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机构 驻军 地方武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12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机构 驻军 地方武装
分类号: E289.55
页数: 9
页码: 250-2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机构、驻军、地方武装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古代军事建置与驻军、民国军事建置与驻军、人民军队等。
关键词: 镇海县 地方武装 驻军

内容

第一节 古代军事建置与驻军
  浃口戍 公元132年(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在沿海屯兵设戍,直至唐元和四年改戍置镇。戍设戍主1名,戍卒数十名至百余名。
  望海镇 唐元和四年(809)设于浃口,置镇将、镇遏使守御,隶明州望海军。后梁开平三年(909)钱鏐改为静海镇。
  水陆管界巡检司 北宋初置,嘉祐八年(1063)移于澥浦,设土军120名,南宋宝庆间增至170名。
  海内东寨巡检司 后梁贞明二年(916)置,设土军100名。南宋建炎四年(1130)毁于兵火,遂撤。守军拨并西寨。
  海内西寨巡检司 南宋嘉定八年(1215)移建乌崎头,额土军240名,其中海内巡检司、白峰巡检司两寨各设120名,宝庆间共存170名。
  白峰巡检司 南宋建炎四年(1130)置。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降属海内寨指挥,立寨于午栖跳。
  沿海制置司 南宋绍兴二年(1132)移驻定海,防扼海道。1141年撤,1161年复驻殿司水军2000名。隆兴元年(1163),为镇压和防范朱百五的海上起义,殿司军增至3000名。两年后海上起义被镇压,驻兵陆续调发,制置使赵子㴋奏留,并增招水军1000名。乾道三年(1167)以定海水军为御前水军。1171年增加至4000名,置统制、统领,并有正将、副将、准备将各3员。水军有义兵、吐浑兵,编为22队。三姑、岑港、沥港、海内、白峰五寨土军均隶节制。宝祐六年(1258)水军增至6000名。
  定海蒙古千户所 隶沿海上万户府,元大德八年(1304)自乃颜(今黑龙江拜泉县南)调蒙古军300名驻定海,统辖白峰、管界、施公山、海内四巡检司,各领弓兵20名。
  定海卫指挥司 明洪武七年(1374)定海建石城,调明州卫前所驻守,洪武十二年(1379),置定海守御千户所。洪武十八年(1385)前所调守昌国,以宁波卫右所补额。1387年信国公汤和拓城建定海卫。调宁波卫左所、新操中、前、后3所为五千户守城所,外辖郭巨、大嵩两千户所。1392年徙昌国卫于象山,存中中、中左两所隶定海卫。1394年调后所于海晏穿山,定海卫共辖九千户。卫置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经历知事、卫镇抚、所正千户、副千户、镇抚、百户等官91名;令史、典史、司吏等12名;兵额设旗军5600名,外有运粮军余3178名,屯军100名,达旗军98名。至嘉靖年间,卫军实存仅十分之二。卫辖巡检司有:螺峰、岑江、岱山、宝陀(上4司环置舟山,隶宁波府)、长山、甬东(1387年自府甬东隅徙竺山海口)、穿山、霞峙、太平、管界等10司,又辖烽堠13处:高山、竺山、小山、鸬鸶、候涛山、打鼓山、张师浦、大尖冈、大鱼湾、长山、季屿、鸬〓、汪家路。
  后千户所 辖十百户所,设正千户、副千户、镇抚、百户等官17员,司吏1员,额设旗军1120名,本卫贴守军余120名,备置战船10艘。下辖烽堠10台:跳头、西山、锅盖、嵩子、神堂、撩㟪埠、碶头、白峰、渡头、庙山。
  郭巨千户所 辖十百户所,设正千户、副千户、镇抚、百户等官16员,司吏1员,额设旗军1120名,本卫贴守军余60余名,战船10艘(以下各千户所官兵设置均同)。下辖烽堠6台:高山、三塔、土泽、观山、梅山、虾㢀。三塔山台矗峙最高,因设总台。
  大嵩千户所 隶鄞县境,下辖烽堠6台:尖峙、大干、蛤岙、慈岙、横山、黄岩。
  中中、中左千户所 辖1关(舟山)、3寨(干、沈家门、西碶)、6隘(螺头、椗齿、小沙、路口岭、岱山、大展)、28烽堠。中中所辖烽堠13台:舟山、外湖、螺头、鹿颈、浦沙、西山、椗齿、崎岙、郎家碶、袁家碶、三江、上干、朱家尖。中左所设烽堠15台:青雷头、谢浦、石墙、包家、石洞门、沈家门、接待寺、赤石、小展、钓屿、程家、石蝉、塘头、西碶、认母涂。
  龙山千户所 明时隶属观海卫,清初划归镇海营。下辖烽堠6台:施公山、龙尾、龙头、古塘、清溪、庙后山。
  总兵管理浙直海防军务 嘉靖三十五年(1556)自临山移驻定海。统陆兵中、左、右、前、后营五总,计兵2000名,驻守县城及大关海口,听备缓急调遣策应。每年汛期更番发守龙山、郭巨、钱仓、穿山、后所等处沿海巡哨。统水军三哨,置水军2195名,大小战船百余艘,泊定海港把守关口,汛期出洋往来巡督会哨。万历九年(1581)浙直总兵移驻省城,汛期仍巡历海上,驻定海四参六总悉受节制。
  宁绍参将署 嘉靖三十一年(1552)设,初驻定海,统水兵正兵哨、正游左哨、正游右哨3支,置战船57艘,兵1504名。嘉靖三十五年(1556)由于总镇移驻定海,参将署改驻临观,嘉靖三十八年(1559)移驻舟山,临观、昌国、定海三总俱隶属调度。
  定海把总 嘉靖二十八年(1549),由定(定海)临(临山)观(观海)总分建。定海总率游哨、南哨、北哨水兵3支,统兵2749名,战船128艘,隶宁绍参将。
  抗倭参战部队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倭寇骚扰浙东沿海,福建都指挥卢镗率军至定海平倭。1556年都督佥事俞大猷向四川、贵州省调麻寮、大剌、镇溪、桑植兵六千名至定海参战;同年调参将戚继光守扎定海,乃向金华、义乌募兵三千。
  协镇定海总兵 清顺治三年(1646)设驻,统陆师中左、右三营,水师左、右两营。陆师每营置副将(后改称游击)、守备、千总、把总等官8员,率兵800名,内马兵80名,步战兵320名,守兵400名,战马80匹。水师每营置参将(后改称游击)、守备、千总、把总等官8员,率兵800名,内水战兵400名,水手兵400名。顺治六年(1649)改称宁绍台温总兵,仍驻定海,辖五营,兼统宁绍台温四府驻守各汛官兵。顺治十四年(1657)设宁台温水师总兵,驻郡城。次年,调宁绍台温总兵移驻黄岩,陆师三营随往,以宁台温水师总兵官驻定海。康熙元年(1662)设水师提督一员,水师左右两路总兵官各一员,其左路总兵即以宁台温水师总兵改任,仍驻定海,辖中、左、右、前四营,中营兵1000名,左右前三营兵800名。康熙八年(1669),改水师左路总兵为镇守定海总兵,辖水师中左右三营兵3000名及定海城守一营。康熙二十三年(1684)总兵府移驻舟山。
  水师定海(镇海)营 1646年改原五千户所为定海营。1658年改为定海城守营,汛守定海城并甬江南北沿海所城、台、寨,隶台州总兵统辖。康熙八年(1669)改隶定海总兵。康熙二十五年(1686)改称镇海营,辖县城、关口汛、招宝山汛、笠山汛、龙山所城汛、穿山所城汛、郭巨所城汛、昆亭寨城汛、镇海营水汛。编额设马步战兵1257名,后裁改为陆、水战守兵。雍正二年(1724)改称水师营。本营主要防守镇海沿海及外洋岛屿水陆各汛,兼防县城。经几次裁革与调拨,至同治八年(1869)实存兵丁588名。宣统二年(1910),汛兵除县城180名及招宝山50名外均裁撤。
  驻镇浙洋外海水师统领(水师巡防队) 同治八年(1869)创建红单水师,不久裁撤。光绪初复组红单护商水师,兵额每船32名或48名。光绪十九年(1893)红单护商水师改隶浙江提督,统分中、南、北三路,各路由管带统率,北路管带驻镇城。同年底委总兵费金组为红单护商水师统领,并以超武轮为统领座船。光绪二十一年(1895)购置永定、永福、永安、永靖小兵轮4艘。1901年命定海镇总兵吴杰兼统,将沿海各标营营船,择其优者改编三营,分防于宁台温三府属区,又设中、南、北三路分统为辅,其北路分统同驻镇海。宣统二年(1910)改编为浙江外海水师巡防队,兵额裁减至每船18名。
  镇海炮台总台 光绪三年(1877)建威远炮台,设统领,炮兵61名。此后续增新炮台,添兵至342名。光绪十年(1884)设置总台。光绪二十年(1894)又招护台兵一营,称“吉字营”。1910年裁撤。
  抗英参战部队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中英鸦片战争镇海口之役赴镇参战清军不下二万,分守四郊,其中有狼山镇、衢州镇等部标兵3600余名。
  抗法参战部队 清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镇海口战役前夕,驻镇守兵有浙江提标六营,练兵1000名,楚勇2500名,淮军2500名,衢标、处标练军及淮勇等3000人。
  浙省陆军标统 宣统二年(1910)标统张戴阳统兵两营,兵卒1080名,分驻江南中营和西门外葱园。
  陆师巡防队 宣统二年(1910)绿营裁撤,由陆师改编。
  第二节 民国军事建置与驻军
  驻镇陆军 辛亥革命后,属标统张载阳统率之新军一个营驻江南卢家村,兵额540人。1911年11月下旬参加江浙联军攻克南京战役。
  1912年2月陆军步队第三协改编之独立第四十九旅(属皖系)九十七团一部驻镇海。
  1914年7月独立第四十九旅改编之浙军第二师第三旅第六团一部驻镇海。
  1917年11月直系陆军第十师第十九旅辖第三十七、第三十八团分驻宁波、镇海。
  1924年10月第二师第三旅参加浙江独立运动失败,10月21日直系第三师师长周凤岐率部进驻宁波招抚,第二师第三旅遂属直系部队。
  1925年3月1日直系陆军第十师混成旅第一团驻宁波、镇海。1926年3月17日调往南京。18日第二师第三旅第六团一营移驻镇海。
  1927年1月第二师第三旅第五团第三营于14日驻镇海。2月10日二师三旅调赴海门,由联军第十一师派一个团填防。2月中旬,北伐军向宁波进军,2月17日北洋军第二师第三旅撤逃。2月19日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和浙江省防军进抵宁波,一部驻镇海。
  1935年10月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三十七旅七〇九、七一〇、七一一等团由厦门调防宁波。1937年8月新编第三十四师接防,分驻奉、镇、象,三十七旅调赴淞沪参加抗日战争。11月新编第三十四师调离。1938年春三十七旅重返宁波,改编为第十集团军一九四师,师长陈德法,实际兵力4000余名。辖一一二五、一一二六、一一二七等团,轮流驻防于镇海江北、江南及鄞东、慈东一线,至1941年4月19日沦陷时撤离。一九四师在镇海等地驻防分布:
  甬江以北一个团,团部设保国寺(有时在西方寺),辖3个营:一驻石塘下、南泓、湾塘、澥浦一带,一驻邱王、龙山、古窑浦一带,一作预备队,驻河头、骆驼桥、贵驷桥一带。1940年冬移驻甬江以南地区。
  甬江以南一个团,团部驻宝幢(后驻净居寺),辖3个营:一驻象山港大嵩一带,一驻霞浦下洋、穿山、后所,一作预备队驻育王寺、明堂蚕一带。
  另一个团作为师预备队驻汶溪、洪塘一带。
  1940年7月17日国民革命军十六师(番号玉门)四十八团由团长罗鹏瀛率领自上虞启程赴镇参战,四十六团三营驻白沙压赛題一线,至7月22日日军败退后撤离镇海,分驻鄆西一带。
  1940年冬,暂编三十四师一个团驻防镇海:一个营驻招宝山、石塘下、虹桥一带,一个营驻邱王、龙山、古窑浦一带,一个营驻潺浦、湾塘、贵驷桥一带。1941年4月19日沦陷时撤离。
  1948年10月间,第八十七军(番号长江,前身系青年军)从华北战场败退撤至宁波地区,其六六一团守防镇海,以龙山、骆驼桥、县城等地为据点,至1949年5月下旬镇海解放,撤逃至舟山群岛。
  镇海炮台总台(镇海要塞区) 民国初置司令官、教练官、副官各1员,辖宏远、威远、安远、平远、绥远5炮台,各设台长、教习1名。1927年改为镇海要塞区。1932年8月设总台于小港,隶属宁波防守司令部。总台置官佐16名,士兵64名;直辖5炮台,置官佐8名,士兵240名。弹药库、观测所、探照灯台、修械所置官佐5名,士兵36名。1937年撤安远、平远、绥远3台,另建新镇远炮台,减少官佐3名,士兵81名。
  镇海炮台掩护团(守备步兵第一团) 1927年置。1932年改为宁波防守司令部守备步兵第一团,有官佐106名,士兵1579名。团部驻宁波。2个营分驻镇海要塞区及青峙、小港、李隘等处,1个营驻鄆县望春桥。
  浙江外海水上警察厅(局) 1913年(民国2年)由浙江外海水师巡防队改编,设厅长、督察长、巡官等官佐38名,水巡兵1269名,巡舰5艘:超武、新宝顺、永靖、永定、永安,巡船90艘,分为3区、11个分队,统辖全浙海区。以后巡船渐减,1933年由60艘减至48艘;巡舰迭有更替增减。1937年7月改为省外海水上警察局,有巡舰8艘:新宝顺、泰安、海鸿、海鹄、海光、海声、克强、新永嘉,分泊镇海、海门、石浦、永嘉、舟山等处。1938年11月局址移海门。1040年7月日军犯镇海,海鹄、海光、海声3巡舰封江自沉于拗猛江。少数员警留守总局原址。1941年4月19日镇海沦陷撤离。
  地方武装
  县警备队 由清陆师巡防队改编,东管慈济桥、大碶头、穿山各驻一哨。
  县基干队 1932年9月成立,士兵99名,驻县城。
  县保安团 1932年建立,又称保卫团。县设总团部,县长兼团长;区设区团部,区长兼团长。团丁,县157名,各乡镇8~10余名。
  县国民兵团部 1938年4月成立,县长兼团长;各乡成立乡队,乡长兼任队长,主要任务训练壮丁。
  县政府兵役科 1940年6月建立,次年沦陷后撤。1946年1月建军事科,配校级军官2名,尉级军官4名。
  县自卫大队 1945年抗战胜利后建立,设6个中队、18个分队。有官佐50名,士兵678名,不久被整编。
  县保安大队 又称保警队,1946年初由县自卫大队等部整编,下属3个中队。保警第一中队,人员140名,驻县城,一个分队驻团桥;保警第二中队,驻范市,有分队驻施公山、龙山;保警第三中队,1947年秋扩建,人员100余名,常驻新碶、柴桥,一个分队驻郭巨。
  县自卫总队 1948年秋建,总队长由县长兼,人员200余名。
  沦陷期间敌后游击队
  县警察大队 1941年7月间,流亡在宁海之镇海县长周启植命助理秘书汪立本潜回龙山,组建县政府江北办事处。汪收集隐匿散离于近地的原警察及一九四师官兵,组建警察大队。同时,原国民党陆军一九四师军官姚华康在澥浦组建游击队,并编为警察第三大队,姚任大队长。未几,汪、姚内讧。是年底,汪率部对姚进行突然包剿,姚带残部逃奔鄞西,翌年秋投靠日伪;汪本人于年底卷款逃沪,警察大队解体。
  1942年秋,县长黄大梁在宁海重建警察大队,招兵130余人,大队长叶士青,下设3个中队。是年底赴镇海,驻九峰、城湾一带。1943年2月22日在塔峙岙遭定海国民兵团袭击溃散。后有一个中队60余人驻扎邬隘明堂岙时,被俞济民部队收编,警察大队解体。
  县自卫队、自卫大队 1941年秋建于宁海,人员近百人。是年冬,黄大梁率部至镇海,在瞻峙、三山地区遭定海国民兵团兜袭溃散,黄潜回宁海。
  1943年4月县长李经民在江南组建自卫大队,始编2个中队。1944年春雷霆就任县长后,人数扩至200余名,下编3个中队。一个中队驻江家山,后移驻东冈碶山区;两个中队驻城湾、塔峙及里河一带。雷霆又别建警卫中队,有人员50余名。县境内民国县政府控制的尚有柴桥、长山、庄市3个区自卫中队。柴桥区自卫中队,1942年建,人员60余人;长山区自卫中队,人员40余人,常驻于东冈碶;庄市区自卫中队,人员60余人,常驻江南夏渡岙一带。
  吴家骥部队 1941年10月庄(樟)桥区区长吴家骥组建庄(樟)桥区特务大队,内有一部分进步青年和中共党员(蒋子瑛等)参入,活动于河头、横溪一带山区。是年底,被杨峰部队借口有共产党活动缴械,后又遭慈溪国民兵团和宋清云部威迫,不久瓦解。
  杨峰部队 又称慈溪国民兵团十三中队,慈溪沦陷后在慈南山区组建。1941年底部队开入慈东地区,钳制吴家骥部,人枪扩至百余。1942年在河头遭姚华康部火并,人枪损失大部,余部又被宋清云部兼并。
  定海县国民兵团 1939年6月定海沦陷后,定海县长苏本善率定海县政府撤至大榭岛,未几移驻柴桥。1940年苏将国民兵团扩充为4个大队,委朱铁钧为支队长,王维东为副支队长。一、二两大队驻里河、瑞岩寺、昆亭一带。苏被委为穿山地区指挥官。1941年初改编为省保安第三团。镇海沦陷后,苏兼任象山县县长,继续在柴桥、郭巨山区活动。1943年春,苏部在柴桥部队称为定象保安总队第一支队,常驻瑞岩寺。其第一大队三个中队驻河头、里隘一带,第二大队两个中队驻上阳及岱山,第五大队两个中队驻峙头,第六大队两个中队驻杨沙溪及鄞镇边界;特务大队活动于灵峰山及甬江南岸。1944年夏,苏任绍兴地区专员暨任省保安第三纵队司令,将驻镇海之部队带离。
  第三节 人民军队
  抗日战争时期
  龙山区自卫大队 1942年5月组建,区长戚铭渠兼队长,人员一个排。10月改称龙山区自卫中队,次年扩为大队,下辖2个中队,称顽强一中、顽强二中。10月一中队编为浙东游击纵队第五支队第二大队之第六中队。1944年4月升编为慈镇县大队,称顽强大队,大队长戚铭渠,政委李乐山(后为虞天石)。1945年10月北撤。
  独立中队 1941年6月中共镇海县工委在大碶王贺乡组建抗日武装巡夜队,由乡长王博平任队长,武装人员20余名。9月初,慈东游击队奉宁属特委之命并入巡夜队。为坚持隐蔽,取得定海国民兵团番号,称独立中队。队长仍为王博平,指导员林勃,队内建立中共支部。10月初,由中共党员谢仁安、王忠孝领导的浙东青年突击队也奉命合编。至此,独立中队有人员70余名,活动于江南抗击日军。10月28日部队流动在青峙时,突遭国民党鄞东霍中柱部偷袭,旋又遭驻小港据点的日本军夹击,指导员林勃牺牲。11月奉命转移甬江北,编为浙东游击纵队第五支队第四大队之新四中队。
  独立第三中队 1941年秋由徐建农在江南组建,人员30余名,流动于城湾、三山一带。多次遭定海国民兵团围攻,1942年2月遭袭击解体,徐建农在三山受害。
  定象保安总队第五大队 原系定海洞岙区警察大队,1941年冬进入峙头,隶中共三东(镇东、鄞东、奉东)工委领导。洞岙区长吕道英兼大队长,大队附吴志先,指导员徐长海,人员100余名,分编两个中队。活动于定海、镇海江南及鄞东沿山一带,并在峙头、大碶设办事处。1943年10月,国民党第三战区向浙东抗日民主武装全面进攻,中共三东工委决定将第五大队撤至四明山根据地。驻峙头的第一中队抵四明山后编为新四军浙东纵队五支三大二中队。驻紫石大溟的第二中队,因中队长俞磊峰叛变(俞原属汪伪王继能部),吴志先、徐长海遇害牺牲,其部被定海国民兵团收编。
  龙山区常备队 1943年3月成立,始称区警卫班,经扩充后称常备队,后升编为区自卫大队;区再次建常备队。区长赵鸣皋、华一鸣先后任队长,指导员王杰三、柴一清。
  庄市区常备队 1944年3月成立,人员近30名,区长王剑君兼队长,指导员陆子奇。先后两次升编至县大队和主力部队,区再重建。通常保持人员20名左右。
  庄(樟)桥区常备队 1944年4月成立,人员15名左右,区长黄玉平兼队长,指导员钟林、蒋子瑛。
  沿山区常备队 1944年11月成立,部分队员由庄(樟)桥区调入,区长毛元仁兼队长,指导员吴济用。
  三北特务营 1945年5月由原顽强二中队升编,隶属慈镇中心县委。营长徐志达,政委李乐山,副政委谢仁安、戚铭渠等。下辖3个连,是年10月北撤。
  解放战争时期
  慈镇县大队 1947年初,赵士炘、沈宏康等在河头十字路祖师庵成立慈镇县武装工作队,共7人,队长沈宏康,后为郑侠虎,副队长孙永山。同年8月扩建为慈镇县大队,番号“小顽强”,大队长郑侠虎,大队副谈仲华,教导员沈宏康,后由杨展大任政委。解放前夕,县大队发展至100余人,并组建东区、中区、西一区、西二区4个武工队,共有武装人员80余人。
  东海游击总队 1947年10月中共浙东工委派余力行来江南上阳与三东工委委员陈志达、特派员罗德生等组建江南武工队,队员7人。次年2月发展至10余人。2月下旬袭击大碶警察所后转移至定海,3月扩编为第五大队,再与舟山支队分离出来的部分人员合编成立东海游击总队简称“东总”。罗德生任第五中队指导员,活动于岱山、桃花、六横一带。1948年遭国民党海陆空大“清剿”。8月,“东总”在六横突围后,分3路开展反“清剿”斗争。9月,政委王起、副总队长江之铭率一部约16人抵达峙头,10月,由于叛徒出卖,江之铭等人被害。
  江南武工队 1948年8月在清水桥再次组建。队长王德根(肖群),队员5名,同年11月奉命撤往天台。
  浙东第四自卫纵队 1946年下半年,舟山徐小玉率部数十人活动于柴桥、郭巨一带,1947年2月收并庙子湖、展茅等地群众武装,改建为“除奸大队”,移驻镇海峙头。6月由中共华中工委、华中军区收编为浙东第四自卫纵队,人员发展至200余人。同年9月中旬在峙头花船吞遭国民党浙保第一总队及镇、鄆两县保警队“围剿”。激战后,徐小玉率20余人突围去定海马目,后改名为舟山群岛游击支队。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解放军驻军 第二十二军,1949年5月下旬参加解放镇海战斗,部队分驻县城及穿山一带。8月中旬,所属一九〇、一九一、一九三、一九六、一九七、一九八各团及军直山炮团参加解放大榭、梅山、金塘等战役。1950年5月移防舟山。
  第二十一军,1949年8月驻梅山、上阳、昆亭等地。舟山战役胜利后撤离。1951年又进驻河头一带进行野战训练。
  第二十三军,1949年11月所属六十八、六十九师进驻镇海、鄆县,驻镇部队分布大榭、穿山一线,12月移驻龙山、海浦、庄市、贵驷等地。1950年9月移防。
  第二十军五十八师,1952年11月所属一七四团驻庄市,次年10月移驻江苏宜兴。
  第二十军六十师,1955年驻城关、西郊、江南,1957年移驻湖州。
  3860部队,原系公安厅边防保卫局镇海分局,建制有局、股和镇海边防检査站与龙山、郭巨、三山等边防派出所及1个边防连。1952年6月,边防局改为边防军,隶属公安第十七师,亦称“710”部队。1955年4月间,710部队改称为边防第十八团,亦称“3860”部队,驻招宝山营房,辖3个营及穿山、郭巨、三山、龙山等边防哨所,1962年撤离镇海。
  37591部队,1955年驻柴桥。
  37875部队,1956年驻塔峙、莘吞、清水桥。
  83614部队,1958年在团桥建宁波工作站,1964年改称南字391部队宁波工作站,后又改称83415部队第一工作站,1986年1月改今名。
  37531部队,1959年驻大榭。
  37703部队,1962年驻穿山。
  37570部队,1964年驻紫石、后所等地。
  83370部队,1970年进驻下邵。
  37711部队,1974年驻峙头。
  37981部队,1976年驻峙头。
  37891部队,1976年驻镇海。
  37895部队,1976年驻郭巨。
  37941部队,1979年驻清水桥。
  83372部队,1982年驻小港青峙。
  37813部队,驻团桥。
  37704部队,驻城关。
  海调大队,驻三官堂。
  地方武装 镇海县大队、镇海独立营,1949年7月由慈镇县办事处东区武工队为骨干组建,驻地城关羊庙,隶浙江军区第二军分区。大队长吕官松,政委刘刚,副政委李丕鉴,下属龙山、庄市、长山、柴桥4个区中队。1950年12月改编为独立第五营,仍驻镇海。下设3个连,分驻县城、穿山,活动于境内剿匪反特。1952年8月整编撤销。
  镇海县人民武装部,1950年3月建立,属军队建制,由宁波军分区和镇海县委双重领导,各区设区武装部。1954年10月改称为县兵役局,撤销区武装部。1958年8月复建县人民武装部,1977年恢复区人民武装部,各乡配武装部长1名。1985年10月撤县建区后分建为镇海区和滨海区(后改北仑)人民武装部。
  附录一:日本侵略军
  1941年4月19日,日军第五师团第九旅团及海军横须贺特别陆战队川支队、海军特务部队等陷占镇海,第九旅团向宁波推进,海军部队驻镇海。其分布:
  海军横须贺特别陆战队川支队所部一个大队1000余人驻招宝山及大教场等处。招宝山驻一个携有重机枪之区队,后在长山桥、万嘉桥、江南道头、大道头、小西门、大西门各驻一个小队。小道头设仓库守备队。1943年5月驻长山桥日军受定海国民兵团冲击,退回县城。同时撤回原驻万嘉桥的小队。
  川支队所部另一个大队1000余人驻小港、林塘、青峙。川支队所部铃木大队1000余人驻穿山、柴桥街。后一部移驻于新碶镇贺利房。
  4月后穿山、小港两个大队撤回舟山。10月日军独立混成第20旅团至宁波接防,其所属“103”大队进驻镇海。海军部队撤回舟山,有留守部队守仓库;江中泊“103”、“105”两艘小型炮舰及装甲汽艇数艘。
  1942年4月1日日军独立混成第20旅团扩编为第70师团,5月初离甬,由日军第11野战补充队接驻,其第三大队800余人驻镇海、澥浦等地。大队长久米川猪平。
  1944年10月大批日军进据镇海沿海沿山一线,并构筑工事,防御美军登陆。担任城防为海军陆战队镇海派遣队,队长冈田,人员160余人。日军第70师团步兵二个大队、炮兵一个大队共3000余人,从杭州调驻澥浦至汶溪一带山区,构筑坑道工事;在澥浦、邱王、龙山沿海地区设掩体工事。
  海军原田部队第二、第三两个大队与工兵中队2000余人驻小港、青峙等处,构筑海防工事于小港、青峙、算山、柴桥、史家一线山地。
  日军宁波江东警备队150余人于1944年10月进据柴桥及杨木等处,在洪岙等山地构筑工事。
  1945年1月日军急速加强中国东南沿海方面的对美战备,日军第六军所辖之独立混成第91旅团8530余人大部分驻汶溪、澥浦、龙山、邱王、观海卫等地,旅团长宇野节驻慈溪县城。1945年8~9月,向中国投降撤离。
  附录二:伪军
  镇海保安队 1941年4月后,城区地痞赵虎臣在东冈碶等地组建“游击队”,专事盗墓、敲诈。未几进入县城投靠自治会,编为保安队,由伪县长兼队长,有伪兵140余人,常驻东河塘福建会馆、汪家埠头张秀房。
  侦缉队 1941年下半年建,由县自治会控制,驻助海庙,伪兵40余人,活动于城区和枫林、陈山一带,专营盗墓、敲诈勒索和为日军侦察、监视抗日进步分子。
  警察队 1942年由日本顾问本田带上海流氓胡常英来镇,将自治会公安科改建为警察局,胡任局长,驻后大街陈文房。警察60余人,分驻西门口及江南道头。
  镇北保安团 1942年秋,姚华康率县警察第三大队投靠日伪,编为镇北保安团,姚任团长,驻澥浦。至1945年,人员扩至570余人,有长短枪330余支,轻机枪4挺,编2个大队,辖四个中队和一个独立分队。各中队分驻澥浦、邱王、河头、骆驼桥和贵驷桥。独立分队驻宁波,并建有小型兵工厂。后又改称浙江省保安处直属教导第三大队。1944年10月后日军驻澥浦、河头一线时,姚部为日军作警戒防护。1945年9月日军投降,姚收部蜷缩宁波江北岸,得原国民党八十八团田岫山帮助,编为挺进队。10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后,又窜入澥浦劫收。是年底,赴萧山整编。
  慈溪县保安队 1941年4月慈溪沦陷,原慈溪县兵役科事务员宋清云纠集散兵游勇40余人,长短枪20余支,在年底组建慈溪县庄(樟)桥区特务队,自任队长。次年2月火并杨峰部队,扩兵100余。4月改编为特务大队,宋任大队长,至年底达600~700人,编为5个中队,1个快速队。活动范围扩至慈东、慈南、慈西,改称慈溪县自卫第二总队,宋为上校总队长。1944年4月在庄(樟)桥为浙东游击纵队三五支队袭击。宋向驻甬日军求援,后率残部200余人正式投敌,编为汪伪浙江省保安处教导第二大队,宋为大队长,大队部驻宁波云石街。是年8月改编为慈溪县保安队,1945年春,人员扩至1600余,仍占据庄(樟)桥、洪塘、长石、慈城、三七市等地。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被国民党改编为慈溪县自卫总队。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的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状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