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民国军事建置与驻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12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民国军事建置与驻军
分类号: E289.55
页数: 3
页码: 252-254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11年辛亥革命后至1949年镇海地区的陆军驻扎情况和部队编制变化。其中包括各种部队的改编、驻守地点、军事行动等历史事件,最后提到了地方武装和沦陷期间的敌后游击队情况。
关键词: 镇海县 民国 军事建置 驻军

内容

驻镇陆军 辛亥革命后,属标统张载阳统率之新军一个营驻江南卢家村,兵额540人。1911年11月下旬参加江浙联军攻克南京战役。
  1912年2月陆军步队第三协改编之独立第四十九旅(属皖系)九十七团一部驻镇海。
  1914年7月独立第四十九旅改编之浙军第二师第三旅第六团一部驻镇海。
  1917年11月直系陆军第十师第十九旅辖第三十七、第三十八团分驻宁波、镇海。
  1924年10月第二师第三旅参加浙江独立运动失败,10月21日直系第三师师长周凤岐率部进驻宁波招抚,第二师第三旅遂属直系部队。
  1925年3月1日直系陆军第十师混成旅第一团驻宁波、镇海。1926年3月17日调往南京。18日第二师第三旅第六团一营移驻镇海。
  1927年1月第二师第三旅第五团第三营于14日驻镇海。2月10日二师三旅调赴海门,由联军第十一师派一个团填防。2月中旬,北伐军向宁波进军,2月17日北洋军第二师第三旅撤逃。2月19日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和浙江省防军进抵宁波,一部驻镇海。
  1935年10月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三十七旅七〇九、七一〇、七一一等团由厦门调防宁波。1937年8月新编第三十四师接防,分驻奉、镇、象,三十七旅调赴淞沪参加抗日战争。11月新编第三十四师调离。1938年春三十七旅重返宁波,改编为第十集团军一九四师,师长陈德法,实际兵力4000余名。辖一一二五、一一二六、一一二七等团,轮流驻防于镇海江北、江南及鄞东、慈东一线,至1941年4月19日沦陷时撤离。一九四师在镇海等地驻防分布:
  甬江以北一个团,团部设保国寺(有时在西方寺),辖3个营:一驻石塘下、南泓、湾塘、澥浦一带,一驻邱王、龙山、古窑浦一带,一作预备队,驻河头、骆驼桥、贵驷桥一带。1940年冬移驻甬江以南地区。
  甬江以南一个团,团部驻宝幢(后驻净居寺),辖3个营:一驻象山港大嵩一带,一驻霞浦下洋、穿山、后所,一作预备队驻育王寺、明堂蚕一带。
  另一个团作为师预备队驻汶溪、洪塘一带。
  1940年7月17日国民革命军十六师(番号玉门)四十八团由团长罗鹏瀛率领自上虞启程赴镇参战,四十六团三营驻白沙压赛題一线,至7月22日日军败退后撤离镇海,分驻鄆西一带。
  1940年冬,暂编三十四师一个团驻防镇海:一个营驻招宝山、石塘下、虹桥一带,一个营驻邱王、龙山、古窑浦一带,一个营驻潺浦、湾塘、贵驷桥一带。1941年4月19日沦陷时撤离。
  1948年10月间,第八十七军(番号长江,前身系青年军)从华北战场败退撤至宁波地区,其六六一团守防镇海,以龙山、骆驼桥、县城等地为据点,至1949年5月下旬镇海解放,撤逃至舟山群岛。
  镇海炮台总台(镇海要塞区) 民国初置司令官、教练官、副官各1员,辖宏远、威远、安远、平远、绥远5炮台,各设台长、教习1名。1927年改为镇海要塞区。1932年8月设总台于小港,隶属宁波防守司令部。总台置官佐16名,士兵64名;直辖5炮台,置官佐8名,士兵240名。弹药库、观测所、探照灯台、修械所置官佐5名,士兵36名。1937年撤安远、平远、绥远3台,另建新镇远炮台,减少官佐3名,士兵81名。
  镇海炮台掩护团(守备步兵第一团) 1927年置。1932年改为宁波防守司令部守备步兵第一团,有官佐106名,士兵1579名。团部驻宁波。2个营分驻镇海要塞区及青峙、小港、李隘等处,1个营驻鄆县望春桥。
  浙江外海水上警察厅(局) 1913年(民国2年)由浙江外海水师巡防队改编,设厅长、督察长、巡官等官佐38名,水巡兵1269名,巡舰5艘:超武、新宝顺、永靖、永定、永安,巡船90艘,分为3区、11个分队,统辖全浙海区。以后巡船渐减,1933年由60艘减至48艘;巡舰迭有更替增减。1937年7月改为省外海水上警察局,有巡舰8艘:新宝顺、泰安、海鸿、海鹄、海光、海声、克强、新永嘉,分泊镇海、海门、石浦、永嘉、舟山等处。1938年11月局址移海门。1040年7月日军犯镇海,海鹄、海光、海声3巡舰封江自沉于拗猛江。少数员警留守总局原址。1941年4月19日镇海沦陷撤离。
  地方武装
  县警备队 由清陆师巡防队改编,东管慈济桥、大碶头、穿山各驻一哨。
  县基干队 1932年9月成立,士兵99名,驻县城。
  县保安团 1932年建立,又称保卫团。县设总团部,县长兼团长;区设区团部,区长兼团长。团丁,县157名,各乡镇8~10余名。
  县国民兵团部 1938年4月成立,县长兼团长;各乡成立乡队,乡长兼任队长,主要任务训练壮丁。
  县政府兵役科 1940年6月建立,次年沦陷后撤。1946年1月建军事科,配校级军官2名,尉级军官4名。
  县自卫大队 1945年抗战胜利后建立,设6个中队、18个分队。有官佐50名,士兵678名,不久被整编。
  县保安大队 又称保警队,1946年初由县自卫大队等部整编,下属3个中队。保警第一中队,人员140名,驻县城,一个分队驻团桥;保警第二中队,驻范市,有分队驻施公山、龙山;保警第三中队,1947年秋扩建,人员100余名,常驻新碶、柴桥,一个分队驻郭巨。
  县自卫总队 1948年秋建,总队长由县长兼,人员200余名。
  沦陷期间敌后游击队
  县警察大队 1941年7月间,流亡在宁海之镇海县长周启植命助理秘书汪立本潜回龙山,组建县政府江北办事处。汪收集隐匿散离于近地的原警察及一九四师官兵,组建警察大队。同时,原国民党陆军一九四师军官姚华康在澥浦组建游击队,并编为警察第三大队,姚任大队长。未几,汪、姚内讧。是年底,汪率部对姚进行突然包剿,姚带残部逃奔鄞西,翌年秋投靠日伪;汪本人于年底卷款逃沪,警察大队解体。
  1942年秋,县长黄大梁在宁海重建警察大队,招兵130余人,大队长叶士青,下设3个中队。是年底赴镇海,驻九峰、城湾一带。1943年2月22日在塔峙岙遭定海国民兵团袭击溃散。后有一个中队60余人驻扎邬隘明堂岙时,被俞济民部队收编,警察大队解体。
  县自卫队、自卫大队 1941年秋建于宁海,人员近百人。是年冬,黄大梁率部至镇海,在瞻峙、三山地区遭定海国民兵团兜袭溃散,黄潜回宁海。
  1943年4月县长李经民在江南组建自卫大队,始编2个中队。1944年春雷霆就任县长后,人数扩至200余名,下编3个中队。一个中队驻江家山,后移驻东冈碶山区;两个中队驻城湾、塔峙及里河一带。雷霆又别建警卫中队,有人员50余名。县境内民国县政府控制的尚有柴桥、长山、庄市3个区自卫中队。柴桥区自卫中队,1942年建,人员60余人;长山区自卫中队,人员40余人,常驻于东冈碶;庄市区自卫中队,人员60余人,常驻江南夏渡岙一带。
  吴家骥部队 1941年10月庄(樟)桥区区长吴家骥组建庄(樟)桥区特务大队,内有一部分进步青年和中共党员(蒋子瑛等)参入,活动于河头、横溪一带山区。是年底,被杨峰部队借口有共产党活动缴械,后又遭慈溪国民兵团和宋清云部威迫,不久瓦解。
  杨峰部队 又称慈溪国民兵团十三中队,慈溪沦陷后在慈南山区组建。1941年底部队开入慈东地区,钳制吴家骥部,人枪扩至百余。1942年在河头遭姚华康部火并,人枪损失大部,余部又被宋清云部兼并。
  定海县国民兵团 1939年6月定海沦陷后,定海县长苏本善率定海县政府撤至大榭岛,未几移驻柴桥。1940年苏将国民兵团扩充为4个大队,委朱铁钧为支队长,王维东为副支队长。一、二两大队驻里河、瑞岩寺、昆亭一带。苏被委为穿山地区指挥官。1941年初改编为省保安第三团。镇海沦陷后,苏兼任象山县县长,继续在柴桥、郭巨山区活动。1943年春,苏部在柴桥部队称为定象保安总队第一支队,常驻瑞岩寺。其第一大队三个中队驻河头、里隘一带,第二大队两个中队驻上阳及岱山,第五大队两个中队驻峙头,第六大队两个中队驻杨沙溪及鄞镇边界;特务大队活动于灵峰山及甬江南岸。1944年夏,苏任绍兴地区专员暨任省保安第三纵队司令,将驻镇海之部队带离。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的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状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载阳
相关人物
周凤岐
相关人物
陈德法
相关人物
罗鹏瀛
相关人物
周启植
相关人物
汪立本
相关人物
姚华康
相关人物
黄大梁
相关人物
叶士青
相关人物
俞济民
相关人物
李经民
相关人物
黄潜
相关人物
吴家骥
相关人物
蒋子瑛
相关人物
苏本善
相关人物
朱铁钧
相关人物
王维东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