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外海航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37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外海航运
分类号: F552.755
页数: 6
页码: 525-5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地区在航线船舶、海运业和渡运方面的发展历史,涉及到唐元和屯置望海镇、明朝时期商船启航、清朝海运漕粮的开辟等内容。同时还介绍了解放后至1985年的客轮航线、船舶情况以及渡口的发展变迁。
关键词: 镇海县 外海航运

内容

第一节 航线 船舶
  自唐元和中置望海镇后,从明州港启航商船在此放洋,沿海岸北上至楚州、登州,接渤海航路;南下至福州、广州、高州接南海航路;向东横渡,直达日本肥前国值嘉岛。宋时,与高丽交往两国使节均由镇海进出。据《宋史·高丽传》载:“自明州定海遇便风,三日入洋,又五日抵墨山(一作黑山),入其境(指高丽)。自墨山过岛屿……,七日至礼成江……又三日抵岸,有馆曰碧澜亭,使人由此登陆。”
  元统一中国后,创海运漕粮,开辟新的北洋航线。明朝长期海禁,万历中(1596年前后)始恢复赴福建航路。至明末,恢复北至山东、辽东,南至广东、南洋,东至日本的航路。清初又严海禁,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开禁,海运复苏。18世纪初,航路远达吕宋等南洋群岛,国内通河北、山东及省内定、杭、绍、嘉、台、温等地。
  近代客轮航线和船只 县内定班客轮,除镇甬直航外,多中途停埠。
  光绪十六年(1890)海龙轮首航镇甬线。1896年(一说1898年)行驶宁波-舟山-海门线济安客轮靠埠。1898年云龙足踏轮行驶镇甬线。1900年镇海轮营运镇甬线。后宁波、利济、平安、湖广、景升、瑞云、镇北、慈北、姚北、永川诸轮相继驶宁波、五山头线,在镇海或穿山中途停泊,或单航镇甬短程线。
  光绪二十八年(1902),永川、湖广、朝阳轮驶五山头线,航行上海、定海、海门、温州等地,靠埠穿山搭客。1908年,平安、定海、平阳、新宝华轮由甬驶上海、定海、石浦、海门、温州线,中途泊穿山。至1936年先后有可贵、舟山、大华、穿山等轮驶五山头或宁波、定海线,途泊穿山港。
  镇海至金塘线始由帆船行驶,称“金塘航船”。民国时小客轮大利、镇海、大浦、沥平、姚北、祥丰、利宝等曾先后营运。
  1915年航行沪甬线的宁绍轮在镇海驳运搭客。1924年沪甬客轮始在镇靠埠。1936年在县内靠泊大小班轮29艘,共23566吨位。其中沪镇甬线有新江天、宁兴、新宁绍、新鸿兴,甬镇瓯及海口线有新宝华、永安、平阳轮,甬镇瓯及临海线有新永川轮,甬镇及黄岩线有黄岩、南海轮,甬镇及金清港有朝阳轮,甬镇及宁海线有东海轮,甬镇象线有宁象、象宁轮,甬镇定线有定海、联益轮,伏龙山、镇甬定穿线有姚北、慈北轮,镇甬线有景升、镇海、岱山、湖广轮,金塘线有飞虹、立平、大利轮,沪、穿、定、椒、温线有舟山、大华轮。
  1937年七七事变后,甬江口沉船封港,沪甬航线中断,客货轮泊镇海口外锚地过驳。1941年4月甬、镇沦陷,航线遂断。8月沪甬线由鸣门丸、万吉、华霖轮及大华轮、宁波丸先后复航,泊镇海招商局码头。11月镇甬线由泰丰轮投航,泊联益码头。
  1945年9月鄞余镇轮试航宁波——镇海-海门线。11月新永安轮复航宁波-镇海-舟山线。1946年初,镇甬线新梅浦、江利、螺门轮相继营运。同年11月招商局沪甬客轮江亚、江静轮复在镇靠泊。1948年7月招商局宁波分局增辟镇甬短程线。1949年5月因战事全线断航。
  解放后至1985年客轮航线和船舶
  镇甬线 全程12海里,由江利轮营运,1949年6月该轮在甬江梅墟江面被国民党飞机击沉,航线遂停。1950年底由镇安轮复航,途泊清水浦、梅墟,1953年每日4航次,年客运量8.54万人次;1964年镇宁路通车,旅客骤减停航。镇安轮1956年称甬航1号,1960年称妇女号。
  镇甬驳运航线 由渡运站驳运队经营,由镇海练子道头驶宁波大道头,1950年6月辟。以货运为主兼少量客运,日往返1次,称镇海航快。有木帆船5艘,后添木驳机船1艘及拖轮2艘。1978年底转让县外海航运公司经营,1984年6月因缺客货源停航。
  甬镇石浦线 1951年7月由益众1号轮配武装始航,二日班,途泊镇海渡运码头。1957年由中浙8号轮行驶。1976年浙江607轮续航。1978年停弯镇海。
  甬镇定象线 1950年7月由新永安通航,途泊镇海、定海、六横、西泽、白墩,每日班,镇海泊渡运码头。1978年停弯镇海。
  甬镇沥岱线 全程46海里。1950年由中浙8号轮复航,1978年停弯镇海。1987年10月复弯镇海,三日两班,由浙江602轮行驶,泊镇海港区6号泊位。
  镇-沈-普陀山线 全程38海里。1985年6月县外海航运公司招宝山轮始航,日往返1次,泊渡运码头。
  镇海册子线 全程34海里。1985年1月由定海县册子乡运输社40吨位、70客位的浙定交5号轮始航,日来回1次,途泊岑港、小李岙、南山。镇海泊渡运码头。
  镇海沥港定海线 全程33海里。1984年9月由定海县航运公司114吨位、150客位的浙定机206号轮始航,日往返1次。镇海泊渡运站码头。
  镇海-金塘线 浙经、浙社、浙会、中浙3号、浙江602、603、607等甬定线小客轮曾途泊镇海、沥港、大浦,后辍航。1970年金塘区大丰公社运输社辟沥港-大浦-镇海线。1979年分为沥港-镇海线,全程10海里。大浦-镇海线,全程8海里。1985年由286吨位、130客位的大丰渡2号和60吨位、90客位的3号轮行驶,日来回1次。镇海泊客货码头。
  穿山-定海及其延长线 1954年由浙江省轮船公司宁波分公司始航。1970年改为省航舟山分公司经营,航线延长至沈家门,往返2次。全程39海里,途泊穿山、六横、虾峙、桃花。1985年由128吨位、144客位的浙江814和206吨位、150客位的802轮从定海、沈家门对开。穿山泊客货码头。
  栅棚-桃花-穿山线 全程22海里。1974年普陀县栅棚公社始航,1985年由45吨位、40客位的普民交17号轮运行,日来回1次。穿山泊客货码头。
  梅山-郭巨-西浪嘴线 全程7海里。1964年六横龙山公社西浪嘴大队始航,1985年由59吨位、75客位的普民交19号轮行驶,日来回1次。梅山泊茶厂码头,郭巨泊联运码头。1989年12月六横至上阳汽渡通航旅客锐减。
  佛渡—沈家门线 全程23海里。途泊梅山、郭巨。1967年佛渡公社始航,1985年由93吨位、150客位的普民交5号轮运行,日往返2次。梅山泊茶厂码头,郭巨泊联运码头。
  郭巨—虾峙线 全程22海里。途泊栅棚、六横。1977年6月始航,由黄石乡经营。1985年由54吨位、146客位的普民交16号轮运行,日往返1次。郭巨泊联运码头。
  沪镇甬线 全程120海里。1981年1月上海海运局长字号轮春节加班首泊镇海港区,嗣后每年春节期间均由大吨位客货轮驶镇海运行。1990年1月由845吨位、350客位的天一轮航沪镇甬线,二日班,泊镇海港区0号泊位。中断40年镇沪定期客轮复通。
  国际航线 1984年8月镇海新港区首次集装箱试装成功。10月由中远浙江省公司衢江轮装运集装箱首航香港。1989年4月通神户线。1989年9月镇海至香港客货班轮航线开通,每月4日、20日由海达轮行驶,泊镇海新港区9号泊位,1990年4月通横滨线。1990年7月镇海一香港集装箱航班开通。
  1985年镇海县客运量共42.68万人次,其中镇海港24.88万人次,穿山港7.5万人次,梅山港10.3万人次。
  第二节 海运业
  清末民初,穿山先后设永川、向阳、平安、可贵、穿山、舟山等轮船公司办事处;镇海有三北、招商局等公司办事处。:1914年在龙山创立三北轮埠公司。1956年成立镇海县外海木帆船运输合作社,1967年成立穿山外海运输合作社,1979年合并称县外海航运公司。
  三北轮埠公司 1914年里人虞洽卿开办,在龙山、穿山、镇海筑码头,铺设伏龙山下公司总部至码头的轻便铁道,置镇北、姚北、慈北客轮,定期航行龙山、镇海、宁波、穿山和舟山群岛之间及浙江沿海,与沪甬客轮衔接。鄆慈镇公路建成后,客货运量减少,逐渐衰落。1939年4月,3轮沉封甬江口,公司歇业。今龙山码头遗址及三北轮埠公司碑记犹存。
  镇海县外海航运公司 1953年建外海木帆船运输合作社筹备小组,时有船20艘、300吨位,船员75人。1956年2月正式成立外海木帆船运输合作社,社员95人,木帆船25艘,计328吨位。1958年10月并入县运输公司,次年1月归属宁波市航运公司,称外海中心站镇海站。1961年转归市轮船公司,10月改属宁波港务局,1963年1月复置县外海运输合作社。1965年3月郭巨航运大队并入,1967年3月郭巨航运大队析出,称穿山外海运输合作社。1970年12月两社均归县运输公司管理。1973年6月改称县外海航运站和穿山外海航运站。1979年2月两站复并,建立外海航运公司,设在城关沿江路。1985年有职工331人,机货拖轮15艘、2576吨,客轮1艘、415客位,固定资产293.95万元。年货运量10.5万吨。周转量计3042.84万吨公里;客运量2.57万人次,周转量202.14万人公里。营业收入204.94万元,利润23.43万元。
  第三节 渡运
  宋《宝庆四明志》载镇海津渡有大浹渡、小洪渡、东江渡、朱家渡、湖江渡、芦浦渡等6处。明嘉靖年间记有14处。清代先后设有40处:大洪江22处,小決江10处,县东南境至诸海岛8处。民国时期,甬江尚有大道头渡(旧称大決渡)、练子道头渡、张鑑碶渡、五里牌渡、清水浦渡、外夏渡、梅墟新渡、张李家堰渡等,小浹江有纤渡7处。县东南境至海岛有新碶渡、养志一榭北渡、穿山一榭南渡、大榭一穿鼻渡、轮江—外峙渡、白峰一神马渡、郭巨狮子口一梅东渡、上王一梅西渡等。
  解放后,1963年底调查有渡口35处(其中内河渡口24处)。至1985年全县尚有渡口11处(其中海岛渡8处,甬江渡3处),均改为机轮渡。
  镇海渡 城关甬江北岸大道头,石砌道头,筑有利涉亭3间;对岸江南道头,有明远亭3间,航距约250米。逐年淤积,1963年外延,筑囤船码头。1982年11月西迁120米至原县望道头处,建300吨级趸船码头2座,码头长18米,宽7米,备用码头长17.6米,宽8米。候船室、票房等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同时江南码头西移150米,筑300吨级趸船码头1座,候船棚等建筑面积500平方米。
  解放前,有个体舢板40余艘,1951年均参加城关搬运服务站渡运队,1958年并入县运输公司称渡运排。1963年1月镇海渡运站成立,1970年12月并入县运输公司,不久分析,复称原名。1963年有舢渡9艘,12月始置渡轮“镇海1号”。1965年置“镇海2号”和“镇海3号”后,两渡轮取代摇渡。1977~1979年更新“镇渡1号”、“镇渡3号”、“镇渡5号”,均为400客位。1985年有职工72人,固定资产77.86万元,营业额49.57万元,利润17万元。年渡运量1152.67万人次(含车辆折算)。1986年更新1000客位“镇渡6号”、“镇渡7号”和300余客位的“镇渡8号”,车客混渡。
  清水浦-新棉渡 位清水浦西街,达南岸江南乡新棉村。江阔450米,两岸系斜坡式干砌条石道头。1982年在新棉渡口建渡亭1间。1985年置5吨木质机渡轮取代摇渡,渡工2人,定员30人,年客流量约8.4万人次。渡口由新棉村经营。
  外夏-梅墟渡 位庄市甬江村慧济庵前700米处,达南岸鄞县梅墟镇,江阔550米。民国初有渡口2处,渡船7艘,1941年后停渡。外夏渡口有新义亭,原系干砌条石道头,70年代改筑水泥板路堤长130米,1985年改5吨2.2千瓦木质渡轮1艘,渡工2人,年客流量约9.13万人次。归甬江村经营。
  穿山-榭南渡 由柴桥穿山村岸至大榭樟岙下柴埠,渡距500米。原为石砌道头,1972年两岸建长25米块石阶梯形码头。1973年置“大渡1号轮”,载重10吨,功率11千瓦,定员40人。1978年添“大渡2号轮”,载重80吨,功率48千瓦,定员80人,并建售票处、候船室等设施。1979年置80吨级“大渡3号轮”取代1号轮,兼渡小型机动车。1972年成立大榭渡运站,1985年有职工21人,年客流量58万人次,货运量9350吨。由大榭渡运站经营。1987年两岸改建沉箱式固定码头。
  养志-榭北渡 由柴桥养志村至大榭北渡村,港阔500米,两岸设斜坡式干砌石道头。1974年改机动船。1985年置4吨木质渡轮1艘,定额25人,渡工2人,年客流量7.3万人次,渡口两岸设渡亭。归北渡村经营。
  大榭-穿鼻渡 渡轮往返于大榭堍头、穿鼻、外神马三岛之间,3处均建斜坡式条石道头。1985年新置9千瓦、12吨位木质渡轮运行,定员40人,渡工3人,年客流量约7.3万人次。门登、外神马渡口设渡亭。由门登、门下村经营。
  上阳-梅山渡 由上阳上王道头至梅山下道头,明代称嵩子渡,俗称梅西渡。渡距1500米,两岸各建长18米、宽8米趸船码头1座。梅山岸有长90米、宽11米路堤和830平方米停车场,售票、候船等用房楼屋5间,上阳岸售票候船房3间。1976年始置渡轮,1985年由“上梅渡1号”、“上梅渡2号”对开,共90千瓦、150客位。1985年有职工13人,年客流量54.75万人次。由梅山乡渡运站经营。
  郭巨狮子口-梅东渡 由郭巨狮子口至梅山乡梅东村,明时称梅山渡,渡距1400米,两岸为浆砌块石阶梯形固定码头。1977年始置30千瓦载重23吨,木质渡轮1艘,定员100人。1985年职工5人,年客流量约10.22万人次,归梅山村经营。
  神马-司前渡 清雍正年间,柴桥周姓、何姓人徙居神马岛后,设渡于井湾,南渡口在司前涨浦山枫城碶口,渡距约500米。乾隆嘉庆年间筑条石道头。1969年改建条石码头,并置5吨机动船取代摇渡船。1983年两岸改建宽约25米突堤式块石码头。1985年添置18千瓦、载重15吨渡轮1艘,定员40人,渡工3人。年客流量约16.5万人次,归神马村经营。
  堍头-里神马渡 由大榭堍头至里神马岛,两岸设浆砌块石岸壁式码头和渡亭1间。1985年始建3吨、2.2千瓦木质渡轮运行,定员11人,渡工2人。年客流量约2.56万人次。归堍头村经营。
  外峙-轮江渡 设于清乾隆年间,光绪年间建条石道头,两岸各置渡亭3间。1971年移至下江边,对岸为大众里,各建块石浆砌码头。1978年始置5吨木质渡轮,定员28人。1985年有渡工2人,年客流量约15.5万人次,归外峙村经营。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的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状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