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活资料购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435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生活资料购销
分类号: F727.55
页数: 4
页码: 586-5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生活资料购销的情况。其中包括农业日用百货、五金交电、日用杂货、中西药供应等。
关键词: 镇海县 生活资料 购销

内容

第一节 日用百货
  针纺织品 1936年全县有绸布店48家,从业人员320名;1945年减至24家。解放初,镇海久丰纱厂产棉纱,私营织布厂产棉布,均由宁波花纱布公司收购。1952年各区供销社普遍设立棉布门市部,是年零售土布占52%,白布占47%,色布仅占1%。1954年9月棉布实行统销政策,48户私营棉布店改为经销店。是年公私棉布零售商店一律凭布票按国家规定牌价出售,确定城乡居民棉布定量为每人20.5尺,结婚补助25~35尺,生育一胎补助15~25尺,死亡一人补助25~35尺。工业、劳保、公共等三项用布按上级核定计划供应。1955~1956年干部、工人、教职员、大中学生,医务文艺工作者发布票28尺,出海渔民25尺,其他城乡居民21尺。1957年棉农投售皮棉1担,发给优待布票5尺。自此国家以布票奖售农副产品收购。1961年全县发放奖售布票27.39万尺。棉布实行统销后,针织品销量逐年上升。1960年9月起,汗衫背心、棉毛与卫生衫裤、童装、毛巾等主要针棉织品均凭布票供应。1961~1962年棉花减产,居民、农民所发布票分别减至6.2尺与3.1尺。此后,供应范围、收票标准随货源多少而调整。从1963~1967年2月,县百货公司针棉织品销售量减少。1983年5月针棉织品免收布票。同年12月,全部纺织品免收布票,敞开供应,并停发1984年布票,棉布与针棉织品统销政策结束。
  百货 1936年全县有百货店36家,从业人员174名;文具店30家,从业人员103名。1945年有百货店78家,文具店7家。1952年供销社百货供应量已占市场一定比重,其中胶鞋占33%、火柴39%、肥皂48%、暖水瓶19%。1955年区供销社开展对私商批发业务,当年供销社百货商品经营比重为:胶鞋78%、暖水瓶74%、肥皂47%、火柴38%。是年8月,全县私营百货商店102家,从业人员129名;文具商店25家,从业人员29名;百货摊贩214家;文具摊贩16家。1959年5月肥皂凭证定量供应。
  1960年11月胶鞋、香皂实行凭票供应。9月火柴凭证定量。同时热水瓶、搪瓷制品、电池、拉链、菜刀、雨伞等均凭证限量供应。是年10月起,由于货源不足,由商业部门发供应票通过机关、集体单位分发购买。1962年1月起,对26种百货商品凭购货券选购。1963年货源增加,凭证凭券供应百货商品由原来43种减至13种。“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化用品销量大增,货源不足。1978年4月,除肥皂、火柴仍凭证定量供应外,余则敞开供应。1980年4月电子手表首次进入镇海市场,是年纸张实行由造纸厂直接供应印刷厂办法,百货公司纸张销售量相对减少。1982年秋起,学生作业本由镇海印刷厂自行加工经营。1983年机制版纸销售量增加而供应不足。1985年起,肥皂、火柴敞开供应。
  第二节 五金交电
  五金 1932年县城首家五金店恒泰昶开业,30年代后期全县有五金和铜锡店32家,从业人员76名。解放前夕仅存6家。1951年全县有五金店19家,从业人员30名;铜锡店11家,从业人员14名。1955年各区供销社开展五金批发业务,次年7月归首货公司经营。1958年“大办工业”时五金商品供不应求。1962年1月元钉、铁丝、修配用具凭购货券供应;9月敞开供应。1967年起上述商品货源不足,市场民用长期短缺。1972年3月釆取专项安排,元钉、铁丝凭证供应。1975年,境内重点建设工程开始,五金商品销量大幅度增加。1979年4月起,元钉、铁丝敞开供应。1981年后农民建房增加,五金商品销量也随之增加。
  交电 1955年各区供销社开展电料商品业务,全县私营五金电工器材商店6户,从业人员9名。1956年7月交电商品由百货公司经营。1961年灯泡、花线、胶质线凭证不限量供应,自行车临时发票供应。1962年1月起,手拉车、收音机、自行车凭选购券供应。1963年开展高价自行车销售业务。1970年黑白电视机进入城关市场。1972年电灯泡敞开供应。1978年电风扇、收音机、电视机进入农村市场;家用电冰箱首入城关。随着电视教育发展,电视机、录音机、扩音机、录音磁带销售数量增加。1979年胶质线、电灯泡、手推车等商品敞开供应。1980年后,电视机、录音机敞开供应。1983年3月家用洗衣机首次进入镇海。1984年家用电器已普及城乡市场。
  第三节 日用杂货
  1936年全县木竹藤器和杂货店108户,从业人员285名。解放后,日用杂货由供销社经营批发业务。1955年全县私营杂货商店37家,摊贩178家,从业人员共222名。1963~1965农村公共食堂解散,供应农户铁锅猛增至10.4万余只,瓷碗109万只。1971年供应萝卜干坛0.8万只,榨菜坛6.5万只,紫香菜坛0.8万只,酒坛0.22万只,乳腐坛0.3万只,大小缸0.11万只。1977年起货源充足,产品供过于求。竹木铁制品开始滞销积压,纸伞、油布伞、麦草扇渐为塑料制品代替。
  第四节 中西药供应
  1936年全县有中药店42户,从业人员240名。解放前夕有中药店80户,其中县城大生堂、柴桥养正堂创办最早;有西药店8户,其中县城普济药房创于1926年。1955年全县中药店62户,从业人员126名;西药店4户,从业人员8名。1956年私营药店改造,1958年全县有中西药店50户,从业人员124名;中西药合作小组41户,从业人员117名。10月大生堂药店改组为县中新药采购批发商店。1959年5月各公社供销部共有中西药门市部23个,从业人员73名。1963年7月县中西药商店成立。1985年从业人员105名,营业额693万元,全县另有中西药零售商店19家,个体药店2家,从业人员共106名。
  中药 1956年普查全县野生与家种中药材资源,共有152种。1957年全县种植白术108亩。1958年上半年收购中药材7.6万元,1960年收购3.3万元。1961年中药材收购实行奖售粮食、化肥、日用工业品政策。1974年种植浙贝、红花和其他中药材53亩。1976年丹参种植面积扩大至57亩。1978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185亩。1983年种植浙贝260亩、丹参75亩。1985年中药材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是年收购浙贝10吨、栀子2.8吨、陈皮1.8吨、丹参0.8吨。
  1955年起部分中药材供应紧张,1959年有162种中药材供应不足和脱销。1961年补药、补酒、补膏凭证限购。次年补汁、补丸亦凭券选购。同年12月补药酒敞开供应。1975年1月起,县医药公司开展中药饮片批发业务。1979年县医药公司确定中药材经营品种586种,中西成药283种。1985年3月起,全县实施《浙江省中药配方工作守则》和《中药煎药工作守则》。1975~1985年,共销售人参4357公斤,年均销售396公斤;党参50974公斤,年均销售4634公斤;当归39901公斤,年均销售3627公斤;黄芪34575公斤,年均销售3143公斤。
  西药 1954年6月下乡推广西药46种;11月增加阿司匹林等18种。1956年推行保健箱下乡供应。1957年全县供应避孕套3200套。1965年10月36种西药和1种避孕套等40种药品下乡供应。1974年1月起避孕药具实行免费供应。1979年全部西药敞开供应,并确定经营品种1003种,器械585种。1971~1985年共销售青霉素1704.4万支,年均销售113.6万支,以1985年销售189万支为最多。西药销售总额1952年为5万元,1956年18万元,1964年56万元,1971年105万元,1976年188万元,1979年263万元,1983年364万元,1985年369万元。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的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状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