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经济作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244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经济作物
分类号: F326.12
页数: 6
页码: 367-3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浙江镇海地区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历史、产量情况、主要品种以及发展变化趋势。其中包括油菜、茶叶、水果(金柑、柑橘、杨梅、桃、梨)、瓜菜(包括根菜、白菜、甘蓝、芥菜、茄果、豆类、惹蒜类、薯芋类、水生蔬菜类、多年生蔬菜类、食用菌类)等农作物的种植情况。产量和品种种数有详细记录,逐步展示了该地区农作物种植的变化和发展情况。
关键词: 镇海县 经济作物

内容

第一节 油菜
  产量 1932年全县种植10864亩,亩产100斤。1936年16700亩,亩产83斤,总产为13861担。1946年16500亩,亩产80斤,总产13200担。品种为白菜型本地种,菜、蕻、籽兼用。每家农户约种1~2亩,属自给性生产。
  1949~1956年品种未变,1957年推广甘蓝型胜利油菜品种,1963年年均种植2.09万亩,亩产39.9公斤,总产12498吨。至1978年年均种植3.6万亩,平均亩产63.2公斤,总产为26922吨。1979~1985年新品种92-13系推广普及,油菜年均种植面积6.97万亩,年均单产116.5公斤,总产56979.5吨。1979年人均食油由解放前0.7公斤增至6.7公斤。
  耕作制度 油菜主要种植于平原稻区,形成夏水稻冬油菜耕作制度。棉区和丘陵坡地亦有为棉花、番薯前作。1979年大面积推广早熟高产92-13系良种后,平原稻区连作稻—油菜面积占水田面积20~30%。
  栽培技术 原习惯翻耕作畦,窄畦朗植,猪牛泥铺行防冻,铣㽘两次,春摘菜蕻,重施花肥,熟后拔株堆蓬,利用后熟作用。60年代推广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增施肥料、防冻保暖、适时摘心不摘蕻和拔毁病株等技术。80年代推广培育大壮秧、带肥带土带药移栽、磷肥塞孔、分次施肥和治虫防病等措施。
  第二节 茶叶
  产量 镇海产茶历史颇久,清康熙《定海县志》载:“出太白山高巅者,四月采,香如兰,此为上,出桃花(今属普陀县)者次之。”民国《镇海县志》载:“泰丘乡新路岙龙角山茶,近人以为最佳,灵峰山次之,塔峙城湾又次之,其余各山均有所产。瑞岩产茶既多,柴桥则有茶市,外洋邻省来此设庄购茶,其盛时销额可达二三十万缗。”民国时期新路龙角山茶,色泽嫩黄绿,多毫,有橄榄清香。1985年,在海拔400米太白山茶场创制形扁平、色绿有毫、香气清郁的“太白龙井”。后所、县林场、塔峙、小门等相继开发名茶生产。
  1933年产茶175吨。抗日战争期间茶园大量掘毁、荒芜,茶业衰退。至1949年茶树面积仅5600亩,产量71.55吨。1950~1952年茶园面积复至5900亩,产量108.35吨。1953~1957年面积增至7589亩,产量183.2吨,平均年递增率11.1%。1958~1962年毁茶种粮,茶叶种植面积减至4800亩,产量降至122.15吨。1963~1976年再度恢复发展,修筑梯坎,发展高标准条植专业茶园,新增2.1万亩,年均增植1500亩,产量900吨,年均递增15.3%。1977~1982年新辟专业茶园5234亩,其中速生密植茶园3805亩。至1982年,茶园总面积25043亩,总产量2100吨,年均递增15.2%。茶园分布5个区、23个乡镇,以柴桥、郭巨为主。1983年柴桥区种茶面积占全县48.9%,产量占57.6%;郭巨区种植面积占29.7%,产量占24.4%。1983~1984年茶叶滞销,价格下浮,产量下降到1800吨。1985年放开茶叶销价,种茶面积稳定,产量有所恢复。全县间作茶园占8.2%,专业茶园占76.1%,密植茶园占15.7%。
  栽培 60年代前茶树以本地小叶种为主。1963年引进鸠坑良种,面积4000余亩。70年代中期引进福鼎白毫无性苗10万株和浙农12、25、138等,以福鼎和浙农12品种为好。解放前零星间作茶园居多,60年代退间作补缺株,发展条栽专业茶园,提高密度,从每亩400丛、2000株增至1330丛、4000株。1975年推广矮化密植速生栽培,至1983年推广3951亩,占茶园面积15.7%。茶叶采摘解放前习惯于谷雨开始,至立夏前后称头茶,芒种前后称二茶。1952年开始采秋茶。1970年后推广双手采茶和按标准(1芽2~3叶)分批勤采,采摘期延长至10月中旬结束。
  加工 民国时期主产绿茶,少量红茶。1933年产绿茶135.5吨,占总产88%,红茶18.5吨,占12%。50年代,因外贸需要,逐步改制红茶。1983年产红茶1827吨,占总产86.4%,绿茶288吨,占13.6%。制茶,历史上均为分户手工制作。1951年组织红茶初制所34个。1956年始用木质动力揉捻机,以后推广各种制茶机械,至1980年底,全县建初制所210个,有各类制茶机1106台。1981年县精制茶厂在穿山建成投产,1983年精制红茶310吨,花茶170吨,1985年达477吨。1985年后柴桥、后所、小门和塔峙相继兴办精制茶厂,年加工量1314吨。
  第三节 水果
  金柑 传统特产。民国《镇海县志》记:“吾邑所产有金弹,味最甘;曰牛奶,味次之;以糖霜腌之,曰金饼。”清嘉庆四年(1799)时,镇海金柑已自海道传入日本静冈县,被称为宁波金柑。1930年产金柑约4万多担,1936年因受冻减至24850担。抗战期间,大批柑园改种粮食作物,至1949年仅存1600亩,年产量200吨。1958年种植面积恢复至3236亩,产量613.25吨。以后因自然灾害和政策影响,产量未曾提高。1979~1985年,随着经济政策调整,新发展柑园7147亩。1982年曾出口90余吨。1985年植树面积10759亩,产量4547吨。
  品种主要有金弹、罗纹、牛奶3种。金弹,栽培面积9212亩,占柑园85%,产量占80%以上;牛奶,面积1152亩,占11%;罗纹,面积295亩,占3%。金柑主产区有三山、昆亭、紫石、霞浦、大榭、柴桥等乡镇,面积6898亩,产量占82%。其中三山、紫石两乡面积3716亩,产量占50%以上。
  柑橘 解放前以凤仙橘、福橘、朱红橘为主。1949年,紫石、岭下、河头等地种植面积为350亩,产量28.25吨。1958年1000亩,产量129.75吨。1974~1978年,年产500吨以上。1978年后逐年发展,1985年面积9293亩,产量3484.1吨。
  品种有1958年县农场引入尾张温州蜜橘、本地早、早橘、槾橘、乳橘等,1959年又引入温州蜜柑山田和大叶尾张等,在紫石乡河头村建立母本园30亩,苗圃48亩。1974年后陆续引入早熟温州蜜柑宫川、兴津和栟柑。1984年,以温州蜜柑为主良种面积8572亩(早熟宫川、兴津2163亩),占橘园90%以上。1973年邬隘湖塘村选育镇湖73-1号蜜柑,为全国温州蜜柑尾张系罐藏性能较好的优良单株。1979年,邬隘乡湖塘村温州蜜柑1号丰产试验园亩产5657.9公斤。1982年,2号试验橘园亩产计5353.5公斤。
  产区以大碶、柴桥为主,多栽山麓缓坡地带。1985年大碶3014亩、柴桥2792亩。当年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湾塘地区棉地改种柑橘较多,骆驼、长山、郭巨地区也积极发展。
  杨梅 现有面积2000余亩,年产量约为1500吨,主产区为柴桥后所、沙溪、洪岙、上史和塔峙青林、青山、牌门、新路、共同等地。品种有乌、红两类。
  桃 解放前种植于上傅、洪岙、上史、岭下、河头等地,均为夏白桃、红桃等硬肉系品种,年产量500吨左右。1956年后,引入玉露、黄露、白凤、特早桃等水蜜系品种,种植地域扩至江南、小港、枫林、下邵、大碶、邬隘、塔峙、霞浦等地,年产量约1000余吨。60年代初,曾毁果种粮,产量锐减。1985年有桃园1993亩,年产量765吨。
  梨 解放后新发展的水果,50年代引入明月、今村秋、菊水、晚三吉、黄蜜等砂梨系品种和铁头梨、来康等西洋杂交种。主要分布于觉渡、河头、江南、小港、枫林、下邵、大碶、邬隘、柴桥等地。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期,面积和产量均为高峰期,以后逐渐衰落。1985年尚有1522亩,年产量1059.55吨。
  第四节 瓜菜
  解放前后湾塘海甸、临江乡上下咸地和江南下泥场农户有成片种植黄芽菜、雪里蕻、萝卜、大头菜、韭菜等习惯。骆驼、清湖一带农户大批种植茭白、芋艿、藕等水生蔬菜。60年代初,宁波市在江南新棉大队和临江清水浦建蔬菜基地。70年代中期,先后建立临江、柴桥、新碶、郭巨、大榭、大碶、骆驼等县属蔬菜基地2800余亩。至1985年,除基地蔬菜外,农民自行年种植蔬菜有4.6万亩次左右,约占耕地面积10%。蔬菜品种解放时约20多个,到1985年有13大类、140多个品种。梅山、新碶、高塘等乡番茄,三山、塔峙、邬隘、下邵等乡西瓜,新碶乡备碶村花菜,贵驷、庄市等乡镇蘑菇,湾塘、梅山芦笋等,已成大宗输出商品。
  根菜类 有白萝卜、胡萝卜、大头菜等。由白萝卜加工的大榭萝卜干已有130多年历史,50~60年代,年平均种植白萝卜2000多亩,1984年种植面积3000亩。
  白菜类 有大白菜、黄芽菜。大白菜(胶菜)面积3000亩左右,总产900万公斤。1984年从上海引入矮抗青,可在夏淡季节上市。
  甘蓝类 有结球甘蓝(包心菜),50年代引入;花椰菜,70年代引入,1985年种植面积约1000亩。
  芥菜类 有雪里蕻、菾菜、榨菜、弥陀菜等。榨菜为解放后引入,产区以梅山为主。
  绿叶蔬菜类 有芹菜、菠菜、蒿苣笋、苋菜等。
  茄果类 有辣椒、茄子、番茄等。灯椒(甜椒)为近20年引入品种。番茄60年代引入,1985年种植面积达万亩,总产量1500万公斤。
  瓜类 有黄瓜、西瓜、冬瓜、南瓜、长瓜、丝瓜和各种甜瓜。1978年引入青皮黄瓜。西瓜原以黑皮瓜为主,60年代引入解放瓜,普及全县。1984年引进新澄一号、浙蜜一号、新红宝等优良杂交品种。
  豆类 有梅豆、带豆、毛豆、碗豆、蚕豆、刀豆等。梅豆又名四季豆,为解放后新发展品种。小青豆1978年引入,1984年发展至800亩。
  葱蒜类 有韭菜、大蒜、洋葱、大葱、小葱。韭菜是传统产品,年面积约1000亩左右。70年代从山东引入大葱。80年代引进四川阔叶韭及贵州汉中冬韭菜。
  薯芋类 有马铃薯、水芋、香梗芋、山芋艿、生姜等。水芋主产于临江乡及平原稻区,面积500亩以上。生姜主产于郭巨,年面积为500亩左右。
  水生蔬菜类 有茭白、藕、荸荠、慈菇、水菱等。茭白近年栽培以“四、九熟”茭为主,骆驼地区仍以秋茭白为多,面积1100亩上下。荸荠以骆驼镇最多,1983年约1300亩左右。
  多年生蔬菜类 主要有竹笋和芦笋。芦笋为80年代新发展特产,1985年面积1100亩。
  食用菌类 有蘑菇、平菇、香菇等。蘑菇自1966年引入推广,至1984年全县养殖133.5万平方米,总产近1000吨。1984年试种平菇成功。
  第五节 其他特产
  苎麻 明代已有种植,以穿山、后所较多。1936年种植300亩,总产12吨。1949年350亩,1953年曾发展到1034亩,总产36.2吨。60年代产量下降。1985年全县仅存155亩,总产13吨,亩产84公斤。
  蚕桑 1957年从嘉兴引入湖桑,在河头、汶溪、江南、小港、大碶、三山、郭巨等地成片种植。1958年产茧3.45吨,1959年3.3吨,1960年5.9吨。后曾毁桑种粮,1968~1975年再度恢复,面积700亩,分布沿山15个公社、54个大队。1978年桑园面积450亩左右,年产茧13.2吨。1980年全县产茧20.15吨,1982年21.25吨,1983年13.85吨,1984年9.65吨,1985年7.5吨。
  桂花 宋杨万里《谢定水僧送木犀》诗云“春得鄞江信,香从定水来;今年有奇事,正月木犀开。”已记述本地产桂花事例。塔峙素称“浙东桂乡”。品种有金桂,花色金黄,香气浓郁,产量较高;银桂,花色乳白到淡黄,香气淡雅,花期比金桂稍迟;丹桂,花色橙赤,香气清淡;四季桂,花色乳白,一年中除严寒酷暑外,其他季节均能开花。至1985年,塔峙全乡尚有大小桂花树1620株。平均年产鲜花20~25吨,丰年可达40~50吨。
  糖蔗 1971年,利用棉旱地推广糖蔗种植,至1980年停种,先后种植28000亩,总产鲜蔗92230吨,年均产3202公斤;其中1973年均产达4422公斤。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的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状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