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瓜墩与凤凰潭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唯一号: 113334020230000637
专题名称: 木瓜墩与凤凰潭
文件路径: 1133/01/object/PDF/113310020230000021/002
起始页: 0545.pdf
专题类型: 民俗文化

专题描述

双林有句顺口溜:“思溪重兆木瓜墩,一条直路到双林。”这木瓜墩究竟在哪里呢?就是在镇西面五里许,长生桥北堍这块地段(原镇西公社所在地)。只因人们早已习惯叫它长生桥,而把原名木瓜墩忘记了。长生桥的南堍是雉头村,也就是原来的凤凰潭。 提起那木瓜墩和凤凰潭,都有一段有趣的传说。 木瓜墩在宋朝时就有座法昌寺,寺内有座大佛殿,大佛殿供三尊大石佛。这三尊石佛来历不凡。 说不清是哪一年,从西苕溪过来一帖木排,半途中搭上三位便客,本来顺流而下的木排,撑排人可以毫不费力,可这时却感到排身吃水,异样沉重,一路撑来,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幸而到了木瓜墩,客人要上岸。当两人已上去,还有一人即将跨上岸滩时,木排轻轻浮出水面,撑排人松了口气,情不自禁地说:“嗬,这三位客官真像石人哪!”哪知话音刚落,就听轰的一声,即将上岸的搭客忽然跌进河里,已经上岸的两个乘客也呆立不动。 原来是撑排者一语道破天机,果真三位搭客都是石人。沉在河中的石人被村民打捞上来,并认为石神自来,乃是造福地方,非同小可。就在法昌寺后进建殿供奉,因为落入河中的石人头上叮满螺蛳,所以一尊佛像的头上留下了螺旋形。 再说木瓜墩与凤凰潭,原来是四周环水的两个土墩。昔年两墩间未有桥樑,只有几只拉渡船。奇怪的是尽管今天缆绳系得很好,明天清晨总是断成几截,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天长日久,人们暗自相告:“土墩是活的,一到夜里便流动。”这奇闻传到明代初年刘伯温的耳朵里,他特至凤凰潭踏勘地理,见到凤凰潭有股清澈的“凤凰泉”,无怪这里的蚕丝色泽特别光洁。四周风光秀丽,土地肥沃,是块“成龙”宝地,这东西两村,必将出将相之才。刘伯温一心想协助朱元璋成就帝业,当然容不得异军再起。 就在凤凰潭四边,建造起四座石桥:东名“青龙”(俗称东桥,今茧站旁),西曰“白虎”(原至西兜、宋家兜,今废),南叫“宁悦”(即村心店桥),北是“长生”(原石拱单孔,气势高耸,今改建钢筋水泥),与木瓜墩连接。还在木瓜墩加建东西两桥,如此一来,六座桥就是六只攀,把南北二墩牢牢钉住,不再移动,风水遂破。后来西村的人多以道士为业,手里确实还像文官一样拿着一块笏(俗称朝板);东村的人经营肉店,虽然仍手执刀斧,但已不是上马杀敌的大将了。 打这以后,凤凰潭因四周有桥,地形相似“山鸡”,故改名“雉头村”,而木瓜墩也被人们顺口叫成长生桥了。 法昌寺于抗日战争期间被毁。但三尊石像犹巍然矗立于荒烟蔓草间,惜在“文化大革命”中惨遭破坏,今已不存(其遗址为今镇西公社医院之东,供销社之北)。凤凰泉在五十年前尚有遗址可寻,在仁济庵前,有假山石池。如今也毫无踪迹了。 (摘自《墨浪》第三期,作者:郑吾三)

知识出处

双林镇志

《双林镇志》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发行中心

编史修志,是文明的特质、是社会的责任。它挖掘、整理、保护着人类世代相传的、最宝贵的公共遗产,意义十分重大。是让双林的历史产生新的活力,文脉得以传承,对双林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有裨益。双林,旧名东林村、东商林、曾名桑林,明永乐三年(1405)改名双林镇。境内花城遗址出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时代的黑衣陶豆把、壶、匜、罐、觚、玉环等,可见双林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4000年前。从那时起双林的祖先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伟大创造。

阅读