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编 水利电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318
颗粒名称: 第十五编 水利电力
分类号: F426.9;F426.6
页数: 47
页码: 443-484
摘要: 本篇主要介绍了镇海县的水利电力发展情况。文章分别讲述了捕捞作业、海水养殖、淡水渔业、涂业生产、水产品保鲜加工、渔政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以及海塘江塘、河道水井、水库、璞闸堰坝、围垦整地、机电排灌、电力等水利电力设施的建设和利用情况。
关键词: 水利 电力 镇海县

内容

境内原来地皆泻卤,水源短缺,水利遂为地方官吏和社会人士所重视。据旧志载,海塘江塘首筑至少已千余年。浚河开渠,置闸建堰,阻咸蓄淡,则历代相承。
  新中国成立,着手浚河修塘,增强水利设施,重视农业用水,逐步在山区建库蓄水,进行农田建设,改善灌溉条件,并注意农业与工业及城市用水并举。
  1949~1985年全县用于水利建设总投资计3421万元(缺1958~1961年投资数),其中国家投资2579万元,县地方财政拨款382万元,乡镇和群众自筹460万元。共计投放劳动力8487.66万工,完成土石方8191万立方米。先后建成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9座,小(二)型水库22座,小(三)型水库130座,小山塘499座,合计蓄水量5827万立方米;新开、疏浚、拓宽主要河道,使正常水位的河网蓄水量加上复蓄系数可达9839.4万立方米,打机井64眼,新建姚江中型翻水站2座,并参加鄞县三溪浦和奉化亭下水库建设,打通育王岭输水隧洞,使全县蓄、提、引水总有效水量达到19787.55万立方米,为解放初期5000万立方米的4倍。结合平整土地,沟渠路配套,建成园地化的农田面积21.12万亩。新建、修建大小碶闸321座、484孔,其中外移重建排水流量100立方米/秒以上中型碶闸3座、27孔。新筑和加固海江塘150公里,今有一线海塘120条,总长134.40公里,其中标准塘59.868公里,可抵御10级风力大潮袭击;后海塘且于1989年12月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围垦海涂87119亩;发展机电排灌动力22946千瓦;新建小水电(并网)5处,装机容量410千瓦。
  全县易涝面积由解放初期25万亩减至8万亩,易旱面积从21万亩减至1万亩,旱涝保收面积达11.33万亩,占耕地面积26%;机电排灌面积从空白跃为40.11万亩。
  县境有电灯厂始于1917年(民国6年),抗战初停办。建国前,江北少数集镇由宁波供电。50年代稍有发展,1966年电灌基建开始,1979年实现乡乡村村通电。至1985年建有110千伏变电所2座、55000千伏安,35千伏变电所6座、28150千伏安,10千伏配电变压器1635台、131221千伏安。在建镇海发电厂设计总装机6台、105万千瓦,北仑港发电厂设计总装机4台、240万千瓦,输电舟山的100千伏直流输电整流站设计一期装机5万千瓦。
  第一章 海塘江塘
  第一节 海塘
  江北海塘
  江北海塘始筑何时,无考。据旧志载,唐乾宁四年(897)始筑治城时已“负塘而筑”,当已有后海土塘(《重修镇海后海塘记》),塘起巾子山。宋淳熙与嘉定年间改建石塘,续筑土塘延伸至东管乡二都(今棉丰村附近)。据嘉靖《定海县志》记,灵绪塘长2000丈,已筑至今湾塘村附近。清康熙十五年(1676),浚河挖土筑塘至澥浦。后海(石)塘、灵绪塘(又名万弓土塘)为当时江北第一线海塘。
  1970年江北地区10个乡镇联合兴建江北围塘(后称镇北塘)工程。1977年合拢后,后海塘、万弓塘,以及20年代所筑大小北浃塘、楼家滩塘、刘家塘,40年代所筑合记塘、周家塘、千弓塘、力生农场塘(后为棉场塘)、民生塘(后为新棉场塘),60年代所筑临陆、棉场、棉丰、棉海等“四清”塘和向阳塘俱成内塘。
  现江北第一线海塘自西而东依次为澥浦跃进塘、岚山海涂水库塘、镇海石化总厂护厂堤、镇海发电厂三期灰库塘、二期灰库塘、镇海港区防浪海堤。
  后海塘 东起巾子山,陆续延伸至东管乡二都。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县令唐叔翰等仿钱塘江例,叠石栻塘岸602.5丈。嘉定十五年(1222)县令施廷臣等续增栻石塘520丈,置永赖、海晏(俗称沙头庵亭)两亭,石塘尽处续筑土塘360丈。明洪武二十年(1387)拓建定海县城,巾子山至西城角段城塘融为一体。
  后海塘几经激浪怒潮冲击崩圮,多次修葺。清乾隆十三至十五年(1748~1750),县令王梦弼倡导,改建旧塘1100余丈,将顶冲之576.5丈改建为夹层堵缝镶榫石塘,北城下部分336.5丈于回浪石后嵌砌路石一道,与护城石槽口相扣;城角迤西240丈无城可依,于回浪石上加叠3尺,收分至顶,铺宽路石9尺,后筑土戗5尺。道光十七年(1837)七月飓风,土石两塘溃决数百丈。道光二十八年(1848)春,官民合力,绅富捐资,设海晏、慎泰、永安、西城等修塘局,补修夹层旧石塘800余丈,单层改夹层石塘230丈,近范家村(今俞范)一带,改建夹层石塘163丈,近万寿庵(今后施)一带,土塘改单层石塘163丈。1921年(民国10年)秋,台风巨浪冲塘极危。县知事盛鸿焘邀集绅商共组塘工协会,翌年利用华洋义赈会余款重修石塘1020丈至包家路,建庆安、鸿福两亭于塘上,修土塘3400丈,耗银13.88万余元,1923年8月告成。1931年遭飓风,新修石塘罅漏迭出,土塘坍塌10余处(指万弓塘段)。县水灾善后会召集七区士绅,于11月组建塘局开工修塘,1934年7月告成。总计修塘用银币5万余元,修路银币5000余元,筑亭银币3000元。后海塘经此二次续修和解放后多次维修,至今完好。1989年12月被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绪塘 今名万弓土塘,起东管二都至灵绪二都,原长2000丈,高8尺,阔15尺。康熙十五年总镇牟大寅集民夫浚塘河,以土筑塘至澥浦,长3390丈。塘屡遭风潮冲击溃决,1921年修葺,耗银29800元,1931年又耗巨资重修加固。清末民初万弓塘外滩涂淤涨,逐段围堤垦殖,自北至南有大小北浃塘、楼家滩塘、刘家塘、植学公司塘、陈伯刚塘、陈大福塘等,万弓塘成为内塘。1963年冬,湾塘水利会疏浚万弓塘河,为免塘身开裂脱坡,挖低塘身1米。1976年浙江炼油厂建设岚山水库,利用万弓塘身改建成石岚公路。
  澥浦跃进塘 一线海塘,东起澥浦山风尖兜,长1900米。1968年5月建立觉渡公社围塘指挥部,1972年10月堵口,1975年基本建成。塘区面积1600亩。1979年8月第10号台风冲决4处共60米,当年修复。1980年划南塘860米建县棉花良种繁育场,北塘1040米建觉渡公社农场,中隔直塘。1981年14号台风侵袭,全塘咸潮涌入。1982年起全线进行标准建设,南塘完成土方7000立方米、石方2500立方米、砼31立方米,投资2.5万元;北塘完成土方计8300立方米、石方3800立方米、砼37.4立方米,投资4.14万元。
  镇北塘 初称江北围塘,起澥浦大闸东岸,迄招宝山北麓,长12.8公里。1970年成立镇海江北围塘指挥部,并在岚山设分指挥部,由江北10个公社联合从招宝山、岚山两处同时抛石筑塘,至1974年底,招宝山段抛石达石塘下,岚山段抛石抵五星闸,并将已围成的5130亩和3284亩土地转让予镇海建港和浙江炼油厂,工程由两单位续成。1977年南北合拢,所围土地归大工业单位使用。
  岚山海涂水库海塘 一线海塘,系镇北塘组成部分,浙江炼油厂加固。其一期水库海塘起澥浦闸至五星闸,长2800米。塘高6米,顶高程吴淞标高(下同)7.8米,蓄水量840万立方米,塘型斜坡式,朝海面砌石护坡;二期水库海塘续向东南延伸,长1250米,结构与一期同。蓄水量400万立方米。
  镇海石化总厂护厂堤 一线海塘,续建于江北围塘规划塘线基础上,起岚山二期水库,至新泓口北塘角,长1622米,为副业基地塘区。新泓口出水浦建交通桥1座,3孔,载重为汽10拖75。自桥南向东至棉丰闸出水浦,长760米,为5号塘区。越棉丰闸出水浦建涵洞1座,净孔径3米,续向东南至红旗闸出水浦北,长800米,为6号塘区。跨红旗闸出水浦,建排水闸1座,净孔3米。续向东南至工农闸出水浦北,长810米,抛石高程4.2米,为7号塘区。再向东南延伸至石塘下与镇海港后海海塘相接,长为1426米,抛石高程4.2米,为8号塘区。1989年后镇海发电厂于塘外建三期灰库,7号、8号塘成内塘。
  镇海港后海港区海塘 起石化厂8号塘区,至招宝山北连防浪海堤,长2910米。前身系1970年江北围塘时建,镇海发电厂二期灰库海塘建成后该塘成为内塘。
  镇海港区防浪海堤 一线海塘,起后海港区海塘东北经虎蹲山延至大游山,长3250米。1974~1980年建。系挑浪式防波堤浆砌块石钢砼护面,堤高3.0米,堤顶高程8.5米。镇海发电厂二期灰库建成后,虎蹲山至招宝山段1525米成内塘。
  镇海发电厂二期灰库海塘 一线海塘,位镇海港区防波堤外,东起虎蹲山麓,止于石塘下,全长3486米。1984~1988年10月建,完成石方47万立方米、砼500立方米,投资1900万元,围涂面积2520亩。
  镇海发电厂三期灰库海塘 一线海塘,位镇海石化总厂护厂堤7号、8号塘区外,东距二期灰库西塘角70米,西与石化总厂7号塘相连接,全长3772.64米,塘高5米,加钢砼防浪墙高3米,墙顶高8.5米。可供堆灰面积1457亩。工程石方65万立方米、砼6500立方米,概算工程费2865万元。1989年3月开工,1993年7月竣工。
  临陆四清塘 起石塘下后海塘外,西北至原镇海县棉场塘南,全长2130米,中段建排水碶闸1座,孔径2.5米。由临江公社和城关镇海陆一、二、三大队于1964年联合修建。1970年江北围塘后成为内塘。1974年后,部分塘区被大工业单位征用。
  棉场四清塘 起县棉场工农闸北,西北至棉丰四清塘,并有直塘相隔,长2380米。中段置排水闸1座,孔径2.5米。1964年县棉场出资兴建,围地面积640亩。1970年江北围塘后成为内塘。1974年建为镇海石化总厂厂区。
  棉丰四清塘 起县棉场四清塘北角,西北至新泓口出水浦南,长1480米,1964年棉丰村建,有排水闸1座,孔径2.5米,围地面积592亩,1974年后部分为镇海石化总厂征用。
  棉海四清塘 起新泓口出浦北,至向阳塘南角,折南与千弓塘连接,长2200米,1964年棉海大队建。围地面积792亩。中段建排水闸1座,孔径2.5米。
  向阳塘 起棉海四清塘北角,北至楼家滩塘南,长1010米,1976年建。围地面积237亩,在棉海四清塘北直塘和向阳河中各建节制闸1座,孔径均为2.5米。
  大小北浃塘 起岚山南麓,东南至五星闸北,长2390米。1924年由慈溪观城胡长根出资围成。1949年遭6号台风冲毁,由龙山区群众修复。1950年后多次拨款护坡固脚,加固涵闸。1970年江北围塘后成为内塘。
  楼家滩塘 起五星闸南,东南至千弓塘北角,长1570米,民国初沙河楼其梁出资围成。1949年遭6号台风冲毁,龙山区群众负责修复,险要地段砌石护坡。1970年江北围塘后成为内塘。
  千弓塘 起楼家滩塘,南至三管瓦洞排水泓北,长2280米。1946年由棉海、南泓村集股联围,围地面积814亩。1949年7月遭6号台风冲毁,公安部门重建加固。1956年遭12号强台风袭击,塘坡剥蚀严重,由庄市区群众负责在外坡铺设石板防冲,内坡植芦竹,加强岁修养护。1964年棉海四清塘建成后成为内塘。
  刘家塘 起楼家滩塘南之海登闸,东南至新泓口出水浦北,长2150米,贵驷桥刘姓合股于1925年围成。
  合记塘 起南泓三管瓦洞南,东南至新泓口出水浦北,长1300米。1940年由南泓村就近农户集资兴建。
  周家塘 起新泓口浦南接合记塘,东南至棉丰村大道,长1100米。1940年施周陈村集资兴建。
  棉场塘 起棉丰村周家塘南,东南至俞范双边泓北,长1900米。1940年力生农场围建,面积768亩。1949年遭6号台风冲毁,1951年宁波专署接办,1957年拨归镇海,建县棉场。今塘区土地建为镇海石化总厂厂区。
  俞范棉场塘 起俞范双边泓南,东南至沙头庵与后海石塘相接,长1850米,围地面积498亩。前身为始建于1947年之民生塘,1949年遭6号台风摧毁,1950年由劳改队修复并兴办棉场。今塘区建有镇海石化总厂进厂铁路。
  江南海塘
  江南海塘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为鄞令,在穿山筑堤捍浦为河,于堤西石岩凿三窍为碶。后人颂德称荆堤、荆碶,堤起孔墅岭下河头焦,向东南经大碶、石湫,折东经陈华、霞浦抵穿山,长约15公里,清乾隆《镇海县志》称王公塘。后因续建外塘多道,王公塘遂为官塘大道。以王公塘为依托之千丈塘,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县令何愈任内筑,起长山碶(今名大碶)至陈华浦通山,长10余公里,中建贝家碶、杨家碶、小山碶和通山碶;金公塘,起大碶北毕家碶,北至八凤洋五龙汊,长约5公里,明嘉靖二十四年县令金九成筑;石高塘,南与王公塘相衔,北接莘公塘,明建。清雍正八年(1730)穿长场盐大使耿昭需准许盐民围堤公垦,遂筑永丰塘。始算山碶跟,东至林大山西麓,后又续向东南至蝣蛄山碶,横亘20公里。光绪二十七年至三十二年(1901~1906)间,又在其外西起算山碶,东至镇东碶之间筑久丰西塘、东塘、穗丰塘、余丰塘、新穗丰塘,永丰塘遂成内塘,为县城抵新碶、下洋地区之通道。现江南西起金鸡山东麓,东至穿山碶的第一线海塘依次为沙湾塘,浃水大闸塘、钳口门塘、沙头塘、青峙塘、蒋家塘、原油码头塘、算山塘、新碶西塘、新碶东塘、霞浦五七塘、养志塘、大湾塘。郭巨海塘,明成化十二年(1476)巡海副使杨瑄筑于千户所城东北。穿山半岛和大榭、梅山之海塘,始建于清初及道光、光绪年间。
  小港浃水大闸塘 一线海塘,原为小港盐场塘,1962年建。自小浃江东至牯牛岭下,计长1250米。其中海塘约800米,江塘450米。外塘为石塘,高程8米。1967年新建浃水大闸时加固。1980~1984年8月按省海塘工程技术规定设计加固,完成石方11179立方米、土方8089立方米、砂石方1862立方米、砼52立方米,耗资50954元。加固后塘顶标高6.5~6.6米,防浪墙顶7.5米,塘面宽2.5~3米。1987~1989年11月,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外移浃水大闸塘400~500米,长1381米,塘面高程7.2米,防浪墙高1米,塘顶高程8.2米。
  浃水大闸塘内,旧有义成塘,在黄瓦村北,长300丈,光绪五年建。蚶岙塘长500米,乾隆年间建。中央塘,在港口村。并庙塘、笠山塘今俱废。
  小港沙湾塘 一线海塘,自金鸡山至小山头,长1900米,塘顶高程6.0~7.2米,清光绪十一年(1885)始建。1981年小港乡政府创办砖瓦厂时重建加高。1984年后划归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其保护塘。
  青峙沙头塘 一线海塘,位小港沙头村西北、炮台山东,全长810米。该塘工程质量较差,多次修复加固,仍经不住高潮台风冲击。1987年对720米薄弱地段进行加固处理,防浪墙顶标高6.8米,面宽0.7米,100号细骨料砼压顶,塘面标高5.8米。完成工程砼30立方米、采石2930立方米、砌石3134立方米、土方787立方米,经费4.2万元。
  青峙塘 一线海塘,自青峙碶至小沙场,长1460米,1970年建。1981年受台风多处冲缺修复,1983年10号台风侵袭时再次倒塘。1983年12月至1985年5月加固设计,防浪墙顶高7.26米,塘身砌体6.2米。完成土方2425立方米、砌石9595立方米、抛石2667立方米、砂石4207立方米、砼58.13立方米,投资6.78万元。塘内旧有青峙沙塘,长600余丈;永宁塘,筑于光绪二十九年;永靖塘,长约200丈,筑于光绪三十年。今俱废。
  小港蒋家外塘 一线海塘,位青峙蒋家村北面沿海,长582米。1986年4~12月加固,防浪墙顶高6.96米,塘身砌体6米。完成土方1000立方米、砌石3700立方米、砂石方2800立方米、砼24立方米,投资5.13万元。
  高塘算山塘 一线海塘,西起算山碶与镇海石化总厂原油码头相接,东至新碶西塘,长计2720米。塘初建1968年,顶高5.4~6米,1981年第14号台风侵袭时倒塘冲缺。1982~1985年加固设计,防浪墙顶高程8.04米,塘身砌体标高6.89米,消浪平台标高4.77米,顶宽2米,塘面泥方面宽3.23米,顶标高6.75米。完成工程砼157立方米、砌石32726立方米、浆砌554立方米、土方31751立方米,总投资24.45万元。
  1991年北仑港发电厂在塘外又建新塘,东至下三山灰库塘,算山塘原有长度缩减为600米。塘区今建北仑港发电厂。
  算山塘内,旧有永丰塘算山碶至永丰碶(新碶)段,长约5公里;久丰西塘,在永丰塘外,西起算山碶,东迄三眼碶,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建,后又筑久丰新塘。今俱废。
  新碶西塘 一线海塘,西接算山塘,东至下三山,长1717米。1967年建下三山大闸时,利用开凿闸基石方筑堤,1968年堵口。1981年设计加固,防浪墙顶高8.6米,顶宽0.8米,100号砼压顶。塘面标高7.4米,面宽3米。塘面石碴护面厚20厘米,泥石间衬砂,厚60厘米。工程量采石14124立方米、干砌12259立方米、石碴4532立方米、浆砌155立方米、砼66立方米、土方24100立方米,投资12.76万元。1984年1月基本告竣。北仑港发电厂拟于1991年建灰库塘,规划塘长3780米,塘顶高程吴淞8.3米,西起算山塘,东至下三山西塘闸,建成后新碶西塘成为内塘。
  新碶西塘内旧有久丰东塘,西起三眼碶,东至备碶跟,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与永丰塘俱废。
  新碶东塘 一线海塘,西接下三山,东连毛礁五七塘,长2184米。1968年由新碶、塔峙两公社合建,1975年初具规模。1981年设计加固,塘高7.4米,面宽3米,防浪墙顶高8.6米。工程石方7919立方米、砂石方2795立方米、土方19656立方米、砼101立方米。1982年9月至1983年底完成。国家补助经费7.36万元。
  新碶东塘内旧有永安塘,建于清光绪年间;延寿塘与永安塘相连接;受成塘,在林大山西,光绪三年(1877)建;永稔塘,在受成塘外,光绪二十八年(1902)建;再外有新永稔塘,建于30年代,后因资金支绌辍工。今俱废。
  霞浦五七塘 一线海塘,西接新碶东塘,东与养志塘相连,长5077米。1969年秋霞浦乡23个大队和柴桥镇4个大队联建,1976年初具规模,塘高6.5~7米高程,面宽3米,完成土方418392立方米、石方191058立方米,投工1117725工,投资4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9.81万元。
  1981年8月遭14号强台风正面袭击冲决。同年10月至1987年6月设计加固,防浪墙顶高8.5米高程,净高1米,塘身高7.5米,面宽3米。外海消浪平台顶高程4米,面宽2米。完成工程石方80679立方米、土方303294立方米、砂方32624立方米、砼410立方米、浆砌2019立方米。投工118641工,投资121.3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7.92万元。
  五七塘内,旧有永丰老塘,林大山至蝣蛄碶段,长10余里,建于清道光前;余庆塘,在永丰老塘外,张天房后,西起林大山北,东迄镇东碶,建于光绪初年;余庆外塘,在余庆塘外,西起张天房北,东迄镇东碶,建于清末,该三塘今均为村庄通道。穗丰塘,在余庆外塘外,西起林大山东,东接余丰塘,建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余丰塘,西接穗丰塘,东至镇东碶,光绪二十九年(1903)建;新穗丰塘,在穗丰塘外,光绪三十二年(1906)建。1951年由公安部门在镇东村东北建五丰塘;60年代后期,在礁碶村北由驻军和当地群众合建军民塘。至此,以内之塘俱为内塘。
  柴桥养志塘 一线海塘,西接五七塘,东至大湾碶,长570米。60年代始建,1980年复核,塘身标高7.2米。塘内旧有塘,北起镇东碶跟,南至板桥头,约建于光绪年间。
  柴桥大湾塘 一线海塘,西起大湾碶,东至大湾山嘴,长1189米。60年代始建,1980年复核,塘身标高6.9米。塘内旧有塘,北起板桥头,南至大湾山嘴,约建于光绪年间。
  白峰屺峙塘 一线海塘,西起小门塘,东接百丈塘,长820米。始建于60年代,1981年加固设计,塘顶标高6.5米,防浪墙高0.8米。工程石方713立方米、土方5904立方米,砼24.6立方米。塘内旧有百丈塘、小门塘,约建于晚清。
  郭巨华峙盐场塘 一线海塘,西起轮江盐场,东至童家峙,长1350米。始建于60年代,1987年加固设计,塘身重新砌筑重力墙,防浪墙顶高7.5米,墙高1米。塘面净宽3米,塘顶高6.5米。工程石方10316立方米、砌石10084立方米、石碴5008立方米、砼50.7立方米,投资11万元。塘内旧有塘,西起牛轭江,东至童家峙,建于清光绪年间。
  郭巨五星塘 一线海塘,西起童家峙,东至后墩塘,长747米,始建于60年代。1984年加固设计,防浪墙顶高7.5米,墙高1米;塘身面宽2.5米,标高6.5米,外坡塘身重筑挡潮重力墙。工程砌石方7075立方米、砂石方4461立方米、土方2398立方米、砼31.4立方米,投资5.5万元。塘内旧有塘,约建于清光绪年间。
  郭巨后墩塘 一线海塘,西起五星塘,东至竹湾山嘴,长980米。原称永宁塘,建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1932年8月30日被台风冲倒,1954~1956年始由6个农业社联合修复,1973年加固,1984年竣工。塘高7.5米,防浪墙高0.8米,墙顶高8.3米,塘面宽2米。工程块石11063立方米、小石5619立方米、石碴1015立方米、砌石8277立方米,投资5.6万元。
  峙头竹湾塘 一线海塘,西起竹湾山嘴,东至垒石岗,长432米,始建于60年代,1984年加固设计,防浪墙顶高7.5米。塘面防渗体部分土体,用粘土培厚加高至6.1米,塘面用40厘米厚含泥石碴护面,标高6.5米。西堤建排涝闸1座,孔宽2米。工程砌石1090立方米、砼28立方米、石碴714立方米、土方4850立方米,投资3.3万元。
  峙头花船塘 一线海塘,西起花船山嘴,东至上宅山麓,长420米。始建于60年代,1984年加固设计,防浪墙顶高7.7米,墙高1米。工程防浪墙砌石420立方米,塘身砌石4033立方米,抛石块、石碴和衬砂共6209立方米,土方7656立方米,砼40立方米,新建碶闸1座,投资8.7万元。
  峙头中宅塘 一线海塘,西起上宅山嘴,东至沙湾,长1460米,始建于60年代。1976年列入重点塘建设,国家补助6万元。1980年加固,塘顶高6.9米,防浪墙顶高8米。塘内旧有塘,约建于晚清。
  峙头光明塘 一线海塘,西起公鹅山嘴,东至黄石门,长666米,约建于晚清。1984年加固设计,防浪墙顶高8米,墙高1米,塘面高7米,面宽2.5米。工程砼32立方米、砌石4945立方米、抛石671立方米、沉陷石842立方米、石碴3517立方米、土方13075立方米,投资7.4万元。
  峙头联合塘 一线海塘,位峙头新螺与寺湾间,长1320米,约建于晚清。1982年加固设计,塘顶高8.3米。工程土方18737立方米、砌石4787立方米、衬砂2935立方米、砼62立方米,投资47767元。
  郭巨双岙塘 一线海塘,西起碧澜嘴,东至双岙碶,长1600米,建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解放前几经台风冲毁,1964年修复。1965年塘身平均加高至4.2~4.5米时,开始沉陷滑坡,即采取抛石稳定,每米抛石1.5~2立方米。塘顶高7.2米,塘身高5.8米,面宽2.5米。1982年基本竣工,国家补助3万元。
  郭巨大塘一线海塘,东起碧澜嘴,西至新碶头,长2950米,塘区面积2200亩。初建于1964年。防浪墙高7.9米,塘身高6.9米,面宽3米。1982年基本建成,国家投资16万元。塘内旧有大斗门塘、大涂洋塘,建于明代;台岙塘,长306米;老外塘,长2750米,建于嘉庆二十年(1815)。今俱废。
  上阳门口塘 一线海塘,北起马盘,南至虾?,长4701米,始建于清中叶至末叶。自东至西有正谊塘、陈家塘、钟家塘、大兴塘、万盛塘。1956年12号强台风过境,全塘冲坍,同年修复。1976年列入宁波地区重点塘建设。塘顶高7.8米,塘身高6.8米,面宽2.2米。1982年竣工,国家补助11.6万元。
  昆亭曹家塘 一线海塘,起童家塘,迄毛洋。包括新塘、童家塘、毛洋塘,长1350米。毛洋塘经盘拆加固;童家塘遭1981年14号强台风袭击,护面块石多处倒塌。塘顶标高仅5.8米高程,1983年加固设计,同年竣工。童家塘砌石部分长550米,在原有砌面上加厚50厘米,塘顶高6.5米;新塘部分,对标高4.5米以上原砌体全部盘拆,加高至6.5米,塘面宽2米。工程砌石1297立方米、盘拆704立方米、砂石计1029立方米、土方3151立方米。
  昆亭东塘、西塘 一线海塘,西起三山洋沙山,东迄猛风山嘴,长4234米,属盐业海塘。初建于1970年,1981年后划归水利部门管理,1983年加固。防浪墙顶标高洋沙山至笠帽礁为9.2米,笠帽礁至小水码头为8.8米,小水码头至猛风山嘴为7.1米。防浪墙用块石干砌三面光,顶宽0.8米,塘身高8米,塘面宽3米。工程石方7421立方米、石碴3075立方米、土方26142立方米、砼203.3立方米、盘拆1611立方米,投资6.4万元。1991年9月又加固笠帽礁至猛风山嘴段1797米,加建消浪平台。工程投资15.87万元。
  三山西直塘 一线海塘,北起青龙碶,南迄洋沙山,长3166米。初建于1972年,1986年8月加固设计。防浪墙顶按不同险段标高7~7.8米,浦道段挡潮体为斜坡式干砌块石体塘型,海道段挡潮体为重力式干砌块石体塘型,外设消浪平台。1989年5月竣工。工程量石方为21501立方米、浆砌800立方米、砼152立方米、石碴9516立方米。总投资24.6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2万元。
  三山永安塘 一线海塘,北起青龙碶,西迄南礁山,长1606米,始建于解放前,经多次修建,仍无力抵御台风大潮侵袭。1983年10号台风袭击,冲毁100多米。1984~1986年5月加固设计,完成石方8838立方米、砂方4500立方米、砼56立方米、土方2900立方米,投资7.4万元。
  三山小岙塘 一线海塘,始建于解放前,自永庆碶至山嘴,长1034米,原有塘顶高7米,1982年加固设计。防浪墙顶高8.4米,墙高1米,塘身高7.4米,面宽3米。工程石方10294立方米、砂石3164立方米、砼37.2立方米。经费29000元。1989~1990年8月,增设消浪平台,面宽2米,高5米。工程石方7845立方米、浆砌517立方米、砼37立方米、砂石2275立方米。总投资15.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0.4万元。
  三山永庆塘 一线海塘,始建于解放前,起小岙塘,迄海口桥,长540米,1989年加固设计。防浪墙顶高7.8米,墙高1米,塘面宽2.85米,顶高6.8米,外海平台宽2米,高5米。完成石方4164立方米、浆砌188立方米、砼19立方米、砂石600立方米。1990年6月基本竣工。投资7.10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4.814万元。
  三山海靖塘 一线海塘,自永固塘至海口横桥,长1140米,1953年始建,1956年遭12号台风袭击,全塘冲毁。修复后于1972年盘拆加固,1981年又遭14号台风冲坏。后经加固设计,防浪墙顶高8.2米,净高1米;塘面高7.2米,面宽3米,于1985年竣工。完成石方10529立方米、砂方6259立方米、砼41立方米、浆砌31立方米。投资5.7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4万元。
  梅山盐场塘 一线海塘,北起磨头,南至下市头,长5050米。1958年宁波市动员城市知识青年围堤创建国营梅山盐场。经多次修复加固设计,塘顶防浪墙标高8.4米。盐场内旧有异姓塘(千亩塘),建于清嘉庆年间;王家阜成塘,建于光绪年间,俱为内塘。
  梅山众家塘 一线海塘,东起石宁头,西至下道头,长3320米,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1976年加固设计,现塘高6.6米,防浪墙高7米。
  梅山〓里塘 一线海塘,自〓里至朝北山,又称梅东塘,长2360米,1970年建。顶高6.3~7.5米,屡遭冲决。1984年加固设计,面宽2.5米,砂石铺面25厘米。防浪墙顶高7~7.9米,墙顶宽0.8米,高1米,砼压顶。塘内旧有小青岙塘,清嘉庆年间建;梅山塘道光九年(1829)建,今俱为内塘。
  梅山碑塔海塘 一线海塘,自大兴塘至磨头,长1560米,原顶高6.11~7.5米不等,1983年加固设计。面宽2.5米,25厘米砂石铺面,防浪墙顶高程7.4~7.9米。工程砌石9909立方米、盘拆1891立方米、砂石3691立方米、土方5700立方米、砼74.88立方米。内有大兴塘,清嘉庆六年(1801)建。
  梅西盐业海塘 一线海塘,自下市头至黄岩头,长1615米。1970年始建,1976年基本完工。1988年加固设计,加建消浪平台,面宽2米,高5米,转角作50厘米厚浆砌。内有建于清道光年间阜成塘和傅家塘。
  梅山七姓涂盐业海塘 一线海塘,自梅西塘至南深,长5065米。原由省一轻厅批准建设,1977~1980年10月建。北线塘顶高7米,南线高8米,投资274.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56.5万元。1985年复核加固设计,防浪墙按不同险段顶高7~9米不等,墙高1米,塘面宽3米,塘顶高8米;外海消浪平台顶宽2.5米,顶高5米。工程量砼243立方米、浆砌1375立方米、石方46356立方米、砌石55770立方米、石碴22127立方米、土方32467立方米,经费54.2万元。内旧有龙底塘和建于咸丰十一年(1861)的复成塘。
  大榭红丰塘 一线海塘,北起协丰,南迄礁门,长1460米。1973年堵口,塘顶高6.7-7.9米之间,外坡为重力式干砌毛石体。因标高不足,1981年遭14号台风损毁严重。1982年5月至1984年7月加固设计,防浪墙顶高8米,墙面宽0.8米,以6厘米厚细石殓压顶。塘面宽2.7米,塘面高7米。工程量完成石方27999立
  方米(含垫层石碴)、土方1.7万立方米。投资26.6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9.25万元,乡村自筹15.43万元。塘内旧有大榭塘,建于明初。
  大榭勤丰塘 一线海塘,北起龙山后,南交阜丰塘,长2149米。1964年建,1986年1月列入标准塘建设计划。内旧有大峙塘、万丰塘、顾家塘等,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间。
  大榭中塘厂塘 一线海塘,西起东春塘,北至永丰塘,长2640米。始建于清雍正年间。有大有塘、积金塘等。1988-1989年1月加固设计,防浪墙顶高6-6.2米,面宽2.4米,塘顶高5米。完成石方3832.5立方米、石晴1196立方米、砼85.5立方米、土方4177立方米。投资10.04万元,其中国家补助5.3万元。
  第二节 江塘
  甬江经镇海口出海,江两岸筑有江塘。
  甬江北岸江塘
  起招宝山西南麓,至庄市鹭林,长15.51公里。卫护城区安全的招宝山麓至张〓碶灯球下一段,长3100米。明成化间筑外石江塘,自南薰门龙王堂至武宁门养济院边。嘉靖十年(1531)增筑至镇远门海口,长160丈。清乾隆五年(1740)增钉关石排桩加固,又于石塘尽处接筑土塘至招宝山麓,长165丈。乾隆十二年(1747)风潮溃石,遂增用龙骨厚石,两面凿槽,外扣幔板,内嵌丁顺削水,路石宽7尺。1956年12号台风侵袭,江塘损坏严重,是年冬至1957年春重建。1964年从安远炮台至正大道头段改筑水泥浆砌石塘。1970年又浆砌至小道头段,砼压顶,高5.8米。小道头至张〓碶东建为斜坡泥塘,砌石护坡,抛石加固。张〓碶至灯球下为镇海电厂厂区保护塘,亦改为水泥浆砌石塘。
  张〓碶灯球下至庄市鹭林段,长12.41公里。善庆塘,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清水塘、颜家塘,建于乾隆年间;泥塘、兴业社塘建于清末民初。解放前,原塘身已危。1949年7月受台风高潮侵袭,冲开缺口数个,当年修复。1952年修建加固,塘高3米,面宽2米,险要段砌石护坡。1956年8月1日12号强台风侵袭后,几经修建加固,今塘顶高程5.8~6.5米。
  甬江南岸江塘
  起鄞镇交界墓孝陈钦肆房,东北至金鸡山麓,长9.9公里。明及清初,建修土塘黄家塘、渡头塘、大浃塘等。乾隆间统称镇江塘,并在险段改建石塘,道光二十四年(1844)全线重修。塘线受潮汛往复冲击,凸岸段江涂向江心扩展,凹岸处塘脚搜空,屡次倾坍,尤以石桥至王家洋间凹岸地段为甚。康熙年间塘倾,进内数丈另筑新江塘。雍正二年(1724)海啸,新塘复圮;乾隆十二年(1747)、乾隆十四年(1749),塘基为怒潮吞噬,尽成海涂,土塘岁筑无功,俗呼“倒江塘”。解放后,1952年宁波专署组织测量队对镇江塘水下地形进行测量,1954年1~5月抛石保桩固涂,砌石护岸防冲,耗资5.7万元。以后为固塘岁修不断。
  第三节 标准建设
  为能抗御12级台风正面袭击,1959年省水利厅要求海塘面宽8米,塘高超出历史最高台风潮位3米,斜坡塘外坡1:3,砌石护坡,内坡1:2,种植芦柴防冲刷。1961~1965年,柴桥区在下洋林大山至镇东碶的穗丰、余丰、五丰3条共5300米海塘试点。省二次补助石料工程费5.6万元,列为浙东海塘岁修项目。大碶区算山至林大山海塘,长6478米,1963年被省厅列入保护万亩以上海塘防汛标准较高的闭合区。要求塘高7.4米,超出历史最高潮位2.5米,迎海面砌石护坡,坡比1:2.5,内坡种芦竹,坡比1:1.5。国家补助6.7万元。施工3年,迎海面砌石护坡全部完成。以上两处海塘工程,均因加高培宽的土方工程一时难以完成,而外涂逐年淤高后即可筑塘围垦,遂不再继续施工。1974年秋,郭巨、上阳、梅山等地海塘遭13号台风侵袭,损毁严重。1976年10月梅山众家塘、上阳门口塘、郭巨大塘等列入重点塘建设项目,宁波地区补助经费14万元。1980年7月后各海塘均按照《浙江省海塘技术规定》标准进行设计。1981年12月新碶西塘向省申报标准海塘加固设计书,浃水大闸、算山、新碶东、霞浦五七、养志、大湾、澥浦跃进等塘先后列入省标准塘建设,并如期竣工通过验收。1982年盐业海塘建设划归水利部门管理,三山、昆亭、梅西等盐场海塘亦先后按规定标准进行加固。至1983年年底,全县保护面积在万亩以上的海塘均按省颁布的技术规定标准施工;对保护面积虽不足万亩,但地段重要的小港青峙,大榭勤丰、红丰、永丰、梅山〓里等塘亦按规定进行加固。以保护工厂企业为主的镇海石化总厂海塘和镇海港防浪堤,由各该单位负责建设加固,其标准已超出省技术规定。1985年全县标准塘建设长度4万米,保护面积在万亩以上的已形成完整的闭合
  区,并经受1983年9月第10号台风正面袭击考验。
  第二章 河道 水井
  第一节 河道疏浚、开掘
  境内河道,经千百年兴修,形成纵横交错的河网。50年代初期,所有河道普遍疏浚一二次,基本消灭“礼拜河”(指蓄水量只能维持一星期)。60年代始,在规划水系岙局基础上,新开掘一批主干河道。70年代大规模围垦海涂,同时开掘大量新河道,河网岙局扩至沿海各隅。至1985年,全县大小河道总长1070公里,水面面积1520万平方米,容积2487.44万立方米,通过复蓄调节;由河道提供灌溉水量6831万立方米;同时还为镇海港水厂、北仑港水厂、北仑港发电厂、算山原油码头等大工业单位提供部分水源。
  中大河 旧志记载,明嘉靖十四年(1535)、崇祯十六年(1643)、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嘉庆十八年(1813)、光绪十年(1884)、光绪十二年(1886)、1922年均曾大浚。1952年庄市区组织全线疏浚。1963年张镒喫排涝工程配套时,拆除窄孔阻水桥梁16座,建单跨7米双桥钢梁
  桥1座,单跨12米钢梁桥3座,单跨9米钢梁桥12座。建万嘉桥时,拆迁民房9间,挖深加宽从白龙洋至张鑑碶一号桥段河道500米,完成土方2万余立方米。1988年镇海区政府成立中大河综合治理工程指挥部,全线22公里全面拓宽、取直、浚深,河面宽20米,底宽10米,标高为吴淞0米,河岸砌石防冲刷,河旁种树绿化,预算工程费682万元,1993年完竣。
  前大河 宋淳祐六年(1246)、明嘉靖十五年(1536)、万历年间以及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均曾疏浚。1918年县人集资重浚10余公里。1954年3月庄市区群众又作全线疏浚。
  英雄河 1957-1958年新开河道,长5445米,由南北两段组成。南段从邵家汇接江北大河,向北至颜杨村与中大河相交,长2550米,河面宽15米,河底宽4米;北段自中大河交叉口至四联村龚家,长2895米,河面宽26米,底宽3米。由骆驼区农民响应“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号召,破冰掏河,投工12.5万工掘成,完成土方25万立方米,耗资17.5万元。
  沿山大河 1978年,为使十字路水库蓄水取捷径输向源浦、湾塘等地,受涝时能及时从灘浦闸排洪,将原叫天港等7200米河道上浚深拓宽,拆除阻水桥梁12座,建单跨25米、汽6级圆洞拱片桥8座。
  游浦大河系重拓三七房三江口至海浦三桥西大河北段和新开三桥至澥浦大闸段,总长3000米,为潺浦大闸排涝配套工程。1964年4月开工,翌年4月完成自闸口至潺浦二桥,长为2000米,1965年冬至1966年春续建1000米至三七房三江口。1965年冬至1967年春,疏浚上游部分狭窄河道,拆建阻水桥梁46座。3年间挖河完成土石方43.5万立方米,投工37.23万工,经费91.01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4万元。此河在浦路戴接慈镇运河,在岚山嘴连万弓塘河,在三江口汇沿山大河,南经濾浦四桥通觉渡大河,为江北水系主要排灌、航运河道之一。
  长应河 1978年12月开挖,河面宽20
  米,沿河配套建净跨20米、汽6级圆洞拱片桥5座,净跨25米圆洞拱片桥4座。1980年11月竣工。完成土方218991立方米,石方991立方米,投工19.55万工,经费85678.63元。挖损土地130.71亩。
  觉渡大河 系重新整治之河道。1962年曾在大河北岸山头方小堰头建觉渡二级电力翻水站。1963年江北翻水站运行,1965年在觉渡西端拆除窄孔护国桥、撞山桥,重建净跨15米和20米平拱桥,在东端拆大堰头桥闸,改建为4孔×7米门形平板桥,名濾浦四桥。1966年冬至1967年春,全面疏浚三七房三江口至山头方二级翻水站河道。
  浜子港 1957年冬庄市地区为增引丈亭江来水,将原有狭窄弯曲河道整治^6宽,完成更楼至庄市疗养院段8300米,河面宽18米,底宽4米。完成土方31.81万立方米,投工16万工,总投资22.4万元。50年代末又开挖自叶家至前方与塔前河相接,长2000米。
  江北大河起化子闸,经跨塘庵至庄桥李家,岀李碶渡闸入姚江,长6970米。1958〜1959年春,与宁波市郊区共同疏浚,共完成土方39.73万立方米,投工20万工,经费28万元。河面拓宽至18〜22米。
  万弓塘河 古万弓塘塘河。清初塘废河淤,康熙十五年(1676)总镇牟大寅集民浚河,自石塘尽处至岚山,约长10公里。光绪十年(1884),中法镇海口之役前夕,驻镇北岸兵勇分段重浚,历时半载。1931年前塘溃河淤多处。
  1931年成立镇海塘工局,组织浚河挖泥固塘,历时5个月。解放后,1963年冬至翌年春,湾塘区水利会全线疏浚万弓塘河,拓宽3~4米,面宽12米。1966年冬复开阔疏浚,河面宽16米,拆建全线桥梁,单跨孔径7米。1980年12月湾塘公社疏浚万弓塘河岚山至新泓口段6300米,县航管站补助2万元。投放劳力3.5万工,完成土方4.2万立方米。全线普遍挖深1.5米,掏上河底石块200多吨。
  新泓口河 从俞范镇棉丰村新泓口经排涝站出海。原系小泓浦,1964年建排涝闸时开阔至16米。1977年排涝闸外移,河道外伸,拓宽至18米。
  甸张港 原为泄洪小浦。1922年冬旅沪县人颜梅生独资修浚。1978年再次疏浚拓宽,截弯取直,造船闸2座,新建公路桥1座,机耕路桥4座,使与万弓塘河沟通。完成土方13万立方米,拆迁民房67间,挖、压损土地205亩。今为湾塘棉区排灌、交通主要枢纽。
  五星河 原系小河浜,1950年浚深。1951年建五星闸时全线重浚,并定今名。
  后大河 为早期湾塘棉区主要排水河道。1954年在王家团建慈安闸,镇海西门建排水闸。1963年湾塘区疏浚从借邑港口至镇海西门排水闸河道,河面自10米拓宽至14米,拆建桥梁5座。1965年冬又疏浚俞范凉亭至东门浦河道,河面自14米拓宽至16米,拆建桥梁5座,每座3孔,总跨径16米。1974年后镇海石化总厂兴建,河道经厂区淤塞中断;城关镇段亦因基建多段填塞,后施以北段尚畅通。
  浦山大河 1978年利用小浃江弯道最短部位截直开挖,计划河面宽45米,先建桥,后挖河。今浦山、青墩两座大桥已建成,河道一期先挖宽25米。
  洪家新河 1979年为排陈山大河洪水入小浃江开挖,在建设村建单跨25米拱桥1座。
  江南大河 70年代整治旧河道,拆建窄孔阻水桥5座,改建净跨6~7米拱桥。
  大石门河 长1650米。原有小河,1964年在大石门劈石建翻水站,先挖小浃江至大石门翻水站段,1976年浚深大石门至江南大河段,拓宽至22米。
  张庙港 1978年为加快下邵涝区排涝速度,在甬江南岸张庙港口建王家洋闸1座、3孔,配套拓宽旧港至30米。
  联丰河 在枫林东冈碶。1975年利用小浃江弯道最短部位截直,开挖新河,并新建联丰大桥1座,缩短排涝和航运线路3000米。
  青峙河 始掘于清光绪年间。1956年建王家溪口翻水站,开掘青峙渠道,青峙河向王家溪口方向延伸;1978年在镇大公路北新开横河786米与直河1000米。
  岩河 系天然泄洪浦道,宋时称石湫水浦,建有石湫碶。乾隆四十一年(1776)建永丰碶,浦道截断为河。解放后,河道几经疏浚改造。1968年下三山大闸建成,重浚自新碶至大闸段河道约2200米,并取直拓宽河面60米,其中与泰河汇合后的300米,河面宽100米。1975年拆除大碶,改交通桥。1977年12月大碶区截直望娘十八湾河道新庙桥至新凉亭段,河长自7890米减为4120米,其中新开2000米;河面宽40米,河中架40米一跨拱桥2座。完成土方36万立方米,投工40万工,耗资53万元,挖损土地250亩,回填老河200亩。排涝、航运交通均受其益。
  沿山大河 为岩河水系灌溉和排涝主要干河。1963年后数度重浚,拆建阻水桥梁,两次改建镇大公路桥(红星桥)。
  高塘定向河 为解决“船泓畈”、“天下阔”低产农田排灌。1977年在原有小河港基础上重浚取直,拓宽河面至20米;1978年12月重浚,完成北段2200米;1979年12月继续完成南段2280米。配套净跨20米拱桥9座。共完成土方15万立方米,回填老河3条、漕49只。
  石湫河 即石湫水,源出太白,明时建有石湫碶。新路岙水库建成后,新挖泄洪输水渠一条,自大坝溢洪道至大碶站公路桥接岩河,长为1500米,面宽20米。
  泰东河 上游为山涧溪流,长约3500米,原甚弯曲,沙滩遍布,洪水随时改道,威胁村庄安全。1979年为城湾水库泄洪配套,整流,截直,砌石防冲,面宽20米,深2.5米。
  泰河 原为潮汐泄洪浦道,明嘉靖间筑千丈塘建贝家碶后变为内河。清雍正年间在千丈塘北2公里处又筑永丰塘,建太和碶,以上浦道亦成为内河。1968年建下三山大闸,自太和碶至大闸段长约1600米河道重浚取直拓宽,河面宽50米。
  下洋新河 1978年为改变下洋畈低产农田而开掘,长5480米,面宽24米,配套建汽6级、20米净跨拱桥8座。
  霞西河 干流长5600米,宽15~20米。另有霞西支河,长1240米。霞西河自大胡桥起至下洋新河长2800米,1976年重浚开掘。
  紫石河 1978年开掘。长2947米,河面宽16米,配套建净跨15米拱桥7座。
  第二节 姚江蓄淡
  姚江蓄淡工程,包括建造大闸、开掘引水河和筑老江堵坝三部分。姚江大闸位宁波市江北区湾头乡,距三江口3.5公里。大闸上游控制流域面积1748平方公里。设计排水流量725立方米/秒,闸门总净宽118.8米,分36孔。闸底高程吴淞标高—1米。闸身长165.2米,桥面高程5米,宽10米。钢砼板梁式闸门,用螺杆电动启闭。蓄水标准:高水位汛期3.2米,梅汛期2.9米,低水位2.6米。新开上下游引河全长计1240米,底宽190米。姚江老道筑堵坝长300米,坝顶高程5米,宽12米。工程由宁波专署水利局设计,并由余姚、鄞县、镇海和宁波市郊区联合组成工程指挥部,1958年9月动工,高峰期日出民工1.8万人,1959年6月全部建成。共完成土方180万立方米、石方10万立方米、砼0.4万立方米,总投资160万元。建闸后,阻咸蓄淡,增加槽蓄容量5000万立方米,两岸40万亩农田灌溉基本得到保证。镇海江北地区和宁波市北郊、庄桥、甬江等18.5万农田,抗旱时通过压赛堰、李碶渡两翻水站翻水入内河,延长抗旱能力15~20天。
  第三节 水井开掘
  掘井汲取地下水由来已久,宋时唐惟忠出资建石井85处,居民称“唐井”,传为佳话。1958年秋大旱,政府号召打井挖泉灌溉农田。1967年秋旱,新路岙水库坝后消压井出水量灌溉新路大队200多亩农田,获得丰收。骆驼、大碶、柴桥、郭巨等区水利会成立打井队,采用大锅锥机具,开孔直径1米,井深20米以上,井管用砼圆管,直径40厘米,用无沙砼作滤水管。1971年县成立水利打井队,职工8人,机具为冲抓锥,深可达30米以上。至1982年,共开掘机井64眼,其中农田水井53眼。以后由于未出现特大干旱,水利工程新建配套,水井灌溉随之减少。
  第四节 育王岭通水隧洞
  隧洞位育王岭北侧鄮山下,自鄞县宝幢进口,邬隘莘岙出口,为奉化亭下水库引水入大碶、柴桥地区的配套工程,由大碶区负责施工。1979年1月开工,1982年7月1日全线打通,1984年8月2日试行通水,1985年11月竣工验收。工程由通水隧洞、进水闸和引河三部分组成。隧洞全长2292.74米,洞身断面5×5米半圆拱,洞底高程吴淞0米,设计流量3.54立方米/秒,总进水量1742万立方米。进水闸在宝幢同岙山嘴,1孔,净径5米,钢砼闸板,并预设4台轴流泵翻水机埠基础。进口引河长906米,其中新掘47米,余者拓宽;河上建利农桥1座,公路桥2座。出水引河长316米,其中新掘71米,河上建节水闸1座。工程总量完成土石方10.8万立方米(其中隧洞挖石57915立方米)、钢砼2534立方米、浆砌块石2449立方米,总投工136944工,总投资202万元,其中省拨149万元,县拨45万元;占用土地25亩。
  第三章 水库
  解放前,镇海未建水库,仅在部分溪流砌石作堰,堵水为潭。
  1956年3月学习绍兴棠棣乡兴建小型山塘经验,郭巨乡率先在紫微岙建水库,坝高11.5米,蓄水量80万立方米。至1958年冬山区形成兴建小型山塘、水库高潮。1985年全县有大小水库162座,其中蓄水量千万立方米以上2座、百万立方米以上9座。
  第一节 中型水库
  十字路水库 位河头乡长胜村,以灌溉为主,结合养鱼、发电、防洪。集水面积10.4平方公里,总库容量2300万立方米,相应水位29.42米(吴淞高程,以下同。本章水库高程除注明吴淞高程外,余均为假定高程);正常库容2030万立方米,相应水位27.5米。坝后建翻水站1座。丰水期从下游翻水入库。水库受益范围包括镇海江北10个乡镇和宁波江北5个乡镇,灌溉面积18.6万亩。
  工程枢纽由主坝1座、副坝3座,隧洞、溢洪道、翻水站、电站等组成。大坝位十字路村口狮子山与猪头山间,为粘土心墙坝,坝基系软弱淤泥质粘土,设计坝高26米,坝顶高程30.3米,防浪墙顶高程31.3米,坝顶宽5米。坝顶长390米,镇压层各宽40米,高9米,坝底总宽236米;上游粘土铺盖长105米。软粘土坝基采用砂井砂垫层处理,打砂井7416孔,井深10米,砂垫层厚1.2米,处理面积54000平方米,又分别置三道防渗齿墙,计砼1896立方米。输水隧洞,利用猪头山开凿,输水、发电、翻水兼用。全洞长186米,内径3.2米,进口高程5.2米;支洞长47米,内径1.7米。隧洞进口装6扇分层放水闸门,规格90×90厘米。主洞出口接直径55厘米压力管至电站1条、至翻水站3条;支洞出口装直径100厘米锥形阀门1台,控制灌溉放水。溢洪道侧流堰为砼折线型实用堰,进口宽15米,堰顶高27.5米,陡槽底宽6米,水平过渡段长40米,消力池长12米。电站装机容量100千瓦。翻水站置500毫米口径水泵3台暂安装2台。副坝3座:郎家坪副坝,坝高12米,坝顶长110米,宽6.5米;茅岭副坝,坝高4.87米,坝顶长54米;蓑衣岭副坝,坝高7.3米,坝顶长90米。其他附属工程有公路改线,建四级公路7.56公里,桥梁14座,涵洞45只,以及建管理用房、宿舍等4773平方米;另有沿山机耕路2条,长5400米,自记水位台1座,鱼种塘18亩,绿化基地15亩,凉亭2座。
  工程始于1958年,1959年因调整基建规模停工,1976年着手复建。1977年9月成立水库工程指挥部,10月动工。1981年10月大坝堵口合拢。1979年11月全线打通输水隧洞。1981年11月与1982年7月两次出现横向裂缝,后采用黄泥灌浆等措施处理。1983年8月大坝达到设计高度26米,坝顶高程30.3米。1983年11月2日关闸蓄水。1984年6月副坝全部完工。1985年后逐年完成溢洪道隧道衬砌工程、翻水站与水电站厂房土建工程,1988年7月22日交付使用。1988年11月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工程。1990年4月水库土坝工程获1989年度部级优质工程奖。工程总量至1988年6月完成工程土石方209.1万立方米、干砌块石4.47万立方米、浆砌0.65万立方米、砼及钢砼0.97万立方米,总投工428万工,总投资607.5万元,其中省拨420万元,地市47.5万元,县区140万元。库区淹没耕地1346亩,移民249户、658人,赔偿127万元。
  新路岙水库 位塔峙乡新路岙,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养鱼、发电。集水面积24平方公里。正常蓄水高程76米,总库容1610万立方米,相应库容1077万立方米。灌溉受益面积为岩泰水系和芦江水系的8个乡镇农田12万亩。坝后建水力发电站1座,装机容量200千瓦,年平均发电量27万千瓦时。利用水面养鱼1165亩。
  工程枢纽由大坝、放水隧洞、溢洪道、电站等组成。大坝位新路村出口处,为粘土心墙砂壳坝,地面高程57.5米(假定高程,下同),设计坝高24米,坝顶高程81.5米,底长300米,顶长510米。黄泥心墙顶宽2米,迎水面从顶部到68米高程,边坡1:0.5,68米高程以下1:1,背水面均为1:0.5。沿坡面加做斜卧式反滤层,顶部高程64米,过渡到砂砾石坝壳,坝址地层系海湖沉积与陆相冲积互层。地层情况复杂,1957年底匆促动工,采用长170米防渗铺盖和心墙截水墙联合防渗,截水墙未截断第四层强透水砂砾石层,蓄水后坝后出现承压水头过高,影响大坝稳定安全。后采取坝后打消压井等措施,控制地基渗流,达到最终设计蓄水高程76米。左坝肩岩层系裂隙发育,风化严重,建库时未能彻底清除,当库水位高程69米时出现渗漏。1973年起采用水泥灌浆与化学灌浆联合处理方法解决渗漏问题。工程于1975年4月完成。输水隧洞位左岸馒头山,洞长82米,洞径2.5米,半圆拱,洞身石质坚硬完整。进水口安装80×90厘米铸铁斜插放水闸门2扇,门高程60米;直径70厘米铸铁斜插发电放水门1扇,门高程61米;底孔安装80×170厘米木质闸门2扇,底孔高58米。洞内安装直径70厘米木质压力水管,伸出洞外兴建坝后水力发电站,安装100千瓦发电机2台。溢洪道于1964年5月开凿,位左岸馒头山顶五岭边,由薄壁圆拱式滚水堰和侧堰组成。滚水堰顶高自74米加至76米。进口宽24米,设计最大洪水位高程78.77米,采用千年一遇洪水标准,泄洪量149.15立方米/秒。坝顶至五岭跨越溢洪道建拱桥1座,净跨14米。下游采用鼻坎挑流加消力池。1977年5月滚堰左侧增开保坝溢洪道1条,泄洪量217.19立方米/秒。1981年9月洪水冲刷陡坡基岩,蓄水74米以上时进口侧堰右下部漏水严重。1982~1984年5月补作底板及上游防渗墙设计,溢洪道总过水宽度56.45米。
  工程于1956年9月完成初步设计,1957年12月开工。1958年5月1日堵口截流,1959年6月正式蓄水,10月11日发电。1963年大坝加高至81.5米,达到设计标高。1967年10月至1968年4月在坝后打消压井14个孔。1968年底全面铺盖加厚加固,馒头山启闭机下包黄泥处理,至74米高程。1971年1月滚水堰加高1米,达到设计蓄水位76米高程。自开工至1984年5月保坝结束,共完成工程总量土石方87.2万立方米、钢砼2766立方米,总投资270.30万元,其中国家拨款253.50万元,自筹16.8万元。总投工336万工。库区淹没土地885亩,拆迁房屋700间,移民1300人。
  第二节 小型水库
  三圣殿水库 位汶溪乡上邵村,集水面积7.44平方公里。设计正常水位21.5米,相应库容583万立方米。灌溉面积与十字路、小洞岙、郎家坪水库连成一体。
  大坝为粘土心墙土坝,坝顶高程24.5米,宽4米,底高6.5米,坝长320米。迎水坡用块石护坡。背水坡种植草皮。坝后脚趾和坝体内心墙后趾各设纵向棱柱体排水设备1条,坝内横向每隔15米设排水暗井与内外纵向棱柱体排水设备连接。1969年全面加粘土铺盖,长65米;坝后打消压井7台,深度8~10米。放水隧洞长80米,径2.5米×2.5米,呈马蹄形。进水口安装斜拉铸铁插板闸门3扇,其一直径60厘米供发电用。洞内安装压力水管1条,建坝后水力发电站1座,装机容量40千瓦,年发电量8万千瓦时。溢洪道为侧流式,宽14米,堰顶高程21.5米,并架设两跨交通桥1座。
  工程于1958年6月兴建,1962年1月至1969年8月一度暂停,1969年9月复建,确定大坝最终高度为18米。1974年8月主体工程基本完成。至1987年10月,工程总量完成土方42万立方米、石方3.9万立方米、砼30立方米。投工85.66万工,总投资151.1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5.39万元,自筹115.76万元。库区淹没耕地634亩,移民146户、740人。
  小洞岙水库 位汶溪乡小洞岙村。集雨面积1.586平方公里。设计正常水位28.5米,相应库容152万立方米。灌区与十字路、三圣殿、郎家坪等水库连成一体。
  大坝为粘土心墙土坝,坝顶高程30.9米,顶宽2.5米。迎水面块石护坡,背水坡种植草皮。坝后脚趾设棱柱体排水设备,与坝内心墙后趾5条排水棱体相连接。坝基属陆相冲积,7米深处为基面完整的新鲜基岩,后仅在迎水面心墙截水槽上部置2.5米厚坝舌伸出与脚趾截水槽连接。放水涵洞为浆砌条石明涵,洞长110米,洞身断面80×120~140厘米。进水口置60厘米直径铸铁斜插放水门1扇。放水涵洞长期渗漏,1983~1984年作修补处理。溢洪道为侧流式。堰长14.5米,堰顶高程28米。
  工程于1957年12月兴建。1958年6月1日堵口截流。1963年8月大坝筑至30米高程,12月省水利电力厅同意大坝最终规模为坝高21.5米,坝顶高程31.5米。工程于1964年基本完成。至1987年10月,完成土方11.55万立方米、石方8576立方米、砼77立方米。投工17.26万工,总投资37.1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3.38万元,自筹23.73万元。库区淹没耕地70亩,移民27户、120人。
  郎家坪水库 位河头乡郎家坪村,集水面积5.56平方公里。总库容455万立方米,正常库容332万立方米。灌区与十字路、三圣殿、小洞岙水库同一体系。
  大坝为粘土心墙土坝,坝高14.7米,坝顶高程23.7米,坝顶长211米,坝顶宽3米。迎水面采用块石护坡,背水坡种植草皮,坝后脚趾紧接棱柱体排水设备。坝基属陆相冲积,深度5~7米时为松散砂卵石层,坝址下游属海相沉积。坝基虽采取加长粘土铺盖长度等措施,但仍存在坝基稳定问题。放水涵洞为浆砌条石明涵,长75米,洞身断面为0.9×1.4米,洞底进口高程9.5米,出口高程8.8米。进水口安装直径60厘米铸铁斜插门2扇。溢洪道为侧流式,进口宽度29米,堰顶高程21米。坝后建有跨径10米溢洪道交通拱桥。
  工程于1958年10月开工,1959年9月停建,1962年10月复建,1964年修正设计,确定大坝高15米,1965年11月工程基本告竣。后因坝身渗漏,几次加固整理。至1985年12月,完成土方15.69万立方米、石方1.31万立方米。投工24.48万工,总投资61.0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补助28.35万元,自筹32.70万元。库区淹没耕地185亩,拆迁房屋157间,移民86户、380人。
  城湾水库 位塔峙乡城湾岙和鸽村,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养鱼。集水面积10.96平方公里。总库容93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793万立方米。灌溉面积与新路岙水库连成一体。
  大坝位赵家,为粘土心墙坝,设计坝高27米,坝顶高程50米;加浆砌块石防浪墙1米,墙顶高程51米。坝顶长260米,面宽4米。坝坡砌石护坡,坝后脚趾设置棱柱体排水设备。坝基属陆相冲积层,面层为松散砂卵石层,下层为密实砂砾石层,结构紧密。心墙截水槽最深11.2米。右岸坝头岩石出露,清理后打嵌槽与黄泥心墙结合;左岸坝头土层覆盖深厚,作全面清基。输水涵洞采用石砌拱涵,断面3.5×3米,上接半圆拱,洞身净高5米。洞内右侧墙边安钢砼压力管,伸出坝后建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100千瓦。进水口孔底高程23.5米,安装2扇1.2×2.4米直拉式钢板闸门;置直径90厘米铸铁门1扇,供发电放水。启闭设备为钢砼框架结构,电动启闭。控制最大泄洪量60立方米/秒。溢洪道为侧流堰,进口宽30米,堰顶高程48米。1971~1974年建成,1980~1984年加宽、加深,泄洪能力达到洪水50年一遇标准,相应下泄流量为171立方米/秒;并以底孔闸门辅助泄洪,控制最大泄洪流量为60立方米/秒。
  水库工程于1958年3月动工,10月停建,1970年10月复建,次年10月堵口,1972年4月蓄水受益,1974年基本建成。1977年8月因台风暴雨冲毁消力池,淤塞下游溪坑,使和鸽村民房进水。1979年7月前增筑大坝浆砌防浪墙312米;整治从建设桥至清水桥溪坑2100米,增筑溢洪道消力池浆砌导墙的护砌,增建和扩建桥梁5座16孔。1970~1984年9月共投放劳力185万工。总投资16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36万元,自筹33万元。
  千亩岙水库 位高塘乡算山村千亩岙,集水面积1.9平方公里。设计坝高12米,坝顶高程22米,正常蓄水位9米,蓄水量297万立方米。1958年1月动工,1960年8月坝高3米时,大坝轻度滑动,采反压措施稳定。1972年11月2日大坝培宽加高8米时,突然滑坡140多米,下沉3米,坝后稻田46米范围内地面隆起2米多,经处理修复。1974年底大坝达到原高8米,控制蓄水位5米,蓄水量133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14万亩。
  1987年该水库转让予北仑港发电厂作备用水源。电厂出资按Ⅱ级标准设计重建,总库容量554.8万立方米。大坝主坝为粘土心墙坝,坝顶吴淞高程18.4米,相应设计坝高14.4米,坝长325米;副坝3座,总长532米。泄洪工程由侧槽式溢洪道组成。堰顶高17.0米,溢流堰长35米。导流输水工程由标准圆拱直墙式隧洞组成,长102米,洞径2.5米。同时改线重建镇大公路1.7公里,725粮库运输线改线重建1.76公里。配套建管理房、仓库和库区绿地。工程于1988年11月开工,1992年完成。总投资2000万元,完成土石方61.98万立方米。
  灵峰水库 位邬隘乡先锋村。集水面积1.58平方公里,正常蓄水高程40米,蓄水量96.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17311亩。
  大坝位灵峰寺山下岙口,为粘土心墙坝,坝高21.5米,顶高42.5米,底长210米,顶长288米,面宽2.4米,坝后脚趾设置棱柱体排水设备。大坝地质属陆相冲积,右岸坝头为主溪坑通过,4~7米处为密实砂卵石;左岸坝头为山坡黄泥洪积,结构紧密,含泥量较多,渗水量极微。放水涵管为钢砼管涵,内径50厘米,管长108米,管底进口高程21.5米,出口高程20.42米,进水口置60厘米直径铸铁斜插门1扇,用圆钢接杆螺旋启闭。溢洪道为侧流堰,进口宽度20米,堰顶高程40米。防浪墙未达到浆砌高1米的设计标准,现采取控制蓄水措施。
  工程于1958年12月动工,1960年9月,因未开临时溢洪道,洪水漫顶决口垮坝。1979年5月溢洪道侧槽段山坡塌方4000立方米。后在塌方段岩脚筑浆砌块石导墙,长25米,高10米,以防浪墙工程质量低劣,采取返工补救措施。至1979年12月,共完成土方23.7万立方米、石方4500立方米、砼550立方米。投放劳力60.5万工。总投资11.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7.7万元,自筹3.5万元。
  瑞岩寺水库 位紫石乡岭下上李家,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养鱼。集水面积5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309.2万立方米,相应水位33.94米高程,正常蓄水位33米高程,相应库容277万立方米。灌溉紫石、柴桥、霞浦3个乡镇面积39964亩。坝后有茶园14.8亩。库内养鱼水面426亩。
  大坝为粘土心墙坝,地面高程15米,坝高21.5米,坝顶高程36.5米,顶长338米,面宽4米。大坝迎水坡坡比1:2。坝坡内外均砌石护坡。坝后脚趾设置棱柱体排水设备。坝基为陆相冲积,左坝头河底为主溪坑通过,结构紧密,含泥量较大,渗水量极微;中段和右坝头基全部为黄隔土。两岸坝头地质岩石出露,施工时清理至新鲜岩石,并打嵌槽与黄泥心墙紧密结合。放水涵洞为浆砌条石拱涵,长105.1米。1958年施工时水泥缺乏,用樟树脑浆拌黄泥作浆砌条石胶泥。1959年冬返工拆建,用高标号水泥浆砌条石拱涵,洞径1.4米,洞底进口高程16米,出口高程15米。进水口置50×60厘米铸铁斜插放水闸门2扇,最大输水能力4.7立方米/秒。泄洪洞为控制式浆砌块石拱涵,洞径4×5米,洞长48米,洞底进口高程19.5米,出口高程18米,进水口安装1.5×3米,钢砼控制闸门2扇,用圆钢接杆螺旋启闭,最大泄洪量为100立方米/秒。1989年又开凿敞式侧流堰溢洪道1条,堰长20米,堰顶高程33米。1991年9月竣工。
  工程于1958年9月动工,1960年9月大坝筑至5米时堵口。1964年12月修正大坝高度为22米,并于右坝头建泄洪洞及进水口排架。1965年6月建进水口钢砼深孔闸门,1979年改为电力启闭。1981年12月大坝心墙部位纵向裂缝,经开挖处理,并筑浆砌防浪墙,高1米。1989~1991年新开侧流堰溢洪道。1991年止共完成工程总量土方41.96万立方米、石方6.1万立方米、砼480立方米。投放劳力80.1万工。总投资12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2万元,自筹32万元。库区淹没耕地450亩,移民27户、134人。
  王家麓水库 位紫石乡,以灌溉为主,结合养鱼。集水面积1.75平方公里,总库容量118万立方米,相应水位高15.1米,正常蓄水位高14.25米,相应库容100万立方米。灌区与瑞岩寺水库属同一体系,有茶园8.4亩,养淡水鱼260亩。
  大坝原为均匀土质坝,1973年改为斜墙坝。坝高15米,坝顶高程17米,坝顶长298.5米,宽5.5米。坝后设置斜卧式反滤层,从6米高程至3米,坡比1:1.5,大坝基础0.3~5米以下全为黄隔土,经灌水试验基本不渗。钢砼涵管,管径0.45米,管长60米,管底进口高程2米,出口高程1.4米。进水口置长40厘米铸铁斜拉插板门1扇,用圆钢接杆斜卧于山坡上,采用涡轮式人力启闭机,最大输水能力0.62立方米/秒。溢洪道为宽浅式,进口宽度12米,设计底高程12米,并在渐变段9米处建控制闸门1孔,闸孔净宽2米,门顶高程14.25米,底高程12米。钢砼平板闸门,用钢螺旋启闭。两边用浆砌块石连接成滚水堰,堰顶高程与闸门顶同高。
  工程于1958年10月动工,1960年12月堵口。1964年蓄水后,在坝身9米高处有局部呈水平线状渗漏。是年6月大坝渗漏处理及渡汛溢洪道施工。1965年12月对左右岸坝段包黄泥加固。1966年5月库水位升至11.3米时,开始加高溢洪道并建控制闸门。1973年9月再次修漏加固,1974年2月全部竣工。完成工程总量土方13.3万立方米、石方3800立方米、砼18立方米。总投资2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补助5万元,自筹20万元。库区淹没耕地264亩,拆迁房屋5间,移民1户、5人。
  红山水库 位三山乡龙潭岙,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集水面积2.8平方公里,总库容160.1万立方米,相应水位高程36.16米,正常蓄水高程33米,相应库容122万立方米。灌溉面积3450亩,暴雨时可拦蓄山洪,减轻稻棉和盐场洪涝灾害。坝后建30千瓦水力发电站1座座。
  大坝为粘土心墙坝,设计坝高26米,坝顶高程36米,地面高程10米,坝顶长215米,面宽4米,块石护坡,坝后脚趾设置棱柱体排水设备。坝基地质,左坝山头系滑坡群属溶凝灰岩,采用砼盖板处理,防止绕边接触冲刷;右坝山头心墙部位同属溶凝灰岩,但较左边完整,节理较发育。心墙截水槽位河谷溪坑冲积层上,3米以上为较松散砂砾石层,3~6米为较密实砂砾石层,6米以下为含泥较多夹少量砾石的密实层。放水涵洞为浆砌条石拱涵,长99.13米,洞身断面高1.75米,拱半径0.75米。进水口安装50X60厘米斜插放水闸门1扇;直径40厘米发电放水闸门1扇。洞内侧墙边置钢砼压力水管1条,接水力发电站,装机容量30千瓦。溢洪道为侧流式,进口宽35米,堰顶高33米。设计洪水位34.34米,校核洪水位34.67米。
  工程于1970年8月开始清基开挖截水墙嵌沟。:1971年3月涵洞挖基。1972年5月大坝达4米时堵口。翌年4月安装进水口启闭机。1977年4月大坝筑至17.5米时开挖永久性溢
  洪道。同年8月水电站安装完成。1978年7月23日大坝达到设计标高36.5米。1979年8月第10号台风后,堰端靠山坡侧山体滑坡塌方。翌年5月筑浆砌导墙挡土。至1982年上半年,大坝、溢洪道、放水涵洞及电站、管理房等配套设施全部竣工。至1981年8月共完成工程总量土方32.4万立方米、石方19976立方米,投工67.1万工。总投资112.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4.59万元」自筹20.9478万元,余为投工折款。库区淹没耕地47.21亩。
  第三节 协作建库工程
  三溪浦水库 位鄆县东吴村上游,2公里处,集雨面积51平方公里。1958年秋由鄆县组建工程指挥部,同年9月动工。镇海县长山区按受益田亩共同参加建设,工程于1963年基本告竣。总库容量334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410
  万立方米。与东钱湖和横溪水库组成同一灌溉系统,灌溉郵县、奉化、宁波东部和镇海等40万亩农田,统称为东钱湖灌区。大坝高24.64米,坝顶高程36.72米;坝顶长339米,顶宽6.2米。溢洪道设于右坝头,为曲线型实用堰,堰顶高32.63米,堰长120米,最大溢洪流量1483立方米/秒。泄洪洞置右坝头,呈马蹄形,洞径4×8米,洞长87米,洞口堰顶高32.7米,最大泄流量293立方米/秒。输水洞呈马蹄形,洞径3米,中套直径1.2米压力管,发电机410千瓦,洞长93米,最大泄流量20立方米/秒。启闭机(2孔)为3台涡轮式,电动启闭。完成工程总量土方212万立方米、石方20.1万立方米、砼2040立方米,投放劳力250万工。总投资395.65万元,其中国家拨款379.23万元。1967年6月组成东钱湖灌区管理委员会,由3县1市政府部门和有关灌区的23个公社、255个大队共同选举产生。
  亭下水库 位奉化县溪口区亭下。水库集雨面积176平方公里,库容总量1530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9800万立方米。建成后减轻鄞奉平原40万亩农田洪涝威胁,补充下游奉化、鄞县和镇海3县67.4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大坝为砼重力坝,坝高75米。坝后电站装机4000千瓦,年发电量1210万千瓦时。1977年7月开工,1979年1月由奉化、鄞县、镇海联合组建亭下水库指挥部,统一协调指挥建库工程。概算摊分镇海水量为2433万立方米,投工179万工。镇海县由长山区、柴桥区投工,大碶区负责配套工程育王岭隧洞开凿。长山区出工51万工,大碶区出工673835工,柴桥区出工606165工(含大榭乡出工22150工)。工程于1979年7月动工,由于省水电工程三处施工机械投入增强,耗用民工数大为减少。1980年8月镇海县实际投工66.7246万工,即完成应负施工任务。1983年5月18日下闸封孔蓄水,1984年4月竣工。工程概算国家投资3438万元。灌区管理采用代表大会制,由市、县有关部门和地区代表及水库、灌区管理部门负责人组成,并设灌区委员会,下辖肖镇、东江、育王岭3个管理所。常年可用补充水量8509万立方米。分配奉化县34.31%,即2928万立方米;鄞东南片(含镇海县长山区和奉化县方桥乡部分农田)45.12%,即3839万立方米;镇海县大碶、柴桥片(含大榭乡)20.47%,即1742万立方米。放水时间定于7月11日~9月5日,届时将应补充水量放入有关各县。
  第四节 水库小电站
  塔峙新路岙水库电站 1960年建成。装TSWN151-6的100千瓦交流同步发电机1台,配套HL-WG-35水轮机,100千伏安升压变压器1台。1970年并入电网。1975年增装2号机TSWN59/29-6的100千瓦发电机1台,配套HL-WG-35水轮机。升压变压器调增为240千伏安1台。
  塔峙石门水库电站 1973年2月建,并网发电。装TSWN42.3/25-6的40千瓦发电机1台,配套HL300-WG-30水轮机及50千伏安升压变压器1台。
  塔峙城湾水库电站 1975年5月建,并网发电。装TSWN59/28-8的100千瓦发电机1台,配套HL300-WJ-35水轮机及135千伏安升压变压器1台。
  三山红山水库电站 1978年6月建成,并网发电。装TSWN42.3/19-6的30千瓦发电机1台,配套HL210-WG-20B水轮机及50千伏安升压变压器1台。
  汶溪三圣殿水库电站 1974年5月建成,并网发电。装TSWN40千瓦发电机1台,配套HL300-wJ-35水轮机及50千伏安升压变压器1台。
  三山梨园地水库电站 1960年建站。装8千瓦发电机1台(1974年改为12千瓦),40型旋桨式水轮机1台。
  紫石狗头颈水库电站 1971年建站。装10千瓦(1974年改为12千瓦)发电机和30型旋桨式水轮机各1台。
  紫石上龙泉、下龙泉水库电站 1971年建。装10千瓦发电机和30型旋桨水轮机各1台。
  共同和俞水库电站 建于1974年。装10千瓦发电机1台,40型旋桨式水轮机1台。
  十字路水库电站 建于1986年。装SFW-100/6型100千瓦发电机1台,HL-260-WJ-35型水轮机1台。
  第四章 硬闸堰坝
  五代置县建城,在城东隅筑王家禊。历代在滨海临江处为拒潮泄水筑碶,在内河要口为节制淡水筑堰闸。闸旁置过船设施,称堰头或坝头。民国《镇海县志》载现县境内历代建模101座、闸17座、堰84座。1954年自慈溪县划入镇海县部分建有闸6座、堰13座,共221座。各硬闸因水利建筑变化而变化》1958年后,姚江蓄淡,众多水库建成,各水系骨干河道开掘,大多内河堰闸失去节制作用而废弃;沿海开展标准塘建设后,将原有小孔径的碶闸兼并或改建,并由现代化大闸取代。现有排水流量百立方米/秒以上有澥浦大闸、清水浦大闸、淡水大闸、下三山大闸和东碶5座及过水流量10一100立方米/秒之间、净孔径2米以上硬闸191座。
  化子闸又名化纸闸,亦称关潮闸,位长石乡黄杨村安乐寺西首,原址在安乐寺前三江口,
  宋宝祐间建。其后时有废兴,乾隆、嘉庆时县人戴质明、郑国祯、陈维彪先后捐修。光绪初灵绪乡陈鑑科同子兴熙、绍唐、孙廷饪出资重建。姚江大闸未建时,江北10多万亩农田灌溉主要水源依靠姚江潮水顶托上溯,经丈亭后江过茅洲、化纸两闸达县境。1959年姚江蓄淡后,江北地区河流与姚江连成同一水系,化子闸由关潮转为进水节制闸。1959年12月拆除老闸,于上游10。米处重建新闸。闸孔4孔,总宽度9.73米。基础采黄泥垫层调包,木质插板闸门,人力启闭。总投资2.23万元。1986年10月至1987年8月重新拆建为2孔闸,每孔净跨5米,钢砼闸门,电力卷扬机启闭。投资21.6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1.6万元,
  泗港闸位宁波市洪塘周家村,又称泗港江闸。宋开庆间废。清道光、同治中里人居兆康妻与费泩等先后重修。闸3孔,总宽度9.38米。木质插板闸门,人力启闭。该闸引丈亭后江淡水入内河,灌溉原慈溪县费市、洪塘和镇海县骆驼、庄市等地区。1954年3月由宁波专署水利局投资,镇海县负责修理加固。姚江蓄淡后泗港闸失去作用。
  澥浦大闸 位澥浦镇东首,岚山东南嘴,实际控制流域面积114.7平方公里。设计频率采用20年一遇,过闸流量153立方米/秒。主体工程有排水闸1座、3孔,每孔净宽6米。钢砼叠梁式平面闸门,门顶高程(吴淞标高,下同)4米,闸底板高程0米。上游最高水位3.6米,最低水位1米;下游最高水位4.8米,最低水位-0.5米。闸门启闭采用电动卷扬式25吨3台。大闸配套工程有从澥浦闸右岸闸墙至下岚山嘴老塘。新围塘1条,长600米,面宽4米,顶高7米,块石护坡;在岚山万弓塘河中,建节制闸1座,单孔,孔径3.5米;自三七房三江口至大闸新开排涝主河道长2000米,河底宽35米,面宽56米,并建净跨30米人行桥6座。1964年2月动工,1965年4月,大闸主体工程和600米新围塘、岚山节制闸、内河闸口至澥浦二桥的新开河道等附属工程全部竣工。同年11月,排涝配套第二期工程开河、拓河、拆阻水桥梁、拆街屋以及拆建、改建、新建桥梁、桥闸等配套工程开始,1966年完成。同年冬至次年春,第三期工程疏河5008米,拆建阻水桥梁46座。1967年后又拆建三七房和余严公路桥。至1973年完成土石方43.5万立方米,出工37.23万工。总投资达110.6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6.08万元。损失土地400.66亩。
  五星闸 位湾塘殿跟大小北浃塘和楼家滩塘间,1951年建。2孔,每孔径2.5米。1956年后因外海泥涂淤积升高无法排涝而废。
  新泓口闸 位湾塘南泓村,1964年利用老塘基新建。2孔,每孔净径2.5米。1974年浙江炼油厂在闸外筑海涂水库,加剧闸外出水浦淤积。1977年将闸外移,仍为2孔,每孔净径3米;闸旁增建电力翻水排涝站1座,装机5台,总容量400千瓦。投资24.76万元。
  湾塘棉区节制闸 1963年建立湾塘棉区后,与稻区交界河道处先后设置节制闸10座。
  张〓(新)碶 老碶位前大河右岸,离庙桥250米,建于宋。3孔,中孔宽1.4米,边孔各为1.2米。碶旁有过船堰,土塘时坍时筑,不时拔船,致塘缺低于碶门。1951年在张〓碶村东南江塘内建新碶,钢砼结构,2孔,用钢螺旋启闭。新挖白龙洋至闸口排水河,长450米。当时碶底定位太高,经水流冲刷,基桩暴露,危及碶身。1957年12月在东首又新建张〓碶1座,过去两碶俱废。新碶采用无桩基础设计,3孔,每孔净宽2.5米。钢砼闸门,设计碶底高程为0.3米,内河正常水位3米,外海最高潮位4.2米,最低0.7米。闸门电动启闭。闸主体工程于1958年底竣工,完成土方5000立方米,石方500立方米,投工10400工,投资3.7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6万元。同时又拓宽白龙洋至闸口引河,长380米,面宽36米,土方4.18万立方米,投工20900工。1963年12月排涝系统配套工程动工,拆宽双桥、万嘉桥、大市堰、迎师等桥12座,次年8月竣工。完成土方10253立方米、石方2004立方米。投工34843工,投资7.57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09万元。同年在石塘下村新建吉庆桥节制闸1座,净跨3米。
  东门浦碶闸 位城关镇东门外。旧名王家碶,五代置县建城时建。明永乐间为防倭匪登掠塞浦堵闸。光绪二十七年(1901)县人王人〓、王以劳、盛炳纪、陈脩榆、包康年、郑世椿等疏城厢内外河道并开复东门浦以兴水利,设碶3眼,每眼阔1.4丈。在桥拦石镌“第一山浦气1952年作勾缝等修理,投资288万元(旧人民币)01963年冬重修,改建为钢砼机械启闭闸门。1974年后填城河为路,建有下水道,城区污水由泵站排出。
  清水浦闸位清水浦西侧。设计闸门4孔,每孔净宽6米,总宽24米,闸底为一1米(吴淞标高)。内河最高洪水位3.6米,最低枯水位1米;下游外江最高潮位4.97米,最低潮位0.3米。排涝流量123立方米/秒,采用4台启闭力2×25吨的卷扬机启闭。主体工程1978年6月
  动工,1982年完成。完成土方55447立方米、石方868立方米、浆砌974立方米、砼及钢税共2075立方米,投入人工123663工。总投资99.62万元。因上下游预留坝坡未曾开通,水闸未能发挥效益。大闸工程由骆驼区水利管理站留守管理。1990年6月至1991年7月重建清水浦大闸配套工程,开挖闸前新河624米,河面宽48.8米,底宽32米,河底标高-1.00~-0.5米;疏拓河道10.9公里,在闸下游新建抛石海埃,改建大小桥梁共21座,其中含镇宁公路勤勇桥。共完成土方14.8万立方米,完成投资359万元。
  义成禊位小港镇。嘉庆二十年至道光九年(1815〜1829)乡人胡钧、乐涵建,长10余丈、15孔,耗费一万二千贯。自发起至工成,皆岀于“义"字,故名。I960年改15孔木质插板门为钢税闸门,用螺旋杆机械启闭。1964年7月凿除义成碶闸底鑑。1965年12月疏竣排涝河道,并拆建阻水桥梁25座,碶外掏浦,设计通过流量90立米/秒。1968年在下游浹水大闸建成后,仍保留义成硬作为第二道防线。1979年拆除义成碶水泥碶门板和螺旋杆启闭设备,改为交通桥,并拆除硬旁过船堰坝,改建2.5米拱形桥,以扩大排涝流量。
   浃水大闸 位小浃江尽端,利用笠山与气象台之间有利地形开凿闸基,使闸身屹立基岩上。闸门出水口60米处即甬江主航道。闸门10孔,每孔净径2.5米,闸底高程0米(吴淞标高),排洪流量140立米/秒,担负鄞东南小浃江水系35万亩农田排涝任务。以2台10吨电动葫芦行车启闭,1972年改为螺旋杆机械启闭。工程总投资13.22万元,其中国家补助8万元。1966年11月筹建开工,1963年竣工。1972年疏竣闸外浦道至甬江口航道段,并拆除影响大闸排涝的船运码头等障碍物。
  王家洋闸 位江南乡王家洋。1978年冬建闸,1979年8月竣工。3孔,孔净径2.5米,钢砼平板闸门,电动启闭。国家补助1.7万元。
  下三山大闸 位新碶下三山,为改善大碶地区岩、泰河水系洪水排泄而建,1966年11月筹备开工,1968年竣工。14孔,每孔净径2.5米。闸底高程0米(吴淞标高),采用2台10吨电动葫芦行车启闭,1972年改为螺旋杆电动启闭。设计最大排洪流量为233立米/秒。总投资23.4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2万元,投工14万工。同时利用开凿闸基石方,围垦新碶东西两塘,面积2300亩。
  大闸附属工程有下三山航道冲淤闸1座、2孔,每孔净径3米,设计排洪流量28.6立米/秒;新挖航道570米,面宽30米,底宽17米;船舶停靠码头2处,每处长15米;防浪堤300米,堤高7米;大闸引河1条,长300米,面宽100米,汇合岩、泰两河,拆建上游河道阻水桥梁14座。
  算山碶 位高塘算山村,乾隆《镇海县志》记称算山浦碶。年久失修,碶底漏水,排泄不畅。1956年重建,拆除原有2孔小碶,凿低岩石碶底,扩大为5孔,每孔净径2.5米,钢杆螺旋启闭,投资2.7万元。疏竣上游从芦山碶至算山碶河道5600米,1957年完工。1963年冬拆建阻水桥梁11座,建9~12米单跨钢梁桥10座,中碶建双孔×12米钢梁桥1座;疏竣沿山河、沿塘河及中河等3条,长2万米,土方13万立方米,国家投资3万元。
  东碶 位新碶街上,原名太和碶,建于清雍正年间。5孔,每孔净径2.2米,闸底标高为吴淞1.14米。光绪九年(1883)七月飓风坍塌,颜汝熊、周遵等禀请修筑。1886年冬全碶倒坏,周家熊、叶振六、顾廉等募集经费重修。1976年2月拆除老东碶、改建为5孔,总净宽19.7米,钢螺旋启闭,中孔可通船只。国家投资5.5万元。1975年新碶西塘建成,是碶成为交通桥。
  举子碶 位新碶举子山麓,建于1954年。3孔,每孔净径2.5米,碶底高程1.2米(吴淞标高),桥面用块石砌筑拱桥。1964年增建3孔,每孔净径2.5米,钢螺旋启闭。下三山大闸建成后成为内河碶。
  岩新碶 位新碶凉亭跟,下三山大闸建成后,废除旧有备碶、三眼碶、新碶,1970年新建岩新碶,3孔,中孔通船,净径3米,边孔净径2.5米,用葫芦起吊。1977年冬岩河整治后失去效用。
  穿山碶 位柴桥穿山。始名通山碶,北宋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任鄞县令时开凿,阔3.6丈,高3丈,称穿山老碶。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里人刘怀瑸、怀瑛建穿山旱碶于老碶左,阔7.8丈。后因涂涨过半,光绪六年(1880)移址山麓凿岩立柱,改建二门,阔6.1丈,高1.1丈,名曰新碶。解放时,原碶2座、5孔年久失修,排水不灵,石磡漏水严重。1953年1〜5月拆除老碶,凿开中间小山,新建7孔新禊1座,每孔净径2.5米,碶底高程1.23米(吴淞标高),钢杆螺旋启闭。总造价4.90万元。完工后,内河水位提高20厘米,增加抗旱能力it)天,1966年木质闸门板改制为钢丝网插板式。1972年改人力机械启闭为电动启闭。
  大湾模位穿山大湾塘,1976年春兴建,2孔,每孔净径2.5米。国家补助2.4万元。
  青龙碶位三山。老硬3孔,解放初期曾修理加固。1964年4月在原碶旁增建新碶1座,3孔,每孔净径2.5米,碶底高程0米(吴淞标
  高),基础用黄泥垫层调包,钢雖底板,钢螺旋杆启闭。总投资3万元,国家补助1.8万元。
  郭巨大禊位郭巨新破头。始有大涂碶建大涂塘上,郭巨大塘围垦后,1969年外移老碶,在西塘角山嘴新建3孔,每孔净径2.5米,闸底高程0.1米(吴淞标高),钢螺旋杆启闭!国家补助2万元。
  上阳外三眼碶位上阳道头,1953年建。3孔,每孔净径2.5米,闸基为岩石基础,闸底高,程0.5米(吴淞标高)。1976年木质闸门板改为钢砼平板。国家补助1万元。
  附:解放前后废弃的主要碶闸
  黄沙闸 位骆驼下河村旧慈镇交界处,宋隐士潘昌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知县何愈重修。闸在解放前已弃,60年代拆除旧闸,新建钢砼拱桥。
  姚郎堰 位骆驼桥北首西大河旧慈镇交界处,俗称堰头王,建有人力绞车过船坝。1959年姚江蓄淡后掘除建交通桥。
  贵胜堰 位骆驼街前中大河上,贵驷桥刘氏建。始筑借邑港东,清时迁建骆驼桥,启闭闸门与过船堰坝配套。1959年姚江蓄淡后改为交通桥。
  大寺堰 位大市堰村中大河上,启闭闸门与过船堰坝配套。1922年重修。1959年姚江蓄淡后改建为交通桥。
  东冈碶 位枫林东冈碶村。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知县宋继祖始建东冈老碶。碶以上为河,其下为江,灌溉农田1.3万余亩,且能防倭直入。万历间在老碶400步处筑新碶。万历三十一年(1603),鄞令魏成忠增筑新碶为13孔。清康熙二年(1663)重修新碶,嘉庆十三年(1808)下游燕山碶完成后成为内碶。
  燕山(蟾山)碶 位小港长山村。嘉庆十二年(1807)七月,里人徐起南、起达攻山凿岩为基,仿东冈喫式,建碶13丑,旁立小堰,北筑洪水塘10余丈,以固碶身。次年三月竣王,自东冈碶至燕山禊段10余里江道变为内江,两岸斥卤皆成沃土。道光九年(1829)下游义成碶建成后,燕山碶亦成为内碶。
  王公堰 位大碶搀头。始记于明嘉靖《定海 县志》,旧系土堰,康熙十年(1671)知县王元士改筑石堰,故称王公堰。康熙、雍正年间均曾修葺。50年代坝废。但因岩、泰河水位高低不能沟通,阻水石堰尚在。
  泥堰头 位陈华铺。宋《宝庆四明志》记称“坉埭堰,处泰河、芦江河间。以泰河地势低于芦江30厘米,故置堰节制”。1974年象头张芦江进水闸建成后废。
  第五章 围垦 整地
  第一节 海涂围垦
  围垦 镇海古称海墉之地,有“唐涂宋滩"之说。由于长期受潮汐作用,泥沙淤积,自澥浦择山起,南经牌门头、沙河头、憩桥、后施至沙头庵,形成弧形高脊地带,其口向北,蜿蜒30余里,海拔高程2.8〜3.2米(黄海高程),高出周围1米左右。古人趋地形之利,筑堤御潮。唐宋时已建有土塘。南宋淳祐八至十年(1248〜1250)间,郑清之《治水判官黄公祠记》云:“治北走二舍,则庄北村(约今憩桥至沙河一带)之新土塘也;稍北则武功村(即今牌门头至澥浦一带)之和尚塘也……。'‘后海涂外延,明中叶在宋塘外另建灵绪塘,亦称万弓塘。古塘改为通道,即今始自沙头庵,经俞范、后施、王家团、憩桥、沙河头、牌门头、塘路沿通潺浦的大道,泛称官塘路。清初灵绪塘塘圮河淤。康熙十五年(1676)浚塘河以土筑塘,直至潺浦,与宋塘相隔400余年,陆域向东延伸1000〜1600米。清代以来,万弓塘外海涂继续淤涨,特别是1914年三北轮埠公司在伏龙山东嘴建码头,向东海展伸石堤1500米,回潮受阻,加速镇北涂淤积。清末民初,在万弓塘外陆续修筑大小北浹塘、楼家塘、刘家塘等第三道海塘。解放后,又续修第四塘、第五塘。今镇北涂第一线海塘离南宋古塘均距约3公里。
  大碶、柴桥间广阔平原唐宋时皆是东海滩涂。北宋庆历年间,王安石凿山筑碶,围堤拒咸,为江南地区围垦之始。嗣后又筑王公塘,300余年后明嘉靖年间筑千丈塘与宋塘平行,南距宋
  塘3000余米。塘区中心1.3万亩习称泰邱涂田,今地标高程仅0.2~1米,低于周围1~2米。同期,向北续建金公塘、石高塘等第二塘。又隔200年至清雍正年间修筑永丰塘,南距明代古塘近2000米,乃北展第三塘。自此,王公塘外滔滔之下洋,遂成陆域。清末民初,在永丰老塘外续筑久丰、永稔、穗丰等第四塘。新中国成立后,在老塘外又陆续修建五丰等塘。70年代后期,在“农业学大寨”号召推动下,大规模筑塘围垦,建成西起算山碶,向东延至下三山、礁碶、镇东至大湾山的统一塘体,向北扩展为第五塘。至今沿金塘港之第一线海塘,离宋古塘平均'相距约5.5公里。
  郭巨地区和诸岛海塘,大都建于清代中晚期。梅山岛古代仅岀露6座孤山。清顺治年间才有人傍山居住。乾隆、嘉庆年间首建海塘,造地800亩,始为岛乡奠基。后陆续筑塘围地,至民国初期,境区面积扩至17.9平方公里,至1985年面积已达32.7平方公里。
  解放初期,公安部门在俞范和新暧、霞浦镇东等地围建农场。农业合作化期间由大榭、三山等地利用解放前被毁塘基修复垦殖。1958年宁波市部分知识青年在梅山岛围垦5000亩滩涂建盐场。至此全县共围垦8222亩。1964年城关镇、临江公社、县棉场和棉丰、南泓等大队以及三山、昆亭、大榭、.郭巨、新碶、小港等地先后围垦14775亩。但受行政界域制约,涂源开发不够合理。70年代实行统一规划,打破区社界限,组织联合经营。1970年江北地区10个公社联合组织江北围塘工程指挥部,全线围垦镇北涂,围塘12800米,围垦面积18000亩,塘线处吴淞高程0.5米左右,为镇海历史上最大围垦工程。江南地区相继开始,至1974年,自算山碶,经下三山大闸、北仑港码头、养志、大湾碶直到大湾山全线12.29公里,由6条塘衔接,围垦面积14150亩。新碶和霞浦个别地段塘线处吴淞高程2米左右,使金塘水道以南岸线形成完整闭合区。处昆亭、三山的梅山港湾涂滩,自猛风山嘴经笠帽礁、洋沙山到青龙碶,围塘计8400米,围建昆亭东、西盐场和三山盐场,面积10300亩。70年代梅山岛围起七姓涂盐场计4760亩,梅东、大兴、搀里3个新围盐场3305亩;大榭岛亦先后围起北渡勤丰塘1200亩,榭北红丰塘625亩和孚竹永丰塘530亩;70年代全县共计围垦面积61157亩,占建国后围垦总面积79.3%。80年代转入加固配套阶段,新围垦面积不多,至1983年围垦2972亩。
  解放以来至1983年,全县围垦海涂87126亩,比原有耕地404910亩增长21.5%;按农业人口平均人增加土地0.22亩。累计完成工程土
  方107.87万立方米、石方64.73万立方米,投放劳力604万余工,投资4356万元(含民工建勤),其中国家投资补助474万元。所围涂地,边配套建设,边垦殖利用。1985年种植粮棉共计30945亩,发展柑橘300多亩,建盐滩晒盐16761亩(含梅山盐场5000亩),为镇海港、石化总厂、镇海发电厂、北仑港、北仑港发电厂等大工业用地26750亩。
  海涂资源围垦线逐渐外移,潮汐及海涂淤积随之变化。镇海港区向游山延伸后,后海一带海涂从游山至澥浦泥螺山已淤积成涂,泥螺山吸粮港落潮时已可涉步通过。据初步调査,镇北涂尚有涂源52880亩。据三山围垦开发工程设计,自洋沙山往西接鄆县联胜塘,长3200米,无潮流冲沟等不平整地貌,可围面积9172亩。梅山西部自七姓涂盐场围塘后,塘外海涂向西扩展,面积8.254平方公里,约12380亩左右。上阳童家山至昆亭猛风山嘴的干岙海涂,成涂多年,面积近3000亩。全县合计可供开发涂源77432亩。(参见《自然环境》第二章第四节)
  第二节 平整土地与园地化建设
  1958年冬,“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时土地平整共拆迁平原耕地坟墓12万余座,并开始与机灌渠道配套的并丘工作。1964年县水稻良种场进行平土地、整田块、岙渠路的园地化建设示范,带动附近联勤、金东、余三等大队。后庄市公社每年以挑坟墩、填漕塘、平土地作为冬季生产主要内容。塔峙公社杜家、吕鑑大队,挑高墩、填洼田,改造泰邱涂田,坚持数年。1977年县府在耶隘建五七大学和农业丰产販试点,集水利、农业、交通等部门,搞园地化示范,定出标准:排灌分线,互不干扰,田块大小每块2.5亩,长66.7米,阔25米,南北方向,河、路、
  桥全面配套,并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至1979年全县曾建成园地化面积211580亩,占应建面积412750亩的51%;建机耕路316条,长度258.93公里,形成田成方,路成网,以适应机械化耕作和科学种田。
  第六章 机电排灌
  镇海农田水利灌溉历来依靠人力畜力龙骨水车,山区则利用溪流,并有少数拗棚提水。1933年冬庄市浚河,租用轧米船配带水泵排水,为县境机械提水之始。解放前,庄市老鹰湾种田大户叶连升一度利用米厂动力抽水,遭农民反对停用》1947年江北地区引入少量柴油机水泵,用于抗旱翻水。1951年春,庄市镇、临江乡农民利用米厂动力抽水灌田,同年8月庄市区水利会组织8只轧米船在骆驼、贵驷翻水抗旱,效果显著。此后机电灌溉发展迅速。1958年县内主要产粮地区基本实现机电灌溉。1958年前后柴油紧缺,曾陆续发展煤气机50台左右,以柴片为
  燃料,使用不便,且影响山区育林,1965年后全部淘汰。1966年进行电灌基建,1977年全县实现电力排灌。
  第一节 机灌
  1947年镇海县农会从上海善后救济总署购入10余台柴油机,有“哈莱脱”,称红车,功率4.48千瓦,配6×6水泵;“帕墨尔",称蓝车,功率5.97千瓦,配8×6水泵。在沙河乡用于内河翻水。
  1953年大旱,全县曾有8台抽水机投入抗旱。1954年首建国营长山抽水机站,庄市、骆驼、大模、柴桥等地亦先后建立区抽水机站。1958年各社机埠统一归站,组织联灌。是时,全县有抽水机186台、1575千瓦,其中柴油机100台、736千瓦,电动机38台、423千瓦,机灌面积18.55万亩。1961年贯彻“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政策,各集体抽水机站仍归生产大队管理。1964年成立霞浦、白峰两公社抽水机站。1965年底全县有抽水机612台、6125千瓦,其中内燃机462台、3414千瓦,电动机150台、2711千瓦,灌溉农田29.55万亩。1970年前后各公社抽水机站先后撤销。柴桥区抽水机站改办县第二农机厂,大碶区抽水机站改办为江南水利电力机械修造厂,骆驼区抽水机站改办为江北水利电力机械修造厂。
  国营长山柚水机站1954年8月筹建,翌年1月3日动工,5月1日运行。建固定机埠7座,船机1艘,柴油机8台、129.8千瓦。渠系配套,灌溉长山、枫林、下邵3个乡、12个行政村的13770亩农田,投资97280元,配机手14人。1956年增设固定机埠2座,抽水机2台、5.3.7千瓦。其中王家溪口1座,灌溉青峙乡农田3000余亩。1970年更名县水利电力机械修造厂,1974年改县长山机电排灌站。1982年撤站,财产转让给有关受益大队,大石门、王家溪口两机埠归县机电排灌站管理。
  青峙渠道工程西起小港王家溪口,东至林唐入青峙河。原为低丘山坡,长1150米。1955年11月由县、区、乡、村共同组建工程委员会组织开工,翌年7月竣工。共开山凿渠挖土方49157立方米,投资56751元,其中国家补助8688元。1965年扩建原有机埠,安装东方红54内燃机1台,配16英寸泵,1974年改建电力
  翻水。1989年更新原有设备,安装26英寸泵2台,配电机75千瓦2台;14英寸泵1台,配电机15千瓦1台,投资62万元。
  大石门机埠位枫林乡大石门„1964年12月开工,建机房4间,装机20英寸泵1台、16英寸2台,配套内燃机44.8千瓦1台、40.3千瓦1台,29.9千瓦1台。开挖大石门河道,建节制闸1座。1966年2月竣工。1975年春改换电动机。1991年底实际装机口径400,500毫米水泵各1台,配电机40千瓦1台、55千瓦1台。
  第二节 电灌
  1951年春,庄市德源米厂的11.2千瓦电动机在碾米空隙带动8×6水泵抽水,灌田300亩,为镇海电动抽水之始。农业合作化后,庄市、骆驼、贵驷集镇附近逐步发展电力灌溉。1961年抗旱,釆用电力翻水。1965年华东电网电力输入,成立县电力建设委员会,规划农灌电网岙局。1966年3月施工,建成自庄桥经长石到河头张家山头的10千伏干线9940米。以后逐年配套,至1970年江北地区基本完成电灌基建,共建10千伏线路158.66公里,380伏线路223.32公里,农用变压器152台、5021千伏安,电动机1376台、4916千瓦。
  江南地区,1969年9月始建35千伏大後变电所,翌年1月竣工,当年耶隘公社电灌基建完成;1971年扩至大碶公社,1972年延伸至新碶、高塘公社。
  1972年110千伏穿山变电所在郭巨紫微岙竣工。1973年梅山盐场自筹资金架设跨江电线。当年冬季梅山公社电灌基建完成。同年7月架设从郭巨经白峰、柴桥至霞浦的10千伏干线。1974年发展长山区电灌建设,在下倪桥建35伏长山变电所,7月竣工送电;同年小港、江南、下邵公社以及塔峙公社的平原地区电灌建设亦施工完成。1975〜1976年柴桥、郭巨两区各公社电灌基建相继建成。1977年29个公社全部实现电力排灌。1979年又为外神马、穿鼻两岛供电,至此全县452个大队全部实现电力灌溉。
  第三节 翻水站
  1959年姚江蓄淡后,为两岸农田提供共计5000多万立方米灌溉水源。1961年大旱时,在梅林、李溪渡由庄市、骆驼两区分别兴建简易翻水站。至8月26日因姚江水位急剧下降,翻水站相继滑坡倒坍,1962年重建。1963年建湾塘棉区、撤庄市区并入骆驼区后,两站统称江北翻水站,其灌区统称江北灌区,受益农田18.6万亩。至1981年两站共装水泵58台,电机2347千瓦。总投资92.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1.23万元,投工67451工。1985年1月起江北翻水站转归属宁波市水利局管理。梅山、大榭两岛河浅,蓄积量少,雨季将多余积水用高扬程水泵翻水入库(包括海涂水库),夏秋抗旱时再开库放水灌溉农田。梅山岛先后建水库翻水站14座,有效翻水量209万立方米;大榭岛曹家岙水库1座,翻水量30万立方米;郭巨紫微岙水库1座,翻水量36万立方米;白峰祝家坑水库1座,翻水量30万立方米。
  压賽堰翻水站前身为梅林翻水站,建于
  1961年2月,7月14日开始翻水,日翻水23万立方米,满足庄市区6万余亩晩稻灌溉用水。梅林站倒坍后,选址压赛堰建新站,建机房16间,安装16英寸混流泵8台,受益有宁波市郊甬江公社,庄市区和城关镇,1972年增加20英寸轴流泵2台。至1981年底,装有750KVA变压器2台,28英寸轴流泵2台,20英寸轴流泵6台,16英寸混流泵13台,14×12离心泵9台;配套机电30台,1263千瓦。
  李溪波翻水站1961年8月初由骆驼区化子闸、泗江闸临时翻水站移建,受益骆驼、清河、西河、河头、长石'汶溪、觉渡、庄桥等8个公社6.3万亩农田。未几机埠倒坍。12月重新设计施工,机房14间,翌年7月基本竣工。安装16英寸混流泵5台、14英寸离心泵6台、12英寸离心泵7台,配置电机功率40千瓦10台、28千瓦5台、22千瓦2台、20千瓦1台,变压器560千伏安、180千伏安各1台。以后屡有更迭,至1981年底实际装机20英寸轴流泵8台、16英寸混流泵10台、14×12离心泵5台、12英寸离心泵5台,配套电机28台、1084千瓦,变压器750千伏安、560千伏安各1台。
  第四节 排涝站
  新中国建立后,在沿海滨江地区新建、改建大批碶闸泄洪排涝,但在顶潮时不能启闸排水,造成内涝,影响棉花生产。70年代在低洼棉区建造排涝站17座,受益面积4113万亩。
  第七章 电力
  第一节 发展概况
  县电力工业始于1917年(民国6年),先后创设于城关、柴桥、骆驼桥等集镇,均属民营。
  华明电灯公司和明明电灯公司1917年陈雍琅集股金8万元,购置62千瓦柴油发电机组1套,创建华明电灯公司于城关小西门外。不久由王步云、葛维舟等投股盘顶,但历年亏损。1921年2月因柴油机损坏,修复资金困难停办。1922年傅宗耀、王若琯等集股金5万元,于招宝山麓创办明明电灯公司,装置新45马力蒸
  汽机配35千瓦发电机3套,同年11月发电。因用户中“有势力者”虽享受军警机关用电优待折扣,仍不能按章交付电费,致历年亏损。1932年后两度改组,易名为镇海电灯公司和镇海光明电灯公司,先后向中国通商银行借款15.1万余元。1938年8月以“经费无着,煤价高涨”停办,机件设备由通商银行拆运抵押欠款。
  柴桥昭明兴记电灯轧米厂和昭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1924年胡楚贤集资4万元,购30千瓦旧柴油发电机1台,择址柴桥九间头建厂。因机器陈旧,厂址远离河口,农民轧米不便,连年亏本。4928年曹莘耕以兴记为基础,扩股集资5.25万元,另辟风打塘新址,购置40千瓦新柴油发电机,成立昭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供电范围除柴桥镇外,东至穿山,西至霞浦。1939年因资金困难,又恐发电照明招致日机轰炸,遂自动拆除停电。
  骆驼桥敦丰电灯厂 1934年楼月波等集股银1.87万元,兴办发电、轧米厂。置70马力双缸立式柴油机1台,27.2千瓦发电机1台,向附近商店和部分居民供电。1937年产权、经营权由宁波永耀电灯公司购买。
  1929年初,董杏生、叶雨庵等商请宁波永耀电灯公司投资兴建宁波白沙至庄市同义医院供电线路。是年冬竣工,向同义医院及庄市镇部分商店、居民供电照明。1937年春供电区域扩至骆驼桥、贵驷桥、团桥等地。
  解放前夕,全县除庄市、团桥、骆驼、贵驷等集镇由宁波永耀电力公司供电外,其余各地无电力供应。建国后,江北地区工农业用电逐年稍有发展,至1965年末,有75个生产大队的抽水机埠和庄市、骆驼桥、团桥、贵驷桥的粮食加工,均由永耀电力公司供电。
  1951年柴桥镇政府在薛家桥建地方国营柴桥电米厂,置25千瓦柴油发机组1套,1952年1月发电。1957年东海舰队后勤部与当地政府共建地方国营柴桥发电厂于穿山河南顾,置200千瓦柴油发电机组2套,以军需为主,兼供柴桥镇民用。1961年并入海军501厂发电站,增容为200千瓦发电机4套。1973年9月10千伏霞浦至郭巨线建成,柴桥镇改由华东电网供电。
  1954年县城久丰纱厂购置530马力柴油机1台,次年4月又置60千瓦旧交流发电机1台发电。电力除厂用外,1955年6月向城关部分单位和居民供电照明,用户约百家左右。1957年因纱厂用电紧张,减少外供电力,经县府与宁波永耀电力公司协商,7月由永耀公司投资,在久丰厂内置560千伏安变压器1台,宁波电源输入城关。1958年4月永耀电力公司另置变压器,对城关300余户用户直接供电收费。
  1959年大碶新路岙水库蓄水后,筹建水力发电站。装机100千瓦1台,1960年初供电。1975年增至2台100千瓦机组,主要供农机厂、区镇机关及部分商店、居民用电。后另装100.7千瓦柴油机1台,以供枯水期发电。1970年7月并网。60年代,小港、郭巨、三山、梅山等集镇兴办小型电灯厂,一般装机10~20千瓦,上半夜发电,华东电网到达后停办。
  1965年县电力建设委员会组成,下设电灌基建办公室,全面规划全县电力建设。1966年3月15日起从江北到江南逐年发展,1970年夏,江北地区157个大队(场)基本实现电力灌溉、电脱粒。1970年1月县内第一座35千伏大碶变电所竣工,江南地区电灌基建开始。1977年实现乡乡通电。1979年9月大榭乡外神马、穿鼻两岛屿通电。至此,全县29个公社、452个大队全部由华东电网供电。
  1966年7月宁波电力公司镇海供电所建立,1970年11月划属镇海,后称城关供电所,随着电力建设逐步发展,先后增设骆驼、大碶、柴桥、郭巨、长山供电所,担负辖区内一般电力施工、运行维护、抄表收费等工作。
  第二节 电力设施
  县内电力设施
  解放初,仅江北地区有宁波永耀电力公司6千伏线路19千米,配电变压器6台,容量不足300千伏安。1965年末有10千伏线路71.47千米,配电变压器71台、5305千伏安。1966年电灌基建开始,1970年县内第一座变电所——35千伏大碶变电所建成。1985年末全县共有110千伏变电所2座、主变2台,总容量55000千伏安;35千伏变电所13座、主变23台,总容量139900千伏安,其中用户自备8座,计14台、111750千伏安;35千伏线路7条,计长119.52公里,其中用户自备18.91公里;10千伏线路36条,计长865.90公里,配电变压器131221千伏安。
  35千伏大碶变电所 建于大碶镇饭锹山麓,1969年10月动工,翌年1月建成,7月投产。输电线路由110千伏宁波变电所出线,全长24.77、公里,安装1800千伏安变压器1台。投运后载激增,1975、1980、1984年3次增容,至1985年底,有主变2台,总容量5000千伏安,设东岙、耶隘、大碶、新碶、塔峙等10千伏线路5条。1988年110千伏大碶变电所建成投产,35千伏大碶变电所停役。
  110千伏穿山变电所原勘所址穿山,因国防需要改址郭巨紫微岙。1972年建成,属宁波电业局管辖。主变容量31500千伏安。110千伏输电线路由220千伏奉化变电所出线,经鄆县横溪到达穿山变电所。1972年建成国防用10千伏头岗线。1973年建成民用10千伏郭巨、白峰两线,供郭巨、上阳、梅山、三山、昆亭、白峰、柴桥、霞浦等地电力。1976年建成国防用10千伏穿山、神马、大榭线。1974年5月主变减容为15000千伏安。
  35千伏城关变电所1972年建于城关聪园桥,输电线路接自35千伏宁波一大樓线42号杆(鄞县五乡),跨越甬江至城关,全长13.147公里,变压器3150千伏安1台,同年8月建成。建沿江、后大、贵驷等10千伏线路3条。1975年主变增至2台,总容量6350千伏安,增建港口双回路和浙江炼油厂10千伏线路3条。1978年6月,由于110千伏镇海临时变电所建成而停役。
  35千伏长山变电所1974年建于长山区下倪桥。由35千伏五乡至城关线67号杆支接,全长3.68公里。主变1800千伏安1台,同年7月通电,有10千伏线路3条。由于江南沿江地区乡镇工业发展,用电负荷中心北移,1983年迁址陈山,并经改造,增容至5000千伏安,计2台。有江南、滨海、经备、小港、下邵等10千伏线路5条。
  110千伏镇海临时变电所为解决浙江炼油厂、镇海发电厂、宁波港镇海码头等四大工程基本建设施工用电,1977年9月建成110千伏镇海临时变电所于城关聪园桥,直属宁波电业局管辖。输电线路在110千伏宁波一余姚线望春桥附近支接,全长23公里。主变15000千伏安1台。全部费用150万元,由用户投资。有35千伏出线3路,10千伏出线4路。1979年5月因110千伏静德变电所投产而拆除。
  35千伏柴桥变电所1977年建成自110千伏穿山变电所经柴桥至大碶变电所35千伏线路,全长20.8公里。同时兴建35千伏柴桥变电所于柴桥饭甑山,主变3200千伏安1台,1978年4月通电,使柴桥和大碶变电所形成双向供电。1984年经改造增容至4950千伏安,计2台。有后所、紫石、霞浦、柴桥等10千伏线路4条。
  110千伏静德变电所 1979年4月建于虹桥,为宁波电业局直管单位。主变40000千伏安1台。有35千伏线路7条:炼油厂双回路、港务局镇海作业区双回路、宁波渔基线、骆驼3596线、镇海3591线。有张鑑、新后、俞范、庄市、沿江、清水、成油、城工、电厂、路林、鼓楼10千伏线路11条。
  35千伏骆驼变电所 1979年7月建35千伏骆驼变电所。主变2台,总容量6350千伏安。1982年增容至8200千伏安。有觉渡、河头、团桥、汶长、棉专、贵驷等10千伏线路6条。
  35千伏林大变电所 1978年建于霞浦镇林大山麓。原为北仑港建设施工用电用户自备临时变电所,1981年9月经协商后移交镇海供电局。主变2台,总容量5000千伏安。移交后设河东、下史10千伏线路2条。1986年7月后停役。
  110千伏大碶变电所 为建设100千伏直流输电整流站需要和调整北仑地区电力网络,1985年兴建于大碶镇芦山,为宁波电业局直管单位。主变31500千伏安×2台,有110千伏进线2路,110千伏出线6路:北仑港居子山变电所双回路,小港开发区金鸡山变电所双回路,郭巨变电所和直流输电整流站各一个回路。35千伏线路有华梅、长山、柴桥、原油、鄞溪泵房5条。10千伏线路有大碶、新碶、邬隘、塔峙、妙林、西山、东岙、北新、北电、淡水10条。
  35千伏甬江跨江线 1972年建于王家洋,南北两岸杆塔各高66米。采用直径400毫米,6米长等径水泥杆11段,用法兰连接组成,创华东电网同类跨江杆塔之先例。跨江档距490米,导线为95平方毫米钢芯铝绞线。
  10千伏梅山港跨港线 1973年建于梅山港,北杆立于海拔128米山上,杆高12米,南杆立于海拔68米山上,杆高18米,采用直径400毫米等径水泥杆,单杆单拉组装,跨港档距890米,导线为70平方毫米镀锌钢绞线。
  10千伏大榭港跨港线 1978年建于大榭港,后所侧杆高33米,大榭侧杆高30米,采用直径300毫米等径水泥杆组成,跨港档距558米,导线为70平方毫米镀锌钢绞线。
  10千伏外峙岛—外神马岛、外神马岛——穿鼻岛跨港线 1979年建。外峙—外神马线跨港档距424米,外峙侧单杆单拉,杆高15米,外神马侧门型杆高18米。外神马-穿鼻线跨港档距315米,外神马侧单杆高22.5米,穿鼻侧门型杆高12米,均用直径300毫米等径水泥杆组成,导线均为35平方毫米镀锌钢绞线。
  涉外电力设施
  笠山风力发电试验站 1979年1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D)签订协议,由开发计划署提供资金9.3万美元,中国出资人民币12万元(实物),由联合国开发署提供2台不同类型风力发电设备,一台为美制10千瓦,一台为英制4千瓦。选址小港镇笠山,占地8.28亩。1980年2月始建,1981年3月竣工。后移交浙江省电力修造厂管理。
  镇海一舟山高压直流输电试验工程 1980年12月国家计委、国家科委批准,建设镇海一舟山高压直流输电试验工程。建100千伏直流输电整流站于大碶镇芦山,占地41.3亩,由大陆经海底电缆向舟山本岛输送电力100兆瓦(第一期50兆瓦),1987年11月27日试送电成功,12月8日正式投入试运行,由宁波电业局管理。
  35千伏华梅变电所 1985年定海县为解决金塘岛用电,建35千伏华梅变电所于高塘乡算山村,主变容量2000千伏安,降压至10千伏后,用海底电缆输电至金塘岛,由定海县电力公司管理。
  镇海发电厂1974年建于临江乡虹桥村,总装机105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70亿千瓦时,为国家百万千瓦大火电厂之一。(详见《部省市属工程企业》编)
  北仑港发电厂 规划容量240万千瓦,第一期工程2台×6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1984年2月22日北仑港发电厂筹备处成立,1991年3月21日一号机组发电并网。(详见《北仑区新志备稿》)
  第三节 用电
  用电结构
  1965年全县用电量414.2万千瓦时。是年冬,110千伏宁波变电所投产,镇海始由华东电网供电。1966年春电灌基建开始,1970一1977年间110千伏穿山变电所,35千伏大碶、城关、长山、柴桥各变电所相继建成,供电范围逐年扩大,用电量递增。1969年全县用电量786.71万千瓦时,1978年8393.5万千瓦时,10年间增长近10倍。其中工业用电48.2%、农业用电(含社队工业、农村照明,下同)40.3%、交通邮电及市政生活用电11.5%。1978年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年用电量平均以11一9%递增率激增,1985年全县用电量17878.41万千瓦时,比1978年增加1.13倍,比1969年增加21.73倍。其中工业用电36.73%、农业用电52.22%、交通邮电及市政生活用电11.05%。
  工业用电 70年代前县工业较少,1970年工业用电仅479.1万千瓦时。1975年以后,镇海石化总厂、宁波港务局镇海、北仑作业区、镇海发电厂、宁波渔业钢丝绳厂等部、省属大中型企业相继建设,县属和乡镇工业也陆续发展,工业用电量大增。1974年为823万千瓦时,1978年为4046万千瓦时(不包括省、部属35千伏直供企业),1985年增至6566.45万千瓦时。
  农业用电 1965年末江北地区已通电75个村,用电设备绝大多数仅1台电力抽水机。1966年县第一条10千伏电灌线路建成,至1970年基本完成江北农村电网建设,农用配变152台,总容量5021千伏安,用电量399.86万千瓦时,比1965年134.6万千瓦时增长近2倍。1970年起江南农村电灌建设逐年展开,1979年全县年农业用电量4142.66万千瓦时,比1970年增长9.3倍。1985年达9335.50万千瓦时。
  交通运输、邮电用电 改革开放以后,交通运输、邮电等事业迅速发展,用电量增长迅速,1985年为90.97万千瓦时,比1978年的37.79万千瓦时增长1.4倍。
  市政生活用电 50年代末,民用电力照明仅限少数集镇,用户不多。1975年城乡基本普及电力照明。1979年后家用电器进入家庭,生活用电负荷剧增。1965年全县市政生活用电59.8万千瓦时,1985年为1885.49万千瓦时,增长30.5倍。市政、生活用电在全县用电结构中已居重要地位。
  用电管理
  1958年4月宁波永耀电力公司供电县城后,派员驻城关镇管理收费,后在农灌季节派员至骆驼镇设点服务。1966年7月建立宁波电力公司镇海供电所,1970年11月划属镇海县,与县电灌基建办公室合并,成立县电力公司,隶县水利电力局,翌年1月1日办公营业。1981年5月参加省电力联营,1984年改为县供电局。
  镇海系浙江电网之趸售县,用电由宁波市计划分配,分两类:一为部、省属35千伏直供企业用电,由市直接供应,总数不计入县,也不
  列入县计划,1985年此类用电为4484.6万千瓦时,占全县总用电量19.14%;一为分配县计划数,由县自行调度,而实际用电量往往大于计划数,1985年计划分配13717.66万千瓦时,仅占实际用电总量18943.16万千瓦时72.4%。
  电力供应除计划供电不足,还存在用电负荷率低,峰谷差大等问题。1977年建立“县三电办公室”,对各乡镇、各系统和大用户进行负荷、电量分配,按照计划用电工作要求,进行考核和管理。
  计划用电 为缓解供需矛盾,保证工农业生产用电和人民生活用电,三电办公室釆取“包干使用,谁超限谁”办法,用电指标分解到各条10千伏线路,当市调度室要求拉闸限荷时,就实行谁超限谁。每年春灌和“双夏”高峰季节,采取调整上班时间和保、调、停、限等措施,三班制连续用电单位避晚峰,非连续性用电设备避三峰;双班制用电避早、晚峰,单班制用电轮流做日、夜班;安排停产检修企业在“双夏”检修;对产品滞销,经济效益差的实行停产让电;安排热处理、锯板机、橡胶碾胶机、轧泥机等大用电设备深夜用电。部分乡镇企业让电支农。县境内一些工厂企业鉴于用电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厂内装有柴油发电机组。此类机组容量不大,也不并网运行,但遇线路突然停电时或高峰限荷,可迅速启动供电。1985年底,全县共有自备柴油发电机155台,总装机容量8933千瓦。
  节约用电1978年国务院节能工作二号指令下达,三电办公室对大宗工业用户开展“一査四定"(査设备、定负荷、定电量、定用电时间、定单耗),釆取措施改变动力设备容量比用电设备超出过多的“大马拉小车”状况,取消企、事业单位内部宿舍和农村排灌机房包灯、包费制。在农村推广浅水勤灌,深夜灌水,并逐步推广远红外加热、硅酸铝保温、电焊机自动停电装置和推广使用低损耗变压器等一系列节电技术。
  农村用电 管理1966年前,农村抽水机埠一般配有抽水机手1名,由区、乡(镇)水利会、抽水机站管理。自1966年电灌基建开始,每村培训青年一二人参加施工,回村后大部分成为村电工,由公社机电站管理。电力公司于1978年始在各公社(乡镇)配设1或2名专职电工,各大队(村)配设兼职电工,逐步建立专职农村电工队伍。县第一个乡农电站于1982年在骆驼镇成立。1984年6个区、29个乡镇全部建立农电管理站,1985年2月建县农电管理站,至年底有乡镇专职电管员96名,村电工223名,均经培训考核合格。1984年5月起,增收大集体以下企业和农村用户百分之十电费,作农村低压线路维修费,专款专用,以电养电。1981年起在农村安装触电保护器,1985年底全县农村共安装23888台,其中家用触电保护器19888台。农村触电死亡人数1973~1985年共58人,最多1973年为8人,1985年降至2人。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的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状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