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贝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274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贝类
分类号: S985.3
页数: 2
页码: 405-4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镇海县的养蛭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养殖方法。自1932年以来,养蛭业经历了多次波动,但通过政府扶持和养殖方法的改进,产量逐渐增加。同时,该县还有养蛆、养泥蜡、养毛蛆等特色产业,也介绍了牡蛎、贻贝等海产品的养殖情况。
关键词: 镇海县 海水养殖 贝类

内容

蛏子 昆亭、三山、梅山、郭巨和新碶为主要养殖区,尤以昆亭历史久,面积大,产量多。1932年合岙(今属鄞县)、三山、昆亭、梅山、郭巨等地海涂出现“赤潮”,大批海涂生物死亡,养蛏连续3年无收。1938年涂质好转,养蛏业复苏,养蛏者达2000余人,年产蛏0.5万余吨。1948年蛏子遭病虫害,年产减至125.95吨。解放后政府发放贷款,扶植养蛏,至1952年全县产量270.95吨,亩产量约0.4吨。1956年国营昆亭养蛏场采取整田、筑堤、壮苗、早放、防病、治虫、精管、细捕等措施,蛏子成活率成倍增长。是年全县产量515.6吨,平均亩产0.6吨。1960年后,紫石、三山、昆亭、上阳、梅山等乡围涂晒盐,蛏田面积大减,同时又受极“左”路线影响,1969~1981年全县年产量徘徊于200吨左右。1982年养蛏体制改革,集体、个人一起养。1984年养殖1827亩。年产548吨。1985年放养1342亩,年产422.3吨。
  养蛏方法:惊蛰至清明间,择沃涂划成长方块涂田,每块0.5~1亩,四周插竹竿或树枝作界,播蛏苗于涂田。一年捕青,称“当年蛏”,亩产300~500公斤,每公斤100~120只;次年收获的称“两年蛏”,亩产500~750公斤,每公斤60~70只。春、夏、秋三季拾捕,用手捕或刀钩。
  蛏苗多购自宁海、玉环、乐清等地,少许就地采售。70年代末,养蛏户在昆亭干岙、郭巨碧澜嘴等海涂培育蛏苗成功;1983年郭巨华峙村在村前掏潭定苗试验,但蛏苗多被风浪刮散。1984年在甬江两侧自张碶至梅墟的江涂中,发现大量自然繁殖蛏苗,拗猛江一带特多,小者似麦杆,大者如小指。
  国营昆亭养蛏场 1952年浙江省水产养殖公司在合岙乡(今属鄞县)建国营养殖场,职工7人,当年放养蛏子300亩。1955年在昆亭设分场,职工6人。1963年改为地方国营镇海县昆亭养蛏场,址设下山嘴,职工18人,养蛏600亩,年产鲜蛏115吨。1965年扩至1000亩,年产185吨,是年加工蛏干10余吨。1969年大批蛏田被围垦晒盐,是年12月停办,由昆亭公社接管,职工转入公社汽车电器厂。
  蚶类 三山、昆亭、梅山、郭巨等海涂有天然泥蚶繁殖,群众有采苗养殖习惯。解放后毛蚶养殖居多,泥蚶仅占20%左右。
  泥蚶 1955年,城关渔业社在招宝山麓南首海涂筑塘3亩,养殖购自奉化泥蚶苗。1972年县水产公司向山东省文登、乳山等县采购泥蚶苗供应养殖户,后因北蚶南移环境不适而停止。1976年起郭巨、三山一带海涂天然泥蚶苗增多,1979年供应外地泥蚶苗5吨余。1983年梅山乡小山涂民在七姓涂筑埂培育蚶苗20亩,苗种明显增殖。1985年全县外销蚶苗25吨余,每斤蚶苗约200粒;同年养殖121亩,年产泥蚶18.15吨。
  毛蚶 昆亭、三山、梅山等海涂有小量天然毛蚶苗繁殖。70年代后,天然毛蚶苗增多,群众开始养殖,并向山东省采购蚶苗供应养殖户。后将购入成品毛蚶寄养海涂,调节市场供应。1973年全县寄养毛蚶38亩,年产量59吨;1984年养786亩,产量114.9吨;1985年养1224亩,产176.7吨。
  贻贝 又名淡菜。1974年县水产局投资计4000元,由郭巨渔业队从舟山海洋研究所购入贻贝苗绳20条,试养于碧澜嘴海面,后移梅山岛盐场纳潮河,长势良好;因盐场排淡等原因,贻贝全部死亡,此后未复养。
  牡蛎 牡蛎俗称蛎黄,附于沿海高潮区岛礁、碶闸、石砌海塘等处,天然繁殖,群众素有采拾习惯。1968年新碶、大榭胜利、峙头联合、梅山等7个渔(农)业队赴宁海学习牡蛎养殖,在海涂抛石附苗试养。因涂质深软抛石沉陷,试养未成。1971年新碶渔业队改用水泥柱20根插于海涂,当年附苗较多,因下涂人多,难以管理而未续养。1982年县人民政府拨款4万元,扶持大榭胜利、三山、昆亭、峙头盛岙4个单位养殖20亩,由于水泥柱不能及时运入,附苗死去70%而中断。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的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状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泥蚶
相关专题
毛蚶
相关专题
贻贝
相关专题
牡蛎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