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良种推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24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良种推广
分类号: S562
页数: 2
页码: 366-36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民国时期的棉花品种主要以亚洲棉为主,后逐渐推广脱字棉、德字棉、珂字棉等品种。解放后,棉花品种不断更新,逐渐推广岱字棉、鄂光棉、沪棉204等高产量品种,并针对枯萎病推广抗病品种。繁育方面,建立了美棉推广区、种子场队和棉花良种繁育基地,后逐渐停办。
关键词: 镇海县 棉花生产 良种推广

内容

品种 民国时棉花品种以亚洲棉(中棉)为主,并以大苞棉(又名大蔀或大树)占极大多数;龙山镇附近种植小量绿子棉。1934年推广脱字棉934亩,比中棉增产66.67%,1935年扩至26524亩。1946年试种德字棉531亩,增产显著,1947年扩至16543亩,主要分布灵绪、窖湖、龙山、沙塘、海和等乡镇。在梅山岛推广珂字棉3734亩。
  解放后棉花品种不断更新,1954~1957年岱字棉15取代德字棉、珂字棉和中棉。1965~1967年滨海沿江棉区普及镇棉1号。1967年,大面积推广产量较高的鄂光棉。1981、1982年推广“沪棉204”和协作2号,取代岱字棉和其他品种。该两品种种植面积占棉地66%。1983、1985年在曾发生枯萎病棉地推广“86-1”抗病品种,无病和轻病棉地推广浙萧棉1号。1984年全县棉花品种布局为:沪棉204占46.23%,“86-1”占39.04%,浙萧棉1号占5.33%,协作2号占5.08%,其他品种占4.32%。
  繁育 1934年,建立龙淞(龙山至淞浦)棉地7494亩、南泓(岚山至石塘头)棉地9600亩和梅山棉地10030亩3个美棉推广区。1947年,确定南泓、镇北第一、镇北第二3个德字棉种管理区,面积15590亩,以保纯、繁育德字棉种。1951~1953年建立棉海乡棉种管理区。1962年县棉场提纯复壮岱字棉15号原种,后定名镇棉1号。1966年,建立良种繁育基地8处、5036亩。1983年社队有种子场队13处、746亩。因枯萎病蔓延,80年代中期逐渐停办。
  1975年县棉场划归浙江炼油厂,1980年在觉渡重新组建县棉花良种繁育场,先后繁育宁青6号、沪棉204号、“86-1”等棉花良种。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的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状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