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栽培管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24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栽培管理
分类号: S562
页数: 1
页码: 3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棉花种植方面,解放前主要采用立夏小满播种,少施追肥,很少防治病虫。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播种期提前并实施技术改进,如条播、宽窄行、点播和地膜覆盖等。施肥方面,绿肥、河泥、氮素化肥、人粪尿和豆饼等逐渐得到应用,化肥用量逐渐增加,同时试验了化学除草技术。
关键词: 镇海县 棉花生产 栽培管理

内容

解放前,棉地不翻耕,绿肥面施,立夏小满播种,满畦撒播,多数不施追肥,很少防治病虫。
  50年代后期,棉花播种期提早至立夏前后,60年代中期提早至谷雨前后。1956年普及条播,60年代初采用宽窄行种植,60年代中期又推广点播。1956年推广育苗移栽,多在油菜田或小青豆地采用。1982年引入地膜覆盖新技术,1984年覆盖面积32324亩,占棉花面积44.77%。50年代每亩密度为7000~8000株,60年代调整为6000~7000株;70年代沿海纯棉区5500~6500株,稻棉夹种区5000~6000株;80年代实际株数每亩栽种5000株左右。
  1952年施肥调查,平均亩施绿肥750~1000公斤,河泥100~150担,氮素化肥5公斤左右,人粪尿5~6担,豆饼15~20公斤。50年代间作绿肥面积占棉地80%,60年代占61%,70年代占44%,1980~1983年占33%。1976年在棉区推广套种咸青,1978年有15507亩,后淘汰。化肥用量,50年代每亩施标准氮肥5公斤左右,60年代10~15公斤,70年代15~20公斤,80年代初25公斤左右。50年代中期推广磷肥,80年代施壅面积约占40%左右。钾肥80年代初开始在稻棉夹种地区推广。1976年试验扑草净化学除草,1979年达4.05万亩,占棉地55.21%。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的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状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