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淡水渔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277
颗粒名称: 第五章 淡水渔业
分类号: S974
页数: 6
页码: 408-41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淡水渔业的情况。其中包括捕捞作业、养殖等。
关键词: 镇海县 淡水渔业

内容

1984年《镇海县内陆水域渔业资源调查和渔业规划》资料统计,内陆水域总面积43632亩。其中河流27条,22819亩;池塘5862只,5202亩;水库33座,12873亩;山塘629只,2.738亩。全县宜养鱼水面27268亩,占总水面62.5%,其中河流12130亩,池塘4843亩,水库9009亩,山塘1286亩。
  淡水渔民镇海籍甚少,且多亦渔亦农。清末以来,绍兴、上虞两地淡水渔民陆续流入镇海,定居骆驼、下邵、枫林、大碶、柴桥等地。1949年全县有专业淡水渔民201户、840人、304个劳动力,渔船66只,年产淡水鱼154.1吨。解放后开辟外荡养鱼,1985年全县大荡养鱼面积11199亩,年产量390.2吨,占全县淡水鱼总产量54.8%。
  绍兴籍渔民多用游丝网、撬网、打网、弹弓等作业,渔获量较多。渔船长6.5米左右,阔1.1米,高0.35~0.4米,载重0.5吨左右;一人扳桨,一人坐船尾以脚划曳大桨,双手划曳小桨,俗称“脚划船”,航速甚快。上虞型渔船较绍兴型渔船短0.2米,船舱较阔,载重1吨左右,2人操作,其一立后艄摇橹,船速较慢,船身平稳。
  第一节 捕捞作业
  鹭鹚捕鱼 用船者一般拥鹭鹚10~15羽,人立船头指挥。无船者背竹竿步行,鹭鹚停于竿上,一般4~6羽。邬隘有邬姓者三代操鹭鹚捕鱼。鹭鹚日需食幼鱼1.5~2公斤,破坏淡水鱼资源严重。1954年华东军政委员会颁布《淡水鱼管理条例》中,禁止鹭鹚捕鱼,60年代末遂全部废止。
  打网作业 俗称旋网,有用船或无船两种。网具呈圆形,直径4米,网口纲绳置锡砫配重,用船打网多由2人操作,一人撑船,一人立船头撒网。网沉河底后,用竹竿触网探鱼,由人入水扑网抲捕;亦有待网沉河底后即收网获鱼,但漏网多,产量低。
  大丝扦网作业 俗称强盗网,原为捕捞野生鱼类网具。后改良成捕捞养殖鱼类主要网具。外荡大丝扦网每爿长7米,高6米,10余爿连成一顶,上纲拴浮子,下纲置沉砫,两端缚横竹。扦捕时,用力将横竹和下纲插至河底,逐步缩小包围圈,拖至河岸浅滩处起网。
  弹弓作业 亦称“弹吊”,用长纲绳1根,每间隔1米拴分线1根,下置竹制弹弓1枚,夹熟面粉或谷麦诱饵,每船弹弓3000枚左右,初夜放弓于沿河岸水域,次晨收弓获鱼,主产鲤、鲫鱼。
  金钩作业 俗称“夜钓”,用长绳1根,间隔2.5米缚分线下端拴钩1枚,置蚯蚓等诱饵,每船一次放钩600枚左右,入夜放钩,次晨收钩,渔获多系鳗鲡、乌鲤、龟、鳖等底层鱼类。
  三角腰网作业 置网于小竹扎成三角框架中,扎草束浮水面诱鱼,驾小舟持网向草束下挽鱼。
  游丝网作业 丝结长方形鱼网,上纲置浮子,下纲装沉砫,放网于上、中、底水层。
  拉钩作业 纲绳上缚金属拉钩,隔10厘米置1枚,每船放钩约1500枚,横列河中,两端置响铃,鱼触钩铃响,即收钩获鱼。
  跃进斗作业 1966年自绍兴引入。网似喇叭,长10余米,网腹用竹撑骨,大小鱼虾入网后不能出,产量高;但影响水产资源严重,目前列为禁捕网具。
  戳鳖 新碶少数农民有传统技艺,利用鳖冬眠机会,用铁制掌形鳖戳,在池塘四周向漕底密戳,凭手感可将鳖钩起。
  第二节 养殖
  1945年江北地区曾有人在内塘养殖,面积约占50亩,产量5吨。解放后发展人工养殖,始养青、草、花、白四大家鱼,逐步增加鲤、鲫、鳊等品种,还发展河蚌育珠,试养毛蟹、河鳗、甲鱼、水貂等。近期引进罗非鱼、白鲫、银鲫、绿毛龟、牛蛙等品种。
  解放后大荡养鱼遭受较大的干旱、台风、工业污染灾害有:1953年7月大旱,芦江鱼荡养鱼驱集于几段深潭,被附近农民抢去荡鱼数百担,经县公安局对3名带头肇事者拘留处罚,事态平息。1956年遭受12号强台风袭击,全县养鱼荡倒箔35道,逃逸子口鱼种10万余尾,夏花鱼种20余万尾。抢救后是年荡鱼产量仍达14吨。1970年后,县内工业生产发展迅速,污水大量排放,大荡受“三废”污染。据1974~1985年统计,受害面积7200余亩,死亡鱼种40万尾、成鱼6.5吨,幼蚌40万只、珍珠蚌7.4万只,共损失25万余元。目前大荡水域“三废”污染仍然严重。
  外荡养殖 鱼类养殖。1953年柴桥、骆驼渔民协会在芦江和觉渡大堰头养鱼700亩,年产22.5吨。翌年国营县农场、大碶渔民协会和施公山水利会等也发展养殖,全县扩至3246亩,年产鱼66吨。1985年大塘养殖11999亩,年产量390.2吨,占养鱼总产54.78%。1973年宁波、镇海、奉化、鄞县等市县曾建立奉、甬江联合养鱼场。1975年初夏,东起镇海口,西至奉化溪口,长40余公里的奉、甬江水域放养鳙、鲢等鱼种60万尾。结果幼鱼多入张网,又遇秋季台风暴雨,养鱼全部冲入东海。
  河蟹增殖 河蟹活动于沿海塘河中,50年代前产量较高,棉地大毛蟹驰名远近。后因碶闸改造水泥门后蟹苗无法潜入,产量渐减。1961~1964年,曾在各碶口及港湾用扳罾捕蟹苗放入大荡增殖。以后围垦海涂,河蟹生态环境改变,蟹苗锐减,70年代已少见。1977年县水产局自崇明采购蟹苗20公斤,1978年从太仓购入59公斤,至1985年共购入蟹苗250余公斤,放养于骆驼、长山、大碶、柴桥等河道。秋蟹上市量明显增加;但毛蟹遇秋风即四处爬行,多为农民捕获,放养者所获甚少,故未能大量推广。
  河蚌育珠 1967年冬,下邵渔业队在小浃江试养河蚌亲贝,翌年正式接种育珠,1970年首产珍珠2.3克。柴桥、大碶、骆驼等渔业队相继发展蚌珠养殖。始养褶纹冠蚌,育出珍珠质较差。1977年下邵渔业队创三角帆蚌人工繁殖,所育珍珠光亮、圆滑,苗种县内自给有余。1978年下邵、大碶、柴桥渔业队和红光农业队被省水产局、县外贸公司列为珍珠养殖定点单位。1985年全县专业育珠单位34个,年产珍珠420公斤。历年累计产蚌珠2437.5公斤,产值269.9万元。
  水库养鱼 1958年迄今,县内建水库33座,宜养鱼面积9009亩。1976年镇海石化总厂建海涂水库2座,面积5000余亩。1960年三圣殿、小洞岙、郎家坪水库始养家鱼。至1985年,全县水库养鱼7700亩,占可养面积85.5%,年产鱼103.95吨,平均亩产13.5公斤。水库养鱼靠自然饵料,广养薄收;底不平坦,扦捕率低。
  池塘养鱼 全县池塘庄市镇居多,有1201只、813亩、骆驼、贵驷、临江、湾塘、高塘等乡镇次之。50年代各农业社开始放养,1982年后池塘均随田承包到户。至1985年全县养鱼池塘1523只、2894亩,年产鱼218.1吨,占全县淡水鱼产量30.6%,平均亩产75.4公斤。1984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时,湾塘等地区发展一批淡水鱼商品基地,两年挖田筑塘557亩,平均亩产112.5公斤。
  稻田养鱼 1958年骆驼镇勤劳农业社利用稻田60亩,试验放养鲤鱼苗8万尾,因缺乏经验而失败。1984年县水产局在小港曙光村承包稻田1.5亩,试验鲤、鲫、鳙、鲢鱼多品种混养,秋后获鱼40公斤,亩产26.5公斤。至1985年全县稻田养鱼81户,面积199亩,年产鱼4.7吨,平均亩产23.6公斤。
  网箱养鱼 1979年下邵渔业队引进网箱5只,面积1亩,放养草、鳙、鲢鱼种31700尾,饲养219天,年终捕获27108尾,产量3622.5公斤。小港、大碶、霞浦、柴桥等渔业队和新路岙、城湾等水库相继发展网箱养鱼。1981年全县网箱养鱼11亩,年产鱼10.5吨。但受水流等条件制约,网箱养鱼成本高,经济效益不佳,至1985年,仅留2亩,年产1008公斤。
  鱼苗繁殖 镇海无繁殖家鱼苗习惯。解放初期从湖州、绍兴等地购入鱼苗。1954年大面积养殖后鱼种采购困难。1956年与宁波市、鄞县等联合组成鱼苗采购委员会,分赴江西省九江等地采购,育成“夏花”鱼苗,按比例分配各县。“夏花”还需继续培育成鱼种,方可放入大荡。至1958年全县共辟鱼种塘100亩。1960年宁波市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创人工繁殖鳙、鲢鱼苗成功,同时贯彻“就地取材、就地孵化、就地放养”方针。1955年开始培育青、草、鳙、鲢鱼种,至1959年产鲤、鲫鱼苗400万尾。1985年全县共有鱼种塘442亩,年培育青、草、鳙、鲢鱼种530万尾;是年放养458万尾,自给有余。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的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状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