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群众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112
颗粒名称: 第三章 群众团体
分类号: D638
页数: 9
页码: 237-24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群众团体的情况,其中包括了工人团体、农渔民团体、妇女团体、青少年团体、工商业团体、科技文艺团体、归国华侨团体等。
关键词: 镇海县 群众团体

内容

第一节 工人团体
  1927年2月下旬,在中共镇海独立支部领导下成立县总工会,中共党员谢震、乐克明任负责人。继之手工业、店员、产业工会建立,并组织工人纠察队。3月成立人力车、南货业、绸缎业、药业、渡船业和木、泥、石、船、锯、蔑、漆、桶等八行作业及庄市、大碶、柴桥等集镇各业工会。4月底,镇海店员总工会下属基层工会8个,有会员2000余人。中共镇海独立支部领导工人为要求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维护工人利益进行合法斗争。3月16日人力车业和绸缎业工人罢工斗争取得胜利。同时,县工会配合有关团体掀起反帝爱国斗争,成立处理逆产委员会,査封依附军阀势力的傅筱庵房产;联合各团体提出监督县政府,整顿市政,整顿警政,提高教师工资、禁绝囤积民食,平抑米价,绝对保护农工团体,惩办压迫工农之土豪劣绅等条款。
  四一二反共政变后,国民党乘“清党”之机改组总工会,将左派负责人拘捕或迫害,合并店员总工会,更名为镇海工人大同盟会,11月复称镇海总工会,由国民党镇海县党部直接控制。沦陷时期,1944年前后在江南由县政府控制地区,曾成立百作、砖瓦业工会。1946年8月后重建县总工会。复建各业工会。次年底,县总工会所属职业工会有砖瓦、蔑竹、泥水、石作、盐业、脚夫、船员、榨油、理发、木匠、码头装卸等12个,会员4144人。各业工会负责人大多是封建霸头或作场业主,实为工会和公会混合体,无“工运”可言。1949年5月镇海解放后,各工会自行解体。
  1950年初,县委配工会干事组建基层工会。10月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成立。1952年9月14日召开首届会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县总工会。时有基层工会80个、工会小组197个,会员4330名。1958年10月总工会并入宁波市,1963年4月重建县总工会。1968年9月县革命委员会建立,县总工会被“工代会”取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于1978年9月复建县总工会。至1982年9月,共召开六届代表大会01985年全县有职工29349人,其中工会会员26342人,占职工总数89.8%,有基层工会委员会249个、小组2121个。
  1949年5月解放后,工会发动职工参加支援前线、民主反霸以及生产渡荒等运动。次年底开展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等运动,有46名职工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3700余名职工参加和平签名,并捐献购买“飞机大炮”人民币14.2亿元(旧币)。50年代,组织职工3000余名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协助政府帮助教育工商业者遵守宪法,接受改造,促进全县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顺利完成。60年代,贯彻以生产为中心的工运方针,开展创“五好"单位、“五好”个人比学赶帮活动和红旗竞赛、支农立功竞赛、质量关键竞赛等活动。80年代,多次发动职工开展爱国增产节约等运动。总工会成立以来,开展评选先进活动,至1985年,先后共评选省级以上先进单位24个、先进生产者和劳动模范70余人。
  各级工会关心职工生活,改善福利条件,组织互助储金会。1958年各基层工会组织储金会83个,会员3208人,储款额28330元;举办职工食堂、托儿所、浴室等。60年代,贯彻“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方针,从工会经费中拨专款补助职工,仅1962年即支补助费16000余元。组织职工参加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50年代建成县工人俱乐部,1984年拆造扩建,成为职工业余活动场所。自1963年始推行优秀工人和工会积极分子疗养制度,后中断,1981年起恢复。至1985年,先后选送11批、161人赴杭州、雁荡山、普陀山等地短期疗养。
  1951年成立镇海县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以后陆续在城关、骆驼、潺浦、庄市、贵驷、大碶、柴桥等地开办职工业余学校。1979年县总工会组织各工厂企业举办职工业余文化技术教育班,参加人数493名。1980年工会协助有关部门开办各类职工业余学校10所,入学职工932人;又在城关办英语、金属切削技术班,共有学员98名。1981年县总工会被评为市职工业余教育先进单位。1982年全县有职工业余学校20所,入学人员797名,并有454名职工进入各级各类大专院校培训,有13个工厂单位举办职工文化补课班,另有98个班近2000A参加各类技术短训班。1984年有4名工人参加职工政治大学工会大专班学习。1985年组织全县职工开展“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并举行演讲比赛。
  第二节 农渔民团体
  农会 镇海县农会创建于1912年,会长周璇奎。1925年有会员102人。同年,新碶人顾荆庸筹建第六区农民协会。1926年县农会改选,下建东管、西管、前绪、灵岩4个区农会。1927年春北伐军光复镇海后,解散旧县农会,由国民党县党部农民部胡静园负责重组农民协会,聘周六吉为筹备处主任。3月18日正式成立,胡、周等13人为执行委员。西管、前绪、崇邱、灵岩、泰邱、海晏等区农民协会亦相继建立;海晏区农会还扩及梅山、小亹、沙溪等21个乡村。各地农会在大革命形势推动下,接收乡镇自治会,打击土豪劣绅和反动同善社,破除神权和封建迷信;开办民校、夜校,宣传“二五减租”,维护农民利益。海晏区有地主不服农会规定,告官反对“农会秤”,耙掉农民播种作物,区农协会组织21个乡农协一千余名会员示威游行,地主劣绅吓得不敢露面。四一二反共政变后,县农会一度被改组为农民大同盟会。5月刘粲芳任县农会专员,主持镇海农协工作。李志松(中共党员)在柴桥组织劳动青年社。顾荆庸在新碶一带继续组织农协会,与土豪劣绅作斗争。1928年国民党县党部成立县农协会整理委员会,继续改组大革命时期建立的农民协会。1931年改称县农会,干事长叶谋兴,凡有田者均可加入,农会性质改变。至1934年,共有会员9887人。
  镇海县城沦陷后,县农会撤到大碶,工作由农会常务理事顾荆庸主持,活动于柴桥、大碶地区。1941年夏,在李长来(中共党员)支持下,成立县农会江南办事处,顾荆庸任主任,建立以共产党员为主体的江南农会辅导站,向农民宣传农运知识、“二五减租”政策,传播革命思想,组织农民青年会,发展生产支援抗日;组织农业信用生产合作联社,免受奸商和高利剥削;发展农民生产自救,缓解渡荒口粮;并发动农民向地主进行说理斗争,继续实行减租。1942年12月举办战时农运干部训练班,进述“劳动创造世界”、《大众哲学》等知识。时有农会骨干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中共慈镇县工委通过“北办”副主任李长来,派陆子奇与江北地区农会联系,以“合法”手段成立县农会辅导队,有辅导员20余人,队内建党支部,活动于江北龙山一带,对农民进行形势教育、阶级教育、政策教育,组织农民实行“二五减租”,支援抗日。1943年7月建庄市区农会,干事长陈明华。同年10月成立慈镇县农会,主任金如山(兼),先后建乡农会、村(保)农会小组,培养积极分子,扩充乡村农会领导力量;在各地农会会员中选择对象组织民兵(又称乡镇自卫队)。至1944年,全县农会会员近2万人,参加民兵1.1万余人。农会和民兵组织成为抗日根据地最基本群众组织,其中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国民党县政府成立县农会江北办事处,企图通过庄市、龙山两流亡区署控制江北地区农会,但未能得逞。
  抗战胜利后,县农会由江南回迁县城,在各地发展会员,并建乡(镇)级组织。1946年1月召开县农民代表大会,选顾荆庸为常务理事。是年建乡(镇)农会组织62个、小组920个,有会员18619人。1947年6月以县农会为主体成立县合作社联合社,农会会员由每户1人调整为户内主要成员均可加入。共建乡(镇)农会44个,下辖小组841个,会员19605人。
  1938年农会曾提出按市亩交租,因战事影响未实现。1948年县农会提岀按地价交租,并由顾荆庸率18位代表赴南京国民政府请愿。6月,国民政府批文同意。随在九峰乡试点,租额比原来减少20~50%。1946年春大旱,县农会集合镇南各乡会员5000余人,赴梅湖掘堤,与废湖为田的宁波专员俞济民多次交涉,终于复湖蓄水。1947年县农会合作社联合社设法获得化肥1000吨,德字棉、珂字棉种子80吨,8~9匹柴油机50台,发给各乡稻农和棉农。1949年5月镇海解放,县农会解体。
  农民协会 1949年7月县委召开农民代表座谈会,成立县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在庄市组织村、乡、区农民协会为试点。随后陆续在团桥、万加、汉塘等村建农协会,并成立庄市区农会。1950年5月正式建县农民协会委员会,主任崔方功。时全县乡村均建农会,会员3万余人,占总人口11%。10月县农民协会召开首次会员代表大会。1952年9月,全县有会员近6万人,占总人口19.5%。1954年5月县农民协
  会撤销,设县农业生产互助合作部。县农民协会协助人民政府进行生产自救,开展剿匪反特、民主反霸、土地改革等运动。
  贫下中农协会(筹) 1965年2月成立县贫下中农协会筹备委员会,配合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四清运动")。全县35个乡镇、445个大队(行政村)均建贫下中农协会,3000余个生产队建小组。1965~1968年贫协(筹)开展反对投机贩卖、贪污盗窃和封建迷信活动,协助各级干部监督、管制地、富、反、坏四类分子。1968年9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由“贫代会”取代,贫协取消。
  渔业公所 明时,为抗倭寇和防渔民通倭建立罟棚组织,并立甲头管束。清初,渔民按地区自发组织渔帮。清雍正二年(1724)南莆公所、北箫公所成立,机构设于宁波双街,属全国最早渔业团体组织。乾隆年间,镇海北乡侨民渔民等在岱山东沙角设立渔商公所。嘉庆二年(1797)新硬帮建立永靖公所于镇海大道头,有冰鲜船60余艘;北乡帮成立维丰公所于潺浦,有流网船300余艘。光绪十八年(1892)分设维丰南公所于沙河头,澥浦设北公所。光绪三十二年(1906)镇海有渔团15组,渔民1312人。1919年新碶建立永安公所,有元蟹船4.0余艘。1932年镇海帮建镇海公所于大道头,有冰鲜船30余艘。
  渔会 1945年县渔会成立。1947年澥浦、新碶、穿山、县城等地先后成立渔会,有会员949名。解放初期,各渔会均自行解体。
  渔民协会 1951年县渔民协会成立,澥浦镇、城关镇、柴桥镇、郭巨区等相继成立镇(区)渔民协会。1953年全县共有渔民协会8个,会员950人。
  第三节 妇女团体
  解放前妇女运动 20世纪初,县内有横河乡天足会,为自发妇女组织,会长曹太夫人力倡男女平等,女子应受教育,反对缠足。
  1926年11月建县妇女联合会,各区相应成立妇女组织。次年4月改称县妇女解放协会,会长胡焦琴(中共党员)。妇女协会宣传妇女解放,提倡剪发、放足,禁止束胸、童养媳;指导公益布厂筹建工会,支持坤和草帽厂全体女工要求提高工资罢工。四一二反共政变后,妇女组织被迫解散。1928年国民党左派唐爱陆创办蔚斗小学,以“姑娘走出家门去上学”为小港妇运启蒙口号,挨户劝女子上学,并办妇女识字班,宣传男女平等。抗战时期,小港抗日救亡团团员、女教师及社会女青年40余人组成救护队奔赴前线;冯和兰等参与组织横河乡救亡工作团,下设海燕歌咏团、海鹰剧团、妇女识字班、时事座谈会,动员妇女做军衣。1939年4月县妇女会周曼硕、李默君等提倡节约办婚事,在柴桥养正女校举办县内第一次集体婚礼。1940年3月柴桥妇女分会成立,开办妇女合作商店,举行义卖,慰劳抗日家属,为中共秘密联络站,后遭日机轰炸停业。同年,中共党员陆子奇在横河办妇女合作粮店,平粜济荒。次年三八妇女节,中共党员余也萍等发动群众在澥浦举行庆祝活动,参加者100余人,会后举行抗日游行。1943年3月成立龙山区妇女会,会长周联奋、吴敏。发出“团结抗日,谋求民族和自身解放”宣言,各乡成立妇女小组12个,组织妇女识字、生产,护理慰问伤员,反对嫁幼女习俗,发动青年参加抗日部队。
  妇女联合会 1950年1月建立县民主妇女联合会,次年8月任命负责人。至1985年共召开7次妇女代表大会。第一、二届称镇海县民主妇女联合会,1957年12月改称镇海县妇女联合会(简称“县妇联”)。“文化大革命”中被撤销,工作纳入县革委会政工组群运办公室。1973年6月复建县妇女联合会。
  宣传落实婚姻法。1954年成立贯彻婚姻法委员会办公室,下设工作组。妇女要求婚姻自主,全县虐待妇女、干涉婚姻等现象大减。1980年全县开展“新婚姻法宣传日”活动。1983年4月妇联成立法律顾问小组,举办乡妇女干部法制学习班,提高维护自身权利的信心和能力。
  动员妇女参加集体劳动。1955年参加兴修水利劳动,妇女出工21.8万余工,占出工人数20%。1958年200余名妇女参加梅山盐场建设。1956年起妇联带领妇女发展饲养、植棉等多种副业,组织妇女参加采茶比赛。1979年度全县79个植棉组被评为先进集体,其中35个由省妇联命名为“三八”红旗集体。至同年底,全县1600余名妇女入党,万余人入团,693名妇女成为各级领导骨干。
  以勤俭持家为中心,开展“五好”活动。“五好”活动从个人、家庭扩展到墙门、楼群,并把婚事新办列入“五好”内容。1974年动员女青年结婚不收礼,计退还现金、物资折合人民币12万元;次年450对青年举行集体婚礼。
  举办幼托工作。1953年工厂托儿所由半托转为全托;1955年农村成立农忙托儿所委员会,并举办保育员训练班。1956年189个高级社建立托儿机构300余个,入托儿童3000余名。至1980年,全县有常年幼托组织318所,保教人员千余名,入托率30%。1982年“六一”前夕,妇幼保健站对3000余名7岁以下独生子女作健康检査。1982~1985年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音乐、美术等业务培训班,举行青年幼教人员基本功比武、幼儿运动会、大型幼儿游艺会等,并开展“热爱孩子赛妈妈”活动。
  妇女参政。至1954年,妇女担任县级机关部门领导的160人,区级33人,基层中494名妇女被选为乡人民代表,141名为乡镇政府委员。1956年有正、副女乡(镇)长34名,社长133名,社委331名。普选中被选为县人民委员会委员3人,县人民代表61人。1984年69人被选为县人大代表,占代表总人数24.6%。
  第四节青少年团体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4年夏秋,社会主义青年团宁波地委书记周天侈至大碶活动,发展王赞襄、曹静渊入团。1925年10月在灵山小学建立镇海第一个团支部,编为宁波第六支部,书记唐海沧。1926年初,唐等调离镇海,活动中止。1927年2月在县立初中建立团支部,书记虞一飞。同月,建立柴桥团支部。四一二反共政变后俱遭破坏。1931年镇海特别支部书记林庚积极发展团员,成立基层组织。1932年春吸收王子达、顾玉娥、顾更青等一批进步青年入团,特支委员徐里平、胡安之先后负责团工作。后因特支遭破坏,组织活动被迫停止。1950年2月中共镇海县委会决定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镇海县工作委员会,书记李明,并在久丰纱厂及万嘉乡开展建团工作。1952年全县共建团支部188个,有团员2667名。1953年7月召开青年团镇海县首届代表大会,成立团镇海县委员会。1957年5月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改团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58年10月至1962年底县、市合并时,团工作由市委统一领导。1963年恢复县建制,至1985年9月先后召开五次团代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共青团被“红代会"代替,1971年重建团县委。
  1925年五卅运动后,镇海各地进步青年组织演剧队演戏、募捐;1927年6月在大教场召开“五卅”惨案两周年纪念大会,会后举行万余人游行活动,激发群众爱国、救国热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镇海各地共青团基层组织,发动当地群众集会、游行、宣传、演岀,团结有志青年参加抗日活动。
  50年代初期,青年团积极投入减租减息、民主反霸和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运动。60年代,团县委以“学雷锋”、“学焦裕禄”为主题,结合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整顿基层团组织,评岀学得比较好支部16个,好青年11380人。70年代,团县委提出“学英雄、见行动,争当新长征突击手、突击队"口号,组织各行各业青年开展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全县63名青年获优胜奖。
  80年代,团县委组织团员、青年学习吕士才、张海迪事迹,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理想教育主要内容,先后为220多对青年举行集体婚礼。1982-1984年连续三个“文明礼貌月”中,发动团员青年开展“优质服务、优良秩序、优美环境”和“学雷锋、学先进”竞赛活动,并继续开展“争做文明青年,建设文明岗位,创造文明生活"活动,许多团员青年组成义务突击队参加劳动,120人次受嘉奖,立功24名,立大功2名。1984年根据团中央文件,在农村开展“一团两户”(即“农村青年勤劳致富、科学致富报告团”和“青年生产户、科技示范户”)活动,宣传推广农村青年致富经验。全县“两户”总数达1400户,涌现积极分子150多名。
  全县建青少年活动俱乐部 105所,图书室179室。1984年县青少年宫获团省委颁发的先进集体称号。
  中国少年先锋队1950年土地改革时,各乡、村建儿童团,站岗放哨,成为当地农会助手。1951年全县区中心学校和较大乡校均建少年儿童队。1953年县内已有104所学校建队,队员6526名,队部78个。6月共青团全国第二次团代会后,儿童队改名少年先锋队。“文化大革命”时期,少先队为红小兵代替。1978年复名少先队。至1980年,全县393所中心小学基本恢复队组织,有队员36350名,占少年儿童人数53.5%。1982年根据团中央“全体入队”组织发展方针,迅速发展队员。5月成为“红领巾”县。
  1956~1959年少先队组织开展“红领巾"月、“为祖国做件事,争做好队员”等活动。1958年全县少年儿童建少年林11个,护林队22个。1963年以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为主,进一步开展学雷锋活动;组织红领巾实验小组,进行早稻或棉花单株高产嫁接试验。1979~1985年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中心,开展“学英雄、创新风、争做好队员”活动,共评出好队员9500名。少先队员还积极投入“创造优秀中、小队”、“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我们爱科学”、“学习张海迪”和“学英雄、建丰碑”等一系列活动。1983年在纪念建队三十周年活动中,全县少年儿童共做好事15万人次,其中拾金不昧万余人次;评出“红花集体”、“红花少年”分别受省、市、县团组织表彰;还组织歌咏会、夏令营等活动;县“故事大王”演讲赛中,20名参赛者获奖8名,其中2名被评为省级“故事大王”。
  童子军 1927年县立中学成立童子军团部,中国童子军总会颁给团号称“260”团,新仓、柴桥、灵山、蔚斗、霞浦、龙山等学校均成立童子军团。童子军以高小、初中学生为主,设纪律、礼节、体操、旗语、侦察、星象、救护、结绳、炊事、野营等科目。童子军有统一服装及旗帜。抗战前活动较普遍,抗战期间暂停。1943年秋,柴桥童子军曾举行大检阅。1946年10月童子军镇海县分会理事会成立。次年11月,县城举行童子军大检阅。解放后自行消失。
  第五节 工商业团体
  县商会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镇海商务分会成立,总理朱忠煜。辛亥革命后,柴桥镇亦成立商务分会。1916年改称县商会、镇商会。1928年镇海商民协会成立。翌年按行业改组为商业同业公会。30年代初,国民党县党部成立镇海商人统一委员会,改组调整商会组织,在柴桥、大碶等集镇均建有镇商会。至1936年,全县商会共有下属同业公会29个。镇海沦陷后,县商会及下属组织瘫痪。抗战胜利后,复设县商会。1947年有县商业同业公会16个,镇商业同业公会13个,会员1438人。
  县商会工商业者关注公益事业,不少人为办校、办厂、筑塘、修桥、浚河、创设医院、救灾济难等捐资出力。
  县工商业联合会 1950年9月各乡、区镇工商联筹委会与县联络办事处先后成立。1954年9月成立县工商联筹委会。1956年6月召开县首届工商联会员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县工商业联合会,时有会员2944名,私方从业人员3813人。1958年县市合并时,县工商联撤销,设各区工商联。1963年复县后恢复县工商联。1966年“文化大革命”始,工作被迫停止。至1988年6月恢复活动。
  县工商联团结、教育、指导工商业者遵守政府法令,改善经营管理,积极投入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公私合营、反右斗争、自我改造以及社会主义教育等运动,并加强对其家属的思想教育,鼓励他们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
  县个体劳动者协会 县个体劳动者协会于1983年12月成立,主任黄盛姣(个体户)。下辖5个分会,建150个基层小组,入会会员1727户(人),从业人员2047人。县个体劳动者协会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宗旨,开展“遵纪守法好、经营作风好、服务态度好、纳税缴费好、整洁卫生好”五好竞赛活动,提高个体户自身素质;为个体户排忧解难,解决原辅材料及生产经营中困难,组织个体户“名、特、优、新”产品参加省、市个协举办的展评会。
  第六节 科技文艺团体
  县医务工作者协会、县卫生工作者协会 清同治、道光年间,有药王会、纯阳会等中医同业组织。1934年成立中医师公会,会员30余人。1937年抗日军兴,会务停顿,1946年重建。县医师公会成立于1947年。上述组织均于解放前夕停止活动。1950年1月成立县医务工作者协会,会员135人。1952年9月改组为卫生工作者协会,会员495人。1958年并于宁波市,1963年重建,1966年停止活动。协会成立15年间,在团结中西医药人员、贯彻卫生工作方针、开展防治工作、组织会员参加政治学习和医学学术活动、动员个体开业医生参加联合诊所及整顿财务管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县科学技术协会 1956年11月成立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委员会。至1985年,共建9个学会、5个协会,有会员1146人。(详见《教育科技》编)
  镇海作者协会 1935年成立,会员50人。抗战始停止活动。
  镇海说书人协会 1946成立,1949年名存实亡。
  镇海曲艺工作者协会 前身为1949年成立的镇海县民间艺人研究会。1953年正式定此名。1966年停止活动。1982年恢复曲艺协会。
  镇海书画篆刻学习研究会 1981年成立,会员16人。1985年会员发展至36人。
  镇海业余文艺创作组 1963年成立。1966年“文化大革命”始停止活动。
  第七节 归国华侨团体
  1963年10月成立县侨属工作委员会。“文化大革命”中活动停止。1978年11月恢复组织活动,并更名为县归国华侨联合会。(详见《侨事》编)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