总路面积51875平方米。其中27条系水泥路面,下铺排水管道;10条主道装置路灯70盏。
  排水 80年代起,铺设排水管道。现有下水道30条、5410米。管径20~50厘米。
  供水 1982年始建骆驼自来水厂于东盛,建筑面积605.1平方米,铺设水管23207米,总投资43万元。次年10月建成供水,取源中大河,日供水3000吨,受益居民94%。所属23个村已有17个装上自来水,占74%。
  供电 1934年(民国23年)开设骆驼敦丰电灯厂,供骆驼、团桥部分商店及居民照明。1937年由宁波永耀电力公司供电。1968年建骆驼供电所。至1990年装置变压器59台,总容量5360千伏安,年用电量929.8万千瓦时。
  燃料 1969年建煤球厂,年产煤球3000吨,按居民户口供应。80年代始推行液化石油气,用户基本普及。
  消防 解放前,各大村有民间义务救火会。1975年成立镇消防队,配专职消防员7名。1988年购置消防汽车1辆。
  环卫绿化 1958年建立环卫站,现有清洁工20名。建造公厕10座、蓄粪池3座、小便池8处、垃圾桶70只。1985年在集镇北首建垃圾堆场,占地1亩。在集镇东南侧建骆驼公园,占地2.5公顷,并在中大河、西大河两岸营造绿化林带。
  房屋建筑 60年代时,集镇住宅建筑面积78245平方米,均系砖木结构。80年代,多建3~4层新房,砖混结构,在南一路西大河东辟建新村。1985年底共有住宅135388平方米,比解放初增长73%。70年代起陆续兴建大会堂、骆驼中学,骆驼中心小学、影剧院、老年活动中心、镇政府、邮电局、骆驼车站等,至1990年总建筑面积96251平方米,总投资1847万元。商业用房建有骆驼综合商场,建筑面积15250平方米,由15幢楼房群组成,商业铺面10300平方米,总投资500余万元;骆驼农贸市场建筑面积3680平方米,为台阶式平板钢混结构,投资187万元。
  澥浦镇 澥浦在唐中后期建桥辟港,明清时集镇已具相当规模。今集镇建成区面积1.62平方公里。
  街巷 南北古道自择山头,经澥浦大街,越大岭冈墩,长2000米;东西干道起滩横头,经月洞下、陈家弄、余严村,接通杭甬国道,长为3000米。1979年后全面修建原有街路。现有街巷26条,长9635米,面积41200平方米。其中新建兴业路,长850米,宽8~9米,水泥路面;沿海路,长2800米,宽3.5米;汇源路,长600米,宽6米;择山路,长500米,宽3米,均为沙石路面。
  供水 解放前主要用漕水。1928年蒉允芳出资开挖钢管水泥深井3口。1985年建自来水厂于觉渡。投资52.19万元,铺设输水管道长18600米,主干管径20厘米。受益4325户,日供水量1000吨。
  供电 1961年澥浦通电。1979年起安装大街路灯47盏,其中100瓦白炽灯37盏,125瓦汞灯10盏。
  消防 解放前有消防水龙会3处,置人力压泵3台和汽油机泵2台。现配消防三轮卡车1辆,移动式机动泵2台。
  环境卫生 1975年集镇公厕由围塘农场管理,垃圾统归袁家山林队使用。1980年成立环卫站,1985年有人员11人。1980年起改建公厕10座,建筑面积171.6平方米;建固定垃圾箱31只。
  房屋建设 解放初集镇住房建筑面积计63602平方米,时人均住房14平方米。1979年后居民多建2层砖混结构新房。至1985年共有房屋面积170148平方米,比解放初期增加1.6倍。解放前公共用房建筑仅澥浦学校,现主要公共建筑有镇政府办公楼、澥浦影剧院、澥浦中学、镇中心小学、澥浦卫生院等。60年代建有澥浦农机厂、砖瓦厂、石英造纸厂等一些砖混结构单层车间。今生产用房建筑占地32.1公顷,建筑面积60149平方米,其中镇海造纸厂6367.3平方米,镇海织布厂2421平方米,镇海浦达扑克厂2652平方米;农贸市场占地1884平方米,固定摊位100个,商店12家。
  桥梁建设 1965年澥浦大河竣工后,在镇区建有澥浦一桥、二桥、三桥、四桥4座,均系钢筋水泥结构平板桥,各长45米,宽3米,载重5吨。
  庄市镇 庄市镇旧为东管乡中心集镇,民国时期和解放后为庄市区署驻地。60年代前建成区面积0.7平方公里,1985年为1.6平方公里,1990年扩至2.2平方公里。
  街巷 旧市街沿河南北两侧。80年代改为“王”字型新街,水泥路面,街道面积15020平方米,比老街增加3倍余,耗资500万元。其中河南街,长612米,宽4.5米;河北街,长462米,宽4米;祥裕弄新街,长138米,宽13米;兆龙路新街,长906米,宽8米。镇区内有弄巷57条,原为石板路面,解放后多次维修,今多改水泥路面。
  供水 1984年安装自来水管道,接通宁波水厂水源,总投资80.12万元。用户普及率95%,日供水量约2000吨。
  排水 1982年起铺设主要下水道12条,明沟2条,总长6000米,日均排污水750吨。
  路灯 1929年宁波永耀电力公司输电至庄市,在主要街口装置少数路灯。今镇区有路灯73盏。
  环境卫生 70年代以来,建公厕27座、粪便处理池2只,垃圾箱38只、垃圾处理场2处。
  消防 光绪十年(1884)兴办镇安水龙局。光绪二十九年(1903)又办叶氏水龙局,置西式洋龙2部。解放后建立专业消防队,队员10名;义务队4支。有消防泵5台、专用三轮机动车1辆、消防栓5只。
  房屋建筑 1949年住房面积39557平方米,1966年72001平方米,1985年为124404平方米。解放后至1990年新建住宅201704平方米,比解放初增加5倍。公共设施建筑,1949年时有5178平方米,1985年为14802平方米。
  贵驷镇 1930年(民国19年)始建驷桥镇,至80年代集镇面积为1.2平方公里。
  街巷 民国时期,旅沪绅商屡为家乡兴办公益事业,故街巷时有翻新,总长度2110米,面积8470平方米,其中水泥路面190米,余为石板路面。80年代起新建贵安路、振兴路、后漕路、贝家路等共长1055米,宽4~9米,水泥路面;拓建洞桥路、中河西路、中河东路、景德路、东街、西街等6条。现镇内有主干道7条,长2335米,总面积15725平方米;次要道4条,长1800米,总面积8170平方米。道路建设总投资66万元。有巷弄26条,长3215米,面积9161平方米,多为石板路面。共装路灯67盏,其中汞灯47盏。
  排水 80年代起新建下水道19条,铺设下水管道长2739米;干道贵安路,长1094米,管径30~60厘米。尚有石砌沟渠5条,长886米。
  供水 70年代中期,由居委会出资掏井8口。1982年投资40万元建自来水厂,取源中大河。次年9月建成,日供水量3000吨,铺设管径20厘米供水管2500米,10~15厘米9900米。
  房屋建筑 贵驷桥刘氏家族从清代到民国发迹者甚多,故建有前仁房,后仁房、乐二房、三房、二八房、三十房、儒林第、太史第等深宅大院,麻店一宅有九十九间之称。1949年有房50828平方米。50~70年代以维修旧房为主,80年代始营建职工住宅;现有住宅房131889平方米。
  消防 解放前有水龙会3处。解放后有消防队员56人,置有16匹消防泵1台,并配三卡1辆。
  环卫 30年代已建公厕,并将粪缸集中圈置。80年代新建公厕9座,改建6座,其中有冲洗装置的10座;设置垃圾箱33只,建垃圾处理场2处,占地1亩。
  小港镇 小港镇位于小浃江口,与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联成一体,西至江南道头。集镇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
  街巷 小港老街长约880米,宽4米,石板路面;江南道头老街长100米左右。1980年后,改建老街路为水泥路面,宽度6米;新建小港横街、里塘路、渡口路、市场街等4条,共长1660米,宽度6~24米,水泥路面。改建新建街路面积30520平方米。
  排水 70年代起,陆续铺设砼筒管道4条,长2400米,其中宋家至横街1200米。
  供水 1986年完成38.500米长的水管铺设,水源来自宁波江东水厂和港务局水厂,用户普及率100%。
  供电 抗日战争前,港口李家曾置小型发电机,自用为主,兼及近邻大户,宅外路灯数盏,方便行人。60年代集镇办小型发电,装机20千瓦,上半夜发电照明,70年代初一度停办。1974年冬始由华东电网供电。今集镇(含红联村)装有变电器40台、3195千伏安,年用电量435.2万千瓦时。老街装路灯16盏。
  房屋建筑 集镇内原有房屋58647平方米,1984年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建后,建房剧增,至1991年,房屋建筑面积达243096平方米,其中公共建筑31314平方米,生产用房建筑面积141455平方米。主要公共建筑有开发区管委会,5层钢混结构,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小港市场面积6000平方米,红联市场面积2325平方米,小港中学建筑面积5034平方米,小港小学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红联小学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以及小港卫生院、镇政府办公楼、信用社等。
  大碶镇 明嘉靖年间重修长山碶(即大碶)和筑千丈塘后,居民渐集,清中叶已取代石湫市成为名镇。集镇辖3个居委会和〓头、芦山、周隘陈3个行政村,面积2.04平方公里。
  街巷 原有大碶桥西北首的上街、中街、横街和后浦街等几条。70年代重建大碶桥后,市街延伸,上街、中街街道拓宽至8~12米,横街和后浦街临河段拓宽至10米;后浦街接镇西路新建道路;大碶桥东南新辟东街,与镇大路相衔接;拓建镇大路长1300米,宽18米,置有绿化隔离带。主要街路尚有中兴路、大河桥路、汤家桥路、人民路等。重建大碶桥、钢筋水泥梁板,3孔,长30米,阔11米。
  排水 1970年以来,改造旧有下水道,新铺砼筒管道8000余米,管径20~60厘米。
  供水 1982年始建自来水厂,取源新路岙水库和岩河水,后又分期扩建,总投资740万元,建筑面积7090平方米,铺设供水管道长9582米,管径30~60厘米。用户普及率100%,日供水量12000吨。
  供电 1959年5月,新路岙水库发电站建成,向集镇供电照明。1970年7月并入华东电网后,现年用电量718.9万千瓦时。装置路灯150盏,计高压汞灯107盏。氖灯23盏、白炽灯20盏。
  环境卫生 70年代开始处理露天粪缸,今建公厕26座、垃圾筒204只。镇环卫站配工人26人,置粪便、垃圾汽车各1辆,马桶车4辆。
  房屋建筑 60年代以前集镇房屋人均面积约22.4平方米。70年代开始陆续建新房面积239416平方米,其中新建住宅97296平方米,连同原有共222889平方米,人均面积25.3平方米、新建公共用房66290平方米,连同原有共91700平方米;新建生产用房75830平方米,连同原有共108331平方米。主要公共建筑有大碶中学,建筑面积9852.9平方米;大碶小学7747.56平方米,卫生院6160.87平方米,宗瑞医院4500平方米,大碶镇中学4073.76平方米,大碶镇政府3522.4平方米,以及大碶文化宫、周翠玉幼儿园、大碶邮电局、〓头电影院、大会堂等,均为砖混结构。另又建贸易市场大棚3000平方米。
  新碶镇 原有集镇跨岩河、泰河和东泰河,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曾称三碶镇,面积约0.2平方公里。新碶街贯于集镇中心,分东、中、西街3段,全长649米,南北分布巷弄10余条,均为石板路面。1980年开始在镇北侧建北仑港生活区;1986年又择南首星阳、大路村建北仑区府新址,建成区面积向南北扩展,至1991年达1.5平方公里。北首新建进港公路1200米,宽6米;西河塘路和东河塘路各550米,宽4米;在区府所在地建明州路1020米,宽42米;中河路435米,宽13米;东河路1430米,宽9米;星中路410米,宽7米;新大路5000米,宽14米和外洋路240米,宽7米等,形成新型城市格局。今共有街路16条,巷弄18条,总长度计14994米,路面积172958平方米。其中水泥路面25条,长12769米,路面积163071平方米;沥青路面1条,长1200米,路面积7200平方米;石板和砂石路8条,长1025米,路面积2687平方米。自80年代以来新建干线12条,计长7051米,路面积95267平方米。
  桥梁建设 东碶桥,原为泰和碶,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1977、1980年两次拆建,现为钢筋水泥梁板,5孔,长23米,宽9.3米,载重10吨;太和桥,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1977年重修,现为钢筋水泥梁板,5孔,长24.2米,阔4米,载重5吨;肃洪桥,建于光绪年间,1958年扩建,钢筋水泥梁板,2孔,长16米,阔3.1米;中河桥,位星中路西端西泰河上,建于1988年,钢筋水泥筒梁式,3孔,长34米,宽10.5米,载重量15吨;明州桥,位明州路中段西泰河上,建于1989年,钢筋水泥筒梁式,3孔,长34.7米,宽18米,载重量20吨;备碶大桥,位岩河下游,建于1979年,钢筋水泥拱片桥,长35米,宽3.8米;大路桥,位新大路北端,建于1990年,1孔,长5米,宽14米。
  房屋建设 70年代末,老区有房102750平方米。1991年底集镇共有房屋592055平方米,其中属北仑港埠公司106308平方米,宁波港务局30895平方米,区府及所属单位和一批公共场所102329平方米,工商业用房83729平方米,私人有房268794平方米。全镇住宅面积407437平方米,人均25平方米。
  供水 自来水由大碶水厂供水,水源为新路岙水库。几经扩建,共投资85.3万元。铺设主管7506米,分支水管2990米,用户2105户,普及率100%。1990年日均用水4030吨。
  排水 80年代以来铺设排水管道45条(段),总长5567米。其中砼筒管径50厘米14条(段)、长1218米,管径30~40厘米21条(段)、长3107米,管径20厘米10条、长1242条。
  供电 1971年6月始由华东电网供电,置50千伏安变压器1台。1991年底置有变压器38台,5065千伏安,年用电量444万千瓦时。装有各类路灯201盏。
  消防 1961年新碶消防队有10马力汽油消防泵1台。现有消防队员24人,消防汽车2辆,指挥车1辆,消防栓20只。
  环境卫生 环卫站有人员33名,置有冲洗式公厕4座,各类垃圾箱184只,垃圾汽车2辆,吸粪汽车2辆。市区绿化面积97105平方米,行道植树1765株,绿化覆盖率6.2%。新建海辰园,位于西泰河东岸,占地1万平方米。
  霞浦镇 俗称下浦张,在清初已成集市,1932年建为霞浦镇。有霞浦大街和朝北街2条。1941年日本侵略军焚毁街屋40余间;以后又新建朝北街。1956年撤镇改乡,1988年8月复建镇。集镇面积1.5平方公里。
  街巷 1985年起改建霞浦路、庙桥路、朝北街为宽5~8米的水泥路,有26条巷弄改浇水泥路面,街路总长7264米,路面积26682平方米。霞浦新街,长260米,宽8米;霞浦中路,长340米,宽12米,置有绿化隔离带。
  排水 原集镇有几条石砌阴沟,70年代后街路与排水管道同时筑设,至1991年新铺下水道16条,长5640米,其中管径40厘米4条,长900米;25~30厘米12条,长4400米;砖砌阴沟2条,长340米。
  供水 1986年在庙桥边建自来水厂,占地2800平方米,铺设输水管长5600米,总投资79万元,年供水量24万吨,集镇普及率100%。
  供电 1928~1939年,柴桥昭明电厂输电至霞浦,供街上少数商店和居民照明。1973年后华东电网通至霞浦,用电普及。今置变压器32台,年用电量576万千瓦时。装置路灯119盏。
  环境卫生 80年代处理集镇露天粪缸计3700余只,新建三格化粪池21只、公厕1座、垃圾堆207只、中转垃圾库1处,总投资30余万元。镇环卫站配有清洁工20名。
  房屋建筑 80年代时集镇共建砖混楼房1800间、平屋800间,约132000平方米,新建房户占总户数60%;其中霞西新村区占地42000平方米,建楼房194间,4层商品房144套。在水云头新建菜场1处,建筑面积3960平方米,投资30万元。至1991年,住宅建筑面积达280500平方米,人均33平方米。主要公共建筑有霞浦中学建筑面积6242平方米,霞浦小学3800平方米,霞浦粮站4800平方米,霞浦商场3500平方米,以及霞浦童装市场、霞浦公办食堂、霞浦医院、霞浦粮站、霞浦影剧院、霞浦敬老院等。
  柴桥镇 柴桥集镇,东联穿山港,旧有“小宁波”之称。现包括6个行政村和7个居委会。集镇面积1.6平方公里。
  街巷 抗战胜利后,柴桥建设协会拓宽改建柴桥老街,铺浇水泥,并重建柴桥、薛家桥、五马桥、芦江桥和柴桥小学等。1967~1969年改建芦江北路,全长650米,宽8米,计5200平方米。1970~1972年改建芦江南路,长500米,宽6米。1972~1982年新建薪桥南路,长300米,宽16米;薪桥北路,长330米,宽20米;南延老街南路140米,衔接环镇南路。1983~1985年西延芦江北路140米至风打塘。1985~1991年改建镇南路和环镇北路等3段总长3400米,宽7~12米;新建白云路长360米,宽9米;又联结后街、当店街、夏房路成一线,长600米,宽5米,使与薪桥南路、老街南路、环镇南路相沟通,形成今之芦江南北8条干道、32条街巷的纵横格局。以上街路均为水泥路面。
  桥梁修建 柴桥位于集镇中心、芦江河上,星中路410米,宽7米;新大路5000米,宽14米和外洋路240米,宽7米等,形成新型城市格局。今共有街路16条,巷弄18条,总长度计14994米,路面积172958平方米。其中水泥路面25条,长12769米,路面积163071平方米;沥青路面1条,长1200米,路面积7200平方米;石板和砂石路8条,长1025米,路面积2687平方米。自80年代以来新建干线12条,计长7051米,路面积95267平方米。
  桥梁建设 东碶桥,原为泰和碶,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1977、1980年两次拆建,现为钢筋水泥梁板,5孔,长23米,宽9.3米,载重10吨;太和桥,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1977年重修,现为钢筋水泥梁板,5孔,长24.2米,阔4米,载重5吨;肃洪桥,建于光绪年间,1958年扩建,钢筋水泥梁板,2孔,长16米,阔3.1米;中河桥,位星中路西端西泰河上,建于1988年,钢筋水泥筒梁式,3孔,长34米,宽10.5米,载重量15吨;明州桥,位明州路中段西泰河上,建于1989年,钢筋水泥筒梁式,3孔,长34.7米,宽18米,载重量20吨;备碶大桥,位岩河下游,建于1979年,钢筋水泥拱片桥,长35米,宽3.8米;大路桥,位新大路北端,建于1990年,1孔,长5米,宽14米。
  房屋建设 70年代末,老区有房102750平方米。1991年底集镇共有房屋592055平方米,其中属北仑港埠公司106308平方米,宁波港务局30895平方米,区府及所属单位和一批公共场所102329平方米,工商业用房83729平方米,私人有房268794平方米。全镇住宅面积407437平方米,人均25平方米。
  供水 自来水由大碶水厂供水,水源为新路岙水库。几经扩建,共投资85.3万元。铺设主管7506米,分支水管2990米,用户2105户,普及率100%。1990年日均用水4030吨。
  排水 80年代以来铺设排水管道45条(段),总长5567米。其中砼筒管径50厘米14条(段)、长1218米,管径30~40厘米21条(段)、长3107米,管径20厘米10条、长1242条。
  供电 1971年6月始由华东电网供电,置50千伏安变压器1台。1991年底置有变压器38台,5065千伏安,年用电量444万千瓦时。装有各类路灯201盏。
  消防 1961年新碶消防队有10马力汽油消防泵1台。现有消防队员24人,消防汽车2辆,指挥车1辆,消防栓20只。
  环境卫生 环卫站有人员33名,置有冲洗式公厕4座,各类垃圾箱184只,垃圾汽车2辆,吸粪汽车2辆。市区绿化面积97105平方米,行道植树1765株,绿化覆盖率6.2%。新建海辰园,位于西泰河东岸,占地1万平方米。
  霞浦镇 俗称下浦张,在清初已成集市,1932年建为霞浦镇。有霞浦大街和朝北街2条。1941年日本侵略军焚毁街屋40余间;以后消防设施解放初仅有1台人力水泵,现有汽油消防泵2台。
  第二节 乡村自然集镇
  乡村集镇大多发展于明清两代,解放前后,较有名的有觉渡寺、河头市、西经堂、长石桥、汶溪、清水湖、团桥头、沙河头、牌门头、万嘉桥、汉塘市、清水浦、渡驾桥、湾塘、后施、徐家堰头、衙前、东冈碶、下邵、石高塘、鄂隘、扎马、石湫、清水桥等20余处。70年代中期起,在各乡政府驻地逐渐形成经济中心,新集镇兴起,穿山半岛尤多,如三山俞家、昆亭、大榭西岙、白峰、峙头中宅、上阳道头和梅山里岙等;同期,浙江炼油厂(现改镇海石化总厂)生活区建设,形成规模较大的集镇,从而取代后施和徐家堰头2集市。80年代起,乡村工业崛起,农村经济繁荣,在10余处中心村和工厂集中地又形成一批小型集镇。
  60年代前乡村自然集镇市政设施简陋,格局古老。街路宽2~4米,石板路面,在沿河街道,并建有街棚,如团桥、万嘉桥等市。中心段街路多为集市贸易场所,沿街设摊。无供水设施,筑有石砌阴沟,污水直泻河道,公共卫生设施甚少。多数集镇无电灯照明。70年代中后期起,各地政府对集镇主要街道翻修改建为水泥路面,建新路贯通公路大道。80年代中期,翻修巷弄,并采用砼筒铺设下水道。
  80年代初,农村“水改”工作开展后,各乡镇筹办自来水厂,沿山区用水多取源水库,平原赖大河,沿甬江两岸地区由宁波水厂输水。至80年代中期,集镇自来水普及。60年代后期华东大电网电源输入各地集镇,70年代初,集镇照明和生产用电逐渐普及,并于80年代普遍装置路灯。
  80年代,各集镇建造菜场,有用玻璃钢瓦架设大棚,也有用水泥预制板架设,有固定摊贩板柜及供水、照明设备。菜场周围多建店铺。集镇环境卫生也相应改善,有的还重视街路绿化。自70年代以后,居民新建住房渐多,砖木结构旧房多被砖混结构楼房替代。公共用房原来甚少,70年代后在乡中心集镇均有一批公共建筑诸如乡政府办公楼、大会堂或影剧院、文化中心、卫生院、中学和乡中心小学楼等;生产和商业用房也不断更新。集镇建成区面积与70年代前相比,已成倍扩大。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的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状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