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代军事建置与驻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12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古代军事建置与驻军
分类号: E289.55
页数: 3
页码: 250-2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中国历史上镇海地区的军事设施和部队编制,包括各种戍、镇、巡检司、千户所等,以及相关历史事件,如抗倭、抗英、抗法战争等。
关键词: 镇海县 古代 军事建置 驻军

内容

浃口戍 公元132年(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在沿海屯兵设戍,直至唐元和四年改戍置镇。戍设戍主1名,戍卒数十名至百余名。
  望海镇 唐元和四年(809)设于浃口,置镇将、镇遏使守御,隶明州望海军。后梁开平三年(909)钱鏐改为静海镇。
  水陆管界巡检司 北宋初置,嘉祐八年(1063)移于澥浦,设土军120名,南宋宝庆间增至170名。
  海内东寨巡检司 后梁贞明二年(916)置,设土军100名。南宋建炎四年(1130)毁于兵火,遂撤。守军拨并西寨。
  海内西寨巡检司 南宋嘉定八年(1215)移建乌崎头,额土军240名,其中海内巡检司、白峰巡检司两寨各设120名,宝庆间共存170名。
  白峰巡检司 南宋建炎四年(1130)置。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降属海内寨指挥,立寨于午栖跳。
  沿海制置司 南宋绍兴二年(1132)移驻定海,防扼海道。1141年撤,1161年复驻殿司水军2000名。隆兴元年(1163),为镇压和防范朱百五的海上起义,殿司军增至3000名。两年后海上起义被镇压,驻兵陆续调发,制置使赵子㴋奏留,并增招水军1000名。乾道三年(1167)以定海水军为御前水军。1171年增加至4000名,置统制、统领,并有正将、副将、准备将各3员。水军有义兵、吐浑兵,编为22队。三姑、岑港、沥港、海内、白峰五寨土军均隶节制。宝祐六年(1258)水军增至6000名。
  定海蒙古千户所 隶沿海上万户府,元大德八年(1304)自乃颜(今黑龙江拜泉县南)调蒙古军300名驻定海,统辖白峰、管界、施公山、海内四巡检司,各领弓兵20名。
  定海卫指挥司 明洪武七年(1374)定海建石城,调明州卫前所驻守,洪武十二年(1379),置定海守御千户所。洪武十八年(1385)前所调守昌国,以宁波卫右所补额。1387年信国公汤和拓城建定海卫。调宁波卫左所、新操中、前、后3所为五千户守城所,外辖郭巨、大嵩两千户所。1392年徙昌国卫于象山,存中中、中左两所隶定海卫。1394年调后所于海晏穿山,定海卫共辖九千户。卫置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经历知事、卫镇抚、所正千户、副千户、镇抚、百户等官91名;令史、典史、司吏等12名;兵额设旗军5600名,外有运粮军余3178名,屯军100名,达旗军98名。至嘉靖年间,卫军实存仅十分之二。卫辖巡检司有:螺峰、岑江、岱山、宝陀(上4司环置舟山,隶宁波府)、长山、甬东(1387年自府甬东隅徙竺山海口)、穿山、霞峙、太平、管界等10司,又辖烽堠13处:高山、竺山、小山、鸬鸶、候涛山、打鼓山、张师浦、大尖冈、大鱼湾、长山、季屿、鸬〓、汪家路。
  后千户所 辖十百户所,设正千户、副千户、镇抚、百户等官17员,司吏1员,额设旗军1120名,本卫贴守军余120名,备置战船10艘。下辖烽堠10台:跳头、西山、锅盖、嵩子、神堂、撩㟪埠、碶头、白峰、渡头、庙山。
  郭巨千户所 辖十百户所,设正千户、副千户、镇抚、百户等官16员,司吏1员,额设旗军1120名,本卫贴守军余60余名,战船10艘(以下各千户所官兵设置均同)。下辖烽堠6台:高山、三塔、土泽、观山、梅山、虾㢀。三塔山台矗峙最高,因设总台。
  大嵩千户所 隶鄞县境,下辖烽堠6台:尖峙、大干、蛤岙、慈岙、横山、黄岩。
  中中、中左千户所 辖1关(舟山)、3寨(干、沈家门、西碶)、6隘(螺头、椗齿、小沙、路口岭、岱山、大展)、28烽堠。中中所辖烽堠13台:舟山、外湖、螺头、鹿颈、浦沙、西山、椗齿、崎岙、郎家碶、袁家碶、三江、上干、朱家尖。中左所设烽堠15台:青雷头、谢浦、石墙、包家、石洞门、沈家门、接待寺、赤石、小展、钓屿、程家、石蝉、塘头、西碶、认母涂。
  龙山千户所 明时隶属观海卫,清初划归镇海营。下辖烽堠6台:施公山、龙尾、龙头、古塘、清溪、庙后山。
  总兵管理浙直海防军务 嘉靖三十五年(1556)自临山移驻定海。统陆兵中、左、右、前、后营五总,计兵2000名,驻守县城及大关海口,听备缓急调遣策应。每年汛期更番发守龙山、郭巨、钱仓、穿山、后所等处沿海巡哨。统水军三哨,置水军2195名,大小战船百余艘,泊定海港把守关口,汛期出洋往来巡督会哨。万历九年(1581)浙直总兵移驻省城,汛期仍巡历海上,驻定海四参六总悉受节制。
  宁绍参将署 嘉靖三十一年(1552)设,初驻定海,统水兵正兵哨、正游左哨、正游右哨3支,置战船57艘,兵1504名。嘉靖三十五年(1556)由于总镇移驻定海,参将署改驻临观,嘉靖三十八年(1559)移驻舟山,临观、昌国、定海三总俱隶属调度。
  定海把总 嘉靖二十八年(1549),由定(定海)临(临山)观(观海)总分建。定海总率游哨、南哨、北哨水兵3支,统兵2749名,战船128艘,隶宁绍参将。
  抗倭参战部队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倭寇骚扰浙东沿海,福建都指挥卢镗率军至定海平倭。1556年都督佥事俞大猷向四川、贵州省调麻寮、大剌、镇溪、桑植兵六千名至定海参战;同年调参将戚继光守扎定海,乃向金华、义乌募兵三千。
  协镇定海总兵 清顺治三年(1646)设驻,统陆师中左、右三营,水师左、右两营。陆师每营置副将(后改称游击)、守备、千总、把总等官8员,率兵800名,内马兵80名,步战兵320名,守兵400名,战马80匹。水师每营置参将(后改称游击)、守备、千总、把总等官8员,率兵800名,内水战兵400名,水手兵400名。顺治六年(1649)改称宁绍台温总兵,仍驻定海,辖五营,兼统宁绍台温四府驻守各汛官兵。顺治十四年(1657)设宁台温水师总兵,驻郡城。次年,调宁绍台温总兵移驻黄岩,陆师三营随往,以宁台温水师总兵官驻定海。康熙元年(1662)设水师提督一员,水师左右两路总兵官各一员,其左路总兵即以宁台温水师总兵改任,仍驻定海,辖中、左、右、前四营,中营兵1000名,左右前三营兵800名。康熙八年(1669),改水师左路总兵为镇守定海总兵,辖水师中左右三营兵3000名及定海城守一营。康熙二十三年(1684)总兵府移驻舟山。
  水师定海(镇海)营 1646年改原五千户所为定海营。1658年改为定海城守营,汛守定海城并甬江南北沿海所城、台、寨,隶台州总兵统辖。康熙八年(1669)改隶定海总兵。康熙二十五年(1686)改称镇海营,辖县城、关口汛、招宝山汛、笠山汛、龙山所城汛、穿山所城汛、郭巨所城汛、昆亭寨城汛、镇海营水汛。编额设马步战兵1257名,后裁改为陆、水战守兵。雍正二年(1724)改称水师营。本营主要防守镇海沿海及外洋岛屿水陆各汛,兼防县城。经几次裁革与调拨,至同治八年(1869)实存兵丁588名。宣统二年(1910),汛兵除县城180名及招宝山50名外均裁撤。
  驻镇浙洋外海水师统领(水师巡防队) 同治八年(1869)创建红单水师,不久裁撤。光绪初复组红单护商水师,兵额每船32名或48名。光绪十九年(1893)红单护商水师改隶浙江提督,统分中、南、北三路,各路由管带统率,北路管带驻镇城。同年底委总兵费金组为红单护商水师统领,并以超武轮为统领座船。光绪二十一年(1895)购置永定、永福、永安、永靖小兵轮4艘。1901年命定海镇总兵吴杰兼统,将沿海各标营营船,择其优者改编三营,分防于宁台温三府属区,又设中、南、北三路分统为辅,其北路分统同驻镇海。宣统二年(1910)改编为浙江外海水师巡防队,兵额裁减至每船18名。
  镇海炮台总台 光绪三年(1877)建威远炮台,设统领,炮兵61名。此后续增新炮台,添兵至342名。光绪十年(1884)设置总台。光绪二十年(1894)又招护台兵一营,称“吉字营”。1910年裁撤。
  抗英参战部队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中英鸦片战争镇海口之役赴镇参战清军不下二万,分守四郊,其中有狼山镇、衢州镇等部标兵3600余名。
  抗法参战部队 清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镇海口战役前夕,驻镇守兵有浙江提标六营,练兵1000名,楚勇2500名,淮军2500名,衢标、处标练军及淮勇等3000人。
  浙省陆军标统 宣统二年(1910)标统张戴阳统兵两营,兵卒1080名,分驻江南中营和西门外葱园。
  陆师巡防队 宣统二年(1910)绿营裁撤,由陆师改编。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的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状况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戴阳
相关人物
俞大猷
相关人物
赵子潇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浃口戍
相关机构
望海镇
相关机构
水陆管界巡检司
相关机构
海内东寨巡检司
相关机构
海内西寨巡检司
相关机构
白峰巡检司
相关机构
沿海制置司
相关机构
定海蒙古千户所
相关机构
定海卫指挥司
相关机构
后千户所
相关机构
郭巨千户所
相关机构
大嵩千户所
相关机构
龙山千户所
相关机构
宁绍参将署
相关机构
定海把总
相关机构
抗倭参战部队
相关机构
协镇定海总兵
相关机构
镇海炮台总台
相关机构
抗英参战部队
相关机构
抗法参战部队
相关机构
浙省陆军标统
相关机构
陆师巡防队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