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魁桥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唯一号: 113335020230000925
作品名称: 万魁桥
其他名称: 又名:万奎桥
文件路径: 1133/01/object/PDF/113310020230000021/002
起始页: 0153.pdf
分类: 建筑
分类号: K928.78
主题词: 桥梁

作品简介

位于镇北,跨双林塘。又名万奎桥。现桥上东额“万魁桥”,西额“万奎桥”,居三桥之西。始建于明早期,初为木桥。几经塌圮,屡修屡圮。至清康熙元年(1662)环石。民国《双林镇志》桥梁中记:“康熙五十三年(1714)重修,五十七年(1718)落成。北高五尺,夐越化成,西望长超如在几席。”万魁桥是三孔石拱桥,长51米,宽32米,高6.8米。两端各有台阶40级。桥顶设有吴王靠,桥栏板与24根望柱相接,有2对抱鼓石,双林《古桥老屋》一书中称据考桥心石为江南石拱桥之魁首,尺寸是长2.2米×宽1.85米×厚0.38米。龙门石为浅浮雕“双龙戏珠”。在几经重修中,除改名为万魁桥外,原有桥联剩一对:桥卧为虹,五色云霞开晓霁。 波平如镜,万年甲第耀奎文。 清康熙时,进士沈澜《双溪渔唱》诗中有:“水口奔腾注阓圜,长超西按彩云间。 跳珠一霎飞山雨,失却前头倭鬌鬟。”三桥(万元、化成、万魁)是双林历史地标,文化、经济繁荣象征,在中国古桥建筑史上实属罕见,绝无仅有。2005年、2012年,双林三桥分别被浙江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和全国第七批全国文保单位。三桥东西相距347米,化成桥居中,距东万元桥225米,距西万魁桥122米。三桥均南北向跨双林塘。万元桥北原有护圣寺,寺内有“庙里桥”(是江南地区最小单孔石拱桥),旁有东岳庙等。石漾中有分水墩、文昌阁、水镜寺。化成桥北直接古石路,可至旧馆,是双林陆路去郡城捷径,有耶稣堂(1901年建)、古碑廊等。其南有总管庙、吹台,并与塘桥路直插中市。万魁桥北有赛双林市尘,南有禹王庙、外庙兜,与新街、西潭、西市相接。可见三桥对双林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所起重要作用。 几百年来,三桥历经磨难。1940年3月底,中国军队(国民党军62师368团),凭借双林塘险阻,与日本侵略者隔河交战,三桥经历抗日反侵略炮火硝烟洗礼,弹痕累累,至今仍依稀可见。解放后,随着航运事业不断发展,重型船只经常与三桥发生碰撞,严重损害三桥,受损最重为万魁桥,面临坍塌危险。对此,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及当地政府多次对三桥进行维修,特别是2008年对三桥进行整体维修,历时两年,耗费资金348万元。主要补雕万元桥上损失的两只望柱石狮、化成桥北堍抱鼓石上的卧狮和更换拱体上受损拱石,将万魁桥北上半部拱体石块重新整合,使其严重移位现象得以缓解和纠正。为进一步保护三桥,国家投入近2亿元,新开航道,现所有船只均已在新航道通行,绕开三桥,三桥已无受船只冲撞之虞。 三桥之上还有罕见奇观——“日月照”,又称“日月同升”。据张志良《双林人文史话》中所述:“‘日月照’不仅古今未衰,已成为当地一大民俗。”“即农历九月必须月大,十月初一早上天气好,不刮风,不起雾,才能看到。”“笔者(张志良)曾于1978年11月1日,即农历戊午年十月初一早上,历其境。站在万元桥上,东方才显鱼肚之色,随时间推移,朝霞愈来愈红,只见遥远地平线上突兀一轮红日。”“缓缓而起,红色渐渐变为金黄色。很快有团圆形黑影尾随而起。人们说这是‘月魄’。其色泽黝黑,但不死板。时而生出错落有致的花纹,似一块晶莹剔透的乌宝石。其升腾速度较之太阳为快。不一会,两者相交。”“小半个、半个、大半个。”“最后全部与太阳重叠在一起。因为月魄比红日要小,致使太阳四周露出一圈金黄色的边框。月魄在金球中转动,时而左,时而右,时而上,时而下,伴随着一起升空,像是一个游动的金环,荡漾在天际。”“那一次的‘日月升空’所持续的时间特别长,从清晨五时左右直到上午七时,月魄才渐渐隐去,留下一轮日上三竿的红日。”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