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口构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074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人口构成
分类号: C922
页数: 8
页码: 168-17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人口构成的情况。其中包括民族构成、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构成等。
关键词: 镇海县 人口构成

内容

第一节 民族构成
  县内系汉民族聚居地区。清初在城区曾出现回回弄地名,是否与回民居住有关,无史可考。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均属汉族。后因婚姻和工作调动等关系,陆续迁入一些少数民族。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有少数民族5个,其中回族6人,满族1人,壮族1人,蒙古族4人,彝族1人,民族不详者3人,外国籍人加入中国籍4人,共计20人。1974年以来,外地迁入镇海人口较多,少数民族人口也有所增加。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县有14个少数民族,163人,其中蒙古族6人,回族69人,苗族5人,彝族7人,壮族15人,朝鲜族2人,满族41人,侗族1人,瑶族6人,土家族3人,黎族1人,畲族2人,锡伯族2人,外侨加入中国籍1人。少数民族居住以城关镇为主,庄市镇、临江乡和柴桥镇次之。
  第二节 性别构成
  全县人口性别统计始见于1918年。民国前期,虽有部分男性迁居外埠经商谋生,却有更多外籍男丁来镇海帮工、垦殖落户,因此男性高于女性以女性为100,男性比例1918年占.115.72,1923年120.13,1932年108.76。1937年后,不少男性外流,又因交通封阻,旅外男性回乡数剧减,加之瘟疫流行,罹难者亦以男性为多,使男性比例缩减。1941年男性比例99.64,1947年降低至94.24。解放后,男性比率逐渐回升,1953年为96.78,1956年98.63,1957年100.46,趋于常态。1959年后男性比率继续上升并超出女性,至1974年男性比始终占101~102之间。1974年后中央和省属大工程陆续在县内兴建,数万人入境定居,而其中男性职工较多,男性比提高。1975~1985年,男性比保持103~103.5之间。
  第三节 年龄构成
  年龄分组人口比例 各年龄分组人口比例,按全县1947、1953、1964、1982年普查统计,学龄儿童和学龄前儿童(0~12岁)1947年71925人,占总人口25.42%;1953年107143人,占34.55%;1964年139944人,占37.59%;1982年94772人,占19.4%。
  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男性(16~60岁)1947年78601人,占男性总人口56.73%;1953年78606人,占50.37%;1964年93229人,占48.4%;1982年165856人,占66.86%。女性(16~55岁)1947年78046人,占女性总人口53.99%;1953年75816人,占48.23%;1964年81238人,占43.26%;1982年146697人,占61.02%。
  退休年龄人口比例,男性(61岁以上)1947年9639人,占男性总人口6.96%;1953年9608人,占6.29%;1964年11564人,占6.01%;1982年17563人,占7.07%。女性(56岁以上)1947年22808人,占女性总人口15.28%;1953年23764人,占15.16%;1964年24662人,占13.13%;1982年32622人,占13.56%。
  年龄塔形图 从1964年和1982年全县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表明:1964年值国家经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后,人口由低生育率骤向高生育率发展,婴儿人口剧增,呈现宽底盘形状,属增长型人口年龄,为解放后第二个生育高峰期。1982年人口年龄呈正坛子型,塔顶尖、中间大而椭圆、底层狭窄,反映自1972年以后由高生育率向低生育率转化,人口发展由增加型(扩张型)趋向减少型(收缩型)。
  人口年龄构成类型 1953年人口普查平均年龄为27.53周岁,人口年龄中位数(从不满周岁起累计人数达到总人口一半的年龄点)21.6岁,人口老化指数(指65岁以上人口同0~14岁人口之比)15.64%。
  1964年人口普查平均年龄25.79周岁,人口年龄中位数17.7岁,人口老化指数12.26%。1982年人口普查平均年龄30.06周岁,人口年龄中位数25.9岁,人口老化指数26.59%。全县人口年龄构成已由60年代年轻
  型向成年型发展。
  平均期望寿命 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资料,镇海县人口平均寿命为71.84岁,高于宁波地区和全省水平(宁波地区平均期望寿命为70.50岁,全省平均为69.51岁)。
  第四节 婚姻状况
  以1982年与1947年15周岁以上人口婚姻状况进行对比,因旧时有早婚习惯,1947年未婚率仅16.17%,解放后提倡晚婚,1982年未婚率达29%。由于生活和医疗条件改善,丧偶状况明显下降,丧偶率由1947年20.7%降至7.2%。离婚率有所上升,由1947年0.2%增至0.7%。
  第五节 文化程度
  解放前群众受中、高等教育甚少,且多数妇女无受教育机会。1947年全县7岁及7岁以上249838人,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79884人,占31.98%,其中男性58381人,占男性人口48.94%,女性21503人,占女性人口16.52%。文盲和半文盲169954人,占68%,其中男性占51.1%,女性占83.5%。
  新中国成立后,初等教育入学率不断提高,初中教育也逐步普及,文盲和半文盲人数大为减少。由于妇女享受同等社会地位,女性程度有显著提高。1947年女性中小学、初中程度占16.5%,高中占0.11%;1982年女性中小学、初中占70.4%,高中占5.6%。1964年和1982年两次人口普查统计,1964年具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166902人,占7岁及7岁以上人口54.98%,至1982年为368332人,占83.2%,增长28.22%,其中具有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1964年25466人,占8.4%,1982年为145692人,占32.9%,增长24.5%。文盲和半文盲人数1964年136823人,占45%,1982年74338人,占16.8%,减少28.2%。
  第六节 职(行)业构成1947年人口职业调查,全县能参加劳动的共214170人,占总人口73.29%,其中女性113948人,占劳动者总数53.20%。有社会职业的89108人,占能参加劳动人口总数41.6%,占全县总人口31.48%;从事家务或辅助劳动,无正式社会职业的125062人,占能参加劳动人口总数58.4%,占全县总人口44.18%。在89108个在业人口中,农业占63.72%,工矿业占10.9%,商业占16.27%,交通运输业占1.56%,公务占1.4%,自由职业占2.3%,人事服务占2.14%,其他行业占1.74%。在业人口中,女性仅3076人,占3.45%;而在无正式职业的125062人中,女性有110872人,占88.65%。
  1982年人口职业调查,全县在业297151人,占总人口60.82%,其中男性168863人,占56.83%,女性128288人,占43.17%。在业人口中,农业(农、牧、林、渔业)149775人,占50.41%,矿业(矿业及木材采运业)5175人,占1.74%,工业(电力、煤气、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地质勘探及建筑业)111287人,占37.45%,商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及仓储业)10674人,占3.59%,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6646人,占2.24%,公务(国家机关和群众团体)3040人,占1.02%,自由职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教育、文化艺术事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8290人,占2.79%,人事服务(住宅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和居民服务业)1424人,占0.48%,其他(金融保险业、其他行业)840人,占0.28%。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