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港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镇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3420020230000059
颗粒名称: 第三编 港口
分类号: U65
页数: 14
页码: 147-16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港口的情况。其中包括港湾航道资源、港口开发等。
关键词: 镇海县 港口

内容

镇海三面环海,处中国海岸线中段。大陆岸线110余公里,北起澥浦大平岭下,东南环绕穿山半岛至三山海口。北段岸线平直,中段西多湾嘴岬角,中段东平直,南段多港湾岬角,东南多小港湾。可开发的港口岸段海域广,岸线和航道水深,沿海岛屿棋布,能避风,基本不淤不冻。穿山半岛北侧岸段条件更为优异,大榭岛南渡头至张岙浅水岸及内陆腹地均可开发。甬江岸线镇海段亦多可利用。
  由于港湾航道资源优厚,自唐以来已陆续辟有澥浦、县城、新碶、穿山等渔港、商港、军港。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国家在境内建设港口、炼油厂、发电厂等重点工程。至1985年,建成北仑港、镇海港及穿山、梅山等地方港码头108座、泊位123个,总靠泊能力53.74万吨,年设计吞吐能力3637万吨,形成大小配套多功能多层次的现代化泊位群。15万吨以下海轮能靠泊作业,远洋线抵日本、朝鲜、香港等地,沿海航线可达上海、福州、广州、青岛、秦皇岛等各大港口。1985年客运量34.48万人次,货运量833.57万吨。
  第一章 港湾航道资源
  第一节 甬江航道镇海岸段
  甬江自宁波市区三江口至镇海大小游山,全长约26公里。呈西南—东北走向,全程有4个弯道、8处浅滩。镇海县境内流长16公里。
  地质地貌镇海口岸段有小范围侏罗系上统磨石山群地层,其余岸段第四系地层相当发育,分布广,厚度一般为80~100米。基岩岩性多凝灰岩、晶屑熔结凝灰岩、流纹岩。抗风化能力强,致密坚硬。构造以断裂为主,其中奉化到镇海断裂对镇海岸段港口建设有一定影响。镇海岸段尚有砂、碎石夹粘性土分布(时代未定)。甬江底坡平缓,为泥沙底质。1959年姚江建闸后至1970年,通过镇海断面进入的泥沙约1240万吨,而流域上游来沙仅约25万吨。航道年淤积量(建闸~1970年)为124万立方米,目前航道泥沙冲淤已处在新的动态平衡之中。甬江口附近海岸以淤泥质堆积海岸为主,招宝山、长跳嘴等处为冲蚀岩岸,见有海蚀岸、海蚀洞等海蚀现象。淤泥质堆积海岸潮间浅滩宽度由数十米到一二百米,滩坡为0.1~3.5%。近年来,由于围垦海涂已改变其自然面貌。自招宝山至大、小游山一线,水下地形隆起,为水下沙嘴形堆积体,并与南岸之间形成河湾形的水下河槽。招宝山一带顺直宽浅河段连接口内镇海河段和口外水下河槽。
  河口段至大游山自1975年9月防波堤建成后,至1978年春,口门河段总淤积量为174.1万立方米,平均淤高为0.85米,平均年淤积量48.4万立方米。主要淤积于深槽区。后采用疏浚和整治相结合方法使淤积减弱。
  水文气象 甬江属不规则半日潮型,每年6~10月潮位较高,8月最高,1月最低。潮位季节差0.5米左右。甬江口历年最高潮位4.97米(潮高基面为吴淞零点,下同),最低潮位-0.4米;历年平均高潮位3米左右,平均低潮位1.3米左右。历年平均潮差1.75米,最大潮差3.57米。
  甬江口潮流系顺江道往复流。表层平均流速涨潮0.84米/秒,落潮0.74米/秒。平均流量涨潮856立方米/秒,落潮897立方米/秒。甬江航道及河口段基本无风浪,大风时浪也不大。
  多年平均气温16.3℃,月平均温度8月最高,为27.9℃,极端最高温度38.1℃;2月最低,为5.3℃,极端最低温度-5.1℃。海洋性气候明显。年平均降雨日134.5天,多年平均年降水量近1360.3毫米。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多年平均风速2.8~5.7米/秒。强风向为偏北风,最大风速24米/秒。每年7~9月为台风期,风向多东北偏北。影响较大的台风2~3年一次,极大风速28米/秒。多年平均雾日12.7~28天,雾季在12月至次年4月,平均月雾日2~3天;夏秋两季少雾,8月无雾。多为晨雾,延续时间较短,凌晨发生,上午10时前消散。降雪集中在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下旬,平均年积雪日期7天左右。甬江江水不冰冻。
  水陆域 甬江航道最大水深6米,浅处水深2~3米,可通行3000吨级船舶。镇海窄口处至大游山有舟山群岛屏障,东南有穿山半岛掩护。航道左岸水深一般6~8米,右岸多为浅滩。招宝山至大游山口岸线长3060米,前沿水域宽300~350米。总水域面积约172万平方米,可以进出和停泊万吨级船舶。大轮船还可到甬江口附近七里屿之东约1海里处锚泊,该处水深8米左右,为避台风良好锚地。
  河口岸段陆域条件较好,招宝山连接大游山,挖泥吹填,围筑防波堤,全长3168米。陆域纵深380~460米,总面积达135万平方米。后方陆域(后海塘仓库区)面积342万平方米。
  第二节 穿山半岛北侧
  岸段及航道
  穿山半岛北侧岸段自甬江口南,经算山、北仑山、穿山,到峙头的半岛顶端,全长约45公里。北部海域有金塘、大榭诸岛,海域宽阔,有金塘港、峙头洋等。该区域深水岸线分布广,为开发深水良港的理想岸段。
  地质地貌 由基岩海岸和淤泥质海岸两种类型组成。出露基岩均由侏罗系上统磨石山群晶屑熔结凝灰岩组成,岩石完整、坚硬,抗压强度较大,一般为1000公斤/平方厘米以上。第四系地层直接覆盖其上。
  算山以西为基岩港湾式海岸,岸线曲折,多小港湾,湾顶往往发育砂垅和岸堤,长度一般在400米以内,最长1200米,宽35~60米,最宽75米。一般呈弧形或微新月形,多作南东或南南东走向。物质组成与湾西角母岩一致,砂粒度自西向东减小。
  算山以东至穿山西口岸段,今称北仑岸段,属港湾淤泥质海岸。除有少数孤岛露头突出外,均系第四系粘土、亚粘土组成,岸线比较平直。
  穿山以东大部分为基岩、峙角与小港湾相间,湾头常发育砂岸堤,港湾被充填后常形成小片平原。
  北仑岸段20米等深线以内水下岸坡仍受落潮流控制,实测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在目前已建港区的毛礁岛附近,零米等深线和-20米等深线相距不过1公里,水下岸坡陡峭。据1978年3月和1980年3月实测资料,除靠近岸边部分有所淤积外,深水泊位区则反有冲刷。
  水文气象 沿岸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型。历年最高潮位4.85米(按吴淞基准面,下同),最低潮位0.04米,平均高潮位2.94米,平均低潮位1.12米,平均潮位2.13米。历年最大潮差3.36米,最小潮差0.30米,平均潮差1.82米。
  涨、落潮历时均在6小时左右,落潮历时略长。涨潮流向由东向西,落潮流向反之。东口最大流速为4节,西口最大流速为6节。波浪为风浪和涌浪的混合浪,以风浪为主,频率88.53%,涌浪、混合浪为11.4%。台风季节涌浪较大,因有岛屿的屏蔽作用,波浪不大。11级大风持续4小时、瞬时风速达42米/秒时,20米水深处波高仅2米。全年平均1~2级浪占98%。
  北仑岸段年平均气温16.1℃。7月最高。月平均28.1℃,极端最高温度36.6℃;1月最低,月平均3.7℃,极端最低温度-5.7℃。年平均降雨日151天,年平均降雨量1400毫米,年最大降雨量2135毫米。7~10月常因台风带来暴雨,9月份降雨量约占全年的25%,冬季雨量较少。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常风向为西北及北向,频率31%,强风向为东北偏北和北向,最大风速分别达38米/秒和37米/秒;>6级风的天数为12.4天,>5级风的天数约31天。多年平均大风日(瞬时风速≥17.2米/秒)11天。台风时风向多为东北偏北及北向。
  每年冬春季节早晨多发雾,一般上午10时前消散。年平均雾日(能见度小于1000米)28天,夏、秋季少雾,8月无雾。历年平均降雪日11.7天。水域无冰冻,冬季照常通航。
  水陆域本岸段深水岸线广布,北仑岸段海域水深大部分在50米以上,最深110米;北仑山一带海域内,10和20米等深线离岸线仅420~2100米,北仑山以东至穿山港西口,5米等深线近岸分布,10米等深线距岸100米,20米等深线距岸约2~3公里,穿山港西口水深12米左右,北仑山以西至老鼠山一带,6~10米等深线近岸分布,20米等深线离岸线100~350米;穿山港岸段最大水深18米,5米等深线迫近滩边,10米等深线离岸30米;峙头岸段离岸10~50米距离的水深一般在10米以上。
  岸线附近水域宽阔。北仑一带宽3.5公里,东端穿山西口附近宽约6公里,西端老鼠山一带宽约4公里。此段水域面积共150平方公里。穿山港水域面积11.5平方公里,峙头岸段濒峙头洋,水域也较为宽阔。
  大榭岛以西海域为金塘水道,位于金塘岛与大陆、大榭岛之间,呈东西走向。全长15公里,宽度3.5~6公里,大部分水深50米以上,最深110米。无横向水流,潮差、风浪较小。10和20米等深线近于岸边。整个水域仅两处浅滩。一处在北仑山西北方约2.3公里处,但水深也达13.6米;另一处在水道东部黄牛礁以东2~3.5公里处,水深14.8米和18.0米。峙头附近有螺头水道,最浅12米,最深达91米。大榭岛与穿鼻岛之间有横江,长1.8公里,宽0.7公里,港内置浮标、灯塔3座,为良好避风港和深水航道。在穿山港东口南侧,外峙岛与大陆之间有牛轭江,又称仑江或外峙江。东起轮江盐场,西至雁停(沿亭)湾,全长4公里,平均宽度150米,面积约0.615平方公里。港道分东、西两口,水道两侧有小片泥滩。
  通往外海航道有两条:一条向东沿金塘水道,绕穿山半岛经螺头水道后于虾峙门入东海。航道长约30海里,水深均在20米以上。在虾峙门口有拦门沙,水深17.6米,长3公里,10~15万吨级船舶无须候潮进出港。另一条向西经金塘水道西口,北越杭州湾到上海,可通航2.5万吨级以下船舶,有多处避风锚地。
  全岸段后方陆域条件各有差异。算山以西段海岸地形较复杂,有许多小港湾在被继续充填,后方陆域比较狭窄。算山以东至穿山西口的北仑段岸线顺直,其走向略呈西北—东南向,后方陆域宽阔,为典型海积平原,其面积近135平方公里。平原内除下三山、林大山、岗头山等零星孤山残丘外,其余地区地势平坦,并向海域方向略有倾斜,其坡度<1‰。地面标高一般为1.9~3.8米,略低于高潮位。整个后方陆域表层土质,主要由全新世海积亚粘土组成,其允许承载力6~8吨/平方米,可作为一般民用建筑地基持力层。穿山港以东多为角间小型港湾,陆域条件相对较差,纵深只在几十米以内。
  第三节 穿山半岛南侧
  岸段和梅山港道
  地质地貌 穿山半岛南侧峙头至三山海口岸线为基岩海岸,出露基岩为上侏罗统凝灰岩。在凹入陆地隐蔽部分有许多小港湾,湾头发育成砂砾滩,被充填后常形成小片平原。
  梅山港位于穿山半岛上阳道头与梅山岛之间,为东北西南向狭长形港道。沿岸为基岩海岸类型,岩性也为凝灰岩。梅山岛以南尚有6公里宽的浅滩,为泥质粉沙沉积物。
  水文气象 梅山港道及穿山半岛南侧岸线,属不规则半日潮型。历年平均潮差2.66米(吴淞基准面,下同)。平均高潮位3.83米,平均低潮位1.17米。历年最高高潮位5米,最低低潮位-0.04米。梅山岛外侧,涨潮流向由西南往东北,落潮流向反之。梅山岛东南流速为3~5节。梅山港内涨潮由东北往西南向,落潮流向反之,与岛外流向相反。北口涨潮流速1.5节,落潮流速2.8节,南口分别为2节和1.8节。梅山水道南口10级西南风时,最大波高2米,港内有涌浪。东北大风时,也有涌浪,但不大于1米。多年平均气温16.5℃,月最高气温在8月为27.6℃,极端最高气温38.0℃,月最低气温在1月为5.1℃,极端最低气温-6.9℃。多年平均降雨量1221.3毫米,雨量集中在5~6月,7~9月为台风季节,带来降水。11月至次年1月少雨。年一日最大降雨量261.4毫米,历年降水≥25毫米日数18天。多年平均雾日17.2天,多在4~6月。8~9月少雾,11月至次年3月多西北风,7~8月多偏南风,常风向为北和西北,频率12~13%。次常风向为东南偏南,频率11%。历年≥6级风平均日数55天。
  水陆域梅山港道水域全长15公里,宽度500米。岛陆之间港道隐蔽,长约7公里。梅山岛之南长约6公里,两侧为宽阔浅滩。分南北两口门。北口门向东北,宽500米,水深7米。南口朝西南,宽约800米,水深3米。港内大部水深8~9米,泥质底。大陆侧为凹岸,岸滩60米,5米等深线离岸滩30米。岛侧为凸岸,岸滩较宽,5米等深线离岸边约100米。水深5米以上水面宽度300~400米。该港水深条件好,利于风浪隐蔽。梅山港东侧水域开敞,风浪隐蔽性较差。
  梅山港西北大陆沿海,山丘连绵,山高300~450米,陆岸陡峭,仅在道头附近的岸线长5公里,有一纵深1公里山前小平原,可作港口陆域。自峙头至郭巨岸线为基岩角海岸。海域宽,佛渡水道在附近通过,离岸1050米距离的水深一般在10米以上,有很多可停泊万吨级以上船舶的港址。但滩涂过狭,陆域条件较差。
  (本章内容参考1992年版《宁波市国土资源》,部分数据作适当调整。)
  第二章 港口开发
  第一节 镇海港
  镇海港东起外游山,西迄清水浦人渡,处北纬29°56′~29°58′、东经121°40′~121°44′之间,岸线长约12公里。唐开元二十六年(738)明州港兴起,作为外港,亦随之发展。唐大中元年(847)甬上海商张支信率航海大木船,满载客货,由望海镇(今城关地)起碇赴日本。宋淳化三年四月(992年5月)两浙市舶司迁此,历时一年(一说四年)。熙宁(1068)以后,高丽来使与宋廷遣高丽使节均由此登岸和启碇。明初实行“海禁”,海运业衰落。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开“海禁”,海上贸易重兴。清光绪十六年(1890)始建海龙轮埠,通行定班客轮。1915年沪甬线宁绍轮靠埠搭客。1923年招商局在济川渡西建造大客轮码头。1935年起沪甬线船只 在镇海港装卸货物。1937年12月至1940年7月先后三次在甬江口沉船打桩以阻日军登陆。宁波、镇海沦陷期间,仅沪甬线和甬镇线通航,客货运量锐减。抗战胜利后甬—镇—椒线、甬—镇一定线先后复航。1946年11月,沪一甬客轮恢复在镇停靠。1949年5月国民党军队渡海撤逃,劫走港内船舶,港口瘫痪。解放初,能使用码头仅1座。1956年始建水产码头2座。1958~1973年建小码头8座,靠泊能力1650吨。70
  年代中期起,国家大工程在镇海陆续建设,镇海新港区兴建,码头剧增。1985年货物吞吐量202.04万吨(含新港区134.5万吨),客运量 16.68万人次。
  明清际,港口有多处道头供帆船靠泊。1890~1911年先后建小轮船码头8处:海龙(1890)、云龙足踏轮(1898)、镇海轮(1900)、 宁波轮(1904)、小平安轮(1905)、海宁轮(1906)、景升轮(1908)、瑞云轮(1911)。1914年在税关道头与台下道头间建三北轮埠公司码头,1918年在县望道头西建永川公司码头,1923年在小道头建招商局码头(又称江天码头), 1932年在税关道头西建联益码头,1934年在白家浦建三北公司码头(又称宁兴码头)。至1936
  年,实际使用3000吨级码头2座;招商局、三北公司;500吨级以下码头5座:三北、联益、镇海、宁象、湖广。1941年4月镇海沦陷后,轮船多凿沉封江或被日军掠走,码头渐废圮。1946年初,庙后张人王允财筑新镇海码头。1948年招商局码头更新趸船,次年5月被国民党军劫至沈家门。解放时仅剩新镇海码头。
  1956年,县水产公司在今沿江东路51号江岸始建300吨级和500吨级水产码头各1座。1959年县运输中心站在长生桥外江岸建1号平台;同年清水浦搬运站建杂货码头。1961年,长山粮管所建粮食中转码头,次年张碶运输队建简易百货杂品码头。1974年起因工程建设建材运输需要,先后建码头10座。70年代后期,上航二处等单位建专用码头10座。1980年9月建城关联运码头,1983年3月建城关客货两用码头。在此期间,镇海发电厂、浙江炼油厂等单位先后建专用码头24座。至1985年,港内共有码头58座(含镇海新港区),最大泊位为10000吨级,总靠泊能力6.54万吨,其中交通码头23座、专用码头35座,年设计总吞吐能力847万吨。
  1974年1月国家计委批准在甬江口外侧招宝山—大游山一线建设镇海新港区。陆域面积5.8平方公里,港池长840米,宽140米,水深10米以上,万吨级货轮可直抵码头。1974年初至次年10月建第一期工程,拦海筑堤,吹填陆域和疏浚航道,建成万吨级和3000吨级煤炭泊位及千吨级工作船泊位各1个,配套建筑进港铁路和公路,疏浚拓宽杭甬运河,建库场和其他生产、生活设施。第二期工程预定建设3个万吨级和4个3~5万吨级泊位以及辅助设施。1978年10月煤码头竣工后,4个月内因港池回淤82万立方米而不能使用。1980年5月起工程重点转至整治港池和航道。1983年5月26日煤码头投产。1984年10月26日液体化工专用码头开锤打桩。次年6月,2个万吨级5号、6号泊位相继动工。1985年7~10月完成万吨级9号泊位和3000吨级7号、8号杂货泊位及千吨级船队3号泊位、500吨级作业区码头;3号、4号两个万吨级泊位动工。至1985年,港口年设计吞吐能力350万吨,是年实际货运量134.5万吨。至1990年底,已建成码头18座、泊位19个,靠泊能力8.6万吨。
  1920年三北轮埠公司在白家浦建仓库310平方米。1932年招商局在小道头建仓库455平方米。镇海沦陷期间均被日军海军占用。抗战胜利后,招商局仓库修复续用。解放后移作他用。
  1959年,县运输中心站在1号平台建堆场500平方米。80年代港口吞吐量剧增,库场增多。至1985年,共建仓库4座、1949平方米,冷库4座、1770吨,堆场17处、74037平方米,油罐7只、21000立方米。镇海新港区置各类堆场95828平方米,各种仓库3419平方米。1989年9月建成国际客运站,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停车场2000平方米。
  1958年,县运输公司始置少先吊1台。70年代采用电动吊机和输送机。1985年有各种吊机20台,输送机7台,输送带总长105米。镇海新港区至1990年有主要装卸机械8台,其中煤炭1号泊位500吨/小时装船机2台,煤炭2号泊位180吨/小时门机5台,杂货9号泊位180吨/小时门机1台。(参见《部省市属工程企业》编)
  第二节 北仑港
  北仑港处金塘水道南岸,距县城15公里。港区西起长跳嘴,东迄穿山西口人渡,岸线长17.5公里。东、北、西三面有大榭、金塘、黄蟒、中柱等岛环列为天然屏障。背靠大陆,陆域开阔。深水岸线13公里,岸坡陡峭,水深流顺,泥沙不易落淤,10米以下岸坡相对稳定。港域水深50米以上,可资利用平均水深20米;水域宽广,最窄航道宽度700米以上,航道条件优越,15万吨级船舶可随时进出,20万吨级船舶候潮出入。经测在台风风速32.5米/秒时,波高1.4米,当11级大风持续4小时后,波高仅2米。港区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50个,其中5~10万吨级货轮泊位35个。
  交通便利,海路西达上海及北方各港,东经虾峙水道可抵东南沿海和世界各大港口;内河经甬江、姚江及杭甬运河与京杭运河联通;陆
  路经北仑至宁波铁路与萧甬线、沪杭线、浙赣线接轨,港区公路衔接骆霞省道、江南公路和329国道,并与全国公路网相连。
  1978年3月成立宁波北仑港建设指挥部,决定首期工程为建10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及工作船码头和附属设施。次年4月建3000吨级工作船泊位1个。1981年12月建小港至北仑公路长14公里。1982年12月建成10万吨级矿石卸船码头1座、2.5万吨级装船码头2座.以及前后引桥、引堤、矿石堆场等配套工程。1985年9月建10~20万吨级北仑号驳油平台1座,12月建宁波至北仑区铁路长37公里,并完成水厂、110千伏双回路输电线路、无线电通讯、雷达导航、航标、信号台等配套设施。1987年10月建2.5万吨级通用泊位1个。1989~1991年建造3~5万吨级集装箱专用码头1座和多用泊位2个。
  镇海石化总厂先于1978年10月在算山建2.4万吨级原油码头2座、1600吨级工作船泊位1个;1983年底建5000吨级成品油码头1座;1985年将两座2.4万吨级原油码头改建为5万吨级;1990年6月建成10万吨级原油码头1座。
  北仑港发电厂于1988年8月建成3000吨级大件码头1座;1990年建成3000~10000吨级装煤码头和3.5~5万吨级卸煤码头各1座、3000吨级装、卸煤码头各1座。
  1985年港口年设计吞吐能力2660万吨,货物吞吐量606.53万吨(含北仑号驳油平台吞吐量158.32万吨)。至1990年6月港区共建码头16座、泊位16个,总靠泊能力65.36万吨。
  1985年北仑港有铁矿石、化肥堆场6.78万平方米,容量55.31万吨;纯碱、杂货、散化肥等仓库1.21万平方米;通道车库、停车库以及五金、备品、机修材料、劳保等非生产用仓库2000平方米;加油站1处55平方米。有装卸机械8台,其中矿石中转2100吨/小时装卸机和4200吨/小时装船机各2台,算山1号、3号、4号泊位各有1吨少先吊1台,算山2号泊位有2吨轮胎吊1台。(参见《部省市属工程企业》编)
  第三节 穿山港
  穿山港明时称黄峙港,位穿山半岛,距县城25公里、北仑港7公里,为大陆通舟山群岛要隘,系避风贸易良港。港区水域范围东为内神马(110高地)南北线西,西为大榭岛北渡村灯塔弧星线东,长7公里,有西、北、东及外神马与穿鼻岛间4个进出口,以西口、东口为主。西航道深7~33米,宽278~463米。东航道深14~48米,宽185~370米。北航道深7~20米,宽185~370米。港内有灯塔12座,浮标5个。大榭、内神马、穿鼻等岛构成天然屏障,风浪小,冬季西北向大风时有涌浪,波高1米左右。岸坡陡,水深流顺,往复潮,不淤,2万吨级船舶能自由出入。海路至定海17海里、海门115海里、温州200海里、上海130海里,公路329国道通过港区。清末至抗日战争前航运业渐兴,光绪二十八年(1902)始建永川轮码头,1908年建平安码头,民国时期大华、穿山、姚北等轮曾在此靠泊,宣统二年(1910)建可贵码头,均为千吨级木质趸船,1914年一度建三北公司轮埠。1933年建茂利码头(未成)。有班轮通往上海、宁波、镇海、沈家门、海门、温州等地。码头共置堆场5亩、栈房3间、生活工作用房12间。1941年沦陷后,轮船停航,码头多为日军所毁,港口衰落。
  解放后,地方航运业发展较慢。1972年穿山水产公司建300吨级趸船码头1座,1979、1984年续建300吨级趸船2艘,并在穿山至大榭渡口新建块石阶梯形重力式码头1座,1987年改建为400吨级趸船码头1座。1979年3月,500吨级高桩梁板客货两用穿山码头竣工投产。至1985年,穿山港共有码头16座,泊位29个,靠泊能力7750吨,最大为千吨级,年设计吞吐能力65万吨。有定期班轮往返栅棚、定海、六横、虾峙、桃花、沈家门。是年货运量16万吨,客运量7.5万人次。有库场7座,总面积28120平方米;客货码头配置1.5吨少先吊2台。
  第四节 梅山港
  梅山港南口与象山港相接,北口为佛渡水
  道,外围有桃花、六横、佛渡等岛环列。年平均风速3.7米/秒,水流属往复流,流急,岸坡陡,基本不淤。港口陆域在郭巨、上阳、梅山3乡境内,沿海山丘连绵纵深1公里,有山前小平原和围垦涂地。水域长15公里,均宽500米,水深 8~9米,个别段10~13.6米;港道长约7公里,有良好发展前景。
  解放后有3条班轮往返六横、沈家门、栅棚、虾峙、郭巨、梅山间。
  1956~1985年建设各类码头9座,靠泊能力1500吨,年设计吞吐能力35万吨。共建堆场8780平方米,配仓库、工作用房等设施。1985年货物吞吐量约9万吨,计进口3万吨,
  出口6万吨,其中原盐3万吨。客运量10.3万人次。
  第五节 其他码头泊位
  境内钳口门、新硬下三山、大榭等地尚建有50~500吨级小型码头16座,总靠泊能力为3150吨。

知识出处

镇海县志

《镇海县志》

出版者: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本文记述了镇海县志的情况。其中包括建置、自然环境、港口、人口、姓氏、县政机构、党派群团、军事、公安、司法、民政、劳动人事、侨事、农业、渔业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镇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