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刮泥淋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30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刮泥淋卤
分类号: TS31
页数: 1
页码: 42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宋以来至20世纪50年代盐滩上刮泥淋卤制盐的传统工艺,包括在海涂盐滩上刮盐土,制作盐墩,以及使用卤缸、溜缸、贮缸等容器进行淋卤和制盐的过程。同时介绍了测量卤浓度所采用的方法,从唐宋时期的广东石莲浮力比重到后来的波美氏比重表。最后提及了盐滩日久渐淤,咸度降低,需要另辟新滩的情况。
关键词: 镇海县 刮泥淋卤 盐滩

内容

唐宋以来已采用刮泥采卤熬煎,此法沿用至20世纪50年代。
  刮泥淋卤在海涂盐滩上进行,按距海远近位置分上、中、下场。方法俟地起盐霜后,以铁铲薄刮盐土,堆成盐墩,俗称三月桃花土、六月伏土、九月菊花土。伏土最咸,桃土、菊土次之。1923年穿长场制法载:夏季三伏内潮汐时期,刮取海滩咸泥于晒场,在旁挖坑置缸,称溜缸。采卤时堆咸泥于卤缸上,缸底开孔,接以竹管,用海水冲淋,其卤流入溜缸,称接缸。俟卤流满再吸至贮缸。制盐时,即将贮缸之卤灌至晒板,晒制成盐。测卤浓度,唐宋以来即用广东石莲浮力比重。方法用两竹管分置10只石莲于管内,管口用竹丝隔定,探入卤井。莲全浮全取,半浮半取,三莲以下者别聚重溜。沿至民国时期,改为单个竹管。五莲俱浮,其浓度相当波美氏表22°。此法沿至50年代各场推行波美比重表后淘汰。
  盐滩日久渐淤,咸度降低,即另辟新滩。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的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状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