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农机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258
颗粒名称: 第八章 农机具
分类号: S22
页数: 4
页码: 382-38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江镇海地区农机具的发展历程,包括各种类型的农机总动力情况、排灌工具、耕作机具、收获机具、插(育)秧机械、农副产品加工机具、植保机械、运输机械以及农机管理情况。
关键词: 镇海县 农机具 农业

内容

民国后期开始出现少量新式农机具。解放后,建立一批农业机械厂,引入和生产各类型号农机具。1985年全县拥有农机总动力(不包括渔业动力)112915千瓦,其中柴油机52882千瓦,汽油机8011千瓦,电动机52022千瓦。是年机耕面积30.92万亩,机灌面积40.5万亩,机械脱粒面积57.4万亩次。
  排灌工具 历史上常用的汲水工具主要为龙骨车,有牵车、摇车、脚踏大车、车盘大车(牛车)等多类。
  机械灌溉始于1947年。1949年初慈镇沿海水利会购买抽水机2台,在借邑港建立抽水机站。1953年全县8台抽水机投入抗旱。1954年冬筹建县抽水机站,在枫林建机埠10座、179千瓦,受益面积1.79万亩。1956年汉塘、新团、团桥、西顾4乡基本实现机灌。1958年底,全县有抽水机186台、1581千瓦,灌溉面积18.55万亩,占稻田面积40.7%。同年架设自骆驼至觉渡、长石至西经堂农用电路2条,总长6.5公里。60年代末,电力抽水逐步取代柴油机抽水。1985年全县拥有农用水泵3905台,机灌面积40.5万亩,占耕地面积94%。1976年在小港陈山大队搞喷灌试点,以后全县推广70余台,今停用。
  耕作机具 常用旧式耕作农具有锄头、钉耙、㽘锨、板耜、尖耜(又称株耜)、豆锹、铧锹、木犁、平耙(又称平铁耙)、滚耙、耖耙(又称而字耙)、㽘耙、耠田耙等。
  1947年,县农业实验场置有美国制的单铧犁、双向铁犁各1部。1956年春至1957年推广双轮双铧犁557台,因不适用,于1961年停用退赔。60年代中期推广“五一犁”,澥浦农机厂曾生产5000余张,各生产队均有2~3张取代老木犁。
  1962年底,在骆驼建立县国营拖拉机站,置拖拉机5台,计124千瓦;1963年迁至城关西门外,1969年撤站。1966年冬县农场首次引进电动绳索牵引犁,1974年全县共有电犁210套,后被手扶拖拉机取代。1976年,引入暗沟犁(俗称炮弹犁),因效果不佳被淘汰。1977年霞浦农机厂仿制明沟犁,并生产配套绞盘器,1978年推广152套,后停止使用。1966年三山大队无偿拨入工农7型手扶拖拉机8台,县农场购入1台。70年代手扶拖拉机大批量增加,以东风12型和工农12型为主,配有旋耕机,部分带双铧犁。1985年全县拥有3236台,计28888千瓦,配有机具2590台,为现时主要耕作机械。1971年春,庄市路林大队购入宁波产四轮拖拉机1台,后推广全县,1985年全县共有605台。
  收获机具 旧式有沙尖(稻刀)、镰刀(倭刀)、稻床、稻桶、篾簟等,尚有马嘴畚斗、稻桶畚斗、筛谷箉等配套小工具。
  1942年5月团桥乡农民陈某从台湾购入单人脚踏打稻机1台,县农业试验场购入日本式脚踏打稻机1台。1952年,县农场使用单人打稻机,1955年将打稻机滚筒装于木桶可下田脱粒。同年,组织东海机械厂、大碶、庄市等木业社生产打稻机并配稻桶,1957年全县推广共1868台,脱粒面积115727亩,取代旧式稻桶。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电动脱粒机替代脚踏打稻机。1985年底全县拥有电动脱粒机12705台,人力打稻机233台。1973年冬,县农场引进手扶机动割晒机1台,澥浦农机厂仿制20台,全县推广45台,机割面积7000亩,因效果不理想,1979年停止使用。1970年推广伞形谷物烘干机,至1982年共推广332台。是年烘干早稻湿谷共4855吨。1985年底仅存161台。1972年县农场仿制自动扬谷机3台,部分推广使用;县农场改装稻麦草穰脱粒机成功,澥浦农机厂经改进成批生产推广。
  插(育)秧机械 1956年县农林局曾研制直插式人力插秧机。1960年在庄市建立插秧机厂,生产宁波一号插秧机,全县推广约4400台,因质量未过关于1961年停用退赔。1974年、1976年河头农机厂仿制上海I型机动插秧机30台,并引入浙江Ⅲ型机动插秧机12台。1980年全县推广55台,因插秧质量差被淘汰。1983年冬农机局在霞浦霞南大队筹建育秧工厂,引进播种流水线及秧盘4000只,1984年始播种,两年共育秧3.5万盘,实插600亩,未普及。
  农副产品加工机具 旧有踏碓、捣臼、木砻、碾子、石磨、榨油车、绞花车等。
  1915年大碶头俞某创办机械轧米厂,购置英制15马力煤油车1台,带动米机。1927年备碶公大祥米店购德制单缸两冲程16马力柴油机1台,配2号轧米机。随后各地相继开办轧米厂。抗日战争后,大碶地区发展机器轧米船。60年代,一般抽水机房附设米厂,以内燃机、电动机作动力。1985年底全县有碾米机(Ⅱ号米机)536台。1955年骆驼盛滋记酿酒厂、大碶米厂使用饲料粉碎机,1960年后普及农村。1970年澥浦、郭巨农机厂生产310型粉碎机近300台,1985年有粉碎机410台。1959年骆驼米厂首先使用钢片磨粉机,至1985年底拥有632台。1933年澥浦余严阜昌兴轧米厂兼营轧花,有日本大坂制轧花机2台;龙山北部和湾塘等棉区相继兴办一批小型机器轧花厂。1953年有棉花加工厂12家,1966年共有轧花机358台,70年代中期逐步减少,1985年尚有194台。1952年时,茶农自制木结构茶叶揉捻机2台。1958年后县农机二厂仿制揉捻机,1985年全县共524台。1965年柴桥洪岙村使用茶叶烘干机。1970年县板焊厂生产70-I型烘干机,至1985年全县共有138台。解放后,油料加工机代替旧式榨油工具,1985年共有16台。
  植保机械 1948年县合作社联合社购入背式手揿喷雾器208架,供棉区使用。1953年供应52型喷雾器20架,以后推广数量剧增,型号不断更新。1985年有人力喷雾器43997架。1972年大碶前宋等大队首先使用工农36型喷雾机,始行病虫机械防治。1979年湾塘岚山大队使用背负式机动喷雾(粉)机,后在棉区推广379台。1982年有机动喷雾机1746台,后因分户经营,零件不易解决,维修困难,1985年减至1022台。
  运输机械 农村运输历来靠肩挑、背负、船载。1958年“大跃进”时推广“车船化”。1985年有胶轮手拉车32849辆。1963年宁波地区无偿拨给三山大队跃进牌汽车1辆,1985年有农用汽车130辆。拖拉机除农忙耕田外,平时作队内运输工具。70年代中期,拖拉机运输大量增加,1985年核准搞运输有1678台,占总数43.7%,其中手扶1153台,轮拖534台。1976年开始推广农用机动挂桨船,1985年有397艘。
  农机管理 1956年农林局始配农机管理干部2人。1958年8月曾建立县农具研究所,1960年并入市水稻试验场;1979年4月复建。1975年10月各公社普遍建立农机管理站。1978年7月专设农机管理局,后更名农机管理总站。1981年起建立农机服务站28个,有正式职工285人,同时建县农机培训站。1984年9月建立县农机监理站。1975~1985年共培训各类农机人员11595人。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的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状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