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渡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37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渡运
分类号: F552.755
页数: 3
页码: 528-5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及周边地区自宋代至清代曾设有多处渡口,如大淡渡、小淡渡、东江渡等,民国时期渡口数量减少,解放后逐渐改为机动渡。其中,大榭渡运站成立于1972年,提供渡运服务,拥有多艘渡轮,如“大渡1号轮”和“大渡2号轮”。渡口设施逐渐完善,如建渡亭、码头等,服务对象包括客运和货运。
关键词: 镇海县 外海航运 渡运

内容

宋《宝庆四明志》载镇海津渡有大浹渡、小洪渡、东江渡、朱家渡、湖江渡、芦浦渡等6处。明嘉靖年间记有14处。清代先后设有40处:大洪江22处,小決江10处,县东南境至诸海岛8处。民国时期,甬江尚有大道头渡(旧称大決渡)、练子道头渡、张鑑碶渡、五里牌渡、清水浦渡、外夏渡、梅墟新渡、张李家堰渡等,小浹江有纤渡7处。县东南境至海岛有新碶渡、养志一榭北渡、穿山一榭南渡、大榭一穿鼻渡、轮江—外峙渡、白峰一神马渡、郭巨狮子口一梅东渡、上王一梅西渡等。
  解放后,1963年底调查有渡口35处(其中内河渡口24处)。至1985年全县尚有渡口11处(其中海岛渡8处,甬江渡3处),均改为机轮渡。
  镇海渡 城关甬江北岸大道头,石砌道头,筑有利涉亭3间;对岸江南道头,有明远亭3间,航距约250米。逐年淤积,1963年外延,筑囤船码头。1982年11月西迁120米至原县望道头处,建300吨级趸船码头2座,码头长18米,宽7米,备用码头长17.6米,宽8米。候船室、票房等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同时江南码头西移150米,筑300吨级趸船码头1座,候船棚等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解放前,有个体舢板40余艘,1951年均参加城关搬运服务站渡运队,1958年并入县运输公司称渡运排。1963年1月镇海渡运站成立,1970年12月并入县运输公司,不久分析,复称原名。1963年有舢渡9艘,12月始置渡轮“镇海1号”。1965年置“镇海2号”和“镇海3号”后,两渡轮取代摇渡。1977~1979年更新“镇渡1号”、“镇渡3号”、“镇渡5号”,均为400客位。1985年有职工72人,固定资产77.86万元,营业额49.57万元,利润17万元。年渡运量1152.67万人次(含车辆折算)。1986年更新1000客位“镇渡6号”、“镇渡7号”和300余客位的“镇渡8号”,车客混渡。
  清水浦-新棉渡 位清水浦西街,达南岸江南乡新棉村。江阔450米,两岸系斜坡式干砌条石道头。1982年在新棉渡口建渡亭1间。1985年置5吨木质机渡轮取代摇渡,渡工2人,定员30人,年客流量约8.4万人次。渡口由新棉村经营。
  外夏-梅墟渡 位庄市甬江村慧济庵前700米处,达南岸鄞县梅墟镇,江阔550米。民国初有渡口2处,渡船7艘,1941年后停渡。外夏渡口有新义亭,原系干砌条石道头,70年代改筑水泥板路堤长130米,1985年改5吨2.2千瓦木质渡轮1艘,渡工2人,年客流量约9.13万人次。归甬江村经营。
  穿山-榭南渡 由柴桥穿山村岸至大榭樟岙下柴埠,渡距500米。原为石砌道头,1972年两岸建长25米块石阶梯形码头。1973年置“大渡1号轮”,载重10吨,功率11千瓦,定员40人。1978年添“大渡2号轮”,载重80吨,功率48千瓦,定员80人,并建售票处、候船室等设施。1979年置80吨级“大渡3号轮”取代1号轮,兼渡小型机动车。1972年成立大榭渡运站,1985年有职工21人,年客流量58万人次,货运量9350吨。由大榭渡运站经营。1987年两岸改建沉箱式固定码头。
  养志-榭北渡 由柴桥养志村至大榭北渡村,港阔500米,两岸设斜坡式干砌石道头。1974年改机动船。1985年置4吨木质渡轮1艘,定额25人,渡工2人,年客流量7.3万人次,渡口两岸设渡亭。归北渡村经营。
  大榭-穿鼻渡 渡轮往返于大榭堍头、穿鼻、外神马三岛之间,3处均建斜坡式条石道头。1985年新置9千瓦、12吨位木质渡轮运行,定员40人,渡工3人,年客流量约7.3万人次。门登、外神马渡口设渡亭。由门登、门下村经营。
  上阳-梅山渡 由上阳上王道头至梅山下道头,明代称嵩子渡,俗称梅西渡。渡距1500米,两岸各建长18米、宽8米趸船码头1座。梅山岸有长90米、宽11米路堤和830平方米停车场,售票、候船等用房楼屋5间,上阳岸售票候船房3间。1976年始置渡轮,1985年由“上梅渡1号”、“上梅渡2号”对开,共90千瓦、150客位。1985年有职工13人,年客流量54.75万人次。由梅山乡渡运站经营。
  郭巨狮子口-梅东渡 由郭巨狮子口至梅山乡梅东村,明时称梅山渡,渡距1400米,两岸为浆砌块石阶梯形固定码头。1977年始置30千瓦载重23吨,木质渡轮1艘,定员100人。1985年职工5人,年客流量约10.22万人次,归梅山村经营。
  神马-司前渡 清雍正年间,柴桥周姓、何姓人徙居神马岛后,设渡于井湾,南渡口在司前涨浦山枫城碶口,渡距约500米。乾隆嘉庆年间筑条石道头。1969年改建条石码头,并置5吨机动船取代摇渡船。1983年两岸改建宽约25米突堤式块石码头。1985年添置18千瓦、载重15吨渡轮1艘,定员40人,渡工3人。年客流量约16.5万人次,归神马村经营。
  堍头-里神马渡 由大榭堍头至里神马岛,两岸设浆砌块石岸壁式码头和渡亭1间。1985年始建3吨、2.2千瓦木质渡轮运行,定员11人,渡工2人。年客流量约2.56万人次。归堍头村经营。
  外峙-轮江渡 设于清乾隆年间,光绪年间建条石道头,两岸各置渡亭3间。1971年移至下江边,对岸为大众里,各建块石浆砌码头。1978年始置5吨木质渡轮,定员28人。1985年有渡工2人,年客流量约15.5万人次,归外峙村经营。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的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状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镇海渡
相关专题
清水浦-新棉渡
相关专题
外夏-梅墟渡
相关专题
穿山-榭南渡
相关专题
养志-榭北渡
相关专题
大榭-穿鼻渡
相关专题
上阳-梅山渡
相关专题
神马-司前渡
相关专题
堍头-里神马渡
相关专题
外峙-轮江渡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