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编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120
颗粒名称: 第七编 军事
分类号: E289.55
页数: 43
页码: 247-2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军事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兵役制度、机构、驻军、地方武装、海防设施、民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关键词: 镇海县 军事

内容

镇海为我国东部沿海具有战略地位的港口之一,据山控海,大浃江贯境内,象山港环东南,招宝、金鸡雄踞海口,炮台烽垒星布南北,扼甬江,卫宁绍,守浙东门户。东汉以后,在这里屯兵设戍置镇,立卫建所,直至成为要塞,历来为海防要地。
  自公元399年孙恩起义,凡浙东兵事与海战有关的,镇海均当其冲。镇海地与镇海人深受战乱之苦。其尤者为宋金兵焚劫,明倭寇骚掠,清英、法军先后侵犯,40年代日军两次登占蹂躏,腥风膻雨,不堪尽述。然而杨一以平民之身奋臂抵御倭寇突扰,终至壮烈牺牲;王师真以一介书生驾小舟夜袭英船,使侵略者丧胆;裕谦亮节,抗战宁为玉碎;吴杰神炮,御敌威震欧洲;“七·一七”军民勇逐入侵者,游击区人民屡袭日伪军………朝朝代代,桩桩件件,镇海军民抗暴御侮、爱国卫乡的英勇业绩与抗争精神浩然千秋。
  第一章 兵役制度
  第一节 世兵制 征兵制
  古代寓兵于农,汉朝后实行招募,历代沿袭。明朝前期,建立卫所军户制(世袭兵役制),后以屯田制难以推行,遂复行募兵制。清时世袭制与募兵制并行,八旗兵为世袭,绿营兵为明降军和新招汉人常备兵,具世兵性质。
  民国初期采用募兵制。1933年国民政府曾颁布《兵役法》,对壮丁编号抽签,中签壮丁经体检合格即征为兵。1946年重新颁布《兵役法》,规定男年满18岁服役,至年满45岁退役,扩大征兵名额。当时适龄青年不愿为内战应征,当局采取强制手段,征兵制实为“抓壮丁”。其中官吏受贿营私,买放顶替,劣绅子弟凭借权势免役,兵痞流氓冒名顶替、卖丁应征,弊端百出。时壮丁价格每名10~20石大米不等,贫穷人家如想逃役只能背井离乡或自残其身。1948年4月镇海县长周力山《施政报告》中载:民国三十五年度征兵418名,三十六年度征兵506名,三十七年度775名,1~3月征送60%,4~6月征送40%。1949年(民国38年)征兵名额达2055名。
  第二节 志愿兵制 义务兵役制
  历代为卫国投军不乏其人。抗日战争时期,镇海很多青年从学校、工厂、农村、奔赴延安、苏北、浙赣内地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及国民党抗日部队。
  解放后,多次掀起志愿参军热潮,尤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下,1951年春报名参军8000余人,批准1705名。出现兄弟争参军、同参军,送子、送夫参军等动人场面。
  195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颁布,始行义务兵役制。10月成立县兵役委员会,1966年10月改称征兵领导小组。每年视征兵任务多寡,在城关、骆驼、柴桥等地设临时征集站。首次实行义务兵役制报名应征人数占全县适龄青年总数95%,批准入伍740人,送交部队692人,达到“群众、部队、本人”三满意。
  1956年1月开始预备役登记,全县登记计19010人,占应登记人数93%,其中具有专业的女性1291人。1958年1月吸收预备役军人编入基干民兵。1962年进行预备役军官登记。1968~1979年登记工作停止,1980年底恢复退伍军人预备役登记。
  1984年5月第二部《兵役法》规定,我国现阶段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规定义务兵服役满五年,已成为专业骨干的改为志愿兵,可继续服役8~12年。
  第二章 机构 驻军 地方武装
  第一节 古代军事建置与驻军
  浃口戍 公元132年(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在沿海屯兵设戍,直至唐元和四年改戍置镇。戍设戍主1名,戍卒数十名至百余名。
  望海镇 唐元和四年(809)设于浃口,置镇将、镇遏使守御,隶明州望海军。后梁开平三年(909)钱鏐改为静海镇。
  水陆管界巡检司 北宋初置,嘉祐八年(1063)移于澥浦,设土军120名,南宋宝庆间增至170名。
  海内东寨巡检司 后梁贞明二年(916)置,设土军100名。南宋建炎四年(1130)毁于兵火,遂撤。守军拨并西寨。
  海内西寨巡检司 南宋嘉定八年(1215)移建乌崎头,额土军240名,其中海内巡检司、白峰巡检司两寨各设120名,宝庆间共存170名。
  白峰巡检司 南宋建炎四年(1130)置。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降属海内寨指挥,立寨于午栖跳。
  沿海制置司 南宋绍兴二年(1132)移驻定海,防扼海道。1141年撤,1161年复驻殿司水军2000名。隆兴元年(1163),为镇压和防范朱百五的海上起义,殿司军增至3000名。两年后海上起义被镇压,驻兵陆续调发,制置使赵子㴋奏留,并增招水军1000名。乾道三年(1167)以定海水军为御前水军。1171年增加至4000名,置统制、统领,并有正将、副将、准备将各3员。水军有义兵、吐浑兵,编为22队。三姑、岑港、沥港、海内、白峰五寨土军均隶节制。宝祐六年(1258)水军增至6000名。
  定海蒙古千户所 隶沿海上万户府,元大德八年(1304)自乃颜(今黑龙江拜泉县南)调蒙古军300名驻定海,统辖白峰、管界、施公山、海内四巡检司,各领弓兵20名。
  定海卫指挥司 明洪武七年(1374)定海建石城,调明州卫前所驻守,洪武十二年(1379),置定海守御千户所。洪武十八年(1385)前所调守昌国,以宁波卫右所补额。1387年信国公汤和拓城建定海卫。调宁波卫左所、新操中、前、后3所为五千户守城所,外辖郭巨、大嵩两千户所。1392年徙昌国卫于象山,存中中、中左两所隶定海卫。1394年调后所于海晏穿山,定海卫共辖九千户。卫置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经历知事、卫镇抚、所正千户、副千户、镇抚、百户等官91名;令史、典史、司吏等12名;兵额设旗军5600名,外有运粮军余3178名,屯军100名,达旗军98名。至嘉靖年间,卫军实存仅十分之二。卫辖巡检司有:螺峰、岑江、岱山、宝陀(上4司环置舟山,隶宁波府)、长山、甬东(1387年自府甬东隅徙竺山海口)、穿山、霞峙、太平、管界等10司,又辖烽堠13处:高山、竺山、小山、鸬鸶、候涛山、打鼓山、张师浦、大尖冈、大鱼湾、长山、季屿、鸬〓、汪家路。
  后千户所 辖十百户所,设正千户、副千户、镇抚、百户等官17员,司吏1员,额设旗军1120名,本卫贴守军余120名,备置战船10艘。下辖烽堠10台:跳头、西山、锅盖、嵩子、神堂、撩㟪埠、碶头、白峰、渡头、庙山。
  郭巨千户所 辖十百户所,设正千户、副千户、镇抚、百户等官16员,司吏1员,额设旗军1120名,本卫贴守军余60余名,战船10艘(以下各千户所官兵设置均同)。下辖烽堠6台:高山、三塔、土泽、观山、梅山、虾㢀。三塔山台矗峙最高,因设总台。
  大嵩千户所 隶鄞县境,下辖烽堠6台:尖峙、大干、蛤岙、慈岙、横山、黄岩。
  中中、中左千户所 辖1关(舟山)、3寨(干、沈家门、西碶)、6隘(螺头、椗齿、小沙、路口岭、岱山、大展)、28烽堠。中中所辖烽堠13台:舟山、外湖、螺头、鹿颈、浦沙、西山、椗齿、崎岙、郎家碶、袁家碶、三江、上干、朱家尖。中左所设烽堠15台:青雷头、谢浦、石墙、包家、石洞门、沈家门、接待寺、赤石、小展、钓屿、程家、石蝉、塘头、西碶、认母涂。
  龙山千户所 明时隶属观海卫,清初划归镇海营。下辖烽堠6台:施公山、龙尾、龙头、古塘、清溪、庙后山。
  总兵管理浙直海防军务 嘉靖三十五年(1556)自临山移驻定海。统陆兵中、左、右、前、后营五总,计兵2000名,驻守县城及大关海口,听备缓急调遣策应。每年汛期更番发守龙山、郭巨、钱仓、穿山、后所等处沿海巡哨。统水军三哨,置水军2195名,大小战船百余艘,泊定海港把守关口,汛期出洋往来巡督会哨。万历九年(1581)浙直总兵移驻省城,汛期仍巡历海上,驻定海四参六总悉受节制。
  宁绍参将署 嘉靖三十一年(1552)设,初驻定海,统水兵正兵哨、正游左哨、正游右哨3支,置战船57艘,兵1504名。嘉靖三十五年(1556)由于总镇移驻定海,参将署改驻临观,嘉靖三十八年(1559)移驻舟山,临观、昌国、定海三总俱隶属调度。
  定海把总 嘉靖二十八年(1549),由定(定海)临(临山)观(观海)总分建。定海总率游哨、南哨、北哨水兵3支,统兵2749名,战船128艘,隶宁绍参将。
  抗倭参战部队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倭寇骚扰浙东沿海,福建都指挥卢镗率军至定海平倭。1556年都督佥事俞大猷向四川、贵州省调麻寮、大剌、镇溪、桑植兵六千名至定海参战;同年调参将戚继光守扎定海,乃向金华、义乌募兵三千。
  协镇定海总兵 清顺治三年(1646)设驻,统陆师中左、右三营,水师左、右两营。陆师每营置副将(后改称游击)、守备、千总、把总等官8员,率兵800名,内马兵80名,步战兵320名,守兵400名,战马80匹。水师每营置参将(后改称游击)、守备、千总、把总等官8员,率兵800名,内水战兵400名,水手兵400名。顺治六年(1649)改称宁绍台温总兵,仍驻定海,辖五营,兼统宁绍台温四府驻守各汛官兵。顺治十四年(1657)设宁台温水师总兵,驻郡城。次年,调宁绍台温总兵移驻黄岩,陆师三营随往,以宁台温水师总兵官驻定海。康熙元年(1662)设水师提督一员,水师左右两路总兵官各一员,其左路总兵即以宁台温水师总兵改任,仍驻定海,辖中、左、右、前四营,中营兵1000名,左右前三营兵800名。康熙八年(1669),改水师左路总兵为镇守定海总兵,辖水师中左右三营兵3000名及定海城守一营。康熙二十三年(1684)总兵府移驻舟山。
  水师定海(镇海)营 1646年改原五千户所为定海营。1658年改为定海城守营,汛守定海城并甬江南北沿海所城、台、寨,隶台州总兵统辖。康熙八年(1669)改隶定海总兵。康熙二十五年(1686)改称镇海营,辖县城、关口汛、招宝山汛、笠山汛、龙山所城汛、穿山所城汛、郭巨所城汛、昆亭寨城汛、镇海营水汛。编额设马步战兵1257名,后裁改为陆、水战守兵。雍正二年(1724)改称水师营。本营主要防守镇海沿海及外洋岛屿水陆各汛,兼防县城。经几次裁革与调拨,至同治八年(1869)实存兵丁588名。宣统二年(1910),汛兵除县城180名及招宝山50名外均裁撤。
  驻镇浙洋外海水师统领(水师巡防队) 同治八年(1869)创建红单水师,不久裁撤。光绪初复组红单护商水师,兵额每船32名或48名。光绪十九年(1893)红单护商水师改隶浙江提督,统分中、南、北三路,各路由管带统率,北路管带驻镇城。同年底委总兵费金组为红单护商水师统领,并以超武轮为统领座船。光绪二十一年(1895)购置永定、永福、永安、永靖小兵轮4艘。1901年命定海镇总兵吴杰兼统,将沿海各标营营船,择其优者改编三营,分防于宁台温三府属区,又设中、南、北三路分统为辅,其北路分统同驻镇海。宣统二年(1910)改编为浙江外海水师巡防队,兵额裁减至每船18名。
  镇海炮台总台 光绪三年(1877)建威远炮台,设统领,炮兵61名。此后续增新炮台,添兵至342名。光绪十年(1884)设置总台。光绪二十年(1894)又招护台兵一营,称“吉字营”。1910年裁撤。
  抗英参战部队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中英鸦片战争镇海口之役赴镇参战清军不下二万,分守四郊,其中有狼山镇、衢州镇等部标兵3600余名。
  抗法参战部队 清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镇海口战役前夕,驻镇守兵有浙江提标六营,练兵1000名,楚勇2500名,淮军2500名,衢标、处标练军及淮勇等3000人。
  浙省陆军标统 宣统二年(1910)标统张戴阳统兵两营,兵卒1080名,分驻江南中营和西门外葱园。
  陆师巡防队 宣统二年(1910)绿营裁撤,由陆师改编。
  第二节 民国军事建置与驻军
  驻镇陆军 辛亥革命后,属标统张载阳统率之新军一个营驻江南卢家村,兵额540人。1911年11月下旬参加江浙联军攻克南京战役。
  1912年2月陆军步队第三协改编之独立第四十九旅(属皖系)九十七团一部驻镇海。
  1914年7月独立第四十九旅改编之浙军第二师第三旅第六团一部驻镇海。
  1917年11月直系陆军第十师第十九旅辖第三十七、第三十八团分驻宁波、镇海。
  1924年10月第二师第三旅参加浙江独立运动失败,10月21日直系第三师师长周凤岐率部进驻宁波招抚,第二师第三旅遂属直系部队。
  1925年3月1日直系陆军第十师混成旅第一团驻宁波、镇海。1926年3月17日调往南京。18日第二师第三旅第六团一营移驻镇海。
  1927年1月第二师第三旅第五团第三营于14日驻镇海。2月10日二师三旅调赴海门,由联军第十一师派一个团填防。2月中旬,北伐军向宁波进军,2月17日北洋军第二师第三旅撤逃。2月19日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和浙江省防军进抵宁波,一部驻镇海。
  1935年10月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三十七旅七〇九、七一〇、七一一等团由厦门调防宁波。1937年8月新编第三十四师接防,分驻奉、镇、象,三十七旅调赴淞沪参加抗日战争。11月新编第三十四师调离。1938年春三十七旅重返宁波,改编为第十集团军一九四师,师长陈德法,实际兵力4000余名。辖一一二五、一一二六、一一二七等团,轮流驻防于镇海江北、江南及鄞东、慈东一线,至1941年4月19日沦陷时撤离。一九四师在镇海等地驻防分布:
  甬江以北一个团,团部设保国寺(有时在西方寺),辖3个营:一驻石塘下、南泓、湾塘、澥浦一带,一驻邱王、龙山、古窑浦一带,一作预备队,驻河头、骆驼桥、贵驷桥一带。1940年冬移驻甬江以南地区。
  甬江以南一个团,团部驻宝幢(后驻净居寺),辖3个营:一驻象山港大嵩一带,一驻霞浦下洋、穿山、后所,一作预备队驻育王寺、明堂蚕一带。
  另一个团作为师预备队驻汶溪、洪塘一带。
  1940年7月17日国民革命军十六师(番号玉门)四十八团由团长罗鹏瀛率领自上虞启程赴镇参战,四十六团三营驻白沙压赛題一线,至7月22日日军败退后撤离镇海,分驻鄆西一带。
  1940年冬,暂编三十四师一个团驻防镇海:一个营驻招宝山、石塘下、虹桥一带,一个营驻邱王、龙山、古窑浦一带,一个营驻潺浦、湾塘、贵驷桥一带。1941年4月19日沦陷时撤离。
  1948年10月间,第八十七军(番号长江,前身系青年军)从华北战场败退撤至宁波地区,其六六一团守防镇海,以龙山、骆驼桥、县城等地为据点,至1949年5月下旬镇海解放,撤逃至舟山群岛。
  镇海炮台总台(镇海要塞区) 民国初置司令官、教练官、副官各1员,辖宏远、威远、安远、平远、绥远5炮台,各设台长、教习1名。1927年改为镇海要塞区。1932年8月设总台于小港,隶属宁波防守司令部。总台置官佐16名,士兵64名;直辖5炮台,置官佐8名,士兵240名。弹药库、观测所、探照灯台、修械所置官佐5名,士兵36名。1937年撤安远、平远、绥远3台,另建新镇远炮台,减少官佐3名,士兵81名。
  镇海炮台掩护团(守备步兵第一团) 1927年置。1932年改为宁波防守司令部守备步兵第一团,有官佐106名,士兵1579名。团部驻宁波。2个营分驻镇海要塞区及青峙、小港、李隘等处,1个营驻鄆县望春桥。
  浙江外海水上警察厅(局) 1913年(民国2年)由浙江外海水师巡防队改编,设厅长、督察长、巡官等官佐38名,水巡兵1269名,巡舰5艘:超武、新宝顺、永靖、永定、永安,巡船90艘,分为3区、11个分队,统辖全浙海区。以后巡船渐减,1933年由60艘减至48艘;巡舰迭有更替增减。1937年7月改为省外海水上警察局,有巡舰8艘:新宝顺、泰安、海鸿、海鹄、海光、海声、克强、新永嘉,分泊镇海、海门、石浦、永嘉、舟山等处。1938年11月局址移海门。1040年7月日军犯镇海,海鹄、海光、海声3巡舰封江自沉于拗猛江。少数员警留守总局原址。1941年4月19日镇海沦陷撤离。
  地方武装
  县警备队 由清陆师巡防队改编,东管慈济桥、大碶头、穿山各驻一哨。
  县基干队 1932年9月成立,士兵99名,驻县城。
  县保安团 1932年建立,又称保卫团。县设总团部,县长兼团长;区设区团部,区长兼团长。团丁,县157名,各乡镇8~10余名。
  县国民兵团部 1938年4月成立,县长兼团长;各乡成立乡队,乡长兼任队长,主要任务训练壮丁。
  县政府兵役科 1940年6月建立,次年沦陷后撤。1946年1月建军事科,配校级军官2名,尉级军官4名。
  县自卫大队 1945年抗战胜利后建立,设6个中队、18个分队。有官佐50名,士兵678名,不久被整编。
  县保安大队 又称保警队,1946年初由县自卫大队等部整编,下属3个中队。保警第一中队,人员140名,驻县城,一个分队驻团桥;保警第二中队,驻范市,有分队驻施公山、龙山;保警第三中队,1947年秋扩建,人员100余名,常驻新碶、柴桥,一个分队驻郭巨。
  县自卫总队 1948年秋建,总队长由县长兼,人员200余名。
  沦陷期间敌后游击队
  县警察大队 1941年7月间,流亡在宁海之镇海县长周启植命助理秘书汪立本潜回龙山,组建县政府江北办事处。汪收集隐匿散离于近地的原警察及一九四师官兵,组建警察大队。同时,原国民党陆军一九四师军官姚华康在澥浦组建游击队,并编为警察第三大队,姚任大队长。未几,汪、姚内讧。是年底,汪率部对姚进行突然包剿,姚带残部逃奔鄞西,翌年秋投靠日伪;汪本人于年底卷款逃沪,警察大队解体。
  1942年秋,县长黄大梁在宁海重建警察大队,招兵130余人,大队长叶士青,下设3个中队。是年底赴镇海,驻九峰、城湾一带。1943年2月22日在塔峙岙遭定海国民兵团袭击溃散。后有一个中队60余人驻扎邬隘明堂岙时,被俞济民部队收编,警察大队解体。
  县自卫队、自卫大队 1941年秋建于宁海,人员近百人。是年冬,黄大梁率部至镇海,在瞻峙、三山地区遭定海国民兵团兜袭溃散,黄潜回宁海。
  1943年4月县长李经民在江南组建自卫大队,始编2个中队。1944年春雷霆就任县长后,人数扩至200余名,下编3个中队。一个中队驻江家山,后移驻东冈碶山区;两个中队驻城湾、塔峙及里河一带。雷霆又别建警卫中队,有人员50余名。县境内民国县政府控制的尚有柴桥、长山、庄市3个区自卫中队。柴桥区自卫中队,1942年建,人员60余人;长山区自卫中队,人员40余人,常驻于东冈碶;庄市区自卫中队,人员60余人,常驻江南夏渡岙一带。
  吴家骥部队 1941年10月庄(樟)桥区区长吴家骥组建庄(樟)桥区特务大队,内有一部分进步青年和中共党员(蒋子瑛等)参入,活动于河头、横溪一带山区。是年底,被杨峰部队借口有共产党活动缴械,后又遭慈溪国民兵团和宋清云部威迫,不久瓦解。
  杨峰部队 又称慈溪国民兵团十三中队,慈溪沦陷后在慈南山区组建。1941年底部队开入慈东地区,钳制吴家骥部,人枪扩至百余。1942年在河头遭姚华康部火并,人枪损失大部,余部又被宋清云部兼并。
  定海县国民兵团 1939年6月定海沦陷后,定海县长苏本善率定海县政府撤至大榭岛,未几移驻柴桥。1940年苏将国民兵团扩充为4个大队,委朱铁钧为支队长,王维东为副支队长。一、二两大队驻里河、瑞岩寺、昆亭一带。苏被委为穿山地区指挥官。1941年初改编为省保安第三团。镇海沦陷后,苏兼任象山县县长,继续在柴桥、郭巨山区活动。1943年春,苏部在柴桥部队称为定象保安总队第一支队,常驻瑞岩寺。其第一大队三个中队驻河头、里隘一带,第二大队两个中队驻上阳及岱山,第五大队两个中队驻峙头,第六大队两个中队驻杨沙溪及鄞镇边界;特务大队活动于灵峰山及甬江南岸。1944年夏,苏任绍兴地区专员暨任省保安第三纵队司令,将驻镇海之部队带离。
  第三节 人民军队
  抗日战争时期
  龙山区自卫大队 1942年5月组建,区长戚铭渠兼队长,人员一个排。10月改称龙山区自卫中队,次年扩为大队,下辖2个中队,称顽强一中、顽强二中。10月一中队编为浙东游击纵队第五支队第二大队之第六中队。1944年4月升编为慈镇县大队,称顽强大队,大队长戚铭渠,政委李乐山(后为虞天石)。1945年10月北撤。
  独立中队 1941年6月中共镇海县工委在大碶王贺乡组建抗日武装巡夜队,由乡长王博平任队长,武装人员20余名。9月初,慈东游击队奉宁属特委之命并入巡夜队。为坚持隐蔽,取得定海国民兵团番号,称独立中队。队长仍为王博平,指导员林勃,队内建立中共支部。10月初,由中共党员谢仁安、王忠孝领导的浙东青年突击队也奉命合编。至此,独立中队有人员70余名,活动于江南抗击日军。10月28日部队流动在青峙时,突遭国民党鄞东霍中柱部偷袭,旋又遭驻小港据点的日本军夹击,指导员林勃牺牲。11月奉命转移甬江北,编为浙东游击纵队第五支队第四大队之新四中队。
  独立第三中队 1941年秋由徐建农在江南组建,人员30余名,流动于城湾、三山一带。多次遭定海国民兵团围攻,1942年2月遭袭击解体,徐建农在三山受害。
  定象保安总队第五大队 原系定海洞岙区警察大队,1941年冬进入峙头,隶中共三东(镇东、鄞东、奉东)工委领导。洞岙区长吕道英兼大队长,大队附吴志先,指导员徐长海,人员100余名,分编两个中队。活动于定海、镇海江南及鄞东沿山一带,并在峙头、大碶设办事处。1943年10月,国民党第三战区向浙东抗日民主武装全面进攻,中共三东工委决定将第五大队撤至四明山根据地。驻峙头的第一中队抵四明山后编为新四军浙东纵队五支三大二中队。驻紫石大溟的第二中队,因中队长俞磊峰叛变(俞原属汪伪王继能部),吴志先、徐长海遇害牺牲,其部被定海国民兵团收编。
  龙山区常备队 1943年3月成立,始称区警卫班,经扩充后称常备队,后升编为区自卫大队;区再次建常备队。区长赵鸣皋、华一鸣先后任队长,指导员王杰三、柴一清。
  庄市区常备队 1944年3月成立,人员近30名,区长王剑君兼队长,指导员陆子奇。先后两次升编至县大队和主力部队,区再重建。通常保持人员20名左右。
  庄(樟)桥区常备队 1944年4月成立,人员15名左右,区长黄玉平兼队长,指导员钟林、蒋子瑛。
  沿山区常备队 1944年11月成立,部分队员由庄(樟)桥区调入,区长毛元仁兼队长,指导员吴济用。
  三北特务营 1945年5月由原顽强二中队升编,隶属慈镇中心县委。营长徐志达,政委李乐山,副政委谢仁安、戚铭渠等。下辖3个连,是年10月北撤。
  解放战争时期
  慈镇县大队 1947年初,赵士炘、沈宏康等在河头十字路祖师庵成立慈镇县武装工作队,共7人,队长沈宏康,后为郑侠虎,副队长孙永山。同年8月扩建为慈镇县大队,番号“小顽强”,大队长郑侠虎,大队副谈仲华,教导员沈宏康,后由杨展大任政委。解放前夕,县大队发展至100余人,并组建东区、中区、西一区、西二区4个武工队,共有武装人员80余人。
  东海游击总队 1947年10月中共浙东工委派余力行来江南上阳与三东工委委员陈志达、特派员罗德生等组建江南武工队,队员7人。次年2月发展至10余人。2月下旬袭击大碶警察所后转移至定海,3月扩编为第五大队,再与舟山支队分离出来的部分人员合编成立东海游击总队简称“东总”。罗德生任第五中队指导员,活动于岱山、桃花、六横一带。1948年遭国民党海陆空大“清剿”。8月,“东总”在六横突围后,分3路开展反“清剿”斗争。9月,政委王起、副总队长江之铭率一部约16人抵达峙头,10月,由于叛徒出卖,江之铭等人被害。
  江南武工队 1948年8月在清水桥再次组建。队长王德根(肖群),队员5名,同年11月奉命撤往天台。
  浙东第四自卫纵队 1946年下半年,舟山徐小玉率部数十人活动于柴桥、郭巨一带,1947年2月收并庙子湖、展茅等地群众武装,改建为“除奸大队”,移驻镇海峙头。6月由中共华中工委、华中军区收编为浙东第四自卫纵队,人员发展至200余人。同年9月中旬在峙头花船吞遭国民党浙保第一总队及镇、鄆两县保警队“围剿”。激战后,徐小玉率20余人突围去定海马目,后改名为舟山群岛游击支队。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解放军驻军 第二十二军,1949年5月下旬参加解放镇海战斗,部队分驻县城及穿山一带。8月中旬,所属一九〇、一九一、一九三、一九六、一九七、一九八各团及军直山炮团参加解放大榭、梅山、金塘等战役。1950年5月移防舟山。
  第二十一军,1949年8月驻梅山、上阳、昆亭等地。舟山战役胜利后撤离。1951年又进驻河头一带进行野战训练。
  第二十三军,1949年11月所属六十八、六十九师进驻镇海、鄆县,驻镇部队分布大榭、穿山一线,12月移驻龙山、海浦、庄市、贵驷等地。1950年9月移防。
  第二十军五十八师,1952年11月所属一七四团驻庄市,次年10月移驻江苏宜兴。
  第二十军六十师,1955年驻城关、西郊、江南,1957年移驻湖州。
  3860部队,原系公安厅边防保卫局镇海分局,建制有局、股和镇海边防检査站与龙山、郭巨、三山等边防派出所及1个边防连。1952年6月,边防局改为边防军,隶属公安第十七师,亦称“710”部队。1955年4月间,710部队改称为边防第十八团,亦称“3860”部队,驻招宝山营房,辖3个营及穿山、郭巨、三山、龙山等边防哨所,1962年撤离镇海。
  37591部队,1955年驻柴桥。
  37875部队,1956年驻塔峙、莘吞、清水桥。
  83614部队,1958年在团桥建宁波工作站,1964年改称南字391部队宁波工作站,后又改称83415部队第一工作站,1986年1月改今名。
  37531部队,1959年驻大榭。
  37703部队,1962年驻穿山。
  37570部队,1964年驻紫石、后所等地。
  83370部队,1970年进驻下邵。
  37711部队,1974年驻峙头。
  37981部队,1976年驻峙头。
  37891部队,1976年驻镇海。
  37895部队,1976年驻郭巨。
  37941部队,1979年驻清水桥。
  83372部队,1982年驻小港青峙。
  37813部队,驻团桥。
  37704部队,驻城关。
  海调大队,驻三官堂。
  地方武装 镇海县大队、镇海独立营,1949年7月由慈镇县办事处东区武工队为骨干组建,驻地城关羊庙,隶浙江军区第二军分区。大队长吕官松,政委刘刚,副政委李丕鉴,下属龙山、庄市、长山、柴桥4个区中队。1950年12月改编为独立第五营,仍驻镇海。下设3个连,分驻县城、穿山,活动于境内剿匪反特。1952年8月整编撤销。
  镇海县人民武装部,1950年3月建立,属军队建制,由宁波军分区和镇海县委双重领导,各区设区武装部。1954年10月改称为县兵役局,撤销区武装部。1958年8月复建县人民武装部,1977年恢复区人民武装部,各乡配武装部长1名。1985年10月撤县建区后分建为镇海区和滨海区(后改北仑)人民武装部。
  附录一:日本侵略军
  1941年4月19日,日军第五师团第九旅团及海军横须贺特别陆战队川支队、海军特务部队等陷占镇海,第九旅团向宁波推进,海军部队驻镇海。其分布:
  海军横须贺特别陆战队川支队所部一个大队1000余人驻招宝山及大教场等处。招宝山驻一个携有重机枪之区队,后在长山桥、万嘉桥、江南道头、大道头、小西门、大西门各驻一个小队。小道头设仓库守备队。1943年5月驻长山桥日军受定海国民兵团冲击,退回县城。同时撤回原驻万嘉桥的小队。
  川支队所部另一个大队1000余人驻小港、林塘、青峙。川支队所部铃木大队1000余人驻穿山、柴桥街。后一部移驻于新碶镇贺利房。
  4月后穿山、小港两个大队撤回舟山。10月日军独立混成第20旅团至宁波接防,其所属“103”大队进驻镇海。海军部队撤回舟山,有留守部队守仓库;江中泊“103”、“105”两艘小型炮舰及装甲汽艇数艘。
  1942年4月1日日军独立混成第20旅团扩编为第70师团,5月初离甬,由日军第11野战补充队接驻,其第三大队800余人驻镇海、澥浦等地。大队长久米川猪平。
  1944年10月大批日军进据镇海沿海沿山一线,并构筑工事,防御美军登陆。担任城防为海军陆战队镇海派遣队,队长冈田,人员160余人。日军第70师团步兵二个大队、炮兵一个大队共3000余人,从杭州调驻澥浦至汶溪一带山区,构筑坑道工事;在澥浦、邱王、龙山沿海地区设掩体工事。
  海军原田部队第二、第三两个大队与工兵中队2000余人驻小港、青峙等处,构筑海防工事于小港、青峙、算山、柴桥、史家一线山地。
  日军宁波江东警备队150余人于1944年10月进据柴桥及杨木等处,在洪岙等山地构筑工事。
  1945年1月日军急速加强中国东南沿海方面的对美战备,日军第六军所辖之独立混成第91旅团8530余人大部分驻汶溪、澥浦、龙山、邱王、观海卫等地,旅团长宇野节驻慈溪县城。1945年8~9月,向中国投降撤离。
  附录二:伪军
  镇海保安队 1941年4月后,城区地痞赵虎臣在东冈碶等地组建“游击队”,专事盗墓、敲诈。未几进入县城投靠自治会,编为保安队,由伪县长兼队长,有伪兵140余人,常驻东河塘福建会馆、汪家埠头张秀房。
  侦缉队 1941年下半年建,由县自治会控制,驻助海庙,伪兵40余人,活动于城区和枫林、陈山一带,专营盗墓、敲诈勒索和为日军侦察、监视抗日进步分子。
  警察队 1942年由日本顾问本田带上海流氓胡常英来镇,将自治会公安科改建为警察局,胡任局长,驻后大街陈文房。警察60余人,分驻西门口及江南道头。
  镇北保安团 1942年秋,姚华康率县警察第三大队投靠日伪,编为镇北保安团,姚任团长,驻澥浦。至1945年,人员扩至570余人,有长短枪330余支,轻机枪4挺,编2个大队,辖四个中队和一个独立分队。各中队分驻澥浦、邱王、河头、骆驼桥和贵驷桥。独立分队驻宁波,并建有小型兵工厂。后又改称浙江省保安处直属教导第三大队。1944年10月后日军驻澥浦、河头一线时,姚部为日军作警戒防护。1945年9月日军投降,姚收部蜷缩宁波江北岸,得原国民党八十八团田岫山帮助,编为挺进队。10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北撤后,又窜入澥浦劫收。是年底,赴萧山整编。
  慈溪县保安队 1941年4月慈溪沦陷,原慈溪县兵役科事务员宋清云纠集散兵游勇40余人,长短枪20余支,在年底组建慈溪县庄(樟)桥区特务队,自任队长。次年2月火并杨峰部队,扩兵100余。4月改编为特务大队,宋任大队长,至年底达600~700人,编为5个中队,1个快速队。活动范围扩至慈东、慈南、慈西,改称慈溪县自卫第二总队,宋为上校总队长。1944年4月在庄(樟)桥为浙东游击纵队三五支队袭击。宋向驻甬日军求援,后率残部200余人正式投敌,编为汪伪浙江省保安处教导第二大队,宋为大队长,大队部驻宁波云石街。是年8月改编为慈溪县保安队,1945年春,人员扩至1600余,仍占据庄(樟)桥、洪塘、长石、慈城、三七市等地。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被国民党改编为慈溪县自卫总队。
  第三章 海防设施
  第一节 城寨卫所烽堠
  宋代寨堠
  宋时,在沿海筑屯兵城寨。南宋时以招宝山为总台在甬江南北沿海设置烽堠,并与邻县沿海各烽堠连属呼应。
  水陆管界巡检司兵寨 宋嘉祐八年(1063)徙澥浦,筑有司城,后又移建龙山。
  海内西寨 宋嘉定七年(1214)徙乌崎头,建巡检司兵寨,其地称司城岙。
  白峰巡检司兵寨 宋时建于白峰午栖跳,其地称司前。
  明代卫所城堡
  明时为防倭寇先后建卫城1座,所城3座,城寨6座,烽堠37台(参见本编第二章第一节,内2台属大嵩千户所)。
  定海卫城 即县城,后梁开平三年、吴越天宝二年(909)五月吴越王钱鏐巡视明州时命建(一说始建于897年),周长450丈,濠300余丈。经历宋、元而毁坏。明洪武元年千户王及贤置木栅于旧城上。洪武七年(1374)守御千户端聚以石易木栅。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在古县城基址拓建卫城,城环长1288丈,高2丈4尺,底阔1丈,面宽8尺,辟6门,除小南门外,5门均筑瓮城。洪武二十九年(1396)卫指挥刘澄增建小南门瓮城。永乐十三年(1415)都指挥余成因北城濒海,堵其门,留5门,东镇远、南南薰、更南清川、西武宁、次西向辰,各门外俱有吊桥。城上置敌楼10座,雉堞2185垛,警铺39所。外为濠河,环长966丈。万历元年(1573)增筑北城为内城,次年竣工,长406.3丈,底阔1.4丈,面宽1丈,高2丈。清顺治十五年(1685)修城,雉堞并为880垛,改造旧敌楼10座,警铺39所。嗣后又修葺多次。
  郭巨千户所城 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建。周长488丈,高1.9丈,基阔1丈,辟有3门:澄波、崇秀、安吉。东系水门,后堵塞。各门上筑有楼,外设吊桥,罗以月城。有雉堞920垛,警铺13所,敌楼9座。
  穿山千户所城 洪武二十七年(1394)始建于睡龙山,周围742丈,广阔4里余。辟有镇东、阜财、永昌、安澜4门。置雉堞1604垛,建楼2座,敌台4座,警铺12所,外濠自东绕西长285丈。清顺治十八年(1661)因城址跨山空阔,遂移置平地,更筑改小,周围395丈,置雉堞395垛。
  龙山千户所城 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建,延袤3里,有东、南、西3门,上建城楼,内罗月城,置雉堞856垛,敌楼、警铺各20,外濠周围562丈。
  威远城 嘉靖三十九年(1560)都督卢镗与海道副使谭纶议请总制胡宗宪筑城于招宝山巅。三月告竣,周围200丈,高2丈2尺,阔1丈,辟东、西两门。设雉堞164垛,城内置戍室40余楹。
  靖海营堡 嘉靖四十一年(1562)复于招宝山西南麓祭江亭旧址展建,周围240丈,置戍屋40余楹。
  管界巡检司城 洪武二十年(1387)建于澥浦,周长140丈,宽2丈,高1.8丈。初设2门,后堵其北,惟留南门。
  霞屿寨城 明洪武初建于郭巨霞峙岭上侧,周围140丈,南开1门,上建谯楼。
  太平寨城 明正统十三年(1448)筑于上阳太平岙口,驻太平巡检司。
  甬东寨城 洪武二十年(1387)筑城于竺山(笠山)海口,周围141丈,驻甬东巡检司。
  第二节 关汛 营垒 炮台
  明、清为加强沿海防御,在关口要隘及沿海岛屿洋面设关汛营堡多处,并在县城和各关汛及巡船安置炮位。
  清代海陆关汛设置
  陆汛镇海关口 驻大浃江口。
  陆汛招宝山 驻威远城,辖汛地4:沿江汛,驻招宝山下;滚江龙汛,驻清川门外;清水浦汛,驻清水浦;三官堂汛,驻鹭林三官堂。
  陆汛笠山城 驻小港笠山,辖口址1、台4、汛地5:小港口址,驻小浃江内;笠山台,驻小港口;张师山台,驻小港口;打鼓山台,驻青峙;路石山台,驻路石山;东冈碶汛,驻枫林;石门汛,驻大石门;墓孝陈汛,驻江南;大跳嘴汛,驻小港长跳嘴;青峙汛,驻青峙。
  陆汛龙山所城汛 驻龙山,辖台8,汛地6:汪家路台,驻在今俞范村一带;鹭鸶台,驻灵绪塘下;路南台,驻灵绪塘下;澥浦台,驻澥浦;青溪山台,驻金家岙东;石塘台,驻邱王;伏龙山台,驻伏龙山巅;施公山台,驻大山;金家岙汛,驻雁门金家岙;邱家洋汛,驻雁门邱王;宣家堰汛,驻甸山双家堰村;憩桥汛,驻贵驷憩桥;淞浦汛,驻杨范;畈底塘汛,驻畈底塘,今属江北区。
  穿山所城汛 驻后所,辖口址1、台6、汛地8:穿山街口址,驻穿山;大渔山台,驻在高塘算山村;东堵河台,驻在新碶炮台跟;小门山台,驻白峰;林大山台,驻霞浦林大山;穿山村台,驻穿山炮台冈;司前山台,驻白峰;八凤洋汛,驻高塘;大碶头汛,驻大碶;朱家塘汛,驻霞浦大胡;贝家碶汛,驻贝碶;霞浦张汛,驻霞浦;山门汛,驻白峰;官庄汛,驻白峰;白峰汛,驻白峰。
  郭巨所城汛 驻郭巨,辖台4、汛地1:东山台,驻郭巨台岙;总台山台,驻郭巨城北;箬雷山台,驻白峰南;虾㢀山台,驻上阳虾㢀;㢀头汛,驻上阳㢀头。
  昆亭寨城汛 驻昆亭,康熙八年(1669)筑城,辖台4汛地3:东岙山台,驻三山庙山;菖蒲山台,驻昆亭东南;狮子山台,驻三山狮子岭山;庙东山台,驻昆亭炮台冈;三山汛,驻三山;慈岙汛,驻三山慈岙;合岙汛,驻合岙(今属鄞县)。
  海汛 辖洋面11:镇海港、蛟门山、虎蹲山、捣杵山、金塘山、太平山、沥表嘴山、后海山、西霍(今属岱山县)、东霍(今属岱山县)、七姊妹山(今属岱山县)。
  炮台 镇海口有炮台始于明代,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筑威远城于招宝山,越二年,建炮台于威远城,置铁发贡五千斤4门。清康熙四年(1665)又于城之东西北三面各筑炮台1座,每台置铁发贡两千斤2门。
  乾隆《镇海县志》载,全县城汛计配置红衣炮55尊(县城上周围34尊、招宝山5尊、沿江汛12尊、笠山城4尊),劈山炮20尊(招宝山6尊、笠山城6尊、配巡船8尊),百子炮38尊(配哨船),行营炮154尊(大关口、招宝山等23处关汛各3或4尊、穿山2尊、林大山、郭巨、昆亭大渔山台各1尊、配巡船8尊,余存局),八节炮2尊(配哨船),铁发贡炮6尊(存局),得胜炮30尊(招宝山9尊,配哨船8尊,余存局),荡寇炮100杆(配哨船并存局),铜百子炮6尊(配哨船2尊,郭巨、昆亭、狮子山、合吞等汛各1尊),母子炮21尊(合蚕汛1尊,余配哨船及巡防队)。
  道光以来至光绪十三年(1887),陆续在镇海口岸两侧营建炮台12座,营垒、石堡21处。
  道光二十年(1840)筑北拦江炮台于县城税关东首,后废;筑南拦江炮台于江南泥湾。
  光绪三年至十年(1877~1884)中法战争前,在甬江口新筑和扩建炮台威远、靖远、镇远、天然、自然、定远和南拦江等7座,以及临时炮位、旧台10余处,共置大小炮70余尊。
  1885年中法战争镇海口战役后,发现旧炮台位置偏内,旧炮射程不远,遂于1887年增筑宏远、平远、绥远、安远炮台4座。同时,耗银15.5万余两,购置克虏伯21厘米口径后膛炮5尊,24厘米口径2尊,分置于各炮台。
  抗战前,民国政府鉴于安远、平远、绥远3炮台位置仍偏内,光绪年间所筑三合土炮台不耐大炮和炸弹轰击,遂于1936年改造调整,撤安远、平远、绥远3台,另在青峙钳口门炮台山建镇远新炮台。各台改为钢筋混凝土炮台。弹药库、观测所、探照灯台亦作更新补充,并配高射炮排。调整后镇海要塞炮台为威远、宏远、新镇远3座,抗日战争时遭日军破坏。
  第三节 战时设防
  道光二十年(1840)7月2日,鸦片战争时英军侵占定海县城后,英船封锁甬江口,清政府先后派要员来镇筹谋防务,在镇海关口两岸构筑防御工事。首在甬江口内建南拦江和北拦江两座炮台,并征募渔船数百艘分布关口。裕谦到任后,在招宝、金鸡两山上密排炮位,下用巨舟载石凿沉,以堵江口;水面以铁索拦江。甬江内排泊小舟,以备火攻,县城及威远城垛皆堆沙包,雉堞周围排列十字木架,以资捍御。筹建炮厂,聘闽浙炮匠铸制八千斤重大铁炮,又研制磨盘四轮炮架车以运载大炮。
  1884年中法战争镇海口之役前年,浙江巡抚刘秉璋、提督欧阳利见等来镇部署防务,令超武、元凯两兵轮和红单水师军船五六艘泊港口内侧,检查防守;小港、五乡碶泊炮船;甬江口两旁钉木桩、沉石船,虚其中流以通出入,另购钓船5只,轮船1艘,储石以待;口外敷设水雷数十枚,各要隘均密布地雷;自宁波至镇海架设电线,以通有线电报;七里屿等处灯塔、航标、浮筒尽行撤去。并在招宝山、金鸡山添筑定远、安远、天然、自然4炮台;又在出海口两岸增修长墙,山岗显露处以伪装虚设疑营,在金鸡山巅建营房、设瞭台。光绪十一年(1885)2月15日援台兵轮南琛、南瑞、开济3船入镇海口避敌,共辅海防。
  1934年(民国23年)抗日战争前夕,民国政府国防部请德国军事顾问佛采尔拟订《宁波区海防设备实施计划》,预想日军企图在浙东沿海登陆,自姚北至象山百余公里岸线中3处最为危险:最主要区在甬江口两岸及长跳嘴、老鼠山一带,次要区在穿山岭至沿亭湾(白峰)一带,再次要区在伏龙山至澥浦一带。根据上述设想,在“三地区沿海各要点构筑永久工事”,并通道路,架设有线电话。工事设施计划拟分两期完成,至1940年7月17日日军第一次登陆前建成钢骨水泥机枪、指挥所等掩体60余座。
  1936年(民国25年)镇海要塞炮台在调整改造时储存弹药,每门大炮备炮弹200发,水雷300公斤者59枚,500公斤者12枚,漂雷8枚,地雷120枚。又修建从五乡碶至长跳嘴军用公路,衔接宁穿公路。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宁波防守司令部守备团陆军独立三十七旅(翌年春改编为一九四师)和新三十四师在沿海自龙山至白峰各要口增建土木结构防御工事,在海塘内侧挖步兵立射掩体、战壕,主要港口打篱笆桩。龙山、邱王、澥浦、镇海口、小港口、穿山、白峰等海港要隘,构筑铁丝网等障碍物,以防御日军登陆。原在小港口笠山巅和青峙清凉山巅建探照灯台,又在龙山、澥浦、笠山、穿山等处设防空监视哨。是年底,杭州沦陷,浙东告急,为阻止日军从陆路进攻,民国政府军事当局采取毁公路、拆铁路、掘大道、抽桥梁、沉船堵江等措施,至翌年春季,县境内鄞镇慈路、宁穿路、镇大路、镇骆路、慈骆路、五长路等公路俱掘毁;杭甬铁路、伏龙山下三北公司铁路也皆拆除,三北公司码头栈桥被炸断;县内主要大道掘成“S”路形,桥板仅留石梁1条。1937年12月31日宁波防守司令部奉命将3640总吨的新江天轮凿沉于甬江口堵江。1939年再次下令将2800总吨太平轮、1200总吨福安轮、1000总吨大通轮和200余总吨的4艘小轮船以及3艘小兵舰、8艘大帆船共18艘,凿沉于招宝山至小金鸡山一带,作为第二道堵江线。1940年7月又一次将1500吨级的凯司登轮和海绥轮凿沉于拗猛江,作第三道堵江线。1940年10月初海军布雷队在镇海口增布水雷25枚。
  解放后,县人武部于1975年开始在招宝山下建战备防空洞,至1986年告竣,建造面积为8000平方米。
  第四章 民防
  民防自古有之,明嘉靖间沿海乡民纷纷组织乡兵、团练抗击倭寇。嘉靖三十三年(1554)三月金家蚕人杨一率少年10余人杀倭于海涂;次年,鸣鹤人杜槐领乡兵奋战于王家团、白沙等地。嘉靖三十五年(1556)八月灵绪西乡人戎良翰集乡兵百余人,在淞浦、邱王一带与倭寇格战;同年九月,余姚生员倪泰员义募乡民四百,击倭于龙山;同年,县人李良民、娄楠等相继聚众抗倭。
  雍正五年(1727)县内奉命募民壮50名,供膳食,给工资,配备武器,经操练后分拨听用。
  鸦片战争期间,黄溥组织乡勇400余人守护县城达5个月之久,后被钦差伊里布遣散。乡民包祖才等诱擒英官兵20余人,生员王师真在英军陷占镇海时会集义勇,夜袭英船。
  光绪十年(1884)各乡村纷办民团、渔团,准备抗击法军。县城店铺举办团练,集合勇丁百名,日则练兵,夜则梭巡。镇北诸乡设立团练公所,各村落每10人立一尖旗,团总以方旗领之。镇南灵岩、泰邱、海晏3乡沿海,共有20余庙,庙脚每户岀一丁,集2万余人。在紧要地方添募勇夫,济团丁之不足。辛亥革命时城厢组织丁壮,分南北两区设团保卫巡逻,维治县治安宁。
  第一节 民兵组织
  1943年秋,中共慈镇县工委和抗日民主政权在龙山、沿山、庄市各区组建民兵。1943年10月中共庄市区委组建庄市区江防队,设2个班,巡防于沿甬江一线。抗战胜利前夕,各乡镇建民兵大队,各保建民兵中队,自然村建民兵分队。在龙山、西河一带基本区内民兵配有少量枪支和大刀长矛等武器,配合部队抗击日伪军。
  1945年10月国民党军队占据抗日民主根据地,对群众抗日武装实行政治、军事“围剿”,民兵组织亦遭破坏。
  1949年10月底,各地在建立村人民政府和村农民协会同时,纷纷组建民兵组织。每村十来人不等,白天生产劳动,晚上一般集体住宿。至1950年土改前,全县共有民兵4926名,占总人口1.64%。1950年秋开始,全县分批进行土地改革,同时整顿、发展民兵组织。1951年4月全县民兵发展至10686人,占总人口3.35%。
  1951年5月后,民兵队伍不断扩大,各村民兵分为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两种,基干民兵选自17~25周岁男性公民和18~35岁复员军人;普通民兵为17~45周岁男性公民。
  1958年9月提出“大办民兵师”,进一步扩大民兵队伍。各公社编为基干民兵团(营),全县共8个。管理区(大队)建为营,下属为连、排,并组建尖兵班、基干班、普通班等。1960年6月宁波市成立民兵工作组,1962年2月撤销,改建为人民武装委员会。1969年8月成立县武装民兵独立团,团长滕德显,政治委员张利一,下辖3个营。1974年4月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停止工作,另立县民兵指挥部。次年3月撤销县民兵指挥部,1979年复建县人民武装委员会。1981年6月调整民兵组织,取消各公社民兵团编制,主要在公社和工厂中建立战斗组织,并确定在18~35岁青壮年中发展民兵,仍分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两种。
  第二节 活动
  教育和训练 抗日战争期间,对民兵采用小型分散、多种形式的练武活动。在基本区内,民兵还进行射击、投弹等训练。
  解放后,民兵军事训练限于中队长以上干部。每年冬天由乡组织3~4天,1955年后增加到7~8天。1954年开始,全县基干民兵由单一训练转向多兵科训练。1962年各公社始设人民武装部,配备专职干部,组织民兵训练。1964年11月底,举行为期6天的单兵步枪、重机枪、八二迫击炮、手榴弹投掷、地雷爆破、喷火射击等内容的郭兴福教学法表演。是月在宁波市郊举行宁绍两地区民兵军事技术表演。澥浦女武装民兵班10人获集体一等奖,班长王桂卿获郭兴福教学法优秀教练员奖,次年4月出席省军事技术比武大会,获集体二等奖。1976年5月柴桥、三山公社200多民兵与驻地人民解放军举行联合实战演习。
  基干民兵训练时间,1981年前每年为15~20天,后改为两年一个周期,每一个周期30天,后又改为每年训练20天。
  新中国建立后,民兵政治教育约占军事训练时间百分之十左右,1977年后实行一月一次政治课,每年3~9次时事教育课。1985年起改为一季度一堂政治课。
  参战支前剿匪 抗日战争期间,县内民兵配合抗日部队投入大、小战斗50余次,参与民兵2000余人次,出动担架百余副,攻克大、小日伪军据点10余处,参加抗日军队700余人。
  1949年镇海解放初期,各村民兵积极配合区、乡政府、县大队和当地驻军,进行剿匪反特、征借公粮、修建公路、支援前线等工作。至1950年5月,全县民工、民兵5000余人次修筑宁穿公路、运炮简易公路等40余公里。柴郭地区7个乡民兵,两个月时间内为筑路采掘石料6000立方米;征用大、小船只200余条,出动担架70余副,转送伤员200余名,运送军需物资500余万斤。柴桥、长山两区民兵和群众,担负从魁斗桥至朱家岙50里路运粮任务,途中需翻三座大山,靠肩挑背负,将370万斤粮食按时运至指定地点。霞浦九村李才富创造一次挑330斤记录。土地改革中,民兵为保卫胜利果实,放哨巡查,管制地主及反革命分子,维护土改运动的社会秩序;镇压反革命运动时,民兵还负检举、管制等职责;抗美援朝中,众多民兵率先报名参军。郭巨民兵帮助解放军诱捕武装匪特7名。1951年大榭关外村民兵队队长张继昌带领民兵与海匪奋勇激战,俘获海匪12名,缴获枪支18支,截回被抢物资100余吨,被华东军区记二等功。
  抢险救灾修水利 1949年7月全县以民兵为主参加抗台风、抗洪水、抢险救灾计2万余人次、5万余工,运送土石10余万立方米,加固海塘堤坝、阻挡缺口100余处,修复海塘8700余丈。1952年、1956年多次参与抗台救灾抢运物资脱险50余万吨,兴修水利完成土方200余万立方米。
  创办“青年民兵之家” 1982年凡建有民兵组织的行政村及大型乡镇企业,在原有民兵俱乐部基础上创办“青年民兵之家”。1985年初已办民兵之家343个,农技校69所,专业培训班20个,民兵工厂1个,组织民兵帮户小组334个,帮助困难烈军属808户,评为文明村建设先进单位128个,评为乡以上民兵先进工作单位128个,先进个人544名,建设文明村99个。
  军民共建活动 军民共建活动始于1983年。县成立共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1984年北仑铁路开工,近万名青年民兵组成突击营,赴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受到团中央表扬。东海舰队37531部队与大榭岛乡人民政府共同集资,在岛上新建教育楼、幼儿园、菜市场、公路、码头等公益事业。同时开展智力扶贫、智力拥军、智力竞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等一系列活动。共建活动,以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型劳动者作为主要任务,运用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开展文体活动,交流思想,讨论时事,推动文明村建设。
  第五章 明清时期抗御外侮
  第一节 抗倭记略
  倭患始于元代(14世纪),明嘉靖时(16世纪中叶)最剧。定海(即今镇海)地处沿海,遂成抗倭要地。
  元大德八年(1304)朝廷调乃颜蒙古军300名驻定海,设千户所分镇定海防倭。
  明洪武二年(1369)倭寇扰山东后转掠明州等地,设沿海守备防倭。洪武五年(1372)倭寇骚扰明州等处,被靖海侯吴桢逐走。明廷命浙江福建濒海9卫造海船游弋海上防倭。洪武十七年(1384)倭寇扰浙东,宁波屯兵设守,副千户万鍾奉命追倭,守御定海。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在定海展城立卫,徙大榭、小榭海岛居民至穿山等地。
  永乐二年(1404)四月倭船18艘登劫穿山所,百户马兴迎战阵亡。五月,总兵官王友出海讨捕。
  嘉靖二年(1523)五月日本使者因争贡作乱,攻定海城。定海卫指挥李震与知县郑余庆同心济变,坚守县城,倭寇窜犯育王岭至小山浦,杀百户胡源,夺海遁逃。都指挥刘锦追击至东、西霍洋面,与倭激战,力竭落水身殁。
  嘉靖十九年(1540)海盗李光头、许栋勾引葡萄牙人与倭寇,盘踞双屿港,出没海上剽掠。嘉靖二十七年(1548)都御史朱纨巡检浙江,委福建都指挥卢镗等率兵船进攻双屿港,歼倭数百人,捣毁其军事设施,擒李光头,追俘许栋。王直率余众窜,此后勾结倭寇,屡掠浙东。
  嘉靖三十一年(1552)二月王直杀死广东走私集团头目陈思盻后,叩定海关献捷,并求通商,官方不允,王直怀恨益深,入关夺船,被福建捕盗王端士率兵击退,转移至沥港,再度勾结倭寇,骚掠沿海。六月,倭寇乘夜半雷雨攻郭巨所城,先以草人用竹竿试探,后蜂拥入城,指挥樊懋率兵力战阵亡。指挥魏英督兵夜战至晓,倭寇从北门退逃。
  嘉靖三十二年(1553)闰三月,王直勾集各岛倭寇大举进犯沿海各地,陷象山,焚掠慈溪、昌国乡镇。参将俞大猷等追捣沥港倭巢,把总张四维驻龙山,黎秀驻郭巨,遥为呼应,王直败走。四月,倭寇分犯定海,都司刘恩至追破于芦花港口(今属普陀)。五月犯郭巨,居民未及避者惨遭杀害,郭巨城内被夷为平地。朝廷命张经总督剿倭军务。
  嘉靖三十三年(1554)三月刘恩至等击败倭寇于定海洋之三岳山,倭寇奔逸至定海王家团(贵驷)。是年夏,又登劫三北金家岙。乡人杨一手执长矛,召唤青年十余人迎战于海涂,刺杀数寇。因倭寇鸣角聚战,众溃,杨一独战,又刺杀二倭后被害。是年三月,另一股倭寇萧显被官兵挫败于龙山,围击于定海,窜逃至慈溪后为官军追擒。
  嘉靖三十四年(1555)五月倭寇由甬东窜定海劫掠崇邱乡。百户刘梦祥领兵船出海时与倭遭遇,登陆应战,奋勇冲杀,斩倭数名,力乏寡援而死。倭寇转窜鄞江桥、樟村,定海卫百户韩纲领兵阻击,兵败,韩挺身独战,亦被害。慈溪鸣鹤人杜槐率兵抗击倭寇于定海白沙,一日数战,斩倭寇30余,杜亦受创堕马阵亡。
  嘉靖三十五年(1556)四月倭寇攻龙山所城,生员李良民率兵抗击。五月,复攻龙山所,官兵奋歼倭寇数十人,倭乃败退。八月,倭寇据邱王为巢,灵绪生员戎良翰领乡兵奋战,良翰中流矢身亡。提督阮鹗与俞大猷、卢镗合兵围剿,倭寇连夜溃逃。阮鹗领兵出海,水战于邱家洋,歼灭倭寇殆尽。另一支倭寇登伏龙山,亦被官兵消灭。余姚生员倪泰员募兵400由守备杨缙统率抗击倭寇于龙山,三战三捷。九月,倭寇复据邱王雁门岭,参将卢镗、戚继光抵御不支,泰员率家兵42人,直捣倭巢,歼倭甚众,倭寇乘夜拥出死斗,泰员与家兵俱阵亡。提督阮鹗督兵抗击,乃破之。
  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月倭船漂至沈家门,副司王洵、总兵俞大猷命把总张四维诱降倭寇53人,解至定海关,适逢另一股倭寇犯定海关,杀应袭百户俞宪章,王洵、俞大猷恐降者有变,尽斩杀之。十一月,总督胡宗宪诱降王直,擒于定海关,两年后,王直在杭州斩首。同月,官兵击败据金家岙及邱家洋之倭寇。
  嘉靖三十八年(1559)三月,倭寇从邱家洋入扰定海,参将戚继光率兵迎战击败之。
  嘉靖四十年(1561)大批倭船频频登劫象山、奉化诸县及大嵩、郭巨等地数十处。总制胡宗宪督诸军抗击。五月,倭寇200余乘船3艘,突入梅山山径。指挥艾升等追击,斩杀数十人,倭寇夜溃。
  万历四年(1576)倭寇又劫掠定海江南一带。
  倭患骚掠定海前后200余年,倭寇所至,焚劫官仓民舍,掠少壮,掘坟墓,缚婴儿于竹竿浇以沸水,剖孕妇肚腹卜算男女以取乐。倭乱使沿海人口大减,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33756户、98805口,至嘉靖四十一年(1562)减少至14017户、38748口。
  第二节 抗英记实
  1840年(道光二十年)2月英政府决定发动侵华战争。6月21~23日侵华军总司令懿律及海军司令伯麦率英舰40余艘及士兵4000名,到达广东海面。6月30日英舰队至浙江沈家门。7月2日英舰26艘驶入定海道头江面,5日炮击定海县城,登陆夺据东岳宫炮台,次日侵占定海县城。
  7月10日英舰封锁甬江口。浙江巡抚乌尔恭额至镇海。提督祝廷彪扼守招宝山,募渔船数百艘,分布隘口。次日英舰直窥镇海,被守军击退。16日英舰再窥镇海,小股英军登陆,被乡勇击退,英军下船开炮还击,乡勇被击死200余人。
  8月清廷罢乌尔恭额、祝廷彪职,派伊里布为钦差大臣,巡视浙江,刘韵珂为浙江巡抚,并调余步云为浙江提督。9月16日定海人包祖才等诱擒英炮兵司令安突德,后余姚等处亦俘英兵20余名。10月英对华交涉副全权代表义律登岸见伊里布,要求释放英俘安突德等20余人,未果;伊里布请宴于东岳宫。25日伊里布遣人携米面牛酒,赴英舰馈赠义律,义律报以呢、哔叽、洋布、千里镜等。11月6日伊里布私自与英军签订浙江停战协议,16日遣散乡勇,撤海防军3000余名,并撤招宝山守军,激起民愤,爆发1000余人参加的请愿运动,张贴知单,反对撤防,向官府投递呈词,要求收复定海。
  是年,在甬江口内建南拦江、北拦江炮台。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1月27日道光帝得悉英军乘琦善在广东撤防而发动进攻,下旨对英宣战。2月10日以裕谦代伊里布为钦差大臣,赴浙办理防务。裕谦于2月27日驰抵镇海,布置防务,并调各路官兵不下2万,分守四郊。其时英军已于24日撤离定海,裕谦命总兵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率兵4800余名,拨炮50尊,火药数万斤,渡海接驻定海守卫。
  3月20日英兵轮“佩斯汤基·伯曼基”号船长威林士得在峙头盛岙洋面被乡民严鹤林、李永扬等诱捕,解送镇海大营,裕谦下令斩杀。23日裕谦在镇海县城召集文武官员、乡勇、商民、船户、水手等动员抗击英军,悬赏格捉英兵、英将,严禁以淡水、茶叶、食物供给英军。4月清廷命浙抚刘韵珂坐镇镇海,严事防守。
  5月3日林则徐离粤赴浙,以四品卿衔效力镇海军营。6月10日下午抵镇海。次日登招宝山,观山海形势,察看新旧炮位。16日与刘韵珂相度金鸡山炮台地形,观看演放铜炮。21日观闽浙炮匠通力合作,首铸八千斤重大铁炮,后又参与研制运载大炮之四轮磨盘炮架车。是月,清廷革除林则徐四品卿衔,与邓廷桢从重发往伊犁。7月13日兵部咨文送镇海。14日林则徐由镇海启程赴杭州。林莅镇34天,登高涉险,谋筹方略,殚心竭力,兵民共敬。
  7月道光帝心存侥幸,命沿海各省督抚裁撤调防官兵。31日裕谦探知英军将再度北犯,奏请缓撤防兵,道光帝斥谓:“不必为浮言所惑,以致糜饷劳师”。裕谦不得已,将外省调来军队陆续撤走,并撤去镇海西北乡防兵400名,尚留防兵3600名。
  8月英政府改派璞鼎查来华。率兵舰20艘,载炮668门,武装轮船14艘,载炮56门,病院船9艘,测量船、运输船多艘,除炮兵外,陆战兵一万余名,大举北犯。9月12日,英船赖拉号大副温里等在郭巨盛岙上岸侦察,被乡民俘获。16日英舰轰击盛岙、双岙,登岸焚毁沿海民居甚多,经守备黄梦赉率兵击退。23日,英轮1艘、兵舰9艘驶抵镇海黄牛礁洋面。镇海城乡按户出丁、协同防御。26日,英舰船20余艘,士兵3000余进犯定海。经六昼夜浴血奋战,死难惨烈,三总兵力战殉国,10月1日,定海再陷于英军。裕谦据实驰奏,并请已调离之江西兵星夜来浙应援,恐或不及,乃广募水勇、团练,乡民协同防御。部署狼山镇总兵谢朝恩、江苏候补知府黄冕统兵1000余守金鸡山,委游击张从龙率兵驻招宝山威远城;命提督余步云率兵1000余驻招宝山下东岳宫;命衢州镇总兵李廷扬守东岳宫西侧拦江炮台;移左营游击驻穿山,沿江两岸密泊火攻船只,伏水勇,凡可登陆处皆挖掘暗沟,密布蒺藜,分驻兵勇以备。裕谦及宁绍台道鹿泽长、知县叶堃率兵1000守县城。时镇海防兵加上定海陷后三镇退兵,仅4000余。
  10月4日,义民徐保兄弟自定海冒险负葛、郑两总兵忠骸来镇海,裕谦盛殓哭祭。继登东城,见招宝山张白旗,知余步云心怀贰志,乃于7日召集将士至关帝庙,祭神誓师,与众誓约:“毋以退为词,离城一步;毋以保全民命为词,受洋人片纸。不用命者,明正典刑,幽遭神殛。”提督余步云托词足疾,不参与盟誓。后余又请派外委陈志刚赴英舰暂示羁縻,裕谦不准。
  10月8日,英舰始集泊于黄牛礁一带,其水陆两司令及璞鼎查乘汽船驰近笠山、虎蹲一带侦察军情。9日,英舰船30余艘载兵2000余名,集结外游山东。10日黎明,英舰发炮向镇海口猛轰,继以复仇神号军舰载第二纵队(亦称“中央纵队”),由陆军中校马利斯率第49团步炮兵440人,榴弹炮2门,野战炮2门,在巡洋号军舰掩护下,于笠山前抢渡登陆;弗莱吉森号军舰载第一纵队(亦称“左纵队”),由陆军少将司令卧乌古率第55团、第18团步炮兵1040人,山炮4门,臼炮2门,从钳口门登陆,越小浃江经义成桥到达沙蟹岭,向金鸡山营垒夹击。守御金鸡山之狼山总兵谢朝恩麾兵猛烈阻击,与敌短兵接战,毙敌兵一部。谢落海牺牲。副将钟祥、游击托云保率全营士兵与英军力战,终以腹背受敌,伤亡过半,金鸡山遂陷。11时,英舰“威里士厘”、“伯兰汉”发炮猛轰招宝山炮台及威远城防御工事。英军第三纵队(亦称“右纵队”),由上尉舰长荷伯达率700余人,臼炮2门,在巾子山侧钩金塘登陆;另一路在招宝山东侧登陆,沿仙人洞小径向山巅仰攻威远城。守军抗击时,招宝山南侧之火药库突然爆炸,士兵惊散,衢州镇标游击林亮光投海殉难。驻守东岳宫之余步云,一早登东城,向裕谦诉告家中有30余口,不便以身殉难。战斗开始,不登山督战,又不令士卒开炮支援金鸡山守军,待英军由后山登陆,即弃炮台而逃,守兵溃散。
  战起时,裕谦登东城督战。金鸡、招宝两山失守,英军从山巅炮轰县城,掩护步兵从东门攻入,守城兵溃退,兵民由西门退出。裕谦见势不可为,嘱副将丰申泰携钦差大臣印送巡抚刘韵珂,并将预立之遗嘱交亲兵送家属,至文庙整衣拜阙,投泮池尽节。亲兵救起,舆至宁波尚有微息,由幕友乘小舟护送去余姚,途中裕谦乘人不备仰药而卒。城破时镇海县丞李向阳自缢殉职。此役殉难者尚有守备王万隆、把总汪宗宾、解天培、外委林庚、吴廷江。知县叶堃逃离。余步云逃甬,与知府邓廷彩、鄞知县王鼎勋同奔上虞。
  英军入城,焚毁县衙、水师营、参将署、演武厅、军器局及大批民房、寺观,搜刮白银、文物及其他财物,至近乡奸淫掳掠。
  10月13日,英战舰4艘、汽船4艘、舢板数十只,载英军700余名,直犯宁波城,下午2时,抵灵桥门下,文武官员弃城而逃,英军长驱入城。
  10月18日,清廷命吏部尚书奕经为扬威将军,20日,又命文蔚、特依顺为参赞大臣,赴浙办理军务,规复三城。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2月,苏皖豫鄂川陕等省调赴浙江官兵一万余人陆续到达。10日,奕经经杭州,曾去吴山关帝庙求签,签文有“虎头人”之句。当年为“壬寅年”,栾经制定“五虎制羊(洋)”作战计划,以“肖虎”之安义镇总兵段永福为前军大将,决定寅月寅日寅时(阴历正月二十九日四更)三路进兵,报奏朝廷,竟获道光帝朱批“伫待捷音”。3月10日凌晨(即正月二十九日寅时),奕经兵分三路,由段永福会余步云率川兵900、本省兵700,由余姚东南大隐山攻宁波,游击张富率兵800为后备;海州知州王用宾率甘、陕兵1000,乡勇2000,由批验大使郑鼎臣为先锋攻定海;副将朱贵率陕甘兵800、河南兵500、本省兵100,从大宝山攻镇海,并以都司刘天保为先锋,游击黄泰第率兵500为后备,游击谢天贵率兵900、乡勇3000余驻骆驼桥为南路策应;另由张应云督陆路乡勇驻梅墟。时奕经轻信英谍慈溪人陆心兰。陆向英军尽泄清军机密,又向奕经谎言宁镇二城英军守备虚弱,潜师可袭。奕经信之。官兵冒雨出发,段永福先遣都司李燕标率兵攻入宁波南门,自率大队于天色将明始猛攻西门,爬城而入,战不利,相拒至8时左右,撤奔绍兴东关,余步云率兵2000自奉化赴援,中途闻败即折返溃退。刘天保率先锋队500人至镇海,部将吴祥跃登城楼,望见英军排列大街左右,戒备森严。刘天保命300人回取大炮,自率200人抬千斤石撞西门。门开,英军排枪齐发,天保且战且走,移炮至据点,发炮击毙英军20余人,英军不敢追击。刘天保率军三次进出镇海城,终以后援未到败退。朱贵闻讯,即退守慈溪大宝山营地。
  4月,镇海人民奋勇抗敌。生员王师真乘夜划小船,载引火物焚烧英船。乡勇郭延龄、王日豫等在金塘山、蛟门洋等处袭击英船。军功刘朝元、朝安、朝用兄弟等潜入金鸡山、招宝山英军营,破坏其军械。二道头、五里牌等处,均有袭杀侵略军之事。同时黑水党联络船户,备八桨小艇,游弋甬江中,四散隐伏,狙击英侵略军。英人大恐。英军遭当地人民和黑水党的不断袭击,惶然不安。5月7日撤离宁波,9日弃镇海县城,留其将罗卜丹驻招宝山,外系船数艘为后盾。6月,伊里布遣人至招宝山英营送还战俘16名。8月29日,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签订。10月11日,盘踞在招宝山英军撤往舟山。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1月,前浙江提督余步云以临阵脱逃及诬告裕谦“大营先自溃散”罪,在京斩决。
  咸丰四年(1854)10月,道光帝前旨敕建之昭忠祠,在东岳宫侧落成,祀总督裕谦、总兵谢朝恩、县丞李向阳等11人,附祀以本营、外营将士同时阵亡者,并勒碑以记。
  第三节 抗法记胜
  1883年(清光绪九年),侵略越南法军悍然进攻中国军队,蓄意扩大战争。法舰队游弋中国东南海域,侵占沿海部分岛屿,企图挥舰北上,威胁清廷。
  1884年(光绪十年)春,浙江巡抚刘秉璋、提督欧阳利见相继抵达镇海筹划防务,自金鸡山至育王岭一线驻兵六营,由提督欧阳利见统率;北岸驻兵五营,由记名提督杨岐珍统率;招宝山、泥湾、港口各炮台由守备吴杰统率。命同知杜冠英领海防营务处,宁绍台道薛福成领宁防营务处,宁波知府宗源翰为营务处提调,游击钱玉兴驻梅墟为后路策应。
  1885年2月28日(光绪十一年正月十四日夜)法舰队司令孤拔率纽回利、答纳克、巴夏尔、德利用芳4舰抵七里屿洋面。欧阳利见函告杨岐珍、杜冠英、钱玉兴与援台被法舰中途追截退至镇海的南洋水师3舰统领吴安康以及地方官员,进行临战部署,并亲驻金鸡山督师。
  3月1日9时30分,法舰驶向游山,午后以一小轮驶入虎蹲测量水道。下午3时,法纽回利等4舰向招宝山炮台发炮狂轰。炮长周茂训奉命还击,首发命中纽回利舰首,纽回利用舷炮排击,被炮台守军击折头桅。法炮击中威远炮台门楣,弹片飞入炮房,周茂训被炸折右胫,山后炮台炮兵2名,勇丁1名被击毙。杨岐珍驰至炮台激励炮兵奋勇轰击,南洋兵轮亦发炮接应,连中纽回利两弹,招宝山炮台又击伤纽回利船尾。南、北炮台及水师各兵轮俱向法舰轰击,法舰巴夏尔等拼死还击。清军奋力发炮,激战二小时,法舰败退,施放烟幕向外海退却。晚7时许,法派小船两艘靠岸偷袭,被守军击退。次日晨,受重创之法舰纽回利拖离镇海口,余3舰仍泊金塘山下。晚8时,法2艘鱼雷艇暗袭桩船,被炮台、兵轮击退。3日晨,法又增2舰。9时许,答纳克等舰直驶虎蹲山下轰击招宝山炮台。杨岐珍、杜冠英督吴杰开炮,击中法舰烟筒,再发,击折头桅,横木下坠,压伤兵头及护从多人,传系是孤拔。南琛、南瑞兵轮复从旁击中法舰3炮,法舰受重创倒轮转道,于次日向外海驶离,仅以一舰泊游山。5日午夜,法军乘风雨晦暗以小船2艘驶抵馒头山下,抄袭小港炮台。欧阳利见遣副将费金组率兵勇待机击沉之,法兵皆毙。次日晨,法军小轮掩袭虎蹲山,又被炮台守军击退。此后,法舰或三四艘,或八九艘,来往无定,然不敢再逼口门。12日,法舰图架炮于顶层,登桅索断,坠压死伤20余人。其后两日法舰遥轰小港口炮台,弹重360磅,炮台受弹数十,因炮已移乌龙岗,无损。19日孤拔乘兵轮离镇海口。20日薛福成至镇海劳军,建议总兵钱玉兴夜袭抛泊游山外法舰。副将王立堂夜率敢死队,潜运后膛车轮炮8尊,伏青峙岭下。次日四更(初五凌晨)突击法舰,连中5弹,伤法兵多名。待敌惊起以巨炮回击,清军已收队回营。其后,如值晦雾或见人众,法舰辄开炮试探射击壮胆。因清军严阵以待,不敢再犯。
  4月4日清政府与法国政府在巴黎签订议和草案。13日镇海口外法舰传告:法提督准于明日8时乘舢板悬白旗来镇海拜会中国提督,谓有急要公事面商,请派员中途接引进口。4月14日,法远东舰队副司令利士比从加臣尔亚船致函欧阳利见,告奉巴黎命令,中法于4月15日停战。
  5月28日晨,利士比乘力加利桑尼亚号铁甲舰离开镇海,李怀义接代副司令职。6月11日孤拔死于澎湖。6月26日法舰撤离,仅留李怀义座船。29日夜晚最后一艘法舰撤离,镇海口启关通航。
  第六章 起义 革命
  第一节 起义 起事
  孙恩起义 晋隆安三年(399)十一月,五斗米道首领孙恩率众数百,自海上攻上虞,袭会稽,聚众数万,临海、永嘉等8郡人民一时响应。朝廷遣卫将军谢琰、辅国将军刘牢之讨伐。恩率众入海。次年,孙恩攻浃口,入余姚,破上虞,转战临海。后被击败于南山,恩复入海。隆安五年(401)二月,孙恩再入浃口,攻句章,遭刘裕、刘牢之击退。八月孙恩再入浃口,攻向临海。次年三月,临海太守辛景讨伐,恩溃败赴海自沉。
  田流起义 南北朝宋明帝泰始五年(469)临海人田流自称东海王,据鄞县边海山谷立屯扎寨,后掠海盐,杀鄞令,浙东大震。次年,龙骧将军周山图屯兵浃口,募兵讨伐,田流为其副将杀害。余部拥军防守,皆被周山图讨平。
  袁晁起义 唐肃宗上元三年(762),台州人袁晁起义于翁山(今定海),攻占台州、温州、明州等地。一度聚众20万,以台州为根据地建立政权,建元“宝胜”。次年元月,唐副元帅李光弼统兵镇压。五月,袁晁兵败被俘。
  王郢兵变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江苏狼山镇遏使王郢等因节度使赵隐赏罚不明,不给衣粮,申诉无效,遂拥众起事。攻占苏、常,转战浙、闽。乾符四年二月攻陷望海镇,掠明州,占台州,朝廷遣镇海节度使裴琚讨伐。琚设计招降郢部将朱实等人,瓦解其内部。郢率余众至明州,被甬桥镇遏使刘巨容射杀,余部逃散。
  叶希戴起义 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兰秀山人叶希戴率舟山岛民起义,驾船200余艘入定海(镇海城),转攻明州府城,为驸马都尉王恭击溃,后又被吴桢在舟山讨平。
  盐民攻打盐局 1915年设官盐局于柴桥,配驻武装盐警,勒令盐民“并场、归堆”,并四出兜捕盐贩,且常以搜私盐为名骚扰民家。盐贩被获,屡遭私刑拷打致残。而官、私盐价悬殊,居民需盐量又大,盐局所为,群怨纷纷。4月24日晨,盐警邵某在昆亭上刘埠头捕捉盐贩和盐船老大,强封船仓,激起群愤,围聚200余人。争执中邵被殴致死,情势紧张。昆亭人即在圣山庙击鼓聚众,并派人驰赴上阳、梅山等地,揭旗敲锣,邀集乡亲共抗盐局暴政。晚7时,柴、郭地区乡民、盐民3000余人入柴桥,焚毁盐局,指要警长乐某未遂,初更后散去。次日,盐局调集百余盐警,扬言报复。乡民复连夜鸣锣聚众数千,持械执火,赶至前郑。盐警列防陈胜桥、曹家祠堂一线射击。乡民抢占碾子山头以抬枪还击。是时柴桥附近已聚集万余人。县知事洪锡范赶赴柴桥调解,力持平息争端,避免死伤无辜。乡民公推两乡自治会董郑保宰为联络人。经多次斡旋,盐警于28日下午撤防,乡民返家,对峙中昆亭刘慈莹等4人死亡,伤数人,县署与盐务总署交涉处理善后。总署慑于民愤,终于答允降低盐税三分之一,并约束盐警,事乃平息。
  第二节 太平军进入镇海
  1861年12月6日(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五),太平军侍王李世贤部黄呈忠、范维邦等绕道宁波进军镇海。清参将李昌元、知县吴宝仁等弃城逃走,范率部由西海塘入向辰门,占据县城。12月9日黄呈忠攻占宁波,命慈溪人陆心兰为总制,管辖鄞、慈、镇、奉、象五县监军;命何文庆与范维邦同守镇海。乡民以牛羊鸡豚劳师,太平军安抚民众,并下令蓄发,裹红巾,假祠庙庵观为公所,设乡官理民事。穿山人王贻钧率数百人至宁波投奔太平军。1862年(同治元年)3月29日,贻钧率众攻登定海,被清兵击败。5月6日,逃奔于定海的前护提督陈世章、巡道张景渠命游击布兴有率广济军为先锋,把总王建功统梅山勇后援,从海道攻镇海;千总范瑞龙等率穿山、郭巨两汛军和李商瑚等率江南乡勇从陆路进,两军齐抵浃口,强登南北两岸,破城垒,夺炮械。太平军守将范维邦降清,何文庆出逃。
  第三节 辛亥光复
  1911年武昌首义,浙江省军政府于当年11月4日宣布成立。镇海商会获悉,邀各公团负责人商聚。推代表谒摄行县事之县丞彭玉辰,共议应变。众人一致认为“推翻满清,创建共和”是大势所趋,决定响应。经征询驻军当局意见,炮台统领刘继泉表示以民意为归,水师统领冯英华则迟疑不决,陆军标统张载阳表态负责地方治安,关于响应起义,力主慎重行事。11月5日,宁波军政分府成立,通电至镇,军政当局和各界代表集会下决心易帜。次日晨,张载阳率部整队在城厢内外游行,宣布镇海光复。倾城民众惊喜交集,纷纷裂帛为旗,悬于竿头以示拥护。7日,县人李镜第奉宁波军政分府命来镇宣慰。代理知县彭玉辰力辞不胜任地方行政,乃由各公团邀集军政各界协同筹议,共认革新之际军务首重,决议设立镇海军政支部,以与省军政府组织相衔接。旋又议定支部组织大纲,分军政、民政两系,均隶属于支部。军政中分陆军、水师、炮队;民政中分民事、财政、教育,别设民议会为议事机关,推张载阳为支部长,冯英华、刘继泉为副支部长;民政方面推李善祥任民事,沈世京任财政,金伟庠任教育。民议会由各乡推选,旋举选王嘉榕为议长;又聘方壮猷任司法,专理民刑事件。
  张载阳既主部务,集所辖军队于大校场举行誓师典礼。未几,因南京清军固守未降,省政府檄令镇海派兵从征,当由支部长命营长叶颂清率队出发。载阳因军务在身,力辞兼辖民事。时省府颁新官制,县设民政长以管理全县行政,民议会决议撤销支部,公举教育会刘崇照为民政长。
  第七章 抗日战争
  自1937年9月日本侵略军兵舰炮击镇海,至1945年9月24日占领镇海日军撤离集中慈城待降,镇海人民遭受日军侵略长达8载,其间反侵略斗争始终不息。
  第一节 镇海要塞炮战
  1937年抗战开始后,日舰、日机屡袭镇海要塞,炮台迭予还击,多次发生炮战。1937年9月20日日舰首次来犯,向威远、宏远炮台击炮25发,要塞炮台以21厘米口径大炮还击25发。1938年3月21日,日舰向要塞炮台炮击30余发,要塞炮台以21厘米口径大炮还击25发,24厘米口径大炮还击3发,命中2发。9月22日,日巡洋舰1艘、炮舰4艘,向炮台发炮百余发,炮台还击,击伤巡洋舰1艘,击沉小艇数艘。1939年4月22日、26日,日军水上轰炸机12架次,轰炸威远、宏远炮台,要塞防空部队发射高射炮弹338发,高射机枪弹926发,日机不敢俯冲,在3000米高空匆促投弹后逸去。1939年6月7日12时40分,日军八九式水上轰炸机6架,空袭宏远炮台。其第一架窜至1800米上空投弹时,被要塞高射炮击坠于甬江口距岸800米处,2小时后沉没;飞行员荻原中尉跳伞坠于镇远老炮台左侧,为守军围捕自杀。
  从1937年9月20日至1940年7月17日,镇海要塞炮台与日舰、日机交战40余次,各炮台弹痕累累,受创甚重。仅1939年6月24日、25日、28日、29日四天,日军轰炸机累计76架次,向要塞炮台投弹550余枚。至1940年7月17日,日军第一次在镇海登陆时,威远炮台大炮1门,已不能发射,宏远、镇远两台大炮7门,均有部分机件被炸损,影响正常使用。
  第二节 “七·一七”抗击
  1938年底,我国沿海主要港口相继沦陷,唯宁波仍存,大量抗战物资海运至镇海口外,转驳宁波,输入内地。据浙海关档案,1939年经常进出宁波港轮船计30艘、38059总吨,日运货量1万吨以上,最多日达3万余吨。日军大本营多次强调要切断中国对外联络线,特别是输入武器的路线。镇海成为日军进攻主要目标。
  1940年7月上旬起,金塘海面上日舰出没频繁,不时炮击镇海沿海村落。15日下午穿山守军击退日装甲艇六七艘,伤其两艘。16日起,日舰封锁宁波港口,镇海口外日舰由5艘增至14艘,并于晨5时许炮击镇海要塞各炮台,发炮300余发,日机12架轮番投弹,炮台守军发炮还击。7时后,日舰续增2艘。澥浦、穿山海面亦各出现日舰三四艘,向岸上炮击。至12时,东霍洋面又驶来日舰8艘,向澥浦、龙山等地各发炮20余发。是日,镇海沿海一带参战日舰有30艘左右,其中镇海口外日舰19艘自晨至暮连续发炮500余发,飞机投弹80余枚。清凉山上设置的探照灯、宏远炮台的弹药库被炸毁。
  17日晨3时许,龙山、澥浦海面泊日舰4艘,南泓海面泊日帆船7艘。4时30分,镇海口外日舰30余艘轮番驶近要塞发炮,日军500余人乘装甲艇在青峙老鼠山登陆。拂晓,日机三五架掩护日军进攻,向守军阵地狂轰滥炸。守备步兵第一团二营五连一个排不支退却,另有两个排于嘉门岭附近与日军接战,工事多被摧毁,伤亡惨重。日军一股自清凉山经蒋家、沙头、钳口门至港口,袭击各炮台守军。守备狮子山军队在日军进占蒋家之际奋勇抵抗,一少尉连附阵亡。日军增至300余向镇远、宏远炮台急进。一股从李隘、林唐,越青峙岭到小港,抢占金鸡山、戚家山制高点。增援部队受飞机轰炸影响,进展迟缓,李隘、林唐相继失守。10时许,日军经林唐向青峙岭猛攻,遭守备步兵一团守军阻击,日机低飞侦炸并以机枪向守军反复扫射,八连连长与五连连副相继阵亡,青峙岭失守。日军除以一部向小港攻击前进外,大部越徐家岭侧攻宏远炮台。炮台守军改携步机枪转移至沙蟹岭堵击,守备步兵第一团亦抽集兵力阻堵,终以寡不敌众,宏远、镇远两台陷落。中午,守备步兵一团二营余部撤至王家溪口附近集结。日军占江南镇。下午,日军另一股400余于江北后海塘、大道头、招宝山紫竹林等处登陆。时原驻县城守备步兵一团八连已调江南阻击,威远炮台已被日机炸坏,不能发击。台长率部突围撤离,招宝山失守。
  17时后县城陷落。当时,江南守军一九四师一一二七团第一营及迫击炮连由团长率领与守备团团长、炮台总台长和守备团第三营余部均集结于王家溪口、长山桥附近。江北守军一九四师一一二五团驻龙山、澥浦的部队除留少数防守兵力,其余奔赴骆驼桥待命。20时许,抗卫第三纵队第八团第一营2个连从宁波经白沙向清水浦搜索前进。23时许,一一二六团第二营由副师长率领到达孔墅岭,一一二七团第二营由穿山到达马嘴山以南。前线部队由一九四师师长陈德法统一指挥,将登陆日军阻击在青峙、小港、江南及城关一隅。
  18日晨5时,从上虞出发之十六师四十八团1个营抵段塘,又派1个营赴梅墟,会合炮兵一团第五连担任甬江警戒,以阻止日军突破甬江防线。时日军登陆部队合计已达2000余人,在各处抢筑工事;镇海口外有兵舰23艘,汽艇40余艘。7时30分守军反攻,一一二七团第二营克老鼠山、嘉门山、狮子山、青峙。一一二七团第一营克七茶岭。守备团第二营在小港、戚家山一带与敌接触多有伤亡。19时,一一二六团推进至长山桥、衙前、陈山一线。同日7时,一一二五团一营一连推进至县城西部。
  19日1时半,抗战部队全线出击。一一二七团攻克马嘴山、长跳嘴、唐家弄,逼近黄瓦跟。一一二六团攻占戚家山。一一二五团进攻至县城小西门外,遭城上日军阻击,难以接近,拂晓撤回。11时,日军藉兵舰、飞机助战,全线反扑;又以汽艇8艘,载兵百余人窜至东山附近企图登陆,遭一一二六团第七连抗御击退。16时半,各线日军不支退却。是日,各线抗日官兵伤亡自营长以下300余人。入夜后,一一二七团进攻小港,日军凭小浃江固守,渡河未成,仅克黄瓦跟和小港河东岸局部民房。第十六师四十八团奉命归一九四师师长陈德法指挥,接替一一二六团防务,于20日拂晓前进入戚家山、东山、陈山阵地。
  21日晨,日军兵舰、飞机、步兵重迫击炮向黄瓦跟、戚家山猛烈轰击,守军阵地几无全土。
  8时许,日军以2个中队进攻一一二七团黄瓦跟阵地,守军奋勇抗击,战斗3小时许,日军未能得逞,放弃进攻。以七八百人猛攻四十八团戚家山阵地,自晨至午,双方肉搏冲杀十余次,阵地得失三四次。四十八团损失惨重,连排军官伤亡过半,六连仅存兵9名,一连仅存班长1人兵3名,仍坚守阵地。14时,日军增援三四百人再次进攻。一一二六团第三营奉命归四十八团团长罗瀛鹏指挥,从七茶岭、赵家赶赴前线,增援戚家山战斗。17时许,日军不支败退,抗日部队完全占领戚家山。至18时,守军全线出击。20时开始,日舰发炮3000余发,掩护被击溃日军登舰撤离。22时,四十八团克金鸡山,一一二七团克港口镇。
  22日1时许,四十八团第二营克泥湾,3时,一一二七团克宏远炮台。2时半至3时半,一一二五团收复县城,克招宝山威远炮台。
  “七·一七”进犯镇海系日海军第3舰队上海特别陆战队西林大队之5个中队,配奇袭一个中队,机、炮各一个中队以及驻定海日军500余人、伪军200余人、共3000余人,出动军舰30余艘,航空母舰1艘,汽艇40余只,飞机30余架。此役击毙日军近400名,伤六七百名,击落日侦察机一架。
  镇海战役中阵亡官佐14名,士兵586名,受伤官佐44名,士兵536名。阵亡官兵大部分掩埋在布阵岭西向路南缓坡上。地方民众以唐爱陆为首组织担架、船只,转运救护伤员,捐赠物资支援前线。
  第三节 “四·一九”失守
  1941年春,侵华日军再次发动对中国东南沿海登陆作战。3月15日,日军大本营(大陆命第490号)命令第五师团在日本佐世保进行陆海军联合登陆作战演习后参加代号为“甲号(F1)”的浙东登陆作战。3月23日,日军大本营(大陆指第853号)命令为第五师团配属有关船舶部队。驻沪日军第十三军司令官泽田茂奉命从陆上策应,4月14日设指挥所于杭州,抽调第二十二师团、第十五师团、独立混成第十一旅团及伪军一部共约三万人,先于4月16日进攻绍兴、诸暨。驻南京日空军第三飞行集团司令官木下敏4月16日设指挥所于上海,抽调第一、三两飞行团飞机100余架,配合浙东作战。日海军中国方面舰队抽调军舰30余艘及海军横须贺第四特别陆战队近3000人,护卫第五师团登陆浙东。
  4月15日起镇海口外日舰增至10余艘,炮击小港、镇海城区、澥浦等守军阵地,日机轮番轰炸,日投弹200余枚。当时,甬江口两岸守军为一九四师和暂编第三十四师第一团以及宁波防守司令部守备团及县自卫大(中)队等。4月17日绍兴沦陷。暂编三十四师一部调赴百宫,防守曹娥江。是日,日军第五师团从日本佐世保登船向中国出发,4月19日拂晓,日军在10余艘兵舰炮击与飞机轰炸掩护下,以大批汽艇分载海军陆战队及第五师团第九旅团的6个大队等共1万余人向镇海江南、江北多点同时登陆。登陆招宝山日军遭守军暂编三十四师一团一营猛烈反击,双方伤亡惨重,二连连长蔡文烈、一营营长戚威良先后阵亡。拂晓,日军千余人在俞范双跟塘及石塘头间强行登陆,三营某连守军奋勇阻击,大部阵亡。日军700余人进袭县城。9时40分县城陷落。守军三十四师一团三营九连官兵死亡殆尽。江南黄瓦跟登陆日军至拂晓时已达700余人,上午增至千余,与金鸡山登陆日军汇合后续向西犯。在日舰炮击、日机轰炸扫射下,守军伤亡极大,一九四师五八一团刁君岳连在竺山头阻击,终以众寡悬殊,后援无继,全连牺牲。10时许,日军炮艇突破镇海口封锁线,溯江而上,11时在王家洋登陆,14时日军700余人在清水浦登陆,进攻下白沙。15时一股又在梅墟登陆,从江东进攻宁波。双跟塘登陆日军中午进至前王村,与另一股自县城沿中大河经迎师桥、万嘉桥、大市堰的日军,于14时向妙胜市进攻。暂编三十四师一团三营凭中大河进行阻击,毙伤日军50余人,守军伤亡70余人。营长颜怀信殉国,残部突围撤往慈东。日军进占贵驷、骆驼,后一路趋压赛堰,一路趋慈溪县城(今慈城镇)。19日18时日军已进至下白沙,宁波市区于翌日陷落。4月23日,日军海军陆战队1300余人,从林大山棺材湾登陆经霞浦,15时进入柴桥镇,驻柴桥地区守军苏本善部撤向瞻岐、杨岙山区。镇海县政府当时移驻庄市河湾张,县城陷落后,县长周启植率员警随守军后撤,后驻宁海。
  第四节 敌后游击战争
  镇海沦陷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和部分国民党敌后武装进行频繁的游击战争,予日伪军以沉重打击,人民抗日武装还坚决打击顽固派反共势力。
  人民武装抗击日伪顽军
  明堂岙伏击 1942年秋,伪鄞镇保安团团长霍中柱率部30余人及日军联络官2人去天童寺,被定象保安总队第五大队在明堂岙伏击,击毙伪军官兵4人,缴获长短枪4支,霍与日军官2人策马逃逸。
  施公山伏击 1943年10月29日,三北游击司令部第三支队第四中队在施公山伏击由观海卫出扰日军,毙伤日军20余人,“四中”伤亡10余人。
  施公山追击战 慈溪县自卫第二总队队长宋清云坚持反共,1943年11月6日,宋率部突然袭击在田央黄湖山庵开会的慈东、范市两区干部,当场被捕十余人。三北自卫总队和龙山自卫大队闻讯追击至施公山,当场击毙击伤宋部10余人,生俘10余人,被捕干部全部获救。
  潘岙战斗 1943年11月,驻甬日军200余人至镇北“扫荡”,驻潘岙的三北游击司令部特务大队奋起应战,日军不支,窜回宁波。
  火烧长石桥宋部据点 1944年1月4日,三北自卫总队队长兼政委王耀中(王仲良)率所部2个中队及龙山自卫大队,攻打长石桥反共顽固派宋清云部据点。宋部顽抗待援。后据点被烧毁,宋部顽军泅河遁逃,被捕干部多人获救。
  筋竹岙之战 1944年3月19日,汪伪中央税警团妄图在龙头场设立据点。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主任张文碧率警卫大队及第三支队一部,在奉公堰、筋竹岙一举歼灭伪中央税警团二营四连4个班,毙敌30余名,俘虏6名,缴获轻机枪2挺、步枪11支、手枪2支、掷弹筒1具、子弹3000余发。
  拔除庄(樟)桥据点 1944年3月22日夜,浙东游击纵队第三支队和龙山自卫大队进攻宋清云部庄(樟)桥据点。宋部藉葛家大屋和四周碉堡顽抗。强攻一夜,击毙其20余人,击伤30余人,俘50余人。宋残部不敢顽据庄(樟)桥,于4月间渡姚江窜鄞西,公开投靠日军,编为汪伪慈溪县保安大队。
  奇袭洪桥 1944年6月7日,浙东游击纵队第三支队侦察排在庄市区常备队配合下,突袭洪桥伪军舟山警备司令部第四总队据点,化装农民以送生活用品为名,收缴哨兵枪支,冲进洪桥戴家祠堂,仅发4枪,全俘日军少佐军事顾问吉永久寿秀和伪定海警备司令部第四总队上校总队长卫文达等28名。
  敌后抓日军 1944年6月中旬,顽强二中队侦察员在团桥周家垫洪家桥畔检查来往船只时,抓获日军小队长1名。
  1945年1月31日,慈镇县大队两名侦察员在骆驼桥俘获日军炮兵分队长冢原重治。
  马家桥战斗 1944年6月25日,驻汶溪伪军第十师三十九团营长俞雪明带一个连往河头市赴伪镇北保安团长金光智之端午宴,浙东游击纵队第三支队第四中队及龙山区自卫大队第一中队伏击于田顾凉亭,歼敌52人,缴获轻机枪3挺,长短枪40支,仅4人脱逃。
  李碶渡歼伪军 1944年7月,伪军宋清云率部至樟桥一带抢粮征税,顽强一中队队长都曼令率部在李碶渡万寿庵内外分兵伏击。战斗不到20分钟,伪军惨败,宋清云遁逃。
  东埠头战斗 1944年7月31日拂晓前,汪伪中央税警团教导第一总队一、二、三营及伪中警二营共500余人妄图强占东埠头,构筑抢粮据点。浙东游击纵队三、五支队、海防大队与敌战斗14个小时,毙伤伪营长以下官兵100余人,俘19人,伪军构筑据点计划被粉碎。
  龙山惩敌 1945年3月,日军为防止盟军登陆,在龙山东门外山后修筑坑道,经常下山骚扰劫掠,侮辱妇女。顽强二中与当地民兵配合多次伏击,使日军有所畏忌。
  伏龙山下战斗 1945年4月上旬,中共慈镇县委在龙山伏龙山下召开会议。日军一个分队从凤浦直扑会场,负责保卫的三北特务营第一连奋起抗击,战斗激烈。庄市区常备队闻讯增援,敌腹背受击,不支溃退。
  团桥刘杜战斗 1945年8月27日,日本已宣布投降,龟缩在宁波的汪伪镇北保安团和第十师纠集140余人窜到团桥、刘杜一带抢劫粮食,被三北特务营和庄市区常备队围击,毙伤伪军30余人,俘伪军中队长以下官兵102人,缴获机枪1挺、长短枪90余支。
  策动日军反正 1944年初夏,驻慈溪日军300余名窜庄市“扫荡”,慈镇县委发动当地党员、干部秘密向日军驻地张贴、散发日文反战传单。三天后日军撤回。事后,4名日兵持反战传单从麦地钻出投降,后转送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1945年5月21日,驻汶溪日兵岩冈文雄携械至当地抗日武装部队,要求参加抗日。
  收复日伪军据点,围攻镇海县城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三北特务营在各区常备队和广大民兵配合下,先后收复邱王、河头市、澥浦、骆驼桥、贵驷桥、长石桥、湾塘等地据点,直逼镇海和宁波城下。8月25日,庄市区千余民兵包围县城,力图解放,后由上级劝止撤退。
  国民党游击部队抗击日伪军
  杨家桥战斗 1943年11月30日上午,日军51人从镇海经孔墅岭进犯大碶,在杨家桥遭县独立中队、自卫大队与定象保安总队第一大队前后夹击。午间,日军败退镇海。此役击毙日军中尉阿弥、小队长渡边等多名,游击队夺获步枪5支、军犬1头,伤亡官兵12名。
  大碶新庙战斗 1944年1月1日,镇海伪保安队配合日军20余名进犯大碶,至暮,日军回镇海,伪军留驻大碶新庙。定象保安总队第二大队2个中队于午夜包围伪军驻地,经2小时战斗,俘伪军官兵27名,缴获轻机枪1挺,长短枪40支。
  万嘉桥战斗 1944年1月27日,定象保安总队特务大队渡江夜袭驻万嘉桥伪军保安队王永明部,缴获轻机枪2挺、步枪27支,俘40余人。
  截击中华轮 1944年5月23日,定象保安总队特务大队在梅墟截获从镇海开往宁波之中华轮,毙伤船上日军3名。
  东冈碶战斗 1945年6月7日,镇海日军30余人窜至姚墅乡抢粮,县独立中队及庄市自卫中队在东冈碶截击,激战3小时,日军被击退窜回镇海,自卫队伤亡6名。
  附:日寇暴行录
  据镇海县政府于1947年上半年极不完全统计,八年抗战期间,镇海人民被日舰炮击、日机轰炸扫射,以及被日本侵略军刀劈、枪杀的共死737人,伤3034人,内致残214人;被炸毁、烧毁房屋达11600间以上。
  日舰日机狂轰滥炸非军事目标:
  1937年8月26日上午8时半,日机2架首次空袭镇海城区,炸毁打〓街白家楼房1间,炸死老妇1人。
  1938年6月20日,日机3架空袭柴桥等地,投弹20余枚,毁民房40余间,炸死11人。
  1938年9月22日,日机6架轰炸县城,投弹20枚,毁房屋35间,炸伤18人。
  1939年6月23~25日,3天内日机51架次向小港狂轰滥炸,投弹304枚,炸死居民61人,炸伤25人,炸毁房屋590间,李氏乾坤两房大屋及李家花园等建筑被夷为平地。
  1940年7月16日,澥浦海面日舰发炮轰击后,用燃烧弹焚毁泊在渔港的10~25吨货船10余艘。22日日军败退时,又在澥浦港烧毁渔货船四五艘,船民或遭枪杀,或被投海。1941年1月5日,日舰2艘又炮击澥浦。炸死炸伤居民8人,陈其泰一家4口2死1伤。同年12月14日,日舰1艘炮击郭巨镇,炸死居民2人,炸毁民房10余间;同时炮毁停泊在郭巨新碶头木帆船3艘。
  1940年7月17日凌晨,日军在老鼠山偷袭登陆后,沿途纵火,烧毁蒋家、青峙、沙头、李隘、林唐、黄瓦跟、小港碶跟、港口、沙湾头、泥湾、铺前、江南道头、王家塘、后袁、双板桥、东山庵等村镇近20个,被烧民房、店铺、庙宇、学校共5370间,遭日军枪杀、刺杀、烧死以及强奸后又被刺死的166人。日军将关在港口竺山庙民夫30余人全部杀死。
  1940年7月18日中午,日军在城区西门口一带纵火,武宁桥两侧街道、快马埠头、航船埠头、白家浦以及前后葱园等地3000余间房屋被烧为废墟,无家可归的居民5000余人。被杀害居民有三阳南货店店主等10余人。
  1941年4月19日,日军第二次侵犯镇海,侵城二三天内,杀害无辜百姓40余人;在俞范棉丰村被日军打死、炸死群众7人。同日,日机炸毁万嘉桥河南街屋数十间,炸死群众2人。
  1941年4月23日后,日军在霞浦、下洋、柴桥、昆亭、上阳、梅山、白峰、泰北等乡杀死杀伤居民104人,烧毁民房店铺780余间,仅霞浦即达400余间。4月27日,日军窜郭巨,在南门冯家搜获一本《三民主义》,即烧毁民房24间,受害8户,死妇女1人。在中街汪国夫家发现有子弹壳,又烧毁民房12间,并将汪抓走。4月下旬,日军从江南朱家河头登陆,纵火焚烧衙前都神殿、乡公所张国房大屋及朱家河头朱连英洋房等屋近百间。同日,烧毁澥浦苏将军庙。
  1941年4月24日上午,日机3架空袭郭巨镇,投弹20余枚,烧毁民房347间,82户居民无家可归。
  1941年8月某日晚上,青年七八人被驻县城日军捆绑当活靶子刺杀。1941年12月25日,日机12架轰炸柴桥镇,投弹84枚,毁房74间,炸死4人。
  1942年2月8日,日机袭柴桥、霞浦、东碶、泰西等地,狂轰滥炸,仅东碶、泰西两乡被炸毁房屋170余间。
  1942年4月,日机炸毁新碶贺利房、备碶跟民房12间,炸死6人。
  1943年春节某日,县城内日寇突然戒严,400多居民被逐个搜身持续2天;路上行人时有被日军押往司令部严刑拷问。
  1943年春耕期间,驻镇海日军为掳夺粮食,窜至万嘉桥、长河塘、汉塘市一带,抢走耕牛百余头,勒令农民缴粮换牛,农民被迫交粮5万余斤。
  1943年6月11日,日机4架轰炸柴桥,炸毁民房100余间,炸死炸伤居民31人。同年12月1日,日机7架又轰炸扫射泰北乡,毁屋40间,炸死炸伤7人。同年12月23日又轰炸柴桥,毁屋6间,死1人。
  1943年12月4日,日机5架轰炸扫射东碶镇,炸死炸伤28人。
  1944年8月10日(六月廿日),占甬日军窜至庄(樟)桥、马径和压赛堰一带测量,至10月上旬,日军驱使大批民工建造机场,迫令被围为机场界内居民立即外迁,青熟晚稻全部割光。一个月内被毁良田4000多亩,拆毁房屋3000余间,遭害较大村庄15个,400余家农户无家可归。镇海县属同德乡里漕、傅范,压赛乡新桥姚家等村受害。
  附:著匪罪行录
  宋清云 又名均年,长石人,绰号宋胡子。曾任慈溪县常备队特务长、兵役科事务员等职。1941年慈溪沦陷后,宋纠聚散兵、匪徒,组织队伍,搜集枪支,充任樟桥区署特务队长、慈溪县特务大队长、慈溪县警察第二支队长等职。1944年4月公开投敌后任汪伪慈溪县保安队长,疯狂反共,屠杀大批抗日民主军政干部和无辜群众。据不完全统计,4年间杀害76人,甚至还活剖人心下酒。
  1942年,组织慈溪县特务大队刑侦队,横行于慈东、慈西南地区。别设狩猎队30余人,刺探收集抗日部队情报,屠杀、绑架抗日军民。1943年秋,敌、伪、顽军对浙东抗日根据地发动“全面清剿”,宋乘抗日部队南移,于11月6日突然袭击抗日民主政府之镇北、慈东、慈南、城东区经济委员会分会、区办事处,逮捕机关及民运工作人员、农会与民兵干部积极分子130余人,囚禁于骆驼桥盛小三大屋,拷打逼问。后被杀害22人,其中4人被分别斩头悬于4个市镇,1人被日寇狼犬咬死,生死不明者10余人,时称为“一一.六”惨案。在宋的长石桥老巢,关押抗日民主政府干部多人,后被抗日部队解救。宋又指令其部下于姚江畔大西坝一带掩袭浙东游击纵队司令员何静及支队长林国璋所率前卫部队,未成。继又勾引日军百余,携小钢炮从宁波赶至汶溪、东埠头一带“兜剿”抗日部队。
  1943年秋,伙同伪十师三十九团抢劫慈镇抗日部队军谷200万斤;在慈东勒征亩谷每亩30斤计数百万斤;1944年征慈西亩谷每亩8斤,数达60余万斤。勾结姚华康部联合反共,在邱王沿汶溪、长石、骆驼、湾塘一线主要隘口筑碉堡20余座,封锁抗日民主政府人员及部队交通线路;带领日军向驻西颜村之东区武工队黄玉峰部袭击;又遣周光华部驻樟桥助日军造飞机场。周执行日本侵略军“抢割、快拆”政策,将民房拆光,庄稼割光,细软抢光。日军投降后,宋命部下在云湖、狮山等乡抢劫耕牛,向日军调换三八步枪等武器,并图同日军去金塘下海打“游击”。11月,宋部500余人掩袭淹浦蛟背山抗日北撤部队,被劫去步枪10余支,炮2门,火柴、布匹、肥皂等值稻谷20余万斤。
  抗战胜利,宋投靠国民党军统特务、慈溪县长赖云章,任慈溪县自卫总队附。后因人民向国民党京、省当局不断控告宋之血腥罪行,1946年夏宋被逮捕,仅判徒刑5年。以各界民众怨恨难平,改判无期徒刑,关押于杭州陆军监狱。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将宋释放。宋又投入俞济民部,被委为“浙江四区人民反共游击纵队副司令”,在象山一带敲诈勒索,杀人放火,杀害地方干部,继续与人民为敌。1949年底,人民解放军在宁海、象山交界山区消灭宋匪所部,活捉宋清云。1951年12月在庄桥伏法。
  姚华康 福建闽侯县人,曾任一九四师连长、执法队长,随部队驻澥浦。
  1941年六七月间,姚纠集一九四师临阵脱逃的营、连、排级军官,搜罗散兵游勇,在澥浦组织游击队,后编为民国县政府江北办事处所属警察第三大队。1942年秋叛变投敌,编为汪伪镇北保安团,任团长。依仗日伪势力,招兵买马,人枪扩至500余,与宋清云勾结联合反共,以澥浦为据点,在邱王、河头、骆驼桥、贵驷桥等地,筑碉堡10余座,封锁限制抗日民主政府人员活动。
  姚投靠日伪以后,到处设立税卡、横征暴敛,抢劫财物,强占民妇,残杀无辜,顽固反共,冲击龙山小教暑期研究会,袭击龙山自卫队,杀害民主抗日干部。1943年10月25日,率部包围凤湖中学,胁迫学校移入龙南。1944年9月逮捕在河头一带开展抗日工作宣传的邬励声(女)。姚刑逼利诱,欲行兽行,遭邬责斥痛揭,恼羞成怒,将邬严刑拷打后枪杀于澥浦大岭岗墩。4年内,仅在澥浦一地就杀害无辜群众17人,受其酷刑拷打的不计其数。姚还多次配合日本侵略军,四出“扫荡”,三北东埠头、宓家埭一带,群众财物被抢劫一空。1943年,其第四中队占驻骆驼桥当铺大屋时,铺内财物被其洗劫一空。1945年8月日本投降,姚率部龟缩宁波,不时遣小股窜至江北一带抢粮。后又得到原国民党八十八团田岫山帮助,编入挺进队,变为“国军”,劫收澥浦。至1945年冬部队整编解体。1949年7月,乘国民党八十七军六六一团在龙山偷袭之机,蠢蠢欲动,妄图东山再起,不久被民兵抓获,于1951年1月19日在龙头场伏法。
  第八章 解放战争
  第一节 坚持武装斗争
  1945年9月底,新四军浙东纵队和地方民主政府的党、政、军人员奉命北撤,留少数人员坚持斗争。是时,国民党政府调集兵力3万余人,向以四明山为中心的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大规模“清剿”,抓捕、杀害抗日地方干部,强迫民兵等抗日群众登记自首。不久,坚持敌后斗争的同志,遵照上级党委指示,组建武装力量,与国民党开展针锋相对斗争。
  江北方面:1947年3月11日,中共慈镇县特派员赵士炘、沈宏康等在四明工委委员陈爱中等帮助下,袭击镇北窖湖乡公所,缴获长、短枪10余支。次日,在河头市十字路祖师庵组建人民武装县武工队。至解放前夕,江北地区人民武装经历大小战斗26次,拔除国民党反共据点24个,毙伤38名,俘虏167名,缴获长短枪99支、轻机枪1挺。
  6月3日,县武工队配合四明部队,分兵袭击庄市彭王庙戏场值勤的国民党自卫队和庄市警察所,缴获长短枪10支,俘警官1人。12日夜,又袭河头乡公所及西经堂民团,缴获长短枪12支,并烧毁户口簿及壮丁名册。
  6月19日,中共浙东工委、四明工委负责人顾德欢、陈布衣率三支二大第四中队60余人,到中官路村宿营,遭浙保第一大队第三中队及镇海县保警第一中队袭击,激战后“四中”突围回四明山。
  8月慈镇县武工队扩建为县大队,代号“小顽强部队”,活动于山南、山北地区。后部队扩编,人员增至70余名。1948年11月,在范市镇攻克保警第二中队设在当铺内之据点,缴轻机枪1挺、长短枪53支。
  10月21日,中共慈镇县江南联络小组林宝华等乘梅墟镇大新城庙演夜戏之际,缴获镇公所和警察所长短枪14支,弹药一部。
  江南方面:1947年起在中共三东工委(后改东海工委)领导下,组建武装,开展小型武装斗争。
  1947年8月19日,浙东第四自卫纵队袭击柴桥警察所及镇自卫队,缴获轻机枪1挺、长短枪30余支。9月,浙东第四自卫纵队对国民党浙保第一纵队第一团与镇、鄞、奉、宁、象等县保警队的“围剿”进行反击,连日在瞻岐、合岙、郭巨等地战斗。11日中午,自卫纵队在峙头之炮台冈被包围,激战至深夜后分散突围。突围后副纵队长毛子明遭叛徒杀害。
  1948年2月22日,江南武工队袭击国民党大碶警察所,毙警察1名,缴轻机枪1挺、步枪13支。2月底,部队转移至定海扩军。
  第二节 解放镇海
  1949年5月24日上午,人民解放军六十六师自余姚阳明镇出发,经二六市、三七市进抵镇海县境,师直侦察连及一九七团六连在骆驼镇与国民党八十七军二二一师六六一团特务连遭遇,经15分钟战斗,全歼特务连,毙、伤其10名,俘44名。25日六十六师一九八团沿妙胜市、万嘉桥、中官路向县城进军,下午2时许进至张碶村,国民党六六一团2个营拆毁桥面,溃逃进城,人民解放军俘其连排长以下50余名。城中国民党军利用黑夜乘船舰外逃,未及船运者向江南撤退,国民党镇海县政府逃往梅山岛。
  26日晨6时,人民解放军一九八团入城,县城解放,俘国民党守军80余名,缴获汽车20余辆。
  时国民党八十七军、浙省保安团、各地国民党自卫队残部陆续麇集郭巨地区,候船撤往舟山;其八十七军二二〇、二〇八师在柴桥、郭巨企图据山顽抗。
  27日,人民解放军六十四师、六十五师、六十六师所属一九〇团、一九一团、一九三团、一九七团继续追歼国民党军残部。一路从高塘、新碶经霞浦进至柴桥镇,下午2时在长山冈击溃国民党县自卫队200余人;另一路从育王岭过清水桥,经沿山出魁斗桥抵里隘。人民解放军进入柴桥后,即向炮台山国民党守军六六一团发起攻击。
  28日晨7时,一九〇团攻克炮台山,国民党军残部逃奔大榭岛。人民解放军沿后所群山追歼,中午攻中岭山,国民党军据山顽抗,战斗激烈。下午2时,国民党军二〇八师向剑岭、山防岭退却。同日,一九七团攻占大溟、龙泉、虎柜山、采山等阵地,国民党军残部退往梅山岛,一部千余人在夜间沿三山、瞻岐经横山渡退往象山。
  29日,人民解放军续向郭巨方向进击。下午,剑岭发生激战,3时后国民党军队向白峰田螺头、轮江、华峙、郭巨溃逃,复在大渡岭顽抗,嗣又向凤凰山后撤。一九三团攻取凤凰山,国民党军残部在方门乘船舰外逃。另一部人民解放军经郭巨搜索至双岙、盛岙,俘残存镇海县自卫队人枪20余,“柴、郭地区”战斗结束。是役,人民解放军俘、毙国民党军近800名,缴轻重机枪30余挺、其他枪枝400余支、六〇炮3门、枪榴弹筒10支。
  7月9日晨,国民党八十七军二二一师2个团由兵舰7艘运送龙山偷袭登陆,后扩散至雁门岭和龙头场一线。10日,人民解放军六十六师一九七团和六十五师一九四团向龙山进击,一九七团之第七连与国民党接战,国民党军六六一团在军舰炮火及飞机掩护下,循龙山撤逃回舟山。
  9日8时,国民党军五十四军一〇二师三〇四团2个营在小港长跳嘴登陆,人民解放军阻击。下午2时许,国民党军溃退逸去,人民解放军毙伤其百余人,俘20余人,缴获轻机枪3挺、步枪20余支。盘踞大榭岛的国民党军七十五军十六师一部,同日进扰穿山,被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军侦察营击退。
  10日中午,国民党军十六师一部从小门村登陆进至吉祥岙,另一部2个营在后所登陆,进占西山。经人民解放军六十四师一九〇团反击,国民党军仓皇撤逃,被击沉兵船1艘,俘虏30余人。
  8月15日6时,人民解放军六十四师一九〇团2个突击班向穿山港中老鼠山国民党守军攻击,国民党军一个加强班投降。
  18日傍晚,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军炮兵团向盘踞大榭岛国民党军前沿阵地猛烈射击,一九〇团、一九六团突击船队强渡黄峙港,抢占滩头阵地,后续部队相继登陆,在红毛尖、将军山等山头,与国民党军展开激战。国民党军七十五军十六师四十六、四十八两个团被打散,至午夜战斗结束。在七顶山上残存碉堡守军一个排,于次日午间投降,大榭岛解放。是役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十六师警卫连、四十六团第三营两个连、四十八团全部,歼敌1448名,缴获枪榴筒9个、迫击炮12门、轻重机枪55挺、冲锋枪和步马枪590余支。 19日下午,国民党军七十五军十六师四十八团在关外村偷袭登陆,经人民解放军反击,俘其副团长以下400余名。
  是日上午8时许,人民解放军六十五师一九〇团洛阳营营长、华东野战军特级战斗英雄林茂成赴大榭岛视察时,在南渡头江中遭国民党飞机扫射,不幸牺牲。
  24日,盘踞梅山岛国民党守军向舟山撤逃,国民党镇海县政府退往佛渡岛。25日晨,人民解放军六十五师一九三团进驻梅山。下午2时,国民党军一个营从碑塔登陆,经一九三团反击,全歼登陆国民党军。至此,镇海县辖境全部解放。
  第三节 剿匪肃特
  1949年6月柴郭地区战斗后,二十二军侦察营留驻关毛陈,继又移驻杨沙溪、官庄、黄石门,捕获汪小章、沃银水等散匪。1950年5月定海解放,镇海前线部队外调,土改、抗美援朝开始,匪特活动猖獗。县独立营对峙头地区实施专驻围剿,广大乡村干部、民兵积极投入剿匪反特斗争。峙头、白峰乡干部、民兵在黄石门配合部队歼灭江凤祥匪股;大榭乡民兵张继品等擒获海匪王澍林等8人。1951年3月,宁波军分区侦察队入驻郭巨。5月,在山防村击溃陈祖荫股匪,俘其2名。至1952年,柴郭地区共消灭击溃匪特18股(部)、500余人,计击毙20余名,俘350余名,收缴轻机枪9挺、自动步枪3支、冲锋枪7支、卡宾枪16支、各式短枪100余支、步枪120支及手榴弹、子弹、军用物资一部。公安局与区、乡政府捕获散匪70余人,缴获各类枪枝近100支。柴郭地区股匪基本消灭。我军牺牲侦察队副班长严银根1名,独立营战士2名,负伤3名,民兵牺牲1名、伤2名。
  被剿灭匪股
  国防部青年救国军团第一突击支队 1949年2月成立,人员140余名,在柴桥、郭巨两区活动,盘踞郭巨所城,征粮征款。7月,经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军侦察营及六十六师围剿,残部退往梅山岛,后撤台湾。
  国防部青年救国军团第一突击队特务大队 1949年2月成立,人员20余名,活动于三山、昆亭乡一带,经当地驻军及柴桥区中队清剿后陆续被捕获。
  国民党军统三一八九部队 人员近60名,常在南韭山、郭巨等处活动。1950年11月在峙头乡黄石门被独立营及民兵歼灭。
  三一八九部队独立分队 1950年四五月间成立,人员7名,活动在峙头长坑、小屯、黄石门等处。1950年6月在双屯嘴截劫人民解放军米船一艘,杀害解放军7名、船工3名,劫去大米3万斤。1951年6月在黄石门被独立营及民兵歼灭。
  三一八九部队沿海支队暗杀组 1950年6月成立,人员5名,隐蔽于峙头寺基岗小庵,杀害寺湾村农会主任周阿品,后墩村长陈阿四。1950年12月被独立营及民兵歼灭。
  北渔山王枢部海上派遣队 1952年1月由北渔山派出,人员12名,转入峙头洋,截劫装有猪肉、北货之大帆船3艘,至大榭岛洋面,被柴桥区警卫班及大榭岛民兵封锁,4名匪徒在长腰剑被船工擒获,8名被民兵俘获。
  青年救国军闽浙沿海义勇总队第一支队 1949年6月成立,人员80余名,活动于鄞东、甬江南岸地区,经县公安局及民兵清剿,至1950年初被歼灭。
  青年反共救国军镇海自卫大队 1949年4月成立,人员30余名,在昆亭、河头、三山等地活动。6月,经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军围剿,其中队长被俘获。10月,其指导员被昆亭乡政府捕获。
  东南反共救国军沿海支队 人员20余名,常活动于黄石门、柳树头一带。1950年8月被镇海独立营剿灭。
  东南反共救国军海上行动队 1950年9月组成,人员12名,系北渔山王枢部派出,在中街列岛、普陀洋面活动。1951年4月下旬窜入峙头山区活动,经宁波军分区侦察队堵剿,俘2名。漏网潜伏之匪年底被独立营捕获。
  东南反共救国军沿海支队派遣区分队 1949年4月成立,人员16名,活动于邬隘明堂岙、嘉溪、莘路岙等处。7月被柴桥区中队兜剿歼灭。
  沿海支队情报组 1949年6月成立,人员5名,活动于外峙、门浦村等处,1950年11月被乡政府及民兵捕获。
  东南反共救国军镇海第一支队 1949年6月成立,人员20余名,活动于九峰山区,杀军属,征粮款。下旬,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军侦察营第一连夜袭排旗岭庵,全俘匪众。
  东南青年反共救国军三北支队余部 系姚北著匪陈金木残部,人员30名,于1950年底从三北窜入江南下泥场,经县公安局及民兵围剿,后窜鄞西山区。
  八十七军突击排 1949年6月初从梅山岛派出,人员18名,活动于瑞岩寺山区。同月19日被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军侦察营第一连在瑞岩寺全歼。
  八十七军特务队 1949年6月成立,人员20余名,梅山岛解放后被人民解放军六十一师围剿消灭。
  八十七军镇海行动队 系八十七军情报人员组合,人员30余名,在峙头新螺一带活动。1949年7月中旬,经人民解放军二十二军侦察营围剿,大部被俘。
  国民党镇海县警察局情报小组 1949年8月成立,人员八九名,抢劫勒索,企图杀害村干部、农会主任。1951年4月被民兵捕获歼灭。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的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状况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