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国营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35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国营工业
分类号: F271.1
页数: 1
页码: 497
摘要: 本文介绍了国营工业从1951年起接管了解放军和供销合作社的加工厂,经历了私营到公私合营再到整顿的发展历程。1976年后新建多个企业,到1985年末已发展到拥有39家企业,产值达到11816万元。
关键词: 镇海县 国营工业 公私合营

内容

县国营工业建于1951年接办解放军二十二军后勤部移交的粮食加工厂和供销合作总社兴办的棉花加工厂及副食品加工厂。1952年末,国营工业企业6家,职工67人,年产值10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9.64%。
  1956年全县私营工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成为国营工业一部分。是年末,国营企业54家,职工1503人,产值1545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79%。1957年整顿后,保留31家,职工1538人,完成年产值1678万元。
  1958年新办企业15家,并有4家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升为国营企业,吸收一批手工业者和农民为国营企业职工。年末企业50家,职工5932人,但产值仅2128万元,劳动生产率从上年10910元降至3587元,投入产出比例严重失衡。1959年起,一哄而起和盲目扩大的企业陆续下马,经1961~1963年调整,关停并转和下放外迁企业33家,精简下放和外迁职工为5168人,累计减少产值6000多万元。1963年末有企业17家,职工764人,产值1743万元。1965年开始回升,是年企业18家,职工1003名,产值1858万元,劳动生产率为18524元。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生产受到严重干扰,1966~1970年工业生产低速徘徊。虽增加农机、汽车电器和第二农机修配等5家工厂,但生产起色不大。1970年全县23家国营企业、1818名职工,仅完成产值1993万元,与1965年相比企业数增加27.8%,职工增加81.26%,产值增长7.27%,年平均递增率仅1.41%。1971年以后曾全面整顿,情况有所好转,其时建成化肥、盐化、制药等6家工厂。1975年末,企业增至29家,职工2596人,产值计3433万元,比1970年增长72.25%,年递增率11.49%。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新建水泥厂、丝织厂、啤酒厂、液压马达厂,移地扩建棉纺织厂和接收宁波市移交的棉毯厂等企业10家。1985年末,共有粮油加工、食品、酿造、饮料、纺织、丝绸、渔网、建材、印刷、化肥、制药、机械、森工等10余个行业企业39家,产值1181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18.17%,年均递增13.16%。其中占工业总产值96%的35家独立核算企业,有职工7313人,实现利润计1047万元,缴纳税金1125万元;年末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472万元。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的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状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