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土特产收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439
颗粒名称: 第六章 土特产收购
分类号: F307.5
页数: 3
页码: 589-5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土特产收购的情况。其中包括棉花、茶叶、其他特产、畜废产品等。
关键词: 镇海县 土特产 收购

内容

第一节 棉花
  解放前,私营纱厂委托行商在产地收购棉花。1950年9月至1951年4月,由花纱布公司在范市、柴桥、梅山设点收购。1952年起由县供销社代购。1954年实行统购政策,棉农除交农业税和自留部分外,余均售予国家。翌年实行预购合同,超售部分增供大米与棉布。1961年设贵驷、临江、大碶、柴桥、郭巨、大榭等11个棉花收购站。1962年实行奖售化肥、岙票政策,后奖售商品品种与标准有所变动。1985年取消奖售粮食,但收购棉花100市斤仍奖售化肥70市斤。1985年取消棉花统购,实行合同定购办法。
  第二节 茶叶
  解放前镇海主产绿茶,少量红茶。主产区柴桥、大碶,产品多由柴桥茶叶行经销,畅销宁波、上海、杭州、安徽等地。1933年产销茶叶154吨,约值15.2万元。解放后由县供销社统一经营。1951年5月设柴桥茶叶收购站。1956年设大睇收购站。60年代又增设长山、白峰、上阳、骆驼4个收购站。收购茶叶实行奖售政策,1980年对生产队茶叶确定5年不变收购基数,超售春茶、夏秋茶分别加价30%、25%。
  第三节 其他特产
  蚕茧 1958年在沿山七八个乡栽桑600亩,产茧3.45吨。1968年岙桑重新发展。至1984年供销社共收购岙茧155.7吨。以后面积锐减,1985年仅收2.1吨。
  苎麻 1952年、1958年供销社收购受麻分别为9吨与22.95吨。60年代中年均收购21.45吨,70年代为22.8吨。80年代艾麻地改种其他作物,1984年仅收购6.2吨,1985年减至0.1吨。
  毛竹 50年代自由购销。70年代由供销社统一收购。1982年毛竹市场开放,采取多渠道经营。1949一1970年,年砍伐量4万株左右,1971〜1978年年砍伐量5万株。1979一1985年年砍伐量增至17.5万株,年均收购量16.9万株。
  金柑 明清时柴桥、三山一带金柑已名传遐迩。解放前产品大多通过柴桥商行收购,运销宁波、绍兴、苏州、上海,一部分由柑农近地出售。解放后由供销社收购经营,1979年后实行合同与议价相结合,1985年实行多渠道经营。
  橘子 解放后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品收购量也逐年上升。1964年收购93吨;1974〜1979年年均收购567.7吨。1980年后实行多渠道经营,年均收购298.4吨,其中1985年为229.6吨。
  第四节 畜废产品
  畜产品 解放初由供销社与小庾贩共同经营,1954年由供销社独家经营。
  1953年起,大碶、柴桥等地发展长毛兔,1955、1957年分别收购兔毛1.5吨。1966年收购量25.4吨。“文化大革命”期间饲养量减少,1970年降至8.6吨。1978年以后贯彻户养为主方针。1981年收购31.1吨。1983年兔毛滞销,仅收购18.65吨。1984年饲养量迅速上升,
  1985年收购45.8吨。
  废品 1950年县供销总社开始代省供销社收购废杂铜。1952年回收废金属15吨,支援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回收82.9吨。1958年大搞废钢铁回收,仅9个月回收废钢铁485吨。1963、1966、1977、1978、1983各年分别投入收购资金18万元、49万元、53万元、65万元、95万元。1985年全县供销社共有废旧物资收购门市部24个,职工103人,是年收购废品125万元。其中收购杂铜51.5吨、废铝锡21吨、废钢铁5616吨。
  草制品 解放后农业社发展草包生产。1963〜1979年,年平均收购量33万只左右。1982年收购30万只,1985年24万只。包装粗草纸,解放前仅有新碶小山村生产,解放后有所发展,1965—1968年年均收购121.3吨,1978~1983年年均收购391.1吨,1985年为343.5吨。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的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状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