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渔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26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渔港
分类号: U658.6
页数: 2
页码: 395
摘要: 本文记述了解放前,中国主要渔港包括潺浦、县城、新硬、穿山。解放后,这些渔港逐渐废弃,穿山港成为主要的渔港,附近有冷冻库和渔需物资供应机构。
关键词: 镇海县 渔港

内容

解放前有澥浦、县城、新碶、穿山4处主要渔港。
  澥浦渔港 宋宝庆《四明志》载有澥浦港、澥浦镇和澥浦税场。元延祐《四明志》记为“渔舟聚集之地,外通大洋,有巡检司及税务焉”。清嘉庆年间,有大流网船三百号。光绪晚期有“商船四十余号,渔船一百八十余号,市肆颇盛”(朱正元撰《浙江沿海图志》)。渔港南起风尖兜,北至湖息亭,约2平方公里,渔船停泊锚地上端为高潮区海涂,系修建渔船场所。东北有泥螺山、巴子山等岛屿屏障,波浪较小,停船安全。泥螺山及土地祠山巅置简易灯标。道头设滩横头向西500米处月洞下,称行门口,鱼产品在此聚散。晚清期间,有新公泰等渔行11家。民国时,常有8~10家,职工百余人,拥有鱼货加工栈房多处,桶具容量近万担。鱼货除本帮产品外,多岱山蟹,黄龙、泗礁、洋山、衢山等地鱼、虾、海蜇和金塘鮸鱼。日平均抵港渔船10余艘,常有渔贩300余人,水产品多销镇北、宁波、慈东、慈北、姚北,远销沪、杭。有渔需物资商店10余家,修船、调纲、结网、编制鱼篰等手工工场10个。海涂驳船30余艘,搬运脚班数百人。舟山渔民出售水产品后,又从澥浦购回生产资料和农副产品。1941年起,日本侵略军海军封锁甬江口,澥浦成为取代宁波的中转港之一。当时设有渔行、商号50余家。抗日战争胜利后,有渔行8~9家。解放初期,国民党飞机狂炸,渔行休业一年以上;又为支援解放舟山,动员流网等船20余艘和众多老大参加渡海作战。195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划为渔镇。以后海涂淤涨,渔船无法进入锚地,至60年代末,海涂围垦植棉,渔港遂废。
  镇海渔港 位甬江出口处,税关道头附近税关弄(今渔丰弄)和南大街曾设渔行近10家、锚链铺数家,打〓街有渔具作坊数家。1942年沦陷期间,由官商合办宁波渔市场镇海分场于白家浦,两年后关闭。1949~1950年,因舟山尚未解放,外海捕捞停止,渔行闭歇。1956年在远望道头建立浙江省水产供销公司镇海县公司,恢复水产品交易。50年代后陆续在两岸建水产专用码头6座,其中1982年、1984年在沿江东路新建改建钢砼专用浮码头3座,每座长18~20米,宽6~8米,置供水、电、油等设施。渔港附近建水产冷库10座,日制冰72.5吨,一次可贮冻水产品3935吨;并设渔船修造厂、渔网厂、渔需物资经理部等服务机构。水产品年交易量7500吨左右,最高1万吨。
  新碶(含备碶)渔港 在岩河、泰河出口处,面临金塘港,内连大碶、长山和鄞东地区。明清时代,已形成新碶头渔帮。港区自下三山至备碶跟,能泊渔船近百艘。清末民初,新碶、备碶跟有隆记等渔行10余家。1941年后因甬江口被日海军封锁,一部分苏、鲁及舟山等地商船改泊新碶港。是时有各类渔商行20多家,年交易水产品5000吨以上。解放后,海涂淤涨,港口日益狭窄,渔商业渐衰。1968年新建下三山大闸后,港口外移1.8公里,旧港遂废。
  穿山渔港 位穿山半岛北端,面临黄峙港,东有大榭岛为天然屏障,内连柴桥、郭巨、大碶等地区。民国时期有公顺等渔行3家,渔需物资供应和设施较全。解放初渔行闭歇。1953年县供销社设立水产批发部,1956年批发部归属县水产公司。60年代筑石砌海岸150米,建造钢筋水泥专业码头3座,有供水、冰、油等设施及渔需物资供应机构。渔港附近有冷冻库7座,冷藏能力达2050吨。六横、桃花、蚂蚁岛等地水产品多来此投售,年到埠渔船约1200艘次,卸港水产品达7500余吨。70年代末北仑港开发后,工业人口剧增,水产品需求量大,穿山港地位日显重要。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4版新编《镇海县志》对镇海建县千年历史的总结。记事上限不一,下限1985年。全志设29编,以引言、大事记总摄卷首,另增《镇海区新志备稿1986~1991》《北仑区新志备稿1986~1991》,记录1985年撤县后两区经济发展资料。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澥浦渔港
相关专题
镇海渔港
相关专题
穿山渔港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